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看了呜呜呜呜,一定要看啊!
太治愈了!
只有四集,一天就可以刷完,比如某个郁闷的躺在床上起不来的周末。
越难受越适合看!
我是在这样一个周日看的,看的时候多次泪流满面,看完以后感觉好多了,可以重新好好生活了。
故事讲的是一位编辑在母亲过世以后独自生活并改造母亲留下的小吃店的故事。
小店里每天只卖两种三明治和一种汤,只有一名员工。
对面有几位也开小店的街坊邻居。
还有一只偶然闯入生活的小猫。
虽然故事完全是可预见的那样,但真真太治愈了😭整个画面非常的日式,很小的房间,木质的家具,很小的盘子很少的菜,安静的配乐。
最后甚至出现了寺庙的场景,太绝了,整个时间都静止了。
甚至有很多空镜头,甚至还有什么事都没发生就看着女主在那沉思的镜头。
看完以后让我停止了通过吃东西(且重油重盐)缓解心情的行为,因为里面的食物看起来都很清淡,但演员看起来真的很享受这种清淡的食物和夜晚的独处时光,小菜都是一根一根吃的。
接下来的几天我也一直在吃一些清淡食物,感觉很不错,确实比火锅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平静。
里面的母女关系也是我觉得很妙的,没有痛哭流涕,没有怨恨,只有一种母亲走后淡淡的忧伤。
家门口一直摆着母亲的照片,但是是彩色的亲切的,一点都不瘆人,反而有一种温馨感。
母亲的旧友过来上香送花的画面也不错,完全没有吓人的感觉。
日剧的画风真的很神奇,太特别了。
论治愈,日剧真一把好手,无法替代。
不知道人生会把我带向何处,所有治愈系的本质大概都只是四个字:认真生活。
看这个剧的时候,是广州最冷的天气。
我穿着厚厚的绒毛睡衣在餐桌上写稿,身旁的养生壶一直咕嘟咕嘟加热着大麦茶。
不敢开阳台的窗,怕外面的风灌进来,把我冻到手抖得敲不动字。
不想做需要大量准备工作的菜,于是用一只番茄,一颗娃娃菜,一束金针菇,一枚鸡蛋,三片炸鱼豆腐以及四片火锅肥牛,煮最简单不过的仿寿喜锅。
回到工作桌上,一手捧着碗热气腾腾的锅物料理吃着,一边看剧。
亚纪子在出版社工作多年,是个严谨到略显刻板的中年女生。
在生命中一如往常一样平常的一天,她的生活开始了一连串的变化。
妈妈过世,经营了四十年的猪排饭食堂关张,家里入住一只猫,从公司辞职,开一家有自己风格的店。
一开始的亚纪子有点冷淡。
眼神坚毅,笑容很少,分寸感极强,时刻与人保持距离,连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冷淡。
我猜亚纪子的这种冷淡大致来自于和妈妈的对抗。
第一集就过世了,从未露过面的亚纪子妈妈加代的身影贯穿在每一集里。
在他人的转述,及亚纪子的回忆中大致拼凑出妈妈的故事。
加代也曾是一个大多数时候好相处,但偶尔有点性格,会钻牛角尖,执着的青春少女,她在最美好的青春里爱上一个和尚,并为他怀孕。
满心欢喜地辞职准备和心爱的男人结婚,然而那个男人却已经有了老婆,并在她生下亚纪子的前几个月里生下一个儿子。
那个男人回归家庭,主持着家产寺庙,将来会把寺庙传给他的儿子。
加代则独身一人带着女儿亚纪子,经营着一家生意红火,但价格几十年如一日平价的食堂。
要开店做生意,又要照顾亚纪子,加代每一天都很忙,比起安静的小家,加代更愿意把自己教给热闹的店铺,和客人们在一。
每天晚上,加代总是和客人们喝到醉醺醺的回来。
于是对亚纪子的照顾就显得有些疏忽。
还是一个小朋友的亚纪子不像其他的小孩子那样,拥有父母专门准备的点心。
毕竟家里开餐馆,什么卖剩了,亚纪子就吃什么。
实在吃腻了,那就自己做,所以,亚纪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烹饪。
后来餐厅里的服务生志麻见亚纪子做菜也不由得赞叹,你好像很会做菜,看起来特别自然。
做了四十年母女,一直到妈妈去世的那段时间,亚纪子都对妈妈是有点责怪的,她觉得妈妈不爱自己。
甚至后来决定把楼下的店铺重新开幕的时候,事事都要和妈妈做得不同。
妈妈的食堂是复古暗调的,那她的餐厅就是白色明亮的;妈妈的食堂可以抽烟喝酒,那她的餐厅不接待抽烟喝酒的客人;妈妈的招待客人是特别热情的,那她不愿意过多招呼别人,做好美食不打扰;妈妈的食堂每天都营业到很晚且很少休息,那她的店卖完当日的食材就要打烊,每周还都有一天定休。
总之,亚纪子的店的一切都要和妈妈的店分明的区隔开。
然而,随着在这条老街开店的时间越来越长,会遇到一些新的人,新的事。
譬如,妈妈40年未联系的前同事突然造访小店,亚纪子从那个阿姨的口中了解到妈妈的事情,还第一次知道了关于自己父亲的事情。
在某个休息日里,她坐电车去了父亲的寺庙。
父亲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已经继承了寺庙,亚纪子也看到了那个人。
血缘关心真心强大, 40年不曾有交集的两个人竟然在秉性和气质上异常相似,才见面一两次,就可以聊很私人的话题。
大概每个人的心都渴望着一次出走吧!
对面咖啡店的服务生辞职了,说她要去寻找自己的未来;志麻也想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应该怎样,但直到剧终还没有想清楚;从前生活在妈妈阴影下,亚纪子毕业后又忙忙碌碌上了快二十年班,有时候也懊悔自己竟然从来没有走出过家乡;就连收养的流浪小猫太郎,在亚纪子家过了一段安稳生活后,也突然不告而别,开始了她的旅途。
想想也就是想想。
既然开了店,那生活就要按部就班地继续。
在店里的日子就是开门,准备材料,制作料理,打烊,下班。
亚纪子风格的店很受人们的喜欢,服务生志麻敏锐地发现,来到店里的人全是风格接近的人,尽管他们有着不一样的脸,穿不一样的衣服,说不一样的话,但每一个进来的他们都有某种极为相似的气质。
大概就是印上亚纪子风格的简单却温暖可口的面包和汤吸引到了灵魂某种程度上相似的人的原因吧。
对面咖啡店的老阿姨,同一条街上的花点老板,小学生最爱光顾的食杂店老板,他们三个是加代生前来往亲密的友人,也是加代走后,最照顾亚纪子的三个人,也是从与他们陆陆续续地吃饭聊天中,亚纪子渐渐发现,自己以前并不了解自己的妈妈,妈妈其实也是很爱自己的。
有新的人进来,有旧的人离开,平淡的日子如水一般流走,心境也起了很大的变化。
刚开店的亚纪子是觉得自己运气很差的,妈妈不爱,工作没了,连买一箱子奖券抱回家里刮都中不了奖,开店事事都想和妈妈,和过去区别开,完全按照自己的一套来。
后来才发现,自己是妈妈的女儿,哪里能够做到事事和妈妈区别开来。
在某些方面,亚纪子和妈妈可以说是非常相似的。
而且,像妈妈这件事情,也挺好的。
多年的心结打开,一些耿耿于怀的事情就翻篇儿了。
这才忽然领悟到,其实不用胡思乱想,矫情地总想出远门去寻找,好与不好都心怀感恩不抱怨,踏实地普通的日子,非得如此才能和自己和解,真正过上内心轻松的生活。
于是她决定不再刻意地束缚自己,顺其自然地迎接新的一天。
有生离死别,但没有哭得很难看的画面;有很大的性格转变,但没用惊心动魄的戏剧情节;整部剧的剧情都在做美食,吃美食,邻里之间的关心问答中缓缓向前推进,就像普通的日子那样,咋看一眼没什么特别,但细细咂摸,有好多不经意的瞬间都值得反复回味。
这部剧就像和煦的阳光,很适合冬日看,暖暖的。
亚纪子还是很幸福的。
虽然一个人生活,但她有一个店铺,身边还有几个随时关注着她,很爱她的长辈。
01 《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奇怪的名字,只有短短四集的剧情。
但是呢,无论一开始是抱着何种心情开始观看的,看完后心情都会变得平静又安宁。
这是一部缓慢又平淡,却又极其治愈的短剧。
没有什么剧烈的起伏和冲突,有的只有温吞吞的剧情,平常的事物,和普普通通的人。
一如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或是我们正在进行着的,平淡又日常的生活。
只不过,我们大多数人普通人,还是过不好这样平淡又日常的生活,而亚纪子的日常生活是更理想化的模板。
开一家带有自己风格的小店,做喜欢的食物,不会太清闲,也不会忙碌到占据自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给自己留有一定的空间,偶尔选择休息,安排一些自己喜欢的行程。
哪怕只是漫无目的的闲逛,或只是出门晒晒太阳,或是去寺庙喝杯清茶,闲谈一番。
虽然没有爱情,但有附近热心的邻居,相处得来的伙伴,还有每天来来往往,行色各异的客人们。
亚纪子的日常生活,虽然平淡如水,却过得清洌又甘甜,她找到了让自己更自由和更舒适的生活方式。
然后发现当自己变得自由了以后,与他人的相处也会变得更自由和融洽。
02原来的亚纪子从事的是自己很喜欢的编辑工作,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多年,生活稳定又规律。
母亲经营着一家小酒馆,小时候的亚纪子,吃腻了店里的食物。
尝试着自己做饭,惭惭地将之发展成了自己的爱好。
只不过在此之前,亚纪子从未想过,要把做饭这个爱好发展成自己的工作。
直到母亲意外去世,小店开始歇业。
热心的邻居们询问亚纪子,今后有何打算。
他们一致建议小店不要空着,可以选择租出去。
只是,亚纪子一直犹豫。
再后来,亚纪子的工作出现了莫名的变动,公司要将她调至会计部。
对她来说,从事的工作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那么就失去了意义。
亚纪子选择了辞职,并开始思考今后的打算。
最终在尊敬的作者老师的鼓励下,亚纪子决定自己开店,开一家只提供面包和汤的午间食堂。
当然开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店铺需要重新装修,供应的菜品需要反复尝试才能最终定下,还有一系列的琐碎事宜,最后还需要招一个能干的且合得来的搭档。
当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以后,亚纪子的午间食堂才终于开始营业了。
03不同的人开的店,有不同的风格,亚纪子的午间食堂和母亲的小酒馆,亦是如此。
亚纪子的午间食堂,简洁明亮,让人一眼看上去就很舒适。
菜品虽然简单,却不失美味。
对面咖啡馆的老太太,看似傲娇实则热心。
总是建议亚纪子要延长营业时间,以及不要总是休息。
但亚纪子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从不让自己过分忙碌。
有固定的休息日,从不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营业。
午间食堂的经营步入正轨以后,亚纪子发现现在的生活,是她以前没有想过,却是她想要的。
当自己变得自由了,整个人也更舒展了。
亚纪子惭惭地理解了自己的母亲和她的小店,与邻居们的相处也更自在舒适了。
这些变化是缓慢又顺其自然的,影响也是相互的。
亚纪子虽然一直没有采纳老太太的建议,但老太太在亚纪子的影响下,终于选择偶尔休息,与自己独处了。
想要把平淡如水的生活,过得清洌而又甘甜,首先得先与自己达成和解,只有自己自由了,与他人的时间才能真正的开始。
最近我经常失眠。
睡在自己的房子里,却总是在半夜的时候醒来,望着窗户外面渐渐亮起来的天光,想着几个小时后就要起床上班,最好趁剩下的几个小时补眠,却变得怎么也睡不着。
白天我正常上班,但在夜晚,在那些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我却变得异常焦虑。
这样的时候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时间。
当我还是一名新东方老师的时候,如果第二天是开班课,哪怕已经上过许多次,我还是会在课程前一天望着教材发呆,哪怕并没有看进去一个字。
更可怕的是,我总会梦见自己在课堂上上课,却忘了要讲课的内容,拿着话筒面对着整整一教室的学生,却说不出一个字。
这也许是每一个现代人都有的焦虑。
我们失眠,我们辗转反侧,我们担忧明天的生活,但你要问我担忧什么,好像又说不出来。
明天所会有的不过是日复一日的生活。
我几乎想不起上一次的一夜安眠是什么时候。
其实还是有印象的。
大概是三四年前吧,那时候我还是一名学生,每天当寝室的同学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我就已经背着书包出门,去食堂买一杯豆浆,去校园里的小树林早读,如果天气冷或者下雨,干脆就会在食堂捧着热豆浆早读。
然后去图书馆,看书。
一个人进进出出的日子里,我几乎可以一整天不与人说一句话。
但却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
每晚躺在床上,听着耳机里传来的音乐声,很快就能睡着,有时候早上醒来,耳机里的音乐声还没有停,前一晚什么时候睡着的都不知道。
真是难得的生活。
已经很久都没有出现过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和我一样,在步入职场之后,有了金钱,有了忙碌的生活,却好像丢失了以往平静的心情,丢失了以往轻而易举的安宁与快乐。
于是看这部短电视剧,看到小林聪美说“在快乐的时候快乐,在悲伤的时候感到悲伤”,看到她开一家自己的小店,养一只猫,一个人静静地吃饭,那种平静的感觉好像又回来了。
禁不住对这部电视心生感激。
也许每个人都曾经这样想过吧,有自己的一间房子,摆着自己爱看的书,有一张大大的床,周末的清晨醒来,被子上洒满了阳光。
在闲暇的时候可以和好友一起出去走走,或者去一直期待的地方旅游。
就如海子在诗歌里写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后来我们长大了,有了工作,有了金钱,买了房子,房间里摆着自己爱看的书,有一张大大的床。
只是书架上的书不再有时间去阅读,大大的床装不下我们的疲惫。
至于周末清晨的阳光?
不好意思,我没有周末,我已经连续一个多月没有休息过一天了。
于是在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有一种特别不希望它结束的感觉,感谢小林聪美,带我回到曾经有的平静心情。
我多么喜爱电视中那样狭窄却又干净的街道,喜爱那个小小的却又十分温馨的店面,喜爱电视中那一群互相关心的人们。
嗯,如果可以,我想做电视中的那只猫咪。
每天可以慵懒的趴在窗台上晒着太阳看外面的风景。
它应该没有什么要焦虑的吧,难怪那么肥。
之前曾经在一个心浮气躁的晚上冲着豆瓣电影的高分点开这部只有四集,名字有趣的日剧(我真的很少很少看日剧),看了不到10分钟,实在坚持不下去,虽然我深知日剧韩剧节奏缓慢的特性,但她傲娇的慢速还是把我给震惊了。
今天休息在家,在一个有阳光的午后,我坐在阳台上一口气把整部剧看完了。
整个故事真的是好平淡,没有冲突,没有激情,角色间总是有着轻声细语的大段对白,就像一杯温开水。
看着看着我觉得自己好像就和他们坐在一起,坐在限量供应的三明治店里,坐在可以吸烟的咖啡屋里,静静地听他们谈心,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说一些多愁善感的话,然后只是用一个淡淡的微笑去回应。
我觉得自己的心变得好平静,觉得生活本就该这样平平淡淡,不急不缓。
有一份可以养活自己又不觉得讨厌的工作,每天可以吃到健康美味的食物,有陪伴自己的朋友和猫,这就是幸福了,如果再加上一个好天气,一切简直就是完美啊。
不知道有没有人矫情到跟我一样,看到结尾的彩蛋时忍不住笑着热泪盈眶。
你用感恩和满足对待平淡甚至单调的生活,就像你用平和和耐心看完这部剧,最后上天会送你一份惊喜礼物,告诉你快乐就是这么简单,温开水如果仔细品味,会有淡淡的香甜——这或许就是我感动的原因了。
上大学的时候,爱看韩剧。
没有课的时候,一整天坐在电脑前面一动不动的看完一部韩剧。
去食堂吃饭的时候,听着操场上打球的韩国人此起彼伏的“obba,fighting”,常常恍惚的以为自己穿越了,置身在韩剧的场景里。
现在韩剧却是越看越少了,偶尔看那么一两部,大多是花痴的少女心。
在荒凉的现实中,增加些粉红的心跳。
日剧倒是越看越多。
今天下午看《面包、汤、猫咪和好天气》,竟然看得泪流满面。
我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
只有四集的剧情,从头到尾淡淡的,我却哭了。
不是悲伤,是打动我心。
日剧里似乎连悲伤都是淡淡的。
家人逝去,遗失故友,迷失自我。
一切的生老病死,聚散离合,在日剧里面,都淡淡的,似乎那只是人生每一天里的必经之事。
歇斯底里的是韩剧,欲生欲死的是韩剧,为了爱情茶不思饭不想哭的死去活来的还是韩剧。
日剧从不这样。
它总用娓娓道来的故事告诉我们,花开花落,一切皆有时,人生亦如此。
会遇见人,也许有一天会分开;会爱上一个地方,也许有一天会离开;会走一段路,也许有一天会遗忘。
在日本人的哲理里,遇见便遇见,分离便分离;能爱时便好好爱,忘记了,那也就这样。
一如樱花开落,绚烂时就漫天花雨轰轰烈烈,落入尘土便就一切归于寂静。
他们不追求圆满,不追求完美,不追求永恒。
这些,是曾经的我所希望的,也是如今的我渐渐明白,人生无法达到的。
有的时候,甚至会成为对自己的束缚。
或许正是因此,我总被这些淡淡的日剧打动最深处的心。
“比起一个完美的庭院,我们要打造一个舒服的庭院。
花也好,佛像也好,如果都完美了,反而会约束到这里来的人们。
”“我曾经一直试图离开这个城市,因为自己从未走出过家乡而懊恼。
我察觉到,是我一直将自己束缚住了。
过去,我太过较真了,今后我要做一名不良学生。
我发现,自己变自由后,与他人的时间才真正开始。
”日本人在“寻找自我”这条道路上,从来都走得坚定而深远。
这是中国人和韩国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我们追求圆满,追求对称,追求完美——这本没有什么不好,文化存在必有其深厚的渊源——但问题在于,如今这所有的追求都越来越流于表面,甚至连流于表面都做不好了。
古人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如今我们的社会里却连“金玉其外”也做不到了。
我们似乎很忙碌,脚步匆匆,蒙蔽心灵,忙得团团转,到头来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为了什么,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我们看自己和别人的银行账户上有多少钱,我们看谁买了名牌包谁穿了名牌衣,我们也看谁出国度假了谁找了个有钱老公……我们每天都在看别人,却看不见花开,看不见自己,更看不见心灵。
日本的生活节奏比我们快很多。
日本人也不是每一个都如电视剧里的一般生活的这么有哲理有韵味。
可是,他们仍旧有这样的作品,让你可以思考你自己的问题,如果你愿意。
打开我们的电视,里面有什么?
要么斗贱人,要么斗婆婆,要么斗鬼子。
最火的是脑残式的娱乐和炒作式的相亲,可以让每一个疲惫的空壳子哈哈一笑,然后洗洗睡。
我们从不寻找自己。
什么是自我,什么是我要的生活,这些词语,行为和想法,如今被称作“矫情”。
说好听点,这是文艺青年闲来无事时吟咏哀叹的风月;说难听些,不就是吃饱了没事干胡思乱想么。
我们的一切,都指向实用主义,一个人一件事有没有意义,都以它有没有用来做衡量标准,这是文化的倒退,还是人动物本能的激进?
当中国人和韩国人在四角恋爱里面死去活来纠缠不清的时候,日本人觉得,如果找不到对的人,自己一样可以过有品质有自我的生活。
当中国人和韩国人分分合合兜兜转转,虽然过程极尽凄惨,最后总能命中注定找到真爱的时候,日本人却说,这世上有很多人很多事,是失去了便失去了,错过了就错过了,没有那么多破镜重圆失而复得的。
日本人不舍得用浓墨重彩来渲染电视剧中的人生。
这与他们坚定的军国主义一点都不像。
日本人是矛盾的,一边固执,一边洒脱;一边荒凉,一边美好。
或许,在悲观的底色上,涂抹一些不太过于刺眼的希望,对于人生来说,是最清醒、最温和、最善良的。
因为悲观,所以少了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就少了些爬高跌重;有那么一些希望,又让悲观还不至于变成绝望。
以37度的温度去爱去生活,或许会少了些沸腾的刺激,但无论是对身体还是对精神,这无疑是让一切不至于转瞬即逝的良方。
这部电视剧里,有一个和尚。
他会坚守着父亲传承下来的寺院和理想,也会坐在屋檐下和朋友喝着咖啡吃着点心聊人生,还会在休假的时候採一捧庭院里开得正好的花,骑着机车跑去送给朋友。
能入能出,或许便就无所谓放下与执着;一切随心,人生便能得到最大的自适与自在。
前提是,我们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要什么。
眼泪中,我想,我也做了二十五年的好学生,如今也试着做回不良学生吧。
不对任何人负责,不为别人活着。
兴之所至便做,意兴阑珊便停。
安在当下,随心所欲,不问结果。
一部名字奇怪、始于生活、终于生活的小清新日剧大多数人都很羡慕亚纪子和猫咪闲适悠然的小生活,能自己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我也好想这样的说!
”然而为挺过如此突如其来的变故,她在标志性的微笑背后,经历了多少挣扎和痛苦为保持外人眼中的的体面,她在看似光鲜的生活背后,又默默付出了多少辛劳和汗水对于这些事,深思的人很少,剧组也是有意无意地轻轻带过毕竟,我们要给他人看到最好的自己生活,无论它起初是否美好,只要你够努力,我相信它至少定会终于美好我们羡慕她的生活,但不愿经受她的辛苦,所以,亚纪子还是亚纪子,我们还是我们“我之前太过较真了。
我今后要做一名不良学生。
我发现,自己变自由后,与他人的时间才真正开始。
”——送给自己=============装正经结束的分割线================整剧看起来颇为轻松,虽然能猜得到剧情,但还是看的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就Ending了整剧为数不多的意料之外,就是最后肥猫没回家和小雪重回咖啡店的情节,肥猫还是决心离家,而小雪似乎还没做好打拼的准备。
话说,为啥这种压根没啥亮点的小店,在日剧里总是顾客盈门,而现实中的生意总是那么难做捏?
为啥喝咖啡才960日元,吃三明治要3600捏?
为啥怪婆婆果然到最后都是好人捏?
还有最后那个集体舞啥米意思?
看到总一本正经的小林姐突然跳舞觉得好搞笑演志麻酱的伽奈,真心太太太呆萌了,精神的短发,长相干净,表情总是人畜无害的样子,连续两次说着“啊,是我太自以为是了”,噗前两集下班后总是穿着让人无语的医生白大褂,汗比别人高那么多,脑袋却和别人一样大,反而显得很小,萌点之一最值得吐槽的是运动员般的体型,走路居然不稳,囧,再来个平地摔就彻底好评了。
最后Ending还要她跳舞,剧组多大仇?
看一眼就Hold不住笑了感觉这个应该是本色演出吧,呆萌诠释的太到位了PS:一定要那么呆萌的志麻酱和活泼的小雪来段百合(大雾)才能满足剧组的恶趣味吗?
志麻酱压根单纯到啥也不懂好嘛?
今日立春,阴郁着的天透出淡淡的暖阳,虽然魔都还是雾霾笼罩,淡淡的阳光一样温暖人心。
在这样的午后,看到了这部治愈的剧,剧很短,人生很长,喜欢这样的剧。
有一天,我希望可以邂逅这样的小店,遇见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老板,遇见活得有趣的人,遇见在旅途中的人。
志麻酱说出走了的太郎是在旅途中,谁又不是呢?
在旅途中,云淡风轻地寻找真我,开心生活。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每天迫不得已与人打交道,做着重复了无数遍依然不熟悉的工作,也会质疑自己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么?
亚纪子在最后来老师的信中说,自己自由了,才开始与周围人有了交流。
大意如此。
一下子觉得被击中了,不管做着什么,自己自由了,生活才会展示它的美好的一面。
乱七八糟的影评,今日立春,新的开始,草木发生,希望自己也能焕发新生,美好得继续生活。
可是我真是很喜欢日系风格啊 看着明亮的灯光和柔和色调的女主角身上的衣服就一直盯着看面包什么的也好想尝尝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志麻每次点餐的时候都轻声细语的重复那段今日食谱的一些注意事项 看起来应该是个很大大咧咧的女孩子 却出奇的细心温柔的感觉反差萌感觉这是一种完美的生活状态但是太完美了 每个人都没在抱怨 细节的琐碎和繁重的工作任务都被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一些随处可见的美好景物搅得支离破碎了真实的生活其实很猥琐 虽然也如此细碎 我看到路边的猫也会想去逗弄 然后继续扛着一把青菜一截莲藕回家这个电视剧像那厨房里面的食用油干净澄亮 倒出来才像真实的生活 滋滋冒烟 活色生香 用过还需要弄干净污渍有时候实在是太忙了太累了 做完饭没有立即洗碗 洗完澡没有立即洗衣服 偶尔不想打扫屋子 像女主角家一尘不染 一人食吃得干净健康又节制我一个人时反倒会吃很多 也许我觉得太孤独 太空虚去急着填饱自己反思自己的灵魂有时候沉重油腻的不行转过身继续填补欲望的沟壑但看着日和的时候 也还是可以自我治愈的
说实话,那天收到你关于《面包和猫和好天气》观感的短信(认为里面的彬彬有礼是表演、是压抑人性),我大吃一惊。
因为里面的人际关系,正好是《面包》的一大卖点。
观众对于女主跟几位邻居的关系的了解,是在她母亲猝死后,从只言片语的闪烁中拼凑出来的。
一开始看她对隔壁咖啡店老板娘彬彬有礼的距离感,还以为俩人认识不久。
谁知她有次同小招待吃饭的时候,聊起来,说她小时候打招呼声音不够大,被老板娘训斥过。
顿时意会到,以前在她心里,这个毒舌但善良的老太太,还是蛮不容易亲近和相处的吧,所以有点距离感,倒是自然的。
老太太这种爱管闲事的毒舌性格,在日本人中算是奇葩了。
但母亲死后,俩人因开店的事渐渐走近,有一次,四个人一起吃饭,老太太突然笑得忘形,女主瞪大了眼睛也笑将起来,这是意外的温情一刻。
至于花店老板和小卖部老板,虽然大概也认识许久了,但怎么说呢,女主在心中大概把他们划做“母亲的常客和朋友”一类,交往也是淡淡的(联想到我们自己,对于父辈的朋友,不也是这样的吗?
)。
小卖部老板说,以前他和她母亲一起喝酒到很晚,而她每次都是一回来就很快到楼上去了。
女主坦率地说她不喜欢她母亲这种生活,醉得那么厉害——她真的跟母亲性格不同呢,开着那么明亮干净的一个食堂,是一个特别理性、爱着干净和纯粹的人。
所以作为她的前辈,热爱着她母亲的朋友,在她母亲去世后刚跟她相处的时候,是很有点小心翼翼的,不能太怀念以免引起她的伤心,也不好多干涉她开店的主张(压抑着对原来小酒馆的怀念),而是默默地关注着,不失时机地帮一把,随时敞开大门,让她有困难就去找他们。
而女主也渐渐接受了他们的好意,在开店遇到困惑的时候,很坦然地寻求他们的意见。
我认为这样的相处,在几个人物的前因后果里面,是最完善的处理了,人与人之间,散发着真诚而自然的好意,却绝对不会超越不该超越的界限,不冷漠也不过火,分寸刚刚好,不是比中国人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一把鼻涕一把泪更真诚吗?
我觉得整部剧有一种蕴含着情感的理性之光的通透和明亮。
相对于跟前辈的相处,女主跟小招待的关系就显得更轻松自在了。
因为小招待不认识她的母亲,所以不用承接小招待的同情和好意,再加上是自己的雇员和晚辈,所以更是不必顾忌什么。
于是俩人一起上咖啡馆,一起去打球,一起去小酒吧,聊着各自生活的小事,自自然然地表达对对方的观察和喜爱,也是很怡然的关系。
整部剧里,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女主突然获知母亲的感情往事,以及她得知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的存在。
是去见,还是不见?
见了说什么?
要不要相认?
观众这样好奇着,导演却也大而化之的处理掉了。
两个人在庭院里,望着满院的绿植,喝着茶,闲闲地聊一聊。
在得知弟弟以前是不良少年,却在父亲死后继承衣钵成了和尚,同她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时,她在心里大概起了一种颇有默契的欣慰和喜悦吧:这种时候,再说别的,似乎反而不如现在这样脉脉来得好。
就像风起、风过、叶落,在我们看来一些颇了不起的事情、感情,也有这样一种疏通的方式呢。
这样恰到好处的人际关系,大概在日本社会里也颇难得吧。
导演通过咖啡店和食堂两个小招待的谈话点出了这个地方的不同:这里有点像她们小时候住的地方,被人看着,但又与小时候不同,人们是默默地关注着。
还有没说出来的,大概是这里与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里冷漠疏离的人际关系也不同。
这大概就是导演的理想了。
她的上一部作品,《母亲河》里的小镇,是更为理想化的所在。
酒店老板娘、咖啡店老板娘、豆腐店姑娘,还有一个四处走来走去的老太太,似乎是天外来客一样突然聚集在这个小镇上。
他们算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互相上对方的店里玩一玩,聊天、说笑、嘻嘻哈哈,但却明明白白各有一套地生活着。
这部电影里更为极端,完全抽离掉爱情和亲情这样浓度颇高的人类情感,营造出更为松散的人类关系:就连到处跟人打招呼的亲切随和的老太太,其实是一个心无畏惧、到处探索的人,有一段时间常常呆在浴场,却突然不再去了,又去尝豆腐,然后又去河边、去小酒馆,总是过一段时间就换一个地方。
卖豆腐的姑娘在这几个人中,大概是观众的代表,常常觉得另外几个人很奇怪,对于老太太不再来光顾,心里也有点欠欠的,还说出希望下次老太太“梦游探险”的时候带上她。
老太太很郑重地说:“我一个人没有关系的,你一个人有关系吗?
”切断了进一步粘腻的可能——在人生的路上,虽然身边人来人往,但说到底,不也是终究一个人吗?
认清这样的现实,大概更能做到随心而动呢:于是在影片结尾,几个人听说卖豆腐的姑娘的家乡不错,立刻决定:今天就去那儿吧!
也许《母亲河》太极端了,所以在《面包》里,导演加了点母女关系,邻里关系的温度也更温热一些。
但是那种自给自足的感觉却没有改变。
什么才是最健康的人类关系呢,是抵抗不住孤独抱作一团,还是彼此互相观望着,走在一起便是一起,分开了也不作他想?
导演用她的作品,想给观众一点启发。
心烦意乱还能看得进去? 用平淡来形容都不行了
“总觉得时间不知不觉间改变了人们的脚步……”传承是一种力量,可以将脚步留下。小林聪美好森啊,还没看完,就想也能有家店,做三明治了。
如同温开水一样虽然没有任何味道但喝下去还算舒服。。被结尾的舞吓到。。ps 这样的简单小食在我国应该是没有市场的。。
不要给我推荐这种类型的片子阿...
片尾的彩蛋跟[めがね]里如出一辙 能在炎炎夏日让人静心安谧的片 沿袭了[海鸥食堂]和[めがね]的风格
虽然是节奏很缓慢的戏却认真耐心地全部看完甚至把结尾的舞蹈看了好几遍...
刷在生活之上的……表层美好。
剧情太淡了,加濑亮是我坚持看完4集的全部动力.
真的是 太无聊了....
偏爱这份闲庭信步,认同那般昂首挺胸。
“我曾多次想离开这个城市。觉得从未走出过家乡的自己好没出息,曾一度消沉。在妈妈生活过的地方重新开始的这段时间,我觉察到,是我一直将自己束缚住了。我之前太过较真了。我今后要做一名不良学生。我发现,自己变自由后,与他人的时间才真正开始。”
实太闷
又是小林聪明大姐三人组。。貌似很喜欢拍食堂类小清新呢。
结尾的舞蹈莫名其妙。
让我想起了海鸥食堂,还是很美好,哪里装了?我倒没觉得。
节奏不适合我
原谅我,剧情太慢我看睡着了。。。
出到第四集,居然在豆瓣电视剧排行中排名第一...不得不说, 豆豆们你们生命和思想真深邃! 编剧导演处于完全没吧观众放心上的状态...到了第四集基本上就是让人放松的意思, 要起那么奇怪的名字, 谈人生不及深夜食堂, 谈美食不及花之懒人料理.
对面老板娘永远“你等着,咱们走着瞧”的眼神,以为会有一场暗度陈仓的报复,到最后原来是…集体尬舞。。
这是餐饮连锁的广告片吧,88一个夹菜饼,别PUA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