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家对电影褒贬不一,但我还是觉得拍摄的相当不错,至少不俗套。
电影采用了贝多芬晚期四重奏作品,我当时还不太了解他晚期作品,看了电影,尤其开头部分在大赋格极具现代气息的紧张节奏中,女主人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见病重的贝多芬,我立即被这些作品抓住了心灵!
贝多芬的伟大在于,一个十九世纪初的作曲家,居然写出了二十世纪的音乐!
于是,顺着大赋格,我开始听贝多芬其他晚期四重奏,并且开始听巴托克四重奏(因为他和贝多芬被认为是四重奏的瑰宝),而后开始关注整个现代乐派。
现在已经成为真正的现代派乐迷了。
很久没翻DVD了,随手一翻,拎出来一张Copying Beethoven,碟上的翻译是《恋爱中的贝多芬》,我讨厌这个翻译!
不过大家都知道,对于和老贝有关的东西我是没什么抵抗力的,何况是讲他晚期的,所以,乖乖送银子吧!
这也算一个新片了吧,06年的。
说贝多芬和他那个女抄谱员的故事。
电影拍得一般,尤其不能忍受的是很多小白情节………………比方说什么贝多芬让那个女人给他洗澡啥啥的,还有那个流氓侄子卡尔在剧院门口听第九交响曲听哭了,最让人没话的讲的是,这个电影比Immortal Beloved还颠覆,居然说第九交响曲首演是一个23岁的女人指挥的…………我不是歧视女性,我也知道这个女人的设定是学作曲出身的,而且从头到尾誊抄工作也是她做的,可是指挥这么庞大的交响曲绝对是体力劳动,对于一个没有指挥经验的年轻男性来说尚且很困难,何况女性呢?
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让我激动起来了。
运动镜头,我爱运动镜头!
我觉得开头差不多可以算是整个电影里最好的部分之一了,安娜坐在马车上去看病危的贝多芬,急促、挣扎的音乐,高速运动的镜头,真的非常抓人,一下子就把人带进去了。
然后,就看到了贝多芬。
我的神啊,真的有人可以这么像啊!
如果说这个电影有什么特别大的亮点,毫无疑问那就是Ed Harris的贝多芬。
他有一张沧桑的老男人的让人着迷的脸。
他的急怒,粗砺,傲慢到有一点自恋,还有真诚到让人无法不动容的愧疚,他敏锐,同时狂放……但是很可惜,那些小白情节毁了这个最有可能达到“完美”的贝多芬。
我不能想象,如此骄傲的贝多芬会在首演的时候不时地看向那个偷偷做着手势的女人,他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存在,他不会承认自己听不见了就不能胜任指挥,他坚持自己指挥不是为了做给谁看,他就是这样相信罢了,他就是这样骄傲。
对,骄傲。
这就是我对这一个贝多芬最不满意的地方。
骄傲不等于傲慢,而他是两者兼有的。
当他挥舞手杖,砸掉了那女人的男朋友的大桥模型的时候,他有了傲慢。
但骄傲是没有的。
相比之下,Gary版的贝多芬尽管不那么像,但我就是很喜欢,因为他演出了老贝在电影中很难得出现的两样东西,一个是神经质,还有一个是骄傲。
“我不能对别人说,大点儿声,因为我听不见!
”那种撼人心魄啊!
所以Gary的表演虽然很不完美,但是非常出彩。
演安娜的是黛安克鲁格,这个饱受非议的“海伦”。
其实,假如她不是海伦,她的容貌还是可以算美丽的,而且是那种有味道的美丽。
从外在来看,她演安娜是合适的。
我心中的安娜就是这样一个柔弱中透着智慧和主见的女人。
但是表演上还是力道不够。
比较好的是指挥贝九那一段,那种陶醉的神情,还有她的眼神,仿佛望向一种不存在,非常好。
但是总体上,她是被掩盖的。
对卡尔这个人物的设计算是我最满意的地方了。
虽然在几乎所有的传记里,他都是作为一个反面形象出现。
他也确实是个流氓。
但是他的悲剧也确实是贝多芬一手造成的。
作为这么一个“怪物”的侄子,不能见自己的母亲,被逼着练钢琴,不被理解地溺爱着,谁都会疯掉的。
他不是他叔叔,有那么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信念,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用最卑鄙的方式活着,来抵抗世界对他的荒谬。
但是让他在听贝九的时候流泪,让我彻底厥倒了。
这算什么?
和解吗?
对于他们,根本就不存在和解,悲剧就是悲剧,没法和解。
电影拍到了弦乐四重奏。
我听过多个版本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但是几乎没有听懂过……电影花了太多笔墨在“贝九”上,而对这一部分难以被理解的音乐宝藏,叙述平平。
没有人听懂他的音乐。
孤独是他的宗教。
但是结构的松散导致两个部分都很不突出,算是电影整体上的最大败笔了。
总体感觉就是成句不成章。
有那么几个片段让我很感动。
首先当然是贝九的首演,和声响起的瞬间简直热泪盈眶,庄严神圣,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美与力量还有他心中的回响压抑迷惘被瞬间打垮,眼前豁然开朗,仿佛是最灿烂的日出蕴含着激昂的希望只是不明白为什么给安娜那么多胸部特写= =Karl听到最后流泪的镜头实在是太蠢了orz演奏结束老贝转身的瞬间掌声如潮和永恒的爱人如出一辙,却还是忍不住又感动了一把在他的世界里,连掌声都是沉默的却也无法压抑他将心中奔腾的音符诉之纸面方可善罢甘休的热爱这样的希望之光,热爱,激情,念念不忘然后是老贝对安娜作品嘲笑后诚恳的道歉,追赶着被风吹散的他亲自修改好的安娜的乐谱,瞬间让我觉得他这个人骄傲执拗蛮横的那么真实又可爱安娜因为砸了她男朋友的桥对老贝放了狠话,我都不想靠近你!
却又在贝多芬演奏起她的作品时出尔反尔大概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撮人,爱音乐胜过一切吧看到古迪锅锅也算是个惊喜还有贝多芬独自一人在林中的那段,那悠扬的配乐也许就是上帝在他耳边的低语?
而那个做了他多年邻居的老太太,哈哈!
真是妙不可言!
搬走?
为什么要搬走?
我是Ludwig van Beethoven槅门的邻居,我能比任何人都要早的听到他的乐曲,甚至在首演之前,全维也纳都在嫉妒我随即手执烟斗在微微温热的阳光下轻轻哼唱了起来,她的眼中尽是光彩美妙极了,新作又要发表了是吗?
叫他加油啊!
老妇人这样说不知为何这段对话直击我心脏最柔软的角落天才需得到应有的保护的吧可惜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够幸运肖邦莫扎特贝多芬都如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从来不乏因无知和缺乏鉴赏力而扼杀天才这一可悲的事实多可惜没有生在那样的年代,可以亲眼目睹神迹的年代如今只能凭借这些影像聊以慰藉
作为一个古典乐迷+贝多芬迷试着看了一下...然后发现整部片子都透着疯狂二字,让我长时间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至今没缓过劲来...首先是关于大师的听力问题...都说贝多芬是因为耳聋,与世隔绝才造就了暴躁阴郁的性格...而在这部电影中,贝多芬能很顺利地与人交流,甚至不用笔谈,真没看出来哪里与世隔绝!
再看性格,这不叫暴躁,这叫狂暴...同时又相当纠结...导演,你太疯狂了!
然后,吐槽一下卡尔与贝多芬在此剧中的关系...本来注定是悲剧的叔侄情直接被搞成青春温馨家庭偶像剧——还听贝九听哭了,什么玩意儿!
导演,你太嚣张了!
接下来是各种小白情节...目前发现的值得吐槽的地方,列举如下:1.开头的时候贝多芬挑着安娜的下巴和她对话...这不就是所谓“邪魅霸道”的言情小说男主角的经典动作么!
这不是小说男主角,这是乐圣!
这是音乐大师!
还是老年的音乐大师啊!
看到这我就想砸电脑了...2.调戏女主&让女主帮他洗澡...谁见过这么猥琐好色不尊重人的大师?
我能做到的,仅仅是在心里给自己洗脑:这不是贝多芬这不是贝多芬这绝不是贝多芬...3.去修道院跪下给女主道歉&让女主帮自己指挥...看到这我终于忍不了了,桀骜不驯,见了皇族都不脱帽致礼的贝多芬,居然为了道歉,给一个修女下跪,仅仅是为了道歉?
谢谢导演,让我看到了今年看到的最搞笑的笑话。
好吧,在看到贝多芬让女主帮自己指挥的时候,我才发现,刚才那个不是最好笑的...4.女主男友的出现和建筑大赛...对与此情节的出现我只想评论四个字:有个臀用!
5.贝多芬在大赋格演奏完之后往外走忽然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叫来医生之后医生给贝多芬治疗,安娜在旁边焦急的看着...敢不敢再矫情一点!
爱情偶像剧的经典剧情...安娜真的只是个抄写员吗?
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什么东西都必须要和爱情扯上关系。
小心“永远的爱人”跟你玩命...最后的总评价:在贝多芬身上贴上无数歌功颂德的小纸片然后把他无限丑化只为突出女主的大大大烂片...最后说一句,导演,小心贝多芬晚上来你家二话不说拎起椅子就抡...
在平凡无奇的生活中偶然遇到一些美好的东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我接触了《复制贝多芬》这部影片,并深深地喜欢上了,就如《勇敢的心》一样,可以让人震撼,让人痴迷。
安娜`霍兹因为有个姑婆在维也纳的圣心修女院当院长才得到父亲的准许来维也纳学习作曲,成了维也纳音乐学院的一名优秀的学员。
后来被推荐成为贝多芬的助手,为贝多芬抄写乐谱。
安娜的到来给精神寂寞的贝多芬以支持与理解,也赢得了贝多芬的信任,使贝多芬也更宽容地理解了卡尔(贝多芬的儿子)。
在安娜的帮助下,贝多芬克服耳聋的限制,成功指挥他的《第九交响曲》。
当演奏会结束后,安娜把自己的作品给贝多芬看,遭到贝多芬的嘲弄,她伤心地离开了,在贝多芬的恳求下才回到贝多芬的身边。
后来贝多芬打碎了马丁(安娜的男朋友)设计的模型桥,使安娜的男朋友非常气愤,要安娜在贝多芬和他做出选择,因为对音乐的追求,安娜选择了贝多芬,在贝多芬的指引下走向音乐的圣界。
故事发生在如诗如画的维也纳,这座寂静庄严的城市时刻跳动着生命的音符,这座城市的人民对音乐深情的理解与追求让人想到了永恒,而倾听内心声音的贝多芬灵魂充满了音符,并把那些美妙的音符献给了维也纳,献给了热爱音乐的人民。
影片多处情节给人以无限的思考。
作《赋格曲》的大师离世前,看着窗外说:“天亮了。
”雨滴从窗橼滴落,预示了一个生命的结束。
天亮了,本是生命的新生,而结果却是死亡,那清澄的天空也因此留下了希望的寄予,寄予的对象便是充满灵气的安娜。
也许因为有所希冀了,才能那么平静地离开。
贝多芬去昆斯基酒馆用晚餐经过青灰色的广场时,空间的旷大,色彩的肃穆,音乐的雄壮、庄严。
一个人在一个旷大的空间,让人想到了特立独行的静寂之美,那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妩媚。
当贝多芬酒馆回来,宁静昏黑的街,身后有一个火盆,三个人,三个身影,几声狗吠,分列两边的影子最后在移动中连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和谐而又美好。
这样的夜街是值得向往的,那意象太美的。
贝多芬到卡伦堡森林散步,听到自然之音,当心中充满寂静,灵魂开始歌唱,他立即挥笔作曲。
邻居的老妇只有此时才能得到宁静,她受不住贝多芬的喧闹,但依然喜欢住在他隔壁不搬家,为了是在他的作品首演之前第一个听到,让整个维也纳都羡慕她。
是音乐的美妙吸引了她,而不是与贝多芬一墙之隔的虚荣,这是原始的纯粹的音乐追求,是一个灵魂通向天堂的自我完善。
耳聋的贝多芬不顾一切劝阻坚持亲自指挥他的乐曲《第九交响曲》,在安娜的帮助下,指挥如此精彩,所有的人都被感动了,他生命的所有卡尔也来了,他们都泪流满面,一种对音乐的理解,对贝多芬的尊敬与感动。
这让人们相信:倾听内心的声音可以超越一切生理的限制。
病危的贝多芬躺在床上口述自己的四重奏作品,他的虔诚和平静让他听到了上帝的声音,从远古传送而来。
而安娜顿着那灵魂的呼唤向着春天早晨的原野走去,在那晨光中,一个离去,一个走来,音乐从不停息。
所有的音乐家离上帝最近,听从内心的声音可以抵达音乐的圣界。
很久以前就钟情于音乐,虽然不懂如何欣赏,但是我想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灵魂就会随着音符舞蹈。
2008年03月19日
1.这是第二遍看,还是第三遍看,我都没有印象,让人汗颜的是,作为一个电影专业的学生,在数次的观影过程中竟数次落下泪来。
不是为情节,我都不知道情节是什么,过后别人问起我时我是一无所知。
只是为贝多芬,他的狂暴,他的孤独,他的迷惘,他的第九交响曲的每一个音符。
感动是什么,我不懂五线谱,也听不出交响中的承转起合。
但我就是在贯穿全片始终的音乐中时而觉得阴郁,时而又充满力量,并激动得一塌糊涂。
2.开篇是安娜·霍兹乘马车去探望贝多芬的路上光景,典型的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乡村和街道(起码是电影里的典型),跑家禽的街道,脏而油腻的穷人及穿插其中的贵族富人。
音乐是贝多芬的某首赋格?
紧凑而富有张力的旋律,锯条一样拉动的小提琴,镜头运动感对音乐配合地完美,只是几个路人的特写显得突兀而并无必要,远景和自然景对于主题来说更为适宜。
这是全片的基调,阴郁,紧张,积蓄待发。
正像贝多芬所说:暴风雨就要来了。
3.然后的几场便是对贝多芬性格的刻画和完善,而刻画和完善的工具就是抄写员安娜·霍兹。
贝多芬对于她的狂躁易怒和谐谑多变,多少让我在看的时候觉得突兀和差异。
但就像我们的眼睛在眯起来时能够对被马赛克的事物修补和混合一样,对于一部喜欢的电影,我们有对这个世界全部的理由。
所以暂且不论这些性格是否只是迎合了名人八卦的趣味,我们以常理推知,便可得出结论了。
4. 你不是天才,所以不懂天才的痛苦。
你若是一个这样一个天才,音乐响在心底,耳朵却听不到。
或者像博尔赫斯,满腹的曼妙文字却看不到大象万千,你会如何?
他变得狂躁易怒,又开始酗酒,这是再自然不过。
且天才的激情会常常失控,疯子不一定是天才,但天才却都疯了。
而至于被很多人不喜欢的好色,我没觉得影片中有渲染。
没必要把贝多芬意淫成一个清心寡欲的老年单身汉。
实在没必要。
5. 至于安娜·霍兹的角色,我也不觉得塑造得失败和累赘。
也和片名《复制贝多芬》契合的很好,她要对抗外界对于女性作曲者的偏见,就像贝多芬对待上帝的刁难一样。
她要对抗贝多芬对于她的偏见,更要复制贝多芬的那种不屈的态度。
而贝多芬带给安娜·霍兹的,也是贝多芬带给我们的礼物。
这礼物是他的音乐,是他的第九交响曲。
是《命运》。
且远远不止是《命运》。
6. 另外想到的题外的一点,在十九世纪宗教信仰还没崩溃的欧洲,贝多芬的愤怒中应该带着苦恼,固执中也会带着疑惑。
他并没有失去信仰。
他对抗的是命运,但也会带着疑惑去和上帝诉苦。
贝多芬晚年的音乐的“怪异”我想由此而来。
宗教信仰让人变得深刻和内在,这是我对欧洲人的看法。
而由人推己,我觉得中国才是愤青产生的美好土壤。
能做到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莫名其妙洒脱的又有几人?
朝不保夕的命运从来都不会被给与一个理由。
除了愤怒还能做什么呢?
7. 至于片中最为精彩的《欢乐颂》的演奏,仅为这十几分钟,我也会力荐这整部影片。
贝多芬的神作让这一小片段也成了神作。
贝多芬,我在小学音乐课本上看他短短的名字,翻页底还配有他一张满头卷发怒视前方的照片,我第一眼看到他,记住了他。
贝多芬。
这个名字就有一种音乐感,一种轻扬又漫溢的感觉。
而那张小小的照片,则给了我某种无名的震慑。
而贝多芬更多的伴随了我的高中岁月。
直到看完这片电影,他的身影才在我心里真正确立。
他就是这样,贝多芬。
永远的力与美。
他暴风雨般向他年迈的乐谱抄写员咆哮,责难,他深严的目光扫视过他那架装载他灵魂的钢琴。
他讪笑着往身上浇水,不顾楼底邻居的咒骂。
他威严地升起他永恒而极致净美的音乐王国,只有在那个王国,他的灵魂才能得到安慰与平息。
他对世间的平庸落俗极端不满,他才这样决绝与咆哮。
在他自己的王国,他纯洁单纯平静如精灵,在四维或是上的世界,他只是一个纯真的孩童。
我活的时代没有一个人理解我,他说。
是世代如此。
没有人怀疑第九交响曲的庄严与伟大,以及那段人声中的欢乐乐章。
没有人忘记在提到贝多芬后给他一句赞美,一句干瘪无聊的赞美。
电影里的贝对称赞他的霍兹怒吼着:不要奉承我!和我争辩!
他并非不希望赞美。
是这样的肯定与俗气的赞颂太多了,他早已疲倦。
他不需要这样的赞美。
如果我能出现在贝多芬面前,我会静静地坐下来,看着他每一下都力度深沉的钢琴,聆听他的乐声,对他说:静下来,休息一会吧。
你已经尝过太多力与崩裂的痛苦,你已经在人类精神的领域走的太多太深。
你把自己变得太过超常,世人都已无法理解你,你是伟大超越者的孤独。
你做得够多了,那么现在,请静下来,不再去想那些繁复的旋律与乐曲,安安静静地享受人世间的光景片刻,把心降入尘世,好好地休息一会儿吧。
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孤独。
你不必对我开口,我已经知道了你的一切。
我珍惜你的孤独,我可以泪满双手,把它悄悄捧过眉。
你的愤怒是本能,你不得不这样咆哮,事后你会感到羞愧,但下次你依然控制不住。
你在用音乐做着超越人类自身精神的工作,以至做到连接虚空的极高境界。
你身陷痛苦中,却从未忘记对美好与宁静的歌颂赞美。
你常常很疲倦,被力的反噬打得痛苦喘息不已,但你不得不做,你无法后退或是后悔。
你的天神给你的使命如此,你内心叫喊的东西如此,你必须不断伏着苍老的身躯,戴着让你痛苦的助听器,在键盘上敲击你的音乐,在小提琴的弦弓里体验那些纤细的美感。
你陷进巨大的苦难与折磨中,但你生命时光中的百分之一,或是千分之一,超脱了,升华了,成为金光灿灿的精神之峰,任何曾经攀爬过这座峰的前辈或是后辈者,都会被它的光芒震慑住,那种深严强大的力量。
我想对你说,我是一个在你年代两百年后的一个单纯知道你,记得你的青年。
我曾被你那首田园感动过,第一次知道音乐可以这么优美,可以给我心灵这么好的安慰。
那天下午与晚上,我一遍遍在dvd机上放你的光碟,一遍遍感受着你音乐上的感受与乐章。
那是在他高二最烦最不知所措的时候,你的音乐救了他十分之二,或是十分之三。
此后他听过你许多的乐曲,他听不懂你,但他去感受,他单纯地热爱着你,常常感觉你带着怒意的表情出现在他眼前,就在他常躺着的那个沙发边。
那时候他总想有一些话对你说,但又不知怎么讲起。
你给他精神浅浅又深深的鼓励,你熨帖着他那颗又小又偏执的灵魂,他感谢你,由衷地感谢你。
他不仅为你的伟大赞美你,更为你对他的精神激励深深致谢。
这样,你是否会在皱眉中舒展微笑,用低沉的口吻对我说:噢,你懂我的?
作品名中的copying显然一语双关或者说象征意义深厚。
一个很基础的问题,整部电影主要是在刻画谁?
毫无疑问,贝多芬。
想诠释这部电影,我感觉要设想两个贝多芬。
安娜·霍兹无论在简单的抄写还是风格上都在模仿贝多芬,期待着贝多芬,她无疑渴望像贝多芬靠近,渴望成为贝多芬。
她的成长也是贝多芬自己经历过了的成长,而贝多芬的高度,又似高屋建瓴。
一个努力模仿,一个不可超越。
举例来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幕:Beethoven告诉Anna要倾听内心的灵魂,指导Anna从内在的安宁里寻找到自己的音乐。
Beethoven告诉Anna她不需要像他一样聋了才发现倾听灵魂的重要性。
这是BeethovenAnna的成长,也是Beethoven音乐历程的一个缩影,一语中的难以表述清楚的音乐的“境界”问题。
再举例来说,趁着Beethoven散步才能安静一会的邻居老太,不正是他的力量,他的heavenly music的一个侧面例证么?
最后反观整部电影布局,从刚开始的Beethoven显得难以理解和野蛮粗俗到最后Anna对他彻底的尊重与崇敬,不能理解为对观众,尤其是原本朦朦胧胧了解这位音乐巨匠的观众一个一步步走进Beethoven,理解Beethoven的过程么?
两个角色给观众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整个电影104分钟穿插大量的音乐不但没给人疲劳和松懈的感觉,反而让人轻松步入预设的氛围和情绪,这不仅要归功于贝多芬本身的力量,优秀的剪辑与叙述方法的设置,整部电影的结构也有种艺术的美的灵活。
最后说些题外话,我不知道大家看传记类的电影多不多,真心的敬佩西方演员的专业精神。
主演的几位必定大量而深刻地去理解过Beethoven,必定苦练了指挥,钢琴,小提琴等多种乐器了解了相关知识,必定在做足了所有的剧情上的,背景上的,道具上的,语言上的,以及我之上所提到的结构上的种种准备,客服了种种困难才拍出了这样一部还不足以称之为经典的影视作品。
这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实在有无与伦比的借鉴价值。
我今天一边咬着香蕉一边看了《复制贝多芬》,成功地在第九交响曲的最后擦了几滴鳄鱼的眼泪。
女主是贝多芬的乐谱抄写员,但是贝多芬歧视女性,所以老是跟她开一些恶劣的玩笑。
有一次贝先生兴致来了,在女抄写员面前光着屁股冲澡,一边问:“你最喜欢我的哪个曲子?
是XX?
还是XXX?
哦,我知道了,”这时候已经接近于聋子的贝先生大声说:“是月光!
”根据保罗奥斯特的理论,大家都生活在一连串莫名其妙的巧合中。
今天晚上的巧合是,当我听到贝先生这句话,并感觉有点儿不对的时候,令我感觉不对的源头就放在我手边的桌子上。
严锋老师的爹爹辛丰年老师写的《处处有音乐》,当年我在(现在已经倒闭了的)学校门口的特价书店买回来之后,一度成为我的厕所必备书籍。
开篇第一就是《杂话月光曲两百年》,辛老师说:“有趣的是贝多芬生前也没有想到,他自题为《幻想曲风升C小调奏鸣曲》的此作,在他身后会被人们取上一个浪漫情调的别名,而且掩盖了正式的曲题。
”显然错的不是辛老师,贝多芬生前不可能自己说出月光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根本不存在,这支曲子不叫月光。
这跟斯琴高娃老师在《康熙王朝》里自称谥号:“我孝庄……”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为错之一。
但是,最近我是一个怀疑论者。
前阵子迷上了《读库》,看到有一则是采访著名编剧那个谁,说到写黄金荣和杜月笙的故事,仅仅靠推测就编出了一大段对话还杀了一个人,黄金荣死前深情地对杜月笙说:“没有我就没有你的今天,没有你也没有我的今天。
”我就想:编剧也挺难的,总不能让贝先生光着屁股说:“我知道了,你喜欢的是那首《幻想曲风升C小调奏鸣曲》。
”说月光,地球人都知道,多好。
我又想:那也可以把这句傻话去掉哇。
贝先生完全可以说:“我知道了。
”然后狡黠又下流地看着他的抄写员小姐,继续洗澡,一边哼哼他的月光。
我接着想:不对,有几个看电影的人能光凭哼哼听出这是月光呢?
最后我想:我真的是太神经了,关我毛事,想这么久……此为错之二。
紧接着,我非但没有反省自己的无聊程度,还哼着歌写了博客。
此为错之三。
很多人不知道,贝多芬是一个躁狂症患者,也就是所谓双相抑郁症患者。
知道这一点对于理解本片会有帮助。
所以他的脾气大,不近人情,喜怒无常,并不能说是性格,有很大一部分是疾病的表现。
贝多芬得这个病,有遗传的因素,他爸爸就是一个脾气暴躁的酒鬼。
不过,躁狂症患者中有一些是天才,可以类比的例如梵高。
关于躁狂症患者的说明可以百度。
哈里斯扮相。。 剧情有些单薄。。恋爱中的贝多芬??谁他妈恋爱了!
拍的挺糟糕的,3星全部给演员
我的Diane Kruger Marathon啊,这片居然有Matthew Goode和Joe Anderson,我居然都没认出来,I think I've seen the film on a fucking telephone...
太扯
什么东西啊,就算是想表达女性的声音,也没必要这么生硬吧。完全不合常理,一个没有排练过的人再有天赋也不可能指挥如此复杂的贝九,贝多芬不像耳聋,又有狗血的情感经历,还有洗澡你特么想什么呢
为了塑造真正的主人公——安娜·霍尔导演把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才气有傲骨的贝多芬搞成一个傲娇老疯子。。。而且贝多芬要靠靠一个女人来帮忙指引他指挥贝九太他妈不现实了!!!啊导演你要闹哪样啊。ps听到第九交响曲我也泪目了
看完之后一遍遍的回放最后那十分钟的交响,此次泪盈眶~~~~
还是只爱曳地长裙的装扮。贝九的合唱部分太有爆裂感和震撼力
打破常规的疯子
这个故事太扯了,简直就是胡编乱造。一星都是给贝多芬本人的。
"合唱"首演被震撼到了~
抄写贝多芬 像一个蹩脚的童话
欢乐颂一遍又一遍响起的时候还是无法安宁。特洛伊的时候没觉得黛安克鲁格有多美,开场的时候也没觉得她有多美,但是越看越美,美不胜收。
好久不看电影,被奇艺坑了,大课题,却莫名其妙,唯一一段演奏,那么冗长……
为什么会有翻译是恋爱中的贝多芬 ?哪里有恋爱了??
连贝多芬都救不了这部片子。
Beethoven and Kruger…
毫无感觉! 大烂片!!!!
交响乐 古典乐
他上帝派来的使者,传递来自天堂的声音~他用音乐搭起人与人灵魂之间的桥梁。太想穿越回1824年5月7日,在人潮涌动的维也纳剧院里,随着人们一起感动,一同股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