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
השוטר,幸福的警察(港),铁男特警(台),Policeman,Ha-shoter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主演:伊弗塔赫·克莱恩,Yaara Pelzig,迈克尔·穆索诺夫,梅纳什·诺伊,迈克尔·阿洛尼,Gal Hoyberger,Meital Barda,Shaul Mizrahi,罗纳-李·西蒙,Ben Adam,Tracy Abramovich,Roy Arad,Ariel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1
简介:Man到不行的特警亚隆相信纪律,相信个人得为团体牺牲;他与队友们兄弟情深,却面临出状况时得找个替死鬼扛责任的尴尬局面。富家女希拉加入左派团体、朗读口号,相信为了理想,必须压抑小情小爱。当看似毫无关连的两人命运交会时,他们对各自的立场,是否仍如此肯定?详细 >
+。好到失语的片子。作为一部政治电影,却时刻弥散着荒诞喜剧般的真空感。拉皮德用调度传递着能量,生成着动态,渐渐地,那些被压抑的角色也勾连起影像的呼吸。
86/100 结尾足以把人震晕,戛然而止。类型化处理挺成功,制造双方的困境,在最后十几分钟揉到一起,大提琴配乐响起的时候看得有些泪目。很看重女人的男人、内心有爱的理想主义者,四目对视时非常悲伤。
3.5;两段式的建构,在结尾黑暗中交织出耀眼的光芒。
对拉皮得接受无能,最后的对视更是恶心至极
Clichés et machisme chez le policier, caprice et naïveté idéologique chez les ados. A force de vouloir multiplier les enjeux ou choquer pour choquer, l’ambition fut trahie par un amateurisme visible caractérisé par des séquences vainement montées. Tout sauf plausible
倾向性很明显
力量不足,反思不足,沈悶有餘。本是一部借革命之筆對人性工筆描寫的片,人物性格卻被刻劃得薄弱得可憐。結尾那段最精彩,但無奈高潮太短,戛然而止
同样是表达阶级对立的电影,这部处理得就巧妙得多。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铺垫,只为了最后的一场爆发。而前部分的铺垫也并不乏味,偷花的人和警察相比便是“穷人”。而整体来说,警察和犯人在电影前后两个部分分别成为了所谓的“穷人”,而最后女孩儿的呐喊就显得格外讽刺。他们所作出的决定和举动鲜明地象征着社会底层最常见的两种人格,而富人和罪犯的对话也就是这个社会真正无法解决的矛盾了。层次多且埋得相当自然,明明用起了喊口号的方式,却丝毫不觉得突兀又或是说教。
像拉皮德这么直接讲故事的导演不多,用“粗犷的豪放派”形容还算恰当,这种粗放表现在,两段式的结构简洁、直接;内在的性、情感和人物设计也很直接,寥寥数个对白就把两群人物的纵深感交待了出来;镜头也直接,尤其结尾对女主角的反复“扫描”和特写,所以当两条线交织,这个结尾也很有力量、很震撼。故事本身巧妙地对以色列社会进行寓言式描画,人物的性格和动机还是无法跟上个世纪犹太人的遭遇脱钩,从世界范围看,以色列社会矛盾和意识形态无疑是特殊的,影片仿佛回答了《同义词》男主角为什么会拒绝家乡和母语。因为个人对犹太民族有较立体的了解,故事给我的带入感很强,倒是没有隔阂,它为我提供了一种视角来补足自己对当代犹太人的认识。
2012年SIFF时吴觉人当年推荐的,我觉得以色列无政府主义的兴盛和社会主义性质公社和农场的兴起,犹太人本来的脆弱感和不安全感是最主要的肇因,即使以色列为了生存,造就如此国家主义的局面,也冲淡不了个人层面上这份2000多年漂泊带来的无力感。日本20年代和60年代的左翼为什么到不了这个高度,就是根子上的“不信任感”和流浪的感伤跟东亚集权文化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拉皮德乃神人也,怎么长片首作就给人一种已经掌握了电影命脉的感觉呢???
昏沉,死寂的社会,陪衬的不受重视的女孩们。警察,你们也是受迫的一员。(虽然是出生入死的战友,但顺手拿来垫背也是毫无芥蒂,不愧是patriarchy
结尾把我震撼了
对这样的表达很难做得更好。
将性别符号与政治上的冲撞挂钩 (处处散发大男子主义气息的特警=国家机器;一腔热血闹革命的瘦小女青年=对体制的反抗者) 在结尾试图交汇的时候被一方以快速得近乎无情的方式扼杀 而在对视中 胜者的眼神里也并没有嗜血的快感 只见信念感在崩塌
印象中看的第一部以色列电影,不知道会不会是最后一部。。。
拉皮德最终的目的是关注身体,意识形态的诉求怎么看都像是大声公空喊口号。
人物动作/身体局部/对抗/凝视处理得都很老道 印在每一层面(阶级/情感)的发声-沉默 拉皮德的收尾真的有一手 有理想何用?也都是假想的拯救
好一派3A电影节大奖气象!对男性身体、情感、个人-群体状态(这些都关涉“政治”)的初展现,很是细致耐心,比其获奖后作更令人惊讶。“枪”作为道具、符号、意象,不仅奇妙地串联两分而合一的故事结构、主题析分,而且贡献了好几场张力特别的人物关系戏。性冲动与年轻人的革命,个体生活处境与社会批判,平行而交错的阶层、感触、观看的视线,巧妙组织起来。无枪有爱,曾经偏激如今自保的一位父亲,竟然卷入又旁观了一场仪式般的荷尔蒙行动,显出格外讽喻,观感奇特。
石破天惊的首作,象征着权力的手枪几经易手成为罪证,而左翼分子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扩音筒。明确的行动线将人物紧紧吸附,镜头所迷恋的恰恰是游离于情境之外的即兴桥段,那些身份与经验之外的不合时宜让行动本身成为一场须倾尽全力的虚无。拉皮德用标签定义人物,再用断裂的逻辑和行迹的荒诞诱导观众怀疑、破解,后景中的人流与车流始终维持着在场性,而故事的主角,连同我们,已于某时被拽入幻境——一则高度浓缩的警世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