有时候你必须相信宗教作为一种信仰的力量,威廉•威伯福斯作为一介平民展示了一个基督徒的特别能力。
威廉•威伯福斯与剑桥校友威廉姆•彼特一直是废除奴隶贸易的坚定支持者。
直到彼特告诉威伯福斯,他有可能成为英国的首相(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并劝说威伯福斯加入议会。
威伯福斯有极强的演讲天赋,在议会上经常舌战群儒,为废除奴隶贸易摇旗纳喊。
起初他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在皮特的帮助下,慢慢的,威伯福斯身边聚集了一些同样痛恨奴隶制的人士,他们无数次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然而却仍然一次次陷入失败。
直到英法战争爆发,谣言四起,他们被套上革命党的帽子,一个个选择了隐退或者离去。
他开始感觉孤独,萎靡不振,加之糟糕的身体,以致鸦片吸食成瘾。
他每每从梦中惊醒,梦里满是带着手铐脚链的奴隶,在向他招手,那些渴望自由的眼睛似乎是一把把刀子扎在威伯福斯的心上,使他痛不欲生。
芭芭拉•史普纳女士适时地出现了,威伯福斯没日没夜对她倾诉着,而史普纳女士表现了精确的理解和巧妙的点拨,威伯福斯几乎焕然一新,重新燃起斗志。
詹姆士从印度洋群岛归来,带来大量的奴隶主残暴统治的证据,他们总结经验,采用迂回战术,用一种巧妙的欺骗,赢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这时彼特却病倒了,最终没有看到斗争的胜利。
终年44岁,终身未娶,一生献给了政治事业。
影片最后也借片中演员之口表达了观点:说起伟大的人,人们往往会谈起那些进行武装斗争的人,比如拿破仑,然而很难记住那些进行和平斗争的人,他们更寂寞,也就更伟大。
威廉•威尔福斯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贵族权利阶层,并最终使奴隶贸易被废除,他的伟大足以名垂千史,赢得万世尊重。
影片最后,英格兰风笛响起,悠扬的Amazing Grace的旋律中,出殡的队伍缓缓前进,威伯福斯最终被葬在西敏斯特教堂,他永远的朋友——威廉姆•彼特的旁边。
在奴隶贸易废除后,威伯福斯仍然致力于教育、医疗卫生、监狱改革,实践着他的梦想——Make a better world,一个更好的世界。
http://olover.blog.hexun.com/19184599_d.html
文/锡安 1,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主持了(是的,有点不可思议)一场朋友的婚礼,因着朋友们此前的精心筹备,当天婚礼现场全程透着一股轻松的庄重、真诚的欢快。
当新郎新娘在台上回顾完相识相知经历的时候,我准备临时追问几个问题,跟新郎说你不要紧张,你一紧张我也紧张,后期剪辑完,咱们这个环节可能就成彩蛋了。
因为新郎当天激动得有点小紧张,除了向宾客们致辞时,忘记了事先准备好的后一半的话,在回顾经历的环节,他又几次讲到哽咽,转过身去抬起眼镜擦眼泪,座中无不动容。
或许加上这几年在各种仪式上见到的真情流露时刻其实并不算太多的缘故,所以这个场景在脑海中停留得格外长久。
另外一个类似的故事,是大学时代最好的朋友的,毕业那年,男朋友(现在的先生)把工作签到了她选择定居的城市,他父母飞过去陪他们看房子,中午在外面一起吃饭,吃着吃着,或许是觉得被幸福包围吧,男朋友突然毫无预兆感动得哇地哭了出来。
我相信这些眼泪都是爱的水到渠成。
2,我也相信上面两个故事都是健康又真挚的爱。
关于“爱”,只要是个正常人,常常都是欲取欲予。
也恰恰因为爱是位格之间的关系,所以天然地涉及到关心、付出、包容、忍耐、盼望,但同时也涉及到理解、尊重、自由、独立、平等。
可惜我们人实在软弱又有限,总是有意或无心地在爱上面一塌糊涂,对于爱里所涉及的一些元素,要么从没思考,要么尚未习得,要么过于健忘,要么缺乏自制。
要么是受伤之后不再愿意相信,开启防御模式,最多跟这个概念维持着表面的一团和气。
最常见的,还有患得患失。
这个世界上关于爱的理解,也愈发荒腔走板变了样。
最糟糕的情形之一,是被借口化甚至工具化,毕竟,以婚姻之名行锁链之实,以养育之名行利益交换,以全局之名行道德绑架,以付出之名行情感勒索,类似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并不陌生。
一面自我感动,一面高举“爱即正义”大旗的,往往既不懂爱也不懂正义,于人于己,反倒成了“爱即网罗”。
又比如,多少人因为所谓爱而去追求的自己的梦想,却成了别人的梦魇。
显然这些不是爱,至少不是完全的爱。
《圣经》中说:“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
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一直不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推崇《真爱至上》这部电影,甚至每到圣诞节便近乎朝圣似的翻来覆去地看;在电影中,我是从头到尾都没看到什么真爱,看到的分明就是极度滥情。
因为这涉及到爱中“自由”的一面。
罗翔老师谈到自由时这样写到:“唯有真理的光照,才能……自由而不放纵……真正的自由是做正确事情的自由,随意吸毒不叫自由,可以控制自己不去沾染毒品才是自由。
任意更换性伴侣、始乱终弃不是自由,可以约束自己的欲望才叫自由……然而,人生最大的奴役就是无法实现‘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跨越……我们得到的绝非自由,而是彻底的奴役。
”只要是在虚假的爱里,任何时代、种族、环境中,人都可能是“奴隶”,即便看起来所处的是一个文明社会。
3,奴隶的反义词是自由和平等。
从实体历史来看,人类正式宣布废除奴隶制度不过才200多年。
2007年,电影《奇异恩典》上映时,正值英国《废奴贸易法案》通过200周年,这部电影可以看作是当年英国最积极的废奴倡导者威廉·威伯福斯的部分传记。
虽然影片本身,可能还没有片中演员——饰演威伯福斯的剑桥同学、一生挚友、英国首相威廉·皮特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更广为人知,公众常识里,英国废奴法案似乎也不及美国黑奴解放运动在教科书里的重要性,但其在英国甚至人类历史上的意义,却的的确确举足轻重。
据统计,到18世纪末为止,有1100多万非洲男女与幼童,被送到西印度群岛等地当奴隶。
英国当时是全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又因黑奴劳力俨然已成为其生产力的一部分,所以全国仅有少数人反对奴隶制度,其中又只有几个人敢站出来说话。
威伯福斯是其中敢站出来说话的人之一。
黑奴被铁链锁上,从非洲装船,一上岸即被烙上印记。
黑奴贩卖者用烙印告诉你,虽然你被造是一个有尊严有自由的人,但此刻你不再属于上帝,只是奴隶。
奴隶对人性莫大的污辱。
长期以来,被锁链捆绑的黑奴画面,在威伯福斯心中挥之不去。
黑奴孩子无助的眼神,成为之于威伯福斯自己的“马其顿的呼声”。
虽然有已经成为英国首相的挚友威廉·皮特的支持,但在议院中推进废除黑奴法案,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仍然举步维艰。
威伯福斯去找他视为精神导师的约翰·牛顿,寻求建议。
老约翰一边拖地一边不紧不慢地说,你小时候总会向上帝寻求指引。
威伯福斯说,但随着成长,也变得愚昧,好在自己现在又开始慢慢找回信仰。
“有多慢?
上帝的做法有时候很缓和,不像暴风,是一点一滴来。
”老约翰鼓励他“为了上帝放手去做吧”。
再次站在议会的威伯福斯,当众宣告要为废奴抗争。
他说我知道有不少同僚从贩卖黑奴中得到好处,在座的也有人投资农场或当船主,但我相信黑奴具有人性,我相信你们都有人性。
威伯福斯相信上帝造人生而平等,他想帮助那些曾在昏暗船舱中的奴隶重见光明。
威伯福斯和一群基督徒朋友们组成了“克拉朋联盟”,他们在英国议会提出禁止贩卖奴隶法案,经过长达18年锲而不舍的努力,终获通过。
又经过8年,他们在维也纳和平会议上,促使与会的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瑞典、西班牙、葡萄牙与法国等代表也签署了《废除奴隶贩卖条约》。
4,影片中,曾三次响起电影同名歌曲《奇异恩典》,第一次是威伯福斯唱于他的同僚面前,第二次是在威伯福斯的婚礼上,第三次是在他的葬礼上。
这首经典歌曲后来被翻译成世界各地语言,200年来传唱不衰: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前我失丧,今被寻回,瞎眼今得看见。
如此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初信之时,即蒙恩惠,真是何等宝贵。
许多危险,试炼网罗,我已安然度过;靠主恩典,安全不怕,更引导我归家。
将来禧年,圣徒欢聚,恩光爱谊千年;喜乐颂赞,在父座前,深望那日快现。
《奇异恩典》的作者,正是前面提到的约翰·牛顿。
影片对约翰·牛顿着墨不多,几乎是一笔带过。
历史上的约翰·牛顿,年轻时曾经当过20年黑奴船长。
他的一生,也是被上帝翻转改变的一生。
年老时的约翰,如他歌词中写到的那样,双目失明,但是他仍流着泪口述自己的过去,把做黑奴船长时涉及到的人名、船名和港口等记得的事情,全部写了下来。
在自传中,约翰写到:“当时,我特别希望能有一个机会站在公众的面前见证上帝丰盛的恩典。
我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更适合作出这样信心的宣告:‘耶稣基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而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
’”他说在认识上帝之前,自己没有眼泪。
这样的自省,比卢梭那种披着忏悔的外衣洋洋得意地炫耀愚蠢,不知高到哪里去了(当然,更比我那些浅薄的自省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奇异恩典》,文如其名,讲的正是信仰和真理如何改变一个人——不是给人以暂时安抚的心理学,也不是什么单薄的情感寄托,而是真正相信在世界之外,有超然超验的存在可以去信靠。
所谓超然超验,就是超乎人那有限到可怜的认知——如果说眼见为实,那么连韦伯望远镜尚且都看不到宇宙边缘的一星半点,人凭什么认为自己有一天可以达到全知呢?
若没有一种来自真正的“元宇宙”的公义作为标准,人所秉持的良善与邪恶又应该靠什么来分别?
否则希特勒的疯狂种族屠杀,与威伯福斯的废除黑奴贸易一样,也可以在人间找到自己正当的辩护人。
若没有一种来自真正的“元宇宙”的公义作为标准,人又如何去解释良心的起源?
若没有一种来自真正的“元宇宙”的公义作为标准,人又如何在面临入户消杀时,宣告“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正当性?
坚持信仰原则的人相信,虽然世界上太多人事物都是变动的,但真理却是明晰不变的,不论是什么时代,什么国度,人即便主观上再傲慢,客观上也无法超越这个真理。
而在一切的狂风暴雨中,能保守人安然度过试炼网罗、前为瞎眼今得看见的,正是这个真理。
5,前些年“Keep”推出slogan——“自律给我自由”,我看得眼前一亮,觉得对于一款健身App来说,这个slogan非常棒。
不过如果更认真地去分析这句话,就会发现“自律”仍然十分有限,给不了人真正的自由。
自律固然是个好品质,它可能对你调节体脂率有效,对你有个健康的生活作息有效,但对于人内心深处的幽暗和无助却束手无策,有了自律,人仍然可能活在枷锁当中。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算真自由,这很容易举例,比如人会成为自己瘾症的奴隶。
“Follow your heart”,这话乍一听很酷,再一想却很恐怖,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心是不可靠的,跟从我的心,那么那些心思意念荒唐得恐怕还要加一个“更”字。
而不想做什么就能够成功约束自己不做什么的自由,才接近真自由,虽然还不够完全。
然而不想做什么就能够不做什么,谈何容易,不然你翘班试试?
人有自由意志,然而这自由意志大概没有怎么跟着“Keep”举铁,力量看起来并不理想。
正如使徒保罗说的:“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
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我是喜欢上帝的律;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
我真是苦啊!
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
”很多对自己内心诚实的人,想毕对这款痛苦都并不陌生,比如陶渊明的“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比如王阳明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和“自律给我自由”相比,百年前司徒雷登建立燕京大学时,将“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作为校训,更切人的实际。
这个校训源自《圣经》“真理使你们得自由”一句,耶稣说,他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他也是爱,“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
所以保罗在发完上面的感慨后,下一句是:“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
”比起政治身份,这个年代的“奴隶”更多是指向一种生命状态,从而“废除奴隶制度”也愈发成为生命的刚需。
废除实体容易,废除观念难,正如切除肿瘤,有时反倒比医治心理问题更简单。
如果觉得当下的状态找不到出路,不妨停下来看看是不是走错了方向,可能需要一点决心、勇气和魄力,毕竟方向比速度更重要,然而用旧地图发现不了新大陆,吃感冒药也治不了夜盲症。
“我曾盲目,今得看见。
”I once was blind. But now I see.”我虽然记忆力减退,但没有忘记两件事:我是个罪人,耶稣是救世主。
”“我没有想到你会邀请我”“我也没有想到你会来”“不管你吼得多大声,都不能掩盖住人民的声音。
”“政治只是威伯福斯的修道院,而不是他的目的地。
”恩典如和风细雨,静默无声,上帝的恩典如此,人世的恩典亦如此,最富有爱的心灵总是显得静默无声。
大家谈到伟人,可能想到拿破仑,那些呼风唤雨的人,很少人想到默默付出的人,但这些人反而会获得尊重,特别是历经奋战归来的拿破仑的凯旋盛况,或许集尊荣于一身,但他的梦想因战争而成梦魇。
然而,威廉·威伯福斯,他会平安地返家,躺在自己的枕头上,回想着,奴隶制度终于结束了。
“除非上帝在这件事情上将你举起,你会在人和撒旦的反对之下身心疲惫而崩溃。
但如果上帝站在你这一边,谁能抵挡你呢?
依靠主的力量征战吧!
直到英国的奴隶制度在上帝面前溃散,直到最卑微的人可以见到阳光。
阁下,那位在你年轻时带领你的,愿他此刻也在万事上继续赐你力量。
”
演绎了英国殖民时期一个议员反对奴隶买卖,解放黑奴的过程。
这部电影很好的演绎了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信仰,他的立场。
主人公一次次在议会中的失败,一次次的被身体拖垮,这过程牵动着观众的心。
特别是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因为主人公的工作源自他的立场,他的立场源自他的生活,他的生活源自他的信仰。
主人公也在一次的失败后,想直接归回他信仰的本质,直接做教会工作而不是政治工作。
看了部电影,奇异的恩典,这本是广为流传的一首圣歌的名字。
电影讲述英国18世纪英国议会议员威廉威伯福斯坚持不懈推动废奴议案,终获成功的故事。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电影。
威伯福斯应是贵族出身,不事生产,享有特权,可以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改革社会、推动进步的事业上,令人羡慕。
他推动废奴,是因为信仰上帝,坚信黑人奴隶也是平等之人,不应被贩卖、奴役、虐待和杀害,也因为多方了解,认识到黑奴贸易的罪恶。
他善良高尚,路上见到马匹倒地,被主人鞭打,都会上前阻止。
他富有才华,议会演讲和辩论都非常出色。
他坚持正义,即便多年提案,屡次失败,也没有放弃。
还有,他反对革命,忠诚国王,坚持改革,终其一生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而努力。
他在英国政治史上应该留有姓名,只不过并不为我所知。
奇异的恩典,是歌咏上帝的。
基督教信仰在西方文明扮演着极端重要的角色,许多思想源出其中。
基督教和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中国人对此的认识和研究并不深入,我们还谈不上深切理解西方文明。
当然,西方文明对我们的理解和认识也谈不上多么深。
在一般的民间文化层面,更是充满各种浮浅的印象和偏见。
值得提及的是,这部电影中主张废奴的除了一位侥幸生还的黑人传教士外,都是英国白人上层。
电影表达了一个观点,是文明的英国人自上而下地废除了奴隶贸易,依靠的是人们的良知觉醒,而非是暴力斗争,多么文明温和啊!
实际上,威伯福斯广泛宣传,渐渐得到议会和民众在道理上的认同,为什么还是屡次失败呢?
因为良知没法战胜利益。
大英帝国的繁荣强盛有赖于罪恶的黑奴贸易,捕捉运输贩卖,种植园、矿场、工厂的奴隶劳动,各个环节都在获利,无数英国人由此富有,国力由此强盛。
即便罪恶,英国人也不愿停止。
马克思说过,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似乎就是对英国黑奴贸易的有感而发。
大英帝国的强大和英国人的富有,建立在黑奴的累累白骨之上,在黑奴的鲜血和呻吟之中。
电影其实说明了,人类个体有良知,知道罪恶,知道文明,但更看重实际的利益。
在朋友首相的支持帮助下,威伯福斯和支持者采取了一个欺骗的手段,通过了英法战争期间对中立旗帜船只的检查,大大打击了奴隶贸易。
奴隶贸易的实际衰退,导致了议会对奴隶制支持者的减少,带来了威伯福斯期待已久的议案通过。
的确没有这位圣徒般的议员的持久不懈坚持努力,不会有废奴法案通过,他的确是伟大的。
文明的良心无法忍受黑奴贸易的罪恶,但可见的是财富如何驱使人们去开始罪恶并持续下去。
英国人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并不是为了传播文明,而是掠夺财富,黑人奴隶乃至其他殖民地土著居民从来没有被真正视为和英国人平等同样的人,而是等同于财富的物。
将人不视为人的事件实在太多,犹太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现代的奴隶,说明了人类的同情心同理心并不发达,远远没法和强盛的自私、对财富的贪婪相比,不然无法说明为什么人们长期对一些黑暗的存在视而不见。
但应该高兴人类之中的确有一些高尚者,虽然极少,但其散发的光亮确实照亮许多幽暗。
年仅21岁的威廉·威伯福斯在好友威廉姆·彼特的劝说下加入英国议会。
两人共同领导了反奴隶运动,与反对者展开激烈的斗争。
然而威伯福斯拟定的关于反黑奴的议案还是被国会否定了。
身心疲惫的威伯福斯被议会的明争暗斗弄得心力交瘁,患上大肠炎。
1797年,当他来到乡下朋友家静养的时候,遇见了他的崇拜者芭芭拉·史普纳。
威伯福斯向她讲述了他所为之奋斗的事业,两人相爱并结了婚。
终于,在1807年威伯福斯的议案得到部分通过,坚守反黑奴运动的队伍也开始逐渐壮大。
本片根据英国政治家、改革家,废除奴隶制倡导者威廉·威伯福斯的人物原型改编,讲述他在18世纪的英国国会长期坚持反黑奴运动并与反对者展开斗争的故事。
影片使用电脑技术将过去影片与现在影像结合在一起,上演一场关于正义与邪恶较量的史诗。
两天之内把这部片子看了两遍。
先是自己看了一遍,被感动地一塌糊涂,然后推荐给父母,又陪他们又看了一遍。
第一遍更多是震撼于Wilberforce的至善之举,尤其是看到Wilberforce站在贩奴船上对众多养尊处优的贵族、议员们喊出的那句:“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遍则更多体会到了主人公的终身挚友,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William Pitt同样高尚的人格和重大的贡献。
Pitt实际上从来就是位鉴定的废奴主义者,只不过限于首相身份,不可能在议会和反对派针锋相对,更不可能公开反对国王。
最重要的是,是Pitt在一开始就很现实地向主人公Wilberforce指出,为了废奴,你必须留在政界,因为这样才有足够的影响力去实现这个伟大的正义的抱负。
在网上GOOGLE了一下William Pitt,这个人终身未婚,没有后代,基本不和女人交往,是英国历史上能力最强的首相之一。
纯爷们儿。
两个伟人身后被葬在了一起。
William Wilberforce和William Pitt的毕生友谊引领了代表人性光辉的废奴法案的最终实现。
细想看,还有什么比奉献给致力于人类的平等自由幸福还崇高的?
真的是Amazing Grace,令人惊异的优美,哪怕想想都会眼眶湿润。
科学几乎证实婚姻和健康密不可分,单身者只会孤独老死在臭房里。
我们必须分清楚武力和正义。
我们怎么能放弃美国,有一半的美国人仍效忠英国。
不到四分之一才对,要是他对“一半”如此草率定义,那当他的“另一半”也真惨。
是上帝,我今天有一大堆会要开,但我宁愿整天坐在这里弄湿屁股,研究蒲公英或蜘蛛网之类。
您发现了上帝吗,先生?
我想是他发现了我。
我的政途一片光明,内心却只想接近大自然。
你想用美妙的歌声赞美上帝,还是想改变世界?
黑奴从非洲上船,它们被锁在一个4英尺乘18英寸的空间里,卫生差且食物少,水发臭,三天不到血和粪就塞满排水孔,而且从未畅通过,铁链是用来防止他们落水,到牙买加之前铁链未曾松绑,半数黑奴在途中就死了,市场上的黑奴肛门都塞着粗绳,只因为他们下痢太严重,他们一到殖民地就被烙上印记,他们用烙印告诉你,你不再属于上帝,只是奴隶。
你在困扰不知要选择从政还是传道,我们衷心建议您两者都别放弃。
想象一下,三百位国会议员都被收买了,你肯定孤掌难鸣,但你能击败他们,你必须击败他们。
牙买加的情形比想像中残忍,许多孩子在糖厂被烫死,或者累到掉进火坑被烧死,换来的只是一点高级纯糖。
我还养野兔,对它太好,结果死掉了。
徽章、请愿、演讲和法案都没用,载满可怜黑奴的船还是照常出航。
希望我不是被天堂抛弃的非洲心灵。
我觉得你如果有不爽的事,你会一吐为快,你不是那种退缩噤声人。
这个世界如果不努力,它会一直慢慢的倒退。
黑奴贩子要我们躺这里,铁链铐得我们身体腿和胳膊,痛得无法忍受。
船要开多久?
天气好也要三周,他们有时为了寻欢把女人倒着吊起来,再强暴她们,遇上暴风雨就抓出生病的人,丢到海里减轻船的重量。
你怎么活下来的?
生死一线间,它断了或者没断。
人能不能被控制?
可以,比如PUA,比如黑奴。
记得这味道,记得上帝造人,生而平等。
支持者开始只买非黑奴产地的糖,有些人干脆不吃糖。
我十四岁时,就在报上看过你的名字,我希望你能成功,我告诉朋友每颗糖都含有黑奴血。
谈这种事很痛苦吗?
最痛苦的是我们无法改变任何事情。
不完美强过什么都没有。
我希望能有你的信仰。
大家谈到伟人可能想到拿破仑,那些呼风唤雨的人,很少人想到默默付出的人,但这些人反而会获得尊敬,特别是历经奋战归来的,拿破仑的凯归盛况,或许集尊荣于一身,但他的梦想因战争变成梦魇,然而,威廉威伯福斯,他会平静地返家,躺在自己的枕头上,想着奴隶制度终于结束了。
“长大了你想做什么”科学家、医生、教师。
职业化的灌输从小抹掉很多人的独立思考。
很多回答我们甚至不知道它对自己意味什么。
事实,个人职业化和意识里的理想真不是一回事。
谈理想,应该先谈自我。
一个独立思考,完整定位的自己。
由于某种特殊的利益关系,从出生起,很多人被处心积累地蒙蔽,有的至死也不明真相,有的以悟性为动力探索新的道路。
威伯福斯是幸运的,他能清晰地意识到对错,他有成熟的对待世界的方式。
但他也是痛苦的,心中有2个声音,他在煎熬中反复敲问自己。
并且这是政治,比纯粹关系个人的理想需要负责更多更多。
无庸置疑,找到真正内心需要做的可望做的并去完成它,这时比普通情况更困难。
你们看到了,他们再次返回议会的时候两鬓花白,皱纹深刻。
没有丢掉小命已经万幸。
“天下无难事,铁柱磨成针”我们可是听到耳朵都起茧了,可是这个实用主义的人类社会会容许这缓慢的事件进度吗?
我甚至不愿意去想象这些年这群废奴者是怎么个忍辱负重,表面还得打发得一派和平的样子。
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周旋、策略……….最后他们做到了。
闪闪光辉。
急于求成让一个人更容易失去信仰,更容易放弃宝贵的理想,更易于成为机器中不具个性的部件,更易于成为别人操纵的工具。
那迷雾中的通向最远方的小径,从来不是一条捷径。
找到自己你才能找到它。
剧末,充满力量的一句话出现在屏幕:“政治从来不是他的目的地,而是他的修道院。
”
那个时代的英人已经可以旁听议会,有理想者可以参政议政为一生职业,自认能改变世界虽然改变得很慢很慢但毕竟改变了,有人破产有人暴富但同受法律保护.....那时我们的乾隆正在玩珐琅瓷器虽然很贵很贵现在已拍到几千万,对着西方传教士说钟表是奇技淫巧我要做十全老人而不问远隔千山万水你们如何到来?
1800年绝对是西方与东方的分水岭,那年乾隆刚死嘉庆忙着抄和珅的家,而英国商人正派成千上万的船往来世界开始日不落帝国的征程,而美国作为英国的私生子正在酣睡,150年后他会醒来。
片儿还行,就是男主人公唱出了最难听版本的Amazing Grace...
主角威廉·高大全忙乎N久才发现一项议案能否通过并不在于其本身是否正义或者邪恶,而是其背后的利益究竟有多大。还有他唱的Amazing Grace太难听了……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I once was lost but now am found,Was blind, but now I see.
三星半,期望太高了,蛮失望的。是历史本身震撼,而不是电影。男主在一群老戏骨里显得太弱了,不晓得是编剧还是导演的问题,整部电影看完有种莫名其妙的困惑,就像男主说他唱歌好听结果开口唱了两次amazing grace都十分的一言难尽。
“除非上帝在这件事情上将你举起,你会在人和撒旦的反对之下身心疲惫而崩溃。但如果上帝站在你这一边,谁能抵挡你呢?依靠主的力量征战吧!直到英国的奴隶制度在上帝面前溃散,直到最卑微的人可以见到阳光。阁下,那位在你年轻时带领你的,愿他此刻也在万事上继续赐你力量。”“政治只是威伯福斯的修道院,而不是他的目的地。”
我的妈呀,沉睡指数巨高。后悔想看这种片子
Why those SHOT are so fragmental, the major trigger of powerlessness but the cliches. However,I wanna make a film for early communists in China like it, who have the utilitarianism to avoil their own sensationality. C pop ! and it is positive to present situation in China
No one of our age has ever taken power. Which is why we're too young to realize certain things are impossible. Which is why we will do them.
英国人拍基片总是特别带感,太闷骚了吗……此片大概也可叫做“每个成功男主的背后都有个默默努力的基友”
一堆大熟脸,MR.Fantastic卷福和邓布利多你们是要闹那样。这种信仰和宗教片里还可以被华丽丽戳中腐点。
最感动就是Wilberforce和Pitt the Younger那弥足珍贵的友情,Pitt临终前都不忘为老友之后的政治道路打开一扇门……能在一部电影里看到这么多熟面孔真是开心~
虽然看完也没有被宗教打动,但是被整个庄园满地乱跑的动物们萌到了。感觉首相大人的角色戏不够,往bromance方向倾斜一定不止我一个人!
一部传记式的电影,消灭奴隶制,这样的题材总能带给我很多感动。“当你停止奔跑时,为什么会感觉到脚下的荆棘?”是的,正因如此,我们才要不断努力向前奔跑。
缺爷古装赏!
从古到今,有人心险恶,也不乏人性之光。
废奴法案,第一次不成功第二次成功,其实就是历史环境不同,生产力决定了奴隶制的寿命,人力无法撬动只能顺水推舟
Politics is a notorious thing, justice yet is a heavy dream.
amazing grace的出处 时长有点长 但是只得一览的历史传记片
中规中矩的历史片
我们的霍恩布洛尔船长简直就是英伦古装Bromance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