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姐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位黑人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孩子问妈妈:“为什么司机伯伯的皮肤和我们不一样?
”母亲微笑着回答说:“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
”到了目的地,黑人司机坚决不收钱,他说:“小时候,我也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但是母亲却说我们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
”
看完这个故事后,壹姐感慨良多。
更让壹姐感慨良多的还有壹姐最近观看的电影《动物园长的夫人》,与上文中的故事相似,影片讲述的也是种族与生命之间的价值问题。
影片讲述的是二战时期,华沙被纳粹组织所占领,德国军队在希特勒的统治下变得如同恶魔般,视犹太人的生命如草芥。
他们可以随心随欲的终结这些人的宝贵生命,似乎,在他们看来,这些犹太人注定就低人一等。
就是在这样一种混乱不堪的社会环境中,华沙动物园的园长杨和其夫人安东尼娜担起了保护犹太人的责任和使命。
因为纳粹分子卢茨·赫克对稀有动物的热忱,所以华沙动物园暂时成了这乱世中最为安稳的一隅。
在这里,动物园长杨和夫人安东尼娜对犹太人照顾的无微不至;在这里,动物园长杨和夫人安东尼娜与动物们相处的温馨和谐。
看着这些本性残暴的动物们能够温顺柔和的与人们相处,我们甚至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那就是,野蛮残暴的野兽尚且能够被驯化,为何接受高等文明的人类,反而越发血腥与扭曲呢?
影片中更为讽刺的是,对待犹太人野蛮凶暴的纳粹分子,却对动物亲切友好,比如,生物学家在给蚯蚓做实验时,忘记给其施行麻醉,结果便遭到了惩罚。
可是,他们在用犹太人做活体实验时,从来不会为对方实施麻醉或镇痛。
在他们眼中,似乎,只因犹太人与自己的种族不同,他们便是最最低等下贱的物种,甚至连蛇鼠虫蚁这些物种都不如。
但如此恶行满满的电影,其实还是有让我们感到温暖的画面的。
即便生于乱世,杨和安东尼娜夫妻俩也依然会为儿子营造出良好的生活氛围,他们会用自己的拥抱、爱心,和温言软语,让儿子远离战争的恐惧和伤害。
最最让壹姐感到惊艳的,是此片中两位主角的演技。
饰演动物园长杨的演员是约翰·汉尔登贝格,他将一位严肃又有爱的动物园长刻画的入木三分。
他沉默,他古板,但同时他又细腻,又坚强。
即便是一位粗线条的汉子,壹姐依然被他演绎的杨触动非常。
而饰演园长夫人的则是杰西卡·查斯坦,壹姐犹记得她饰演的电影《斯隆女士》曾入围第74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虽然《斯隆女士》最终未能斩获此奖,但在壹姐心里,杰西卡·查斯坦却是当之无愧的最佳女主角。
而在《动物园长的夫人》这部电影中,杰西卡·查斯坦也去除了她身上曾有的强硬、独立,和干练,化身为一位婉约、自然,又慈爱的家庭妇女。
除却对待自己的儿子慈祥和蔼,她在对待躲避于动物园中的犹太人时,也是耐心非常,照顾有加。
她不仅会对他们的衣食住行照顾的无微不至,就连他们在遭遇纳粹分子的残暴对待后,她也会积极的给予他们心理疏导。
她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勇敢,什么叫做大义。
在此之前,壹姐说过无数次关于战争的可怕,可壹姐始终没有说过,战争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人性泯灭,是因为嗜血疯狂,是因为在恶魔的领导下,人们全部变成了没有自己思想的杀人工具。
或许,对于社会而言,这才是战争真正可怕的地方。
如果,现在你问壹姐,壹姐的愿望是什么?
壹姐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我的愿望,是世界和平!
下图绝壁不是壹姐夫哈
2017-7-7 14:50《动物园长的夫人》(2017)。
误会这么温馨的片名了,实际上是动物园版的辛德勒名单。
战争爆发,波兰的华沙动物园也惨遭洗劫,园长一家申请养猪为德军提供肉食而得以安全生活。
夫妇二人先后秘密拯救300名犹太人藏匿于家中,有的几年,有的仅停留几个晚上,其中只有一对母女被杀害,其他人全部熬过战争。
二十年后,夫妇二人被以色列屠杀纪念馆授予国际义人勋章,并重建了动物园。
该片改编自二战时期华沙动物园真人真事的同名小说。
作者从事件原型本人的日记译本和其他历史资料取材,并前往华沙动物园访问园长夫妇的儿子及当地居民,还原出这段真实故事。
不知是导演还是演员的问题,电影整体略平淡,动物着墨不多。
片尾一家重逢令人宽慰,字幕震撼。
就当了解历史了,看的心情很是沉重。
颠沛流离的世界,我们都是幸存者,感谢那些温暖的人们,因为有你们美丽才得以延续。
以二战真实历史故事为原型,但木有想象中的打动我。
如果这个故事单纯的讲述动物园园长夫人将兽笼化作搭救300犹太人的诺亚方舟估计会更好,但加入了感情戏尤其是三角恋是闹怎样?
动物反而比很多人类有「人性」,何等讽刺。
可惜动物和人的互动不太多。
除了人,心疼那些在德军轰炸下难以幸存的动物们。
影片看似的在讲动物园,其实和动物没什么太大关系,主要是讲人心,讲在战争的摧残下,一对普通的动物园园长夫妇,如何尊重生命,拯救那些战争牺牲品的犹太人。
而动物,最多起到反衬的作用。
全片几乎没什么高能,也没什么太大转折与起伏,却因为其题材的厚重,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一个很好的题材,本可以拍成《辛德勒的名单》那种经典作品,却因为剧本的瑕疵,导致影片成片不尽如人意。
但整体来说,还是挺不错的!
片名为动物园长的夫人,但其实和动物没多大关系,很多人说,为什么动物的戏份很少呢?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啊!
动物园只是杨和妮娜工作的地方,动物园长和园长夫人,是他们的身份!
而动物的出现,为妮娜的善良做了铺垫,也是为了和人形成对比,动物园为后来成为纳粹军营地和救人提供了场所,这就够了!
因为妮娜幼时也曾遭遇过动荡,这在妮娜和那个被士兵凌辱的女孩对话时,我们可以知道,所以她喜欢动物,而且极其善良。
片头她和各个动物如同家人一样的相处,包括她冒着生命危险去大象的园子里救小象,也都为她的善良做铺垫。
因为她善良,所以她才会提出,帮助第一个女人躲藏!
那个时候,身为丈夫的杨,为了自己一家的安全考虑,还在犹豫,而妮娜却没有丝毫动摇!
而短暂出现的动物,则和人形成对比。
一方面和战争中受迫害的犹太人形成对比,这些犹太人像动物一样,以动物为名字,藏在笼子里,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过得还不如动物一般舒服。
另一方面又和那些凶残的士兵形成对比,动物们还尚且那么温柔善良,他们却在那块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连动物都不如!
当然其实这也不能都怪士兵,一切都是因为战争这个罪魁祸首!
杨的朋友,另外一个动物园园长卢兹,对妮娜的好感,则为杨和妮娜后来能够以开办养猪场为掩护,救助那些犹太人做了铺垫!
事实上从一开始在聚会上,已经说明了一切。
卢兹在聚会上说自己杀了动物,救了几个动物幼崽,除了说明他对动物有野心,为后来准备制造出消失的动物品种做铺垫,还暴露了其实他并不是真的有多爱动物,他天性里有杀戮的本性!
而他在聚会上维护妮娜,妮娜听了他话不小心把托盘打翻,也都暗示着接下来两个人会有暧昧!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动物园里,妮娜每天早上骑着单车,和每一个动物们问好,喂他们一个苹果,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里,轻轻抚摸它们,然后和丈夫一起干活,一切都是如此的安宁平和。
可是战争瞬间席卷而来,一切都不复存在!
动物园毁了,所有的动物都面临灭顶之灾,更可怕的是,士兵们还疯狂猎杀犹太人,让他们干重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一向善良的妮娜,在杨的朋友让他们帮忙保存标本时发觉,他们家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帮助犹太人藏起来,于是有了第一个!
之后两人商量着,可以以开办养猪场为理由,借着出去拉犹太人废弃食物喂猪的时候,让那些在外面遭受迫害的犹太人躲进来。
而之所以能开养猪场,除了因为卢兹对于培育绝种动物品种的野心,还因为卢兹一直对妮娜有好感,无法拒绝他们的请求。
对于战争的残忍的刻画,片中没有太多直白的描述,一切都是隐忍地带过。
如那个被士兵凌辱的女孩,只是演出了被凌辱前两个士兵的试图凌辱的意图;再比如下令清除犹太人区的时候,没有出现杀人的镜头,而只是烧房子的镜头……所以对于战争的残忍,其实并没有表现的太过深刻。
反而士兵们屠杀动物园的动物时,才隐约体现出了这场战争的残忍。
还有那些吵闹着要离开这片土地的拥挤人群,也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无情。
杨看到妮娜和卢兹的暧昧,莫名吃醋,晚上回去后,近乎发泄一样和妮娜为爱鼓掌,因而还生下了小女儿特丽萨。
其实这段戏完全没什么作用,但是特丽萨的到来,是否象征着新生?
象征着战争即将结束,这些人终于看到希望?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外面炮火横飞,里面却一个个都以动物为名,白天躲在地下室不能出声,晚上所有人都走了,才能出来短暂活动。
到处都是绝望的情况下,他们倒也其乐融融,大家一起坐在火炉边聊聊最近的形势,听听妮娜为大家谈的钢琴,为那些死去的同胞默哀等,日子倒也安静而又怀有希望。
仿佛外面的炮火与牺牲和这里都没有关系。
没有看过原著,不明白原著对于卢兹的刻画是怎样的,也不知道原著对于妮娜和杨开办养猪场,如果不是因为卢兹对妮娜有好感,那是以什么原因通过的,但是单就影片来讲,卢兹和妮娜的暧昧并没有什么不妥!
虽然这点轻浮的剧情对于厚重的题材来讲,有点亵渎,但是如果不是卢兹对妮娜有好感,他们怎么会到处都能行方便呢?
但是光有暧昧就够了吗?
这一点的确让人质疑,一个士兵军官,要什么女人没有,就只是和一个有妇之夫摸摸手就满足了?
难道不会想要杀死杨,将妮娜占为己有吗?
劳模姐在片中的演技,的确让人有点出戏,虽然大多数时候都觉得挺好的,但总有几场戏,觉得她演的十分不走心,说话声音也格外做作!
最后妮娜的儿子明明可以走,却偏偏任性,不走,差点被卢兹打死,之前不在家好好待着,跑到街上被卢兹看到,差点害了大家,这也是够作的!
最后妮娜打扮地那么好看,为的不就是去找卢兹献身,救自己的丈夫,卢兹要和她进一步接触的时候她反而抵抗了,我也是有点不懂……儿子小时候那么可爱,长了几岁变得一脸臃肿,看得很不舒服啊!
至于说英语及口音的问题,我感觉没什么,全程看完,并没有太大感觉,对于我这种平时几乎接触不到英语口语的人来说,也几乎听不出来。
而且影视作品本来就是为了传播的,有时候语言会不按照当时或者当地的语境,这很正常。
难道古装剧要说文言文吗?
难道外星人要说没人懂也没人知道的外星语吗?
一场战争,一对普通的夫妇,因为善良,他们站了出来,冒着随时会被发现的危险,拯救了这么多人的生命。
平凡的他们,在收留第一个女人的时候,就迈出了走向伟大的那一步!
这一步看起来很轻松,放在现在,很多人都会说,那有什么啊,如果是我,我也会那样做的!
可是真的面临那么多士兵,面临枪林弹雨,你真的能迈出那一步吗?
战争是无情的,人却是有情的,我相信不光是动物园园长夫妇,还有那个说是来看动物标本的,其实是过来帮忙的男人,甚至在其他各个战争中,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人!
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别人。
看到最后一家人团聚时,莫名感动!
虽说强行大团圆结尾有些套路,但一想到片头那句根据事实改编,就不忍心觉得套路!
再多套路又怎样,如果事实能多活一个人,再多几个套路也没什么!
死亡的人数千千万万,也许他们拯救的三百个人微不足道,但是对于这三百个人来说,却是拯救了自己的一生!
在那个年代,能多救一个就很了不起了!
看到最后的字幕,华沙动物园直至今日依然开放,瞬间泪目了!
挺好的题材,却因为剧本不够成熟,有很多瑕疵,而显得十分可惜。
但影片拍出来让我们看到,让这种精神得以传达,这本身就已经够了。
平凡和伟大看似只差一步,但是在面临生死关头你会发现,其实差的还有很远!
向伟大的扎宾斯基夫妇致敬!
欢迎关注纯原创公众号:鱼纹
■“你永远不知道谁是敌人,谁能信任,也许那就是我非常爱护动物的原因。
看着它们的眼睛,你就能看到它们的心里,它们和人不一样……” ■当枪声响起的那一刻,动物是我们唯一的挡箭牌。
■无情的杀戮将犹太人置于黑暗的地狱,但安东尼娜和简就是黑暗中摇曳的烛光,为他们披上庇护的羽毛。
■战争中紧张的气氛使人无法喘息,也许铁栅栏的一边是希望,一边即地狱。
■士兵们被枪声和指令麻痹心灵,安东尼娜用行动感化人心,她所做的不只是拯救,还有一个民族的希望。
■孩子们用彩笔在水泥壁上图画的,是他们眼里的悲惨世界。
作为原著粉一直都很期待这部电影,而且恰巧扮演札家夫妇的两位演员都是很喜欢的。
从立项就开始盼,等了很多年,但终于看了这部片之后,感觉特别失望,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生气了。
当然,喜欢的两位演员chastain与heldenbergh的表现还是很出色,尤其佩服heldenbergh在剧本严重underwritten和瞎胡改老杨的情况下他还是最大限度地把书里那个严肃又粗线条地爱着妻子的老杨的一些特质呈现在了银幕上,他的身高、身材和面庞太古典了,跟老杨一样有点沉默、古板但又能够依靠,演得很细腻,看得我非常触动;chastain终于回归了生命之树风格的戏路(短评那些说出戏的你确定你没带着偏见去看吗?
chastain出道的生命之树和存身都是温柔女性角色,比帮助、斯隆之类演得好多了[抠鼻]),我想象不到由其他人来扮演antonina,除了外貌上的些许相像(短评还有说女主线条硬不像贤妻良母的,去搜下antonina本人照片,脸部线条比chastain硬多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温柔慈祥的家庭妇女,以貌取人不好)之外,作为animal lover的她和动物对戏时的那种温婉和自然流露的慈爱很难不让我想起way of grace的母亲。
虽然剪辑有点毁,强行波兰口音也不太对付(但是努力模仿antonina细声细气的人妻语气还是很可爱的惹,做得也比较好),但多年后再次看到她诠释贤妻/母亲角色,十分感慨,也喜欢这个表演。
很感谢他俩把这两位英雄、也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角色诠释出来。
然而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演员也无法拯救的,就是这个可怕的改编剧本。
antonina在原著与原型人物中,就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妇女。
并且在家庭关系中,札家占绝对权威主导地位的是老杨。
首先老杨是个科学家、自然学家、动物学家,因此动物园的事务,老杨当然是全权参与的,因为他比antonina懂太多了。
一个这样的老杨,在开场的救小象戏中,站在围栏外面抱着孩子干瞪眼看着antonina救?
还把heck放进去?
编剧你在搞笑?
老杨性格比较强势和严厉,老婆方面更是管得很严(那个年代比较传统地被称为妇道,但现在看起来确实有点problematic了),他坚持无神论、不许曾信仰宗教的antonina去教堂,认死理、吵架时访客们帮她说句话都要炸毛,札家小女儿特蕾莎还曾透露父亲禁止母亲化妆。
一个这样的老杨,在拉着妻子一起去找同是动物学家和动物园管理者的前好友heck那场戏里唯唯诺诺地看着妻子,听命于妻子发出的信号,在整个对话中处于弱势的地位?
编剧你在搞笑?
还有什么吃heck飞醋,我靠,什么玩意啊- -|||| 此类的颠倒在影片中还有很多。
我理解编剧可能是为了突出女性角色,也可能有heldenbergh在贵国不是很有名的原因,才把antonina和老杨的性格做了点改动,这样虽然看上去antonina戏份更多了,但实则完全削弱了antonina这个角色最让人觉得伟大的地方:她完全不是一个强势的人,只是普通的母亲/妻子,也更是不懂政治和战争,但却在老杨离家参与起义后撑起重担,在拯救犹太人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坚决的勇气以及对人和动物一同的大爱。
这样的对比明显更为震撼。
编剧简单粗暴的switch gear,一方面是让可爱的老杨的戏份遭受重创(并且在救人与起义中的作用被削弱了,英雄不答应!
),一方面也让antonina的角色深度与层次打了折扣。
切了老杨的戏份之后玛丽苏编剧终于藏不住自己kink的马脚了——快快让我给heck加上130页戏!!!!!!!!!
于是,好端端的一本札家夫妇救人记,就这样变成了琼瑶狗血三角恋。
原型人物中heck确有其人,柏林动物园的管理者,狩猎爱好者,动物学家,老杨的同行及好友。
并且他也确实对antonina有好感(原著中说是heck曾向antonina表白过说她像自己的初恋╮(╯▽╰)╭),否则她也不会如此信任地把动物都寄养到heck的动物园,酿成了新年狩猎之夜的惨剧。
但是戏也不带这么加的吧…有点什么事就去找heck(原著heck也就一头一尾三章戏份港真,虽然理解电影改编需要整合紧凑人物,但这么个合法还有加的那些戏真是够了),还带有奇怪的暗示,仿佛antonina是宇宙最巨绿茶婊,用美色勾引全世界最无辜最好的纳粹备胎heck,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heck不得已最终黑化了。
什么tm鬼玩意啊?
你想整合角色可以,加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是什么恶心的kink啊?!
antonina如此伟大的平民英雄被你一颗狗血玛丽苏的心改写成这样,你也真有脸!!
佩服特蕾莎,在波兰首映看片竟然没有甩脸子走人…在读书时,最震撼我的,也是这本书的核心,是动物和人类的一条对比线。
必须被阻止的猴子adolf,凶猛食肉的北极兔wicek,爬烟囱的仓鼠(名字太长不记得,很多z和k),最后回到灌木丛的老猫balbina,象征着老杨的爱的大象jas……这些动物在书中并不是简单的动物,而是战争的进程对生物/也是对人类的影响的映射。
知道要改编之后我就在担心剧本的这个方面,担心改不出这个奇妙的parallel,结果果真这样的担心变成了现实。
片中的动物大都只是动物而已,任务即是可爱地出现在电影中吸引观众,“望向它们的眼睛就能看穿它们的心”可能算有一点吧,但没有更多的扩展。
可能编剧心疼副导演,实在不想让其太累,所以直接扔掉了这本书的核心线,转而疯狂扩充上面所吐槽的玛丽苏三角恋,我也是服了。
如果本身就是只想写玛丽苏,那干嘛要披上原型人物的外壳消费人家啊。
除了动物住家/人住笼子里用动物的名字当代号和上面说到的小兔兔告白戏之外,我没看到任何这种parallel的明显的体现,包括后段最高潮的段落之一——antonina对纳粹士兵(非heck)和苏联士兵的感化(像她救活小象一般)那么震撼的几幕也被编剧直接砍掉,无语凝噎。
编剧的玛丽苏似乎也影响了导演。
这是我第一次看niki caro的片,不知道之前两次有奥提的戏是不也这样,真是不行啊好野鸡各种胡剪,好几场大戏眼看着情绪马上要起来,咔嚓就剪了,好多次。
导演虽然有女性的温柔,但太想表现自己的视角,而忘记了怎么串故事,讲事儿没有重点,白天救人晚上夫妻滚床单白天再找heck完后再晚上夫妻滚床单吃饭照顾访客搞艺术琴棋书画聊天啊突然生了一个孩子又突然老杨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了?!
什么鬼?
老娘的明信片和jas跑哪去了????
苏联士兵和老鹰的戒指又在哪里??????
后面20分钟处的剧情本该是电影的大戏肉,也是园长夫人的英雄之举。
可实际上导演在这这段时间里一直在赶,不知道急什么,还删除了很多比黑化复仇的heck好得多的、antonina最大的戏肉。
然后其中零星的不怎么流水账的部分就是antonina去勾搭heck的戏哎我去你大爷,不知道说什么好。
港实话删除的情节哪个不比勾引heck有意义更震撼啊?!
老杨的好些事情也不给说清楚(但是有一个裤衩和大腿的镜头给得特别清楚还停留了好几秒简直辣眼睛这是什么剪辑),各种流水账以及突然大跃进,也是醉了。
还有儿子Ryz的两位演员很难相信演的是同一个人(木讷大概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lol)。
为什么这些问题试映的时候没人提出呢,都光顾着哭了吗?
看完真的是很窝火啊,当你满怀期待脑内的是一个有着高大上人类/动物parallel的平民英雄的感人二战故事,拿到手里时却发现是玛丽苏狗血三角恋流水账,这落差,真是杀人的心都有了。
札家夫妇伟大无私营救犹太人反抗纳粹的传奇故事是非常重要的,值得讲述并代代流传。
尤其是放在当下的环境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但是这部电影却显然不是他们故事的最好载体。
罪魁祸首便是编剧——如果你还有机会再次改编这样的故事,安琪拉·沃克曼女士,请收起你的一颗玛丽苏心,尊重一下人物原型,不要用过度改编、狗血三角恋这样乱七八糟的东西来抹杀、亵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伟大的平民英雄。
最后推荐大家读一下原著THE ZOOKEEPER'S WIFE, 作者是从antonina的日记提取出的这部书,基本是纪实的。
而且也能从书中了解到很多历史、宗教、艺术与生物自然学科的知识。
好像也有中文译本了?
不知道翻译如何。
很好的角度:human zoo. 以动物写人性,写兽性,写神性。
战争对人的扭曲,关系的扭曲。
颠簸流离后安土重迁,在人中不知所终于是归于其它物种。
壁画上兽头的人,现实中人头的兽。
人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被不断放大,人回归自我挖掘性善的力量便被缩小,对自己的物种没有怜悯,对自己无法认知的人,才会对他人妄自菲薄,无知的人才无敬畏,不把自己当人也无法给予他人及其它物种生的尊严。
关于结局:我本想是理想化了,后来意识到是真实事件改编,那么欣慰他们获得了这样好的结果。
关于真实:我正在疑惑情感戏的俗套,才知道是有真实事件、真实日记以及整理改编的原著。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要过度改编消费原型?
人物的部分美化添加为视觉效果可以理解,但是情节选择上是不是有偏颇?
期待看看原著。
而我最想知道的是,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在飞机上看的,劳模姐真是美炸天。
其实剧情不是很符合片名,因为这其实是另一个版本的辛德勒的名单,但是因为主题是动物园,所以显得更加温情一点。
不得不佩服主人公一家,二战时期在自己家的动物园里藏了三百多个犹太人,天天冒着生命危险把犹太人从贫民窟里带出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得理想主义。
演反派的是我们可爱的泽莫大大,简直为演纳粹而生啊。
不明白为什么小主人公小时候那么可爱长大了那么胖,二战时期那么艰苦是吃什么长大的。
F65:《动物园长夫人》~导演:妮琪.卡罗~波兰华沙,一个动物园,整个跨越二战期间,挽救犹太人的美丽故事~主演杰西卡.查斯坦 和 丹尼尔.布鲁尔,都是我喜欢的演员,导演给了很多劳模姐展现的机会,她的表演可圈可点,如果能够更多的展露柔的一面就更好了~很多的桥段,可见导演非常的用力,桥段与桥段之间衔接会有些疏忽,但是不影响电影的可看性~一段悲惨中的温暖故事,影片色调为历史中的亮暖,画面很漂亮,应该结合上更好的配乐才是,导演应该也是很注重影片的配乐了,可是还不够,音乐中的暖味偏多了一些,音乐没有更好地踩到情节的点上,比如片中他们决定重开动物园去寻找丹尼尔.布鲁尔那段上楼,用上了竖琴,竖琴的声音其实是带点轻轻的欢靓的色彩,也不是一个坚定的声音,如果用大提琴轻奏出他们坚定而又忐忑的温暖,会更好;犹太女孩歌声那段,要把歌声调高一点,多么美的悠扬啊,贯穿在几个片段的连接处,才绰绰有余。
很多的地方,都可以让大提琴慢慢漫出转徊,美的故事,需要动人的音乐~
女主没表情,男主看不清,动物去哪儿了,儿子到底是哪个?
😳口音奇怪的英语既为难了演员也为难观众,为啥呢?
🤔写不出140字了怎么办😭😭😭😭😭浪费了好题材啊啊啊啊啊啊啊不知道为什么叫动物管理员的老婆,动物管理员表示自己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大部分时间唯一的动物就是一只小兔子,感觉宠物店老板娘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