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嵌套故事,作报告的作家和女粉,虚构的年轻作家夫妻,虚构的原作者夫妻。
每个人都要独自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我想,也许,作报告的作家虚构的故事其实是自己隐于内心数年的亲身经历。
不知道他为什么功成名就之后为什么还是要出卖自己。
是良心,是严格的版权意识,还是对思想的崇敬?
电影首先是电影,也许严肃也许游戏,然而,来到特定场景之下,代入主人公,我们自己又该怎么做呢?
当下的选择也许不是最优,特别是年轻人的当下选择,但是又怎么样呢,自己选择、自己承受、自己思索、自己和解就好。
同样的猜想也许有几重门和霸王别姬的主人,如果他们有故事,再看这部电影,一定会有神来之笔。
看到最后应该知道Clayton就是Rory,其实他的生活就如同小说一般,窃取一个出色的作品成为有名的作家,接着再此经历写出另一本作品,写出的结尾无法令人信服。
连the old man 都没有名字。
电影结尾,Daniella 不相信Rory背负这样虚伪的成功继续安然的生活下去,逼Clayton 说出实话,但他还是狡辩也许Rory在编造老人的故事,接着又说到他有俯瞰纽约的公寓,为他献身的年轻女孩,结果他还是骗不了自己,他骗了几乎所有人,掩盖真相,即是他已经出版自己真正属于他的作品,自己也仍无法相信自己。
他说现实和小说如此接近,但没有重合根本就是自欺欺人的话!
当D问Clay到底想要什么,结果切到Rory对妻子说对不起,其实Clay想要的,无非就是自己与妻子的释怀,但是"You can't just make things right,things are just things."Clay最后 让D离开,应该是无法继续下去对自己的伪装吧。
You take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
故事留白很多,Clay是谁?
他和Rory的关系为何?
Daniella是谁?
她迫切要了解故事下文的目的为何?
Rory和Dora的婚姻如何?
Rory的事业发展又如何?
而老人最后又带着何种情愫撒手而去呢?
当然Clay笔下的Rory多半写的是他自己,但真实的故事却绝不会和小说中一样。
他或许是在其他方面做了有愧于人的事情,但不会是写作上,暗合的应该只是情感上的类同,不然这么明显的隐喻,和投案自首没什么区别。
这不是饱经沧桑的Clay会做出来的。
从和Daniella开始交谈,他就称赞她聪明,而涉世之深如Clay自然也能很轻易的察觉,她和那些盲目崇拜,非献身不有存在感的无知少女有很大不同。
所以两人的交谈像极了太极推手,试探,回避,绵里藏针,点到即止。
当然影片最后也没标明Daniella的身份,我推测或许这是一个有着极高题材嗅觉的文学研究生,他看到了Clay书中真实的一部分,她知道书中的情感历程一定是货真价实的。
所以她妄图通过各种刺激来深入Clay内心,获取他写出这本书的真实情感,她知道如能得手,是平步青云的最好机会,一部虚构的小说都能获得如此声誉。
那小说界当红作家的不能说的秘密不是更大的卖点吗。
然后再说书中的故事。
Rory看过了手稿之后在餐厅和朋友发飙。
这是挫败过无数次都没发生过的事情。
为何?
因为他认清了现实的自己。
他发现了一个高度,是他永远无法企及的。
这比多少次努力却失败还要打击,因为这彻底的否定了他的可能性。
其实Rory内心是挣扎的,他想占为己有,但他的道德感还是成为了最后的门槛,就像站在悬崖上最后的平衡感,只需轻轻一推。
然后Dora伸出了一手。
错当然不在Dora,她毫不知情,一直以来无论Rory多不成功,她都是他坚实的后盾。
所以当她看到这么一部出色的作品躺在Rory的电脑中。
百分之一百二应该鼓励他去尝试。
错还是在Rory,但如果你曾经很深的爱过一个人,如果你想给她富足的生活而不能,如果你觉得她配得上世界却选择跟你居于陋室而不忍,你也一定会怎么做。
我希望我爱的人为我骄傲,这重要过值得骄傲的事本身。
老人的要求和Rory的想法,确定了故事的走向是悬疑犯罪片,还是情感励志片。
老人没有要求利益,Rory却极想赎罪。
虽然这在现实中可能性不大。
老人对于利益的寡淡一是源于自己早已风烛残年,二是对自己当初的决定懊悔,他没有原谅自己,所以认为这样的自己没有资格责怪或是原谅别人。
而Rory惶惶不可终日的内心让自己和Dora渐行渐远。
我们看过很多这种例子,为了谁而努力成功,可成功后却失去了谁。
你获得了,就会失去。
再看故事中的故事。
俊男美女,偶遇的爱情,异国风情,忍痛分别,千里寻爱,结婚生子。
一切都是故事书中的完美爱情。
直到丧子之痛,无法走出的人生巨变令家庭分崩离析。
耗尽一生心力写下文章,终于挽回家庭,却因为手稿丢失而再次崩塌。
和Rory与Dora的发展惊人相似,为了挽回你而写下的文章,居然又因文章而失去了你。
究竟什么才是你最终想要的呢。
最后的车站偶遇,Celia早已另有家庭,站台挥手,就此一切前尘往事灰飞烟灭。
Clay最后推开了Daniella,借Rory的口,替三个男人对三个女人说了一声,Sorry。
按照惯例最后看STARmeter排名。
人气最高的还是13,Olivia Wilde排在第58位。
然后就是Zoe Saldana的201位,和Bradley Cooper的283位。
另一个千名之内的是扮演老人的奥斯卡影帝Jeremy Irons,排在996位。
电影中克雷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是最为全知的视角,可是他讲完了罗里的故事之后,没有给出他真实的结局,电影结尾时那一句罗里对妻子的道歉又似乎是那一次餐厅争吵的后续片段,所以克雷最终拒绝迪妮时的眼神,还有他对罗里的辩解让我觉得他就是罗里,而且从演员扮演上来说,也十分像年轻的罗里。
那么克雷讲述的真的是自己的故事吗?
他偷盗了别人的书籍,以后又以这个桥段写了新的书?
昨天下雨,这部电影很合适,音乐很棒,风景很好,蓝眼睛和老头年轻扮演者都很帅基本可以确定,最上面那个故事的中年作家,他窃取了别人的作品,大脑门想知道是不是,他开始反击,然后说老人是虚构的,最后让她走人。
接近真相他言辞闪烁眼神飘忽,所以他在试图掩盖真相,演员已经暗示了,这本书的故事就是作家剽窃别人的作品最后老人去世,没有人追责的故事。
后来陈述最后的夫妻情况,是蓝眼睛和混血老婆两个人争执的画面,this is the life.所以现实就是他说的,离婚了。
但是他还是爱前妻,所以戴着结婚戒指。
至于最后那个两夫妻恩爱偕老,是作家的希冀,this is the fiction!
基本线路整理如下:这个中年作家郁郁不得志,因缘巧合拿到了一份无名手稿惊为跨世神作,又战战兢兢不知道那个人会不会来找他。
妻子得知真相与其离婚,他虚构了一个原作者老人,放在小说里,最后小说出版功成名就,很多年轻女孩送上门,包括大脑门。
然后他选择保守秘密,那个原作者多数是过世了,所以就像他说的他就这样活着没有惩罚
写于2014年12月29日,网易博客@从前有座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作家在某个会场讲述自己写的《妙笔生花》这本书。
算是朗读一遍。
该书讲述的是关于一个年轻作家的故事。
偶然在巴黎度蜜月时从古董店买了一个皮包,发现里面的一本破手稿,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足以让人声名大噪。
在利益的驱使下以及对于妻子渴望眼神的陶醉中,作家选择了隐瞒真相,从而开始了自己的巅峰之路。
直到有一天,一个老人,在书店意外地发现了他的 成名作,故事打了个转折。
老人找到机会告诉了作家真相,作家因此而内心备受谴责,想法设法报偿老人,甚至不惜毁掉自己的前程,然而老人并未提出任何要求或回报。
最终作家隐瞒了一切,然后继续成名之路,直到老人死去,秘密被尘封在土里。
而以最开始讲故事的那个作家,与他的一位女观众之间的对话结束。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讲故事的作家跟年轻作家仿佛是同一个人。
然而,我觉得我关注的并不是这个问题。
We all make our choices. The hard part is living with them.回头看,这或许就只有一个故事,贯穿始终。
我第一眼被吸引住的这个剧本的叙事方式,故事中的故事,还嵌套着另一个故事,年代时间跨度交叉。
起初还觉得有些凌乱,收尾时合成一体。
至于电影本身,或许可以归结为人生之路,我们会有很多转折,每个路口之后,我们能做的便只有向前,不要回头,因为木已成舟,实难挽回。
I wanna make things right. You can't make things right. Things are just things.更或者,更具体化的,在成就自己事业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左右你的因素,无论好心或无意,但是请做好你的决定,你只能做出一个选择,确定之后,请继续前行,不要踌躇不定。
故事中嵌套了一个故事又嵌套一个故事有点盗梦空间的那种感觉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当你拼命追求什么的时候往往受尽挫折经历许多,再意外得到的时候却高兴不起来到最后还要为自己的不劳而获背负枷锁我们在人生中都会做出许多选择带着这些选择继续生活才是人生中最难的一课给五星吧生活与理想相差太大我不知道现在自己想坚持的能持续多久
我也倾向RORY和CLAY是一个人,他利用自己的遭遇编了第三部(也许是第N部)小说。
这个戏如果给写过小说的人看,更会和男主产生共鸣,呼吸与共,对其内心的挣扎更会感同身受。
因为如何把一段段抽象虚无的场景,一个个生活中不存在的人物链接起来,要不失生活逻辑,要考虑修辞,要堆砌文字,剧中RORY还要考虑市场受众,个中苦涩非写过小说的人能想象。
尽管大学念的是与写作有关的专业,受的是科班训练,但一个人的想象力究竟有限,记得大一强化训练,每周交一篇不低于一万字的小说,那段日子简直不是人过的。
有一次从美国八十年代的少年读物上“剽窃”了一段故事敷衍成中篇,被老师好评,那份忐忑和男主在遇到OLD MAN以后的心理如出一辙。
毕业后没从事与写作有关的职业,倒是工作数年后,有一段疯狂的文思泉涌期,不为名与利,只纯粹取悦自己,仿佛不写就要爆炸。
就像被RORY剽窃手稿的OLD MAN,像着魔一样敲击打字机,我像着魔一样敲击键盘。
那是个冬天,短短一个月写出二十多万字,灵感的忽然井喷,任何人都阻止不了。
当然写作的过程纯然是自娱自乐,我没有男主的生活困扰,退一万步就算拿出来,也一定遭遇RORY的窘状,不会得任何出版社青眼相看。
从成年人的角度,那个作品就像RORY第一部被出版商誉为“愤怒的青年”一样,充斥着大学生刚走入社会的幻灭感。
主线是一个妙龄少女和三个男人纠缠,一个男人代表金钱,一个男人代表荣耀,而我的女主人公,喜欢第三个默默无闻,勘破世情的男子。
这部未完成的故事现在看起来荒唐可笑,只是自己对现实的一厢情愿,理想主义的心理投射,对男性也缺乏了解。
琐碎平庸的生活,偶然事件的发生,工作带来的心情不快,都是写作的干扰源。
忘记哪天,我的文思断了,突如其来,那股劲头没了,和年轻的OLD MAN一样,最富才华的书稿丢了,他再也写不出像样的作品。
可那份内心的挣扎和压抑,真不是局外人能体会。
那段时间拼命的让自己安静下来,可是每天朝八晚五,平庸消磨着激情,文字变得枯涩干瘪,笔下的人物缺了活力,总之创作需要的所有元素荡然无存,没有人逼迫,更不存在什么出版社催稿,没有动力,就什么都没了。
时隔十多年,后悔不是没有一点,但写完又怎样?
不过是今天回头看的一篇大笑话。
就算回头复写,也绝不会有当年的热情和想象力,更不会把生活写的那么简单肤浅和理所当然,所以不难理解曹禺20多岁能写出雷雨和日出,人到中年只能写出不疼不痒的北京人(当然时代因素也重要)那么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最近几年也写过同人文,像红楼梦的各种续作,纯粹是爱原作又对原作不满的自我安慰,甚至带有网友间礼尚往来的性质,不纯是情感和文思的释放。
回到电影,贯穿全剧的是人到中年的CLAY(RORY),试读宣传他现在的商业作品,一个黑色幽默,RORY“霸占”了OLD MAN的成果而逐渐心安理得,为什么?
这个世界太残酷。
残酷的小说,RORY变成CLAY。
本片的精彩之处,除了演员演技真实给力外,剧情与影片结构的契合更是完美无缺。
全片分为好几层故事,我们来逐层分析一下:第1层:手稿原著老人的人生经历。
主要以他自己讲述的方式呈现。
第2层:我们的男主——罗里·詹森作为作家出道、借助老人的手稿名利双收、与原著老人相遇、最后选择不公布真相。
是整个影片主要描写的部分。
第3层:克莱·哈蒙德所著新书——《妙笔生花(The Words)》的发布会。
书中讲述的正是整个第2层故事。
第1层故事是第2层故事存在的基础。
老人当年经历丧子之痛,寄情于文字,记录下自己的一段人生,感动了罗里以及他之后的众多读者,由此引发了后续风波。
第2层故事则是第3层故事的核心。
丹妮娜与克莱反复争论,书中描写的到底是虚构的情节,还是作者本人的真实经历?
克莱是否就是当年的罗里?
丹妮娜的观点:克莱就是罗里,他当年选择了隐瞒真相,直到今天仍在愚弄大众,但每夜却因良心的谴责辗转难眠。
克莱的观点:新书中的情节都是虚构的。
但自己创作时,带入的感情太深了,以至于最后都分不清里面的人物(比如原著老人)是否真实存在过,还是仅为自己脑中的妄想。
影片中隐藏着大量的人物细节,克莱与罗里之间有许多细微的相似之处(比如左手的戒指),但我们难以以此作为判断依据,毕竟作家创作时或多或少会带入自身的元素。
片尾克莱拒绝丹妮娜的热吻后陷入沉思,更是让人难究真意,而影片也在此处戛然而止,留给了观众无尽的回味与想象。
这种层层相套、却又不一次讲明的叙述方式严重混淆了现实与虚幻(小说)的界限,相信有不少人看了一多半都不明白片头这个念自己书的老家伙到底是谁。
结果这个谜直到最后都没解开。
两种观点都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
而影片真正要表达和探讨的正是:何为小说?
何为生活?
二者的区别又在哪里?
我们常说,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真正优秀的作品,会让我们感受到“真实”,明知都是虚构的情节,却相信同样的事在现实中完全可能发生。
正是这种真实感,让我们在阅读中产生代入感,从而品味到现实中无法体会的另一种人生。
这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人对于情感的记忆比对于情节的记忆要牢固得多。
很多时候我们记不起当年事件的具体细节,但经历此事的心情却记得清清楚楚,而心情会逐渐塑造出我们的人格。
所以,一件事在过去是否真的发生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这将决定我们如何面对未来。
PS:观影途中不止一次想到卡尔·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分层讨论此影片的设想正源于此。
所以严格来讲,本片中还有着第0层故事:老人的原著手稿。
这份承载了老人一部分人生的手稿,是第1层故事的核心。
影片中我们未能得窥全豹,只有零星几个片段。
当然,也存在着第4层故事,也就是我们这些观影者自己的人生。
PS2:最近越来越搞不懂豆瓣的评分标准了。
在我看来这绝对是8分以上、五星好评的经典影片。
难道大家都只习惯商业电影了?
(劇透) 有些作家把生命寫進其作品之中,成就了傑作,反過來操作的話,是不是「道成肉身」?
這是《文字慾》(The Words)到了最後才點出的課題,只是略嫌收場轉折太突兀,向觀眾拋出問題之時,卻稍稍干擾了前大半段故事的感染力。
驟眼看來《文字慾》雖然在敍事結構和橋段上別有心思,但未算很有創意。
《文字慾》採取了「故事中有故事」的三重結構:在最外一重裡,有一個成名作家Clay,其新作就是跟戲名一樣叫The Words,小說的主角Rory也是寫小說的,只是無人賞識,他的故事是第二重,也是整齣戲的主要部份。
Rory跟妻子Dora窩居在工廠大廈,不怕捱窮,但苦心寫成的作品無人問津,退稿信比帳單更沉重。
這時候,試探來了--也許滿懷理想的人往往更難抵抗──Rory意外得到了一叠殘舊的小說手稿,是一部傑作,但作者已不可考。
Dora以為那是Rory的作品,鼓勵他拿去出版,他就將錯就錯,結果一舉成名。
但這時候,手稿的真正主人就回來找他了,告訴Rory小說背後的故事,就是他親身的經歷,那就是電影裡第三重的敍事。
整體看來,這齣戲的意念都是「熟口熟面」的,「多層次敍事」的前例很多,就是香港近年也有一齣《再生號》(2009),也是以生命與文字的糾纏為課題;另外「冒認殘舊手稿的作者,成名後作者再回來」的橋段,也有一齣德國電影Lila, Lila(2009)用過。
不過,不計較結局失誤的話,整體上電影仍是蠻感人的。
編導者也無意作甚麼敘事實驗,三個層面的故事很工整直接地鋪陳出來,讓人看得清楚明白。
那麼焦點還是看故事主題。
那份手稿的原作者找到Rory時已很年老,但他並不是要公開揭破謊言,搶回那部傑作所帶來的名利。
電影在這一點開始,就跟那些爭奪作者之名和寫作權力的作品分別開來。
人們常以「造物主—受造物」或「父母—子女」的關係來比喻作者與作品的關係。
所以有些作品會想像,若角色有了自己的意志,想跟作者對抗的話會怎樣;例如《離奇過小說》(2006)的主角發現自己只是小說角色,而且結局是死,就穿越到「現實」世界,請作者放他一條生路。
《文字慾》則比較實在地探討作者與作品的關係;那部殘舊小說是其作者一生中唯一的作品,因為那是他把生命放進去寫作的,是他人生的一部份。
此話怎說?
他本是一個美國大兵,二戰後參與歐洲重建,在法國愛上了一個女孩,就在那裡結婚產子。
本來幸福美滿,但孩子夭折,妻子悲傷得要回娘家,留下大兵一個。
沉鬱之際,就開始在打字機上,把他對妻子的愛逐字逐字的寫出來,帶到她娘家讓她看。
以生命鑄成的文字叫妻子回心轉意,但回去時卻把手稿遺在火車上。
大兵因此心裡長了刺,後來忍不住拋棄妻子回美國去。
多年以後,他悔恨難返。
舊作的出版使他有機會告白-- 他非但不是要從Rory那裡討回本屬自己的,反而給他更完整的故事,他生命的經歷。
Rory雖過意不去,也回不了頭,繼續瞞騙讀者。
可恨的是他確認到,自己親手寫的作品水準永不及那大兵的小說,而Dora知道真相後也跟他心生芥蒂。
但他寫作最初不也為了讓Dora滿足嗎?
而他也始終得不到那種「寫一部感動人心的作品」的滿足感。
那寫作的意義是甚麼?
電影結尾,是「現實」的一重敍事。
小說The Words的作者Clay帶一個女研究生回家,一夕風流之前舉杯暢飲,談論Rory的故事。
女研究生不滿結局沒有給Rory道德審判──「最少應寫他寢不能寐。
」但Clay說虛構的小說和真實的人生是不同的,研究生就被折服了(有點勉強),情深一吻──這時小說中Rory跟Dora親吻卻感失落的鏡頭閃過,Clay放開女生後退了。
這場轉折是頗突然的,然後電影匆匆完結,觀眾惟有靠想像力自行闡釋。
美國大兵的悔悟是,他並不擁有那作品,因為妻子的愛才是寫作的源頭。
寫作是他把生命灌進去寫的,但那總不及妻子回家那樣重要。
對Rory來說,他相信寫作帶來的成就可給二人帶來幸福。
他是個庸才,又希望得到別人認同;他盜用別人的人生歷練來成名,但那怎會比不離不棄的Dora重要呢?
Dora早就是那個認同他、相信他的人。
電影沒交代Clay是否把自己的經歷寫成Rory的故事,但他跟女研究生接吻時,竟被自己的作品嚇到了──可否看成是「作者把自己寫進作品中」的相反,即是作品反過來影響了作者?
那麼虛構就成為了真實。
若爭奪「作者之名」,以及堅持創作者對作品的完全掌控,源自「把自己寫進去」的創作觀念;美國大兵和Rory卻是因為別人的愛和恩惠(包括大兵對Rory的寬容,皆為外在於作者自身的東西)才有其「作品」,那麼他們就無法對「作品」有完全的掌控權。
反而,作為外在之物的the words就有倒過來影響作者的機會。
《文字慾》的中心課題並非關於作者的權力,而是關於他者的愛如何成就了「作者」。
(原載於時代論壇1318期 2.12.2012)
不错的电影
A故事里的B故事中的C故事。俄罗斯套娃般的叙事手法也许再好,没有牛逼内容的充盈最后依旧很boring,两个小时太长,十分钟看穿。
真的好烂 导演对基本节奏把控毫无头绪
故事套故事,结合得不错。至于Clay是不是Rory本人,可以是,可以部分是,从就结尾Rory的道歉可以看出。至少Clay暗中也有自责的事情。这是一个关于道德和自我追问、谴责的故事。
老头太狠了,把真相说出来完全不给年轻人任何赎罪的机会,就怕这么无欲无求的,想自我救赎 都没地方,除非过的了自己良心那关,否则折磨自己一辈子。
like one of these metafictions when there's a story within a story of another story: at some point , you have to choose between life and fiction, they're very close, but they never actually touch. they r very different things.
带着选择勇敢去生活。三个故事相互串联,有些戏中戏的意思,以作家讲述小说故事带出小说中作者撰写小说的台前幕后,但又各有其本身特点和内涵,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结局,却又有共通性。编剧对情节结构处理很用心,但悬念稍弱,道理先行,故事讲的并不深。
电影中的人,道德水准真高的可以了。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尔虞我诈,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或者说无病呻吟的感觉。
布莱德利·库珀就是投机取巧分子,除了一直得嗑药才能灵光外,有时候运气好的像走了狗屎运,捡了本别人的书稿就成名了。 整体而言,还是局中局,连环讲述的故事模式,三个故事,三个不一样的故事和生活,每一个都可以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至于电影最后,究竟是小说故事还是现实真实,其实都可,已经不必
这简介看起来似乎男主的挣扎是重点 而且本以为会是说出真相和隐瞒或者杀人灭口之间的思想纠结反复横跳善恶只在一线间的展开 结果根本没怎么纠结就完了 和大学生说故事那条线感觉比较鸡肋 其实就是男主抄了老人的故事然后又把这个抄袭和纠结的故事写成了另一本书的故事而已 要是加点暗示说其实书中写的不是真相男主为了掩盖秘密可能还做了其他事之类的虽然也是老套但至少有点起伏 现在这样就过于平淡 总之比较无聊
U take the words ,U take the pain.Make the choice ,and go on.
木已成舟,执事而行。
剧本的多重叠套构造真赞,三层故事嵌套,三个不同时空中的作者汇聚到了一起,讲述了一个有些悲伤的故事。主线人员稍弱,但开放式的结局更能道尽You take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的深意。巴恩斯比库珀更像一个落魄的作家。
这不是一个有关道德考验的故事,它只是呈现了世界模糊沉重,真伪难免的实景,每个人走着走着就陷入了生活的沼泽,在它把我们吞没之前,我们都将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堪感觉继续走下去,无人能轻盈跃起,凌驾于迷雾重重的世界之上。
四代型男倾情演绎,层层嵌套的故事,可惜可预见性太强,所预示的人生哲理也太浅显,值得称赞的是四位帅哥都很有魅力,新泽西车站那一幕最煽情,人生错过再多,也别错过对愧对之人说抱歉。
也太自作聪明了 令人嫌恶
耐人寻味
或许每个人的内心之中存在另外的一个自己,讲述着另外的一个人生,另外一个故事。
虽然部分细节动人,镜头也美,卡司也比较强大,但仍属平庸之作——节奏过缓,故事也没多大新意。You can never tell truth from fiction. I somehow resonate with the agony of the aspiring young writer. Surprisingly good pairing of Bradley Cooper and Zoe Saldana.
4个男演员都喜欢O(∩_∩)O 一个套一个叙述着故事。。。 最后2个镜头内涵了。。俗人没看懂啊 作者到底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