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看了这部短篇《午宴之歌》,接下来仿佛整晚的梦里都是关于这部电影,醒来后再也无法入睡,所以干脆爬起来把由此引发的感触付诸于文字,于是有了以下这篇观后感。
影片一开始,那独特的旁白便深深吸引了我,它细腻的捕捉到了男主人公每一个细微的心理变化,并用精准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从影片开篇的铺垫已经能猜到电影的主题,男主人公来到十五年前最爱的一家意大利餐厅,原本想找回藏在心里多年的记忆,而却发现很多东西已然物是人非:餐厅周围的街巷,内部的装饰,忙碌的服务生,用餐的客人,桌上的桌布,以及简易的菜单,所有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陌生。
对着满屋子陌生的男男女女,他不禁感慨:“时间虽如白驹过隙,对这群充满生机的年轻人而言却如此悄无声息不为人知……”在我们的生活中何尝不曾遇到类似的场景——当你来到某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地方,虽然多年未达,却在梦中常常神游至此,但看到眼前的景致,你不得不感慨时过境迁,在你的记忆里它永远是那个样子,而在现实中却一点一点被时间改变着,直至面目全非……每当这样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变化带给你内心的震颤,要远远大于那些不变的——或说你以为未变的带给你的惊喜……随着女主人公的出现,这种物是人非的陌生感便继续升级——“熟悉的唇唇相依,却还有些什么不同。
每处变化,都使他的记忆越发清晰。
”她的相貌变化或许并不大,但当她开口称赞这间餐厅的变化,并称之为“改进”时,着实刺痛了他的心——她竟然对那些他难以接受的改变表示欣喜,这一细微的意见上的冲突让他感到不悦,甚至有些气急败坏。
其实这一细节已经暗示了后面更多的冲突,也揭示了造成后面的尴尬和悲伤最本质的问题:She was moving on, but he was still there ——她已经随着时间向前行,而他却始终被困在过去,或者更确切的说,困在自己的回忆之中。
然而这只是开始,因为这一差异,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更加让他更加感到心痛。
他所期盼的在经历了多年之后仍然留存在感情中的温存,逐一被打破。
这或许是最让人绝望的事情:朝思幕想的人就在眼前,你们之间只有一张桌子的距离,然而四目相对,你却感觉到她如此遥远,前所未有的遥远。
因为这距离不是空间上的距离,而是时间上的。
由此,他们的谈话很难谈得上投机,这一切对他而言似乎是那么的难以接受,于是他将对她的依恋转化到对杯中的酒。
“酒与舌之间有一种亲密联结,一种强烈的相互吸引,它们彼此互补,它们深切相爱。
当两者相遇时,瞬间产生出极值的快感……”于是他渐渐喝醉了。
于是后来的情形越发不可收拾,原本期待多年的一场会面,竟然以如此悲惨而尴尬的方式收场。
影片的最后,那已经年迈得让人几乎辨认不出的餐馆儿老板Massimo,为整部片又增添了几分戏剧性。
他的变化仿佛也同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一样,变得面目全非。
不得不赞叹导演对男主人公的情感细致入微的而又极其到位的把握,将其心情的跌宕起伏、期盼与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丝丝入扣。
倘若早知道这样的结局,大概他一早便不会发出这样的邀请,约她见面。
两人早就说好不再回首往事,但他禁不住诱惑——来源于美好回忆的诱惑——而主动约了她。
对于已经翻过那一页的她而言,这不算什么,于是便欣然接受邀请,并能够在席间表现得足够优雅得体。
而对于他而言,就没那么容易了,他始终沉浸在过去中,或说他自己营造的世界中,走不出来。
有谁曾经说过,最美的爱情其实是一个人的故事。
对此我表示认同。
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没有两个人的冲突,没有人会冒出来打破美好的意境,没有在对方说出不尽如人意的话语时带给人的刺痛,没有爱情变质带来的失落,有的只是基于某个人所产生的美好想像,而这种想像——只要想像力够丰富的话,可以无穷无尽。
因此——在看过这部片后再一次得出的结论:相见不如怀念——让那些美好的过往永远埋藏在心底,而不要轻易拿出来将它撕破。
对于Alan迷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花痴圣品,虽然将近50分钟的电影几乎全是Alan的特写,但这里的Alan既不是性感魅惑的优雅反派,也不是深情款款的英国绅士,而只是一个小有才华却有点潦倒有点猥琐的中年老男人,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出版社里混日子,对着光彩照人的前女友不知所措。
一部由诗歌改编成的仅47分钟的短片,在轻柔醇厚如红酒般的男声旁白中娓娓道来,诉尽平生辛苦,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气魄。
或许是诗歌本身的凝练含蓄所致,影片情节虽然细碎却不失紧凑,其中的戏剧性也都集中在他和她毫不搭调的对话上,他满脑子神游,说话刻薄而带有讽刺,失魂落魄,她却显得居高临下,对于他的种种毛病带着见怪不怪的包容,就像每一个对前男友仍有感情,怀着歉意,但还是恨铁不成钢的前女友一样。
故事中并没有说明两人见面的原因,是他在拥挤的办公室里闷得窒息了吗?
是想给庸烦的生活找个出口?
还是他根本还在期待着什么?
然而,一切一如往昔却已今非昔比。
我愿意相信他是去唤醒那沉睡的青春记忆,今日生活已如此无趣,当初怎么也不相信会活到这个境地,还是去找找过去甜蜜的时光吧,哪怕只是一顿午饭也好。
曾经的柔情蜜意如今想来仍历历在目,甚至都不敢相信都过了这么久了?
五年?
十年?
……十五年!
我想他只是发现自己老了,他害怕老去,他或许后悔了?
当初为什么没有留住他呢?
如果他留住了她呢,生活会怎么样呢?
我们也许可以想象出他年轻时是个什么样的人,才华横溢,幽默潇洒,却脆弱而狂妄,就如同身边的很多男孩一样,而她,也可以想象一下,温柔甜蜜,开朗明媚,聪明而优雅,渴望华丽多彩的生活。
哪个女孩对自己的终生伴侣不是精挑细选呢?
哪个女孩不是希望把婚姻当做一生的依靠呢?
谁敢去选择一个毫安全感的人呢?
他还是不能明白她离开她的原因,他不去管那些庸俗的现实,其实我们无法评说谁的选择是对的,是像他那样寄情于诗酒,还是像她那样面对现实。
但她俨然像个胜利者那样去数落他,破坏了他追忆往昔的雅兴。
她仍是优雅迷人,却难有往日的柔情,他醒悟了吗?
哦,不,红酒入喉,还是醉去吧!
英国人特有的幽默,如同这个国家出了名的保守与含蓄一样,它不像美国那种迪斯尼式的夸张,而是同所有英国贵族一样,优雅地,默默地,不动声色地讲述。
它不会让你捧腹大笑,整部电影没似乎没什么笑点,但细细回想起来,一个落魄的中年老男人的各种失态却会让人忍俊不禁。
英国人颇爱调侃,带着一种风轻云淡的贵族气质,竟把一个细想起来辛酸又无奈的人生故事讲得这般风趣,是骨子里流着莎士比亚的血吧。
一次本该温情脉脉的共叙往事的午宴,却在他的满脑子神游和酒后失态中草草收场,他一定觉得人品低爆了!
可是你笑过之后可会惊醒?
或许我们的人生也都是这样,带着后悔,带着遗憾,带着自欺,七分醉,三分醒,晃晃悠悠就老啦!
今天在观影前,我特别阅读了Christopher Reid的叙事长诗,因为电影改编自这首诗。
诗歌语言浅白,除了不熟悉的菜肴名字,读起来十分流畅。
我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诗人,但是这首诗中的一些段落与情感描绘细致而又独到,以这样的方式去体现故事情感和冲突,给我特别的阅读体验。
读完之后,我就打开了这部电影的视频文件;影片开始了,一只眼睛、一张黄色便条、一支蓝水钢笔,我惊讶于这影片的形式,简直就是“诗歌朗读画配音”。
说实话,我一直都不是很喜欢影视作品中使用过多的旁白,我认为那是情节的赘述、同时说明了导演和演员的无能;大量国产的谍战剧就是如此,旁白多用于情报迷雾之中人物内心思考的补充,只需要给演员一个谨慎沉思的面部特写,之后配上旁白即可,十分直观方便,却也是偷懒之术。
本身我就不是很看好将诗歌做电影改编,何况是以这样一种旁白的方式,这种预设的偏见一下子占据了我的大脑,正当我内心动摇,思考要不要继续观看下去的时候,一个镜头划过,那是提着一袋子书的“伍尔夫”,还有正午就要去饮酒的“艾略特”。
刚刚阅读的诗歌情景跃然眼前,也给我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阅读诗,从未认真深入地遵从诗人的提示,让自己的想象力保持“鲜切状态”(peeled)。
我想不到街上的伍尔夫究竟会是怎么样?
抑或,倘若我真的在街道上遇到了这样一位女士,(更可能的情况是,我真的曾经与这样的人擦肩而过,)我也万万不可能将她与伍尔夫联系起来。
然而就在这个镜头中,我看到了那个女人的形象,听到旁白读着:“Virginia Woolf/ loping off to the library/ with a trug full of books.” (维吉尼亚·伍尔夫大步奔向图书馆,还拖着满满一篮子的书本。
)那女子的身材、步态、发色、穿戴、简直如伍尔夫本尊,此刻文本与画面碰撞在一起,让文字更鲜活了,让我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种观影感受在其他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中同样时常出现,比如马龙·白兰度把科瓦尔斯基演活了,但那些大多数存在于有情节支撑的人物角色;如此一个路人,竟然也能让我感叹妙哉,还真是第一次遇到。
这种小确幸一般的幸福感,让我继续观看下去。
看完整部影片,果不其然,诗歌原本的美感与遐想空间确实被削弱了,但这并不能BBC拍摄的《午宴之歌》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我认为这样一种近乎于“画配音”的呈现方式,是BBC对于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在广电领域传播的一次实验,它摒弃了诗歌原本的文字中心,用一种全新的视听语言去包装诗歌;甚至可以说,诗歌在这部作品中已经退居二线,成为了电影叙事的手法之一,诗歌魅力的消减无可厚非,却是为了支撑视听艺术的牺牲。
这里我觉得就不能再用“改编”一次,因为我发现其实对原文本的增减也只有几处而已,差不多就是全文搬运,以电影的拍摄手法,加以专业演员的助力,将Reid的叙事长诗翻译成了视觉影像和听觉音效。
说到翻译,任何翻译都要以损耗一部分信息为代价,这是必然。
在这部影片中,诗歌的灵动抽象的措辞,被镜头固定成为了特定的样子,让诗的暧昧与灵气大打折扣。
比如这句:Once more she is distracted,/ catching the eye of the waiter/ with a demure flutter/ of restaurant semaphore/ and asking for more water. (她再次走神了,用眼睛向餐厅奔忙又自若的服务员示意,需要添水了。
)描绘服务生的矛盾修饰在影片中完全丧失了。
而在这之前,女主角刚刚向男主角讲述自己丈夫近况良好,可谓是一切完美,此处的被动语态完全是男主的感情误置,女主角主动暂停了交谈,向服务生要水喝,在男主眼中却变成了被动地被服务员吸引,二人的交谈被迫地告一段落。
这不仅点名了男主在为自己不时偷瞄女服务员开脱的潜意识,也表现出了女主的自信与泰然将男主推到了尴尬的境地。
这表情是不是十分自信?
你看,在电影自短短几秒钟,恐怕和艾玛·汤普森再神的演技也不能囊括文字的力量。
如果细究,这种缺失比比皆是,我不能一一列举。
虽然影片试图运用特写镜头和慢动作镜头去引导观众的视角,同时将诗歌的长句子塞进对应的表演中,但也效果甚微。
我只能说,幸亏两位艾伦·瑞克曼和艾玛·汤普森大神演员撑场子,不然那些慢镜头估计会影响观影效果。
比较让我惋惜的是,Christopher Reid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火星诗派”的特点,怪异陌生的比喻在原诗中比比皆是,然而大多数在影片的画面中都丧失了。
我能体会到导演的挣扎,比如说到服务员如同蜜蜂在花朵间劳作一样穿梭在餐桌之间,影片响起了嗡嗡的蜂鸣声,这是与原文“Business and buzziness”这一拟声双关语的呼应。
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诗歌中奇特的比喻与类比都不能找到画面来支持与体现,我想如果运用动画或者特效,可能会还原那种感觉吧,但制作方无疑是想用写实的方式去保持整个故事深沉细腻的基调,当然,这故事不是《天使爱美丽》,恐怕经不起超现实的象征主义的折腾。
影片还对原诗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删减,详情可以看这位友邻的总结:
这些删减的部分虽然于剧情意义不大,但也是很美好的文字,个人看来情有可原,也确实有点可惜了。
但是!
我不得不说,这部影片,这次视听翻译,大致上做到了忠于原文,甚至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信、达、雅”,而且也有很多可取的优点,某些地方给了我一些惊喜。
要知道,诗歌的一个特征就是音乐性。
这不仅局限在例如蜜蜂振翅的拟声上,更为重要的是,诗歌的节奏,诗的抑扬顿挫。
画面的剪辑、人物运动的轨迹、演员动作的快慢、电影画面的构图,这些都是影片新创造出来的节奏,且与原本诗歌的节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是这部影片完成最好的一方面。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男主从单位到餐厅走的那一段路,步伐的节奏,小路与大道的交错、光亮与阴影,拥挤的游客人群与独自行进的男主,现实与追忆,各种视觉元素构成新的交响乐,刺激了观看者的视觉,弥补了文字视觉上的缺失。
影片也不乏神来之笔,对原诗歌的阐释和翻译有独到之处。
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男主在餐厅看到只有一人坐于窗边,发现那个人是以前的热情老板。
原诗只用了“There's someone seated by the window”(只有一人坐在窗户边)来描述,我读诗的感觉是这个落寞的人倚窗而坐,外面熙熙攘攘的大街与冷清的店铺有种空间上的对比。
但影片却用了另一套布景,老人窝在墙角的一桌,窗户高高地凌驾在他之上,甚至镜头转换后朝街的窗子也都被百叶窗遮挡着。
这密闭的压抑的空间,跟让人怅然若失,更加渲染了往日逝去不可追的感觉,这个设计真真震撼到我了。
除此之外,在这部影片中,我发现电影艺术与诗歌艺术并驾齐驱,也能擦出别样的火花,不知道到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反正我乐在其中。
我就来说两个令我黠笑的有趣之处。
其一,在电影21分处,女服务员给沙拉撒胡椒,导演给了一个全景:女服务员拿着非同一般巨大的木质研磨器,正在咯吱咯吱地操作,十分滑稽。
然后旁白开始读诗:“He watches,and his companion/ watches him watch,/ the flexing of supple back/ and sturdy haunches/ as the waitress raises and twists/ the head of the wooden phallus,/ scattering seed.” (他看着,他的女伴也看着他看着,女服务员弯曲的娇嫩背部线条,还有瓷实的臀部,这时女服务员正拿着并且拨动头部,木质的阳具的头部,并洒下种子)。
原本这个描写就够好笑的了,原文一步步吊读者的胃口,到最后才说明是“木质阳具”,而画面先呈现出一个超大的研磨器,正当观众注意了被他吸引过去的时候,每个观众都变成了好色的男主,这个幽默更有意思了。
其二,电影25分处,当女主指责男主偷瞄的时候,男主说:“My God. You're right. I'm sorry./ It's the old male gaze.” (天啊,你说得对,我很抱歉,那只不过是一个老男人的注视)。
紧接着,旁白读到:“Through alcoholic haze.”(是酒精使然)。
这句旁白既是男人内心的借口,又是对男人在午餐约会中酗酒的吐槽。
台词与旁白的巧妙搭配、加上原本诗句的押韵,加上人物尴尬的表情,凸显了特别的喜感,这些都是单单读文本体会不到的。
所以我说,这部电影是对叙事诗《午宴之歌》的一次视听翻译,忠实中带着创新,四平八稳中又别具特别的氛围与韵味。
在米开朗基罗绘制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的时候,他肯定没有想要自己的画作能超越圣经故事与箴言,他只不过是用另外一种形式去诠释上帝的伟大与璀璨。
这部电影也是这样,或者说任何一部文学改编电影都是这样,它们不想去超越原著,只不过是去诠释它,用试听的语言去翻译它,这种情况绝大多数在于小说和传记,而对于诗歌,而且是有情节的叙事诗,这部电影做了很好的尝试,并且有出色之处,实属难得。
P.S. 在写这篇影评的程中,我偶然查到其实还有舞台剧版本的《午宴之歌》,好想看看啊。
用了这句词做题目,苏轼一生作品甚多,我喜欢的也不少,但是只有这两句,我觉得自己永远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期待在某一个瞬间和它背后隐藏的心情相遇。
另一个原因是江南的同名卷首,2006年5月,我在高考前读到这篇色彩清丽的文。
事实上整部午宴之歌给我的感觉和这篇文也极其接近,我脑海里不断回响它的某些字句,和AR独有的念白重叠在一起。
先要赞一句AR的声音很适合这首诗的氛围,唇齿间摩擦的音节如同大提琴的弓在琴弦上来回,弥漫开一片厚实、温暖的光芒——略略泛黄的,有着旧时光独有的、微微发苦的香。
这是一个失意的老男人的故事,一个事业和爱情上都很难说是成功的老男人十五年以后突然某根神经搭错了想要找回点儿旧时的感觉,于是他写了邮件约见自己的旧情人,那个女人离开他以后嫁了一个远比他要体面的作家,戴精致的金手环,友好而有分寸地对餐厅的年轻服务生微笑,刀叉碰在盘子边缘发出令人愉悦的轻响。
某个瞬间她伸出手去摩挲他的手,即使经历了15年时光,她的手依旧纤细柔软,只是多了些细小的皱纹,而他的手却发胖、饱经风霜。
经过15年我们重聚,我的鬓角已经花白,我的脸上有了岁月的刻痕,我的眼睛已经混浊,再难看清你的模样,你或许还能随着当年的音乐起舞,而我已不再能逐你的舞步轻唱。
何必再叩我的心呢?
我的心已是朽木。
而那个女人,她温柔、优雅、知性、善良,她对文学和美食都有着独到而优秀的品味,她在适当的时候谈论这些话题,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会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
可是……她不懂坐在她对面的那个男人的心。
她谈论那个男人的诗歌,那个男人的生活平凡而无望,在狭小逼仄的办公室里对着无止尽的文稿,使用一支简陋的圆珠笔,穿一件起皱的外套,没什么钱,甚而他的缪斯也弃他而去。
女人知道这一切,或者说她的睿智足以让她在这段短暂的交谈中洞察这一切,她真的读懂了男人写的那些诗,其中的每一个意象、每一个人物都有着特定的意涵,因为她有着那么好的鉴赏力和文学修养。
她是认真读了那些诗的,我们知道,男人也知道。
可是,她读懂了一切,却唯独没有读懂那些诗背后一颗逐渐老去的心。
那个男人曾在巴黎的街道上她的房门外徘徊,却始终没有勇气去按响门铃,鸽子在巴黎的天空下四散飞翔,而他转身离去,巴黎的风吹动他两鬓的白发。
他为一次午宴而欢欣,本来已经衰老而尺水不波的心略略泛起涟漪,他翩然出门,一跃来到伦敦的街道上,在那里邂逅弗吉尼亚·伍尔夫和T·S·艾略特,他穿过成群的游客,抄一条小道,步履轻快如同年轻人,我想甚至他会觉得缪斯女神的光辉再度照到了他的额头。
但是她终归不懂。
他在饭桌上用流水般的语言描述他的自传,而她说自己的近况,巴黎很好,丈夫要出新书了,一切都遵循常规,没有惊喜,没有想象中久别重逢的温情脉脉,不,或许本该有的,是因为男人的笨拙抑或是放不下的骄傲而使一切都付之东流了么?
对于重逢,我们怕的不是爱或恨或“纵使相逢应不识”,我们怕的是平庸。
你好么?
我很好。
巴黎好么?
美妙的城市,你也该来玩玩。
你丈夫呢?
他很好,而且也问你好。
对话还在继续,但却是无意义的,当事双方的心不在一个宇宙空间里,他的目光游离,他的意识超越光速在另一个空间去追寻她远去的影像;而她认真地对待当下这场对话,只是老友叙旧而已,难道不该谈这些么?
生活中的琐事,平凡的点滴,这些她觉得很重要的,却恰恰让他深恶痛绝。
我想男人应该是厌弃着自己的,无名编辑,写几首没什么人看的诗,工作环境让人窒息,厌倦现实而沉湎于过去——典型的一无是处。
他想通过一次午宴找到一点旧日的光芒,然而从进入那间餐厅,看到服务员陌生的脸和礼节性的微笑时,这一切就都已花落水凉。
有时会觉得自己是个极端的人,痴迷、痛恨、不屑、狂热......这些充满极端色彩的词语,都能准确的使用在我身上。
而回过头,对待大部分生活与事物,又是那么不在意,认真也谈不上。
生活最大的意义就是找寻各种意义活下去,事实上很多事当你认真去考量时,发现没有什么是有意义且值得的,所以,过度认真伤心伤神。
如同拍照时,适度模糊像素,会让美人更美,风景更秀。
但我已经近视又不带眼镜,才发现原来看更美的美人与更秀的风景并不是我的追求。
《午宴之歌》,英国演技派明星瑞克曼与艾玛汤普森的作品,一首叙事诗改编的48分钟充满诗情画意优美无比的影片,英国人文艺起来,没有法式的无厘头,却比法片更深刻,来势汹汹,不可抵挡。
无数的观众歌颂演员的演技、编剧的灵感,叙事诗的多情,台词的优美,评价情感的沧海唏嘘,生活的现实丑陋......而我却从这些纷繁华丽中看到了“孤独”,彻头彻尾,冷澈心脾的“孤独”。
“孤独”来自片中“斯内普教授”断断续续支离破碎的回忆、词不达意的无奈以及昔日恋人思想上成为陌路的失望伤感;来自一个人偷偷站在巴黎豪华公寓窗口下不知是否敲门的辗转;来自用曾经缠绵绯曾如胶似膝今日一句“你丈夫还好吗?
”来表演人生的路上最后还是一个人走的领悟;最大的孤独是全片诗情画意的对白旁白......诗歌,不就是人类经受孤独的产物吗?
文|阿嬷「出去吃午饭,可能需要一会儿时间。
」他把黄色便签纸贴在了电脑屏幕上,丢下办公桌上的杂乱文稿。
像去执行一项隐秘任务,轻巧地离开了办公室,通往电梯间的走道一个人也没有,一切就像他预想的那样,非常好。
暂时性地从乏味的工作中抽离,置身伦敦灿烂的阳光下,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在。
他像个年轻人一样,踩着急切而轻巧的步子,跳跃着闪过或闲散或蹒跚的行人,目的明确地去赴一次特别的午宴。
餐厅是旧的,要见的人也是旧的,他对这场午宴不可名状的期待里,却跳跃着某种新鲜的兴奋。
当然,新鲜的远不止这些,他马上就会意识到。
在他这个年纪,一切新的东西都是令人生厌的。
餐厅的地址是旧的,但服务员和餐单却是新的,透着一股脱离他掌控的败兴气息。
生脆作响的塑料餐单,高谈阔论的年轻人,花样繁多的披萨,这一切新鲜都在消减他的愉悦感。
不过还好,对方如他预想的晚到,一切仍旧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他又不自觉地陷入了那股无以名状的期待之中。
他点了酒,拿起杯子,他比自己所想的还要口渴。
而就在这一饮而尽之间,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了。
这让他恍惚失措,他根本没有看到她进来。
而这种恍惚,只是他迷失的开始。
她像从前一样,又不一样。
她和从前一样美丽,只是皮肤没那么光滑了,她的声音和从前一样温情,只是胃口没那么好了。
但无可否认,她对他而言依旧充满吸引力,那股无以名状的期待变得清醒。
过去的日夜在他脑袋里重演,这让他频频失态。
她有着幸福女人都有的一切。
而他,和十几年前没什么区别,只是变老了。
对男人来说,这是最残酷的事情了。
在曾经相爱的人面前一无所成,让对方更加确信。
当初彼此的分开是正确选择,还有比这更难看的吗?
更要命的是,他对她还有期待。
她的眼睛,她的脖子,她的皮肤,她的上唇,她触摸他手掌的姿势。
一切都让他体内的躁动变得分明。
只是这种欲望不像年轻时候那样新鲜了,目光里盛满了中年男人的猥琐。
这该死的岁月!
他甚至有些泄气了。
像所有一事无成的颓丧中年男人一样,肆无忌惮盯着女服务员的大腿和屁股看,脑子里满是些下流场面,哪还有什么体面可言?
他在想,该如何结束这场午宴?
一间餐厅,一对恋人,一次叙旧,一词一句,一举一动,全透着让人无法自拔的气息。
旧爱重逢的戏码,有人觉得无聊,有人非常痴迷,我是后者。
《午宴之歌》,86分,2010英国出品,艾伦瑞克曼,艾玛汤普森出演。
当艾伦以他深沉优雅的声音开始吟诵或是旁白,我就知道我一定会喜欢这本电影,哪怕它不满五十分钟。
太精妙的表演,电影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将一首诗歌诠释得如此酣畅淋漓。
(百度资料:本片改编自克里斯托弗·里德(Christopher Reid)的同名叙事诗,诗人携该诗于2010年获柯斯达文学奖(Costa Book Awards)“年度代表作”奖。
)故事很简单,一个五十岁的男人和旧日情人相隔十五年,约了一起午餐。
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男主角的旁白一一道来,表面却是游离,恍惚或装作不在意,艾伦演得太好了,敏感细微的每一个表情,那些欲言又止,那些缱绻爱恋,那些渴望和挣扎,那些无奈和失意,闪闪发光,放佛他就是诗人本人,毋庸置疑。
十分钟年华老去,“斯内普教授”已华发尽染,皮肤松弛,可那又怎样?
照旧是我尊敬并深爱的一位英国演员。
这两位老戏骨,小格局演出大意思,岁月流逝,一切恍若隔世。
太默契的搭档,一扬眉,一个闪烁眼神,精准的情绪表达。
拍摄手法也很棒,画面从凝神,思绪飘荡,穿插回忆,间或回到现实,忽快忽慢的节奏得当。
诗歌赋予了情感,而艾伦和艾玛赋予了灵魂。
从饱含期望轻快赴约艾伦的脚步,到最后跌跌撞撞颓然离去的恍然,却道尽了从前,过去,现在不再来~
1.面对平凡的现实。
能力与理想的差距,成就了平凡又带有落魄的人生。
又因为心怀,或者怀过梦想,所以不能心甘情愿过这样的生活,因为能力不足,所以只能自怨自艾。
这就是现实的失落。
2.面对曾经盛开却又不能拥有的感情。
Found a treasure and threw it away。
本应是自己的,却被别人抢走,而自己竟然放任他人抢走。
感情的失落。
3.演技。
为什么能让我看别人一个落魄小编辑吃一顿饭,听他内心这些自怨自艾的话,忍受他的无所作为。
只因为男主的演技。
其实,看你的眼睛,看你的嘴唇,看你的双颊,就足够了。
文艺片范畴,通常为法兰西的特长;但谈到将“文学艺术”在影像上辗转呈现的热情,则非英国人莫属。
拥有自中古时代起就大放异彩的足以自傲的文学史,莎士比亚的后裔们自然非常自负于他们独有的如同贵族世袭制一般的文学宝藏。
不提自莎翁以来,英国的戏剧和小说如何成为了文艺复兴文学中的旗帜和标杆,对于18世纪往后类似简•奥斯丁和勃朗宁姐妹这种广受好评的大众情人类的文学作品,英国人向来不遗余力地加以推广。
类似于将《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这样的名著改编在银幕上,从单集到系列的BBC古典剧目再到电影,翻拍了无数遍也不嫌烦。
在互联网一统江湖、快速浏览网络讯息的方式几乎争夺了所有传统书读者的当下,这个闻名的岛国则永远竭力为正统文学留下一方不染尘埃的净土。
文学视觉化将文学经典翻拍成影视作品并不见新奇,但将一首诗歌扩展成一幕剧的做法,却是将缪斯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由瑞克曼(Alan Rickman)和汤普森(Emma Thompson)主演的《午宴之歌》即是这一出小小银幕舞台剧的绝佳代表。
电影改编自诗人Christopher Reid于2010年获柯斯达文学奖(Costa Book Awards)“年度代表作”的同名叙事诗,也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诗歌讲述的是某位不知名的图书编辑和他早已嫁做他人妇的旧情人在分手15年后再聚伦敦某餐厅叙旧的故事。
如此小众的文艺剧最初依旧是在傲娇的BBC播出——作为某档晚间节目的单集剧目。
按照BBC 2台《午宴之歌》节目监制人Greg Wise的话来说,BBC一定深得上帝眷顾。
“因为除了BBC,我不知道还有哪家广播公司有这样的洞察力,勇气和责任心来保证这项工作完成。
”——显然,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手笔,是一贯的BBC风范。
深得上帝眷顾的可不光是只有BBC。
满世界都忙着在捞钱,大英帝国却有闲暇为“国家诗歌月”造势——《午宴之歌》即是为2010年国家诗歌月应景而推出的。
该诗所获的柯斯达文学奖也是大有来头,其前身为英国惠特公司自1971年所赞助的“惠特笔奖”。
柯斯达奖的奖项内容、奖金及评选方式皆沿用传统,评审员广泛涉猎作家、书店老板和新闻工作者;其评判的标准是选出一本写的尽善尽美、富娱乐性并且值得向大众推荐一读的好书。
其中,《午宴之歌》所获得的“年度代表作”(Book of the Year)奖项的审查小组则有九位成员,包括各审查小组的主席及其它三位热心读者,于全部得奖作品中评审出的唯一的一部作品,成为年度代表作。
当年,《午宴之歌》获得的评论是:它展现了“Christopher Reid的全部智慧,诡计和人道”。
这导致了诗歌最终被搬上了银幕,并获得了英国影界两位老牌戏骨的首肯:“他们几乎是迅速就确定了同意出演此剧的意向。
”事实上,BBC的《午宴之歌》确实是将诗歌的文学性还原到了最佳状态。
在这幕不足50分钟的短剧中,没有连贯的完整剧情,没有清晰度人物设定,镜头的设置和运用多半为静止局部特写的画面切换,慢镜头的运用将各种细节展现的分毫毕现。
而电影中最佳看点即为大段内心独白似的优美台词。
这些提炼自诗歌的戏剧语言,配合着画面传达出这个无法止住失落情绪的带点残酷的故事。
万事皆变,而昔日的旧情人在一顿并不愉快的午餐中依旧未能达成双方预想的愉快期许。
对于故事主角的他来说,目睹在巴黎过着精致生活的她,比较自己的现状,暗生失落的情绪导致了荒诞的戏剧性结局。
这种悲剧式样的宿命往往是人们不愿意面对的生活真实所在,却借助文学和影象艺术的方式完美呈现出来。
也许这才是文学作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最为珍贵的存在意义。
无戏剧,不演员和好莱坞大片打造出的流水作业一般的标杆型帅哥靓妹不同,英国演员通常都被赞誉为气质绝佳,功底深厚——那是因为他们几乎个个都是经历过舞台戏剧的浸淫,而不仅仅是一个杵在那儿当摆设的花瓶。
比起肌肉救世主男和波霸性感尤物,考究的仪容、整洁的服饰、谦卑的姿态、优雅的举手投足才是英佬奉行的精髓,万般情绪在浅笑中流露;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拿捏得恰到好处的诵读更是备受推崇的唯一标榜。
虽然并不是每一个英国演员都能在戏剧舞台和电影银屏的双料上玩得左右逢源,但从十四行诗到弥尔顿,文学素养已成为英伦人深入骨髓的特征。
对于演员来说,在舞台上的功力是其银幕上更多发展的基础,而对于这些老戏骨来说,举手投足,腾挪辗转中,未曾开演,自成戏剧。
《午宴之歌》中的两位主演——艾伦•瑞克曼和艾玛•汤普森可不仅仅只是《哈利•波特》系列里的两位知名教授而已。
艾伦除了演员身份,还任英国皇家艺术戏剧学院副主席,在舞台剧、电视节目、导演、编剧、乃至戏剧配音上都有卓越的成就。
在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RDRA)求学时,他就已经接受了正统科班的戏剧训练;毕业后,他并未一头踏入影视圈,而是在英国各种定目剧团和实验剧场中演出各种话剧和戏剧,深谙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
这些经历无异于对他日后进军银幕积累了宝贵经验。
而演对手戏的艾玛•汤普森也是戏剧班底出身,就读于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英国文学系;在学生时代,艾玛就加入了剑桥大学的戏剧社团“脚灯俱乐部”(Cambridge University Footlights Dramatic Club)并担任社团副主席——这是一支建于1883年的学生戏剧社团,在英国高校广泛享有盛誉。
大学毕业后,艾玛在音乐剧和BBC电视剧中取得表演领域的成就。
她同时还做过戏剧评论,改编剧本——总而言之,在英国,演员们基本遵循这样一条定律:无戏剧,不演员。
《午宴之歌》中,大段的旁白和诵读,其语境之优美,音调之抑扬,展示了两位出众演员深厚的戏剧功底。
提及戏剧,艾伦曾表示:“你可以在表演中表述真情实感,抑或谎言以蔽之。
你可以揭示你的内心,或是掩饰你的情感。
观众们能通过你的表演,认识和发现到自己身上的一些东西,或者没有。
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你不会期待他们在观看你的表演后,走出剧场,脑子里仅仅想着‘哦还不错吧,可是出租车在哪儿?
’”失落的财富对于英国佬来说,保持着如此高姿态的文艺架势一方面基于古老传统,一方面源于自傲的贵族精神。
如同古老的英国皇室一般,这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一直是老牌帝国昂然自居的资本。
如今,英国人为之自傲的悠久传统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正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局面。
当所有的人都在追寻感官的刺激和快餐式的享乐时,坚守着精神层面的孤芳自赏显得分外孤僻,但这其实是不可或缺的。
《午宴之歌》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让人们意识到,即便再功利,诗歌这样一种优美精致到不容亵渎的高昂“消费品”,也有存在的理由。
对于某些传承下来的珍宝标准而言,不是追寻利益最大化,也不是游戏人间;而在皇室也平民的世风日下中,某些固执的精神贵族对最后一块阵地的坚守,却是用最值得钦佩的一种方式来保卫着最具高贵精神的人类文明和他们自创的珍贵文化财富。
有的文字能带给人画面般的遐想,而她的节奏、韵律就是音乐。
有的影音加上人物的表演同样能带来文字一样的思索,是诗、是歌,同样也会成为自省后人飘忽然的动机。
看了两边,第二遍尽量不受画外音的干扰,不一样的感觉,同样的感、伤。
长度也恰到好处,饱满却令人意犹未尽。
斯内普你肿么了?你醒醒啊 ……斯内普!
很好地调整了我读原著诗歌时的不当节奏。。。但还是一样的问题,你可以“让想象飞翔”但是!!不是在和前妻?前女友?重聚午餐!配上这样变态的diction,只能说,留给B们小资去吧!sod off
英文文学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艾伦你太调皮╮(╯_╰)╭
披着文艺外壳的低俗片
超赞的AR,我爱你磁性的呻吟和那一点点的小诡计~
AR的表演课,ET负责喂招。电影的发明让illusion和reality变得不再泾渭分明也没有道德评判,可是电影工业却朝着消解现实一路狂奔过去。但它应该是这样,未完成,不彻底,混沌又有照见人心的真实。想到叶芝的饮酒歌:当我们还未老,未死,我举杯,看着你,叹息。
文艺
妈的 为了这俩人 我直是生肉也要啃了
飞机上看有点抓狂,尤其吃着土豆和牛肉傻傻分不清楚的飞机餐的时候。
不愧是诗歌改编~~~
没有字幕果然不行只有现在 没有过去 没有现在 没有一切
我喜欢英式英语……
饱满伦敦腔的旁白好听,可以做成mp3来练听力。
sigh
Alan Rickman的嗓音以及对诗的理解很是恰当。 在作为诗歌的视觉呈现上,也恰当和准确地使用了电影语言。赞。
拍成电影真的没必要
这个电影比较特别,说不出来的感觉……
电影成为了诗歌……不得不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