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我希望世界上不会有这么一群人,那么就不会有这样一个滴血的故事。
题记地平线的尽头,一个你看不到的地方。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互相告别的时候紧紧相拥,总是凝重的对对方说,“你要活着回来!
”然后每个留守的人与每个出发的人一一拥抱,一次又一次重复呢喃着这句话。
自1985年后,国际市场把目光投向了藏羚羊的身上,在市场经济刺激下,可可西里的藏羚羊被大量猎杀。
仅在短短数年内,藏羚羊总数从原来的100万只,锐减到不足1万只。
1993年,当地政府组织了一支武装巡山队。
影片《可可西里》讲述的就是这支巡山队的故事。
也许你是一名资深的电影老饕,也许你品尝过各式各样的电影的味道和情动,但你却很难见过一部像它一样真正惨痛的男性电影,阳刚、粗犷和惨烈,血腥,只剩下生存和死亡在天地苍茫的大自然中无限止的放大再放大,给你无限的伤痛。
可可西里在藏语的意思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
碧蓝无垠的天空和仰峰而止的雪山为背景幕布前面,一群有这英雄主义情结的人守护着这里的灵魂。
影片开头直接使用血腥的大范围用冲锋枪扫射,然后盗猎者熟练的用羊刀剥下羊皮并且杀人离开,这无疑是很多年里面巡山者捍卫藏羚羊,盗猎者捕杀藏羚羊,二者之间在冻土高原上面不断追逐逃离,杀戮和反杀戮的缩影,也是整部电影的缩影。
我们不敢想象也不能想象这么一群人,他们缺少政府的经费来源,没有编制,没有足够正当的名义,甚至他们有大学生,有老师,有牧民,成分参差不齐,他们仅仅是为了一个守护可可西里的简单信念,就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用生命守护了很多年。
实在不得不说他们个个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可是面对残酷的现实,也有心无力只能孤独的站在雪上上面用力的挥手,抒发内心问天的寂寞悲凉。
当然,这一切需要一个大背景作为支撑,导演以一种极其相似记录片的纪实手法描绘着可可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风雪和流沙对生命的吞噬、大量的藏羚羊骸骨和毛皮给我们带来的视觉震颤、偷猎者道德缺失的原因,巡山队员的真实的生活,这些全景式的记录让观众自己寻找答案和内在。
其实影片的大多数演员都是非职业的,他们生活化的演出更是为影片的写实主义定下了基调。
显而易见,导演陆川也有刻意要突出大背景的想法,刻意的突出环境,雪山、草地、高原、甚至大面积的藏羚羊尸体永远占据了电影画面主要位置,而人类的轮廓被无限的缩小,力量被压缩、挤迫。
仔细观察画面,无论是日泰带领的巡山队员淌过冰河追捕非法剥皮者,还是这些剥皮者被日泰放逐在风雪中独自走出山地的时候,人的活动本身总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以人在画面的比例往往十不足一,整个场景显得空旷荒凉,突出了可可西里与人类尖锐的环境矛盾点。
因此就算是导演极度想表现刘栋这个缺点满身,但是大义上毫不含糊的角色,他为救肺气肿的同伴毅然返身却陷入流沙直至被吞没这一场景里面,镜头除了前期有面部特写以外,并没有刻意去强调这个极其震撼的场景,而是将人放置于自然场景中,平静的记录了整段过程,没有使用任何音效,画面浑然天成更显大气,将死亡的平静挥霍到极致。
其实故事的开头便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善恶观,当主角刚到西藏问起巡山队队长日泰的时候,小孩便吓得一哄而散,巡山队的存在是为了缉捕猎杀藏羚羊的盗猎者,而自己本身也为了生存在贩卖收缴来的羊皮,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相对性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姑且不论这种以小违法换大违法的观念正确与否,至少在可可西里,他们能用最坚定的毅力奋斗在生命的禁区,与信仰为伴,用我们无法想像的意志生存。
面对着枪口,日泰还可以挥出他最后那一拳,然后被盗猎头目一枪两枪三枪的打死。
强巴死了,刘栋死了,洛桑也绝望的在雪地里哭着说:“我们走不出去了”,最后的最后,日泰队长也躺在那片土地上。
虽然日泰是整个电影中刻画最多的英雄,但是与传统高大全的英雄不同的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典型的英雄,是一个在自然压迫下面枯萎、坍塌的伪英雄,他会愤怒,他会倔强,一身傲气但是一样会死,一个子弹让他倒下去就真的爬不起来了。
整个电影以天葬的仪式开场,最后以天葬的仪式结束,无可辩驳的表明,这是一部和死亡拥抱的作品,也是一曲对死者长生的悼歌。
天葬在西藏文化里面占据着极大意义,不论是谕示生命的不断转世,还是象征着生死的无尽轮回,它已然把一种精神推上时代的浪尖,塑造出一个肉体英雄。
没有歌颂,没有讽刺,没有批判,没有鞭笞,充斥全片的只有绝境中的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己抗争,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史诗,一群戈壁滩上铁骨铮铮的男子汉用灵魂和血液的千古绝唱。
不用去论及影片里面冻土到底能不能产生流沙,我更愿意相信这部作品绝不是导演对于苦难的贩卖,而是它就是一个大气成功的灵魂作品,一部震慑内心世界的啼血长鸣。
我们无权指责剥皮人马占林在故事最后恩将仇报导致日泰的死亡。
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善恶,马占林也是凡夫俗子,仅仅也只靠这个谋生,同样是自然之下的一颗方子,超脱不了自身的条件拘束,同样在渴望生存。
但至少陆川作为导演结尾的几行字让人看见了希望,不得不说他们都是先驱者、牺牲者,他们用生命的惨痛换来真善美换来可可西里的一身白雪皑皑,能够将一个简单故事用形而上学悲壮的展示出来,就是真正的对电影独到成熟的掌控能力。
日泰说:“你看过磕长头的人吗?
他们的脸和手特别脏,但他们的心特别干净。
” 是的,他们的心特别干净,就象可可西里永远清澈蔚蓝的天空。
于是转经筒转动,秃鹫飞扬,苍茫中灵魂舞动,只剩下可可西里一直安静的伫立了很多年。
《可可西里》诞生于2004年10月1日,一个特殊的日子。
话说,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安睡在宁静中。
突然,枪声打破宁静,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鲜血染红戈壁,又一批藏羚羊群惨遭屠戮。
一定要抓到盗猎者!
巡山队长日泰(多布杰)下了死命令,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闯进了正在流血的可可西里。
但是盗猎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
巡山队员在遍布危险的茫茫大戈壁上奋力追踪,终于,盗猎者出现在冰河对岸,队员们不顾一切地冲入湍急的冰河之中。
一场生死搏斗之后,只捕获了一些盗猎分子,狡猾的盗猎头子再次漏网。
风雪中,继续追赶盗猎分子的巡山队员已濒临绝境:车辆抛锚、汽油耗尽、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队员不断倒在冷枪之下…连最顽强的藏族汉子也哭喊道:我们走不出去了!
打击盗猎,是巡山队义不容辞的责任;守护家园,是巡山队不可动摇的信仰。
巡山队员顽强地在风雪戈壁中追捕盗猎者,枪声在可可西里的群山中长久地回响——这不只是一次巡山,这是一次撼人心魄的生命历险。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创作,是陆川执导的第二部作品。
整部影片以新闻记实报道的形式,从一个随队采访记者的角度,讲述了荒凉的无人区,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们与疯狂凶残的藏羚羊盗猎分子展开殊死斗争,最终全部牺牲的惨烈故事。
导演陆川为完成此片,率领100多人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苦战120天,将屠杀和保护藏羚羊的情节以纪录片的形式真实且不加修饰地记录下来,通过猎杀藏羚羊和阻止猎杀藏羚羊这个载体,讲述了人在绝境中的生存挣扎和人与自然的相互抗争。
可可西里见证了荒原的转变,代价却是生命的消亡,不论是人还是藏羚羊,都在戈壁的掩映下渐渐淡去,留下的只有缅怀的赞歌与珍惜保护动物的灭绝。
作为一部电影,它走的是纪录片的形式,可它不是真正意义的纪录片,一反常规的戏剧式叙事方法,空前加强了不确定因素的使用,甚至强化到不确定叙事已经成为主导全片的叙事策略。
但看起来又是那么真实,真实地似乎就发生在眼前。
重看电影可可西里,里面的一帧一画都能带来触动。
当年看可可西里,只是一个喜爱野生动物的小孩,对盗猎者恨得咬牙切齿。
现在,在西藏的山路上奔波过,亲身感受过这美丽的青山,同时开始感受社会复杂的我,观影后的感受也更五味陈杂了一些。
影片中无私奉献的英雄,至情至性的小人物,坚定的信仰,令队员们心甘情愿为之牺牲的可可西里,都是该片的动人之处,而这篇影评的重点却是要放到盗猎,希望观众在被各种人性光辉感动的同时,用反思的方法,真正理解导演选择这一题材的初衷---将环保可持续的理念带上大银幕。
一个欧洲上流社会的贵妇,在欣赏自己衣橱里的那件复古藏羚羊绒小披肩的时候,是断不会想到在万里之外的可可西里,盗猎分子获得藏羚羊绒时的嗜血与贪婪。
这位贵妇也许白天刚刚出席了一次慈善活动,为世界上饥饿困苦的孩子呐喊。
所以藏羚羊的悲剧是她的错吗?
如果没有贵妇们对高级皮草制品的需求,就没有以后一系列杀戮买卖的罪恶链条。
所以她们罪孽深重,所以这个悲剧仅仅归结为“帝国主义的贪婪对发展中国家的隐性资源掠夺”?
事情应该不是这么简单。
她们也许在白天真心实意的为儿童筹款,但她们有爱心的同时也有虚荣心。
环保宣传的缺乏可以让她们在不经意间犯下助纣为虐的错误,而人心理的趋利避害心态使他们即使在知道购买藏羚羊绒会对环境带来一系列恶果的情况下仍然选择性的只看到那件披肩的光鲜亮丽,并选择忘掉取羊皮的血腥场面。
所以她们罪大恶极么?
也许不,只因为人性弱点的驱使,而相似的故事也许同样发生在我们身上:在吃鱼翅的时候不去想断了手脚的鲨鱼;养宠物时只想到宠物带来的快乐却没有想到在他们病了老了麻烦一堆的时候为他们治疗,为他们终老;过度消费的时候不会去想城外五里的垃圾场垃圾堆成小山,蚊蝇环绕。
这些在法治之外,道德约束之下的灰色地带,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所替代。
可是如果单单有需求,没有供应,这一罪恶的链条就缺了关键的一环。
无情的盗猎老板,忘恩负义的马占山,看到他们很多人会恨得牙痒痒吧。
我也曾很恨他们,是他们惨无人道的杀害数千只藏羚羊,连怀孕的母羊都不放过。
他们还残忍的杀害了日泰队长和巡山队的队员,只因为他们挡了自己的发财路。
现在再看一遍,我仍恨他们心狠手辣,可这之余又多了悲哀。
巡山队挡住的只是盗猎者的发财路么,像马占山那样的盗猎者,被巡山队挡住的,分明是那条唯一的生路。
他曾是一个本分的牧民,然而环境的恶化让他没有办法再放牧下去。
为了生存,他开始为盗猎团伙剥羊皮,剥一个,五块钱。
初得好处的马占山叫了自己的儿子们和自己一起,多剥几个羊皮,就能多换几个钱。
环境恶化剥夺了他们最初赖以生存的牧场,而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谈可持续发展,在穷苦农民的眼中就是剥夺他们生存的权利,在生命的基本需要面前,再多的价值观和普法宣传都是苍白,甚至适得其反。
可是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已经基本跨越了人民吃不饱饭的日子,马占山这样的人们越来越少,可持续宣传正当时。
影片讲的故事发生在二十年前,影片发行之初距今也已有八年,这些年来,可可西里有了正规的巡山队,国家也立法建立自然保护区,并禁止藏羚羊及其他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的贸易活动。
希望这些动作能慰在可可西里长眠的英雄之灵。
这不仅仅是巡山队与可可西里的故事,这也是你我大家的故事。
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任何专注于眼前利益,将人与自然割离的行为,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几百几千倍的进行偿还。
一部关于挣扎、值得敬重的电影,引导观者关注人类自我生存状况,关注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经典场景:通过猎杀藏羚羊和阻止猎杀藏羚羊这个载体,讲述人在绝境中的生存挣扎和人与自然的相互抗争。
无人荒漠,恶劣气候,死亡镜头,强烈视觉冲击。
记忆最深的一句话:67分钟日泰队长对尕玉说:见过嗑长头的人吗,他们的手和脸脏得很,可他们的心特别干净。
开场镜头:巡山队员强巴在巡山时被盗猎份子杀害,猎杀藏羚羊的境头,片名出现时的大范围外景转换。。。。。。。
通过青藏高原纯净稀薄的空气和穿透一切的凛冽寒风,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和连绵起伏的巍峨雪峰宛如版画般印在镜头中明明白白的告诉人们,这就是可可西里,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
旁白:迷人的可可西里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一说为“青色的山梁”,以发音不同而异)。
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
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长江的主要源区之一。
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夹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西部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西北角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连,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范围为昆仑山脉以南,乌兰乌拉山以北,东起青藏公路,西迄省界。
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异常恶劣,人类无法长期生存,绝大部分地区为无人区。
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这里气候恶劣,但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棕熊……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动物使这位少女更加妩媚动人。
无人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大部分地区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
有资料显示,可可西里目前是中国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的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就有20余种。
我们可以从“真实·人性· 生命”思考: 灯光依然暗淡,当电影的帷幕,渐渐地闭合缓缓地闪出一束光线,打入空旷地的会场,一张张略带倦意的脸庞,目光依然注视着前方。
这,是一种震撼,是陆川的《可可西里》带给每一个人的力量,它简洁的镜头狠狠地将你击倒在地。
那是什么力量?是真实,是人性,是生命。
从小到大,我从未像今天看《可可西里》一样如此的投入,如此的震撼,看到28分钟我已经看不下去了,当然也不是因为枯燥,那种无形的压抑感让我喘不过气来,到影片结束我已几近崩溃。
刚开始,日泰的巡山队的队员被杀,实行天葬时,所谓天葬是藏人对逝者最高的礼数,秃鹫吃着一块块的碎肉,在他们心里这位队员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死后归天,不做地下鬼,一切好轮回。
开出一段路程,一位巡山队员阿旺在无人区一呆就是三年,日泰说:“阿旺在,盗猎的不敢过来”,是要有多么大的信念让一个志愿者孤独的守候三年我更不得而知,临别之时,阿旺伫立挥手道别,飘扬的五星红旗让我热泪盈眶。
五百多只羊被杀,我此刻无比压抑无人可诉,想必尕玉和所有的巡山队员亦是如此,日泰在向渔民追问打羊人的去向的时候一无所获,他拿出公章罚款,这是恶,渔民无言语,以懦弱面对一切,无人区向来是以暴力解决问题,懦弱必定受欺负。
随后日泰和队员将五百多只羊骨埋葬焚烧,这是善。
想想93年我们国家正值经济转型的蓬勃期,国家放开政策不久,民营经济方兴未艾,国外市场对皮草需求量增大,尤其是野生羚羊皮,越稀少的东西越显得尊贵,国家正在拼尽全力支持大陆的发展,但显然忽略了这片荒凉的土地。
无人区地广人稀,贫穷落后,没有人愿意来这里当警察,政府同样不愿意批钱给这里,不愿意花钱在打击偷猎者的人身上,只有一群有信仰的人组成巡山队默默守护着。
先前对藏民我不算太有好感,穷乡僻壤出暴民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里,两年前去藏区,扎西大哥告诉我,有时候别给藏人讲道理,你讲不通的,总觉得因为落后,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寡言少语,这些都是我难以接受的,直到我看到日泰这些人便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没有义务,没有资金,甚至没有能力去保护可可西里,有的只是对于现代人的我们可有可无的所谓极其虚幻的信仰,这里杀人不犯法,荒野里没有人在意你的死活,更别说几只藏羚羊。
自认为三个形象较为丰满的人物是日泰,刘栋,马占林,无一不诠释了人是善与恶的统一体,尤其是到了最绝望的时候,根本已经毫无善恶之分了。
日泰,组织巡山队,打击犯罪,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无人区何止法律的黑色地带,完全无法律可言,这些违法行为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和冲突本身都振聋发聩。
他的心里是纠结的同时也是果敢的,纠结在是否该知法犯法,果敢在为了信仰,为了可可西里可以放弃一切,他卖羊皮看着队友死亡却无能为力,他说:“见过磕长头的人吗?
他们的手和脸脏的很,可他们的心特别干净。
我卖过皮子,可我没办法”。
最后近乎孤军奋战了,面对人数众多的偷猎者还是有尊严的说出:“把枪交出来,跟我走”。
他无疑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英雄形象,不会让我们停留在英雄必须一切都是高尚的这种自我意淫的烂俗套路中。
刘栋,巡逻队的志愿者,他的人物设定也是较为复杂的,年轻的他嫖娼,卖皮子,对性欲和爱情的渴求,但同样的同日泰一样是一个坚毅的战士,他可以五天不睡觉把伤员拉回卫生所,想起自己的队员困在无人区,找妓女要钱买些补给急忙上路,他的死是最触动人心的,这也是戈壁滩的险恶,这里到处都是吃人的流沙,当陷入流沙后他的挣扎显得那么疲软无力,在大自然的面前,我们实在太过渺小,最后他看着自己一点点被掩埋,无声,不过我好像听到了他心里发疯般的嘶吼。
马占林,偷猎者里剥皮子的,当他说出:“我是剥皮子的嘛,我剥的是最快的。
之前放羊的,现在草地变成了沙漠,牛羊都死光了。
”前半句他轻松的态度,仿佛不知道这是犯法,让人咬牙切齿,后半句,迫于生计的无力感又对他产生深深的同情。
在队员受伤时他说:“让我儿子给你看看,他以前当过医生”,在最后日泰死后,他又悄悄告诉尕玉如何出山。
每个人在绝望或压迫的时候都是复杂的,这也才最真实。
这里的人朴实善良却迫于生计,这里的人老实木讷却趋于诱惑。
于人,终究是善与恶的统一体。
可可西里的意思事美丽得女人,他夜晚事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美丽洁白无瑕的地方,杀戮与死亡如此真实,生命如此苍白。
可可西里有什么?
有藏羚羊,有草原,有雪山,有风暴,有混乱的吉普车匆忙碾过,有一群固执而不知所谓的男人,当然,最重要的,还有死亡。
藏羚羊死在疯狂的扫射中,雪山和草原死在时间的静静关注中,吉普车死在一团暴烈的火焰中,而男人们,死在自己的信念中。
最后,活着的人回到灯红酒绿的大都市,我相信他一辈子都将生活在雪山脚下的噩梦中,他会被鲜血和梦想包裹,交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忆。
可能从此他将不再流泪,因为他见到最卑微的,最伟大的,最无畏的,最纯真的,这一切,都耗尽了他的热情。
他最终坚硬如铁。
重要的是,我相信他永远记得日桑队长的那句话:“你见过磕长头的人吗?
他们的脸和手很脏,但他们的心却是干净的。
”可可西里是干净的,所以容不下一丝的血腥来污染。
巡山队员们的鲜血与藏羚羊的鲜血交织,渗透,洗涤着茫茫苍穹下的罪恶。
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男人的电影,一群男人追逐着另一群男人,然后迎接死亡。
情节简单,线条明朗,经常是广阔单调而又干净的画面中,一个个小黑点由远而近。
那是吉普车,或者人。
在可可西里的自然胸膛中,任何外来的事物都只能是一个个小黑点,玷污着这块圣土的洁净。
时而朗朗星空,时而飞砂走石,时而漫天暴雪。
电影的主角是可可西里,那块最终的神圣土地。
而电影中的人,善的,恶的,接踵出场,不过都是配角,为的是演出这一场悲壮的救赎。
有人在做恶,当然就有人在除恶。
日桑队长到了最后几乎清醒得丧失了理智,不顾一切地追逐他的敌人。
最后,追上了,单枪匹马,面对人多势众的盗猎分子,他平静地对盗猎头目说,交出你的枪,跟我回去。
当然,最后,日桑队长跟他日夜守护的藏羚羊一样,倒在可可西里坚硬而冰冷的土地上。
我知道他是绝望的。
他知道他没有办法让这些盗猎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
仅仅他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了。
但我也知道他应该是是愉悦的,因为他追上了他们,历经几年的风雨,他终于见到了他一直想见到的敌人。
是的,敌人。
他们杀了他的羊子,那是他的羊子。
他要为羊子而战,也要为自己而战。
所以,他平静地说话,然后不顾一切地发起进攻,没有枪,就用最原始的武器,肉体。
最后,枪响。
他砰然倒地。
干脆,而又坦然。
看不到血迹,依旧是一片干净。
在这个影片里,我最终看到的,是雪山下一种圣洁的情怀。
不顾一切,武力,违法,肮脏,劳累,都无法低档这种情怀的膨胀与爆发。
这种情怀可以是三年孤独守护的寂寞,也可以是被流沙吞噬前的最后一丝挣扎与呐喊。
圣洁的情怀只能靠死亡来抵达,靠死亡来证明。
刘栋知道没有办法爬出流沙,拼命努力之后,只能是静静等待,等待自己的死亡。
电影的镜头平静而又残酷,慢慢地,慢慢地,一个雄伟的男子就这么在流沙中消失了,然后镜头拉大,出现爆胎的吉普车,地上孤单的行李,然后是一地的寂静。
没有人知道前几秒中这里发生的生死挣扎,没有人知道。
只有可可西里知道,这块悲痛的土地见证了这一切的血与泪。
但它却始终沉默。
它无法言说,只能注视。
我宁愿,这是一种救赎。
人性对人性的救赎。
人性中的贪婪让藏羚羊为人类而死,然后人性中的悲悯让人类为藏羚羊而死。
巡山队员与盗猎分子相互厮杀,但他们又统统被可可西里厮杀。
可可西里犹如带泪的佛母,从上往下,主宰这一切的生杀夺予。
它哭泣着,让一切闯入它领地的善与恶在瞬间灰飞烟灭。
影片的开头和结束都是死亡。
死亡之后是天葬。
秃鹫漫天飞舞,这些心灵干净的人们都会从此生活在云端,用另外的方式继续守护着他们想要守护的东西。
他们的救赎完成了。
而我们的救赎也许才刚刚开始。
刚看完《可可西里》,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用真实的镜头讲述了一个生与死的故事。
日泰队长无疑是一个英雄人物,虽然他也卖藏羚羊皮,但那只是一种使巡山队生存下去的方法——“用死去的羊保护活着的羊”。
电影中的三个人物是我感触很多,第一个当然是日泰。
他那忧郁的眉头似乎到牺牲都一直没有解开过。
他是个英雄么?
他带领队伍在无人区艰苦的巡山,他抓获盗猎分子,他缴获羊皮,他卖羊皮……对于这个人物我有太多的疑问,人物的原型又是怎样的呢?
“1994年1月18日,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一番激战后,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索南达杰让2名队员将一名被打断了股动脉和另一患有高原肺气肿的盗猎者送到医院抢救,当时靳炎祖和另外一名队员留下来看守。
盗猎分子借口让靳炎祖进车喝水休息,突然将其与另外一名队员按倒在地,解除了武装。
返回后发现情况有变时,索南达杰与盗猎分子展开了枪战,被打断了腿动脉。
5天后,索南达杰保持跪射姿势、已冻成雕塑一般的尸体被发现,而靳炎祖则在被盗猎分子用刀子在脸上刻了字之后活着回来……”一时间,索南达杰的名字写满了各大报纸,人们开始注意这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可可西里巡山队。
然而“野耗牛队”的覆灭与它被新闻媒介、各种环保组织和公众争相视为英雄团队来得同样悲壮。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这支始终没有明确身份的“民间英雄”一直挣扎于生存边缘,它的个案悲剧或许是英雄与制度相冲突的又一真实版本。
而我们应该关注的另一个事实是,与查获盗猎分子600人,缴获藏羚羊皮近9000张的辉煌战绩相并存的是,近7000张的藏羚羊皮不知去向 ……1998年4月,时任西部工委办公室主任的靳炎祖带领7名队员在巡逻中,抓获了一个盗猎团伙。
在押解途中,他们放走了盗猎人员和一辆车,又把收缴来的藏羚羊皮卖掉,每人分了4000多元。
对此,靳炎祖对这一事实毫无异议:“是我主张卖的,哪怕是杀头,我也要担这个责任。
”那么,是什么使这位传奇队长说出了如此“豪言壮语”。
通过影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巡山队员的生活状况:大部分人都是临时凑来的,他们凭微薄的工资进行着自认为是养家糊口而非英雄的工作。
队员刘栋甚至要向妓女借钱来救自己的队友……而实际情况又是如何?
青海是在全国数得上的穷省,野牦牛队所在的治多县更是国家级贫困县,至今还未通电。
野牦牛队的大部分队员是临时工,家属没有工作,每月200多块元工资是他们的全部生活来源。
在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巡逻,野牦牛队每次消耗汽油近万元,加上维修、四十多名职工工资的开支,绝大部分都要由自己筹集。
野牦牛队于是和盗猎者们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他们抓捕盗猎者,但这种行为要靠卖藏羚羊皮来维持。
扎书记生前的解释是,“用已经死的藏羚羊来保护活着的藏羚羊”…… 这就是他们卖羊皮的原因。
回到电影中来,我想,日泰应该算个英雄,他善良,勇敢,执着。
他的死像一把刀子,深深刺入我的心,仅仅两声轻轻的枪响,一个生命就瞬间结束了,在可可西里的荒漠中,一个名字被永远地埋葬。
第二个让我感动的人是队员刘栋,这个退伍军人流露出了最自然的感情,他不像日泰那样伟大和严肃,他有一种平凡的美,他对妓女有感情,对藏羚羊有感情,对队友有感情。
然而他最后依然消失在无人的荒漠中,流沙像一个魔鬼,平静地吞掉了他。
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此时主人公都会大喊救命,然而,刘冻没有喊,他们又发出任何声音,很简单,因为不会有人听见的,他深知这一点。
随着镜头一点点地拉远,我感到了整个画面安静地令人窒息,无人区的孤寂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三个让我感动的人是马占林,一个狡猾但很善良的放牧人,为了养家糊口,他为犯罪分子卖力。
然而,他没有文化,并不了解这种行为的意义,唯一的目的就是养家糊口,争一口饭钱。
他很狡猾,他多次触及“犯罪”,但每次有仅仅是罚款。
他很善良,他让自己的儿子就了巡山队员,他为日泰的死而流泪……事实上,就连“十恶不赦”的枪手也不是随便杀人的。
根据事实报道,这些所谓的枪手,只是用低廉的价格买吉普车和冲锋枪,猎杀藏羚羊。
他们对“野牦牛队”的巡山队员恨之入骨,但是跟普通百姓却没有纠葛。
这在电影中也有体现——他们放走了记者尕玉。
事实上,《可可西里》并不是反映了环保的主题,而是突出了一个人性的重点。
在地球上的无人区,面临着死神的来临,好人们在奋力追缉,甚至不惜用卖皮子的钱来对付坏人;而坏人们在无情地射杀和逃避,甚至在用金钱收买穷困的队员。
到底好人和坏人应如何划分界限?
巡山队员与盗猎分子又应怎么比较?
在可可西里的无人区,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悲剧,有枪声,有哭声,还有荒漠上无情的风声……
现在影片中尕玉是彻头彻尾的记者,但还是能从细节看出原来的设定中,尕玉很可能是为了隐瞒警察的身份装作了记者。
以下一些地方很明显:1、记者第一次见到日泰,对答很不熟练,他对采访需要介绍信这事儿显得很楞。。。
记者怎么会那样。。。
2、他有两个本子,一个是笔记本,里边有剪报,这应该是记者的东西。
另一个本子里边有类似档案页的东西,是表格形式,贴有日泰的一寸证件照,和其他一些照片,甚至有影片开头那个巡山队员死亡现场照,档案里边的记录很翔实。
一次日泰女儿单独进记者的房间,她进来的时候,记者迅速的合上档案本,但是她看记者的剪报确没有被阻拦。
并且记者一下子说出“你是日泰的女儿吧?
”(并没有什么地方暗示女孩的身份)。
3、一次外勤中,星空下,巡山队员和记者聊天,队员提起一个地质学家在这里失踪的事情,记者没搭话,表情却有点复杂。
从记者的反应和表情看,他明显知道这个事情。
如果是真的记者,无论是否知道这个事情,都不应是这种表现。
4、中间有一次抓偷猎,巡山队员给了记者一把手枪,临时让他帮忙控制一个偷猎者,记者拿过枪停顿了一下,下次镜头回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很娴熟地控制了犯人。
后来还有一两次记者拿枪的情节,记者都从来不问巡山队该怎么用枪,而是直接拿了。
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影片没演这个过程而已,……那就算是我意淫吧。
5、最后这处是最直白的证据了:巡山队员缺钱,日泰让队员卖皮子,记者质问日泰说:“卖皮子是犯法的,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好的记者,可这篇报道该怎么写?
”。
日泰回答:我知道你是记者,我们可可西里就是你们记者保护着的呗(这里日泰口中的记者已经指的是警方,当然也是讽刺警方)…接着又马上说:“我可以进监狱…”,这段对话已经很明显,提到了“好的记者、保护、监狱”,其实日泰已经知道尕玉是做什么的了,记者也知道日泰知道了(好绕),只是互相没有说破,大家可以试着把这的“记者”都换成“警察”,就很明白了,同时讽刺意味更浓了。
当然,影片并不是让我们去猜出这些,而是想彻底去掉记者是警察的人设,但是毕竟很难去除干净了。
这样做的原因不明,我猜可能是为了突出公益的主题,而弱化了某些尖刻的东西。
好想知道最原始的版本是什么样子,记者的初衷本来就是去调查巡山队员(而不是去了解非法偷猎)的吧?
这样原来的矛盾和引发的思考可能更加激烈,也可能触动更多的东西。
这样的一部片子,看上去似乎很粗糙,没有一般电影里常用的那些峰回路转、曲折的情感,也没有常见的一些蒙太奇的手法,和唯美的拍摄技巧。
但是,你会觉得自己在亲身经历,带着自己的眼睛,跟这些英雄一起经历。
喝白开水一样自然的电影。
最难忘的是这么几个镜头:1、队员病倒之后,没有钱治病了,队长下命令拿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皮子去卖钱,拿到的仅仅是那么一小点钱。
用生命去保护藏羚羊,保护他们的皮不被别人剥走,收缴贩子的皮子,禁止交易,最后却自己要把缴来的皮子拿去换钱。
生命的意义,他们存在的意义,对与队长,作出决定时,需要怎样的勇气和顶住多大的压力?
2、同样是生病这里,其中一个队员熬了几天夜后送队友到医院,钱不够,他跑去歌厅找他女朋友,他女朋友的第一句话是:你没钱了才会来找我。
他的回答,是憨厚的笑容。
他俩在一起最后的镜头是他在车上熟睡,那个看上去很俗的姑娘把一叠钱放在他的座位上,压好,含泪离开。
他们之间的爱情,究竟怎么维持?
一个为了没有收入的事业,另一个为了收入而事业,而收入又全都给了另一方,这样朴实的奉献,没有人明说,但是我们看到了,感动的直想落泪。
3、护山队员集体进山守护,离别前,队长的女儿哭得不行,因为:每次进山不知道能不能回来。
4、记者到达护山队第一天,大家第一次见面,在一起聚会吃饭,他拿刀子割羊肉还是什么,从里向外割,刀口向外。
队长马上指出他这样不礼貌,因为藏族同胞从来都是由外向里割,刀口向内。
把危险留给自己。
或许,这种藏族人的朴实诚恳的天性,这个伏笔,就是为了最后全员的牺牲做了铺垫。
……还有很多,非常值得细看的电影。
值得你放弃很多东西去看,值得你去思索。
从头到尾都是震撼,人性的震撼。
当动物保护人员掉进流沙,无助的眼神,拼命的挣扎。
当出现满屏的野生动物被剥皮后的尸体。
有个人开车去找救援,路上困的不行,把自己的头发栓在一根绳子上,低头的时候就会疼的清醒一下。
到了目的地下车,腿已经麻木的不会走路了。
和人类生活在一起,是它们的不幸,我们也有取舍地保护某一些濒危物种,其余的大家好像不在乎它们的生死。
我实在没有能力给出一个标准,能力有限,我只是希望能奉献自己的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力量,让类似的影片让更多人看到,大家的观点受到一些冲击,或许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显得稍微友好一些。
旨在呼吁大家保护珍稀动物,它们是我们大家庭的一部分。
也就这样了,还不错
【B】题材上无懈可击,但导演陆川只能说是平平无奇。
假
有些五毛影评人称之为 "一次群体形象的成功刻画" —— 不就是没重点嘛。真的是欲加之赞,何患无词。
过誉了!
看了陆川近年的作品...觉得这片绝壁不是他拍的
仔细想想立意还是差远了,没有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反倒是人类斗争
没什么意思
真实 有意义 藏羚羊的命比人的还贵重
带着太多算计去讲故事,25格的胶片承受不起
不喜欢,觉得一般……
不喜欢。
一部电影让陆川这么红。。看了其实就是保护濒危物种的电影再揭露人性对比善恶。。还行凑活。。
抄袭纪录片,陆川真是垃圾
实在无感,想起另外一部《夹边沟》
你脚下的这片土地有可能是人类的第一脚啊,哈哈哈
钟意。
陆川。。喝喝
抄袭之作
Ke.Ke.Xi.Li.2004.DVDRip.XviD-Ri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