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piter's Moon》第7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电影映后导演交流“ Let's imagine people can fly” 难民在天空里上升和旋转的镜头看得有点眩晕 喜欢夕阳下的最后一幕 “I have nothing to lose I have nothing to lose but you.”欧洲难民、宗教、信仰、超能力、人性、道德, 仔细想想还蛮有意思 最喜欢的是angel被Doctor带去三位病人家中,尤其是帮助了一个想死老太太的片段还喜欢angel从楼顶经过窗户缓慢飞着下降,外墙上是他的影子,窗户内能看到一层层住户不同形态的镜头 没有听同声评论,但旁边隔了一个位置观众的耳机声音太响导致我一直听到沙沙声
医生斯特恩带难民雅利安到一光头(其脖间纹身军鹰图案)病人家中,病人大骂雅利安是类似吉普赛人的劣等人(病人的细节表明他是社会右翼纳粹主义者,而难民雅利安的名字则是纳粹认为的最高等人,好讽刺),难民雅利安发飙,电影镜头旋转起来,整个房间像集装箱,家具陈设凌乱的翻滚……纳粹病人的结局是跳楼自杀了,这是导演通过电影像表达对于当今欧洲右翼种族主义者的态度。
片名意在木卫二的名字叫“欧罗巴”,片中男主角是一位叙利亚难民,名字叫“雅利安”。
他在偷渡时中枪,却意外获得了想飞就飞的超能力。
电影中这个复合了救世主与天使双重身份的难民一言不合就会飘游到城市上空,充满狐疑与悲悯地俯瞰人间,这是电影可以告人的野心。
不可告人的部分是它有可能是导演砸开好莱坞大门的敲门砖——乱七八糟的故事嫁接在炒鸡酷炫的摄影技术上:《盗梦空间》似的旋转房间,《地心引力》似的漂浮和360度的旋转镜头,《人类之子》似的超级长镜头,low angle的车尾跟拍追车镜头……整部电影就像是用一张报纸的社会版来包裹一挺重机枪,各种有意无意的破绽百出和春光乍泄。
影片还是不错的,满分我给70+吧,不理解的倒是那些说好多地方没解释清的评论,这片的每一部分都很好理解啊,就从女护士长的情感来看,男友因事故导致常年赚黑钱的生活轨迹最后却依旧没正常化,积压过久表现出来的各种猜疑,阴情不定,嫉妒以及后来黑化都很合理,现实中类似的事不都到处发生么,为什么还有人吐槽这个……说剧情简单的怕是不适合看这类片子,片子重点放在了人性上,把飞天做为一个烘托情绪的转折点,而且还有很多不错的小细节和内涵,难民医生警察甚至连过场受骗的小配角都在寻求救赎,最后医生的线表现的最清楚,拿一部以摄影艺术为亮点的片子来说这片的剧情已经算松紧有度了,情绪控制又恰到好处,既能感受艺术性又没有被打乱节奏,逻辑碎片太多的话反而大部分人会看不懂最后变成烂片。
觉得唯一可惜的地方就是前期铺垫不够导致高潮部分情感没有聚焦,整体略显平淡了点,加上结尾的视角有点莫名以及某些小bug,能算个中上的片子吧,不过比起那些大部分要不弱智要不没内涵,连个拍摄手法都土的一逼的电影来说,这片子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至少个人从头看到尾之间都没有觉得腻烦过
1. 穆老师(主持人如是说)在约摸十二三岁时阅读了一部俄罗斯科幻(?
)作品,童苏的《人为什么会飞》(笑),开始思考这个超现实元素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能有什么关联。
2. 四年前,穆老师去难民营工作了一个月,在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的过程中他突然明白:这些人没有过去,这些人没有未来,他们的过去他们的未来都取决于我。
这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的原因和现象(???
),也提出了一些普世的问题,比如,究竟什么才叫人道主义呢?
伴随思考,他着手写剧本。
难民危机发生后穆老师一度考虑放弃,不趟政治的浑水。
所幸有一众主创,例如出品人、编剧的轮番洗脑,让穆老师深刻意识到难民危机对欧罗巴来说不仅是危机,更是希望。
身为导演应该尽力展示有希望的另一面。
于是把男孩会飞的超现实元素和欧洲难民危机的现状捏合在一起,表达出会有天使替政府爱难民的美好憧憬。
3. 穆老师自前作《白色上帝》就开始使用超现实元素。
他说,超现实性在当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且一旦描写超现实性的事情就需要颠覆我们现在的世界(废话嘛),正如片中男主会飞,这就是一种颠覆。
4. 男主会飞,不比超人的全方位无死角,只会反重力漂浮飞天。
即使被警察枪击也无力反抗,只好反重力漂浮飞天。
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超级英雄们都有进击性的超能力,但男主更像一枚标志、一盏明灯,没有进击性的超能力,只有被动技能。
他接触老太太可以发现老太太想离开人世,接近大夫会察觉出大夫意欲牺牲,靠近纳粹男孩儿能知道他甘受惩罚。
他能感知人们的希望。
5. 穆老师说挑出本片中他最喜欢的部分是很难的,这就像从自己的孩子中挑出哪个是最好的哪个是最差的。
如果非选不可,就是男主反重力漂浮飞天的场面。
这的确是本片的华彩篇章,毕竟是真、刀、真、枪、实、拍、出、来、的。
6. 饰演叙利亚难民男孩儿的男主其实是匈牙利人。
原先的想法是找难民来演,但是出现了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难民们当天还在,第二第三天就开拔了。
穆老师提出一个聪明的方法,“我们去难民所去的地方吧”,于是一行人跟着去了德国,找到一个特别满意的男孩儿。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德国的官僚体系并不允许德国庇护的外国难民前往匈牙利拍片。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这,是穆老师职业生涯中遭遇的最大的问题。
最后只好如此解决:去匈牙利戏剧学院(一说舞蹈学院,似乎更靠谱,飞天姿势看得出舞蹈功底)瞅瞅吧。
兜兜转转那么多地方,终究还是在老家找到了合适的人选。
7. 有人问,身为难民营大夫的男二和男主之间存在着如父如子的关系,但深挖下去,似乎还有更曲折的关系?
穆老师表示,不不不,大夫代表迷路的幽灵,男孩儿则是天使,嗯,基督教中所谓的天使。
因此本片结尾,大夫为了男主而牺牲自己的举动更近于宗教上的纯洁的情感,并非同性恋,当然,也可以说在这部电影里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是非常易碎的(这样一说又暧昧了!
)。
8. 有人问,电影开头,有一个不起眼的长镜头,男主在森林里跑啊跑的,是不是在致敬《四百击》(哪像了)?
导演对长镜头的看法是什么,单纯炫技呢还是有助叙事呢?
穆老师表示在匈牙利运用长镜头是一种传统。
这部电影的核心(卖点)是男主会飞,选择长镜头,能向观众展现奇迹发生的全过程(无视第一个问题)。
9. 穆老师的初心不是给观众上课,或传播欧罗巴要完的负能量,他的初心是拍一个童话。
首先,无论哪种文化的国家都有本国口口相传的童话,童话具有普世性;然后,童话的主旨不明显,正如穆老师不喜欢直白地表达电影主题。
10. 从这次映后交流得到的信息无疑是宝贵的。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哈内克那样写出密不透风的剧本,使他无需多嘴,由观众任选角度切入解读,最终条条大道通罗马。
有些电影,比如这部《木星之卫》,还是需要做点功课,知人论世,才能找到通往迷宫出口的正确道路(还有一些,比如洪尚秀,则能获取更多趣味)。
强调这类型电影的剧情逻辑本身就是挑刺。
导演藉由欧洲难民题材来强调宗教信仰的想法很特别,最底层被迫害的人拥有了神性,讽刺意味浓厚,对难民的欺压使得人与人的兽性爆发,镇压与反抗都是血腥的残忍的,开头对难民屠杀,难民又用人肉炸弹复仇。
医生利用少年敛财,想用金钱来洗脱自己的罪过却得不到原谅无法救赎,医生诉说自己在医疗事故中看到自己的医患眼里的光黯淡了,自己用生命保护少年失去生命后,自己并未瞑目的眼神里的光却亮了,使自己得到了救赎。
少年在多次施展神迹时,导演利用长镜头广角来显示很多人群,并未发现少年的神迹,甚至就是没有抬头冷漠的继续自己阶级的生活,对身边的神迹毫无感知。
导演的风格很起范,对导演的执导水平很期待,下部会更好。
镜头的调度很酷很炫技,鼓点似的配乐营造的氛围也很贴切,蹭了难民的热点,换一个角度去设置主角的身份,如果人人都弃之不及的难民变成了上帝,那我们还会怎么去看待他,从利用到保护的转变,天台的那一幕系鞋带,手放在医生的头顶罪恶得到了宽恕,两人关系的转折点,最后医生的牺牲完成了自我的救赎~挺感人的电影
没看太懂,对基督教稍有了解,鄙人上过宗教与国际政治的课程但是无神论者。
有gay的几个地方是全场笑点,还以为要发展为gay片了。
从开场就气氛压抑,除去电影虚构的部分,看了这个电影对难民问题理解更深刻了。
全片破绽不少,穆斯林去法国非清真餐厅吃饭?
女护士出卖医生其实有预感,但还是有套路的痕迹,影片没有把转折交代清楚?
重伤的医生用皮带制服特种兵?
移民局官员为何穷追不舍,单枪匹马抓捕还差点成功?
医生这个角色复杂,想赎罪但又没道德,带着难民骗钱最后却良心发现?
医生和难民男孩之间是什么感情?
逃难去住五星大酒店,还参加舞会,为啥感觉这里俩人很浪漫emmm?
男孩为啥对炸薯条充满执念?
医生和护士一夜情之后护士为啥哭?
从片头重复男孩拒绝酒以及医生努力挣钱赔偿就预感二者有关系,嘿嘿如果想用会飞的叙利亚难民体现救赎,我完全没看到,也认为不可能,太搞笑了,恐怖袭击、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等都是问题,他只是救赎了几个人然后取得报酬,什么心灵解脱之类的对个人还有用,比如医生不就被感化了?
但是在宏观上并无益处,解决难民问题从这个视角切入没有意义。
如果是从上空俯瞰欧洲,那起码要给我们看到的情景啊,炫技的镜头视觉很好,但对展现影片深意似乎并无帮助,没看到什么引发思考的内容,除了匈牙利街道的远景?
感觉导演的创意——会飞的难民与影片中的匈牙利难民现实是两张皮,没有看出来虚构与难民的现实有什么关系,也许是我看的时候学校的大讲堂太闷了,影片压抑的让人头疼。
说实话看影片中少数体现难民现实生活的镜头还是感触很深刻的。
影片中的恐怖袭击和难民的艰难生活确实是两难,出于人道主义目的援助,但却危害自己,欧盟内部的复杂形势也让难民问题更加复杂,战争伤害的是平民,既是叙利亚的,也是欧盟的。
影片中炫技的镜头很棒,但是看多了也就那样,并且堆砌太多对展现影片的深度并无帮助,最后听小男孩断断续续数了40个数,不懂······片子每逢关键时刻配音节奏很快,但是我看着内心毫无波动,可能是熟悉电影套路了吧最后,学校的大讲堂人太多太闷,尤其是这片子感觉挺压抑的,看的人头疼,以后坚决不在大讲堂看了,拜拜了打了这么多字,就算是反馈吧,钱花了起码要留个响,下次选电影之前一定要先看豆瓣,这次完全是被欧盟电影展和戛纳的名头唬住了,以为学校放的电影质量比较高,结果呵呵,可怜我的票钱
一个叙利亚的年轻难民,在非法越境途中遭遇警察,与父亲走散后不幸被枪击,却意外获得了漂浮能力,送至难民营后被贪婪而不道德的医生发现超能力,他利用年轻难民的怪力赚取钱财,之后在某一刻人性转变,转而协助难民躲避警察的追捕……这部由曾经获得一种关注大奖的凯内尔·穆德卢佐所导演的《木星之月》,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一路宣示要奔向金棕榈的雄心壮志,可仔细深究,这个超现实的怪力神片却在满满的精心讨巧中,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谄媚金棕榈?
一锅乱炖的欧洲议题欧洲电影节一向偏好一些体现欧洲现实危机题材的作品,戛纳也不例外,2015年,并不出众的《流浪的潘迪》夺下大奖就是最好的证明,或许是受其启发,《木星之月》在人物背景和表达主旨下照猫画虎套上“难民”的叙事元素,在这框架里,让主角拥有飞天的能力,以试图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夺人眼球和主创所以为的,能投奖项喜好的,一种在表达上的暧昧不清和深不可测的复杂性。
电影把剧情的转折和关键时刻设置于一场发生在地铁里的爆炸案,这显然是对现在不断出现的欧洲恐怖袭击作现实的呼应。
年轻难民如上帝般的空中漂浮和医生无信仰所导致的非道德行为,这样的一组对比也很难不让人怀疑,这就是要推着观众去解读一些宗教符号及其背后的精神意涵,意图过于明显。
并不是这些契合当下的热点议题就不能成为电影表达的题材和工具,只是《木星之月》所呈现的,是只有概念,没有深度,只有入口,没有出口,只有杂糅,没有融合的混乱状态。
不懂装懂?
杂乱无章的长镜头运用不得不承认,片中的每一个长镜头段落都异常精彩,也不得不佩服导演和摄影师在调度和运镜上的巧思和技巧。
开场中,难民从在树林里的逃跑到获得漂浮能力飞上高空的一镜到底,镜头的拍法先是对准难民侧面跟跑,然后随着他上天,呈现360度的旋转,这样的一气呵成确实能在电影一开篇就一鸣惊人,让影迷群起沸腾,立马亮出一个个长镜头大师的口袋名单,诸如阿方索-卡隆,杨索等等。
紧接着,医生进入难民营的片段,又一个长镜头紧贴背后跟随,这般摄影风格也能马上联系至电影《人类之子》与《索尔之子》,而这个长镜头,在跟随的同时,也会自动离开紧贴的背部画面,扫视周围再移回,行成了一种第三人称的观众视角,仿佛是我们在跟着医生的步伐。
然而,如此开场的长镜头风格却没有一路进行到底,引领起电影的整体样貌,反而大部分是在一个又一个难民漂浮的片段才使用,这种不断重复的漂浮秀,无疑是在损耗长镜头的美学效果,而加剧这种破坏的,是利用短镜头剪辑来做段落的拼接,长镜头的运用被完全割裂开。
长镜头的美学,应该要像《人类之子》与《索尔之子》那样的始终如一,或是像《路边野餐》那般,在某一个时段内焕发出惊鸿的表达效果,而《木星之月》的用法更像是炫耀和显摆,为配合超现实的漂浮能力做的一场又一场秀。
徒有其表?
漏洞不断的故事逻辑电影起码有两处交代不明。
一是关于年轻难民的漂浮说明,在某一场戏中,他的漂浮神力突然能让周遭的整个三维空间都随着他的旋转而转动,但在其它漂浮场景里,他的旋转却又不能扭转三维空间,电影也没有给出任何解释,这再次证明了漂浮就是一场刻意制造的视觉表演秀,对人物的深度塑造,故事的循序推进都毫无作用。
二是关于宗教与身份的象征。
医生说,“我们只会平行地看世界,却忘了要抬头”,漂浮的难民似乎可以看作是天使的化身,结尾的悬浮又像是受难的耶稣,后面被唤醒信仰的医生一路保护难民,或可视为赎罪者或圣徒。
但这些如电影所愿的象征性解读,其实在医生人性被唤醒前就已经失效。
在一场对话里,难民清楚表明,自己愿意跟随医生,只为他能帮助自己找到父亲,他因寻找父亲而存在,这也许可以看作是他被射杀后意外获得漂浮能力而存活的理由。
但当他的父亲在爆炸中死去,他却只难过了一小会,而从逻辑上来看,这个“天使”的化身本就该在那一刻“死去”,但之后却开启了医生觉醒的救赎之路,这已经没有了说服力。
5.20 写于戛纳原载凤凰网娱乐:http://ent.ifeng.com/a/20170522/42936528_0.shtml
看完明白海报,现实社会想象力,开头父亲分离旁边人丢包后面自杀性,画面内部运动复杂多义的牛逼长镜头,转来转去人在旁边,窗框视线,视点转换。
炫酷旋转镜头,空中上下360度怎么完成?
9次左右飞每次契机方式都不同,4面空间打破,牛逼的超高速追逐速度把握?
器材?
跑的背景人影?
下降影子落地转换,一系列不知是伪长镜-影子叠化还是真的重点落地还摇跟拍影子到人就匪夷所思,开头平静后的暴风雨长镜水下多重调度再到水上,地铁口到升起来主观视点到客观略微旋转变形。
1意外超能力2展示给医生3my son展示给病人4打破四维惩罚看不起的人5老人召唤突然飞起来6地铁口逃离升空到另一栋楼顶7高楼降落8撞车瞬间飞升9冲破玻璃城市上空逃走,每次都有相应旋转。
低角度连续追车戏,撞车了还在拍,转弯大概看出摄影机位置变化。
难民题材加上超能力难以想象,系鞋带手拍头,俯视的上帝视角。
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人们还相信什么,难民是恐怖还是救赎?
全片一直在担心你怎么落幕啊??啊?看到最后感觉嗯可以买单。嵌入这样一个角色给影片的镜头拓宽了很大的空间,像VR视角,很多翻转,其实是很“好看”的。但是就是真的太长了!!!好啰嗦!!
没有看完,本来就是冲着匈牙利电影看的。感觉比中国现在的低成本电影还不如。首先是噱头依然是超能力(摆脱地心引力,能治愈疾病),然后一个医生想带着他捞钱,躲避警方的追捕(主人公是个叙利亚难民)。
即使看不懂其中埋伏着的各种文化映射,依旧是值得不管日常好好一看的片子。
用观众最能理解的方式,加上一大把精彩绝伦的运动移镜拍摄难民偷渡、低机位赛车级别追车、和720度旋转上帝视角,加上无敌多热点和社会现象,打造了一部神性加人性的救赎故事,让人啧啧称奇于视觉效果的同时,也敬佩与哲思深度
2018.4.22.
72/100 场面调度非常厉害,比如在一段长镜头追车戏中,用low angle跟在车尾后面拍马上就打破了观众对常规追车的审美疲劳。整个故事还是在讲欧洲移民问题,切入角度不算新鲜但胜在格局高雅,有一点我和作者的态度不谋而合:人类蜗居在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上为利益争得你死我活,挺可笑的。
一次旋转镜头是精彩,太多次旋转的运用就是炫技泛滥。想要的太多,那么效果就是 呵呵哒
感觉和白色上帝一样,都是套用一个还算挺有趣的题材满足导演的炫技欲,有些是挺酷啦比如整个房间倒过来什么的,可是某些效果竟然整个电影用了五六次就没必要了吧。一个难民突然拥有超能力像上地降临一样俯视众生的设定本来该多么刺激,结果只是拍成了个好莱坞追逐灾难片确实是有些失望了
有趣的設定遇上了平庸的劇本…和前作一樣是在平凡人中實現不可能之神跡,把藝術片的設定拍成類型片的策略似乎是慣用伎倆
难民/科幻/宗教,冷峻现实与超现实神话的融汇令视角格外新颖,前半段也足够精彩,各式花样炫技的布光长镜头玩到飞起。然而后半程过于集中的转折和冲突,仍致使剧本几度濒于失控。天使胸前的伤痕,是被社会疑难杂症扯开的印记,人们仰望云端,亦是在静默中注视自己渴望赎罪的内心,与遗失信仰的灵魂
有宗教信仰底子的国家,观众看这样的电影,可能更明白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到了我们这种无神论的国家,可能觉得这种天使的奇幻设定,还不如超级英雄来得燃。这片子的设定和美剧《守望尘世》如出一辙,讲的是神迹,在目击神迹发生的一刻,让那些丧失信仰,对信仰怀疑或不够坚定的人得到重生。
water dancing jesus
前重看“Barbara”+"Wonderstruck"40+
如果神只是会飞,那有没有神也没什么意义了,那只能是个X战警。叙事、人设都乱七八糟,运镜却牛逼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导演快去好莱坞发展吧,留在欧洲没前途。
剧情无聊
三星半。超现实的手法呈现难民问题,观感渐入佳境,穆德卢佐这么个“费力”的拍法,水准相比上部仍然没降就已经非常厉害了。不过尽管塞进了时政、宗教等命题,但问题也还是和上一部一样,过于浅白,部分段落炫技感也略强,当然,也可以看作是穆德卢佐傲娇地朝好莱坞抛的一个媚眼。下一部可以继续期待。
导演和编剧应该智商都不高
这在这几年的难民命题片儿里算是佼佼者了吧…毕竟这么独特的设定从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导演大人真的是很会用镜头啊 大段大段的高难度长镜头就跟玩一样 上天下海 自由切换无所不能 愣是把文艺片拍成了大片即视感 确实应该赶紧去好莱坞发展了…
全片长镜+逼仄的景别,让人看着压抑又头晕目眩,升空的镜头简直就是神!(就快发幕后花絮了。)虽然本片和《白色上帝》一样略陷入概念和形式大于内容的困境,但作为欧洲自我反思影片,拍的真的很有意思。欧洲的未来该何去何从?结尾处车辆停驶的仪式感叩拍仿佛重现《白色上帝》结尾给我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