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第一的观点一个根本的错误是在于对“以色侍人”的理解。
正确的说法是“以色事人”,意思是凭自己的姿色侍奉别人,下面还有一句话“色衰而爱弛,爱弛而恩绝”。
随着容貌老去,爱情会消散,天恩会断绝,所以这句话是建立在一对有感情的男女身上的,(原句出自汉武帝李夫人传)不是啥青楼女子都能乱用ok?
好,那我们一点点来看,首先第一,赵盼儿,宋引章,张好好都是有一技之长在身上的,碰巧他们长得很美丽,所以叫“以色事人”,这个“侍奉”没人说过指的是献身,所以那种只有容貌但没有才艺或者只有才艺(才艺还没自己好)没有容貌的人依然不在他们的眼界内,无论是不是贱籍。
拿女人做对比可能热评不太明白,就拿男人来做比喻吧。
一个能力又强家里又有背景的人拿到了一份优越的工作,你觉得他能看得起那些靠走后门进来的关系户,还是会把能力强但是家境不好的人放在平起平坐的位置?
各方面都很强的人往往并不会自谦,但这没什么,他们一没有加害他人,二凭自己真才实学吃饭,三能给社会创收,别人也没本事超越他们,这种现象由古自今应该不在少数,微妙的和谐。
第二,关于热评下面支持者甚众说导演编剧有“贞操带”,那我就想问一下三娘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能不能打你们的脸呢?
三娘是一个嫁过人也有孩子的杀猪贩,如果编剧导演真的歧视女性,她就应该被浸猪笼,只配当女一女二的背景板,不配有幸福,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
我不剧透,大家可以自己看剧。
剧中确实提过自己“清清白白”,盼儿的贞操与原著确实不一样,但是有一点,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要尊重当下的生活方式。
原著改编其实是二创的一种,我们现在社会有盼儿原著里的职业吗?
答案是没有的。
而关汉卿老爷想表达的意思只是青楼女子也有风骨义气?
那到底是谁看不起青楼女子?
风骨义气,是个人都有,不仅是青楼女子,只是古往今来关于女人间互相扶持的友情描写实在太少太少,多是闺怨。
其实宋朝女人地位并不低,程朱理学风行是明清的事儿,只是贱籍(不一定卖身的才叫贱籍热评应该知道吧)不论男女都会被人们鄙视,只是男人的贱籍我们很少关注,也很少被拍出来。
关老爷写《救风尘》,不仅仅是为了“歌颂”青楼女子,与民众刻板印象不同,其实更是看重同为落难女子之间的情谊,这才是精髓。
所以girls help girls的部分,剧里还原的非常好。
至于强调贞操,看不起青楼女子部分,我觉得可能只是热评自己的YY,如果真看不起,为什么盼儿引诱周舍的时候要自轻自贱编造自己是谁的外室?
就当自己是个乐伎不行?
真看不起青楼女子,在周舍知道盼儿曾经当过外室的时候为什么还觉得她看不上自己?
为什么还要明媒正娶盼儿当正头娘子?
总结一下,关于梦华录,作为一部偶像剧好的点真的大家都夸完了,黑也可以,比如一些剧情确实有点俗套,更的实在慢了点等,但是揪着电视剧想传达的精神黑确实没必要。
《救风尘》只是一短剧,而《梦华录》是电视剧,是二创,现代电视剧对于古代的生活本身就是管中窥豹,不可能一比一等身还原。
如何丰满人物形象,借由赵盼儿,宋引章两个原也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展现北宋生活风貌,封建社会下女性如何重建属于自我的生活才是我对这部电视剧最大的期待。
如果后面三个女孩子只是靠男主不停地开金手指,做出现代人逻辑都无法理解的骚操作,我会第一个站出来骂
妈呀、我宣布我是有多少年没看到这么清丽脱俗自然大气有脑子不矫情的女主了!
当断则断、不墨迹不矫情、不浮夸、能当能立、有事能扛、遇事不慌、有情有义但一点不装不端着、是那种真的真的不夸张的但是的确有脑子的女主啊!
我可真的太稀罕了!
刘亦菲的演技真的是自然灵动润物细无声地那种流畅感啊!
太稀罕了!
再也不是那种表情过山车、咆哮嘶吼、表情乱飞的夸张女主演技了!
还有不配音、是的不配音、我都快感动到哭、终于看到一个言行一致的演员人设演绎了!
刘亦菲的声音很好听、关键你会觉得从此赵盼儿有了与言行举止一致的声音、太绝了!
披头散发的她能这么好看这么高级的跪服!
特有古人之姿!
刘亦菲的眼睛亮晶晶✨、bling bling的、试问现在还有几个女演员有这样的眸子、天呐、这才是天上的星眸啊!
而且特别灵动飘逸!
灵动啊灵动!
亲们!
就时而玉兔时而嫦娥!
这女人降维打击颜值领域!
太可怕了!
知道她美、但美成这样、属实惊到我了,内娱颜值断层领衔独一档!
无人能敌!
就是被这样的眼睛盯着被这样的脸暴击着有被洗礼到!
太愉悦了!
就是全程享受!
身心愉悦地被享受到!
还有那仪态!
一举一动的拿捏!
有被刘亦菲的古人之姿尊重到!
被尊重到啊喂!
亲!
活色生香的灵动机智的赵盼儿就这么活灵活现地在屏幕里活着动着!
刘亦菲!
你能来拍电视剧真的是我们的福气啊!
这里夸一下陈晓的眼神戏、太有感觉了!
会拉丝的那种哦!
一直觉得刘亦菲很少会跟别人形成cp感、但这次意外之喜就是陈晓竟跟刘亦菲这么合拍默契、一直以为只有刘亦菲属于那种润物细无声地微表情情绪拿捏、四两拨千斤、没想到陈晓也是、他跟刘亦菲完全在一个频道上、太深得我心了!
女主男主的对手戏特别双A!
就是那种势均力敌有头脑的属于成年人的那种高级拉扯太好嚼了!
我竟然看到了x张力!
双双眼神会拉丝、天仙攻不是吹的!
妈呀!
稀罕稀罕啊!
他俩对话我能看一百集、不黑不吹 就太有意思了!
自然默契的对手戏、他俩都稳稳地立住了!
再者俩这么绝美的脸在一起的画面不值得我看一百集吗?
何况对话又那么有意思有头脑!
有一场他俩一个船上一个楼上对视的眼神戏的极致拉扯、太特么高级唯美了、将古人的那种内敛含蓄细腻的情感萌动诠释的淋漓尽致!
陈晓看着刘亦菲那种避开了又看再躲闪又忍不住看刘亦菲的眼神特别令人心动!
又酥又麻、回味无穷!
就是情不自禁地对盼儿心动到周围没了声音!!!
多久没见过这么高级的有质感的有想法的剧情处理了啊!
感谢他俩合作给了内娱bg的体面!
那种只有看韩剧有那种张力爱情剧的感觉我在这找到了!
刘亦菲陈晓你俩在最合适的时候等来了最合适的剧、其实是我们的幸运!
满屏的天仙颜吹和演技吹我满意和放心了、刘亦菲扛住了全国人民的检验、这次我看有谁再敢说刘亦菲演的不好、没演技什么的、老娘往你头上扔菜叶🍀!
你信不信!
哼!
这剧目前最大的bug:就是刘亦菲的脸严重影响我看剧情😂😂 就是看剧的时候老是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盯着她的脸看、然后就忽略了剧情、赶紧把进度条拉回去🥹🥹进度条反复来回拉补剧情、太影响看剧了!
之前知道刘亦菲好看、但能好看到这个地步的、我只能说我理解了为什么大家都叫她神仙姐姐了、一点不夸张这头衔、她不配的话谁还配呢🥹🥹🥹刘亦菲真端的是昳丽无双、风华绝代、天人之姿!
十集弃。
说着改编自关汉卿的救风尘却全面捣毁了原作内核。
关汉卿同情底层女性遭遇,赞扬赵盼儿身为女妓其情义却胜过世间无数才作此曲。
而梦华录让赵从良让宋卖艺不卖身,集集强调俩人冰清玉洁“在籍期间从未以色事人”。
借配角之口贬低底层妓女不说,还将本是市井出身的赵改成了官宦之女罪臣之后,把宋改成了自前唐就给宫中奏乐的音乐世家出身,没点背景的平民看来还不配当内娱古偶的主角了。
然而身份抬得再高,内娱大女主也还是要男主来救。
原作赵盼儿一己之力营救姐妹被改成了借男主的钱做戏,靠男主的后台给恶人定罪。
营销着女性互助女编女导女性思维,其内核却还不如关汉卿一个死了几百年的古代男人。
说实话梦华录如果不是改编自元杂剧救风尘那它算个合格古偶,反正内娱古偶都封建也不差它一个。
但蹭着《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内容和《东京梦华录》的名字,就为了给这么一个原创糟粕抬轿,梦华录你怎么敢的啊。
为了插进男主线(顺便碰瓷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还特意把朝代背景从元改到宋,然而改了朝代就导致很多背景设置根本不成立。
元代贱籍极多而宋却寥寥,女主身份就从平民改成了因父获罪才入贱籍的官宦小姐。
而且宋建国前经历了战乱人口凋敝,因此极为鼓励寡妇再嫁,远没有身为现代人的梦华录编剧这么重视女子贞洁。
剧一开头就让男主去查画,说画能揭露“皇后骗了官家其实她婚前早已失贞”的真相,豆友戏称男主为“处女调查员”真是又毒舌又好笑。
刘娥二婚这点事整个大宋都知道,用得着你男主去查?
人家宋真宗都不在意,编剧倒是像被戴了云绿帽似的在乎得很。
这剧只花了六集讲关汉卿救风尘的故事,还极力缩减了原作里宋引章的戏份。
让被周舍假意温柔相待了一两年才最终决定嫁给他的宋引章,成了只认识他十五天就不顾如亲姐般的赵盼儿的阻拦,也一意孤行要与周舍私奔的恋爱脑。
爱情宝典里赵盼儿得知宋引章身陷囹圄,是因为宋请求周舍给她找的第一个客人为其传信,原作救风尘中也是宋主动求人去找她母亲和赵盼儿救她,这果断大胆的自救行为却被梦华录改成了赵盼儿一行人恰巧遇到宋被卖的侍女,再次削弱了宋引章的形象。
编剧既然绝大多数剧情都是原创,何必还要糟蹋死了几百年的关汉卿的名曲?
反正后面的剧情我闭着眼都能猜出来。
女主出场介绍她虽曾涉风尘但清清白白从妓多年归来仍是处女,再仔细一了解发现她家竟然是官宦之家她是罪臣之女。
男主虽然一出场就受伤像个小喽啰,可仔细一了解好嘛他爹居然是本朝大相!
这不就跟晋江文里随便救个男的就是王公贵族,女的随便查个身世就是高门大户一样嘛。
后面恐怕就是女主一边在东京开茶楼开得名满全城,一边跟男主美美恋爱,等时机一到再给自己父辈洗脱冤屈,刚好跟男主门当户对谱上一曲人间佳话。
狗血一点的话,再加上女主家蒙冤实际是男主爹这个奸臣所为,给俩人之间加点家族仇恨写成一对大宋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当然结局肯定不会像罗朱一样共赴黄泉就是了。
好好一个流传近千年的讴歌底层女性的元剧名曲,生生被改成了三流晋江古言,底层女子互救改成了世家男救世家女(仅限处女),就这剧组还有脸在wb买女编女导女性主义的热搜。
自己问问自己,你配吗?
------我收回“梦华录如果不是改编自救风尘那还算个合格古偶”那句话。
毕竟内娱古偶再封建也没有拿着泯灭女人姓名的“冠夫姓”当糖发的。
且不说我国古代虽有过冠夫姓的情况,但女子婚后姓氏作为夫权父权的博弈点,从未被成文法明文规定过,从未强制要求女子婚后冠夫姓。
就说哪怕我当北宋冠夫姓是强制的,男主这仨字无可指摘,但打着女性创业大女主旗号的剧里居然把象征着我国女性漫长失权史的“冠夫姓”当糖发,可真是小脑裹得比小脚还严实。
娘道看了这部剧都要委屈自己当初怎么就没请长得好看的偶像演员拍个青年版出来,不然高低也是个双洁民国偶像剧,能引来多少人保驾护航大呼kswl,怎么会像现在一样被钉在耻辱柱上惹人唾弃。
啥也不说了,支持顾赵氏跟赵盼儿这个名字彻底切割,可千万别让赵盼儿这个不搞婚恋不是处女的风尘女子脏了你顾赵氏的牌坊。
还有新开的那酒楼我真的是大开眼界。
就说你们开茶坊的时候,靠的是宋引章的琵琶,开酒楼靠的是女子歌舞,就是没一个正经靠茶水靠吃食老老实实经营的。
从茶坊到酒楼,几乎没见你店里来过多少女客,你扪心自问你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真的是,说老鸨谁是老鸨。
顾赵氏不愧是从小就被嬷嬷送去账房培养出的管理型人才,主打的就是一个青出于蓝胜于蓝。
人家嬷嬷好歹是自己卖身养活她,她直接让别人卖笑养活自己,实在厉害。
------ok,既然剧粉说我十集弃了居然还吐槽后续剧情是“又当又立”,我回她“顾赵氏开青楼这俩槽点哪哪都能看见嘲的不用我看剧”,也被人家的立体防御机制反击“原来是人云亦云无脑黑啊”,那我就再贡献一个网上冲浪看见的新槽点给各位瞧瞧哈我前面推断,这剧狗血点可以写成男主爹害了女主爹俩人之间隔着血海深仇,诶您别说,还真猜着了。
不过女主倒没像我想的那样要给她爹翻案恢复名誉,而是对着因家仇而退缩的男主大呼“你爹害了我爹跟咱俩没关系咱俩没仇,让我沦为贱籍的是我爹”:
怎么说呢顾赵氏你可真是个大孝女啊。
你爹如果是奸臣,那你说这话我还勉强能理解一二,可照你话里的意思,你爹不是为了救宋人才开城门的吗?
这种爱民之举被男主爹这个现任奸臣前任言官给弹劾到你爹妈双亡你自己没入贱籍,你居然能做到谁也不怪,认为责任全在你爹身上?
哇哦这可真是。
罗密欧和朱丽叶里的两家人要是有你这觉悟,那不早就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了,毕竟这两家的仇再大,也没大到一家灭了另一家是吧。
万万没想到,关于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悲剧该怎么解开,最后是中国编剧给出了完美的解答——“我爹活该!
”全体鼓掌!
编剧写的这何止是新乐府,这简直拳打关汉卿脚踩莎士比亚。
中国第五名著的位置都未必配得上梦华录,不给这剧申请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我都要替它叫屈了😃
内娱这十几年发展了个啥?
看看今夏,王心凌和刘亦菲的爆火,就是说明业务能力硬才是第一要义。
当现在的这些流量生花还在用机械化悬浮演技配上千篇一律的配音演偶像剧时,刘亦菲和陈晓的出现无不让人惊喜,尤其是刘亦菲,小时候看她演仙女那一类角色总是那么自然贴切,很多人都说是本色演出,再看看近些年来的仙侠剧,又有几个能把仙女演好的,梦华录里赵盼儿一角之所以让人惊喜,是这个角色其实是比她以往的角色更加多面,立体,市井化,尤其是风月救风华那段,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就是她能把一个假意逢迎、娇嗔做作的“欢场女子”演的那么自然,真的感觉到她这些年来有在默默的努力。
作为一个看剧比较挑剔的观众,看到一部能让人不玩手机连肝八集的剧,还是新出的国产古装剧,蛮稀奇,也蛮震惊的。
为啥国产剧总是让人失望?
难道制片和导演不知道,好剧的根本在于剧本,然后是导演和演员的演技么?
对于常年在微博热搜营销的一些流量的新剧,以前可能还会好奇看看,现在已经懒得去看那些被粉丝闭眼吹,演技仅粉丝可见的过家家式偶像剧。
国产剧的输出者是把观众当傻子看么?
还是说资本为了恰烂钱,只顾着流水线式的打造一些只有粉丝吹的水剧,流量有了,点击度有了,我才懒得管你普通观众的审美。
流量刚新起的那个年代还能看到粉丝和观众扯头花,现在这种烂剧上映只剩粉丝在做“数据(男)女工”了。
真的特别讨厌这种风气,什么时候能够自由讨论一部剧一部电影里演员的表演,而不要被一些所谓的粉丝道德绑架,说什么抱走、不约之类的蠢话。
什么时候观众可以回归观众的位置,演员及其他从业者可以回归文艺从业者的初心,良性的交流和碰撞才是行业繁荣的根本。
观众和文艺从业者之间本是平等的地位,这些年被所谓的饭圈污名化了太多。
说回剧本身,近些年来看的上一部国产古装剧还是东宫,这两部都可以说是近期国产古装的上乘之作。
说说各自的优缺点。
东宫胜在摄影和画面,剧情节奏的把控稍微差点意思,而梦华录的剧情节奏堪称丝滑,摄影方面很多镜头的转换都很会,比如屏风对话,临窗相望那几场戏镜头切换很是惊艳。
梦华录的导演在剧情把控方面,个人认为更胜一筹,唯一不足的是磨皮滤镜开得有点过了,建议还是还原真实的纹理,观众看厌了看磨皮得像cg一样的假人。
演员表演来看,刘亦菲的剧是90后这一代的回忆,她主演的剧都看过,胜在贴合角色、自然,也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荧幕角色,包括赵灵儿,神仙姐姐王语嫣,小龙女(因为黄教主太油腻,这部剧没有好好看),后来演的电影也都看过一些,没有特别惊艳的表现。
这次在剧里的表演就是一个词,自然,演的比我想象中的好,尤其是风月场斗周舍那段,没想到她能把这种戏谑妩媚娇嗔泼辣的“欢场”女子演得这样自然,感觉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和陈晓的几场对手戏都很经典,而且两人之间的化学反应很微妙,很自然、很撩拨人心。
前期由于前夫哥的存在,俩人虽有暧昧但看得出来发乎情,止乎礼,克制但却抑制不住情愫的流动。
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陈晓的眼神戏很棒,几场“假意”告白的戏很有性张力。
话说,谁看到陈晓说“我要你以身相许”能不心动呢?
这部剧的镜头也很有美感,很多名场面美得不像话,就是咱把磨皮滤镜开小一点,会更有质感。
剧情,颜值和演技均在线的国产剧在当下的影视圈就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看到一部这样的好剧忍不住多说两句。
除了剧情演技之外,神仙姐姐的美颜和陈晓的打戏也是一种视觉享受呀☺ง☺ง☺ง
梦华录作为一个爆款剧,承受了许多不属于剧本身的博弈,在这里我不想骂收钱的黑子,都是商业行为,虽然下三滥了一点,但在商言商,它能黑到位是它的本事。
我也不想批评被裹挟的原本对女性话题关注的普通人,我只是遗憾这些人原本应该是这部剧争取的观众,但却成为了对立面,非常可惜。
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发现,这部以女性为核心主创团队的女性视角的剧很像一个真正的女人,她现在遭受到的一切与一个女人可能会遭受到的一切多么像。
1. 容貌焦虑。
第一集还没有播完(播出当天20点45之前),关于男女主老了,胖了,幻灭了的帖子就已经铺天盖地了。
很多普通女性在这一步就被打倒了,可能终其一生都要和容貌焦虑斗争。
但录不是普通人,她有足够的自信,这个困扰渐渐式微。
2. 抑制自我赞美。
起因是编剧转发了一篇夸奖编剧的剧评,2w字的文章,其中一句有点“飘”,我们先不说飘的有没有道理,只说可不可以飘?
在批评者眼中是不能飘的,这就很像我们从小面对的环境,只能自我批评不能自我赞美,尤其女性,她通常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建立自信,包括很多影视剧的描写,很多女性都是没有自我认知的,不论什么形象都要靠第三者的嘴来说出。
梦华录也有,“绝色”“乡野村妇”就是靠第三者评价建立女主形象,但这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后面女主也说过“不少人打过我主意吧”,说明她对自己的美貌,对外界的反馈是清楚。
3.刻板印象。
和第2点打了一个组合拳,就是用关汉卿原著来贬低剧,就好像给女性树立一个看似“完美”的形象模板,稍有行为不符合这个模板的,就会被格外挑剔,他们爱的是关汉卿吗?
不,他们只是要给自己的挑剔找一个凭据,当你潜意识里按照这个模板自我纠错的时候,你已经不自由了。
可以想象,如果这个剧是边播边拍,那走到这一步,后面还能不能看到这几十集就很难说了。
4.荡妇羞辱。
最近争议最大,黑的最到位的两点,那有人说明明剧里是在“免荡”,剧外是在支持荡,为什么说剧外是在荡妇羞辱呢?
因为无论剧外怎么说,他们都对女性的性属性太关注了!
剧里只是一段互相表白的戏码,并没有通过镜头语言或者第三者评价对这件事有任何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反而男主还说了一句“不在乎”,后面三娘和引章也有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通过三娘自信可靠的形象,和引章被说服的结果,才是体现了本剧的态度。
所以说剧里对这个问题其实是一笔带过地表达了态度但并不纠缠(什么叫纠缠?
就是用好几集来探讨这个问题,比如女主流泪,男主安慰,第三者站出来指责,男主再安慰,之类的),反而是剧外抓住这个问题非常激动。
当一个女性,被人用放大镜来看是不是chu,是不是荡,应不应该chu,应不应该荡,这本身就是非常羞辱的事情,当这个议题成为狂欢,就会有更多鬼怪出来浑水摸鱼,就好像一个女人被脱光了被污名化的时候,有人趁乱来摸一把,这种困境是目前女性很难靠意志强大来突破的困境。
梦华录已经拍完了,无论怎样争议都会演完,所以这些争议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也许有一部分人会觉得,我就要让这种“三观不正”的剧活不下去,以后的剧才会“三观正”!
真的吗?
真的这么天真吗?
发过wb的都知道,如果你的文字总是通不过审核,你是一遍一遍地改容易,还是索性不发了容易?
直接发个哈哈哈哈哈哈哈不好吗?
我们未来看不到这种尝试女性话题的好剧倒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损失,我们身为女性如此容易被围剿,方方面面想对我们PUA才是让人悲伤的。
无论如何,我会继续喜欢梦华录,走到现在,戏里戏外组合在一起,才是一出好戏。
(虽然有点刨腹证粉,本不该多说,但还是说一下吧,就是“双某”“某氏”这些热搜并不是剧方营销,这不是剧方专注的点。
而用“女quan”营销更是从来没有,大家也是阅片无数的,近五年你见过哪个片子会用“女quan”营销吗?
如果要用以上内容说营销翻车这个观点,也是大可不必。
当然如果要说鹅没有找到好的营销路径,我是同意的。
)
早上看到组里《赵氏茶坊|梦华录困境与女性困境》,实在太受感触,也太为《梦华录》委屈,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女性题材的观众,一定要说两句我的心里话,一吐为快。
一、先问几个问题:·《梦华录》在诸多古偶中质量好吗?
是好的。
演员、剪辑、摄影、调度、置景……样样都拿得出手。
·那《梦华录》有缺点吗?
有的。
有的情节不够自圆其说,有的史实不够严谨。
有的人觉得这里面的女性不够独立,因为她接受了来自男性的帮助,有的人觉得“顾赵氏”的出现是一种男权的降临,男女主互剖情史是一种贞洁观作祟。
我不能完全地同意,后面会详谈。
·这些缺点重要吗?
致命吗?
我觉得并不。
·这些缺点可以被批评吗?
可以的,中肯的批判是有利于将道理越辩越明的。
·因为这些缺点,《梦华录》就应该被抵制甚至被举报吗?
那我觉得简直离谱。
平心而论,我们看古偶是在看什么?
“古”、“偶”,对古代世界的艺术化呈现,注意,是艺术化,不是还原,我们不可能真正地完全去还原历史,这是学术工作者的职责,放在一部影视剧中,未免太过苛责;“偶”,是偶像剧,不论是从一般模式还是从收视考虑来看,大多有爱情,有男性角色,不是纯粹的女儿国模式。
二、好,回到《梦华录》,那么作为一部古偶,它在平常的模式之外,与其他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什么?
是男女主的身份,是对现实的尝试接近。
什么意思呢,之前的古偶,很多(不是说全部)男女主动辄就是王爷/郡主、仙尊魔尊,或者动辄就能够轻轻松松地完成自己的目标,譬如轻轻松松打败反派报仇雪恨、简简单单就得到一堆人的追捧喜爱。
她们要么出身尊贵,使得她们面对的现实轻松地不值一提,所以根本不需要面对什么真实的考验;要么就金手指大开,哪怕前狼后虎,也能“手撕”对手不在话下。
这些角色与现实太悬浮了,我们现实中的女性向前的每一步都不那么容易,我们可能来自重男轻女的家庭,本来就要在男性的挤压之下努力成长;我们可能要不断地面临对容貌身材的审视,太胖了太瘦了都要被指指点点;我们要小心生活中每一处潜藏的危险,任何一次伤害都有可能使我们痛苦终身;我们可能要抵御外界对女性的否定和歧视,从女生不适合理科到中规院的韩炳越要求项目负责人和汇报人必须是男性。
《梦华录》、《御赐小仵作》我都觉得是相比之下更贴合现实的古偶作品。
她们是来自底层的女性,是被迫的官妓、是家庭妇女,她们的名字就是男权压迫的铁证“盼儿”“引章”“招娣”,她们平凡却不平庸,努力优秀但步步艰难。
有人说赵盼儿她们开了金手指,拜托!!
即使不到东京,赵盼儿、孙三娘、宋引章都是有一技之长且在同行中出类拔萃的存在,她们不是到了东京才突然厉害起来的,她们本身就已经是足够优秀的女性了,只是她们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有人说,她们还是需要男性的帮助,她们不够独立。
拜托!!
咱不说性别,当你深陷困境的时候,有贵人可以帮你一把,你会说“把手撒开”,或者“让我看看你是男是女,再决定要不要接受”吗?
不会呀。
赵盼儿在能够自救的时候,都是依靠自身,譬如与周舍斡旋、譬如开店;可是当她作为个体无法对抗官府权力时,她不可能以卵击石,接受帮助是人之常情。
至于互剖情史的桥段,我个人觉得是有些多余生硬,一方面,我觉得是不是处,根本就不重要,所以不必有,也不需要预设我们的观众在意;另一方面,吻戏如此胶着浓烈,神态如此自如享受,顾大人,这可不像是27年没谈过恋爱的人呐。
三、最后,回到我想说的主题。
正是因为《梦华录》将底层女性、身份建立、自我认同、女性独立的现实议题作为重点进行书写,正是因为她如此地关乎现实问题,所以她才这样地容易引发讨论、乃至招来批评,因为现实是多样的,也是每个人都可以来讨论的。
悬浮的古偶取巧就取巧在它回避了谈论现实,更没有人真的在仙界、武侠中生存过,也就无从批判。
伴随着《梦华录》播出和一些过度挑刺,我一直以来的担心在逐渐变为现实,⚠️如果一个触摸现实、尝试进行女性书写的作品,受到太多的苛责、争议、冲突,会导致这种尝试被直接中断⚠️。
如果在当前这几年,《梦华录》作为一部书写女性自身、书写现实的作品,因为哪里哪里不够具有女性意识、哪里哪里还有“封建糟粕”,而遭到了远远超它本应承受的量级的批评,从而整部剧被全盘否定,这会是很可悲的,它会导致同行们直接规避掉女性主义的题材,因为稍有不慎,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
一部剧的投拍需要资方的投资、需要制作方的认可,需要包容的讨论环境。
举一个我自身的例子,我曾经在某视频平台实习,我问某个综艺导演,为什么我们明明有很多原创的很有趣的综艺,提案就是不容易被认可,就是不容易招到商呢?
为什么那些抄袭或者复制了日韩综艺的提案,反而在市面上流行呢?
导演回答我说,因为日韩的综艺已经现成的案例在那里,它安全、可视、低风险,所以投资它比较划算;而全新原创的综艺,投资方不知道拍出来的效果,也无法预估是否受欢迎、是否有争议,是有风险的,所以他们宁愿规避。
放在我们的女性题材影视剧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尝试书写女性自身的故事,是有风险的,往后资方不会再投资,制作者们也会因为前车之鉴而不敢涉足,这是一种倒退。
我们需要包容、平和的氛围来讨论这部作品,不能一棍子打死,而要给她们更多的成长空间,才能塑造一个适合创作女性题材、适合女性意识表露的舆论环境。
杨阳导演在采访中说,她很想来拍一拍我们女性自身的故事,以现代性的视角讲述古代女性的成长,这是一种尝试,也是挑战。
有缺点是必然的,但我们不能因为缺点就否认了所有的已然拥有的优点。
不能因为一份85分的卷子扣了15分就否认这85分的获得。
更不能因此而吓退更多想要尝试女性意识题材的创作者。
戴锦华曾经聊过“耽美题材”是否意味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她说,在由女性作家撰写的耽美文相比以女性为主角的女性文学作品,有太多丰富的题材、文类(如战争、政治、武侠),借着耽美的文类,女性的写作突破了此前女性写作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别人划定或者被自我划定的疆界。
女性写作者把自我生命体验中的社会性经验投射到了男性身上。
她说,这反映了一个显然的问题,就是女性的社会性体验、女性与男性所分享的价值/经验/体认/困惑很难在女性形象中得到呈现。
也就是说,女性形象仍然被限定在相当定型化的、充满偏见的性别角色想象中。
但是,既然女性作者已经通过了耽美作品证明,自身是可以书写无比广阔的题材、文类和领域的,那么为什么主角不可以是女性呢?
为什么我们的女性角色不可以是政客、商人、军人呢?
为什么女性角色不可以同样呈现出丰富的社会经验、价值体认呢?
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宽松包容的氛围,去创作更加具有女性意识的、对于女性自身的书写,去创作更多丰富的、有价值的女性经验和女性形象,这种创作尝试尚需要探索,也亟需一个包容的、有价值的讨论空间。
因此,我真切地呼吁,大家能够给予女性书写更多自由的试错空间,只有在宽松平和的讨论氛围中才能理越辩越明。
如果每一部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品都不得不面临严苛的审视和批判,那么创作就会被扼杀了。
29-30集赵盼儿在舞剑时,吕五一下子就看出来舞蹈表达的含义:是小娘子在思念她出征的夫君。
引章弹琵琶:说自己弹得一点不认真,糟老头子和油王还没听出来。
看来并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欣赏艺术,贩夫走卒不能欣赏艺术。
能否欣赏艺术表达,在于创作者是否用心,观众是否走心,在于双方的态度,而非身份。
好的艺术是能够触动观众的,而非给你设置个门槛,能进入这个门槛的人才能够欣赏。
刚刚刷帖子才想起来,真的拍得太好了!
导演牛逼,编剧牛逼!
这个对比太细节了,不仔细想根本想不起来。
加入主楼展开来说:客栈时期:凭栏放松,一曲引来大家的驻足,这是普通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进入教坊司:琵琶引来业内同行欣赏,这是专业认同。
半遮面时期的:平民百姓与读书人欣赏,业内同行折服,这是对艺术的认可;补充,最后一次半遮面演奏,听哭了吕五,他说想到了自己和别人跑了的娘子,吕五的形象通过这两次艺术欣赏的点评丰满了起来,平凡如他也是赏味之人。
相府献艺:听众为王公贵族,有人听懂了,有人没听懂,但最后落脚于利用引章拉踩同行,艺术不过是工具,欣赏或许有,但是不多,因为出发点是直抒胸臆,借物咏怀,而非真心对艺术的赞美(比如屯田先生);被油王拉去交际:听众为王公贵族,但他们像买肉一样围着引章打量,实际上就是油王卖女人,糟老头子觊觎美色,艺术是一个名号,在欲望面前不值一提(油王对于权力的欲望,糟老头子对于美色的欲望)。
所以引章才能明白,能否欣赏音乐不在于他们的身份,这也与盼儿说的话对应,风骨在于心,不在于形。
作为观众,我其实当初并不明白盼儿为什么要这样说,今天才懂。
中间穿插今天盼儿的舞剑,吕五他们一下子看懂了,梦华录真的是层层递进,大放异彩!
最后,真正的艺术表达,与表演的场所无关(客栈、走廊、粗布麻衣都能自得其乐),衣着打扮无关(严妆华服无人赏乐),与观众的身份地位无关(能听出技艺高下,能共情的半遮面顾客,利用、觊觎的王公贵族),与表演者的技艺,表达的情感,与观众是否认真欣赏,能否被激起共情有关!
盼儿的舞剑与引章的琵琶皆是如此。
张好好和引章都曾以被贵人夸奖而自傲,但又都迅速跌了跟头。
所谓的贵人,是真的认可她们的艺术表达么?
这也是对我们这些观众的警醒,你要看评价者的内容,而非评价者的身份。
再补充一点,没有观众的艺术缺少生命力。
引章进入沈府,肉眼看见的弹琵琶的时候不快乐,为什么?
因为她缺少能够欣赏琵琶的观众,沈油王只会说好,说不出哪里好,暴露了他绣花枕头别有所图的事实。
不论各种形式的艺术表达,都需要观众的欣赏与反馈,这样才能促成艺术表达的良性循环。
因引章的琵琶如此,我们梦华录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有大家的喜爱和反馈,才展现出艺术强大的生命力。
有人说,编剧把周舍一分为二,引章栽两次跟头多此一举,但正是因为第二次,才暴露了她心境上的问题,经过大家的趋之若鹜,到无人欣赏,她才能明白,重要的不是观众的身份,弹奏的地点,而是观众是否愿意倾听,能够听懂。
从第一次赵盼儿柳三娘的营救,到第二次自救,有了这段经历,她才能实现从演奏者到演奏家的转变,突破心境的问题,成为真正的大家。
这部剧完美的诠释 一个好的编剧重要性
原著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在原著里剧情是围绕这两位女主(赵盼儿,宋引章)展开,男性角色能留的下姓名的只有头号大反派周舍,最后赵盼儿智斗周舍,宋引章找回真爱。
那么这么一个看似女性爽文励志的剧 实际播出又是怎么样呢?
为了强行将古偶 爱情这两个万年的IP依旧锁死编剧开始发力了!
首先,塑造男主角,男主的角色出场这个上下打量的眼神我还以为逛的不是茶楼而是青楼, 是个上衣下塞的都要当总裁 ,这是在拍霸道总裁爱上我吗?
其次为了强行推进赵盼儿与男主再一次见面,女主的能力被不断动态平衡,被劫匪刀架在脖子上都敢反击的女主 ,看到外面打架 就道都不会走 被人吓退进屋里了 这咋还被人给忽悠瘸了呢?
光见面还不够啊,必须要感情升温呀,于是我们又看到了 赵盼儿前脚看到属于皇城司(与赵盼儿家家里遭难有关)的男主犹如杀父仇人,就算无能为力也要在糕点上动点小手脚让其遭一点罪后脚被男主谎称有毒的暗器击中,不仅为了保命要救对方,救完了还主动释怀直接一切两清了??
看来这暗器也不是完全无毒啊,暗器里灌得都是迷魂药啊!
这一刻她不是来自东方的天仙 她是来自东方的圣母玛利亚呀!
看完之后我不禁思考为啥没有圣光普照作为背景特效加上去
突兀的剧情走向,强推的感情线,角色设定的不断冲突,再适合的演员也撑不起来 上一秒逻辑推理能力无敌的女福尔摩斯,转头见到男主就智商归零,化身为十万个为什么上一秒还不畏生死的花木兰,转头就真成了寄人篱下被胁迫的狐娘小娇妻
这部剧让我很惊喜的是原声台词,很舒服很真实,就像是日常生活中你我都会说的那些话,一点也不出戏,尤其喜欢演员通过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的语气词,比如第1集的赵盼儿劝分:“哼,不行,你不能嫁他”。
这个介于“哼”和“呵”之间的语气词也是极妙,既像是可笑的嘲讽——周舍你个小样儿还想骗我?
又像是无奈的自哂——引章妹子还小不能怪她。
(这一part我看了六七遍,特别喜欢刘亦菲这个演法)还有第18集的“哎呀~?!
”这个“哎呀”有多妙不用我说了吧?
看过剧的都懂,又俏皮又可爱,一个语气词就给后面的争吵定了调——吵是不可能吵滴,一辈子也不可能吵滴,也就是借机撒撒狗粮这样子。。
最新一集的“哦~遵命”“遵命”甜吗?
甜!
特别甜!
但让它甜度加倍的是前面还有个语气词——“哦”,这个“哦”语气极其呆萌,软的要命~~瞬间让顾千帆的“老婆奴”形象鲜活了起来~陈晓你真的好会拿捏语气!
剧里还有很多这样的语气词,它们没有字幕,可能很容易被忽略,但是一旦发现就如获至宝,它们让人物更鲜活更有生机了!
或许演员原声不如配音专业,没那么多处理技巧,但胜在自然,胜在真实,胜在不千篇一律,胜在独一无二,胜在听觉不审美疲劳…我能感受到这个角色最初最自然、最真实的情绪状态,我很庆幸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也希望以后越来越多的剧都可以使用演员原声台词~
三娘一直是我想写,但很难动笔的角色,因为她一出场的角色,就是一座沉重的山,母亲。
母亲这个角色,在言情偶像剧里出现,往往是一个长辈的形象,就算是关于一个母亲本身的浪漫故事,其核心矛盾也往往围绕着母职与个人的撕扯。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母亲形象,她们的第一特质,是对孩子的爱护和包容。
她们可以温柔可以强硬,可以美丽可以疲惫,可以聪慧可以固执,但就是不可以和她母亲的身份割裂开来,去抛开这些似光环又似枷锁的东西,看看她自己。
但是三娘不一样,她的出走东京,彻底与母亲角色的决裂,让她终于找回了自己。
最开始,三娘像所有刻板印象里的母亲一样,是自我牺牲、奉献,供养自己的孩子和家庭的。
可是她的决裂场面,导演并没有轰轰烈烈地展示出来,那场儿子背叛,丈夫抛弃,自己被所有人欺压的戏,只有三娘的声音回荡。
它是简短的,有力的,果断的,残忍的。
这场决裂之戏,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将三娘与母亲的角色割裂开来,从此以后,三娘收获了伤痛,也收获了自由。
来到东京的三娘,人们看她,看到了一个有力气不好惹,手艺好心也善的姑娘,她或许不那么聪明,没那么美丽,可她身上那份女性特征和魅力,却是毫无保留地散发出来的。
人们看她,就是看到了她本身,孙三娘,不是谁的老婆,不是谁的娘。
所以毫不意外的,她也会在东京,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浪漫故事。
这也是我欣慰的地方。
虽然我自己也常常想,三娘可千万不要随意原谅那块叉烧,可看到她偶尔的思念,偶尔的心酸与脆弱的时候,又释然了。
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人之常情的东西,为什么要强要求她去做到。
如果强迫她放弃原属于自己的一部分情感,和“存天理,灭人欲”又有什么区别?
我知道,很多人看梦华录,是带着现代女性思想、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看的,母职这一概念,也被拿来反复思考与琢磨。
有人一往无前,也有人避之不及,各有各的理由和道理。
但是,但是!
我总以为,对待女性,应该是去看她的处境,看她的难处,去共情去理解,而不是拿着自己的理论模板,去套在所有女性身上,只要有一点不满意的地方,就套上一个大大的帽子,将她赶出自己的包容圈,赶到女性的对立面。
当我们要去同情一个概念的时候,先去同情一个具体的人。
所以我很希望三娘收获幸福,无论是婚姻,家庭,还是那块隐隐作痛的伤口的愈合。
无论之后背叛的儿子如何,三娘的选择又如何,只要她的选择是符合本心的,是能让她获得自由的,就可以了。
自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
顺应自己本心,不被他人约束,不被刻意安排。
男的无法约束她,女人也不行;教条规训无法约束她,”先进女权”也不行;生活的艰难无法约束她,母职的内化也不行。
无论三娘想做什么,谁都没有立场指责她。
不只是三娘,是盼儿,是引章,也是好好。
是你,是我,也是“她”。
写三娘的时候,我突然感受到了自己对梦华录的感情从何而来。
我回想到了三娘痛骂自己悲惨过往时,盼儿的劝慰,我是另一个盼儿;我想到了盼儿夜晚向三娘自我剖析时,三娘的安抚,我是另一个三娘;我想到了三人在院子里吵架又和好,最后倒在地上笑做一团,我就在其中,我是她们的一员。
我隔着屏幕,隔着历史,隔着幻想,隔着现实,与这群女子,倾盖如故。
我不是观众,我不是看客,我是她们的朋友,是在这繁华东京终于找到惬意享受的茶客。
我知她们的过往,懂她们的故事,自然也能深深共情。
只希望她们幸福,超过一般的幸福,超过世俗的幸福,超过想象的幸福。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