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达想吃鸡肉,想念甜椒炖鸡的美味,想念已逝的淡忘的爸爸,想念从前其乐融融的家。
荒诞的捉鸡、追鸡伴随着罢工游行一同流向残酷的社会,只有在孩子面前警察才失去了威严。
挂满彩衣的大树,淹没警察的喷泉,滚滚而来的西瓜,弥漫椒雾的城市,是童真的表达,也是法式的浪漫。
在童话里没有人是坏蛋,在现实中谁都不能称之为绝对的好人。
妈妈偷鸡肇事逃逸是现实的坏蛋,可她在童话里是母爱的好人。
她为琳达所做的鸡肉不只是误解的赔礼,更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
法国动画具有当下的迪士尼无可比拟的灵气与生动,大块的油彩流畅地滑动在屏幕是对眼睛的抚慰,简笔画却不简单,讲儿童也不只是儿童,从童真中见残酷,从浪漫里见冰冷,看完觉得温暖,可在现实中真能煮上一顿美味的鸡肉吗?
笑着笑着就哭了。
琳达想吃鸡肉!
(2023)8.02023 / 法国 意大利 / 喜剧 动画 家庭 / 塞巴斯蒂安·劳德巴克 奇娅拉·马尔塔 / 梅利妮·勒克莱尔 克洛蒂尔德·埃斯姆
全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故事是非常写实的,有点像是那种欧亨利式的短篇,母女产生误会→解除误会→母亲想要对女儿作出补偿;但到了第二部分,当母亲为了让琳达吃到鸡就下定决心偷鸡时,整部电影就开始往脱缰的混乱方向一路狂飙,那只可怜的鸡的逃亡不断引发新的冲突,让人看到一个事件的时候会想:这下总该结束了吧?
但那只鸡还是总能继续逃亡下去,有点让我想到那部《捕鼠记》,即使是一条简单到让人觉得无比幼稚的单一主线,那好像能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的因果连锁也让人欲罢不能;第三部分就进入了魔幻程度最高的狂欢:西瓜能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一个烤炉就可以制造笼罩整个社区的烟雾,配备防爆盾的警察们能被一群小孩和喷泉弄得灰头土脸、节节败退……全片的高潮也爆发在汇聚了整个社区的一场宛如狂欢节的盛宴当中(那只可怜的鸡也奇妙地落进了社区里数十上百居民的肚子里面)。
从整部电影来看,这个剧本是一个现实的冰冷黑暗色调逐渐退潮,逐渐被孩童们的喧哗、嬉笑与打闹的暖色彻底占领的过程,即使是现实中最暴力的因子也只有在这狂欢的童真面前退去。
唉,真是羡慕创作者的精神状态,也分我一点你们仿佛从童年时就保存至今的生命活力吧。
四星给浓厚的法国气息和丰富的个性化色彩画面。
烦躁和混乱感充斥在影片的前一个小时,直到看到树上挂满了小孩子们为了赶枝丫上的鸡而丢的衣服鞋子这幕才有所缓解,果然我还是受不了小孩子。
最不能理解的是,兜了一大圈,居然找不到一个会杀鸡的人(以及超级受不了,她们都要杀鸡了居然做不到把鸡的两只腿绑起来,让鸡别乱跑)老奶奶说自己不会杀鸡,跟大家一样都是从超市买鸡那段,感受到了很强烈老牌资本主义帝国的气息。
总感觉HE的结尾怪怪的,母女两人的隔阂在吃到爸爸牌鸡肉后突然消失,甚至女儿还可以助攻母亲新恋情(没有说女儿就一定要反对母亲新恋情来凸现念父情深的意思),所以为什么对彩椒鸡如此执着,看不出女儿真的那么想念爸爸,对比起来因为要吃鸡肉弄出的一大堆鸡飞狗跳的事情,吃鸡这件事真的重要吗,可能小孩子就是有鸡飞狗跳的权利(到结尾我还在纠结那个打碎的首饰柜怎么办,我真的有点疯了)。
我想看女儿和母亲的精神连结,却需要通过一个不存在的父亲去表现,感觉一下子就奇怪了。
这部电影真的会挑战你的传统叙事观念,但或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自由反叛,这真的很法国。
妈妈和女孩对峙戒指不见的事情,让我想起《绿山墙的安妮》安妮为了能去野餐,就承认玛丽拉的胸针是自己弄不见了,贝雷帽和野餐都被没收了,撒谎是“灵机一动”,以为在那样的情况下能皆大欢喜,而女孩被冤枉成小偷,“冤假错案”了,小孩子得到实现“愿望”作为奖励。
并不是多么大的一个愿望,女孩们往往在这个时候提出的只是极易得到实现的。
母亲和女儿的关系,母亲和姊妹的关系,以此延伸出去是其他的关系,我喜欢看这种从女性身上出发的这些亲密关系,像是把她们当做人去对待讨论,而不是玻璃里的花或者是罩子里的剩菜,也不是将这些女性之间的情谊捏碎揉团成眼泪鼻涕去引人卖笑赚足噱头,伤筋动骨还带肉。
影片实在有太多前后对照和呼应了使得更加巧妙,影片的歌曲也起到了情节过渡的作用,歌词唱出了主角内心的潜台词,处处彰显着法式幽默,以及法国人的“悲欣交集”。
这里有一份“愧疚”,我认为这份愧疚很重要,有种隐隐作痛的意思,往往生活里大多数时候闭口不谈或是习惯了如此,“愧疚”是活着的人往后生活的日子有许多的。
这个故事并不是伤痛的,对于悲和喜是克制的,就像留白的话语和滴落的漏水,时候又一下把那些从前不说的话说的很明白很轻快,一个不隐晦的“死了”。
就像这个故事里有一些情节也是俗套的,似乎能在从前什么电影里照见,但我并不觉得这糟糕或是无聊,普通人的生活大多是平庸,“电影”要拍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生活无过如此:一点激情之后仍然是普通的生活。
长大之后是怎么样呢?
长大之后就是连遗忘都不可怕了。
喜欢看法国电影和动画片,大概也是因为迷恋他们作品里的那种真实的生活感和随时出走一般的力量。
即便是俗套不过的情节,那些可以得到映照的演绎都是充满惊喜的。
导演的无手的少女也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动画电影, 影片开始妈妈使女儿伸出两只手的情节使我飞快想起了这部电影,电影并不应该是局限于某处,这就是电影。
这样好的颜色,相似的内核和截然不同的故事,女孩女人们都拥有主体性,即便是没有那双手,饱满蓬勃的力量是从身体里迸发的。
拔牙第二天的精神粮食。
老实自己找电影看,不能由着被迪士尼收购的有线电视了。
两部电影一前一后,想借此机会对照美国动画和法国动画。
因为越是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越能显露其特殊的形貌。
美国动画的情节主线通常是正义和邪恶的积极对峙,主人公(中心化的)在导师和伙伴的带领陪伴下成长。
法国动画施展的是一种生活化的策略,优雅地越过了(好像他们不认识它一样)为了产生矛盾对立外界以把握自我等已经用得又硬又破的叙事。
当剧本过度依赖冲突导致的问题还有不自然的人物设计,角色有必要(轮流)遭受不幸,总有些性格很糟糕不知所云的低智商小丑;但别为他们担心,这号人一定会因为主人公的成功而神奇自我治愈或直接去他们该去的地方(放逐于主人公所造的世界之外)。
虽然对电影制作者而言,它遵循了迪士尼留下的遗产,电影重复着勾画“应该”过的人生: 战胜内心的恐惧和敌人,并培育忠诚永不言弃的性格。
但《琳达想吃鸡肉》里,即使所有的人物都有他们自己的缺陷;冒失,任性,缺乏耐心,但导演并没有修正他们的意思乃至让他们变成“更好”的人,而是通过设计的情景这些性格可爱地绵延成另一个纬,执着,充满想象力,果断。
法国动画的核心不要大义凛然地拯救自己或别人。
人物真实的欲望是编织电影的材料。
这部动画的线索是,主人公对爱的需求,对逝去亲人的回忆,或只源于某个人物很突出的性格特征。
法国电影反对寓教于乐,为输出正确价值观来塑造人物的叙事传统。
琳达和她的妈妈是一个自然而然地向我们走过来的人,电影不存在时,她们也同样存在。
就美术方面看,法国动画的镜头运动无疑走向美国的日趋繁杂(超级耗钱)的反向,它们更赞成非技术的现代性,一种灵巧的手工。
它温柔地利用观众观影时视觉的合作,使人物的立体化过程更加特殊。
看法国动画是一种平等的“对视”,这种温和的美术也是一种政治风格。
美国动画里疾驰而来的警车风光十足,警察的特写镜头代表胜利和正义,在《琳达想吃鸡肉》中,即使个人和国家权力最初也展现为一场冲突,它在通过各种细节实现暴力机器力量的消解。
Serge骑自行车追逐卡车,手机被碾碎(无法再联系上总部),他作为实习生警察,梦想实际是做魔术师,这个梦想也是意味深长的,不通过法律使人信服,而是本人精妙灵敏的技艺,观众必不可少的童心。
Serge打开后备箱,母鸡从他脸上飞过的镜头,秩序已经消陨了,尔后让人忍俊不禁的镜头如欢乐楼梯一样延展。
小孩儿摇车干扰警察抓鸡,琳达和她的伙伴们在阳台上失误把警服勾住调走,只留一个穿着内裤坐在树枝上的瘦腿男孩。
这再次肯定了法兰西的一种内核,公民能够自我管理,甚至孩子也有他们的政治地位,而不是被拍脑袋摸脸蛋的依附者和受教育者。
法国比对于美国的巨大差异也在这儿: 普通人是政治行动者,而不是被统治对象。
在这里,一个人的要求和判断不能仅凭比别人更高的权力而合法。
但这并不是要号召人去造反,而是当有人想充当不容置疑的权威时,人们会通过无厘头的疯狂将他们的神坛打碎。
我们是随着一场场貌似荒诞实则是一种真诚的政治构想进入了琳达所住的街区的,人充满活力(一种主动性),在没有任何指挥和教导中形成的共同体中生活。
简直没有什么比这更神奇了,一只偷来的鸡,一车恶作剧丢出来的瓜分给所有人品尝。
在江南分馆观看了这部电影,观影氛围很好👍🏻开头看到这些人物以一种线条不完全清晰的方式被画出来,很新鲜,也担心自己没有好好捕捉到人物的动态,然后这个担心是不必要的,剧情越往后发展,每个人的形象愈加的清晰和鲜活了起来,完全不会因为这样子的美术而受到任何辨识上的干扰。
开头以琳达妈妈的“个人主题曲”暗示这个妇女的一些心事,母女间的相处非常的有代入感,原来这是全世界范围内都会发生的母女相处方式,当然领导妈妈是很重视自己犯错后对女儿的认错态度的。
这个没有父亲的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动画的形式描写出来,然后感觉像一部非常好的关于死亡的教育片。
也讨论到了当你失去记忆时事物是否存在这样子的问题。
城市里发生着罢工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以及故事发生在当下 与现在的我们没有太大的区别最后琳达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的故事 父亲以一个非常轻快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的面前不难想象他们之间的亲情是非常紧密且轻盈的姨妈也在急躁的生活细节里找到了宽慰和聊天对象儿童们叽叽喳喳的童声更衬托出这些亲情友情爱情等本来就是像海同一般干净,而有力量有支撑。
像电影里所有小孩们团结一心帮助琳达一样。
电影的配乐还有歌词大意,我觉得是非常的打动人的,很有渲染力。
特别是结尾关于琳达的父亲的主题曲 还有电影结束时的配乐通常会给带给我refresh mind一样的感受的电影打五星。
这一步就是我很喜欢的类型推荐给大家看。
观影的时候很直观地感觉到自己作为J人,一度因为场面失控度过高而忍不住翻白眼或苦笑,烤箱里的彩椒绷紧了我观影大部分时间的敏感神经,粉姨不顾场合地在警察面前暴露黄妈妈偷鸡的秘密也让我直呼坏事,孩子们无脑推警车的片段更是让人拳头硬了……情节的熵增之外更感觉到一种生命力的流动,没有人认为琳达想吃鸡肉就多么无理取闹了,而是都在尽力地去满足一个看似没有什么道理的愿望。
又需要什么道理呢?
人的许多欲望本来就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体现在具体的人物上面,琳达继承了妈妈的肆意和连环撒娇,连拖鞋放东西的动作都一模一样。
黄妈妈发现自己错怪了孩子,连夜去妹妹家给琳达道歉并接回孩子。
她在卡车后仓探出脑袋头发垂落,温柔而懵懂,那一刻让蓝叔叔看呆,发言甘愿为此去死。
绿娃想给琳达找肉,拜访了很多别的娃,其中一个娃码出了冰箱里所有的肉,哗哗就是摆出了满满一大长桌。
警察为了黄妈妈开车打手机而要惩罚她,警察的权威呀!
结果自己追车的时候也在打手机,最后还被钓得只剩一条粉裤衩,郁闷地躲在树上品味自己扫地的威严。
鸡场哥是一坨大淡人,说不卖鸡就是不卖鸡,最后眼睁睁看着活鸡变成了一锅肉,等着被父母骂,但也只是要求给自己留一口,影片中间他和粉姨对琳达破皮耍赖吐槽的二重奏,真是让人笑惨了。
基本上每个人都很有生命力,没有太多被规训的痕迹,很法,很好,很喜欢。
当然,多次被蠢到也是真的。
最后红爸爸的回忆中出现的BGM很像《Call Me by your Name》的主题曲《Mystery of Love》。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那会儿有点催泪。
看完感觉,对于生活,过于想要控制点什么其实也是一种自负。
情感,情绪,欲念,记忆……人多时候可以感受,可以接纳,可以拒绝,可以超越,但是可能恰恰就是不能控制,不能要求,不能外求。
它们在人的皮肤、血管、心腔之类的各种容器中流动,留下了一点痕迹。
然后很莫名想到张颂文的那句话,可以伤心,可以哭,但是一定是在有尊严的前提下。
是为什么一定要弄成“影评”啊!!!
不能就是个人的笔记吗!!!
Recommend by waterfall
开篇几分钟有些没进入状态,看完这两个情节之后便开始一路高走:妈妈宝莉把误以为犯错的琳达带到姐姐家,姐姐:来吧,进你的监狱吧。
宝莉发现误会琳达偷了戒指后赶紧向琳达道歉,非常尊重孩子。
后来去做去世的丈夫常做的彩椒鸡肉,看菜谱的时候突然捂脸痛哭,我也难受。
去到处买鸡肉遇上大罢工,结合法国国情,又会心一笑。
去农舍家偷鸡(我还以为会强行留下些钱),结果不会杀鸡,去找姐姐帮忙。
姐姐烦得不行,之前就对在她家的琳达说:“你简直像你妈妈一样麻烦。
”有一种姐妹关系就是因为各种麻烦小事而看对方不顺眼。
后来在给别人上课的时候宝莉打来让姐姐收拾烂摊子——开走停在半路的车——时,在教室外暴走,学员们就在里头偷偷摸摸地听着。
最搞笑的是,姐姐第一句:不管怎么样你不准在那里杀了它!
(其实是鸡,不知道法语里有没有区别“人”和“动物”的ta)。
气得不行的姐姐急忙掏出随身带着的糖果冷静,这时候的歌舞画面以及音乐是姐妹两个小时候的故事,妹妹一直纠缠着姐姐闹,姐姐全靠在糖果世界里才宽慰自己。
后来还气冲冲地帮着警察去抓原来是“偷”鸡的妹妹!
落魄的警察一路追踪,威信全无,帮着大家用枪杀鸡,发现来路不明后又抓鸡。
最后连警服都被小孩拿鱼钩勾走,坐在树枝上念叨着“好丢脸”。
最后和姐姐两个人在树上畅谈,好吧,这两个为了抓鸡而短暂结盟的两个人最终还是失败了,鸡没有逃过进锅的厄运。
两个“落败者”在树上吃宝莉扔上来的西瓜,谈谈自己的人生和理想。
警察身上剩下的内裤还被夸赞很好看呢。
对宝莉一见钟情的卡车司机成为她可以依靠的肩膀,大概他找到宝莉落在车上的戒指并给她带上时就是一个隐喻:下一个为她带上戒指的人。
明天他将和宝莉、琳达一起吃饭,是他最擅长的海鲜炒饭加上宝莉最爱的大虾。
以儿童为描绘对象的电影,却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有描述一个小区里叽叽喳喳的孩子们。
琳达被冤枉打了一巴掌时候,小孩们在各个楼房上探出头来窃窃私语“她的妈妈好生气啊,她做什么了?
”。
琳达想保护鸡的时候,就把鸡扔下窗台,喊下面玩耍的小朋友名字,接住这只鸡(虽然失败了)。
小朋友们一起往树上扔衣服,到处踢西瓜,就为了一只鸡,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顽皮小孩们,还齐齐喊着想吃彩椒鸡肉。
但是又多有意思呀,想到了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和在一个小区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日子。
我还以为鸡不会死呢,比如在最后一刻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把鸡放了。
结果鸡还是死了,老奶奶评价这只鸡真有嚼劲,一定是走山鸡。
是的,这也是鸡在生命最后一刻四处逃窜的结果。
最后大家还是吃上啦,一只鸡居然能给那么多人吃…所幸小朋友家的烟没有产生火灾(大概烤箱穿出来越来越大的烟是为了提醒我们彩椒还在里头,或者表现时间的变化?
)琳达说,忘记了爸爸的记忆,但是会永远记得这只鸡。
这句话特别妙,既有儿童的天真,又包含着生死的哲理,同时对鸡的残酷又透露出幽默。
关于亲人的死亡,本来是个很沉重的话题,琳达想要找回其中的记忆,但结尾并没有给我们升价值,而是蜻蜓点水,爸爸不能再如愿看着琳达长大是事实(就是这一段欢快的独白里,我哭了,用欢快的歌声唱出悲伤的事情,还是令人悲伤吧)然而她们依然会拥有幸福的生活,因为生活中一直都充满着爱,比如妈妈会为了她的愿望大费周折,朋友们也帮着她四处找鸡肉。
这只鸡只是一个契机,小孩未必知道吃了这道菜后会怎么样,或许也依然回忆不起从前的记忆,但是可能因为她没有忘记爸爸,可能是某种福至心灵,这种她自己也说不出的对爸爸的困惑和纠结还是被消解了,在儿童的世界里仿佛一缕烟而过。
电影的轻巧仿佛在告诉我,生活的本质就是一件小事溅起波澜,然后回归平静。
真是畅快的体验啊。
看完的时候从天堂电影院走出来,秋天晚上凉爽的风,“死亡是凉爽的夜晚”也很自然浮上心头。
这个故事就像“凉爽”两字一样轻轻拂过。
荒诞热闹派童话喜剧佳作,矛盾丛生惊险不断,但情节收束之时都能稳稳落地。
影片中的女性形象非常鲜活,不论是粗心大条但敢闯敢拼的妈妈,还是严厉但爱吃糖的姨妈,亦或是琳达和她的朋友们,都展现了女性富有生命力的一面。
虽然观看过程中会让我小小地怀疑一下“吃甜椒鸡肉”这个动机是否强到可以支撑主人公“违法犯罪”的程度,但母亲和女儿如出一辙的执拗性格和雷厉风行的行动力所展现出来的生命能量太过于强大,强大到让人更愿意关心情绪而非情节。
主创对孩子们小心思、小动作的拿捏也十分到位,让闹剧中的孩子群像更贴近现实。
警察的加入并没有让闹剧变得更加严肃,而是给没有明显反派的抓鸡事件加入对立方,增添了故事的紧张感和矛盾冲突,警察的“无可奈何”和罢工行动的背景板作用让宏观叙事既存在又不过度干预小人物的小故事。
将严肃甚至痛苦主题幽默化是影片的特点,跳脱的色块搭配浪漫的配乐让故事情感主基调都明亮了几分,使人笑中带泪。
这类“以幽默化解悲伤”的叙事腔调,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让人感到圆滑,甚至让有相似经历的观者感到冒犯,但这部影片对尺度掌握得刚刚好。
琳达想吃鸡肉,除了缅怀,更多的可能是解开疑惑,因为父亲去世时琳达还太小,她大概知道提起死去的父亲会让母亲伤心,也会获得他人的同情,但她不清楚自己与父亲之间感情羁绊,也不明白自己应该以何种态度面对父亲的死亡,以何种心情去回忆死去的父亲。
电影一边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抒发和探寻自己的情绪及其来源,一边用成人的温暖小心翼翼地拥抱孩子的迷茫和面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画风有点儿意思 但是为了吃个鸡漠视母亲的痛苦且十分任性 这种行为不鼓励 我也不喜欢 想爸爸也不是那一天两天了 非要在罢工那天吃 为了戏剧冲突硬凹的情节 不能成立 母亲的角色也不讨喜 最开始就是一副专制家长的面孔 和女儿一样的任性 还软弱 她和运输司机的感情线我也无法get 好像除了女孩儿和父亲之间的感情值得歌颂 其他的情感就都可以视若粪土 比方说他们带鸡去老太太家 把她家拆了 老太太两次晕厥 女孩儿一点儿表示也没有 即便是思父心切 也不必对其他人如此冷漠 人家不欠你的 感觉和法国人还是有那么点思想鸿沟的
虽然不喜欢妈妈一定要找后爸才算完美家庭、单身不婚的阿姨固执又凶但最终还是陷入爱情这种强行圆满的设定,但片子本身质量很高。第一次看到这种简笔画一样又兼具中国水墨画美感的动画,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神态。小朋友们一起把身上的衣物挂上树的场面很动人很欢乐。
画风独特 每个人都是鲜明的个体 剧情发展越来越疯狂哈哈哈 送货司机感觉最后要成为后爸了 感觉整部动画很有隐喻 不去思考比较注重画风和剧情哈哈哈
【SIFF动画】上影节看过最有趣的一部!法国动画是人类艺术瑰宝!全片放映收获三次掌声,除开头结尾外还有一处是外挂字幕的翻译者名字出现的时候——不爱吃鸡。
3.5 没问题啊革命老区,拍个动画片政治性都这么强
法国人是真爱罢工啊,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讲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琳达不记得爸爸的样子了,想吃的是当初小的时候爸爸给他做的甜椒鸡肉。但也乏善可陈。
画风可可爱爱
技法好,形式新,但是故事价值观内核旧到觉得用在这种故事上的创新很浪费
2⭐️全给画面…不信任女儿的母亲、执着爸爸牌炖鸡的女儿、冤大头姨妈、见色起意的超商店主儿子,每个角色都令人皱眉,给出happy ending即使放在动画里也仿佛是用漂亮糖纸包装的甜椒炖鸡,您到底是卖糖还是杀鸡?
80/100 剧作上其实继承的是法国当代社会题材的面貌,但落点又是非常动人的家庭故事,而更厉害的是在喜剧的框架下,还有对现实的讽刺、对某种狂热的警惕——孩子们对抗警察和Astrid那场戏尤甚。贯穿全片的歌舞,则是对这种“土办法”的又一反叛和创新。
画风不错,但故事立意有点恶心人。btw一只鸡这么多人吃?
混乱中立
小孩真的又讨厌又烦人…
不中啊,我看不懂法国动画
画风写意可爱清新明亮,情节充满想象力,一条线引出一团五彩斑斓的线团😆可爱的孩子们和傻乎乎的警察真好玩。欢乐又温情~
从一开始到结尾我都觉得琳达妈想哭
6.5/10。很像卡特琳•科西尼的《破裂》,混乱中带丝温情的法国罢工日常。延续了导演前作《无手的少女》的画风,用明艳的色块和简单的线条就勾勒了人物,绘本般童趣纯粹;问题也和前作一样,这道菜食之无味,缺少动画的魅力。流水的天花板联想到繁花里玲子家滴水的屋顶。结合社会背景,白烟是催泪瓦斯,西瓜是燃烧瓶,鸡是利益,孩子用喷泉对抗穿防护服的大人;电影呼吁团结,记住历史(死去的父亲),开始新生活(妈妈的新男友)。
想对外挂字幕的翻译者名字——不爱吃鸡,说一声:我也是!
好美的故事,很妙的一滴泪,有被轻轻煽到
5.5/10。关心孩子情绪、努力践行诺言的家长多难得啊,母亲偷鸡的时候把我感动到了,如果故事只聚焦于母女,就也还好,当逐渐引入更多人物时,故事就开始收不住了。老法真就主打一个浪漫至死,大罢工so what?吃鸡才是正经事,包不了饺子那就吃鸡,社会大和谐就靠这顿鸡了;配平也是必不可少,谁没对象过来领,编剧包分配。
真好看!每个人物都是一团鲜艳的色块,线条也虚虚实实,影影绰绰,一碗“甜椒闷鸡”引发的混乱,看到了“罢工”的众生相,两个唱段的画面勾勒的好美,神游宇宙,色块流动,妈妈的行动力真强,为了抓一只鸡,展开了一场公路片般的冒险。评分: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