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 then she tells me that actually this is the narrative of everyone's life. That, you know, behind the phenomenal difference, there is but one story, and that's the story of moving from the "no" to the "yes." All of life is like, "No thank you. No thank you. No thank you." then ultimately it's, "Yes, I give in. Yes, I accept. Yes, I embrace." I mean, that's the journey. I mean, everyone gets to the "yes" in the end, right?感触太深。
这部电影的台词本值得一读,我就是来分享个链接的:http://wakinglifemovie.net/
电影很有趣关于社会的人类的人性的哲学思考的语言流尽管内容平庸,和男主身处其中的梦一样有水的流动质感。
我想这个电影并不是想借以梦的形式传达严肃的哲学思考,反而是脱出理性思辨的限制后,语言的无意识特性,片中大段大段对话语法正确,风格流畅,但是细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话架空于事实和逻辑上,语言的内容与正在发生的事情之间产生互文,互为所指,就像两滴颜料融合在水中。
关于这一点,最明显的是男主在电影院看电影的一段。
电影的内容是两个人在讨论电影,电影的神圣性瞬间,有点像两个说相声的人,一个逗哏一个捧哏,逗哏的人不断将对话引向电影的叙事性,瞬间的神圣,而在他的语言之下,两个人所构成的电影画面正好成为非常恰当的说明,最后两个人在镜头前表演了这一神圣瞬间,语言与画面融合为一。
通篇男主遇到的所有人,听到和说出的所有语言,发生的所有事件都具有梦的这一不受理性控制的现实结构之下的超现实性,在每一个微妙不引起注意的地方形成断裂和超越的逻辑结构。
由此产生的梦境内容虚假与现实性的交互其实也可以类推到电影剧本写作中,即情节超越于故事框架而与写作行为或者拍摄的创作行为本身发生关系。
有些道理就是很难传播——因为人们只传递自己认同的东西。
有些道理就是不大可能被大多数人认同,于是,即便它再有道理,再怎么有用,也不是很容易传播。
所以这个电影也被埋没,因为它涉及的观点太多太泛乱,每个人滔滔不绝,像拿着一大桶水对着男主角泼洒着他们的论点,但论据却很少,这样的谈话很难让局外的人产生认同感。
大多数人只不过看着整部电影里多数是不太感兴趣的对白,看完就完全忘记,继续他们半梦半醒的人生。
但是抛开观点不算,电影的表现手法真的打动了我。
导演的这个想法是开创性的,真希望会有新的作品能向这个电影致敬,这个手法真的值得再用。
无目的的行走,随机事件,陌生人没完没了的对话,水彩动画效果,没有剧情没有冲突,比梦境更虚幻。
如果你喜欢大卫林奇也许你会喜欢它,尽管差别巨大。。。
如果你喜欢ANMIATRIX你会喜欢它,尽管主题不同。。。
平淡但不是白开水而是脑力劳动。
不会再有类似的电影出现啦,俺想。
电影放到三分之二,我睡着了,以致不得不深夜把它从头至尾再看一遍。
这是值得的。
这里头全是人生里讲不完的废话,而且它真的就敢用这样一种貌似无聊的宣教的方式讲了出来。
也许为了老少咸宜,或者就干脆就是出于编织一个诡计的需要,它赋予自己以最绚烂的形式。
但它仍然是一个诡计,对某些人而言,甚至是梦魇。
故事的结构,如同博尔赫斯著名的短篇《环形废墟》。
博尔赫斯写道,一位逃亡的魔法师来到了一座庙宇的环行废墟中,他生存的意义就是做梦,为了在梦中塑造一个到达真实世界的“人”,一个将经历与他一样宿命的的幻影。
唯一知道这塑造出来的人其实是幻影的,是世界上的火。
某天,环行废墟再次遭到火焚。
当魔法师走向大火时,火焰非但没有吞噬他的皮肉,反而抚慰他,于是,“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
” 《半梦半醒的人生》这部电影,说的则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年轻男子,在没完没了、如套盒般一个包容一个的梦中,与这样那样的人展开关于人生的哲学、生物学、政治学、符号学之类的探讨,间或参杂某囚徒在狱中的凶狠诅咒、某自杀者在街头的自焚、几男子在加油站中所遇怪事,以及一些童年印象的逝影倏忽,如此整整100分钟。
这男子发觉自己无论如何都走不出这个梦魇。
他迫切地想要醒来,可是,每次他都是那个无法控制电灯的开关的人——梦中遭遇的一个人物曾告诉他,要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梦境中,只要看看是不是能够调整房间里的光源就可以了。
我们这位可怜的梦境穿梭者,根本找不到梦的源头——也就是所谓现实中的那个他,于是只好倾听各色人等在他的梦里面,无穷尽和他谈论人生如梦的大道理。
确实是足够黑色幽默。
这电影耍的是一个机智的阴谋。
如果你还记得《爱在黎明破晓时》和《爱在日落余晖时》,你就会明白这是同一个导演(RICHARD LINKLATER)的惯用路数。
在那被人戏称为“侃大山电影之最”的两部曲中,RICHARD LINKLATER让一对俊男美女在维也纳和巴黎的街道和河岸走来走去,相互诉说彼此对于人性、政治、文学、自我的感悟,用一种略带惆怅和忧伤的方式说尽了青春的梦想和中年的彷徨。
现在,导演自己破了自己的纪录。
他在一部以真人表演为水彩创作素材的动画片里到达了侃大山电影的最高境界,那就是:里头所有的人物都在没完没了地演说,连一个出租汽车司机都可以面对镜头大谈特谈自由的意义。
显然,100分钟的时间里,除了被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震撼,你还必须经历一场脑力激荡。
整个过程中,不要试图抓住每个善辩的人物的话语意义,因为你终究会发现,你根本就不可能对其中涉及的话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他们似乎说了许多,说得足够深度足够真诚,然而他们又什么都没有说——梦境穿梭者在每一场深奥的言说中离开,发觉自己还是陷在另一场梦中;用脑过度的观众最后只能记住那个在梦里欲罢不能的倒霉蛋。
《半梦半醒的人生》以轻微的悲观主义色彩,展现了关于人之解释、人生之解释的无穷尽性。
太多的意义被赋予到一场梦境的追溯中,最后却用以证明梦境的虚幻。
看这样的电影是一个翻开心胸享受思维快乐的过程,但愿它不会为你带来痛苦。
PS.《爱在日落余晖时》的悬案在《半梦半醒的人生》中终于得到了解答。
Jesse和Céline究竟上了床没有?
上了,而且在床上还继续着他们机智的讨论。
对于《爱在日落余晖时》的影迷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消息,呵呵。
If you see a light switch nearby,see if it works.You can't do that in a lucid dream.影片的始终,都没有出现实拍的场景,彻头彻尾的梦境。
看这部影片的观众,就像是附在主人公灵魂上的跳蚤,跟着他旅行。
不知道这段旅行的起点是哪,也不知道何时会结束。
一切都随着他的潜意识,有时候顺延,时而跳跃。
梦境,就该是这样的吧。
像是串联一些无厘头的故事,自己捏造一些人物,看上去活生生的面容清晰,但当仔细想认出他们脸庞的时候却觉得他们的五官会变化流动无法捕捉,越来越模糊。
导演高明地将实拍的场景动画处理化,于是人物和周遭的事物都在晃动游离,失去重心的世界也许是这样的。
手持DV拍摄出的抖动效果恰到好处地安在了这里。
会不会我们做梦的时候我们其实都在月球上呢?
摆脱了肉体的重量,21克的物质很轻易地加速到超越光速,于是往返于各个星球,各个时代....而造成梦境的一片混乱。
才知道Julie Delpy在除了《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那两部影片中还在这里出现了,尽管动画人物的身份,辨别出她还是比较容易的,影片中的类似废话的哲理独白很多,她的一段话挺有趣也挺引人深思,这似乎从日出之前那部就是开始困扰这个导演的问题:About reincarnation,and where all the new souls come from over time.Everybody always says they're the reincarnation of Cleopatra or Alexander the Great.You know they were a dumb fuck like everyone else.I mean,it's impossible.The world population has doubled in the past 40 years.So if you believe in that ego thing of one eternal soul you have 50% chance of your soul being over 40.For it to be over 150 years old,it's only one out of six......I believe reincanation is a poetic expression of what collective memory is....I read an article by a biochemist not long ago.He said when a member of a species is born it has a billion years of memory to draw on.This is where we inherit our instincts.影片结束时,一段旅行也结束,一场共鸣也结束,我下意识地按了两下台灯的开关,确定了自己的处境。
喜欢这样话唠式探讨人生的电影,果然同一导演同男女主演同种风格。
不过这一部涉及更广,不仅仅是哲学了,还有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符号学,更难理解,不过这些即使理解了也不懂。
所以大部分人看后的感觉是“许多道理都懂,仍过不好这一生。
”虽然也有这样的感觉,但不觉得这部电影是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更倾向它只是想把导演他们对这个社会对这个世界一切的困扰和迷惑展示,是一种述说,是一种“我也不知道”的感觉。
半梦半醒,好像人人都可以对人生进行一番探索和评价,谈人生谈生命谈哲学谈各种抽象概念,随时随地,与陌生的或熟悉的,随心所欲,其实每个人也都在找那个能说得上话的人,谁都可以成为倾诉的对象,而现实的我们大多缺少这种勇气,肆无忌惮地交流和把内心感受全说出,不敢随便拉一个人就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而在电影里却可以毫无掩饰毫无保留着述说,不管对方听不听得懂,也不是为得到回应或为解答而提问,仅仅这些都是困惑。
台词真的好赞,喜欢瞎记录,找不到全部完整台词,自己记录的也是比较触动和简单方便思考的。
即使看不懂,即使记录下来思考过后也依然困惑,甚至越来越困惑,我们或许懂了只是我们以为的懂,或许我们真的不懂,未来某个时刻突然懂了。
然后又变得困惑,或者又在其他事情上突然一个机灵懂了,这会不会是我们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表现呢?
部分台词:“梦想是命运。
”“你越把一个人谈论成一个社会构造者或众势力的汇合体,或零碎的或脱离社会的,你就会说出一大堆的借口。
”“你要与众不同,首先,从物质方面与众不同,与其他人不同,给他们树立榜样,我们不能轻易做失自我,把自己看成众多势力的牺牲品,我们要自我定位。
”“创造产生于瑕疵,产生于斗争和挫折,这就是我认为语言的由来,我的意思是,它产生于超越自我孤立的愿望,也有某种彼此之间的关系,当它只要简单的生存,它就必须简单。
当它变成真正有趣的时候,我认为是我们用同样的符号系统来交流,所有的我们经历的抽象的和无形的事物的时候了。
”“文字是惰性的,它们只是些符号,他们是死的,懂吗?
很多感受都是无形的。
很多事物我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然后,当我们在彼此交流时,我们感到彼此连在了一起,我们认为彼此都能明白对方,我们认为我们几乎有种精神交流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短暂的却是我们离不开的。
”“新的进化模式将赋予我们真实、忠诚,正义和自由的人类特征,这些将成为新型进化的表现,因此,这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那将是美好的。
”“我们的自由只是一种可能性,只是在无序的状态下的突然改变,这好像更糟,我宁愿自己是在一个稳定的物质机器上的一个齿轮,而不是一些突然的改变,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我们只能用我们的当代世界观给人们找点空间,用所有的必需的,不是对肉体,而是对人,那就意味着去解决问题,为选择和责任寻找空间,试着独立的理解。
”“艺术不是目的,而只是诱因和方法,定位我们特殊的旋律,消磨我们的时间,对真实的交流的发现就在其中,至少是在寻找这种交流,发现或丢失的冒险,没得到满足和承认的我们继续在寻觅,用自己的愿望,害怕和幻想消除寂寞。
在这种不管世界看上去多空虚,不管这世界对我们来说是如何的退化和枯竭的事实的驱使下,我们懂得什么事都有可能,在合适的环境下,新的世界很有可能和旧的一样。
”“世上有两种受折磨的人,一种人是缺乏生活,另外的人是生活过于沉重。
后者和动物没有太大差别。
”“什么阻止人们发挥他们的真正潜能,答案在另一个问题之中,那就是,什么是最普遍的人类特征,畏惧还是懒惰?
”“你要了解你首先梦到的是什么,你开始能去认识它,你开始能去问你自己,嘿,这是在做梦吗。
”“电影就其本质,是现实的再现,就是像是现实真的再生一样。
电影实际上拍下的是,像上帝的化身和创造。
电影就像对上帝的记录或上帝的脸或是不断变化的上帝的脸。
整个好莱坞拍电影尽力去做这个讲故事的媒体,拍电影不应该基于剧本,而是应该基于人和事,从那种层面上说,他们差不多形成了那种明星体制,因为电影是对人而不是关于那个故事。
特吕福常说最好的电影不一定有最好的剧本,最好的剧本不能拍出最好的电影。
因为他们带有文字叙述的事,你会受制于它,最好的电影是不会受制于剧本的。
电影总有叙述性,因为它有时间限制,就像音乐里有叙述一样,你不会首先想到一个歌的故事然后再写歌,它产生于那些瞬间,那就是电影所有的,就是那个神圣的瞬间,这神圣的瞬间在我们的周围并不神圣。
电影会让我们看到这种瞬间,我们可以把它框出来去领会它,神圣,一个接一个瞬间。
”“一千年只是一个瞬间,没什么新的,不同的事物,只是在不断的重复当中,同样的云同样的音乐,对一小时或来生有着同样的感觉。
”“你已经开始寻找答案,尽管有些困难,但回报是丰厚的,尽可能彻底的练习你的思想,知道这只是练习,创造美好的东西,解决问题,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感受一切喜怒哀乐,提着你装满情感记忆的旅行袋,我记得我从哪里来,如何变成人,为何我留在附近,我最后的启程已经指日可待,以逃脱的速度离开,不仅是来世,而且要永恒。
”“生命就是一个随着时光流逝,而积累起来奇迹,是那些彼此之间存在的令人吃惊的瞬间的积累。
世界就是一场考察你是否能超越你直接的经历的考试,测试我们能不能超越你所看到的,实质考察的是我们的好奇心,疑惑考察的是我们的活力。
汤玛斯·曼恩写道,他是融入到生活中去,而不是写一百个故事。
”“一种假设说你不能够在生活的同时懂得生活。
而我会说,理解生活本身就是在生活。
”“记忆远比遗忘更能体现一种精神的行为。
罗卡在同一首诗中写道,鼠蜥会咬那些不做梦的人。
当他意识到他是另外一个人梦中的人物,那就是自知之明。
”“你从未遇见你自己,但同时遇见他人的优势,是他们中的一个会将你展现给你自己。
检查你观察的万事的本质。
”“事实上每个人的生命有种叙述,在不同的现象后面,只有一个故事,那就是从否定到肯定的故事,生活的全部就是:不,谢谢,不,谢谢。
然后最后的结果都会是一样的:是的,我投降,是的,我承认,是的,我信。
”
不好意思,我看本片的时候也半梦半醒……大量的对白,恍惚又不太连续的画面……当然,和看片时的精神状态可能也有关。
并不是说影片不好看,至少不是不好。
只不过确实有点催眠的效果……很切合影片主题……我想先说一下它的动画效果(是的,这是一部动画片)。
第一眼觉得,哇靠这画得真像啊。
然后我马上就警觉了,这不能吧,肯定是拍真人再去做效果的吧。
但是它又时不时加进一些变形、迷幻等效果。
于是我一直关注着画面,直到July Delpy(“Celine”)和Ethan Hawke(“Jesse”)出现,发现了脸熟的——这也“画”得太像了,一定是真人拍的……然后我又重新将时间轴拉回前面,关注对白内容。
插说一下,“Celilne”和“Jesse”是来自《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的角色——严格地说,拍本片时还没有《Before Sunset》——但是情景上似乎在其后,因为此二人上床了,醒来依然在继续着不休而无甚边际的对白。
(少量截图见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4766171/。
)“人的肉体死去6到12分钟内,大脑仍在活动。
而梦境意识下的时间比醒时几乎长无限多。
”“我醒来,10:12。
又睡。
做了一个长长的复杂的貌似好几小时的梦。
然后再次醒来,发现才10:13。
”“就是如此。
所以6到12分钟的大脑活动,简直可以就是你的一生了。
”……“过去40年间,全球人口翻了一倍,如果你真的相信自负的灵魂永恒论,那你的灵魂也不过50%的几率超过40岁。
如果要达到150岁,那就只有1/6。
”“你想说啥?
轮回不存在?
还是我们都是帮年轻的灵魂?
或者我们中有一半是轮头一回的人类?
”……说到我将时间轴重新拉回前面。
这片本身对话就多,又深奥、有时晦涩,一不留神顾着看画面,你就根本不理解它在讲什么。
原来就不大好懂的影片……我不大肯定我明白了它想表达的东西。
但是很多地方的谈话确实很有意思。
主要好几段关于梦境和现实的,正如同前面提到的,这是本片的主题。
这种既像实拍又是动画的画面风格本身就是表现梦境的上佳手法,看起来不是真的,又绝对像真的……片中主角不断地醒来,又不断地发现其实还在梦中。
这样的情节乍一听挺恐怖的,但影片中并非如此,而是有趣有深意得多。
尤其结合若干段对话中关于梦的阐述,你对这一次又一次的“假醒”会有自己的猜想和看法。
片名《Waking Life》也很值得思考。
http://syc0129.blogbus.com/logs/36883702.html
<超市夜未眠>里男主角一直睡不着,现在想来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我本身不是个很嗜睡的人,但是却很庆幸上帝给了我们做梦的权利.我们的梦大多在前半夜,而只有后半夜的梦我们醒来才会记得. 我有几次梦到梦里还在做梦,努力从梦中醒来,暗自庆幸还好那只是个梦,殊不知,其实我还在梦中.等到早晨醒来吓出一身冷汗,就象片中的男主角去拨弄那个开关而灯却没有灭.梦这种事情太私密太个人,听完基本上完全接不上话,说的人可以激情四溢,听的人却很难身临其境.所以没有几个人愿意听别人讲梦.导演用很精明的手段滔滔不决的硬把梦讲给我们听:人物作成曲线的水彩效果,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吉他背景音乐的恰到好处,不时穿插出动画的黑色幽默... 没有台词的片子很考导演功力.大段大段台词的片子,更考导演功力,比如这片子,比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投资小,场景简单,却有意外惊喜.我承认:1,我好奇心很重;2,我爱搅脑子.所以基本这片挺对我胃口.有的片子不能也不会只看一遍,希望我看第二遍,第三遍...时,会更享受.再次呜谢才女同学.
为什么说是“内时间意识”呢?
其实这个词放在这里是很不妥当的,深究起来,我就变成现象学的罪人和玩弄者了。
但是在《waking life》中确实不存在——即使存在,也被巧妙地掩盖住了——正常的时间。
主角一直在徘徊、画面也一直在徘徊,观众被诱进语言织体的陷阱:只有语言,庞大的且看似杂乱无章的大段独白才是观众有可能把握的——纵然杂乱,却未脱离语法,而在情节和画面中,我们甚至可以说,整部影片都是支离破碎的臆想。
这是导演的恶意抑或目的?
或许导演同时希望观众放弃情节,把全部精力投入庄之蝶的禅机。
他根本没这个必要,愿意花时间两遍三遍看片子的人根本不会在意什么狗屁情节,这种人都是偏执狂,否则他们宁愿找一张tango唱片听一下算了(顺便说一句,背景音乐恰如其分地选择了能够凸现疲惫、紧张、忧虑和努力把握一丝理性的情绪的tango,太棒了)。
不停地散发性的讲话,画面晃得我头晕
整体类似Stay的架构,展现的是Linklater的人生观:“seize the moment”和“the moment seizes us”. 喜欢他的观念的人就会喜欢他的电影。
林德莱克擅长捕捉一天二十四小时微妙的瞬间。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像是人的一生在一天当中的缩影,一个高度浓缩的思维空间。看电影的感觉就像是直接去喝浓缩果汁,甜味以体会不到,只留下苦涩的难以名状。他也可能通过一连串的弄满哲学和诗意的际遇,让每个人的自我存在产生质疑。
实在看不惯这样的动画
#补标#看睡着了……
梦即预言,每个人都畅想或思考过的事情哈哈哈。挺好玩的但是无聊
画面一直晃的我晕,而且没看懂,太哲学了我消化不了!!!
完全舍弃戏剧冲突,大段呓语式独白的轰炸,这样的观影体验至少对于我来讲是巨大的煎熬。理查德·林克莱特这类脑子里有点货的导演常有的一个要命毛病,就是生怕别人不把他当知识分子,可哲学啥的毕竟不是梦话也不是扯淡啊?也许他就是有意要拍出一部梦话式的电影吧
很早以前我就好奇,为什么人们要做比拍电影更蠢的事,那就是搞动画。因为动画比实拍还难搞,至少对于不是多天马行空的东西——也就是多数情况下,都是这样。借助物理实体的事永远是最省力环保高效并且高级的。但是虚拟化的蠢事毕竟避免不了。没想到现在我看到更蠢的,先实拍,再动画化。人的智力让人叹为观止。动画形式不但没有使其单纯化,反而是全面的退化。这种退化如此直观,就像从画到摄影、从书到电影、从电影到短视频等的全面退化一样。与之平行并进的退化是把话语搬到电影中,从头到尾地说话,甚至连装样子的沟通都没有。再看这些话全是废话,听这些人逼逼两个小时都没有拍我抠脚精彩。这导演是不是觉得《爱在》的成功全靠逼逼叨?真是个成功都不知道怎么成功的蠢驴。而最蠢的还是我,选了这么个傻B东西来看。
看得晕晕乎乎的 干嘛要把真人电影搞成动画? 真搞不懂
是对影像可能性的一次探索和尝试,我一直觉得哲学很难用电影语言来表现,影片的形式感很好的营造了一种梦境的感觉,在这样的空间里讨论萨特,巴赞,时间,生命等等命题的时候似乎画面反而变成对思考的干扰,不知道别人是否同感,我想这个电影更适合作为一本书呈现,文字才是表现哲学最好的媒介.
非常哲学,看不懂~~~但很喜欢Ethan和Julie在Before Sunrise剧情下的延展。。。
1个半小时里以动画包装的方式给你一个夸夸其谈的关于哲学、人生、梦、意识、真实与虚幻等等的头脑风暴,你真以为自己就醍醐灌顶了,有这时间我宁愿做一个梦。
经过了不知所云的100分钟后,电影的结束实在是种解脱。100分钟的恍惚模糊的梦境,100分钟形而上学的理论叨逼叨,也是100分钟的煎熬。真人拍摄后转为粗糙又细腻的动画,还有那些个人符号与哲学理论,使得该片形式与内容都很虚无缥缈。如果林克莱特想让观众一边看电影一边睡着并做奇怪的梦,那他做到了
其实都讲自己:格式已经不重要
6/10。梦境持续就会变为现实,所以当结局主角漂浮飞起消失于蓝天中,现实与虚拟的边缘更加真实。高深问题依赖导演说教展开,诸如人性懒惰阻碍进化、媒体使公众对社会暴力麻木,主角灵魂倾听百家争鸣的交流肯定自身存在。色彩环境上暴怒囚犯、酒吧流血冲突皆用红系,身体线条的简练化象征精神面貌脱变。 @2016-11-26 15:40:47
我是理查德的忠粉,完全被爱在XX时吸引、征服。这部动画太深奥、话题晦涩令我瞌睡很多次,不过这种唠唠叨叨的对话都是我深爱的表现形式。人的思想和头脑真是神秘,可以思考这么多各式各样的命题、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等。动画风格奇特、拍摄手法新颖、命题严肃深奥耐人寻味。
其实还行,有几段话挺喜欢的也很受启发,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散漫即兴式的哲学台词每次都是看的时候勉强理解了,看完又全部忘掉了,而且这个真人转动画的画面一直动来动去我真的看的想吐。
“也许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只是一种幻觉。事实上,我们的整个人生和历史只是一个永恒的瞬间”。又是Richard Linklater的标志性哲理对话性独立电影。我发觉在我看过的这三部他作品里面,他在国内最负盛名的那部《Before Sunrise》是最差的。也许是《Slacker》和《Waking Life》的对白太过深奥,一般人看不懂吧。这个人已经开始逐渐变成我最饭的独立导演。
看完后,告诉同事说与”黑暗扫描仪 A Scanner Darkly“ 风格很像,人家直接告诉我,那帮人拍完 ”梦醒人生“后就接着拍了”黑暗扫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