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妮可
Nico,摇滚女王的最后岁月(港),Nico,地下丝绒之后(台)
导演:苏珊娜·尼基亚雷利
主演:崔娜·蒂虹,安娜玛丽亚·玛琳卡,卡瑞娜·费尔南德斯,桑德尔·丰泰克,约翰·戈登·辛克莱尔,托马斯·特拉巴齐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比利时语言:英语,德语,捷克语,法语年份:2017
简介:60年代,妮可因为和地下丝绒乐队合作,并在安迪·沃霍尔的提携下走红。后来妮可为了证明自己,开始了她的独立创作生涯。在影片中,妮可独立创作了近20年后,人们仍然只记得她当时和地下丝绒乐队的关系,她为此感到十分苦闷,决心要改变人们对她的印象。详细 >
年轻貌美+一些才华+坏脾气,也许会得到包容,那点败坏的品性甚至还得以“魅力”之美名,对其美貌与才华陶醉的人会为之着迷;年老色衰+衰减的才华+坏脾气,丑陋的内在显得特别突出。总之,既然要变老的话,还是要做一个平和的elegant old lady吧,衰老与年轻人的愤怒之混合看起来如此蠢顿
燃烧过后的日子@小西天
挺遗憾,就在看之前对nico的认识也只停留在地下丝绒
想起了factory girl. Andy 给icon们带来名气,让她们发掘人生的可能性。铅华终将褪去,容颜不再又深陷毒瘾,躯壳已毫无意义,唯音乐永存。垂暮时总想要温情田园美好,也令人动容。
#资料馆
my heart is empty~
真实丧 看到一半才意识到不是纪录片 当下你已经作为自己真实抒发20年 而大家永远更爱那个符号化的你
音乐不错
3.5 每一个人都多么的如此的渴望不被定义阿。“我叫christa,不是nico”
西方话语输出视角下的讲述方式,不时穿插的安迪沃霍尔片段也十分出戏。将一个人的特质,刻意、造作到了一种符号化的程度,一种强加的追忆。
没有选择 nico 的地下丝绒,甚至是安迪沃霍尔时期来描述 nico 此人,至少说明导演(原作者)有认真地去记录她的历程。Nico 的歌曲,反而很契合冷战末期的欧洲:废墟中的舞动,如同深冬密林外的暖阳。nico 的歌曲确实很可怕,这是一种极致的情感传达。如果以 nico 模特时期的形象来看,其音乐造成的反差是会让首次聆听者目瞪口呆。
三星半
“我的内心是如此的空虚,但是我的歌曲里,满是对你的爱”“我到过顶峰,也到过低谷,全都是空空如也。”威尼斯节精粹展映,意大利影展开幕影片。
她的儿子居然是和阿兰德龙的私生子,阿兰老头到底欠了多少风流债
Vibe
关于Nico去世前最后巡演的传记片,被毒品困扰许久后,她突然想要变成优雅的老女人,不再激烈到处对抗着地巡演,而准备移居到伊比萨岛去种花。布拉格秘密演出那一场尤其漂亮。
SIFF2018…7/10 看來是真樂迷了,視角沒能嚴守、敘事邏輯或缺都不成問題⋯⋯橫移鏡頭下的明日派對就夠哭的了。I’ll have it hideous as life it is…
角色的动机不明和混乱是没办法的,Nico当时那个药罐子状态也别试着做什么剖析了,这不怪导演。但是起码要有执导的动机,既然拍成半演绎了,总不能拿一部流水账就交差。他们来了,他们走了,她试图让人叫她Christa(可是你凭一支毒虫band怎么可能树个新形象),她对儿子的悔恨和挂念,就这样了。妮可和阿里演员都太不像了,不过丹麦天后演得没什么问题。法国时期的妮可极为美艳啊,不知道是找不到影像资料还是只想拍“Christa”,几乎一点闪回都不给,还挺失望的。要说拍得好的,其实布拉格那场表演远不如随后驱车逃亡的戏,看见几个评论提到了这处的音乐,这首是alphaville的成名作《big in japan》,迷幻的音乐,神幻的民俗,依窗是Nico致幻的表情,就这里拍得好。
她不叫妮可!她叫Christa!
走进巡演后台系列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