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份的失眠读物是#平原上的摩西# 原著小说。
除了喜欢双雪涛不露声色的文风,就是感慨女主真的是又一个极其适合#周冬雨#的角色。
可能因为之前在平遥影展看过N次的电影预告片,看书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把周冬雨刘昊然带入到故事中去了。
三金可能只是个开始,只要不出大岔子,李斐这个角色将再次巩固周冬雨的圈内地位,毕竟是原著里让人印象最深的存在,一粒孤独又耀眼的珍珠。
第572篇原创影评,本文首发于电影公众号《云何电影》,有大量剧透,建议观赏影片后阅读,综合评分6.0分。
《平原上的火焰》电影版在跳票三年之久后,终于姗姗来迟,以至于一上映,就扑的无声无息,刘昊然周冬雨的号召力,仿佛两个路人,就像电影里那场本该在平安夜肆意燃烧的焰火,终究没能烧起来。
这张也太容易让人联想起《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秦昊了剧版的内容早已记忆模糊,反倒是又去读了一遍双雪涛的原著《平原上的摩西》,毕竟只是个中篇,用不了太长时间,只是一读再一看,这电影顿时鸡肋,味同嚼蜡。
故事基本上还原了的,但做了大幅度的删减,云城刚看到108分钟的时长,甚至有点错愕,不到两小时,这电影能讲明白吗,当然据传闻,电影删减了11分钟,原版不得而知,仅从最后的呈现看,明显缺失的内容显然影响到了全片的完成度,甚至对几个关键人物的塑造,都构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第一个明显修改是大幅削减了庄德增和傅冬心的剧情,以至于这二位仿佛一对工具人,白瞎了陈明昊和梅婷的演技,虽然可以理解这部分的内容涉及了一定的敏感时期,但完全可以改编处理,直接一刀切,直接导致一个时代的典型性角色的消失,庄德增和李斐(周冬雨饰演)的父亲李守廉(唐曾饰演)是一个时代下两种截然不同性格的代表,他们最终的命运结局也形成鲜明的对照,但一方的缺失,让另一方也黯淡无光,傅冬心则是李斐的精神导师,或者说李斐性格形成的一部分也来源于傅冬心的影响,比如李斐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深圳,为什么如此执着于逃离这片土地,很大程度上就是看到了傅冬心的境遇,但傅冬心故事的缺位,直接让李斐前半段毫无存在感,后半段疯批的有点出乎意料,观众是很难去带入共情的。
第二个是对李守廉刻画的不足,至少在揭示真相之前,让观众对李守廉到底是不是凶手内心有个挣扎猜想的过程吧,结果前半段就是塑造了个老实巴交但倒霉又下岗的中年男人形象,然后直接把各种线索引向了他,可是却无法解释,为什么最终不是他,为什么李守廉明明不是杀人犯,却要在被误会的那个晚上直接对警察出了手?
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云城觉得肯定是心存疑问的,这个男人的绝望在电影里几乎没有表现出来,观众只会觉得故事太离奇了,虽然猜不到剧情走向,但这也显然不是啥正常人的脑回路,所以依然是无法带入,无法共情。
周冬雨的演技是封神的,尤其是杀完人后的表现,生理性的颤抖、害怕、紧张,但有有种控制不住的兴奋,甚至是多年隐忍后终于爆发的酣畅淋漓,十分的传神,确实成为了电影中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但李斐这个角色塑造依然是失败的,她对庄树的情愫,显然缺乏足够的铺垫,她为什么要执着于庄树那晚到底去了没去玉米地,如无根之萍,让人难以理解,电影中最后进行了浪漫化的处理,让庄树遵守了约定,但其实原著里,庄树甚至都回想不起来,那晚没去的原因。
这种宿命般的造化弄人与荒诞感,才是原著的精髓,但本片,显然只学到了监制刁亦男的东北“性冷淡”风,风格和《白日焰火》如出一辙,甚至名字都改的很相似,于是终究只是端上来一盘天南地北六合菜,没有风味,不堪咀嚼。
云何电影聊一点电影,品一味生活,不知何所云,不知云几何445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之前我不知道,除了童年回忆加成以外,很多人说的电影的情怀分还源自哪里。
2021年冬天,那时我身在一个厌恶的国度,没有稳定工作,正处于人生最黑暗、最迷茫的一段时期。
某一天在微博刷到了《平原上的火焰》的宣传,监制刁亦男,定于平安夜上映。
看了电影推广曲刘昊然周冬雨版的《漠河舞厅》的MV,90年代、东北、冬天、工厂、下岗潮、杀人案,带有点文艺浪漫,是我最喜欢的氛围。
彼时的我观影量还不多,自然还没有确定我的电影观。
还没有认真思考过最喜欢的导演是谁这个问题。
如果问当时的我最喜欢的一部中国电影,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会说是《白日焰火》,最喜欢的导演则可能是刁亦男。
(当然,在看了剧版的《平原上的摩西》后,已经对刁亦男袪魅了,此为后话。
)所以,我每天听着此版的《漠河舞厅》,单循了一俩月;时不时看看曾经在漠河的照片,也看网络上的视频,试着梦回漠河;密切关注着《平原上的火焰》的宣发,期待着早日网映;当然,最期待的还是早日回国。
夸张点说,这部电影是我那段黑暗时光里对未来的期待的体现,强有力地支撑着我早日回国的念头。
不曾想因为某些原因,该电影因意外没能正常上映,这团火三年多也没能燃起来。
我们总要虚构些值得燃烧的东西,才好让结冰的血管重新温暖。
如今,我已回国许久,我的生活也常有光亮和温暖,但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小块黑暗等待被燃烧。
看到《平原上的火焰》突然定档时,我知道这火终于到了烧起来的时候了。
这情怀,我须得唤醒。
这团火,我该去点燃。
我该去回应我三年前的期待了。
在影院,我能看见三年前孤独地在异国他乡的那个对未来无比迷茫又无比期待的自己,正隔着时空的距离叩击银幕。
说回电影,其实很不错,改编得比剧版好,超出预期。
情感大于悬疑(对应得上宣发),强烈的刁亦男式冷浪漫主义风格:平淡、直接、阴冷,观感非常舒服。
排除掉所谓“情怀分”我也很喜欢。
只是开头看到16:9的画面直接-10分,刘昊然的演技也挺配不上这部电影…现在问我最喜欢的国内导演,我依然会认为刁亦男是个中之一。
同一份证书,同样的证书编号,片长却比四年前少了十几分钟。
从小说,到后发先映的剧集,再到曲折上映的电影,都少了些什么呢?
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
小说里是画龙点睛的提起过傅东心、李守廉和庄德增的童年的,剧集里也至少保留了庄树和李斐的童年,而到了大银幕,两代人都没有童年,所有的人物都既无来路,也难有归途。
我问各个AI,到底题目中被改掉的“摩西”最可能隐喻小说中的哪个人物?
AI们都说是李斐和李守廉,我说为什么不是庄树?
AI又叽歪了一大堆网页摘录论证说这不可能。
我一直认为“摩西”是指代庄树的,他像动画片《埃及王子》里的主人公一样幸运,庄德增、傅东心、李斐、蒋不凡们在庄树人生中每个关键的节点替他领受了同代人原本很难逃掉的罪与罚,让他得以摆脱时代宿命的泥潭,唯一的抵达了自己的应许之地。
《繁花》也是从小说到电影到剧集的操作,电影版也是删去了他们的童年。
不管是下岗年代的东北还是下海年代的上海,也不管是庄树李斐安德烈还是阿宝沪生小毛,就像崔健说的,只要门楼上还挂着那幅照片,我们和他们就都还是一代人,我们和他们都拥有日渐依稀的记忆中,同样不能过审的童年。
2023年刘昊然与周冬雨合作的爱情片《燃冬》上映后反响并不好,仅以2600万票房惨淡收场。
其实早在2021年两人也合作过一部影片,不同于《燃冬》,这部名为《平原上的火焰》的影片为披着文艺片范儿的犯罪悬疑片,这部影片的收场还要更惨淡。
该片是摄影师出身的张骥的导演首秀,影片故事改编自双雪涛的名作《平原上的摩西》。
影片故事线主要聚集在出租车司机被害案和刘昊然出演的男主庄树及周冬雨出演的女主李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上,发生地设置在飘着雪花的东北。
从故事情节层面来看,该片的架构确实不怎么高明,甚至有些乱七八糟,前言不搭后语。
片中对于人物角色的设定,同样是非常的拉胯,每一个角色的转变都是独立的存在,与其他的角色未存在明显的联系,脱节感强烈,不知所云,这也使得全片的效果非常突兀。
估计张骥大概率是仅仅发挥了自己的摄影特长,所以片中的影像效果还是说得过去的,这也成为全片可圈可点的点。
刘昊然和周冬雨在片中的部分表现也是存在敷衍了事的成分,很难想象两人会接拍这样一部既奇怪又糟糕的电影。
至于说片方宣扬的2亿制作成本,估计也是一种噱头,存在很大的水分,即便如此1890万的最终票房也是保不住成本的,这也使得该片成为2021年被广泛认知的重大烂俗嫌疑扑街电影。
【END】
《平原上的火焰》改编自双雪涛小说《平原上的摩西》这事大家肯定都知道了,小说讲了个什么故事?
电影又有怎样的改编?
从目前发出的预告,我觉得基本故事还是按照原著在走的,也会有一些新的内容,网上看了一条微博,觉得讲得挺透以下转自微博@黑光乍泄,有删减,如侵删:因为很喜欢刘昊然和周冬雨,想提前知道《平原上的火焰》的故事,就去看了双雪涛的小说《平原上的摩西》。
发布的#平原上的火焰火的约定版预告#中,可以看到很多原著里的色彩,以及为了丰富人物而增加的新情境。
小说以作者生长的东北沈阳市铁西区为创作背景。
有关铁西区的事,王兵拍过一部非常著名的纪录片,有9个多小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第二集的名字叫《铁西区:艳粉街》,在本片的故事中也出现了这个地方,都是真实地名。
这是整部电影所处的时代基调。
预告中那把枪、以及一个男人朝着另一人开枪的画面,就是这个背景下的一场意外,也是李斐与庄树这场错过的“祸根”。
8年前,一个县城接连发生出租车司机被抢劫杀害的案件。
袁弘饰演的刑警蒋不凡带领人手假扮成司机,守株待兔等凶手露面。
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小李斐和她爸坐上了这辆车。
预告中的这一画面,给雪夜中的那声枪响留下了悬念。
这天是平安夜,李斐和庄树原本约好要去玉米地烧秸秆,“烧起来像棵圣诞树”。
就是这样一个关于火的约定,让二人错过多年,直到长大后的庄树成为一位刑警,重新调查这起案子,才意识到当时车上坐着的人可能是李斐。
原著中的李斐从小就喜欢火,所以电影里也保留了很多“火焰”元素:燃气灶的蓝火苗、燃烧的玉米地、二人烤鱼的篝火、出租车焚毁后的熊熊烈焰。
预告开头和结尾,时隔多年未见的二人终于重逢,小心翼翼地互相询问,“那年平安夜,你来了吗?
”,希望电影版给一个不负众望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梅婷饰演的傅东心(庄树母亲,李斐幼年的导师),文雅理性,暗藏心绪,这个选角我觉得非常贴合。
另外,上映时间和李斐庄树的约定一样在平安夜,挺有仪式感的。
这是我2020年标的 五年过去了这部影片终于在大荧幕跟我们见面,可以说是非常失望。
我相信这个剧本是遭到严重的,大幅度的改动和删减,这直接导致后面的剧情已经无法用正常的逻辑思维去解构。
而剧里的人物行为动机也变得莫名其妙。
电影表面上是以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下试图呈现那些转变所带来的影响,但很不幸的是这种呈现是破碎的,也就是碎片化的,它们没有成为作品核心,反而所谓的青春疼痛文学爱情戏码在这部作品里抢了戏码,不应该成为核心的要素成为了核心要素,这就导致了观众原先对作品的期待值发生了颠覆性的落差。
很明显,大部分观众都是看了原著书籍之后才去观看这部作品,这也从主观上加深了这种落差。
除了以上我所说的这些因素导致影片质量有所欠奉之外,周冬雨和刘昊然两者之间确实没有所谓的CP感,那就导致了观众无法全面代入他们之间的情感之中,所以这电影里面的感情线就显得冗长无趣,引来了各种各样的吐嘈甚至是批评。
电影原来的面貌大家其实也无需作过多的讨论或者说是意不平,因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的审查制度,这就是一种游戏规则,创作者如何在这个游戏规则里拍出优秀的作品,这才是关键所在。
我并没有为平原上的火焰找补,从观影感受来说这也不算是我喜欢的,至少它应该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拍得更好,这是一个无容置疑的点,所以结合到成片的整体质量去评价,平原上的火焰确实难称佳作。
浅评一下庄树,个人看法较多,涉及较多剧透,不喜勿喷首先想说,感谢刘昊然演出这么好的庄树,正如原著作者双雪涛的评价:“他在创作中不止会考虑他自己的角色,也会考虑整个电影的立意”,刘昊然对角色和剧情的理解和坚持,让庄树成为了电影里人设性格最完整最正常的角色,而当年才22岁的刘昊然已然称得上精湛自然的演技,为依附在文字里的思想与灵魂增添了血肉,让庄树这个角色彻彻底底活了过来,走到人们眼前。
接着细谈庄树,庄树从不是突然变好的,所以他成为警察并不突兀,他不是浪子回头,而是一个内心向善的迷茫小孩在一个路灯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那条路。
八年前的庄树,虽然看上去混,但还是会去做一些真正混混不会去做的好事:会偷父亲行贿的钱给需要这笔钱的朋友,会帮人捡掉落的东西。
他的混,更像是青春期小孩博取父母关注的方式,可他的父母并不在乎他,在警局,一起参与打架的孩子都有人带走,可庄树没有,当警察说他怎么没人领那一刻,他的眼神警惕戒备又受伤,又隐隐带着一丝恼羞成怒,所以他会去直接挑衅警察,不过他总归还是个孩子,在蒋不凡将他压在墙角的时候他也会心虚害怕,可能蒋不凡也看出了这点,所以并没有为难他,反而略带关心的问了他的情况。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庄树的性格很大层面受原生家庭影响,庄树母亲只在乎艺术和李斐父女,庄树父亲只在乎自己的事业和庄树母亲,而庄树,就变成了一个出了麻烦事想回家,发现家里没地方待,出去找他爸他爸也不关心他到底发生了什么的多余的人,所以他渴求关注,渴求爱,他会打架一次次带着一身伤在父母面前转悠,会做一些他做了也不开心的所谓的坏事,或许他很想让父母能多问问他怎么了,多关注一下他,可惜,最后反倒是一个认识没多久的警察,会关注到他受了伤给他创可贴,会苦口婆心的劝他不能混下去,会因为他做了帮忙的好事顺着庄树那堪称任性的话同意请他吃烧卖,这是唯一一个对他表达关爱的大人,而这个大人却在还没有兑现请了吃烧卖的承诺时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草草下线,而害死他的凶手却毫无音讯,我们无从得知八年前的庄树得知那个唯一关心他的警察的死讯那一刻会想什么,可庄树在蒋不凡死后选择成为一名警察,已表明一切。
而庄树和李斐,我认为庄树对李斐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不像是爱情,不提一个人对一个从小夺走自己母爱的人到底会有什么想法,他对李斐的感情无疑是非常复杂的,他会因为母亲对李斐父女的亲近表现而直接冷脸,会在饭桌上不留情面的直接说出“择校费好几千我们给吗”这种听着就让人下不来台冷场的话,可他也会为李斐撒出一眼假的,钱是他主动给李斐的这种谎话,会注意李斐喜欢那个手套买下来送给她,会说出那句“你能不能别走”,他因母爱被夺走对李斐有怨气,因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因心中善意而帮助李斐,对李斐在意不舍,他还没有想着去分辨他对李斐到底什么想法,可这一切的复杂情感,一切的爱恨,都因平安夜那一晚都没等到人而独自燃放的那一把大火,焚烧殆尽。
而八年后的庄树,在经历堪称白月光的蒋不凡死去,青梅竹马的李斐一家没有遵守约定突然消失以后,从警校毕业成为警察没多久的他,比起八年前多了成熟稳重,可骨子里还是那个善良的孩子,会去经常探望蒋不凡的母亲,会怕蒋母生活困苦偷偷塞钱,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正式的警察,他终于有那个能力去为蒋不凡报仇。
虽然电影里对探案部分的细节描述不多,但庄树的查案流程其实是很精准的,细屡一下庄树的查案过程,从接下案子拿到特殊物证:与众不同的烟盒→找到烟盒设计者打探消息,得知特殊烟盒拥有者:李父→去工厂老员工聚会打探李父下落,获得线索开出租→直接上出租公司调查,排除一部分正规司机,蹲点出租车司机必去点:加油站,卖盒饭的小饭店…找到李父→中途得知出租车案凶手抓获,但不是杀害蒋不凡的凶手,将李父列为嫌疑人→不打草惊蛇,联系李父的直系亲属李斐,叙旧打好关系,趁机拿到血液样本→确定血迹来自李父在查案过程中庄树,或者说刘昊然的有几幕的眼神戏特别有感觉:追查李父行踪时如猎鹰般冷静锐利紧盯不放,开车追逐李斐时激动急迫与疑问,发现李父有重大嫌疑以后主动联系同李斐见面接吻中间睁眼时的愧疚复杂,撞车后一开始惊慌却在拿到血液样本后冷静还有最后,他同李斐对峙让李斐放下枪时眼中的审视,这些基本上能看出庄树在查这个案子时的整个思想变化。
虽然这个电影不算是专业的刑侦片,里面很多细节几乎经不起太多推敲,但庄树整个流程基本没有太大问题,其实在那之后庄树如果不因为心软直接上报警方进行抓获,这个案子基本可以直接结案。
他在看到那双凉鞋以后就彻底动摇了,他想到了曾经那个说南方暖和所以想去南方的李斐,李斐明明什么都没做错,却落得那么惨的下场什么都没能实现,庄树骨子里的那颗善心,那份想救所有人的想法还在,所以他放水了,不止一次,身为警察他的职责不能放走罪犯,所以他用手铐拷住了那条他明明知道是假肢的手腕,放任自己陷入昏睡,他就这样把选择交给了李斐自己。
其实电影最后庄树在平安夜放火那一幕,特别有震撼感和宿命感,漫天飞雪,熊熊大火慢慢燃起,像火焰做的圣诞树,却又轰然倒塌,火光照亮庄树的脸,他看着那片火愣愣出神,不知道这个夜晚发生了什么,不知道约定的那个人为什么没来,不知道自己以后会什么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约定,在一系列巧合的加成下,改变了好几个人的人生,最终导致了三个惨案,一切皆是阴差阳错,造化弄人。
双雪涛的小树和小斐没有那种所谓情愫。
女孩年长于男孩,当庄树知道一切源于那场大火的约定方才记起童年有那么档子事,这根本不是反转,小斐的无谓最终湮灭。
文学的力量,影视不适合,男女间一开始就要有些什么。
剧版保留了女大男小的设定,但二人有超越友谊的情感,甚至随着小树的长大成人近似爱情。
影版则成了哥哥妹妹情窦初开。
吕聿来太适合驾驭这类夹缝中阴暗生物般的人物,孔雀、秘密访客都如此,但是加戏很刻意,怀疑删的也是他和周冬雨的戏。
梅婷更接近原作的傅东心,海清扩展了人物的挣扎拧巴。
她为什么偏要和小斐爸爸有什么?
没必要。
庄德增则是剧版老舅的更好。
张悦然的文学统筹工作使整个故事脱离了东北语境,结尾的开枪意味着小斐的“带他走”贯穿始终。
和剧版一样,庄树当年去赴约了,影版甚至放火了,可少了玩火少女的怪癖和早熟,这个疑似爱情的结尾有点不太妙。
但是东北的荒诞苍凉不在意那些无谓和无常,正如冰做的街道,雪化了就是春天,一切都将融化、消失殆尽,它只是平原上的一片大地。
之前看剧版和原著小说,还没有完全对《平原上的摩西》的理解完整闭环,双雪涛的这个作品究竟想表达什么,看完电影版,可以来说说了。
庄树老爹一门心思搞钱,感情的事情是他想破脑袋也参不透的(,可他确实搞到了很多钱)。
李守廉的犹豫不决,更多是因为对傅东心的依恋不舍。
傅东心固守老屋并最终决心出走,她的心里是装着摩西的。
庄树更像是一个观察者视角,他的困境,是要真相还是要爱情,最后他得到了真相(,也许还能收获迟到的爱情?
)。
李斐的困境是选择爱情还是选择去南方,电影里她买四张火车票,实际上是把庄树和傅东心也计算在内的。
带上心爱的人一起逃离悲催现实,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
只是天不遂人愿,大雪圣诞夜,出租车往左拐是去诊所,往右拐是去见庄树,这个就是李斐内心面临抉择困境的外化。
其实,故事虽然表面围绕爱情,双雪涛想说又不能明着说的,还有那个时期,企业改制的向左走向右走问题。
发生在路口的意外摧毁了一切,失控大货车所象征的,就是那个呼啸而过的时代对草芥众生的无情碾压。
刘欢为何后来再也不唱“心若在梦就在”了。
唯有时间,才能检验一切。
电影版因为时长所限,明显铺陈不够,但结合剧版和原著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融会贯通来理解的话,我还是很喜欢的。
当然,还是张大磊的电视剧版最棒。
故事忠实于原著。
没有了儿时的铺垫以及此片所经历的种种“裁剪”,下岗浪潮、父辈间的纠葛、小斐和小树的牵绊都稍显不明,且好像在刻意规避双雪涛的“东北伤痕”,甚至东北口音都变得如此暗淡。相比电视剧版还是侧重不同,张骥摆脱了双雪涛的叙事和湖心的结局,选择了一个更阴鸷、更乖张、更难以过审的诊所医生,但是小树和小斐的故事却显得很跳脱,不知这被阉的13分钟到底是什么面目。周冬雨在杀人后情绪和表情几乎是同辈中断层式的爆发,纵然国内声音各种,她能在韩国等国际电影节中被屡获嘉许和青睐,是有原因的。原声音乐非常好。
如果没看过小说我可能会给两到三星,可惜我对小说文本太熟了。可能是为了方便收束时间线以及结局过审改了剧情,为了男主像个男主改了人设,结果就变成剧情推着人物走,人物完全就是立不住的工具……最后三十分钟就是灾难……我和朋友无声叹息如坐针毡眼睛瞪得像铜铃……
去看这部犹如给二位随了份子钱
刘昊然就是我心里的庄树!不敢相信这只是22岁的他。
除了有些过于残忍以外,这个讲述底层互殴的故事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导演和演员没有把这个好故事撑起来。有很多台词很明显是为了立意塞的,不像正常人会说的话。
相比于原著,剧情还是比较单薄,3.5星
慕尼黑电影节最后一部。垃圾大烂片!前言不搭后语,完全没有逻辑,角色站不住脚,主要剧情在一小时后才开始,浪费了时间,我不是黑粉,但真的难看的全场都在笑。周冬雨很漂亮,刘昊然也帅,除此之外Over
想离开又离不开被折断被禁锢的人和那个时代。片头是广审字2021,真讽刺,物是人非,电影也变了,删减的人和戏,变成老中特色字幕。也许是迄今最好的刘昊然。是一直一直特别好的周冬雨。
与特定地缘空间紧密相连的黑色电影,前半段后再现了后工业城市吉林的灰域-影像,后半段突然将庄树置于一个私人侦探的形象,将这一空间风格化。大地的重力和创伤作用着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工业化区域的人们,召唤了死亡征兆以及应用巴拉德主义,而这一创伤恰好来自无数因为休克疗法下岗的职工的哀伤悲鸣,左和右的路线之争的撕裂所造成的能量加之工业基础设施的遗迹造成了没有加速的事故。与此同时,平原上的摩西无法带领人们走出埃及,和生产、资本、资源一并走向南方的发达沿海地区,相反,1997年的平安夜召唤的是类似弥赛亚-事件的死亡冲动,和巴拉德的《撞车》类似,一个类似Vaughan的药物依赖者-慕残性癖者随之出现,又在冲撞和燃烧之中被卷入涡轮之中。
平原上的扯淡
抱着一星的预期去看的,实际还算马马虎虎,毕竟还有“不可抗因素”。加上唐曾和吕聿来的魅力,给个及格,吕聿来是怎么保养的,演97年那段青年完全不违和,和他同一场周冬雨的哭戏愣是把我逗笑了。
20250308 1725-1905 吉林东山大剧院电影厅。本片拍摄于吉林市哈达湾老工业区。
简直大失所望。
-.
气氛大于情节,情绪胜过逻辑。但周冬雨真好,稀碎的人物刻画下依然熠熠生辉。
我等了四年
2.5 周姐slay
看刘昊然做作的表情真的很难受
5.0分 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看得窝火,到底谁叫主创把它改成青春伤痛电影的? 情感密度与逻辑比《燃冬》都要差得远,纯属小两口玩票之作,所以干嘛糟践这么一个本该极具神秘感的故事?全场统共七个观众,五个都看笑了,四个都不由自主地喊出了“啊?”。 前半段导演根本抓不住重点,是全然失焦的下岗潮白描,没拍出角色的焦灼,只让观众如坐针毡。平安夜出租车那场戏,根本就应该全程怼在蒋不凡的脸上拍,给李家父女任何一个镜头都会将神秘感毁灭殆尽。 后半段上来就砍断一切闲笔,各种drama齐上阵,也不知天底哪来那么多巧合、哪儿那么多生离死别和疯批恋爱脑。 台词一律书面用语,是一点都不肯下功夫雕琢。 两人的表演均是忽上忽下,当然也不全怪他俩,配置摆在这儿了。周冬雨杀人后那幕戏最为精彩。刘昊然要不还是去演综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