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这事儿发生在中国:1.社交网站绝少有人用自己的真名注册,甚至头像都不用自己的,茫茫人海如大海捞针,几乎找不到。
找回密码要用手机短信,手机在女儿手上。
即使打开找到了里面的人,也很难一个个排查,不可能两三天时间有这等效率。
2.搜索引擎用百度,排名前几位的全是广告,什么线索都搜不到。
由于频繁搜索关键字,私家侦探会闻讯杀到,和电影一样,殡葬业相关会提前进场,自称有关系可以的神秘人士会暗示有路子,装神弄鬼会算命的还能插一脚。
估计查电话号码那段就被人骗了。
发在贴吧里面,没人看。
3.万般无奈,发到微博上求救。
首先没人关注,唯有求大V转发,但一有热度就会被删帖。
实在盖不住了就开始有脑洞大开的元芳乱指路,地域黑,流言满天飞。
顺便出现一大堆高仿认亲诈骗,私信爆炸。
终于热搜出现了,营销号发现有利可蹭,纷纷转发做分析,带节奏,用假借帮助的名义顺便推销自己工棕号,脏水泼向各个方面。
学校和JC的官博会沦陷。
然后又来一波辟谣,封几个号。
4.嫌疑犯认罪,女儿疑似死亡。
蜡烛满天飞,认识不认识的都在原po下面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表情。
当中必定有杠精戏精出现,又引发一轮口水战。
5.老爸殴打网上乱口嗨的男人,下巴脱臼这个程度要被治安拘留的。
十天出来以后,女儿骨头都凉了。
6.老爸的弟弟因为吸D被刑拘,自己吸还好,提供场所可是重罪,可参见房祖名当年。
7.到了最后发现是内部JC做的,那只能是临时工了。
8.女儿是有一百种理由活不下去的。
注意,我这篇回答会牵涉到剧透。
开始前插播一个刚发现的,和剧情无关。
去翻了Margot的饰演者Michelle La的ins,原来她已经结婚了呀。
看起来像十几岁呢哈哈。
重点翻译下:我在LA长大,我学的是生物化学,曾经作为一个科学家给政府工作。
已婚,团购了表演课学了一年,离职,开始演艺生涯,我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人生真的不可预测。
这样再看她在电影里的打扮,跟我当时得知《我不是药神》里黄毛演员已经30多岁的心情一模一样。
接下来是正文了,这是分割线。
我主要分享一些聊天记录所暗藏的细节。
去quora看了下外国网友对于这部电影的讨论,他们发现了一个我们不容易发现的细节。
PS:直接把他回答的截图发上来,这个操作应该合规吧....
注意看这张合照后方的标语 以下内容我是对Quora上Sade Glo回答节选部分的翻译: 在电影最开头,我们看到Margot高中第一天和爸爸的合照,在他们后方,你可以看到学校的标语“Home of the Catfish”在电影的结尾,我们得知:Margot被catfished了 这个Catfish有鲶鱼的意思,也指代那些在网上使用假身份行骗的人。
Home of the Catfish 鲶鱼之家?
还是骗子之家?
结果却是Margot被这样的人给骗了。
10月30日我的知乎更新,对原答案也做了一些增补。
1、第一次作答时,对于margot聊天记录里的Det.Poscone一头雾水,后来发现了:Det.Poscone应该就是继Vick警探被捕后负责这个Case的警探。
David的电脑界面截图,17年6月份,也就是距离5月11日过去了半个多月 通过视频旁露出的邮箱界面可以看到P警探给David邮箱发了这个视频,大致意思就是凶杀组提供vick的认罪视频给了警探,然后David签了保密协议后得到了这份视频,这个应该是作为David起诉的材料了。
(有些是自己猜的,也许有误)
结尾处Margot电脑聊天记录截图 P警探和M妹应该也是时常联系吧,19年也在询问M妹一切是否都好。
David打开Pam的邮箱界面截图 2、Pam妈妈和Issac妈妈的关系非常好。
Pam去世后Issac妈还十分同情父女,让儿子多和M妹一起玩,也会第一时间给David发慰问邮件。
上图是妈妈Pam邮箱里的一些邮件,这个Blankensmith就是Issac家的姓氏了,这个发件人也是他妈妈,在问Pam要不要一起报普拉提的课程,应该是以前生活里会一起做运动的朋友了。
Margot注册脸书的截图 3、Margot是2001年4月13日的生日,也等于说最后结尾19年,她刚刚满了18岁。
生日第二天Toyota就通知M妹可以提车啦。
结尾处Margot电脑里聊天记录截图 your car is ready to be picked up. 4、M妹和生物小组Abby是小学同学,Abby很早熟,小学4年级就已经可以和同学“科普”如何生小孩了。
Margot 小学四年级 和同学在实时聊天室里的聊天记录截图10月29日我的知乎更新 David同事的设定,电影里和David交际最多的同事叫Michael。
Michael就是这个左上框里的Mike
David边和弟弟聊天,边给他找食谱,电脑界面闪过的和Michael的聊天记录 看到这个和Michael的聊天界面,得知Michael已婚,同性婚姻。
Michael看到新闻后给David发的慰问邮件也是“David,我和我的丈夫...”
Vick警探公众发布结果后David打开邮件,Michael发来的慰问信 以下是原答案:针对结尾的几处细节刚刚一口气看完,结尾很喜欢,于是仔细看了父女俩的对话。
Margot和爸爸的聊天记录截图 仔细看了结尾父女俩的对话。
1、时间线是19年的4月,也就是将近两年后。
(有可能有偏差,我是看到和钢琴老师最后聊天是在4月)2、Margot在申请大学的钢琴专业。
3、父女之间不用说,关系肯定比以前要亲近很多了,那句mom would be too让我瞬间泪目。
4、分享几个我仔细看才感受到的小细节:Margot重新捡起了钢琴,David一如既往还是把钱放在台子上,然后会开玩笑“别忘了拿,我把Shahinian老师的电话设置成了快速拨号哦”,然后Margot哈哈哈说之前从没听过这个笑话,表示老爸你很会玩梗嘛哈哈(老爸可爱
喜欢这样的互动
我特别喜欢这个打字中的细节,特别真实,而且就仿佛David当时的样子就在我脑海里,谢谢苹果电脑的精湛演技XD
再说说这几个对话框 除了和爸爸的,第二个就是Isaac的,那个Margot小时最好的朋友,失踪后爸爸追问过的但说其实不是很熟,和她玩有原因是因为他的妈妈很同情他们的那个男孩子Isaac(好长前缀哈哈,看来两年后了关系还是很不错哦,约了周末见面。
还是和Peter叔叔关系很好,约了明天见那个趁火打劫蹭热度演技一流的生物小组爱逼Abby同学,两年了还在约Margot,M妹昨日回绝了她:“爱逼,我不想和你玩。
”(给M妹点赞然后就是S老师,没有头像,哈哈,在问老师她的推荐信是不是OK,M妹应该是继续向S老师学弹琴,肯定是S老师的得意门生吧,S老师应该帮她写了推荐信之类的给大学吧(不太清楚国外推荐信的程序,但差不多应该是这样吧,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哈那个DET POSCONE暂时还没搞懂是啥。
(这条已更新,也谢谢@千堆雪 @Elaine的分享^^)然后那个Derek(就下巴打断的那个)看来也是和M有联系(也许一直都是骚扰?
),肯定是说了很不好的话,M叫他闭嘴。
(看D的ins名称后缀是6969就可以猜到这小男孩满脑子是啥了。
另外说到这个Derek Ellis,应该是他的妈妈Evelyn Ellis吧,有给David在第一时间发送了慰问邮件,第一句就是“all things aside....其他的先不说,请节哀顺变吧”——这之类的意思。
怎么去理解这个家长的态度,大家的想法应该会有些不同。
最后一个就是TOYATA啦 小妹妹要有新车啦。
最后再附上这个图
这张温馨的合照是M妹回到学校照的19年在申请学校,但是我看之前爱逼在17年事发后和爸爸视频说她想明年进伯克利,估计M妹妹重读了一年?
(或者是其他情况
#Searching感谢Kate姐的赠票😄这是今年在影院里看到的最惊喜的电影!
从剧本到影片节奏都足够扎实和惊艳。
这才只是这位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导演也是usc的^_^)影片从头到尾呈现的都是屏幕(电脑手机等)的影像。
拍了十三天(真的)后期十三年(并不。。
)就这么几个屏幕被导演玩的在剧情上不停的合理反转 各种地方都在埋线 到最后真相出来的时候惊艳之余也觉合情合理 前期埋的各类笑点也相当有趣询问了导演 这个片有做中文版 觉得国内会爆😄对john cho在映后的一句话很有感触 他觉得电影对他来说是面镜子 一直以来他觉得自己是个吸血鬼一样在镜子上找不到自己的投影 所幸他在这部电影上看到了自己(亚裔)的故事。
强推!
8/24 limited release 8/31 正式上映
十分怀疑母亲最后说的一段话的真伪性。
我觉得这是电影故意留个大家的一个悬念。
一个十分宠爱自己儿子,甚至不惜为他犯罪,杀害那个吸毒大叔来掩盖真相的母亲,在面对审讯的时候,会真实完整的交代儿子的犯罪真相?
我是不相信的,一定有一定程度的美化。
通过在事实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改编优化,从而减轻儿子的罪行。
这个揽下全责(take full responsibility),值得回味。
第一个疑点,margot开始的时候告诉爸爸说自己晚上不回家。
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margot这一晚上是有明确的目的地,而且她知道要很晚,可能没法回家。
而在叔叔家吸大麻并不需要占据整完时间,所以也就是说她在吸完大麻之后,应该另有安排。
而这个情节电影并没有讲她要去哪。
不过有一个相关的证据是,警官说儿子是跟踪。
如果确实是跟踪,那就很难解释margot为什么要深夜去湖边?
原因很有可能是Robert(警官儿子)约了margot。
警官说margot在车里吸嗨了。
而根据叔叔所说,他们平常在家里面吸毒聊天。
就算当晚是单纯的去湖边吸毒,肯定也不会彻夜不归,因为这是一个常规事件,margot不会突然说彻夜不归而引起父亲的怀疑。
所以一定是有人约了她。
而且警官说的margot吸毒这个事情,全程父亲都没有告诉她。
所以应该是Robert本身就知道margot吸毒,告诉的母亲。
第二个疑点,车上的2500美元信封。
如果儿子真的想还钱,想告诉margot真相,大可直接网上转账,为什么要当面换现金?
当面承认错误比在网络上应该是更困难的。
Robert在youcast上说自己因为要支付母亲的住院费,所以需要借钱。
这一点也很值得怀疑。
Robert究竟是为了编造相同的际遇来骗取同情,还是说确实也想骗到钱?
我倾向于后者,如果单纯的想借相同背景来增加共同话题,大可不必透露出自己没钱。
而是应该更多的聊母亲生病的感受。
所以我认为Robert是真实的需要钱。
结合警官讲的那个儿子以前筹钱的故事:找每个邻居借25元钱。
很显然儿子有骗钱的前科。
因此我更觉得车上的那个信封里的现金,是母亲准备为儿子洗白所卖下的伏笔。
第三个疑点,儿子一直借钱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我猜测和吸毒可能有关联。
一个警官为什么会与前科犯人共建解毒所?
这个应该是戒毒所需要做的事情吧?
另外图中警官左边的大叔,也就是后面承认自己杀害了margot的人,是因为吸毒和性侵被抓起来的。
他最后愿意承认是自己杀了margot,应该是和警官达成了某种py交易?
PS:警官也是单身这种py交易是第一次吗?
还是说以前在建戒毒所的时候就有过py交易,为的是保护儿子?
让儿子在自己的眼皮下解毒
第四点,爸爸第一次登上女儿facebook的时候,信息流里面,Robert还在12小时前发了动态。
可见他毫无悔改。
第五点:那个哀悼会的网站。
在父亲提交完个人信息以后,给出的提交成功页面。
这个服务员!
看的毛骨悚然,为啥又是她,这个网站是谁做的??
从这个图片来看我觉得是Robert。
因为如果是一个正规的网站的一定是会正式的请一个模特。
而恰巧也是这个女生的概率太低了!
从个人的习惯来讲,当你使用了这个女生的形象之后,一下次还是有很大的概率再使用的!
所以我觉得是Robert建了这个站,来骗取margot的照片和视频。
最终他也拿到了这个数据。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现场和最后的哀悼会视频直播页面,根本没有任何地方用到了提交在这个网站的数据!!
最后结论:Robert是一个被溺爱过度的孩子,他有吸毒的习惯,在案发那天是他约了margot,想要性侵她。
挣扎中,margot掉下了悬崖。
或者是被推下了悬崖。。。
本文首发于电影公众号《云何电影》,剧透分割线前可放心食用,综合评分8.5分。
大家对“人肉搜索”都不陌生,在一些引起社会公愤的事件中,对于那些“道德败坏者”的人肉搜索极为常见,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进行人肉搜索似乎是一项颇具技术性的工作,而今天要介绍的这部《网络迷踪(《Searching》)则清楚的告诉我们,只要有一定的社交网络信息和一点基础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人肉搜索可谓不费吹灰之力,这大概也正是人肉搜索这件事本身的恐怖之处吧。
本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新颖,即全片都是在电脑屏幕上完成,观众所获取的全部信息都来自电脑显示屏,可能有人说《解除好友》系列是这种表现形式的先行者,但《解除好友》系列更主要的在于视频聊天的方式,而这部影片里,电脑成为这一家三口生活的忠实记录者,同时也包含更多的表现形式,Facebook、直播平台、YouTube、Google,Reddit,几乎涵盖了所有主流上网方式。
这是一个三口之家,男主人David、女主人Pam、女儿Margot,影片前六分钟通过电脑介绍了这一家的基本情况,女儿Margot喜欢钢琴,常和母亲一起练琴,
还有一些让人会心一笑的小场景,比如玩小游戏遇到病毒,
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什么是性交”,结果还把单词打错了,性交是”intercourse”,而不是”entercourse”.
而母亲Pam则不幸罹患癌症,并最终离开了,女儿Margot也进入了高中。
一天Margot参加完学习小组后并没有回家,并在半夜一点三次打电话给David,可熟睡中的David并没有接到,第二天,David再也无法联系到Margot,女儿就这么离奇失踪了。
David报了警,警方收集信息时他才发现自己根本不认识女儿的任何朋友,不得已只得通过一个套一个的邮箱寻回密码,才得以登陆了女儿的facebook账号。
在跟女儿Facebook好友联系后,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女儿并非平时看上去那么活泼开朗,她在学校相当孤僻,也没有什么要好的朋友,几乎没人对她的行踪有什么了解。
David同时发现女儿似乎和自己的弟弟Peter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David在女儿的各类账号中逡巡,脸书,直播平台,邮箱等等,苦苦搜寻着任何可以找到女儿的线索,那么Margot消失的真相是什么呢,David又能否成功寻回女儿呢,大家可以自己去在片中寻找答案了。
————————————剧透分割线————————————————这部影片并不难懂,也设置了许多反转,但让我觉得做的非常好的一点是,前期在故事推进的时候,埋下了许多伏笔,这为后续的反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使得整个故事在逻辑上十分顺畅,下面就谈一谈可能被大家忽视的小伏笔吧。
女儿Margot和母亲关系很好,而母亲的去世对她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除了前半段大家肯定都注意到的母亲出院回家日期的一再更改并最终删除,还有这幅图,除了那个”Talent Show”,其他日程安排都是”piano with mom”,可见Margot与母亲的关系有多么好。
我们都知道是搜寻开始后,打断搜寻的那场大雨救下了Margot,使她没有因缺水而死,而在前期男主浏览新闻时有这样一个画面,左边那幅图的新闻是,一位56岁的徒步旅行者在山崖间被困九天后成功获救,这也为之后Margot成功得救埋下了伏笔,可能David正是受这则新闻启发坚定了女儿还活着的信心。
关于凶手也有几点铺垫,第一个是David在电脑中翻看女儿通讯录时,曾经翻到过女警察儿子也就是本案真凶的信息,通讯录中注明了,单亲家庭,家长在警局工作,曾暗恋Margot。
David搜索女警察Vick的信息时,她的Facebook首页写着一句话”Amother’s love for her child is like nothing else in the world.”,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这也为她帮助孩子掩盖罪行埋下了伏笔。
而且Vick跟David讲述自己儿子以自己名义诈骗邻居钱的时候,自己最终选择了帮助孩子一起圆了谎,这也可以看出她对儿子的错误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应对。
还有非常明显的一处伏笔是David发现女儿是去了巴尔博扎湖,他说的是Margot去的是她过去五个月常去的地方,并未提到是湖还是什么地方,而Vick回电后则是直接询问的你是在湖边吗?
而且此时Vick非常不冷静,表现的很慌乱,当时看是她对这件案子很上心,实际则是害怕事情出现纰漏,被人发现蛛丝马迹。
母亲Pam离世后,这个家庭不复往日的欢声笑语,David和Margot虽然一直保持联系,他们的对话却带有明显的生疏感,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
David也是怀念妻子的,他会在下班后听长时间的舒缓音乐平复自己难过的心情,也会忍不住打开有妻子的视频,暗自神伤,直播中Margot谈到那天是母亲Pam的生日,David这时走了进来,他犹豫了一番却邀请Margot去看好声音,其实他也知道那天是什么日子,但他却想的是用时间去平复伤痛,所以对Margot决口不谈妻子Pam,以为这就是对Margot最好的疗伤方式,但却因此和Margot越走越远。
不得不说,David确实不了解女儿,而从妻子Pam做的通讯录的细致程度就能看出来,他和妻子对女儿的关心差的太远太远,而两人语言又止以及缺乏沟通更是让父女关系越来越糟糕。
还好,经过这一系列事情,Margot的桌面从和母亲的合影,变为了和父亲的合影,代表着二人的关系从此走上正轨。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和孩子唯有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坦诚沟通,才有可能建立一段和谐健康的代际关系。
少一些欲言又止,少一些想当然,也许正是我们处理好一段亲密关系的第一步。
男主被弟弟提醒去查pam的通讯录的时候 第三张名片就是Robbie Abolt notes里有写:parent in SVPD, divorced family, had a crush on Margot (家长在硅谷警局工作,离异家庭,喜欢过玛戈)Robbie是Robert的昵称警探vick也确实是在SVPD工作(男主第一次搜索Vick警探的时候第一个链接就是Vick获得SVPD优秀警员奖)最后喜欢过Margot也跟Vick被捕后承认Robert也从小喜欢Margot前后呼应了这也算一个神仙伏笔了!!!
《网络谜踪》作为“桌面电影”的代表作,在形式上做到了极致。
它拍摄手法极其新颖,甚至可以说它开创了一种新的电影语言。
顾名思义,“桌面电影”的所有镜头都是由电子屏幕所构成,包括网站、直播、新闻、监控摄像头、视频通话、电子地图等等等等,全片通过屏幕推动剧情。
当然,《网络谜踪》绝不只是将形式做到了极致那么简单。
电影的口碑、热度、剧情相信大家早已熟知,这里我就不再赘述,我重点想简要分析影片中通过电子设备和社交平台破案的过程。
电影中,女孩玛格失踪了。
于是她的父亲大卫(约翰·赵 饰)竭尽所能寻找真相。
传统的悬疑片,大多都是借助案发现场留下的蛛丝马迹逆推作案经过。
而《网络谜踪》则是借助电脑和社交网络破案,这样的模式本就非常少见。
以《网络谜踪》为代表的桌面电影跳出了传统悬疑片一定要通过现场的证物破案的思维框架,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身处互联网时代,寻女心切的大卫只能靠女儿出现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和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来获得线索。
更何况女儿已经失踪,怎么失踪、在哪儿失踪、下落如何一切都不知道,也就根本没有机会去考察案发现场留下的痕迹。
大卫所唯一拥有,就是家里的电脑。
俗话说:网络时代,我们人人都是“透明”的,人人都在“裸奔”。
反过来说,网络时代,人人都能成为福尔摩斯。
《网络谜踪》则是对这两句话的完美诠释。
凭借电脑,大卫可以做很多事了。
他不需要再靠实物寻找真相,他坐在家里上上网就把案子破了。
他可以查到女儿的老师、朋友的联系方式,询问他们知不知道女儿的下落。
他可以登录女儿的社交媒体,看看女儿和谁交流得最多,查清这段时间女儿见了谁、做了什么、以及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他还可以观看女儿以往发布的照片、直播,从而得知女儿最经常去的地方是哪儿。
身为工程师的大卫,也正好擅长各种网络搜索的方式。
最基本的手段,是通过名片、海报、广告、官网查找对方的联系方式。
比如通过广告,大卫找到了钢琴老师的电话号码;通过学校官网,大卫查到了玛格的学校的老师的电话。
高级一点的,就是通过搜索,或者进入人们的社交平台,查看他们的动态。
登录玛格的脸书,玛格的好友纷纷一览无余,他可以一个一个去问他们最后一次见到玛格是什么时候。
在玛格的电脑里,大卫还看到玛格参加的生物课实验小组的报告,得知玛格有个同学叫阿比盖尔·尼尔森。
在脸书里搜索这个名字,大卫就成功和对方取得联系。
同样的道理,大卫进入玛格的Instagram,发现有个叫derekellis6969的网友经常评论玛格,这又是一个新的线索。
而利用谷歌“识图”功能,大卫又可以查到任何照片的出处。
这让我想起了10月份刷爆网络的文章《一场饭圈福尔摩斯锤爆偶像私联的记录》。
一个明星在微博分享了自己的旅游照,并自称去了大溪地,然而网友用谷歌识图发现她发的图片是盗的别人的摄影作品。
之后这位明星和这位网友上演了一出真实版的《猫鼠游戏》,其过程比一部电影还精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搜这篇文章。
如果说以上手段都还不能震碎你的下巴,那么顶级的手段,则是借助网络甚至可以查到你想要的一切信息。
查找历史记录,大卫可以知道女儿最经常访问的网站是什么,这正是大卫查到真相的关键。
除此之外,电影中有一个叫“人肉搜索”(CrowdChase)的网站,付费就能查找任何电话号码。
这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侵犯了人们的隐私。
再比如查看人们的社交平台上留下的地理位置,你甚至能找到这个人。
最可怕的当然还是翻聊天记录,里面藏着人们所有的秘密。
将以上手段相结合使用,你就能成为现代的福尔摩斯。
比如前段时间就有一位女网友,足不出户就找到了男友出轨的实锤证据,还顺便把小三抓到了。
电影中最让我震惊的是,起初大卫并不知道女儿的脸书密码,完全无法展开破解真相的工作。
但最终他却以非常机智的方式成功登陆女儿的脸书。
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大卫也成功登陆女儿的银行账户,从而能够查看女儿详细的资金周转的信息。
《网络谜踪》以一位父亲寻找失踪的女儿为主线,巧妙的探讨了网络时代电子设备和社交平台对人们的影响,不仅思想很超前,而且拍得非常深刻,引人深思。
仅用一台电脑,大卫足不出户就破解了整个案件,他高明的手段令人瞠目结舌。
他可以通过“人肉搜索”的网站查找人们的手机号,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得知谁和女儿联系得最多,还可以通过巧妙使用历史记录和聊天记录抽丝剥茧的还原事情经过。
网络、电脑、手机的确为帮助大卫寻找真相提供了极大帮助,但与此同时这些东西也让人们有了泄露隐私的风险。
毕竟,网络上可能隐藏着你所有的秘密。
正如《完美陌生人》的台词:手机已经成了我们的黑匣子,装了我们所有的秘密。
这些新兴产物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全世界。
但人们过于依赖电子产品,将自己囚禁在网络之中,减少了和他人的交流,反而影响了正常的社交。
放下手机,和父母、儿女说话、沟通,才是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的正确态度。
《网络谜踪》最后又聚焦亲情和家庭,在情感方面进行升华。
大卫曾经信誓旦旦的说:我了解我女儿。
但事实的确如此吗?
正是寻找失踪女儿的过程,大卫才发现自己对女儿一无所知。
他一直单方面的认为女儿就是活泼的、可爱的、好学的,其实女儿真实的样子并非如此,甚至一个普通的网友都比他更了解他的女儿。
女儿不仅经常独自吃午餐,而且她脸书上289个好友没有一个是她真正的朋友。
女儿内向、孤独、无助的一面,是大卫所不知道的。
女儿曾经在直播平台对网友说:他(爸爸)是不会理解的。
女儿也曾对大卫的弟弟彼得说,自己每次看见钢琴就会想起已故的母亲。
但这些话女儿从没告诉过大卫,大卫也从来不问,从而产生了隔阂。
事实上女儿想要和大卫沟通,想要和父亲成为好朋友,也希望父亲能够成为可以分享自己的秘密和所见所闻的人。
有多少人像玛格这样,在家里戴上面具,伪装自己,只肯在网上、对陌生人展示最真实的自己。
又有多少父母像大卫这样,以为自己很了解孩子,其实对孩子的了解还没有网友多。
当然,也有人在网上贩卖人设,假装是高富帅,又或者是世界一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千万不要相信网友的照片和动态,他的照片完全可能是网上下载的,他的经历也完全可能是编造的。
正如人们所说:不要隔着屏幕爱上一个人。
《网络谜踪》作为一部悬疑片,剧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数次反转,不到最后一秒绝不揭晓真相。
作为桌面电影,它又让全新的电影语言变得充满了可能性。
比如主角用鼠标就能演绎内心活动,通过打出一段文字再删除就能表达他的复杂心情。
这样的技术革新,很值得电影人们思考。
同时,影片又通过手机、网络进行对家庭关系的探讨,让人们重新反思自己和家人的关系,呼吁人们放下手机,真正去和家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将所有秘密藏在手机和网络里,这其实也是《网络迷踪》获得如潮好评的原因之一。
换句话说,它不仅是一部足够精彩的悬疑佳作,更是一部能够从内心深处打动观众的诚意之作。
首先,警探想要办这个案子就真的办了,没有搭档,还能作弊,感觉警局挺多bug的。
还有,这个女孩活过来了,可是她还要面临没什么朋友甚至都是虚伪的同学的局面,直到她换了环境,不过看她还挺乐观的,敬佩。
其实就这些吧,影片没什么难猜的地方,也没什么开放性结局,不过是通过网络探案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男主角David和大多数父亲一样,对女儿Margot爱的深切却又笨拙的不知如何表达;对女儿的生活严加约束却又时有愧疚;明明对女儿的生活无比好奇却又不好意思主动开口询问。
自从母亲Pam罹患癌症去世之后,父女两人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父亲认为Pam的死是两人心中永远的痛,所以试图通过绝口不提此事并清理掉所有Pam留下的痕迹让女儿逐渐忘掉母亲。
而女儿却把对母亲的回忆当做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希望父亲可以和自己一起重拾和从前一样美好的生活,但懂事的她见父亲的态度又不好意思主动提起母亲。
两人都在用自以为最好的方式保护对方,却别扭的在Pam去世的伤痛中独自挣扎并渐行渐远。
直到女儿失踪,父亲通过社交网络才层层深入地了解女儿的内心。
这段剧情设计的非常巧妙,把对女儿性格刻画的层层深入和案件解密结合的丝丝入扣。
首先父亲发现女儿并不如他想象的这么受欢迎,反而在学校十分的孤僻。
紧接着他发现女儿可能还涉及金钱和毒品交易,完全打破了他对女儿乖乖女的印象。
一个因寂寞误入歧途的青春期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剧情斗转,原来女儿偷偷退掉钢琴课只是为了把学费攒下来给同样母亲患病的陌生网友,她还是那个单纯善良的小天使。
当女儿经历九死一生重新开始新生活之后,父亲终于意识到父女两人的心结所在。
犹豫的打出:”妈妈也会为你骄傲的。
”女儿开心的回了笑脸,父女二人终于得以坦诚面对过去的伤痛并勇敢迎接新生活,影片也在这里结束,皆大欢喜。
从这对父女的经历,我们可以学到的不仅是沟通的重要性,而且包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伤痛。
是试图掩盖和遗忘还是勇敢面对并将这痛苦内化成生命中的一部分并带着它前行。
父女俩的矛盾所在就在于都以爱之名为对方选择了处理痛苦的方式,殊不知这反而让两人都经受了更大的折磨。
影片中另一对亲子是女警官Vick和她的儿子。
儿子单纯地爱慕着Margot,偷偷注册了账号看Margot的网络直播。
为了唤起Margot的同情撒谎说自己的母亲和Margot的母亲一样身患重病,自己为了付母亲的的医药费不得不拼命打工最终还面临退学。
而他万万没想到善良的Margot真的会打钱给他。
他纠结许久还是决定把钱还给Margot并当面坦白。
然而却在解释的过程中不小心把Margot推下悬崖。
慌乱之中他打电话向母亲求救。
巧合的是他的母亲偏偏又是一个警官,而她清楚的知道这个罪名对儿子意味着什么。
于是,她决定用自己的职业技巧为儿子脱罪,将整个事件策划成了一起完美的谋杀案,甚至不惜为儿子找一个替罪羊。
若不是Margot的父亲执着到底而且智商逆天,Margot可能真的从被误伤变成被谋杀了。
同样的,Vick警官以爱之名保护儿子,甚至不惜以身犯法为儿子脱罪。
若是她在案件一开始就配合调查,Margot就不用在受伤缺水的情况下在悬崖下挨过五天了。
更不用说,若是Margot的父亲没有坚持调查,Margot因为他们母子命丧悬崖,儿子亲手杀了喜欢的姑娘,他心里会怎么想?
Vick警官一直到最后一刻都坚持整个事件是自己一手策划,跟儿子毫无关系。
把所有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保护儿子,我们该歌颂她的伟大吗?
可她是试图谋害别人女儿的杀人犯啊!
母爱让人变得勇敢,也让人失去理智。
人性的复杂在这里显露无疑。
一个单纯暗恋别人的小男生,一个爱子心切专业过硬的女警官,他们都是以爱之名做着自以为对的事,却成为本片最终的凶手,不得不让人唏嘘。
而这也正是本片的精华所在:动机善良并不代表行为的正当性。
其他有意思的地方,比如新闻发出之后群众的反应。
Margot的同学本来对Margot的失踪都持事不关己的态度,新闻热度上来了之后又都纷纷开始跟Margot攀关系,甚至直接谎称"Margot在我这里"。
这里对人性的刻画十分微妙。
借同学失踪蹭热度并不会给他们带来荣誉和名气,但他们还是蹭了。
这是用理智很难理解的现象,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又如此切实可见,把人们那一点隐秘的虚荣心和博关注的心理暴露无遗,哪怕那些关注并不是对于自己的。
除此之外,影片采用大量操作界面的展示方式,把包括如何破解各种密码和如何搜索和整理信息的细节都一一展现,并且通过鼠标在不同选项上停留的时间来展现主人公的急切和犹豫(鼠标自己都可以成一个演员了)。
再加上John Cho表现力超强的一张脸,全程iphone自拍模式下的无死角的表情变化,让人叹为观止。
毫无疑问今年最惊喜的影片之一。
以下剧透预警!
以下剧透预警!
以下剧透预警!
隔离期间无聊,捡起这部电影二刷,意外发现了许多和主线无关、但丰富人物和故事的小细节。
1、David在Pam去世后应该患上了抑郁症,邮箱里有他和心理医生来往的email,他没能接到Margo电话那晚摄像头前放的橘色小药瓶就是精神类药物。
David浏览网站时旁边的广告也经常出现治疗抑郁症药物的广告推荐,youtube上的推荐视频也是relaxing music for stressful time。
当Peter打电话问David菜谱时,David意外搜到了一段他拍的Pam和女儿一起做菜的视频,视频里Pam还超温柔地对拍视频的David抱怨(撒娇):turn it off. David不停地放大拉近看Pam的脸,随后将这段视频设为“从搜索记录隐藏”。
他还在逃避Pam已经去世的事实。
注意右边的广告是治疗抑郁症的,只要在google上搜索几次关键词,就会有这种广告出现2、
这一段里的重点大部分帖子都说到啦,就是右上角的天气预报(周一暴雨!
)和那条徒步旅行者被困9天获救的新闻。
但也注意网页旁边的链接,从上至下,依次是:维基解密事件、健康保障与南韩——大概Margo失踪时正值维基解密事件吧社交网络上的线索帮助SVPD抓住网络猎手(网络猎手指:出于性或其它虐待之目的而利用脆弱的儿童或青少年的已成年网络使用者)——与电影主题密切相关,David就是靠社交媒体上的点滴线索最终查出女儿失踪的真相沙漠super bloom(不知道该咋翻译)预测即将到来的雷雨——预示周一的暴雨未来10天的准确天气预报——同上加州北部的干旱天气是否真的要结束了?
——同上NASA声称有不明物体靠近……——这条就呃,也许是博关注度的吧还有屏幕右边facetime电话记录里,最底下几个韩文翻译过来是“妈妈”。
3、David打开许久不用的windows XP电脑,第一个跳出来的消息是杀毒软件,非常真实哈哈哈哈。
以前我还用360的时候,每回开机都要接受360杀毒的洗礼。
注意提醒未杀毒的天数,694天差不多是两年,也就是Pam去世后David和Margo就再也没用过这个电脑。
有人知道这个杀毒软件怎么样吗?
3、David和Margo的短信界面,大家伙知道苹果手机间互发短信时对话框是蓝色,但如果是别的系统的话,对话框就是绿色。
这里前两条消息是David在办公室里用我猜是linux系统发的,下两条是用iphone发的,道具组很细致啊,连这点颜色区别都想到了。
4、David在Margo的INS里发现了每条post必留言骚扰的Derek,打电话前去质问,Derek一开始还死鸭子嘴硬,各种推脱,什么prior engagement这种冠冕堂皇的推辞都说出来了,一刷时我还在猜测他那晚到底去干啥了,结果哈哈哈哈哈哈一个INS里整天是抽麻、枪、和兄弟鬼混的不良少年,那晚竟然是去看比伯的演唱会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里的剪辑、输入字的节奏也非常灵性,绝对是笑点之一。
后面有一张David整理的excel的全面图,有个女生那晚也去看了比伯演唱会(也许有什么故事以及看一下David为Derek的备注,感受一下老父亲的怒火最后一次看到:不记得了但一直在网络上骚扰Margo学习小组:不需要参加学习小组因为学校从来不教那些能真正让你成功的东西右上角的殡仪馆广告,,殡仪馆已经嗅到潜在客户抢先发出邀请,虽然有可能会收到客户愤怒的回复(例如David),但你看,David最后不还是选择了这家殡仪馆吗,这就是风口啊朋友们!
做生意就是要脸皮够厚以及能快速抢占潜在客户的邮箱和眼球!
David刚在youtube上看完自己和Derek打架的视频,youtube的相关推荐内容就变成世界级巨星史诗打架现场合集,导演处处冷幽默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看到的时候真的笑到头掉。
5、
这位叫John Watson的同学对Margo失踪的关注点就只是:新闻采访了我,我出名啦!
还立刻把FB头像换成了采访截图,啧啧啧。
母亲去世后的两年里Margo一直独来独往,不参加聚会也没有朋友。
结果她一失踪,无数人都跳出来声称自己是Margo最好的朋友,社交媒体真的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吗?
6、
同样,当David在痛苦的看女儿照片时,我的关注点却被背景网页里的Trumpcare吸引过去了,这个故事好像发生在17年,那会大统领正在推行川普医疗保险吗?
这个Trumpcare以及下面的那条讲”超级地球“发现外星生物体的新闻贯穿整部电影,我看到好多次了。
还有左下角的新闻:磕了浴盐的男人在毁坏公园时被逮捕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让我想起那会无聊的Florida Man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桌面调度”和剪辑相当用心,快速进入情境,完全没有适应问题。剧情虽然老套(亲情和解&凶手就在我们中间),但基本能圆,赵国人还可借机一窥美国社媒(all 404网站)生态
细节多多,很有悬疑推理的快感。为形式加一星。其中一位少年嫌疑犯不愿承认自己案发当晚去看了Bieber concert,很好笑~
啥玩意啊
一个很简单却又“时髦”的故事,从温情向的喜剧到最终具有醒世意义的悬疑片。围绕着我们生活中所接触的社交载体变成了一个家庭的故事:爸爸自认为了解女儿,却发现每一个软件的“不可见”都加深着他们的沟通鸿沟;逝去的妈妈好像已经不在身边,但那份专属她的系统却保留着所有美好的回忆和期望。几度转折的剧情都保持着适度的牵引,虽然后半段有点泄气。悬念度和叙事三星,立意选角四星,但我实名制吹爆John Cho欧巴给五星(大哭)!
想说预告片节奏好太多了,虽然有点在吹毛求疵的感觉。期望定的些许太高了。数次反转倒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算是有点小小惊喜。
仅从屏幕利用这一点来说,这部其实不算太好,稍显刻意。有很多场景明明正常拍摄会更加合理,却强行要有FaceTime来展示。哪有正常人一天到晚开着摄像头看自己的丑脸啊。。但相对而言,互联网式的探案故事倒是有点意思。所有线索、信息和证据都来自互联网检索,以此作为剧本推动力。社交网站、搜索引擎、浏览记录、通讯信息以及资讯新闻,掌握了这些基本上就能掌握了一个人的一切。当代生活的艺术啊。
过誉了
爸爸的采集归纳执行能力一流
1,我们不要香蕉人电影!有哪个亚洲家庭在家里也讲英语?!2,电子屏幕的设定新颖但是同时也限制了电影,强行煽情有点儿恶心了真的。3,题材有趣但是内核还是很一般,并没有真正的触及到我们真正关心的问题,为什么总是亚裔
故事too simple. 形式有那么点意思,但还是显得太轻盈,看不出来怎么能和更深刻的主题相结合,也许用在动画上更合适一点。
比较典型的悬疑推理,但是对于screen film来讲,甩解除好友好几条街是不成问题。"Best Dad ever"以及我就知道Robort这个角色不简单😂。感觉这十几年的网算是白上了。
for me,没看到尸体打死都不会办追悼会的…………
完美的飞机电影
年度十佳预定一席,大概是近年最“酷”(虽然这个形容词不大合适)作品,电影发展到这个份上,是该有一批内外兼修的革新者出现了,拍电影不止是玩结构炫技、长镜调度、霓虹血浆,也不止是用高概念题材唬人而已;尽管全程用桌面窗口的形式并不新鲜,但剪辑实在太流畅了,尤其考虑到后期难度,剪辑师当属最大功臣,故事也精彩,一个老生常谈的悬疑路数硬是让人看得目不转睛,最终结局虽可预见,但落脚到亲情上这一本会让人觉偷懒的做法放在该片中却又极为合适,尤其联系到仍未水落石出的章莹颖案,唏嘘之余更感现实与电影的微妙呼应,而本片更可谓在形式、内容乃至社会意义层面上都做到了可圈可点无懈可击。话说回来,票房被同期的《摘金奇缘》完虐,口碑更未发酵到去年《逃出绝命镇》的程度,无论对于电影创作者还是观众来讲都是一件非常值得反思的事情。
完全摈弃了视听语言,利用电脑屏幕 视频 直播 监控 新闻画面 手持录影等形式完成了故事传达,虽然有一些非常新颖和当下的新鲜效果,但有些情节显然是受制于这样的形式而放弃了更好的表现形式;其次故事和主题都做了极简处理,转折和突破依赖于非常多的巧合和意外,结局也并不复杂,但有些关键的逻辑bug明显是编剧硬过的。优点在于,在众多描写两代隔阂的电影中,这个电影新颖在非常好地利用了“网络”这个介质:一个父亲被迫进入女儿的世界。
就是觉得幸好没去影院看。呈现的手法倒是前所未有
这就是好的编剧,这个剧情展开,神了
我觉得男主的网络搜索能力和我有的一拼了。
在网络的谜踪中,记得永远保持一个清醒的自我
不要随随便便就死掉,不然马上会有人变成你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