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秋明来宅子里第二个月了,她开始习惯大太太叫她秋明,继母以前只管她叫赔钱货和野丫头,秋明,秋明,真好听。
只是吃饭时她还是偶有狼吞虎咽的冲动,硬是在桌下掐着自己的大腿,才逼着自己一小口一小口把香糯的米饭抿进嘴里,有次不巧被凤慕发现她的小把戏,眼里满是笑意不停打量她,她真想马上回房去,当大户人家的小老婆,比她以为的难得多。
但她喜欢她的屋子,这里她做主,没有继母,也没有不苟言笑的老爷太太,虽然她知道宅子里的下人都看不起她,嫌她粗鄙脚大是个乡下野丫头。
到了老爷不过来的夜里,她总是忍不住好奇自个儿在房里四处摸摸,自在快活极了,这样的好的房间,这样好的摆设物件,她从未见过,白天怕被下人偷笑并不敢细详。
这天夜里,她正拿着亲生母亲留给她的银锁儿细细擦着,门外传来不轻不重的扣门声。
“谁?
谁啊 ” 她慌忙把银锁戴回脖子上。
“二妈,是我,母亲有事问您,让我过来叫您” 凤慕隔着门远远看见烛火下立着一个消瘦的女人身影。
“怎是少爷您来叫我?
吴妈呢?
” 她仍是不愿出去,天色太晚了,她虽是野丫头也懂的,不想落人话柄。
凤慕见秋明一直不肯出来,只好又站远了些“她被母亲打发去做别的事了,你只管出来吧,我在前面走着”她这才安了心,点了灯从门里钻了出来,门口并无人,凤慕在离她十步的地方提灯站着,灯火忽明忽灭,她只觉凤慕真是高大。
“快走吧,母亲还在等着” 凤慕再不看她,就着十步的距离远远的引着她,她亦步亦趋得跟着这十步的距离,老宅深远,且要小走个十分钟才能到大太太的堂屋。
看着前方被烛火映照着的背影,她忽然想到这是进来这么久,第一次同凤慕说了这么多话,平日只有惯常问安。
“小心些台阶” 凤慕突然站定了在长长的台阶上方等她,她提起旗袍的下摆一步步踏上青石板做的台阶,因才下过雨的缘故,地上格外湿滑,她走得小心极了,那人在上方看着,她不想出丑。
许是她走得太过认真台阶偏和她作对,许是夜色太深看不清楚,又或许是上方男人的关注让她方寸大乱,她不偏不倚踩到一片绿苔藓,脚下一滑整个人直接失去重心向后倒去,凤慕这时几乎一瞬间就跳了下来,手一把从后面扶起了她,将她整个人拉回原处。
“谢,谢谢你” 她吓坏了,还未从刚才的惊吓中缓过来,也忘了当下她和这位后辈,她丈夫的儿子,离得有多近,假若这时有人路过,她的二太太也就做到头了。
“小心着点,这里太滑了”凤慕看着怀里喘着大气的女人,她紧贴着他的胸膛,他不知为何,心也仿佛随着她的呼吸起伏……这下秋明才终于看清自己的处境,又窘又羞得把凤慕的手从自己腰上解下来,他怎么能这样搂她!
这被人看到她不要活了!
凤慕面色讪讪得看着自己被甩开的手,声音里却是自己都没听出的抖:“二妈,我…我怕你跌下去,我没有别的意思,真的”秋明却并没有给他好脸色,扭身到旁边捡起来仍燃着的灯笼,自顾自朝上走去“今晚的事不许和任何人说!
”她面色如常,只是额角微微渗出汗意。
凤慕跟在女人身后,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她一定是生气了,可他能不救她吗,闷闷得跟在秋明斜后方,看着她头上的银簪随着步子一闪一闪,终究还是忍着了。
可凤慕不知道,秋明在他怀里时,心鼓如雷,心下比他还要慌,她不敢让任何人知道,哪怕是凤慕,她要静静掐死她自己的心。
(有剧透) 大夫人很有个性。
她主动提出给老爷找小老婆,获得了众人的交口称赞,而老爷甚至是最后知道这件事的人。
从她和老爷的互动来看,她已经内化了“夫为妻纲”这句话,尽心尽力服侍老爷,让老爷开心。
40岁生日是她的转折点,她说自己老了,不能照顾好老爷,所以要找年轻女孩来。
这于她而言是一种“退休”,一种放松。
而对另一个女孩子来说,是折磨的开始。
谁知年轻女子并不能讨老爷“欢心”,只是把她当一个木偶。
老爷不也是把大夫人当性工具人吗?
老爷在这个电影里只表现出了寻欢作乐的本事,既不把自己的妻子当人看,也不在乎儿子的教育,对家里的事情好像也不甚清楚。
家里的事都是老太太和大夫人在打理。
老爷代表的是父权制吧,只要有他在,就会禁锢、压迫女性。
快结尾处时,大夫人执意不跟老爷走,老爷情急之下暴露出了内心的脆弱——他本就脆弱不堪。
凤慕说:My grandmother is the sun. My father is the Earth and my mother is the moon. Now I can’t escape the gravity.封建大家庭的权力等级和影响一目了然。
继续说回大夫人,她上课时和神父的对话已经表现出她很有自我意识了,她大胆提问直言不讳,倒是比两位年轻人更有见识。
她和神父雨中那场戏,是她的第二次重生吧。
她和神父因为秋明而起的争吵,把大太太内心的矛盾感展示了出来——如果不是有秋明,她就得去伺候老爷,秋明是她的挡箭牌。
可是她自己呢?
她也不想做性工具人啊。
她能怎么办?
神父在老爷娶二太太时恭喜凤慕,已经埋下了伏笔——影片中另一段禁忌之恋,小妈文学。
或许在初见秋明(二太太)时,他已经有了点情愫。
看见一位同龄的女生要嫁给自己的父亲,而自己又不由自主关注她、爱上她。
这到底是怎样的复杂情感。
影片中他俩的两个场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第一幕是下雨时,秋明在园子里找项链,凤慕在雨中拿出了项链,并给秋明戴上。
凤慕看向秋明的眼神里分明带着十分的爱慕和痴恋。
接过项链后,秋明的伞倾向了凤慕,为他挡住细雨,她的心也许也倾向了他吧。
在给秋明戴项链时,秋明急促的呼吸显露出她内心已然是惊涛骇浪。
第二幕是他俩和大太太、神父一起去看“梁祝”。
凤慕大概是怕秋明听不懂唱词,给她解释。
可是秋明说她听得懂,凤慕还是继续说。
这已经不是在解释唱词啦,这是在光明正大表明心意啊!
含蓄、禁忌、背德让两对的相处都性张力拉满。
一直不知道爱莲为什么要在四十大寿给丈夫找二姨太,直到后面安德鲁和爱莲吵架,才知道爱莲找秋明是想要自由,不想要伺候丈夫,可是那时她的方式错了。
我其实最喜欢凤慕和秋明的线,一个是新青年,不畏被抓,上街贴共产党宣传报,一个是封建女子,甚至从小都没有名字。
很奇怪的碰撞。
约翰赵真的很厉害,他身上的感觉是很少人有的,两个人把禁忌之恋演绎的太成功了!
还是因为隔壁站剪辑过来看的,没想到是一条支线。
全片还算有意思,冲着凤慕可以多加0.5,3.5不能再多了……ps:也没想到是看完的第一部无字幕外语片,不过情节简单,也都听懂了QAQ1封建家庭尊卑长序压迫原台词是凤慕在课堂上说的:我的祖母是太阳,父亲是地球,母亲是月亮。
也揭示了家里三位长辈的实力地位。
虽然父亲一角从一出场就指责女主不能丢下自己的生日宴而去看快要死的朋友,看起来是专横冷酷的形象,但在片中仍有凤慕祖母的压制。
实际在狐朋狗友撺掇去喝花酒时,也会说:我的母亲不让。
所以后面情节父亲的“去喝花酒”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叛逆”。
当然因为本身的懦弱和性格的不彻底,最后还是要遵从祖母的指示向祖先磕头谢罪。
吴家其二的压迫涉及到凤慕要面对的封建婚姻,但片中着墨不多。
此处也显示本片叙事的短板,虽然想要为女主的意识觉醒腾出时间空间,但最终成片并没有明显好的效果。
成体觉得隔靴搔痒,有意却不够有意。
其三的压迫也是本片的主旨——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主从一个四十岁已经觉得自己老了,主动给丈夫纳妾的封建女性变成战争来临,全家逃亡之时不愿意跟着丈夫离开的女性,说出了“我不属于任何人”的价值口号。
这就是一百分钟叙事。
遗憾的是八分钟作结。
笔者认为的结局并不是全片末尾的“三年后”,而是一小时三十六分钟到四十八分钟之间的战争场面。
在这段时间内,男主为了保护躲藏的女主和孩子选择吸引军队注意,后被杀害。
2男性权力左右两性地位
片中用了serve、 duty这样的字眼,也有类似纳妾就是有一个新的servant的表达。
给老爷x这个性行为很符合老爷认为的男性地位。
在相似的场面里,两位女性也都向老爷乞求不这样做,但并没有得到回应。
3用蒙太奇彰显审美意境在讲述凤慕&秋鸣,吴太&Andre两条线时,用了很多相同的角度和构图。
第一组选择的是在唱社戏时,吴太给Andre解释戏文,凤慕给秋鸣解释戏文的场面。
不同的是,秋鸣直接表明自己可以听懂,凤慕仍在继续说,秋鸣此时的低头是对凤慕感情接受与否的犹豫不决。
而Andre是可以听懂,但主动请吴太为自己讲解,是而可以看做为两人情感埋伏笔。
第二组是戏慕接近尾声。
凤慕向秋鸣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吴太和Andre借戏向彼此暗递情愫。
第三组在电影前半部分。
分别是凤慕秋鸣初见,吴太在火场救下小孩和Andre。
最后一组还是在听戏那一部分。
听戏也是全片情感过渡的重要环节。
分别为电灯亮之前和之后,隐喻四人情感的言明。
此外,还有一些对物件的重复蒙太奇剪辑,比如秋鸣的项链、吴太的望远镜,都在不同部分推动了情节,展示了任务转变。
总的来说,无功无过。
如果是剪辑入坑想知全貌,看完全片也是很划算的。
江南烟雨,战争残酷,人无朝夕,情无自保。
(ps:为什么越写越少,因为困了……)最后一个小彩蛋:
和凤慕一起的有志青年是秀才,哈哈次元壁破了
“你以后不要叫我太太了,就叫姐姐。
”为了逃脱丈夫的怪癖,在众人都以为是她的深明大义之下,用仁慈地多加五十块大洋将“她”买来,用于代替,代替她自己。
被买来的“她”今年十八岁。
“之前人家叫我野丫头,后来养母叫我赔钱货。
”“希望你能给老爷带来明媚的秋天。
”这是她对“她”说的。
都知夏天的日头才是最盛,裂的足够烤干一条小河,而秋天注定是昏黄一片,要洋洋洒洒的枯叶落得一地才好,何来明媚一说……还是说在她的世界总是这样昏暗无边的秋,这样的“她”会使得她的秋天变得明媚起来吗?
她不知道,只是她的心并不是因为“她”,也不是怪异的丈夫日渐远离,而是被一个辩听不明《梁祝》的外国传教士轻轻牵引起来。
台上的戏子唱到:“三载同窗情如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 “先生门前一枝梅,两只蝴蝶成双对。
”台下的她的目光紧紧看向他,“你的笑容真让我心碎。
”让我心碎的不止你的笑容,还有这片天空,无数的脚步,这盏电灯,他们口中续续杂杂的话,他们的目光,还有那滴雨……她又说到:“千言万语在心田。
”戏台的另一侧她的儿子吴凤慕说到:“满腔悲愤奈何天。
”吴凤慕在这头紧紧牵着“她”的手。
“她”是谁——被替换来叫秋明的年近十八岁的女子。
吴凤慕透过秋明的眼睛,借用双手将这份炽热的情感传递给她,他的目光叫秋明不要再逃,就借着这份月光,借着他的这一颗砰砰直跳的心,在帐子的庇护之下坦然地去接受,接受这一切的一切吧。
“我想你,夜对孤灯不成眠;” “我想你,三餐茶饭无滋味;” “我想你,提起笔来把字忘;” “我想你,没你今生妄在世;”秋明对于这份情感的无措,只能直直地望着他,却也渐渐被温暖。
“我想你…”两对蝴蝶成双对。
他们的感情注定不被世人所接受,一对一生一死终离别,另一对九死一生终逃离。
我们痛恨着那样一个封建的时代,女人无自由,男人无抱负。
终究是四角的上空映射出蓝蓝的天。
被“来给你二妈请个早安”这段剧情吸引,没想到原片如此动人。
两段禁忌恋,光眼神中的拉扯就将彼此的悸动气氛营造到极致。
尤其是雨后的那一段剧情,安德鲁亲吻吴太太,吴太太没有抗拒,并且回应,随后哭泣,她清醒地沉沦着,在她四十岁的年华,终于感受到了爱情,被世俗所不容的爱情,她知道自己已回不了头,于是放任自己,疯狂地从安德鲁身上汲取爱意。
安德鲁作为一个洋人,来到彼时的中国--正处于从封建到反封建的阵痛过程,如同一柱蜡炬,带来了进步思想,燃烧了自己,点亮了他人,对于吴太太来说,这不仅是爱情的点燃,也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凤慕确实很迷人,他和“二妈”秋明,少男少女,怎会不动心?
而作为一家之主的吴先生,被吴太太原先称作是捧在手心里的存在,只是一个巨婴。
他们夫妻二人的实质关系并不像夫妻,其中,吴太太无限包容着吴先生,承担着一个“奶妈”的角色,他离不了真正的母亲,也离不了像“母亲”的妻子。
很多影片中的近代建筑会透露出古朴、沉重的感觉,但这部影片全然没有,门窗、庭院、小船流水…即使我找的片源画质模糊,仍然不掩其灵动与雅致,景色美如画,竟全片下来都不舍得开倍速播放。
水汽氤氲的江南,战争的星火在暗中待发,绵延的欲望也在绵绵细雨里潜滋暗长。
与其沉浸在凤慕与秋明略有四凤—周冲式的一见钟情的带有强烈的情欲甚至乱伦色彩的爱情,我更欣赏爱莲与安德鲁之间的来来往往,基于理性,想触及却不敢触及,一握住就不忍放下的手。
凤慕为秋明戴上项链,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高高在上感,秋明在这场感情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相反,爱莲从最开始就有这强烈的叛逆遗识。
身为大家闺秀,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熏陶,却同时偷偷地阅读公公书房里的“禁书”,为《红楼梦》中不同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爱情而心潮涌动。
明明醉上说“我到死都会服侍你”却因无法忍受丈夫变态般的情欲而做出不同于当时大部分正房太太们会做的决定—为丈夫纳妾。
“秋明”之名同时也是她希望自己能获得一个明亮的秋天,虽然这是要建立在另一个和当时的自己相仿的女孩的痛苦,堕落之上。
安德鲁一针见血点出爱莲纳妾的真正目的,可是爱莲的“铁石心肠”正在因为安德鲁的存在改变,所以她才做出了放走秋明这一更具叛逆色彩的决定。
爱莲与安德鲁的第一次见面 ,爱莲摔倒,安德鲁扶住她的腰,一声“太太”怕是叫到谁心里去了。
充满惊愕的眼神,与匆匆留下的“对不起”或许就是“四十年来第一次体会到的感情”的开端
爱莲对凤慕的坦白,相比于“一见钟情”我更愿意将爱莲与安德鲁之间的感情形容为“发于情,止乎理,陷于情”的过程。
爱莲与安德鲁借着戏文告白,让人想起“宝玉黛玉共读西厢”的情节,句句不说你却句句都是我懂你。
爱莲往身上泼水然后冲去火场救安德鲁,缠着小脚的大家闺秀却做出如此不“体面”之事。
隔着门缝四目相望,安德鲁或许第一次感受到了爱莲对他的爱。
为了你,我可以变得强大又勇敢。
爱莲救了安德鲁,后流言四起。
结果他竟然当众握住了爱莲的手,表面上是感谢却暗含挑逗之意。
爱莲在洗澡时握住女仆的收钱,又像是欲盖弥彰。
亲吻有夫之妇的手时,他会不会想起他那无处不在的上帝?
你的丈夫留你是把你当作他的私有财产,可他奔向你却只是想要救你
最后一张图,爱莲与心中的安德鲁相拥,绿茵茵的草地上孩子们喊出自己的名字,爱莲终是获得了自由,我实现了你的梦想,但此去经年,良辰美景与谁说?
因为剧里的“小妈文学”着实过于上头,一天时间就把原著读完了。
书里的男二叫丰漠,娶了母亲闺蜜的女儿,但并不遂心。
与秋明的第一次见面,虽然没有任何语言描写,但吴太太无时无刻不防备着他俩,从她的心理活动来说,应该是有些许涟漪的。
直到书的五分之四过去,才知道秋明一直倾心于此,而丰漠只爱过婚后留学认识的外国女孩。。。
当丰漠终于知道秋明心思的时候,他就已经把他的激情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教育事业里去了。
后来秋明找回了亲娘,带着“上一家”的女儿嫁给了一个鳏夫,后来又有了自己的孩子。
其实不管是影视还是书里,都很心疼秋明,不过好在她都有了很好的结局与归宿。
至于结果,当然还是凤慕最倾心啦!
也是谢谢电影给了这样好的结局,成全了这样一段情,看了书之后只会更加心疼秋明。
一位隐忍坚韧又懂得感恩的江南佳人。
“我是我自己的。
”感情可能就是朦胧而起,一往而深。
这是一部很老的电影,甚至有点模糊不清,江南水乡的温柔混合着战争的无情,个人变得十分渺小,压抑的情感,束缚的自由,也许只有死亡才是真的解脱。
因为年代比较久,所以声音画质都有些些奇怪。
特别是老太太说话的时候,说是恐怖片也不为过。
电闪雷鸣间,骤雨忽至,淋湿了彼此的头发和衣服,也打湿了彼此的内心,湿漉漉的破屋子里,两人四目相对。
感情在这一刻肆意生长,亲亲的一个吻,可以融化对方的心。
从来没有人,这么真挚地吻过她,她哭了。
封建家庭的老太太离世,也预示着这个大家庭的最后结局。
日本人要来了,她不用受逃难之苦。
秋明走了,凤慕走了,年轻人都在一个一个逃离这样的封建家庭。
后来,轰炸机打破了这个镇子的宁静,人们纷纷四处逃散,吴老爷也不例外。
这一次,爱莲终于有勇气甩开了老爷的手,她选择了留下。
战火纷飞,江南水乡的温婉荡然无存,人变成了活靶子。
安德鲁四处寻着爱莲,千钧一发之际,他选择了牺牲自己,保护她。
最终两个人也没能在一起。
乌云终将消散,死去的人,会以另一种形式活在想念他们的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仿佛他们从未离开。
这是我好几年前看过的电影。
但直到现在都对其印象深刻。
这真的是很有内涵的一部电影,它在100多分钟内探讨了人性,探讨了爱情的真谛。
还记得那是深夜我准备起身去睡觉,无意中看到这部电影的片头,小桥流水的南方气息勾起了我的兴趣。
好不容易能刚好赶上一部电影的开头,看看吧。
后来这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撼让我完全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先来说说它所反映的人性。
当罗燕饰演的富家太太最后对她丈夫说出“我不!
我不听你的!
我不是你的!
我是我自己的!
”,让我意识到她的人性真正觉醒了。
对比影片的开头,她亲自张罗为自己的丈夫娶姨太太,这在别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的事情,她却觉得理所当然。
“从我二十多年前嫁给你,我就是你的。
我活着就是为了让你高兴!
”她觉得这是一个男人的妻子应该做的。
它探讨爱情的方式让我觉得很好玩,但又印象深刻。
爱上了儿子家庭教师的母亲指责自己的儿子大逆不道,因为他爱上了自己的小妈!
而儿子捍卫自己的爱情时又指责母亲的爱情大逆不道。
于是他们都在守卫自己伟大的爱情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去指责对方的爱情。
母亲流着泪向儿子道歉的情节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她说“我今年四十多岁了,我直到现在才明白你们所说的爱情!
”她哭,哭的是自己四十多的年华都白白度过了,直到现在她才真正地明白爱情,明白这种伟大的感情,直到现在她才真正地活!
哭的是自己终究还是赶上了,终究还是体会到了爱情甜蜜苦涩的滋味,终究自己的整个人生不会再白白的虚度......太太终于在恋人的启示下成全了儿子的爱情,也终于在小草屋里成全了自己的爱情。
当恋人温柔地亲吻她时,她泣不成声。
面对恋人询问疑惑的眼神,她不好意思地笑笑坚定地完成与爱人的结合。
她一定是当时太幸福了,幸福地想要流泪,自己终于得到了来自爱人的真正的传达爱意的吻(这是她从相处了几十年的丈夫那里从来不曾得到的),自己终于体会到了爱情,自己终于拥有了爱情!
然而爱情并不仅仅是如此......最后神父为了救太太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当太太在尸堆里翻找自己的爱人,当爱人熟悉的脸庞呈现在自己眼前,太太发出痛苦的喊声,那种痛深入骨髓,彻达心扉......这就是爱情的真谛,并不仅仅是花前月下,亲亲我我,而是为了对方的幸福,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于生命......
摄影蛮好的 但其他都是什么跟什么啊??????
一群中國人用英語演繹著民國時期的故事還是略顯別扭,但是劇中的愛情還是蠻動人的。吳太太拉著洋人的手走出房間時,遇上了鳳慕,他對鳳慕說,我活到四十歲,才懂得了你對秋明的感情。這話說得實在是動人,好似一個渾渾噩噩半輩子的人終於在中年遇見了愛情,遇見了心之所屬。只是結尾處一群人參加革命,營造大團圓的結局實在是有些違和。
赛珍珠原著加持,听梁祝唱词以及结尾部分很动人。罗燕好美啊,江南水乡和江南美人,都捕捉得好。真是一部神奇的作品,九十年代中美合拍,威廉达福来江南谈了一场恋爱。
猎奇且虚假
读研和女同学一起电影院看的。BJ那段好尴尬。
时代悲剧,封建家长制下压抑的人性,这类题材,怎么拍都不为过。罗燕和丁艺很美,每套旗袍和首饰也都很漂亮。秋明自杀时吴太太从走廊跑过,明亮天井旁的楼道黝黑,再加上糟糕的画质,只看得到她白皙的双臂,更令人伤心。
没记错的话,这个片子有含蓄的某些镜头,现在看来尺度不大,但是却是八九岁的我看得最初的反映直接男女关系的片子,那个画面。。啧啧。。。当时我姥姥进屋,我害怕被她发现,我还慌张地换台,就像做了什么坏事一样。。。。想来蛮有趣的。
印象不深,只记得威廉达福穿长袍的样子……
像一团化不开的雾,能看见轮廓却看不清细节。
电影里,中国人通过美国人学习了自由的精神,而美国人也需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寻找个人价值,与信仰相比,人类的情感才是最本能的、无边界的。以前的片子美就美在,所有的景都是当时的实景,如今投资再多复刻也终归不可能有那韵味,江南水乡真是太美了。这是个聪明的女人,为了摆脱变态的丈夫,主动替他纳妾,而且是一个自己能轻松驾驭的乡下小姑娘,让丈夫摧残别人的肉体,而精神上却更留恋自己,这样,享用你吴家的钱财地位,还能过上自己悠哉的小日子,看书听戏,和闺蜜约会。老太太悲乐响起那一幕,竟忍不住笑了。
无辜小妈和傲慢少爷的偶遇和悸动是情节常客,惊艳的是知书达理、能管家会经营的夫人的觉醒。她从来都很有想法,只是必须埋藏在乖顺的外壳里,故事是二十多年贤妻良母后追求自我,结局是四十年后的重生。有些细节毕竟还是为了情节而单薄了一些,可能也是西方视角的一些通病,但有什么关系呢,意境已经到了。
画面蛮美的,只不过太浅显太程式化,演法更像电视剧而不是电影。对中国的理解也太浅
几回魂梦与君同。摄影美到极致,把那种幽深的氛围完全烘托出来,下雨天,旧屋檐,旗袍与油纸伞,少年之间带有侵略性的眼神与闪躲着的眼神,绝配。他们一起淋了雨,躲进破庙内。他替她揉扭伤的脚,她伸手制止,却让一滴泪掉在手上。不知道是淋湿的雨,还是他落的泪。台词也是极好。女人可以挣开枷锁,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不必再像一只小小的青蛙,只能从井里去看那小小的一方天地。如果偶然相爱,彼此皆三生有幸。如果相爱太难,那我们只要自由。
3.5,结尾真的是超预期地理想主义了
2001年的电影硬是拍出了1981年的感觉,只有几个片段拍的比较有感觉,整体都差点韵味,另外结局那个名字真的很尴尬……
看的英文原版,太太和神父的段落很好,留白、韵味、细腻、张力都有了,少爷和二太太的感情有铺垫,但还不够,所以显得突兀,不如太太那段叙述完整。两对人物借戏说情那段都很动人,音乐很会讲故事,有些意境很美,不太喜欢三年后那段,太生硬了,反而没有正篇里的韵味
白人的救世主心理:外国人 官太太 婚外情
一般
除了科学和发明,诺贝尔还对文学和和平有着深厚的兴趣。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经常写诗和戏剧。虽然他的文学作品并不如他的科学成就那样闻名于世,但它们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和平方面,诺贝尔非常关注战争和冲突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损失。他曾多次呼吁建立国际组织来促进和平与合作。然而,他很遗憾地看到,他的发明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和杀戮。为了消除自己对这种局面的负罪感,他在遗嘱中将自己的财产捐赠给了设立了诺贝尔和平奖。
过于生硬,不过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