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啾迪看了这部剧,这时候在网上已经很难找到资源了,于是就在网盘里看完了全部😂ivy真的很不幸,被关在地下室十三年之久。
但是还好,在她逃出来之后,至少所有家人和朋友都在努力帮助她爱护她,虽然有时候也会让她伤心。
看前半段的时候女警察让我挺不爽的,时常咄咄逼人,后半段男警察也让我挺不爽的,发现ivy没有说实话时就大发雷霆。
她们都或多或少忘了,其实ivy也是一个受害者,尽管她逃了出来。
最后一集的一直在关心进度条,希望ivy不要出事,ivy在和mark对峙时已经表明她不再相信mark的谎言,也不再相信畸形的mark称之为“爱”的东西。
因为她见到了真实的爱。
爱你的人不会把你关在密不透风的房子里,不会时刻提防你逃跑,不会用恩赐的语气对你说话,不会强迫你做爱。
爱的占有欲是他想成为你最重要的人,是他想在每一个晴日黄昏与你携手漫步,是他想要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爱你最保护你的人。
他爱你,就不会捏着你的下巴往墙上撞。
他爱你,是会让你体会到全世界都在爱你,而不是全世界只有他在爱你。
这部迷你剧一共五个小时,我花了一个月才看完。
最初是看到毒舌电影的推荐,又正好刚刚看完《房间》,就兴致勃勃找来看了。
总体来说,及格分吧,对绑架案受害者Ivy的刻画绝对要比《房间》真实得多,但这种真实也主要是来自电视剧的更为宽裕的时间,至于“神作,”我觉得还远远算不上。
导演的野心很明显,绝对不是要讲一个勇敢少女逃出魔窟,有爱家人帮助她重建信心面对生活的故事。
第一幕就是主角Ivy逃出一栋房子,然后打电话报警。
这个看似惊慌失措的少女带出了一件十三年都没有破获的绑架案,下一幕就是她与亲人激动地相拥的情景。
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Ivy身上的疑点却越来越多,一直到另一个十岁女孩Phobe的绑架,让她与她的家人,帮助她的警官,她昔日的恋人都陷入了一场信任危机。
导演想通过一个被关在地下室十三年又归来的女孩的故事,折射出各种人性。
例如父母之间的裂痕,母亲隐秘的情人,自己与初恋男友之间的美好……我最喜欢的部分仍然是对主角Ivy的设定,她满身伤痕,脸色苍白,显然是受了很多折磨。
但是当警察的调查越来越深入的时候,竟然发现她曾经与嫌疑犯去过商场,在明明有机会逃跑的情况下又回到嫌疑犯身边。
其实这不是什么让人大跌眼镜的情节,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悬疑剧快要玩儿烂了的梗。
但是这部电视剧高明的地方在于从来没有直接提出过Ivy回到嫌犯身边的真正原因,就当所有的观众都和剧里的警察一样认为Ivy一直在骗人,甚至还有可能是帮凶的时候,Ivy的第二次绑架发生了。
同样的嫌疑犯,同样的手段,但这之后的情节完整地再现了Ivy这十三年来所过的生活。
嫌疑犯把她当成一只小狗那样训练,乖乖被绑在那里不动,就是“good girl;” 他们应该是一家人,她应该为他生个孩子,甚至还强迫她相信“她爱他。
”比起粗暴地展示受害人对嫌疑犯的感情,观众被放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上,我们是旁观者,只能通过想象来揣测Ivy对嫌疑犯的真实感情。
所以,真实细腻,就是这部剧对这样一起长达十三年的囚禁的受害者的尊重。
Ivy重新回到社会后处处格格不入,有时甚至有点儿绿茶婊,在最后两集嫌疑犯出场后都变得可以理解。
导演没有一味煽情来博取观众的同情或者眼泪,而是真实地表现了一个受害人被洗脑十三年,回到社会后重新开始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这非常艰难,十三年,早就足矣摧毁一个人,但Ivy的第二次逃跑象征着她的胜利,她终于摆脱了恶魔的控制,重新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比起奥斯卡电影《房间》,这部剧才是真正地在讲一部关于囚禁与解放的故事。
我一直认为《房间》这部电影如果要靠表演获奖,那应该是给那个小男孩最佳男主角,而并非最佳女主角。
片中有一个片段,是母子二人获救后躺在医院的床上,电话铃响起,母亲很自然地就接起来。
这一幕当时甚至刺痛了我,我觉得这非但不真实,甚至还体现了导演的一种傲慢。
一个在地下室与世隔绝七年的人,怎么会如此自然地面对电话铃声。
导演或许只是太着急地去呈现走出房间这个主题,却没有在细节上下足功夫。
如果说起Thirteen的缺点,我觉得也是细节的物极必反。
导演设置的人物关系有点儿复杂过头,到最后有点儿覆水难收的感觉,例如Ivy母亲和Ivy以前就读的中学校长之间的暧昧,没有对情节起到任何帮助,无非就是说明了“每个人都有罪”,实在有点儿多余。
这样一来,整部剧每个人的形象都过于立体,反倒削减了戏剧张力。
或许,现实就是很无趣吧。
后劲实在有点大的
在#失落的十三年# 会不会有另一个不一样的她?
英剧的高明之处就是从头到尾都没有那十三年里任何关于囚禁的闪回 以Ivy第一次逃出地下室为第一幕 看似噩梦终醒的光明生活却是如何应对已经在13年内发生的一切巨变和生活在如影随形绑架犯骚扰的阴影中 只有在第五集再次被囚禁和那些不经意的台词里才让观众对那个十三年有了一个自己想象的空间 但就是因为这想象才更令人不安和恐怖What if......在那个失落的十三年里 ,Ivy可能顺利地上高中,在毕业那天有不少男生在她的校服上签字<肥瑞的疯狂日记>;
她不可能连手机如何使用都需要妹妹来教, 不会在十三年后必须面对青梅竹马已经结婚的残忍现实,她可能早就在网络游戏里是等级很高的酷姐,甚至和NPC谈场虚拟恋爱
她的十三年不会只和一个绑架犯共处,不会被链子锁着,嘴巴不会被贴上封条,她成年之后可能成为一个演员一个女性运动者或者疫情期间的医护工作者
她不会永远只穿着绑架犯喜欢看她穿着的洋娃娃布衣裳,也不会习惯蜷缩在床上,她就像普通女孩一样爱躺着床上听着闺蜜或男友的留言傻笑或是穿着漂亮的衣服骑着机车去做点“坏事”
她不会不得已对父母承认“I had Sex”,也不会在第二次绑架中透露和绑架犯曾有过已亡的孩子,在另一个平行的十三年她会无忧无虑得成长,恋爱,失恋,结婚,甚至平安生下孩子<白公主>
而Ivy与平行时空另一个自己的距离也就是徐州丰县的她们和我们的距离
[编剧似乎缺乏心理学常识]对经囚禁13年后逃生的人没有立刻提供心理支持,心理医生的戏份不足且完全不被尊重。
在审讯Ivy时没有心理学专业人士在旁边提供支持,而两位警察显然是缺乏心理学常识的。
虽然他们在第一集就说出“斯德哥尔摩”这个名词,但在随后却像完全忘掉一样怀疑Ivy隐瞒线索是因她想帮助White,而忘记了Ivy有得斯德哥尔摩症的可能。
两位警官应该了解Ivy的思维方式不可能再与普通人相同,应对Ivy可能帮助White这一情况有所准备,而不是将这看作Ivy蓄意隐瞒事实甚至……生气,居然生气了?
您的专业素养呢?
这部剧几乎完全不尊重心理医生,不跟医生合作,甚至将其看作破案的妨碍。
男警察直接闯入医生办公室看他们的访谈记录,看到这一幕我满脑子问号。
保密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准则,警察此举既不尊重医生也不尊重Ivy,您跟随意拿人东西的没素质大学生及随便翻孩子日记的妈妈有啥区别,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去问医生,从医生那里了解Ivy的状况,合着医生是帮Ivy一起瞒秘密的好闺蜜吗?
还有菲比那里,一副你们心理治疗就是浪费时间不如直接让我闯进去问的样子,为什么不能跟医生合作在把伤害降到最低的情况下问话?
男警察在五集里全程给自己加戏,从Ivy被救出来的第一刻就先同情,盲目相信Ivy,发现Ivy“骗”了他之后再生气冰山脸,知道缘由后再懊悔,最后一场尤为愚蠢,显然White停下来的可能性极低,能撞得过一辆货车的可能性也低,可他还是打算拿自己和同事的命去赌,两位警察是全警局最了解这个案子的人,在最终的大结局里却因此失去战斗力躺医院了。
这是一种不分轻重缓急的严重浪费行为,满足的只是那一刻的情怀,却不真正对现实有利。
[保持清醒]说起来我其实是跟男警察很像的人,写影评的过程中不知道是在骂他还是在骂自己。
人生有一些时刻像是shining hour,加了聚光走起路来仿佛老天都默默给你加bgm,警惕这些时刻,冷静的头脑和脚踏实地的行动才是真正对现实有用的事。
现实总是复杂多变,撒着热泪默念口号咬紧牙关坚持非人十秒钟就能让礼花炸出来的故事在现实中很少,现实更多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关键的十秒钟其实并不关键,因为那关键其实早已散落在日复一日当中。
愿我这辈子能有更多的静水流深,而不必力挽狂澜。
节奏可能有点拖沓,剧情或许也有点虎头蛇尾,但仍然被女主的演技折服。
悬疑片加上家庭伦理,剧情吸引人的同时也可以有点现实意味。
失落十三年,其实是女主孤独的十三年。
女主被囚禁的十三年,失去了很多东西。
科技的发展让她无所适从,儿时的初恋已经结婚,父母各自出轨离婚,自己的妹妹订婚。
26岁的她从囚禁的地窖里逃出来后,以为世界还是她13岁时那样。
但她选择依靠的每个人,都有她看不到的心理变化。
对初恋说出“I love you”之后才发现他手上的婚戒;回家后很久才知道父亲出轨,从而觉得父亲已经放弃寻找自己;和妹妹重回亲密之后又得知妹妹第一眼见她时不相信她的身份;选择依靠的Elliot也变得咄咄逼人,不相信自己。
她慢慢建立的13年后的世界又慢慢地崩塌。
其中,她做心理辅导时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everyone has someone....I should never have left him, all I want is not to be alone any more. 人,最害怕的就是孤独,得知十三年所有人的改变,Ivy甚至萌发出不应该离开囚禁者身边的想法,只是因为她不想孤独一人。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平凡的我们毕竟达不到能够时刻独处而保持充实快乐的境界。
此时依靠变得弥足珍贵,即使这种依靠是一种控制和利用。
现实生活中的孤独,的确可以侵蚀人心。
成熟长大后才发现,自己和父母是不同的个体。
血缘的联系和思想的不同糅合在一起变得微妙和敏感;从热恋到褪去新鲜感才发现,自己和男朋友即使可以无话不说,心中却始终有一个自己的小角落;身边来来去去很多朋友,最后却发现“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
成长的过程是一步步认识孤独的过程,孤独并不是身边没有人,而是发现有人陪伴思想却无法永远在同一个世界。
生命总是孤独的,接受孤独。
女主在最后在爆炸的被囚禁的房子前的笑,也许就是释怀了这个回不去的孤独的13年的世界,拥抱26岁后全新的孤独的世界的自我救赎吧。
刚开始,我以为,剧情就那么回事儿吧,看脸呗,后来随着剧情的推进,我发现,看脸?
呵呵,一个被关了13年的呆呆女孩,实在不是很美,不小心就入戏了,真的剧情节奏中等,给人缓冲的时间,让你可以慢慢去理解lvy,去窥视她过去的13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想慢慢bb因为我太享受这个剧了,我太喜欢了。
从刚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lvy是那种不是很自我,很乖的女孩子,再被坏人虐待这么多年,更加乖巧,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虽然看得出她很怕,也能感觉到她内心,是善良的。
一个善良的女孩,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被绑架以后爱上绑匪综合征)因为这个原因吧,她相信大变态的话,相信他说麻麻不爱你了,会厌恶你,反正各种挑拨离间,我还以为lvy神神叨叨的症状就这个样了呢。
在亲人,曾经的爱人,朋友,认真警察的不间断24,一股一股的浓浓爱意催化下,她终于打破了大变态的魔咒,开始相信别人了,这个过程我不细说了,过程演的特别好,细腻,真实,虽然有的时候看着难受,但是真的符合我的口味了。
我继续说哈,lvy,要说后来她勇敢的面对了大变态,敢于献身去当人质,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个出于自己的善良,她觉得她有责任去救菲比,第二就是她的身后,有她信任的警察,爱她的家人,有这么强大爱支撑,她也变得坚强了起来。
虽然看着她很揪心,不是可怜她,就是设身处地的想,自己这样的话,真的连她的十分之一都做不到,她看似很软弱,其实更是勇敢的活着。
Lvy从来没有那种放声大哭,知道最后一集,她真的不想再被囚禁了,她哭了,她真真切切想逃出去了,这个时候,才是最想家的时候吧,也是那种无望,那种看透大变态以后的深深的反感。
反正最后lvy赢了,战胜心魔,勇敢的逃了出去,她真的很聪明,很讨人喜欢,细腻的小女生,内心深处很强大,自己默默的承受着那么多,她还很要强,哎,流产,被人强迫,都自己默默的埋在心里了,我感觉这个要是换成我,我得啥样。
虽然说是电视剧,不过真实的让我回不过神来。
现在说说家里的那几个人,不想说警察了没让我震撼到。
Lvy爸爸,出轨,这个我可以理解,因为我自己家庭这种气氛吧,麻麻把生活的乐趣抹杀,变成怨怨艾艾家庭主妇的时候,还怪别人不出轨?
爸爸是个好人,爱女儿,也爱妻子,只是因为出事儿的时候,大家都选择了逃避没有勇敢面对吧,麻麻,最后一集竟然说出了实情,自己也是精神出轨,哎,这个也可以理解,两个人婚姻出现问题也是正常的,可是在丢孩子的节骨眼,估计换成谁,都得选择崩溃吧,反正都是可以理解,lvy也是慢慢选择原谅,她有抱怨是真的,我现在也是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感受到一些吧,在孩子的眼中,爸爸妈妈就是超级英雄,无所不能,当有一天,发现了爸爸妈妈也会有缺点,也会软弱,也会退缩,或者是想过放弃自己的时候,真的会觉得天都塌了。
但是冷静下来的时候,想,假如有一天自己不在了,希望他们也会过得很好,不想让他们为自己悲伤,可是假如你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真的希望爸爸妈妈不要放弃,要坚持寻找下去啊。
lvy回家以后,最可怕的就是,感受到了爱,也感受到了家人们似乎要被抚平的伤口,那种滋味,真的。
很难受。
我真的有心疼的感觉啊。
每次都说我妈坏话,特别讨厌她,但是突然想了一下,这个世界上,能对我付出这么多爱的,也只有她吧。
我要继续了。
还有就是妹妹,妹妹真的很好很好了,很完美了。
在小帐篷里,回忆小时候,原来外国小孩也是这样,哈哈哈,想起了我和表姐小时候,用沙发垫子在地上搭房子,然后偷吃零食的情景。
一模一样。
看见lvy就只有心酸,难过。
不过同龄人,真的是有共同语言的,lvy get到了手机技能,还要化妆。
最后一个,初恋,还有初恋的媳妇。
都是善良的人。
我自己这个剧评写的乱七八糟的,都是好人,站在各自的立场,真的谁都没有错啊,这就是人生啊,已经做了最好的自己了,真的啊,我要 吐血了,可能我自己也这么碧池吧,说说就生起了自己的气,好气。
初恋男真的很用心的想帮助 lvy,真的看到她那样,真是说不出口自己已经结婚的事实,但是他也没有欺骗她的感情,两个人在一起很快乐,这难道不值得吗。。
初恋个性就这样,好男人一个,符合剧情需要,挺好的,不渣,还有他媳妇,人虽然泼辣,但是心底是个善良的人。
这个剧,全剧都没有让人感到特别厌恶的恶人,竟然让我觉得,所有人都很对啊,各个立场也没有问题,大变态虽然可恨,他也是从爱的角度出发了,虽然非常非常非常恶心,但是他也用心去爱了,哎,人性啊,这个扭曲啊,这个剧让我看到凌晨三点半,我真的爱上了。
就是我,一个路人,扑通扑通的心脏,被这部剧,掏出来,摔碎,然后一顿爱你,治愈,然后再把你满是瘢痕的心脏放回你的胸腔里。
我现在就是这个感觉(。・`ω´・)Ps有没有觉得,kill eve 某些剧情,就是让人难过,让人心疼的那种感觉,和这个有些神似。
Jodie 真适合演变态,让我今天哭的这么惨。
看豆瓣7.8又是我啾主演的立马就看了,一共五集,剧情有点拖(但是很少有剧不拖),卡司都不是很有名一看就是不是很大的剧,但是立意真的很好。
体现的就是family和alone这个永恒的主题,没有人想要be alone,而family永远是归宿。
发现英剧美剧真的很爱这个主题。
就像艾薇在接受心理治疗里说的,十三年后回来自己身边的人每一个都有了归宿,都有了所谓“自己的人”,她自己就显得格格不入。
当她逃出来了,所有人的生活被打乱了,小女孩儿菲比被抓走了。
为什么她迟迟不肯向警察说出真相,没错是因为斯德哥尔摩症,也是因为,她差点儿就觉得世上只剩这个绑架犯be her person了。
她只是想不孤独啊。
绑架犯又何尝不是一个缺爱至极、一生都被童年的阴影笼罩、想要得到母亲原谅而心理变态的可怜人。
(但这人确实是可恨,自己救赎不了自己就强行绑架别人并且让人质爱上自己,典型的变态哈,还是那种不像我V一样有人格魅力的变态)看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个剧当V的前传也不错,被一个男变态铐了十三年最后一枪崩了他然后走上变态之路???
想吐槽这剧警察,过于无能,无能到气人,无能完了还能叭叭。
还有一点值得说的是,整部剧对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刻画真的很准确,而且整部剧里没有一个女性角色是silly girl,善良又不忍孤独的艾薇,一直想要挽救破碎家庭的妈妈,很爱这个家三观很正的妹妹,沉着稳重又温柔的女警察,看透生活和男人的闺蜜。
(向整部剧背后的女性工作人员致敬,太了解女人啦哈哈哈哈) 在女主艾薇身边有四对男女,妹妹和妹夫,男女警察,初恋和闺蜜,爸爸和妈妈。
男警察一开始对女主充满同情心以至于他在调查案件时被主管意识影响,后来意识到女主在骗人时又非常rude、情绪化和女主永远有了隔阂,就像他说的,I let you down。
而女警察则自始至终很清醒,没有与女主建立任何personal relationship 并且敏锐察觉到女主的斯德哥尔摩症,办案时一直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推动剧情发展),而且虽然她不认可艾薇的做法,但是她在对待艾薇的时候永远很温柔。
在男警逮捕艾薇那里的时候我就一下子把这个角色拉黑了,直男并且情绪化,最后还凭一腔热血把车拦在道路中间直接把女朋友送进ICU。
我都替女警心累。
初恋看到艾薇回来了把婚戒拿下,自己沉溺于跟艾薇在一起的轻松氛围,也沉溺于自己的初恋情结,这已经是典型的灵魂出轨了啊,到后来越看越理解妻子为啥能气成这样,每个男人都抵挡不住初恋的诱惑啊……(初恋一哭,现任必输)而染着黄毛打着唇钉的小闺蜜则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些(btw这个角色真是太讨喜了,啾子,妹妹,和闺蜜这仨简直天使女孩儿)在初恋与闺蜜开着车停在警局前,初恋不知道该怎么做只是想保护艾薇时,小闺蜜一语点醒他,你不该这么做了,你不该再往上贴了,艾薇是爱情,而妻子是生活,向你的妻子道歉吧,grow up and take your responsibility!(妈的哪个女孩不想拥有这样三观正还勇的闺蜜!!!
)而且闺蜜还说就是因为没有承担起生活的勇气才一直单身的,而初恋boy在没有想通之前就结婚了,他本以为艾薇不会再回来,没想到她回来之后他根本招架不住。
最后这个男人向妻子忏悔的时候,妻子都不用他说就已经原谅了,并且她也同情艾薇。
(就说是不是女人对女人的理解能力永远比男人对女人的理解能力强!
) 妹妹和妹夫这一对,妹妹看到姐姐回来了所以想要多花时间陪姐姐,甚至都把婚期往后拖了,妹夫觉得自己被驱逐出了妹妹的世界,有一天终于忍不住发飙了。
女主与妹妹的谈话让妹妹意识到她确实很爱他,但是爱的定义又是什么呢?
都不是妹妹自己想要把手机屏幕换成两个人的照片的,而是男朋友想让她放的。
没错两个人确实很相爱,可这位好好男友连自己的女朋友陪自己姐姐几天都觉得受不了...感觉这也是位天天要让女朋友照顾着的巨婴。
当然这位在这部剧里算好的男的了。
还有一点这个角色令我非常气愤的是,全家人在一块儿看影片时,他明明知道妹妹白天看到爸爸跟情妇在一起晚上又跟家人在一起而觉得很讽刺,她当然对她爸没好气儿,她也是迫不得已把爸爸出轨这个事情跟艾薇说了,因为她觉得姐姐有权利知道,而俩姐妹发飙后,这位男朋友竟然对自己女朋友说“看看你做的好事”、“让你爸喘口气吧”,看来你的理解能力全用来理解她爸出轨这件事儿上了……合着家庭的和谐就要建立在女人的容忍之上吗?
妹妹就应该不告诉姐姐让姐姐永远蒙在鼓里?
甚至一气之下还搬出去了,没有与妹妹一块儿承担这段风雨........“真男人”啊...... 最后再说爸爸妈妈,这也是体现男女家庭地位体现的最准确的一对了。
大女儿被绑架后爸爸找了个年轻的情妇,而期间其实妈妈因为长期没有人陪伴就找了隔壁一老头聊聊天,而也仅限于聊聊天而已。
而就因为这事儿妈妈以为爸爸搞外遇、家庭支离破碎是她收到的“惩罚”?由此可看出女人在婚姻里永远不是问题,因为女人连自己拥有一个能够聊天的异性都觉得是背叛了自己的老公。
而爸爸呢?
找个西班牙的年轻姑娘同居并且在大女儿回家之前仍恬不知耻……但是也能看出来妈妈对面对整个家庭的无奈和疲惫,她什么都做不了,只有爸爸想要真心悔改的时候整个家庭才能重组....多么可悲的现实,而家庭重归于好后妈妈第一时间竟是向爸爸忏悔她以前有个说话的老头,这块儿我真是看的气得我火冒三丈,真希望所有女性都不要在婚姻里跪了,男人老了以后搞外遇这种事不能原谅也不可原谅,他搞外遇是他不仁他不义他对不起天对不起地而不是什么你该收到的惩罚!
这位父亲在看到菲比和爸爸重逢之后又重新燃起保护女儿的热情然后出去和别人失智打架........这里也真是.....啊怎么说才好..... 写到这儿感觉这四个男的啥也不是....抵挡不住初恋的诱惑婚内精神出轨……女朋友因为陪刚逃出绑架犯的囚牢的姐姐没时间陪他而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大女儿被绑架对家庭失去信心在外搞西班牙情妇……被女主的漂亮柔弱吸引充满同情心和拯救别人的心情而蒙蔽了双眼以至影响案件调查..........男人啊,每个人都在逞英雄,都想要保护别人,可结果呢??
后来这四个男性角色都在为自己犯下的蠢事而赎罪,而当他们想赎罪的那一刻,女人就已经永远原谅了他们...........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与Clark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
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
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o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
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
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
而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惊讶的普遍。
研究者发现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体验。
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
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
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
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
关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心理分析学的看法,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综合征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人是可以被驯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童话原型:美女与野兽:野兽囚禁了贝儿,虽然没有肢体殴打,但是他在心理上恐吓了她。
贝儿用她的美貌与善良,把野兽从怪物变成了一个好人,这暗示着一个女人只要美丽而且天性善良,她们就有能力将坏男人变成好人,换句话说,被家暴的女人都是自己不好。
小美人鱼:为了让她的外表对男人来说变得更迷人,宁愿自己从此以后不能说话。
灰姑娘:被一个王子从糟糕的环境中拯救出来,不是因为她很努力,而是因为她很美。
出现最早的白雪公主、睡美人和灰姑娘诞生于美国女权运动的萌芽时期,他们的统一特点就是傻白甜,里面的男人们也都是好人,王子小矮人猎人之类的。
他们的重点是在于怼坏女人,坏后妈邪恶女巫之类的,这些坏女人是利欲熏心的代表。
后来到贝儿和小美人鱼,公举们才算进入女权时代。
贝儿小公举一改以往只知道做家务玩耍的公举形象,她热爱知识,是村里唯一会读书的人;她敢爱敢恨,有独立的思想,有反抗的精神。
而小美人鱼其实是一个青春期的叛逆少女,敢于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男神,即使在社会观念下,他们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是没有结果的,但是小美人鱼敢于冲破这层桎梏。
虽然在过去的故事里,公举们都逃不出爱情故事的束缚,但2009年末的《公主与青蛙》出现了第一位黑人公举,故事所表达的主题也变成了打工创业、个人奋斗;2013年《冰雪奇缘》里的王子,不再是过去的救美英雄,而是个大坏蛋。
当有了孩子后,女人就会被家庭囚住,心甘情愿被压榨索取新闻原型: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805653/#comments http://www.sohu.com/a/300699187_120022643力量(武力、脑力)上处于弱势的群体,基于生存欲,在长时间的相处依赖后,适应环境并被环境改变为了生存,人可以做出多少改变呢,或者说,做出多少被动的改变呢人只知道自己要活着,不问自己为何活,如何活所以,自然会被某些无形或有形力量支配控制只要能保持基本的生存,就不再问,不再反抗就像心中一直有个小孩形象,不论到了过了多久,仍感受到那个自己的无力,仍认为自己无力羽翼何时丰满?
棱角何时打磨?
思想何时进步?
或许,社会并不需要这么多独立有识的个体对于受害者,对于社会,我们只能说声无可奈何,说声sorry抱歉不知道如何解救你们,解救这个社会当你认为这些实属正常,当你认为人性自私,容易受伤又容易报复你就不会想要解决这些正常了对于这些不可确实回答的问题,信之则有,不信则无所以,我选择相信人性,相信美丽心灵,相信人的无限可能
编剧叙事能力非常棒,一是通过警察对Ivy的追问拼凑出她这13年被囚禁时的画面。
直到女警推断出Ivy爱上囚禁者,并且在包庇他的罪行,剧情反转并被推到高潮。
二是通过Ivy的视角,来看13年后家人、朋友发生的改变。
父母双双出轨、初恋结婚,好友出柜。
这些突如其来的改变让她觉得自己被抛弃,甚至还不如回到囚禁者身边。
不过好在编剧没有让剧情流于“五十度灰”的俗套。
刷完第一季,内心非常压抑。
我想编剧不仅仅想要表达斯德哥尔摩效应,还在拷问人性:警察通过撕开Ivy的伤口来追查罪犯,母亲利用父亲出轨掩盖了自己精神出轨,妹妹起初对Ivy身份的怀疑,初恋隐瞒结婚的事实。
Ivy明明已经逃离地下室,但却并非真正的自由,生活里充满了无处可逃的窒息感。
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不过是从一个坑到了另一个坑。
成年人的路,每一条都不好走。
被绑架13年后的女孩重回家庭和社会,首要问题是什么?
绑架犯还在逃,显然抓住这个绑架犯似乎重要性最高;但如果一直抓不到呢?
安全,不被再次绑架重要性最高。
其次呢?
整整十三年,13岁差不多就是初一初二左右吧,回到社会已经26了,先不说适应社会。
家庭都已经面目全非了。
感情上基本是孤立状态,得重新和亲人建立联系——顺其自然吧,虽然失落了十三年,可之后有那么长的时间在一起呢。
我一开始是觉得父母都各自出轨了,不如就干脆地和各自对象过,何必存续名存实亡的婚姻。
可是想一想,如果他们各自和对象在一起的话,小女孩之后还有机会继续和他们在一起吗?
所谓的家庭也就不存在了吧。
所以父母愿意放弃自己的爱情继续维持这个家庭,甚至他们自己也在这个关系中获得快乐,虽然伤害了他们的爱情;但这对于女孩来讲应该是特别好的一件事。
曾经的朋友和小男友呢?
这个真的看运气,对方已经组建家庭,经历不同的人生了,之后能不能继续做朋友也要看人生轨迹,不过由于歉疚心,还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交集可以把握,如果一味沉湎于过去,那么关系也只会留在过去。
再然后就是脱离绑架犯了。
13年,一对一的关系怎么也处出感情了吧,斯德哥尔摩是一部分。
到最后女孩都说自己并不想伤害他;那确实是真心的吧。
13年的时间就这样完全浪费了?
又不是眼镜一闭一睁就过去的,即使一切是这绑架犯造成的,这段关系充满痛苦,但再恶劣的关系也有过温馨和礼物——女孩一个人挣扎的时候,没有其他人能给他帮助和爱,只有这个绑架犯给过他一点点别人不能给他的、他想要的东西。
斩断这个联系是多难的事啊,何况还参杂着对方压入女孩脑海对于逃跑的恐惧。
适应社会相比较而言反而比较轻松了,26岁,还年轻,有这么多人关心着他帮助他,他总能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上是站女孩的角度,和朋友一起看时候,他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女孩的家人和朋友也都受到了伤害、也是受害者,可是没有人关心——是啊,我确实没有想过这一点。
所以最幸运的是,他们还有这么长的未来等着他们。
过去的痛苦从过去蔓延到现在、甚至还会影响未来——但是人们的环境改变了、深刻地变化了,我们会在新的人生中慢慢治愈,慢慢拥抱新的自己。
直到最后,她才真正逃了出来。
洗脑少女觉醒记。
还是没有明白 逛商场的时候为什么不求助 不要跑呢?
13年后回来,我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释然,只有我还停留在原地,好在爱从来都不会改变。
没感同身受也不能评论啥 但交流沟通很重要啊 .. 直接看最后一集吧 ..
冲着对房间的好感看的,你们说节奏慢,三集就能够演完,又说女主恢复的太快,话都给你们说了。但是我想象不出来,这种生活,情绪应该是什么样,所以我知道。
北欧感的画面 太美了 这个故事太让人难过了
标记一下以后不看
剧情和细节都很好,喜欢女主的演技。但就是太拖了,明明三集就可以。另外,警察男女到底在干什么?
2016.4.20
警察战斗力太弱,人物形象太单薄
这就是英剧里的烂片吧。
故事本身如果上社会新闻的话,应该一个小豆腐块就讲完了,但是拍了5集却完全不让觉得拖沓。女主角每一段情绪、行为的转变都让人觉得有些小意外又异常合理:从刚逃出来的闭口不谈,到中间发现物是人非的崩溃,到被质疑时候的愤怒,以及妈妈保护下的脆弱,还有最后的坚强与解脱。家庭的爱贯穿始终,最感动的是女主妈妈对女主说,我对你的爱是无条件的,妹妹和她说,“you come first”,父亲为了她回归家庭。也因此,最后以一家人的拥抱结局。女主死里逃生,这个家庭也没什么再可以失去了。
Happy ending,2016年春的一个惬意的下午。
三集过后节奏成问题啊。
纯粹因为killing eve没看够,才来看另一个剧里的villanelle的。
警察都是sb 不然早完结了 编剧写到后面太不用心 用脚写剧本
Don`t wait ,save yourself,just right now.
同类剧集,bbc比itv何如?
事实上,直到最后,她才逃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