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看看,你的照片究竟为什么,你消失不见……我多想找到你,轻捧你的脸我会张开我双手,抚摸你的背。
不知道为什么,分离和团圆的故事好像如今已经越来越不流行了;宏大的叙事和庞杂的伤悲像昨日的洪水,轰隆的浪声已经离现在生活安逸和联系紧密的人们越来越远了。
大概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最后一件外套》不是一部热门、主流、关注度高的电影。
如果在点开的一开始就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部战后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寻找童年挚友的电影“,我不确定我是不是真的会点开它并且看完。
很老梗,是吧?
少年心动是一生心动,年少时缔结的友谊,七十年后跨越死生、跨越历史、跨越国家仇恨的奔赴;老人抚摸着另一位老人的脸,说:“我们回家吧。
”是很感人,但是好像也很老梗;赚足眼泪,但是实在不算新鲜。
可是我从《最后的外套》里看到的不是这些。
卖弄苦痛、舔舐伤口、烘托真情、拔高人性——不是。
《最后的外套》想说的通通不是这些。
从头到尾,这部电影没有出现过半个纳粹伤害犹太人的画面;连一秒都没有,一帧都没有。
主人公让人心酸吗?
88岁,集中营里死里逃生、右腿濒临截肢的老人,如果导演愿意,他一定有办法让Abraham看起来很心酸,如他本来就是的那样。
可是没有。
像豆瓣一个网友短评里写的那样:“聪明和固执,狡黠和真诚,都是人类共有的,犹太人把它们做到了极致。
”比起说是一个让人抹泪的心酸老头,Abraham的聪明甚至接近于狡黠,幽默中带着通透,咬紧牙关地呈现尊严和体面,但又在每一个可能的时候和身边的人逗趣取乐。
他没有谈过自己,没有谈过自己受伤的腿,没谈过生存怎样艰难、分离多么心酸。
对着那位心地善良、向他施以援手的德国女士,他仰头看着远处,轻轻地回忆那年夏天、他们家族在河边的舞蹈聚会。
那个聚会上,他身边站着自己最好的兄弟Piotrek,舞台上是他最心爱的小妹妹;妹妹说了一个星星的故事,她说:星星不会死掉,它们只会睡着……只要睡着了,它们就再也无法飞翔了。
他眼睛里的不是泪水、而是光芒,嗫嚅地说:Elleesunique.她是独一无二的。
那是我在这部电影里第一次恸哭,不是因为犹太人的伤痛,不是因为二战的惨烈,不是因为德国人的赎罪;是因为88岁的Abraham回忆起自己的妹妹,双眼里温热的、鲜活的想念。
那个女孩不是“牺牲的犹太人”,而是他的妹妹,独一无二的妹妹。
另外一次落泪,则是画面里出现了年轻的Piotreck,忤逆甚至殴打自己的父亲,用瘦弱的身板抱起了从集中营逃回家的Abraham,颤颤巍巍地把他抱紧地下室。
他为他擦脸、喂他喝水、呼唤他的名字,这些都没什么;接着他忽然从背后抱起了Abraham,托着他的头,轻轻摇晃,蒙雾的眼镜片背后,含泪的双眼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他那样抱着Abraham,像是他们从未长大,像是战争从没发生;像是希望Abraham重新做回婴儿,而他会拼尽所有守护Abraham,陪他无忧无虑地安睡。
“拼尽一切地守护他的光”,今时今日的烂俗牺牲,在那个伤痕累累的年代,却是他们寄托一生的情意。
明知道这是严肃题材的影片,明知道男主人公之间不是可以随意玩笑的bromance,可是Piotreck那个完全没有必要、又完全出于本能的拥抱,看第一眼,就比多少生离死别的镜头更叫我落泪。
七十年过去了。
妹妹像她故事里的星星一样,永远地沉睡、不再飞行了;付出所有拯救了他的Piotreck留在遥远的华沙,再也没有见面。
88岁的老Abraham,拿着所有的家当和一件他想还给Piotreck的外套,疲惫不堪地靠在穿越欧洲的火车上,酣沉地做梦。
梦里Piotreck抱着他;在那个破败肮脏的地下室里,Piotreck给了他照亮余生的呵护与爱。
在医院里醒来的时候,护士说:先生,你真幸运,你知道你快要死了吗?
那时Abraham讥诮一笑,说:那要看你如何看待我这一生了。
可是后来,他在寻找Piotreck的路上又喃喃自语说:我好想找到他,我想告诉他,我是多么幸运啊……这样强烈的对比实在是耐人寻味。
直到两位老人哽咽相拥、世纪重逢以后,我还在心里暗暗忖度,主人公究竟是怎样看待自己这一生的?
影片结束之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我跳回了最一开头的聚会:二战开始以前,Abraham全家的聚会。
年轻的男人和女人们放声高歌、纵情舞蹈,才华横溢的演奏家们脸上包含着喜悦;那是个夏天的傍晚,Abraham的小妹妹穿着黄色的裙子,笑起来像星星一样闪烁和明亮。
在欢快的人群里,我拼命寻找着Abraham和Piotreck两位少年的脸,心想着:我们的主人公在哪呢?
转念之间,我忽然在想:这不是Abraham一个人的电影。
画面里的每一个人,每张脸孔,鲜活的、欢笑的、真实的脸孔,他们一起经历了二战;他们大多都死了,大多都死得太早;他们一个一个在Abraham的窗口被枪毙,只因为他们拥有钢琴或者小提琴。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可能收尾太早、可能结局不好,但是他们都同样有自己深爱的、想要守护的人;在他们头脑的深处,也同样记得这个幸福而隽永的夏夜。
回到我心里的那个问题:Abraham如何回想和评价自己的人生?
回忆起Piotreck时他曾说:我承诺要给他写信,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能够履行承诺……他没给他写信;可是七十年后,他穿着最华丽的西装,最体面的行头,戴着最精致的丝巾,梳好了自己残余不多的两鬓白发,拖着一条完全坏死的腿,站到了Piotreck的窗前。
正像他这一生那样:他不想记得、不愿提及、不忍写信告诉Piotreck,自己走过的所有荆棘血路;在生命终结之前,他心心念念的只有那个温热的夏夜、与他窗前的老友。
他颤抖地看着Piotreck,像是吞刀一样艰难地微笑;他想告诉他:嘿,朋友,你看我是多么幸运……最后的这件外套,没有尘土与血。
那件外套45码,是蓝色的,缝着他这一生到头,唯一珍重的爱。
“请让我拥有你/失去的时间/在你流泪之前/保管你的泪……
挺感动的,导演表现的很克制,老头的扮演太强了,衣着打扮很有品位,又把犹太人的精明狡黠表现到极致。
旅店老板娘年纪挺大身材真好,唱歌很好听,很有魅力,我如果年纪大了希望象她一样洒脱。
老头年轻时从集中营逃出来的时候有个救命恩人,也是当时的朋友,冒着危险甚至忤逆了父亲救了他。
现在老头颤巍巍生命进入倒计时,有一群女儿和孙辈,开头一幕是他说尽好话动用金钱诱惑让孙辈和他一起拍了一张其乐融融的家庭合照,透出了凄惨的家庭关系。
女儿们要将他送到养老院,要给他生病的右腿截肢,老头拍完合照后拎了包带着那件外套就离家出发去寻找救命恩人,履行他回去看他的承诺。
然后是长长的旅途,目的地是波兰。
波兰两个字他从不说,甚至和女儿也说是坏的词,不用嘴说,而写在纸片上。
那是个创伤。
首先找到朋友的女儿地下黑市买机票即刻出发,一路遇到邻座的小伙、旅店老板娘,遭遇巨款被偷,身无分文,又去见了当年被他赶走的其中一个女儿(这个情节有点象李尔王),然后坐火车,遇到亲切的研究人类学的德国女人帮助他途经德国时不踏上德国的土地,在火车上周围全是德国人,战后创伤后遗症出现了,他出现幻觉,出现了让他恐惧的德国军人,也出现了他挚爱却死于集中营的家人,然后他晕倒了。
醒来时在华莎的一家医院,护士真是个天使。
我总想国外更好的地方就是那种温柔的善意。
老头需要马上截肢,但她遵从了老头的意愿先陪他去寻找救命恩人。
不是自以为是的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做着忤逆你意愿的事,我想最大的善良是倾听对方的心意最大程度的理解实现吧,尤其是亲人之间。
老头回到当初熟悉的巷子,见到魂牵梦萦的人,也送上他做的最后的外套。
没有战争残酷的直接镜头,而是通过回忆和现实穿插缓缓的诉说了老头的人生。
最疼爱的会讲故事的小妹妹,十岁差一个月在他面前被永远带走,亲人们只因为有小提琴有钢琴而被杀害,这些只通过老头来缓缓诉说。
淡漠的亲情和一路来自陌生人的帮助,让我想起欲望号街车中费文丽说的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仁慈。
那么多子女在他垂垂老矣的时候没有一个陪伴在旁,让人唏嘘。
最后和那个似乎一直在等待的恩人朋友相聚有那么一点减分。
人会光溜溜的来,也会光溜溜的走哪怕是父母之间,也不要对关系有任何的羁绊感谢一切的关系和缘分别把自己的执念强加给任何爱的人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独立的灵魂也只能是自由独立的灵魂一起的缘分和关系都应该抱有感激的心感谢所有的遇见和苦恼人的一生都在学会怎么放下执念为什么写个影评非得140个字呢?
准备要看看《拥抱可能》的时候,第二天 随机看了电影《最后一件外套》。
他们都讲述了战后幸存者。
2025年再看,政治色彩浓厚,正好这个时候看了米勒的《每一句话都坐着别的眼睛》第三章“遗憾的是,对母语本能的信任有时会遭受彻底的破坏。
纳粹灭绝犹太人的行动之后,保罗·策兰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即他的母语也是杀害他母亲的刽子手的语言。
策兰无法抖落身上这冰冷的套索。
他人生学说的第一句话是德语,这种语言在他大脑中根深蒂固,无法剔除,即便散发着集中营烟囱的气味,策兰也必须将它当作最亲密的言语障碍保留于心。
虽然他是在意第绪语、罗马尼亚语和俄语环境中长大,日后法语成为他日常生活的语言,依然无法撼动德语在他心中的地位。
乔治—阿瑟·歌德施密特(Georges-Arthur Goldschmidt)在犹太人大屠杀之后拒绝再讲德语,几十年只用法语写作,但他并没有将德语遗忘,他最后的几部德语作品水平之高,是许多德国作家都无法超越的。
我们可以说,歌德施密特的母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剥夺了。
”这段和电影里男主在火车上听到德国人讲意第绪语而生气相应,一切清晰““语言即家园”浓缩成简单的自我肯定,仅仅意味着“我还活着”。
对这些流亡者来说,“语言即家园”成为他们在陌生的土地上,用话语表达的自我坚持。
那些脚踩安全的土地、可以自由来去故乡的人大可不必于此费神。
从他们嘴里说出这句话,弱化了流亡者失去的一切,让他们对自己破碎的存在、孤独和永远无法重拾的自我认同视而不见,只因母语作为头颅携带的故乡能弥补一切。
”影片里男主不说波兰两个词,就能解释的通了
战争总是让人沉痛,尤其对于当时的犹太人,老人穿着条纹西服,带上“最后一件外套”,义务反顾的坐上飞往大洋彼岸的飞机,虽然过程艰难曲折,又有一点诙谐,在被盗身无分文后只得求助和自己吵架的女儿,到达巴黎后坚持不想踏上德国的土地去波兰,无奈在德国转车时又只能求助德国女人让自己不要沾染德国的土地,最后还是与坚持和解。
很喜欢这个倔强的老头,他愿意打破自己的坚持只是为了完成曾经的承诺,回到那个阔别多年故地,找到老朋友,送最后一件外套,完成一个心愿。
刚开始的时候总觉得前半段太过冗长,看完才发现,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并不是重逢,而是前半段的旅程。
老爷爷在这段“逃亡”中遇到了很多人,有热爱音乐的小伙子,貌似有着丰富人生的酒店老板娘,德国人类学家等等,我所加上的这些形容词并不能够概括他们,这也是我认为这部电影非常棒的部分。
比如那个德国人类学家,她的确是善良并且勇于面对历史的,但同时她也不顾老爷爷的抗拒急于向老人证明德国在改变,他们都是复杂的人,主角老爷爷看起来是一个和欧维一样固执的老头子,但他也会跟自己最爱的孙女讨价还价,也会说一些俏皮话,他不敢面对过去,又踏上了寻找过去的路(我认为这个举动就意味着他在面对过去)这不是一个宏大的故事,没有运筹帷幄,没有战场枪炮,只有简单的分离和思念,我看到一个个独特的个体。
老爷爷所怀念的并不是一个宏大的族群或者伟大的什么主义,他只是怀念他的妹妹,作为犹太人死去的妹妹,一个天真可爱喜欢讲故事的小女孩,对于纳粹来说她是犹太人,但对于老爷爷来说,她只是她的妹妹。
最后的结局虽然略有些俗套,但我还是大泪目,也确实想不到有什么比这更好的结局了,并不是只有遗憾才是好的结局吧。
最后是另一个联想到的主题—遗忘,电影中,老爷爷对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说,我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经过德国的土地,身旁的年轻人听到他的话只觉得好笑。
我那时突然在想,当我说并不是每个日本人都应该被指责等等的时候,是否也会有亲历者为此而感到受伤和冒犯?
但后来我又想,我们完全应该理解那些亲历者的痛苦和坚持,不应该嘲笑他们,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观点表达。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现在有非常多的中国年轻人在遇到日本人的时候仍然不免涌起自己是正义一方的道德优越感,“他们是加害者,而我们可能是他们的受害者。
”然而实际上,我们并不是那场灾难中的受害者,甚至也并不是受害者的后代,但我们仍然陷入一种无休止的道德职责的受害者悲情之中,滥用着这种快捷的“受害者认同”来连接我们的民族认同感,最终只会导致更多的对立和仇恨,就像是纳粹为犹太大屠杀找的理由,不也是来自于一种快捷的“受害者认同”情绪吗?
同时我昨天也看到一些网友说着“中国二战死去两千多万人,可全世界只记住了犹太人。
”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将“屠杀中的牺牲人数”当作一场“受难奥运”并为此攀比比拼,我们作为幸存者的“后代”,开始利用这个身份特殊化自我,那我们就必然无法再去直面历史,我们会忽略,会夸大,这是无可避免的。
观点和所谓的道德感正在逐渐代替我们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历史被模糊称为一种共情。
我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知道犹太大屠杀,但却不知道犹太大屠杀的过程,发展,影响,这导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所说的历史,是充斥着个人好恶和观点的,为了支撑个人好恶而做出对真相的模糊,这反而违背了那些真正的幸存者的希望。
(残酷剧场中有更具体的论述)扯出去好多,,最后说回电影,我还是会认为电影为了剧情性牺牲掉了一些故事逻辑,不过导演采取的视角是不太经常被讨论的,也很打动人。
故事梗概:一位老人在晚年的时候,他的儿女们决定把他的房子卖掉,把老人送进养老院里。
老人与他们约定好了第二天上午就过去。
但是在他的儿女们来之前的凌晨,老人带上他的皮箱和一件西装外套离开了。
他要去波兰寻找他的儿时的好朋友。
老人的身份与经历就在这趟旅程中逐渐揭晓。
原来老人是一名经历过二战的犹太人。
在他青年时期,曾经目睹了自己的父亲和舅舅被德国人处决,妹妹也因为未满十岁就失去了生命,他自己也被抓紧集中营里。
这一切只是因为他是犹太人。
而他此趟旅程要去见的人,则是不顾家人反对救了他性命的挚友。
这部电影真的很多泪点,看的时候我是哭到不能自已的。
在集中营待过的老人身上是有一串数字纹身的,而她一个与他赌气很久不见的女儿身上也为父亲纹上了同样一串数字。
她离家之前跟父亲说:爱不是说出来的,是要用行动来证明的。
老人痛恨德国,也害怕德国。
旅程中换乘却不得不经过德国,于是便出现了图片中那一幕,语言不通的他用纸条写着“去华沙,不去德国”。
但是周围所有人都笑他。
以为德国的人类学家反而尝试去靠近老人,并用行动让老人开始接受踏入德国的土地。
这是和解吧。
虽然罪恶永远都不可饶恕,但是态度会让减少世人的憎恶。
老人在越靠近以前的地方,就越胆怯。
他害怕朋友已经死去或者忘了他。
但是很高兴没有,虽然彼此都老去了,但是还是能一眼认出来。
朋友跟他说:我们回家。
太好哭了,一边哭一边笑。
沉重的历史却没有被无限放大,只是淡淡的告诉你,这里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
一位犹太老人,遵守当年的承诺去波兰赴老朋友的约,老人子孙满堂,晚年,孩子把他的房子卖掉,要把他送到养老院,老人当晚逃离去波兰,遇到了很多好心人,没有回程票的年轻人,优雅的店主,老人钱财被偷,这时又遇到一位德国的人类学家女士,犹太人受到伤害让老人此生无法原谅德国人,想去波兰,不想踏入一步德国,在这位德国女士的帮助下,用衣服铺在地下,老人走在上面,女士的一跪,化解了老人的痛恨,但是当年惨痛的过往依然留有很大的阴影,在火车上出现了当年经历的幻觉,很幸运被救,善良又漂亮的护士答应送他去罗滋见老友,经过漫长的旅途,终于到了,近乡情怯,不敢敲老友门,想了很多可能,老友也依然在等他,最后一句我们回家。
整个剧情都很平静,看的让人透不过气,剧情正视历史,没有任何扭曲,让我想到日本,扭曲历史,对自己犯下的错误不认,我们没有经过这段痛苦的历史,我们没有资格替我们的祖辈原谅任何人。
没想到是这样一个精致残酷又有些可爱温暖的小故事。
老头的塑造并不那么讨喜,对孩子们有些任性乖张,对路人也是呼来喝去没什么礼貌,只能说是一个古怪的小老头。
可是当穿插着的一幕幕镜头开始了解老头的少年时期时,一切了然。
那么热切美好的大家庭,大家吃着喝着唱着跳着的画面,轰然倒塌。
那么喜爱的独一无二的妹妹,再也不能相见。
面对老头不愿经过德国的念头,大家愕然不解,甚至有些嘲弄。
可这些刻骨之恨,没经历过的又岂能感同身受。
可神奇的是,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旅途中,正是认识了一个现代的德国青年,老头才能真正的放下。
他并不是放下了过去的仇恨,只是他理解了那些已成往事。
跨越七十年,却从未相见。
可能是因为太痛苦,不愿想起曾经的丝毫;可能是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信心,觉得不配再站在好友面前;可能是自惭形秽,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报答好友万一。
可是终于在人生的尽头处,还是决定去见了。
当两位老人眼神交汇时,仿佛也瞬间击中了我。
一切的感激和愧疚都无需再多言。
老头的这辈子有喜有悲,有起有伏。
可是他经历了这完完整整的一辈子,已是幸运。
正常片子都很感人,导演刻画的很细腻,遇到的人和物,与回忆的结合。
老人得演技真的太棒了!
真是很好哭~😭😭😭每个细节的刻画都很到位。
小女儿,手上刻的集中营地编号,用行动在体会父亲的记忆。
德国女孩,温暖,大方,豁达,展销了一个现代很不一样的德国面貌。
最高潮留到最后,四目相对来,太感人,也太感慨。
用生命作为赌注,终得他想要的生活。
看到最后,有点泪崩。我们的电影里,真的很少有个人的人情味占主角的时候。换成国内的导演,又得感恩感激感谢了。
老头身上的各种情感完全无法按照正常逻辑串联通顺,始终在一种自我感动的情绪里肆意妄为。不仅不感动,还很讨厌
呃….剧情根本不能细究,完全没有逻辑。踏上去波兰的路上全部遇到的是形形色色的好人来帮他…太凌乱了,为了最后的鸡汤而刻意制造煽情。最后我真的想知道现在犹太人是不是已经掌握了全球大部分电影的话语权?各种电影题材宣扬犹太民族的苦难史?二战期间犹太人遇难600万,中国人伤亡总计3500万,苏联伤亡共6000万。怎么TM宣传的现在全是犹太人是唯一的受害人了?服了!
不好看。
时代的记忆与跨世纪的友情,以及老无所依的没落,毫无归属感,拍的一般,好在OST还挺不错
过于片段零星式使得内容不足,有些内容逻辑性不是特别顺,但老人的演技确实不错
这老头pua加倚老卖老,问不问是你的自由,回不回你是别人的自由,老头说自己发问你必须回复,被子女扫地出门瞬间不值得可怜不愿踏上德国领土足见80岁的人修炼还不到位,一方面此德非彼德,既然你这么恨德国,你一生就该想办法缩小德国领土呀?老头这种惺惺作态其实是展示了他的无能,秀存在感,踩人衣服免踏德境就像个小孩子在像全世界要奶喝,宣扬他的诉求对战争期间的恩人几十年不联系,临了被所有亲人抛弃了,又想起恩人跑去求温暖对帮助他踩衣服过境的女人不感谢,就像盲人恢复视力就扔掉拐杖一样
没有战争,没有杀戮,没有血腥场面,用一个特别好的故事描述了曾经二战时期关于犹太人的创伤故事,最后找到老朋友的时候,泪奔了!!
老犹太人的赴约之旅,略平,3.5
很温情的电影,一路接力的路人,终于让老爷爷愿望成真。残酷的历史在衰老的回忆中还是让人伤痛,好在有一个温暖的结尾似乎抚慰了这一切。
醒醒看韩剧的脑,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方式。一群苍老的脸不一样的故事。很喜欢旅店女老板,苍老但有神。 如果在巴以战争以前看,我也许会对男主有多一些同情。但现在看着巴勒斯坦的悲惨命运,我不敢同情。
战争对人类心灵的迫害,确实可能绵延世纪
十年前的我会喜欢的类型,缺乏逻辑的剧情,充满了文艺气息。现在只觉得看了一出现实的童话,均为虚浮的形式主义,以及莫名其妙的忧伤和欢喜。音乐非常棒。
践行未能完成的诺言,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演员很出色,但导演想表达的太多了,或许也因为主角本身元素太多的关系吧。
最后居然重逢了略显狗血,我想象的结尾是这样:老人来了找不到人,只能失望离去,墙壁上有一行字:我知道你会来,谢谢你。老人看到了,4颗星,最好没有看到,5颗星
3.5叙事节奏有点奇怪
3个女人的帮助,友情。
温暖的部分热情洋溢,残酷的部分克制真挚。男主角在德国车站的话,在波兰的重逢,都好好。
其实有点粗糙 很多细节也可以更有趣一些 情感层面比较容易打动人吧。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