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狐步舞

פוֹקְסטְרוֹט,战地狐步舞(港),今天跳舞不打仗(台),战地回忆,Foxtrot

主演:利奥尔·阿什肯纳齐,莎拉·阿德勒,尤纳通·希雷,茜拉·哈斯,耶胡达·阿尔马戈,卡琳·乌勾斯基,耶尔·艾森伯格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瑞士,德国,法国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7

《狐步舞》剧照

狐步舞 剧照 NO.1狐步舞 剧照 NO.2狐步舞 剧照 NO.3狐步舞 剧照 NO.4狐步舞 剧照 NO.5狐步舞 剧照 NO.6狐步舞 剧照 NO.13狐步舞 剧照 NO.14狐步舞 剧照 NO.15狐步舞 剧照 NO.16狐步舞 剧照 NO.17狐步舞 剧照 NO.18狐步舞 剧照 NO.19狐步舞 剧照 NO.20

《狐步舞》剧情介绍

狐步舞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以色列军人敲开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门,宣布他们的士兵儿子阵亡,妻子晕倒,丈夫陷入无处躲避、只有依靠自残来发泄的悲痛中,夫妻俩伤心欲绝,方寸大乱,正在接受现实、安排葬礼的时候,军方又发来通知,刚才通知错了家庭,牺牲的另一个和他们儿子同名同姓的战士。悲极生乐,父亲却没有彻底放心,动用关系让军方赶紧把自己儿子从边境撤回来。没想到,回家途中又生变数,然而事情却又一波三折,发生意想不到的转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沉睡的美人恐怖游泳教练布袋人史莱克圣诞特辑:驴子的圣诞歌舞秀转生成为了只有乙女游戏破灭Flag的邪恶大小姐第二季大嘴食人魔热血刑警明星之恋蜡笔小新:梦境世界大突击我所有的朋友都死了刺客与保镖解放者:欧陆决战500天我是老师倒霉蛋淘金记夜幕降临之时摩亚男孩第一季嘻哈胡桃夹子帝锦失控同路人死去的东西两个爸爸高地人4:终极之战需要仙女马尔科姆的一家第四季河神2暗物质我们与恶的距离健身世界第二季奥奇传说

《狐步舞》长篇影评

 1 ) 摘自IMDb

According to Samuel Maoz, the film was conceived as three episodes: The first sequence should shock and shake, the second should hypnotize, and the third should be moving. Samuel Maoz described the film as a "philosophical puzzle". The foxtrot is the dance of a man with his fate. It is the kind of dance where there are many variations, but they all end up at the same starting point.

 2 ) 一场异常安静的幻像

4.5🌟 (写不下改长评好了1、三段式结构,很喜欢中间这一幕!

是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沉浸其中!

就单论“集中营的圣经”与“战后的黄色刊物”这一笔对照就写的太强了。

2、现代战争是一场异常安静的幻像“我们正在被录像,而眼前的一切都是幻像”。

边境线无战事,战争的气息却无处不在,它在片中没有直接出现,而是弥散成一种真假难辨的幻觉,玩弄着生死。

第二幕里,玩着电子枪战的士兵们问:“我们在这里打什么仗”,房屋在倾斜、在下沉、被逐渐吞没,而人们仍安静地坐着,咀嚼、睡觉、无法离开。

他们迷失在现代战争的迷雾里,失控也就在一刹那。

在这团迷雾里你甚至不用去担心杀人的罪名,因为连掩埋都是悄无声息的,而雨水会在最后帮你抹去轮胎的痕迹,那么等价交换,你的墓碑上也只会记录“倒下”,而非“被杀”。

这场幻像不断扩大,第一三幕精准地刻画了它所笼罩的每一个人。

母亲这个人物丧子后安静的崩溃,独特又真实,她在一摊废墟中否定儿子,宁愿用多年前的堕胎掐灭一切痛苦的源头,她恨丈夫因而不再假装依赖他,但她也和丈夫一起抽儿子留下的烟卷,跳一支简单的狐步舞。

所以说这不是一场单论战争的电影,战争电影盲点外,它也在只言片语中涉及了婚姻困境、命令他人开道替死的道德/阶层困境、或许还有点宿命循环的宗教意味?

3、视听语言极具风格化:视野里巨大的鸟群、破车旁水塔下的狐步舞、公路上的塑料玩具战士,每一帧都想截图!

塞缪尔·毛茨似乎很喜欢用旋转的俯瞰镜头,是否在完成一种大胆的抽离感。

在编织影像时,他贯彻了这种抽离感,把不同类型的媒介串在一起,再时不时来点黑色幽默,当然这不只是简单的拼贴游戏,一本漫画既能串联起二三两幕的父与子,也能让人后知后觉地体会到他们所跨越的生与死,漫画主角脸上画的叉叉❌又被父亲的眼泪打湿,重新变为墨水…好高级好高效的叙事技巧,学到了学到了…4、第二幕的四个士兵都很有辨识度,眼睛里有一种近乎残忍的迷茫。

ps1一直在想第一幕里反复出现的狗指什么用意?

后来恍然个大悟,麦克斯是这只狗啊…鸟啊、骆驼啊、狗啊…有点自然主义那味儿了ps2记得补《黎巴嫩》

 3 ) 打仗不如跳舞

一部以色列电影。

2017年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作品。

希腊悲剧三段式结构:每段都是悲剧,层层推进,直至第三幕呼应第一幕,呈现出无可挽回的荒诞。

摄影极为工整,美工无可挑剔。

所有封闭空间的戏,基本上都穷尽了一切角度,以背景衬托人的心情。

通常来说,诗性十足的电影,容易拍的沉闷。

可这部电影却一环紧扣一环,毫无松懈之处。

看完之后,读了一篇导演访谈。

这部猛烈嘲讽军方的电影,让他承受了很大压力。

反战、批评当局、宣扬虚无主义。

假设我们能够拥有一个承载“悲伤”的容器,它也许呈现无形,或因气温、季节与假想“爱而不得”的忿怒随之同步上升,再径自扩大,直到涨破倏忽坍塌沦为废物。

三段式沉浸人类心理描摹,从外界感官,到艺术成分,再退回到对与错的分界,张弛有度。

掩埋在内心深处的意外与巧合,始终让赤贫的人生回到起点。

 4 ) 离经叛道的战争片

从92部各国申奥片中,翻找到一部非犹太复国主义论调的以色列电影 —《狐步舞》。

导演曾凭借处女作《黎巴嫩》斩获威尼斯金狮,影片基调同样超然于政治立场与是非争执,专注于刻画人物自身的矛盾与困境,这样的切口还是蛮刁钻的,毕竟大多数人选择战争片还是为了满足感官体验。

但其实《狐步舞》更应该被定义为非标准类型片,全片分为三幕:“悲恸”、“荒诞”、到最后一幕运用黑色幽默解构“解脱”,剪辑、叙事风格与正歌剧间穿插的幕间剧极为相似。

巧妙的是,全片的镜头语言表达是统一的,而幕与幕之间的叙事线索却做到了决绝的隔离,一幕阐释一种情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不像某些深爱非线性剪辑的导演(比如诺兰…),刻意营造时空交错感,比如囊括六层梦境的《盗梦空间》和涵盖一周、一天、一小时海陆空三军撤退的《敦克尔克》,不画出一条完整的逻辑链,就没办法理解所有情节,太伤神。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优势还是在于视觉听觉上的直观刺激,太多弯弯绕绕就显得不可爱了。

从获奖情况来看,民族主义电影还是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只不过个人英雄主义仍旧大行其道,过度神化个体不如塑造一位悬置的上帝,战争本身的罪恶和无意义,不该输给所谓的moral code.最后推荐两个最能体现文化多样性的片单吧,每年的“欧盟影展片单”和“世界各国送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片单”,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 ) 「狐步舞」简评

有这样一种舞蹈,不论从哪里开始,永远都会回到同样的起点。

第一幕在以色列,一个平静的中产家庭迎来几位军人的到访。

母亲率先察觉到异样,昏厥倒地。

父亲看着他们麻利地拿出注射器,给妻子来了一发镇定剂。

接着他们宣布一个消息:在外服役的长子牺牲了。

父亲强忍悲痛接受了军方的专业「慰问」,并告知自己在精神病院的母亲,在商量儿子葬礼事宜时,却得知儿子并没有死,死的是与自己儿子同名的人。

这时父亲慌了神,不惜动用特殊关系,要求儿子回家。

第二幕在边境,不满20岁的儿子与其他三位战友驻扎在一个简陋的房中,他们百无聊赖,听着收音机,抱着M4步枪跳舞,为漫步的骆驼放行,用罐头的滚动速度来论证房子在不断倾斜。

儿子则将父亲的床边故事改编成漫画,绘在笔记本上。

一天晚上,战友错将通行车辆上掉落的啤酒罐认作手雷,神经紧绷的儿子端起机枪杀了车内四名巴勒斯坦青年。

第二天,一辆推土机掩埋了报废的轿车,处理此事的军官对儿子说:你可以回家了。

中场:最后的床边故事父亲儿时用传家宝希伯来圣经换取了色情杂志,自己的母亲也为此精神崩溃。

后来父亲参军,期满退役,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娶妻生子,最后成为优秀的建筑师。

在一切荣光背后,只有在无人的夜晚才会拭去眼泪。

第三幕转眼便是儿子二十岁生日,只不过却只有夫妻二人在烛光前独饮。

想不到父亲极力避免的事情最后成为葬送儿子的原因。

母亲控诉了父亲之后,与之吸起了大麻,在烟雾缭绕的烛火前调侃起儿子的葬礼。

在余晖中,夫妻跳起了狐步舞。

尾声在军车上,儿子画完了最后一幅画,那是一辆高举着轿车的推土机。

这时,路面上出现了那只悠闲的骆驼,司机躲闪不及,车辆坠入崖中。

这是一部战争片。

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出奇地克制,不同于一般印象中战争电影的固有形象,片中没有对战争的强烈表现或对英雄的过分渲染。

驻守边疆的四名年轻士兵,任务就是筛查来往的一切车辆,消遣着每日时光。

湛蓝的天空映衬着无垠的荒原,色彩艳丽的涂鸦点缀着独舞士兵的孤寂内心,没有丝毫战争的痕迹。

直到第一声枪响,观众的思绪才被拽回到现实。

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即便对方是互有好感的年轻女郎,士兵也会抛下画笔端起机枪,屠尽眼前的一切。

片中还有另一个描写战争的细节,在军方慰问家属时,其「专业性」令人胆寒。

在家国大义面前丧子之痛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悲痛也就见怪不怪了。

片中有三段狐步舞,分别是第一幕的养老院老人;第二幕的年轻士兵;第三幕的共舞夫妻,分别对应着各自的孤独,宿命的。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父亲。

但没有太多对父亲过去的刻画,这也就为观众解读提供发挥空间。

父亲像是一个摒弃世俗的利己主义者,会做出任何有利于自己的事情。

父亲年轻时也是校园中的风云人物,似乎是这种众星捧月的虚荣会让他去拿传家宝来换取色情杂志。

在战役胜利回程的路上,他才会让战友带队引路。

光鲜亮丽的外表,都是掩饰自己脆弱的秘密。

家人都深知自己的脆弱,他们陪着自己的伤口生活,让自己显得坚强。

亲情是他最后的防线。

这也是为什么在得知儿子「去世」的第一时间他会选择通知自己的母亲,也是为什么在得知儿子存活的第一时间选择让儿子回到自己身边,而这种对儿子的保护恰恰成为害死他的缘由。

影片的最后,妻子盯着儿子最后的那幅画说:你是那辆推土机,我是那辆轿车。

或许同这位父亲一样,极力想掩埋的秘密,最终会成为惩罚自己的恶果。

 6 ) 推荐

《狐步舞》在以色列本土遭到政府的大力指责,说它危险国家形象,大量增加以色列的敌人。

原因自然是因为它的故事涉及到了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问题,更在第二段故事中明晃晃的表现现役军人对于现状的不满,也暗戳戳的指摘了政府对于冲突的草率处理。

环境造就现实,《狐步舞》的存在就是导演对于愤慨的表达,纵观全片,它的结构清晰、表达明确、共情动人,绝对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推荐给你们。

 7 ) 命运是首狐步舞

正在参军的儿子被宣告死亡,一家人陷入悲痛。

妻子被安定放倒,丈夫被强制喝水。

无法确认遗体,但要参加葬礼。

刚要接受悲剧发生时,又被通知是假消息,丈夫直接失控无论如何要求儿子回来。

另一方面儿子正在军队的一个关口和三个小伙伴执勤,重复的无聊的首位,即将淹没的宿舍,每天对路过的女人的凝视,一成不变的参战生活。

四人错误的判断使一车人离世,消极敷衍的处理和父亲的要求一同传达。

儿子踏上回程之路但还是没逃离离世的命运。

故事大概分为三大段:家中父母得知去世假消息,军中儿子的日常,家中父母得知去世真消息。

很传统又有趣的讲法能让整个片子的节奏更好,特别是最后一段的出现直接拉足胃口“不是没死吗,怎么夫妻吵成这样?

”的想法能让最后几乎全是对白的一段不沉闷。

而电影最有趣的是它的立意:今天跳舞不打仗——这是一部非传统的反战片。

它不讲战争的残酷和消耗,不讲家破人亡,它讲战争的荒谬,离谱,无奈和悲凉。

当兵的不上战场,却会误伤;骆驼和车祸会把人弄成烈士;留在战场上不会出事回家才会;绕了一圈最后还是要参加葬礼…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狐步舞:兜兜转转还是那样,战争只是我们做的一下无意义的消耗的傻的舞蹈罢了。

命运不会放过任何人,注定的失去和离开也不会因为一个谎报而改变。

最喜欢的两组镜头我超级喜欢这个片子的摄影,太工整了,强迫症友好。

大量的对称和平行,让镜头看上去很干净,熟练的鸟瞰镜头就会让观众产生上帝视角,这也是故事叙述中导演希望观众所具有的职能。

美术置景干净,还有一些超现实,结构上队圆的使用量特别大,也在暗示整个故事的中心。

我最喜欢的就是军营的部分,太精彩了!

画面和荒诞感拉满。

也不是那个每天在下沉的宿舍,每天不同的衣服不同的角度,还有一丝可爱。

中途有一段儿子画的漫画,也讽刺了战争带给父亲的伤痛和影响,也增加了画面的丰富度。

这是一种很新的反战片,值得看。

 8 ) 狐步舞——荒诞与宿命

富有荒诞感的三个段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通过环境统一的车上作业将内容连续起来。

第一段,行政失误给受害的主人家庭带来巨大情感起伏,这部分画面调度,极度工整漂亮,镜头内容的运行有焦虑感。

事件转机处,散开的黑色粉末作为一种主观的情感释放,是一处新意,也是一个集中意象。

后面两段,岗哨的狐步舞作为一种荒诞的消遣,是中心。

慵懒的边防生活给了乔纳森幻想空间;而另一空间,家中则实现了情感和解。

就在情形向好的进展中,乔纳森在撤离回家的路上遭遇意外。

通过车上作画的暗示,连接了两个空间的情感,同时也间接坐实了“荒诞”的世界观。

这种“荒诞”是一切事物的表面,而“宿命”是已注定好的,终究会发生。

整体讲,是一部有着极好工艺水准的艺术电影,作者观点明确,内容上具有很突出的学习价值。

 9 ) 今天跳舞不打仗

有关「宿命」这一主题的电影有很多,且多从叙事结构入手。

最常见的,是「多线平行叙事」的结构。

比如:《两杆大烟枪》《11:14》《疯狂的石头》,以及近些年的几部国产片《情况不妙》《心迷宫》《追凶者也》……此类电影通常有几条并行的支线,相当于用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讲述同一个故事。

而宿命的主题,是通过制造各支线人物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来实现的。

等于是把观众置于「全知」的上帝视角,来静观与玩味剧中人的「无知」,最后生出一种“唉,这就是命”的感慨。

还有一种结构也很常见,即「重复穿越结构」。

代表影片有:《土拨鼠之日》《死神来了》《恐怖游轮》《蝴蝶效应》《时空恋旅人》……这类电影的主人公,往往具备「穿越回过去」的超能力。

他们寄希望于改变过去,进而解决当下的困境。

可结局往往是:他们发现命运很难改变,甚至会越改越糟,于是放弃超能力,坦然接受命运。

今天我们要聊的这部电影《狐步舞》,同样是通过「结构设计」来表达宿命的主题,却不同于上述两种类型。

先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剧情:一个年轻的士兵乔纳森,有传言说他已经战死,实际上他还活着,可最终,他还是死了。

整部影片,就讲了这么一个荒谬的故事。

假死、真活、假活、真死……乔纳森滑出优雅的舞步,以「真的死亡」回应了「死的传闻」。

于是,本已取消的葬礼,又如期举行;本已转忧为喜的父母,重又坠入深渊。

故事的结局,只是故事开始的重演,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是的,这个「重回原点」的结构,正是《狐步舞》的核心。

正如影片中主角们不断重复的舞蹈:向前、向左、向后、向右;向前、向左、向后、向右……无论他们怎样舞动,最后还是会回到原点。

他们只是在不停地画圆,以为自己掌控一切,实际却被一双无形的手牵引,完成着既定的动作。

这双无形的手,还有另一个名字——宿命。

导演塞缪尔·毛茨,实际就是在用整部电影,跳一场宿命之舞。

这一「重回原点」的圆形结构,在影片中无处不在。

最显而易见的,是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圆形道具」,以最直观的形态,印证着这一结构的主题性。

比如:圆桌、咖啡杯、客厅的圆形镜子、拱形的长廊、望远镜及境内的圆形视野、群鸟飞行的轨迹、罐头、啤酒易拉罐、亡者的蛋糕……这些道具,要么在颜色上十分醒目,直戳眼球;要么在叙事上承担着重要作用,成为宿命的帮凶……

其次,导演用影片空间的转换,也完成了这段宿命的舞步。

影片一共五个段落,前后两小段,加主体三大段,分别是五个空间。

整个空间转换,从「汽车行驶在沙漠中的镜头」开始,随后进入主体段落,先是「迈克夫妇的家」,然后来到儿子乔纳森所在的「沙漠中的哨所」,再回到「迈克夫妇的家」,最后又回到「沙漠行车的段落」。

五步,五个空间,最终回到影片开始的那条宿命之路,并揭晓故事的结局。

且在空间造型上,迈克夫妇家的逼仄、压抑,与沙漠的辽阔、未知,刚好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位。

象征着主人公无法冲破困境,终将回到宿命的窠臼,等待命运的审判。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整部影片在叙事逻辑上,也遵循着「重回原点」的结构。

仔细看, 你就会发现:影片中的每个人物,其实都在跳舞。

父亲迈克,跳的是「失控」之舞。

导致他失控的,是儿子的死而复生。

军官们带来儿子的死讯,迈克从克制到绝望,渐渐接受现实。

可突然间,事情逆转:儿子并没有死,死的是另一个同名的士兵。

从悲痛到狂喜的巨大落差,使得迈克彻底失控。

他不顾劝阻,执意要儿子马上回家。

不想儿子却在回家途中发生意外,车祸身亡。

这实在是所有悲剧中,最宿命的一种。

一个人,为避免一场灾难做出努力,最后恰恰是他所做的努力,导致了灾难的发生。

迈克从绝望中走出,又回到绝望,只得再一次接受儿子的死亡。

儿子乔纳森,跳的是「失衡」之舞。

他所在沙漠里的兵营,由于深陷泥沙,向一侧倾斜。

预示着士兵们的生活,正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随时可能崩盘。

这些士兵的日常,极为无聊,整日看守路障,检查过往车辆,还要为骆驼放行。

可越是静默的空气,越是危机四伏。

战士们紧绷的神经,伺机寻找着一切爆发的出口。

终于,因为一次无端的误会,乔纳森失手射杀了数位平民。

事情被军方很快地掩盖下去,一切恢复平静。

最终,乔纳森在回家路上,死于意外。

多么诡异的舞步:先是被误认为死亡,结果不但没死,还杀了人,虽然没有因此偿命,但还是在极其偶然的意外中,丧了命。

乔纳森的遭遇,是战场的荒谬,更是人生的荒谬。

母亲达芙娜,跳的是「失去」之舞。

当军官们带来儿子的死讯,这位母亲当即昏倒在地。

醒来时,她以为自己已经躲过了丧子之痛,可是宿命难逃,她最后还是失去了儿子。

其实,达芙娜的舞蹈,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那时,达芙娜刚刚怀孕,还没有做好要孩子的准备,若不是迈克的一再坚持,她甚至不会生下乔纳森。

最终,命运留下了这个婴儿,却夺走了一个20岁的青年。

迟到了20年,达芙娜的舞步才终于完成。

达芙娜说:“生孩子的喜悦是一时的,可失去他的痛苦却永远不会消失。

至此,三位主角的独舞,都已完成。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当然没有。

悲剧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

这段宿命之舞,绝不止一个八拍,而是会一直跳下去,一圈又一圈。

正如父亲迈克,他在儿时偷了家里珍贵的希伯来圣经,换回了一本色情杂志,导致母亲的崩溃发疯。

这成了他一生的伤疤。

长大后,他做了军官。

在一次行军中,鬼使神差地,他让后面的兄弟们先走,结果没多远,就遭遇了地雷,伤亡惨重。

这是他故意为之的吗?

还是命运的玩笑?

没有人能说清。

不久后,妻子怀孕,迈克的人生又重燃起了希望。

他觉得这个新生儿,是上帝赐予他的救赎机会。

于是他说服妻子,生下了孩子。

结局怎么样呢?

兜兜转转二十年,他还是间接地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看到了吧。

命运就是这样无情。

无论他是有意地做了坏事,还是无意地做了坏事,甚至是积极做出努力,都没有跳出那吊诡的圆圈。

狐步舞的宗旨,就是无休止地跳下去。

一次次迈步,一次次回到原地,再一次次奔赴新的宿命。

这段宿命之舞,还会继续传承下去,被一代又一代人跳起。

就像那本用希伯来圣经换回的色情杂志,仍要作为儿子参军的纪念,流传下去;就像乔纳森在漫画中记录的那一页真相,已被不知情的母亲撕下,贴在客厅的冰箱上,成为这个家庭永久的伤痕;就像迈克和达芙娜因丧子之痛而自残,在手背上留下伤疤。

一次是儿子假死时留下的,一次是儿子真死后留下的,它们就像一对烙印,铭刻着人世的荒谬。

生生不息,宿命之轮从未停止。

影片最后,迈克在镜头前跳起哀伤的舞步:向前、向左、向后、向右;向前、向左、向后、向右……达芙娜站起身来,加入了他的舞蹈。

两个人相拥而舞,带着伤痕的手,叠在一起。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悬在他们头顶上的那根隐形的丝线。

那不是救他们逃出地狱的绳索,而只是操纵他们命运的牵引线。

被谁操纵?

不知道,或不存在,那只是一种完全随机又无法预知的力量。

而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抱紧你能够抱紧的,然后,尽情舞蹈吧。

 10 ) 乘着性幻想飞入古希腊悲剧

2009年以长片处女作《黎巴嫩》斩获过金狮奖的以色列导演塞缪尔.毛茨,终于拍出自己的第二部电影《狐步舞》。

它套用上经典的古希腊悲剧框架,通过父子隔空感应的三段体故事,创造出一个情感充沛、命运揪心的因果报应故事。

电影以戏剧舞台感极强的家庭室内戏揭开帷幕。

妻子Dafna应铃开门,外面却站着这辈子最不想见到的严肃军人,“您是Johathan的母亲吗?

”毋庸置疑,这只可能是带来轰天噩耗的亡情信使。

母亲当场晕厥过去,客厅景深处的父亲Michael,则以让观众有着切肤代入感的微妙表情变化登场,完美表演出一个听闻噩耗的硬汉父亲所该做出的身体反应——内心情绪崩溃,表面又得坚毅强撑。

于送信人和收信人,这都是一个非常尴尬和难堪的局面。

导演以非常干练的拍摄手法,在这个大居室舞台上,呈现出战士阵亡后,来自军方的一切程序化慰问,以及既要抚慰烈士家人感受又得严格执行军规的简单粗暴丧葬流程。

尤其在以色列,这样一个有着全民皆兵政策和繁复宗教仪式双重特性的国度,通过军方来人单方面的向父亲Michael告知流程,导演也非常高效的让观众大概知晓了犹太律法是怎样与军事系统相裹挟的。

观影情绪被进一步引向一种尴尬境地,这家人尤其是得负责善后的父亲Michael,什么时候才能走出情绪最低谷,去抬那具覆盖着犹太六角星国旗的棺材啊?

这家人还不为我们所知的关系,会不会在随后的电影时间中走向崩溃,如另一部以色列佳片《七天丧期》所呈现的封闭压抑环境如何让一家老小反目成仇的互揭伤疤。

配角们,认真帮忙度过难关的Michael弟弟、仅作为表述“这家人还没绝后”而过场存在的女儿,以及作为某种古怪神秘意象的奶奶,纷纷登场,也像是要把故事引向分崩离析的毁灭道路。

不过,塞缪尔.毛茨显然有着比讲精彩故事更大的哲学野心。

有一场客厅戏,叔叔扭过身来,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军方发来的哀悼仪式流程,旁边是一碗橘子。

在导演看来,这个画面就是同时包含了特产和战争处境的以色列国家象征——橘子与阵亡者。

当然,在电影故事中,另一时空中的兵营狐步舞替代了橘子,成为总得回到原点的命运之舞。

边防哨所的第二段故事是超现实的,简陋的兵营正在倾斜塌陷,从营房走到公路哨所得踏过深深的泥沼,公路旁有一个装载探照灯的集装箱,随时可以将过路车里的司机和乘客打上高光,成为危机四伏查验戏份中的主角。

机关枪可以保障突发情况时候的压制性火力,却也可能失控酿成悲剧。

城市公寓与边防哨所两个时空的不可控事件,以及纽带父子关系的一本没画完的性幻想漫画,将儿子与父亲前后脚着,塑造成希腊戏剧中得为错误付出代价的悲剧英雄,而且是在一个循环反复的闭环中永远摆脱不了自己命运的英雄。

故事编织之精巧与命运寓言之含糊,在这部电影里,竟能形成某种并行不悖的默契,像越跳越能熟谙的狐步舞。

塞缪尔.毛茨深知自己被命运眷顾过。

他的长女读高中时,曾经非常赖床,赶不上公交时就只好花老爸的钱,以不菲的费用打出租去学校。

塞缪尔不想再纵容女儿,勒令她必须早起,和其他同学一样,搭乘5路车去上学。

一个早晨,女儿离开家门半小时后,他在电视上看到恐怖分子在5路公交上自爆的新闻,焦急地拨打女儿手机,可是蜂窝移动网却因突增的数据量而崩溃。

又过了半小时,女儿出现在门口,她又迟到了,没赶上那班被炸的5路公交。

导演和女儿从没做过什么天大的错事,因此大可不必迷信着担忧某个迟早到来的报应。

可电影中的小兵Michael,在犯下大错前又何尝不是快乐的大男孩呢?

他想象着父亲色情幻想漫画中巨大胸部贴着黑条的宇宙女神,紧紧抱着一把冲锋枪,在明快的拉丁音乐中,左一步、后一步、右一步、前一步,跳着狐步舞。

《狐步舞》短评

又一个无爱可诉

5分钟前
  • ackakamilan
  • 较差

看过

7分钟前
  • 🍏
  • 力荐

再也不看这种逼格很高的电影了,fuck

8分钟前
  • 很差

以色列军人敲开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门,宣布他们的士兵儿子阵亡,妻子晕倒,丈夫陷入无处躲避、只有依靠自残来发泄的悲痛中,夫妻俩伤心欲绝,方寸大乱,正在接受现实、安排葬礼的时候,军方又发来通知,刚才通知错了家庭,牺牲的另一个和他们儿子同名同姓的战士。悲极生乐,父亲却没有彻底放心,动用关系让军方赶紧把自己儿子从边境撤回来。没想到,回家途中又生变数,然而事情却又一波三折,发生意想不到的转折。

9分钟前
  • 懒得和你说
  • 较差

一种人为制造的沉痛感,故事推进倚靠一场场力度无差异对峙,反而削弱了控诉的力量。

1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what's the point

18分钟前
  • Coralineee
  • 还行

有趣。2018.6.29

23分钟前
  • 冲玄
  • 推荐

精美與荒誕並行,簡潔和留白都出彩,鏡頭設計既穩健又充滿情緒。第二部就能拍成這個水平,導演厲害。

24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大闷片,也就开头第一幕好看点,说实在一个场景对话拍20分钟我是闷死。 还有导演太刻意了,多提现一些人物动作会比符号,物件所表达的要深刻些。

29分钟前
  • Dhyana
  • 较差

镜头很讲究,上一次这么行云流水般沉稳的运镜还是看《无爱可诉》。狐步舞原来是闭环的意思。[B+]

34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喜歡。結構上頗為大膽,雖是傳統三段式卻基本上斷裂了上段的敘事氣氛,每段都是重新建立,而且能兼顧深情與荒誕而不分裂,是高手所為。最喜歡的鏡頭是兩只受傷的手握在一起,絕望中的撫慰。

38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摄影、调度、结构非常讲究

40分钟前
  • 等到火焰变蓝
  • 还行

玩点结构小花样、精致小摄影和不痛不痒的小隐喻,远没有导演上一部黎巴嫩来的鲜明、强烈、直接。缓慢的节奏、断裂的叙事尤其是一些长镜头更多让人感受到的是对演员表演以及导演构思、意图的过度自信,而实际的思想深度其实挺贫乏。

42分钟前
  • Rilkelee
  • 较差

看过。

45分钟前
  • 菲利普
  • 还行

艺术片,有一点没有get那个点,所以只打了两颗星。

49分钟前
  • 九十九度中
  • 较差

必须得二刷三刷,视听语言太赞了,叙事节奏也非常克制而讲究,整部电影洋溢着一种久违的灵气。

54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力荐

又算计又做作。

58分钟前
  • Hownán
  • 很差

更多是强势父权的懊悔。小伙子说你们知不知道狐步,然后开始抱着枪跳舞,跳得很风骚,但并不是狐步,因为为了点题片里都说了130遍狐步1234画个圈,他并没有划圈。然后你们大家就评论说哦小伙子狐步舞跳得真好。。。导演故意的吗,但这也是唯一有趣地方了,其他就是拐弯抹角不说人话就对了,透着一股嘻嘻你们猜发生了啥的优越感。滾,不猜。不过这个补给车司机的驾驶技术也太感人了吧!冷漠脸眼镜战友小哥好看

1小时前
  • 脑子白腔荡骨鹅
  • 较差

人物刻画得不够深,节奏也不太好

1小时前
  • 小欧
  • 较差

执着于人物面部特写、表演展示、形式感。

1小时前
  • 思达达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