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讲,男主荒川青(若叶龙也 饰演)在电影中颜值不算高,甚至可以讲有点宅男的FEEL,但是他女友小雪(穗志萌香 饰演 )的颜值就很能打了,甚至个人觉得比古川琴音更胜一筹,当然,古川琴音是走气质路线的。
也有一种可能,就是电影中出现的其他女演员,颜值还真的一般。
前半段看着打瞌睡,转折点在于拍完戏后的聚会上,男主被城定(中田青渚 饰演)主动搭讪,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城定还邀请男主到她家,还过夜,聊天这段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
虽然最后啥也没发生,事实上男主是被城定利用来赶走自己的前任,不过男主看出这一切,但也乐意配合。
其实在小雪吃回头草这件事,个人觉得小雪是很渣的。
劈腿是你,说分手也是你,试了新欢不喜欢吃回头草也是你,简直是把男主和新欢玩弄于自己的手中,难道有颜值就可以“为所欲为”?!
不过男主倒是不介意当这个草,反正能回来就好。
回想起来,我也不知道电影的主题是讲什么?!
现代年轻人的恋爱状态?
可能我对于导演金泉力哉不是很了解吧,有机会再看看他其他作品。
整体感觉还行。
如果给一部电影下个定义,那日本电影《在街上》应该是最容易让人看到开头就立马退出的电影。
的确,这开头说的是啥?
主角荒川青接着坚持往下看,原来是刚被分手了。
这一段揭开了故事的走向好吧,是不是需要走“心灵鸡汤”路线?
主角荒川青在下北泽不断游走于咖啡店、书店、服装店、酒吧、等等场所,与遇到的熟人交谈着,与遇到的陌生人擦肩而过,也有人主动聊起看似不合理的请求。
在电影的前半段,就在不断的相遇和交谈着,慢悠悠地我们来到了拍摄短片的现场。
这个房间是休息的,也是别人的。
一切的观感转变,在拍摄失败后的“聚餐”开始。
在得罪了书店的女孩,让主动邀请拍摄的女孩失望之后,主角荒川青和拍摄现场的场务城定有一句没一句的聊得还好。
故事的发展开始散发出“暧昧”,场务城定在聚餐后突然问荒川青有没有时间,可以陪自己走回家?
原来刚才拍摄的休息室,就是城定的家。
两人坐在客厅,继续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不知不觉已经很晚了。
荒川青要留宿吗?
荒川青犹豫,还是留宿了。
这会如何发展呢?
什么都没有发生。
第二天的清晨,城定喊了荒川青起床。
是,早上起床就是这样才对的。
碰到了不肯分手的城定的前男友,荒川青成功助攻。
但在路上碰到自己的前女友,荒川青反而乱了。
这一段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那种不知所措很好笑事情将会如何发展呢?
整部电影就好像一个闭环,在后半段顺利将前半段的那慢悠悠填补回来了。
看到最后我不禁惊叹,这“伏笔”埋得够久的。
这蛋糕可以放很久,从离开又回来。
日本电影《在街上》主要聚焦日本当下青年男女的日常生活,或者截取了东京下北泽的青年男女,那一份仿佛就置身于文艺氛围下的清寡。
主角荒川青是一名服饰店的店员,他看店的时候喜欢拿着一本书,店里顾客不多,还算是清闲。
周围的其他店他都很熟,人与人之间就好像活在一种固有的环境之下,谈论的都是当下的生活或者遇到的人。
故事从他和女朋友分手开始,很明显地穿插了大量的片段,就算这些片段看似无关紧要,但不得不说这都是伏笔。
《在街上》为整个电影氛围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都建立在交谈当中,或者都是通过观察来判断的,这份直觉有时候很主观。
和书店店员田边的交谈,是由于田边主动问起,荒川青通过观察,以为田边可以是无话不说的人,就直接问起了极具隐私的问题,这场尴尬直到后来荒川青道歉了才结束。
而这份道歉是通过电话留言说出来的,就算荒川青主动去书店道歉,田边却先听了电话留言。
和美大的高桥町子的交谈,是由于高桥经常光顾服饰店,看到荒川青喜欢拿着一本书看店,通过这种观察觉得荒川青适合参演她的短片。
这种主观观察导致了高桥觉得荒川青很合适,就直接邀请了。
后来才知道荒川青还和高桥喜欢的对象长得很像,增加了信任感。
虽然,最后拍得效果很差。
和场务城定的交谈,也是由于城定的观察,觉得荒川青不像是坏人。
主动邀请他来家里做客,就好像城定认为荒川青会是一个聊得来的人。
关键是城定也说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孤独,在某一瞬间城定其实有想过荒川青会不会是一个很好的交往对象,但后来想一想做为朋友会更合适。
这一段交谈是电影后半段很关键的转变,到底城定邀请第一次见面的荒川青来家里做客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是试探,那么城定应该是在“聚餐”的时候判断荒川青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随后她突然看到荒川青没跟着大伙,觉得他和自己其实蛮像的。
因为感觉和自己很像,两人的关系就拉近了。
同时,城定一直受到了前男友的困扰,既然分手了但是却不死心的前男友,应该是每天都会纠缠着她。
她想不到办法,所以在邀请荒川青到家里做客,可能也有一种希望有个人陪她走一段路。
后续的聊天很开心,这是很关键的,所以荒川青问她是不是可以留宿的时候,她是答应的。
至于第二天碰到前男友上门,她一开始是没有想到这时候出现的,但既然碰到了也表现得庆幸终于可以摆脱前男友了。
所以她说会送荒川青出门,自己也有点内疚的成分。
田边、高桥、城定,都是那种相信直觉的人,当遇到那种真诚得毫不掩饰的荒川青,才会变成适合的交谈的朋友。
至于小雪,作为自己才是重要的人,虽然也是相信直觉,但她的直觉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假如直觉告诉她对自己不好,那就真的是不好。
所以,她选择了荒川青,这就是直觉告诉她,荒川青会以她为中心。
电影《在街上》严格意义上不算是很严谨的电影,逻辑上不能太较真,在导演今泉力哉的看来,其实就是发生在当下的存在,到底为什么会如此?
生活的不确定性,比逻辑都赶不上。
看你,敢不敢?
映画『街の上で』今泉力哉导演 × 若葉竜也 采访
──《在街上》以不断变化着的“文化街区”下北泽为舞台,讲述了一个关于古着店、古书店、独立电影、恋人和朋友的故事。
可以聊一聊您是如何想到以下北泽这个“街”为舞台来拍摄这部作品的吗?
今泉力哉(以下、今泉):有个电影节叫“下北泽电影节”,那里的工作人员希望我可以拍一部以下北泽为舞台的电影,于是我就拍了这部电影。
──故事的灵感是立即闪现的吗?
今泉:不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拍过以某个街区或场所为主题的电影,所以最初思考着“应该怎么拍”的时候觉得是件很困难的事。
但当我看到车站前的区域施工中的景象后,想着如果我能讲述一个关于“变化的景象和人们不变的情感”的故事就好了。
还有,最初的设想是一个在古着店工作的角色被邀请参与一部独立电影拍摄,以此扩展出了整个故事。
──是导演提议让若葉先生饰演主人公荒川青的吗?
今泉:我们最初的想法是举办研讨会然后从中挑选演员,但当我在《爱情是什么》上映期间再次见到若葉先生时,觉得主角可以由他来饰演,所以极力邀请了他。
──您收到邀请时有何想法?
若葉竜也(以下、若葉):怎么说呢,有种收到情书的感觉(笑)。
导演希望再次与我合作,我觉得非常开心。
──看到剧本后有觉得更加有趣吗?
若葉:最初只看了企划书,关于企划书...今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若葉:在最初的设定里,主人公完全不说话,但在剧本第一稿里却不停地在说话(笑)今泉:我原本打算像Aki Kaurismäki那样,主人公相当沉默寡言却逐渐被卷入故事中。
电影实现出来之后虽然也有那种沉默寡言的氛围,但整体上还是说了很多(笑)──虽然有点偏题,演员们的台词量很大啊...今泉:一直在说话。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写的剧本就会变成这样(笑)──导演可以聊一聊起用若葉先生的理由以及觉得他发挥出色的地方吗?
今泉:他是一个混在一群没有什么经验的人群之中(包括非演员)也能使作品成立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能够好好发挥演技的人。
我对他有着这样的印象。
──反之,在若葉先生看来,今泉导演的作品以及今泉组的印象和魅力是什么?
若葉:在今泉先生拍摄的作品中,主人公基本没有成长,那种不对人进行分类的氛围我觉得非常有魅力。
今泉先生拍摄作品时的温度也很有魅力。
──这部电影完全是在下北泽取景拍摄的,但我觉得一直在同一个街区取景可能也是个很大的挑战。
今泉:在我拍独立电影或者说是小电影时,就只在自己的房子、附近的公园和通往那个公园的道路上取景,所以我不是那种担心画面没有变化的人。
若葉:基本都是在室内呢(笑)今泉:可以说在室内的拍摄解决了“如何拍摄下北泽”这个烦恼。
我一直觉得只要具备“对人物进行有魅力的描绘”和“紧张感”这两点电影就算成立了,因此在同一个地方拍摄没有那么多困难。
反过来说也有积极的方面,例如不用经常移动。
──印象深刻的场景之一是在中田青渚饰演的Iha家中的那场戏,那是一段非常长的长镜头。
之前在采访中田小姐的时候听说完全是按照剧本演下来的,大概有10分钟,拍摄的时候感觉如何?
若葉:大概有17分钟。
今泉:其实中间还夹着另一对的对话场景,除去那一段,整个片段基本拍了17分钟。
──您觉得这与舞台上的表演相似吗?
若葉:不,和舞台也有些不同,没有那种观众在场时的能量。
今泉先生蜷缩在房间的角落里观看,工作人员真的营造出了两个人的空间。
中田青渚小姐表示她非常紧张,最初我说着“别担心,我们可以拍很多遍”,但在正式开拍前更紧张的反而是我(笑)──真的感觉那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一个片段,我非常喜欢那个场景。
今泉:对我而言,这个场景是“我能够拍摄其他导演拍不了的东西”的印证之一。
我觉得很厉害的另一个地方在于,虽然他们说没有即兴表演的成分,但他们在对话过程中笑得很自然。
关于“笑”这个动作,剧本里并没有写,我也无法控制。
这也不能说是即兴表演,只能说二人营造出的氛围大量存在于台词之外,这单纯阅读剧本有趣得多。
──所以二人之间的氛围是意外的收获。
今泉:是的。
因此尽管有小瑕疵但也不会重拍一遍,因此无法复现那种氛围。
──还有什么其他场景产生了超乎想象的效果吗?
今泉:用长镜头拍摄的场景拍得比想象得快。
例如在咖啡店和芹澤(興人)先生交谈的场景里,本来并不打算从头到尾用这么宽的镜头,原先计划的是用更多镜头,比如两段式或切回式。
我表示“已经拍完了,要不就这样”的时候,全员都很惊讶(笑)。
因此在前往下一个拍摄场所前留出了更多时间。
若葉:在那之后,我们度过了悠闲的午餐时间(笑)今泉:下一个拍摄场所要拍两个女孩在外面拍照的场景。
在前往拍摄场所的路上闲逛时遇到了安藤サクラ小姐...若葉:遇到了安藤サクラ小姐和柄本佑先生。
──这也是下北泽的日常风景吧。
若葉先生在表演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场景吗?
若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剧场The Suzunari前,与Renoir兄弟之一的左近(洋一郎)先生饰演的警官交谈的场景。
非常有趣,大概是十年来第一次在正式拍摄时差点笑场,如果不是咬紧牙根真的会忍不住(笑)。
心里想着“你到底在说什么啊”。
写下这些台词的人很奇怪,不加怀疑地说出这句台词的人也很奇怪。
其实我非常喜欢这个场景,单单是那个场景我就能看40分钟(笑)今泉:只有那个警察不是演员,他其实是漫画家。
他与一起制作剧本的大橋(裕之)先生关系很好,在大橋先生拍摄的独立电影里作为演员出场,面对没有台词的剧本开始即兴发挥自顾自地说了起来,非常有趣。
一旦正式邀请了他,因为其他人全是演员,他也会好好记住台词,那一场完全不是即兴发挥。
若葉:真的都是记下来的,因为开拍前他就说起了台词(笑)──电影4月9日上映。
希望观众可以自由地接受它的同时,在导演心中还有什么别的期待吗?
今泉:虽然电影只是展现了日常生活,但由于一年之间就变成了这种情况,去看现场音乐会或者去酒吧喝酒这样的事情看起来更加美妙和珍贵。
如果能再次回到这种时期就好了。
我制作电影时很注重独自度过的时间,或者说没有人旁观的时间。
我最近一直在想,电影的魅力之一在于观众可以看到无人旁观的时间,可以是无所事事的时间,比如闲暇时在古着店看书,或是在酒后想起甩了他的女朋友。
希望大家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可以享受这一部分。
──也请若葉说一说给观众的留言。
若葉:如果大家身上发生了很糟糕的事情,希望能来看看这部电影。
我觉得这是一部让人觉得“明天又能继续努力了”的电影。
虽然它并不会改变人生观或世界观,但却是一部让人觉得“明天再试着努力一下吧”的电影,希望大家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能来看一看。
今泉:有一部电影叫《Happiness》,导演是Todd Solondz。
我在大学时期玩柏青哥输了三万块钱,拿着剩下的两千块钱去看电影,电影里出现的人都比我不幸,相比之下三万块钱就成了一件小事。
如果这么想的话确实...若葉:我觉得会这么想今泉:会想“比(荒川)青要好一点”若葉:可能会这么想(笑)*原文:https://screenonline.jp/_ct/17446346今泉力哉导演 × 中田青渚 采访
──首先,您是怎么想到要拍摄《在街上》的呢?
今泉力哉(以下、今泉):下北泽电影节有独立电影竞赛单元,我曾经参加过第二届下北泽电影节,也担任过第九届电影节的评委。
因为有这样的关系,所以电影节的工作人员邀请我以下北泽为舞台制作一部电影。
──导演的意图是创作一部描绘人们的互动和日常生活的电影,而不是展现下北泽的魅力吗?
今泉:别人对我说只要以下北泽为舞台就可以自由地写剧本。
已经有很多以下北泽为舞台的好电影了,比如《人声嘈杂下北泽》,所以我觉得我不能拍一部烂片。
另外,我此前从来没有拍过关于一个地方的电影,如果一直在室内拍摄的话会觉得很抱歉(笑)。
现在如果要在下北泽拍电影的话,我觉得其中一个主题是车站前和街道的变化,于是我开始写剧本,然后自然地开始围绕“不变的情感和变化的城市”展开。
我最近觉得展示那些无人关注的时间是电影应该做的事。
例如,透过窗户看到人们在开店前做准备工作的样子,有类似这种想要描绘的形象。
──另一方面,中田小姐平时经常来下北泽吗?
中田青渚(以下、中田):我在开拍前来过一次,但平时不来。
尽管它离涩谷很近,但不像涩谷那样热闹。
我来的时候是晚上,有一群人拿着罐装啤酒在车站前闲逛,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与其说是难以接近的街区,不如说是任何人都可以居住的地方。
──这次以若葉竜也先生饰演的荒川青为首,有四位主要女性角色,其中选择中田小姐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今泉:中田小姐在另一部作品的试镜中演技很有趣,令我印象深刻。
当我和制作人髭野先生讨论选角时,我说“前几天在试镜时遇到一个很有趣的人叫中田青渚”,然后发现髭野先生在另一部电影中与中田小姐有合作。
4位女性年龄很接近,在发出邀请之前也讨论过她们各自饰演哪个角色。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四个角色只能由她们各自来饰演。
──在这种情况下,是什么让您决定让中田小姐饰演城定Iha这一角色呢?
今泉:说实话,这次选角真的提心吊胆(笑)。
我从来没有在片场与她合作过,所以不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
不过我觉得中田小姐今后很可能会在电视剧或更大的商业电影中因为可爱而被起用,所以我认为在这部影片中这样做没有意义。
我对她说希望她能扮演一个需要演技实力的角色。
中田:我最初拿到剧本的时候就很害怕,听到你刚才这番话我更害怕了。
──我只看过成片,但我认为在这四位女性中,中田小姐是Iha的最佳人选。
今泉:另外在念剧本的时候,我觉得她原本的关西方言很有魅力,所以我用我乱七八糟的关西方言写了剧本,让后让她本人修正。
因为是大学生的角色,所以用什么方言都可以,为了配合她关西出身的设定,我还添加了一些对话,比如“你在下北泽住了多久?
”。
──您刚才提到觉得她在另一部电影的试镜中演技很有趣。
中田小姐的什么地方让你觉得有趣呢?
今泉:我第一次见到中田小姐是在某个电视剧的试镜中。
她在戏外蹦蹦跳跳,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但是表演的时候却很出色。
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田:我果然很奇怪吧(笑),完全没有印象了。
在那之后我又参加了这部电影的研讨会,有很多人参与,所以我很紧张。
我当时也表现得轻飘飘的,表演的时候甚至觉得可以不计结果。
今泉:我们在研讨会上宣布将从这些人里选择出演人员。
同时也向几位发出了邀请,只有中田小姐是特殊的。
基本已经决定是她了,只是我想看她的表演,所以让她与报名研讨会的人混在一起表演。
──当决定饰演这个角色后,中田小姐是如何去塑造Iha这个角色的?
中田:塑造角色也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只是认真阅读了剧本。
读完之后询问了导演关于Iha来到东京四年的背景和情况,其他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
──出演其他作品也是这样吗?
中田:取决于作品。
Iha并不是那种很需要发力的角色,如果用力过度反而会在影片中显得格格不入。
当然并不是没有努力,只是尽量不表现出紧张。
现在回过头看,觉得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这个角色。
──包括城定Iha在内,今泉导演的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都很精彩,展现出了人物的诚实魅力。
在女性的描绘方式上有什么注重的地方吗?
今泉:在写剧本和创作人物的时候,有意识地不神化女性,不将她们描绘成女神,也不将她们描绘成男性幻想或理想的产物。
我不了解女性,所以就将她们作为不了解的东西来描绘。
此外,我认为不做过度的演出指导很重要,不仅是针对女性。
既然已经起用了这些优秀演员,过剩的演出指导只会削减她们的魅力。
以烹饪作比方,为了充分发挥食材本身的味道就只用盐调味。
只要交给她们发挥就已经有足够的魅力了。
这是一种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很困难的执导方式。
──原来如此。
今泉:在这次的拍摄现场,我清楚地记得在接近片尾5人在街上相遇的场景里,中田小姐被要求调整表演。
我想中田小姐是参照着周围演员的表演来进行自己的表演,但聚集在那里的几个人表演温度是不同的。
我觉得中田小姐自己也不知道应该要表现到哪个程度。
因为是一个有冲突的场景,她周围的人情绪有点高涨,所以中田小姐也有点表现过头了。
因此我对她说“你不用表现得那么用力,再放松一点”,于是她做了适当的调整,放平了情绪。
就结果而言,中田小姐明白了我想要的温度并改变了她的表演方式。
中田:我其实很害怕今泉导演(笑)。
虽然他在研讨会上近距离指导演出时看起来很享受,但拍摄现场他其实是在远处俯瞰,所以感觉完全不一样。
虽然导演看起来很放松,似乎想让我们自由发挥,但其实他控制着一切也看透一切。
这既让人舒服又让人害怕。
今泉:我尽可能不给出详细的指示,只是进行微调以获得最佳效果。
中田小姐在拍摄现场学到了很多吧。
她非常迅速地理解了场景的长度。
在影片结尾处的古着店场景中,她对台词、转身时机以及空间有很好的把握。
她也知道我并不是想大量拍摄面部表情。
至于未经演出指导而产生的有趣场景,则是和若葉先生在家里摊开一块白布然后把它卷起来并像球一样投出去的场景。
我应该没有告诉她要这样扔吧?
中田:我就很随意地做了一下(笑)。
最初的剧本中并没有这个场景,摊开白布是拍摄期间突然加入的动作。
若葉先生 “小心不要染上茶渍了”的那句台词也是现场产生的。
今泉:那是在测试(正式拍摄前的确认工作)过程中,想到若葉先生如果摊开布的时候说“小心不要染上茶渍了”会很有趣,于是决定加上这一段,然后也当场加入了中田小姐“本来就在茶上”的回应台词。
但是摊开的布只在那个场景里出现了。
《在街上》这部电影里,我有意识地试图创造一些场景,那些在普通电影中只出现一瞬的人会在之后的故事中出现,或是以类似主角的方式登场的人在此后不再出现。
在live house流泪的女性就是一个突出例子。
会遇到很多人,也有许多再也不会见面的人,这在日常生活中不也很常见吗?
也可能因为下北泽是一个可能会遇到各种人的地方。
──在今泉导演的电影里,即使是有主角在场的场景,也会聚焦于其背后的那些人认真但有趣的互动。
在本作中,这些人最后也会成为推主人公一把的关键。
您最初就考虑到这种构成了吗?
今泉:“最讨厌的人、最无可救药的人在无意之中推了某个人一把”的这种构成能使故事更加丰富,所以我很注重这样的情节。
我看过的电影里喜欢的故事大体也是这样的。
在我制作这部电影的时候,尽管不知道片中的那个人能否在背后推雪一把但还是尝试了一下,那部分也是有意识地加入的。
──在咖啡馆的场景里关于Wim Wenders的对话,像是把实际生活中听到过的对话放了进来。
这种次级角色的互动在写剧本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吗?
今泉:基本上是边写边想。
我并不是先建立一个框架再写的。
有时候会灵光一现写下几个部分然后把它们串在一起。
我也不知道每次都是怎么写的,已经完全不记得我是怎么写出《在街上》的。
有很多场面是在开拍后写的。
我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这是一部规模相对较小的电影,但即使是大电影,我也会在片场纠结到最后一秒。
这样做的话作品会变得有趣。
写剧本时的最佳效果、拍摄时的最佳效果和编辑结束后的最佳效果都是不一样的。
──现场产生的东西发挥了很大作用呢。
就剧本以外产生的东西而言,中田小姐拿到剧本有何感想?
中田:通常阅读一个剧本时不是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场景吗?
但是对于《在街上》则完全想象不出来...今泉:原来想象不出来啊(笑)。
真是个糟糕的剧本(笑)。
中田:我不知道这会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所以就以轻松的心态去到了拍摄现场。
我甚至不知道这电影是否真的会有趣。
因为不知道电影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感到害怕,导演的这种感觉也令人害怕(笑)。
剧本里到处都是括号,我想着怎么能说这么多话。
而且没有舞台提示的话也不知道是什么场景。
今泉:确实很少有舞台提示。
但我在拍摄时也不清楚成片会是什么样子。
只有当电影完成并串连起来时我才意识到它是这样的电影,所以演员们可能也不知道。
例如Iha将青带到家中的场景,如果被追问理由的话那场戏就不成立了,在我心中没有什么理由。
中田:我也觉得这不是从逻辑上考虑的东西。
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做,把青带到家中聊天也没有什么理由,所以我尽量不去想这些。
我觉得有些时候正是面对初次见面并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人才能敞开心扉。
与其说Iha是女主角,不如说希望大家能想象在电影结束后仍在继续的青的日常中她会留有什么地位。
──电影中的庆功宴场景里,青感到尴尬时Iha来到他身边坐下,看那个互动可能会觉得Iha对青有好感。
但当去到Iha家中后,却很自然地像朋友一般互动。
观众可能会觉得她是不是一个玩弄别人的女性。
今泉:会有这种观点吧。
是否有恋爱感情,直到最后都是模糊的。
中田:我自己也不清楚。
虽然表演的时候很紧张,但我也不知道这是一种恋爱的心动还是出于当时的情境。
我觉得Iha的魅力在于她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人们说不出口的话,但当问及她行动的原因时她本人也不清楚。
今泉:就像我刚才所说的,饰演Iha的时候不用考虑太多,她去到旁边的座位也没有什么意图。
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电影公开时她可能会成为一个女性观众很讨厌的女性角色(笑)。
中田:确实...在其他场景中,我也有意识地抛出了一些话语。
如果过于温柔,看起来会有恋爱的感觉,所以2人聊天的时候我有意识地把话说得粗暴一些,也有一些吐槽的语气。
今泉:我觉得房间里的互动场景拍得比我脑子里想象的要厉害得多。
我认为那场戏是其他导演绝对拍不出来的东西。
当拍出这样的场景时,我能感觉到这是自己的作品。
但是正式拍摄前一遍都没有成功,因为正式拍摄也不太顺利。
中田:我和若葉先生都说错台词了(笑)今泉:虽然后期编辑做得很好,但若葉先生跳过了大约三页的台词(笑)。
他想不出接下来的台词,我为了不让他看向我这边于是用悄悄话说“接下来的台词是什么”。
若葉先生可能注意到了,但紧接着助理导演用更大的声音传达给他的同时,中田小姐看向了助理导演(笑)。
整体的表演非常好,所以我心中完全没有再拍一次的选项。
但我因此很苦恼,一直念叨着“虽然是OK的,但中田小姐是不是脖子扭向了这边?
还是只有眼球?
如果只是眼球的话可以用CG修正”(笑)。
最终,我将同时发生的另一个场景穿插在失误片段中间才使之成立。
──还有这样的事啊(笑)。
最后,请聊一聊《在街上》拍完看完后的感想。
中田:在拍摄现场我只是以Iha的视角看着青。
与其他人在一起时的青和与Iha在一起时完全不同,这很不可思议。
我自己也不明白是怎么做到的,可能是在那个年龄段以及那种状况下才能做出这样的表演。
如果现在再让我饰演一次Iha,我已经做不到同样的事了。
在好的意义上是如此,在坏的意义上也是如何。
我当时可能真的什么都没想,完全把自己交给了角色,有很多地方都是靠着若葉先生引出来的,现在再表现一次的话会非常困难。
我已经饰演不了那个角色了(笑)。
今泉:我觉得电影的成片非常有趣。
在各种意义上,我已经很久没有拍过这样一部具有个人特色的电影了。
像《春眠寂茶》这样,在至今为止拍过的此类电影中最完美的例子之一就是《在街上》。
通常我在拍电影的时候,绝对不会感到满足。
因为我觉得当我满意的时候就结束了,但这次我相当满意,因此对未来感到不安(笑)。
我觉得这部电影好到我近期再也无法超越它。
*原文:https://storywriter.tokyo/2021/04/19/4761/
《在街上》2019很可爱的一部日本电影。
抱了看一部松散的日式电影,在阴天把客厅帘子拉起来,这样的心情。
戏里导演说到“像特吕弗那样有趣的电影…… ”时,开始慢慢注意到电影前半段打散的结构组织起来,各个段落呼应。
正好昨天看了特吕弗的《零用钱》。
日本电影里那种漫长的对话,古着店,咖啡厅,酒吧,随意走进一家店,年轻人讨论wim Wenders和鱼喃キリコ,这样的气氛。
后半段戏剧化起来,本来坐着无内容的谈话,突然出现不可思议的偶然和重合,一定是精心安排的吧?
可是前边明明还是平淡如水的叙事。
这种混合,加重了片子的荒谬感。
可以说是一种怪怪的有趣。
反正如果你闲着没事,又不想看一部野心勃勃的电影,打开这部片一定很合适。
电影里的气氛可以说是理想的,不过我也会想“是在拍电影啦。
”真的存在吗?
剥掉形式真的关心艺术的人们聚在一起谈话,如果现实没有,那就自己创造吧。
导演是这样想的吧。
最初是被一条推送里截出来的台词吸引到:——为什么呢,男女之间,同性之间有的时候也是,没有交往,没有其他感情的时候,就能像这样自在地聊天。
一旦意识到了彼此是异性,就会开始嫉妒,平时聊的有趣话题也会开始变得无聊了。
——我一直在想,我能不能做到在和异性来往的时候保持这种距离感。
——如果没有了嫉妒这种感情,也会变得无聊吧。
不是有种说法吗,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上了对方,嫉妒就是决定性的证据。
——嫉妒、暧昧、和喜欢,是同一种感情。
看完真的太喜欢了。
淡淡的、轻轻的爱情喜剧。
好多描绘得好棒的细节,大家好像都被情愫围绕着:内倾害羞不善社交,害怕很多东西又很笃定的男主:他会在livehouse,满怀关切地静静看着独自流泪的女生,会在散场后偶遇时,接过她当场要来的薄荷味香烟,除了谢谢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呆呆地望着她蹦哒到其他人群中。
把从没点过的烟架在家里的烟灰缸里,一直到影片结束。
会兀自向爱上已婚男性的女店员提出不合时宜的问题。
会执着地疑惑,为什么女友能在绿了我之后又要甩了我。
饭店老板有自己的记忆点,会事后指出客人议论的影片片名出错,是《美国友人》而不是《美国朋友》,就算他知道“友人”、“朋友”没什么区别。
交通巡警逢人就会坦露自己喜欢上年龄相仿的继侄女,末了还会请求他人保密。
好像期待的不是理解和肯定,而是倾诉对象。
路人再合适不过,与自己的生活无羁无绊。
男主女友自我又果决。
能轻轻地对男主承认劈腿了,对不起,但我不求原谅,我求分手。
之后也能承认,我喜欢你,但与你相处我不舒服,我要分手。
再之后也能承认,我喜欢的还是你。
古着店一对顾客。
女生甘愿把自己放在第二位,为男生挑选表白衣服,明知自己是备胎但又很开心。
现实里怕是会被说成“舔狗”。
但爱有对错之分吗?
看完我也不知道,但窥探式地看到了爱的各种模样,大家都有一个结果,都有各自的欢喜和失落,但都很体面。
“距离”又是被讨论和展现得最多的概念。
独自住在大房子,在片场协调的女生,似有似无地接近略微有好感的男主,用着朋友的身份彻夜畅谈。
也会在分别之后关心他的情感动向。
说不喜欢不可能,但挑明了就无趣,就像她对白里说的,和异性来往的时候保持这种距离感,在克制的边界,最微妙又最澎湃。
一个个巧合织出淡淡的、又有点好笑的故事,伴着很好听的配乐的和插曲慢慢看完,挺开心的。
又发现了一位宝藏导演——今泉力哉,专注拍摄青春与爱情的导演。
《在街上》是他2019年的作品,简单的人物和简单的场景,把都市男女之间微妙的情感波动展现得非常有趣。
电影主角是在古着店工作的荒川青,普普通通的青年,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经常独来独往,徘徊在书店、剧场、小酒馆,喜欢读书,看店的时候经常捧着一本书。
开场不久青的女友便要与他分手。
她坦白承认已经有了更喜欢的人,希望结束两人的感情,开始新的一段。
青不同意。
雪说:“我从明天起就当我们分手了,和那个人好好在一起。
你就当还没分手,可以继续说我是你女朋友。
”青辩驳了几句,放弃抵抗。
生活还在继续。
他到小酒馆找熟识的老板发牢骚;在面馆,望着不远处吃面女孩的侧影发呆,直到被发现;在书店,女店员主动与他聊天,他却没头脑的问了句“你和川边(书店老板)有一腿吗?
”后来不得不想办法道歉;在街上,交警拦住他,突然开始诉说自己的感情,因为姐姐嫁给了年龄大很多的姐夫,姐夫是二婚,有个女儿,他认识并喜欢上这个继侄女,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法律上属于三亲等,肯定无法在一起。
他很痛苦。
在店里,遇到一个女生帮喜欢的男生选衣服向别人表白,却心有不甘,男孩说两个都喜欢,如果表白失败了,我们交往吧,表白一定会被拒绝的,因为她有男朋友。
结账时,女孩低声地说,要是能成功就好了,男孩呆呆地点点头。
一个常来店里的女孩在拍电影,希望能邀请青演一个读书的人。
害羞的青同意了,虽然表演不顺利,但在剧组认识了一个女孩,两个人一同去到女孩的公寓。
这段对话是电影最长的镜头,调调很像《爱在黎明破晓前》,两个人散漫地聊着,感情、前任、性,偶尔停顿,偶尔对视,对话略显尴尬但整体流畅,忽远忽近的空气飘荡在两人之间,试探与疏远都不想失了分寸。
女孩:为什么呢,男女之间、同性之间有的时候也是,没有交往也没有其他感情的时候,就能像这样自在地聊天。
一旦意识到了彼此是异性,就会开始嫉妒,平时聊的有趣话题,也会变得无聊了。
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做到保持这种距离感。
青:如果没有了嫉妒这种感情,也会变得很无聊吧。
不是有种说法吗,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上了对方,嫉妒就是决定性的证据。
嫉妒、暧昧、和喜欢,是同一种感情。
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爱与喜欢的距离,爱与不爱的距离,爱情与友情的距离,爱而不得与失而复得的距离,那么遥远,又那么近。
穿梭在电影里的人们,不认识的人在努力走近彼此,熟识的人在微妙地保持着距离。
陌生让身体小心翼翼,熟悉让语言肆无忌惮。
电影的剧情表面简单但构造精巧,每场戏都若有所指,很多对话和人物都在为后面的剧情做铺垫,以青为核心,周边几个互不相识的人物穿插往来,线索清晰,暗流涌动,才有后来很戏剧化的高潮和结尾。
电影最精彩的一段就是五人街头相遇。
青刚要从剧组女孩家里出门,与她藕断丝连的前男友突然来访,看了青便转身离开。
女孩和青一起去店里,路口遇到了小酒馆老板和雪。
老板带着雪想找青复合,青以为老板就是那个第三者,老板和雪以为剧组女孩是青的新女友,恰好剧组女孩前男友追过来,把公寓钥匙给青,祝他们幸福。
要帮剧组女孩,青就要承认是他男友,要与雪再续前缘,青就必须否认。
各种误会、揣测、承认、否认,五个人的眼神和质问你来我往,让人又心疼又开心。
这场戏的演员调度和台词设计,极其自然,极其精彩。
雪最终抢走剧组女孩前男友的车子,逃跑了。
路上遇到那名交警。
他再次讲了他与继侄女的故事,但这次,他想行动了:“我想告白,虽然知道一定失败,但是如果我不说出来我心里永远有过不去的一道坎。
”雪顿悟了一般,又回去找青。
青的镜头被删了。
剧组女孩到店里找青,却掩盖了真相,说电影里有他。
她随意地翻看着衣服,试图找到话题,把对话延续下去。
但他和她都不知道如何进行,那一晚的气息和默契似乎没有了。
空气静止片刻,她欲言又止。
电影最后,女友回来了。
雪之前喜欢上一位有名的演员,青在剧组里也见到他了。
真正在一起以后,雪发现并没有想象的美好,她更怀念和青在一起的感觉。
雪带着知名演员找青复合,演员承认他们已经分手了,转身逃走,还在震惊中的青,第一反应是问雪,你还不赶快去追回来他,他可是大明星啊。
雪说,你就是大笨蛋。
青从冰箱里取出分手时没吃完的蛋糕。
也许过期了,也许没有。
鼓起勇气尝一尝,依然很好吃。
温柔地别离,才会温柔地重逢。
今泉力哉导演塑造了一座理想的城市,那里有很多有趣的男男女女,他们热爱生活,他们简单善良,他们胸怀坦荡,爱或不爱,温柔以待。
SIFF上看完《在窗边》,在偶遇的朋友的推荐下迅速看完了《在窗边》感觉已经好久没有看大文本量慢节奏的电影了,但我是喜欢日影这样的舒缓慢节奏的,镜头在远远的地方一架,打造一个美丽的构图,然后主人公们就轻描淡写地聊起来,时不时蹦出一句“诶?
”(他们真的好喜欢说“诶”,好像自己没听懂问题一样,笑),或者讲着一大堆的敬语(又笑)我觉得影片吸引我的地方在它的细腻和复杂,两个小时过去觉得自己吸收了太多太多的信息,以至于在观影过程中明明有一些清晰的感想,再看完几个小时之后一下子又梳理不出一个头绪了,但我还是想借着最近一段的境遇写些什么。
我不知道日本年轻人是不是大多都是这样,但至少就《在街上》里的年轻人来说,我很羡慕的一点是,大家都乐于,且不会有很多负担地去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感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天然地就拉近了一些——荒川和古川琴音扮演的书店代理老板之间两次淡淡的对话,荒川和城定从陌生人开始的促膝长谈,当然还有最后在十字路口的那一场“三方对峙”,都让我感到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大概是“空虚”的反义词大家的情感是饱满的,生活是充满生机的,但这不代表每个人都是得意的,荒川最终重新得到的他的小雪,而在城定最后一次凝视荒川的眼神里,感觉看到了一些悲伤和失落,我想在当时她的内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纠结吧,也许在想自己的感情是如何落在了两个人的身上?
对我来说,最近的生活就是一段学习去放下的过程,我也写了一些东西,就像在《在窗边》里说的一样,当你把一个爱人写进书里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人已经成为了过去。
要放下一个人,一段感情何尝容易,纵使明白过去的回忆不等于未来的美好,但要将它们清晰地分离开来又完全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我想《在窗边》和《在街上》在这段时间恰到好处地出现在了我的生活中,这些年轻人的生活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重量,在我们的一生中注定会遇到非常多的人,有些人是在和陌生人谈心的时候不会提起的,而有些是可以讲一个晚上的。
拿起的次数越多,需要放下的次数也会越多,这有些伤感和痛苦,但好像又是大多数人都在经历或已经经历的。
要试着去相信,那些花费了大力气去放下的经历,最终都会成为美好的印迹。
因为爱,所以美好。
最近看的三部电影《在街上》《爱情神话》《爱情是什么》刚好可以放在一起聊,说的都是男女之间那点事,且在风格、角度、主题表达等方面尽量都做到了不拘一格,可以说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侧重,也各有各的韵味。
如同三块拼图,让我们得以窥见爱情的一隅。
《在街上》描绘的是日本学生或稍年长一代的爱情群像。
主角是一个在旧衣店工作的小青年,电影里我们随着他游走在下北泽的街头巷尾,不时驻足于小面馆、旧衣店、酒吧、咖啡厅、二手书店和小剧场等地,同时也见证着一个个和他相关或不相关的人如同网一般交织开来。
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的小烦恼和小心思,他们或尴尬或轻松或散漫地与主角交谈着,气氛带着点模糊、暧昧,彼此却又小心翼翼,始终保持着各自安全的距离。
而一段又一段有关生活琐事的对白以及对男女间关系的哲学思辨,也让整部电影颇有些洪尚秀和侯麦的味道。
《爱情神话》则有些不同,它聚焦的是中年人的爱情。
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各方面成熟的有些人令人惊讶。
不仅剧本扎实、细节上充满巧思,摄影亦非常灵动且老道,而配乐的选择更是体现了邵艺辉不俗的审美和品位。
更重要的是,她拍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以及男女关系的现代性。
在她的镜头下,上海是阴暗潮湿、温暖明媚的,同时也是闲适自在、充满情调的。
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一边追求着爱情,一边憧憬着爱情,一边质疑着爱情,一边也在为生活忙碌。
她所讲的中年人的爱情有着现实层面的阻力却又不完全束缚其中。
她借着对生活和男性的调侃,宣扬着现代女性的生存价值观以及对男女关系的理解,自信张扬却不自负嚣张,有一股独特可爱的劲儿。
而到了《爱情是什么》这里,主角们又变成25-30岁左右的青年,恰好处在《在街上》和《爱情神话》群体的过渡阶段,他们开始了对爱情和自我的思考。
这个故事很简单:一个女人因为爱彻底失去了自我,最后所寻无果干脆变成了对方。
在这部电影里导演构建了多层关系:女主全身心爱着男主,男主又全身心爱着另外一个女人,女主和男女主都爱而不得却不时保持着联系和肉体的关系,同时男主和另外一个女人又分别数落着与女主和男主不合适的原因。
可以说俨然就是一条「舔狗的爱情食物链」,活脱脱的一本「做舔狗的自我修养」,它回答的不是爱情是什么,而是单向的爱和失去自我的爱算不算爱情。
三部电影中最值得玩味也最有趣的地方,是不同年龄段人物所展现出的状态以及对待爱情的态度。
《在街上》里有几对正在分手或求复合的情侣、有几条点到即止的暗恋线索,有一个对前男友无法放下执念的女导演,还有一位因喜欢侄女却不能结婚而烦恼的警察.....而主角荒川青则有点像德国电影《啊,男孩》中的Niko,总是会莫名其妙地陷入尴尬的场景,前者欲和前女友复合而不成,后者想喝杯咖啡而不得,最后却又都在不经意间实现了愿望。
而这不经意背后的「善变」也暗合了日本年轻一代对爱情的态度。
当然这群年轻人是相当可爱的。
他们对爱情中喜欢及快乐与否的姿态显得简单且坦诚,同时又对分手和复合表现的蛮不讲理、幼稚且草率,却又不过多纠缠。
爱情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情绪的一种调剂品。
没有了爱情,芝士蛋糕仿佛都失去了味道,而有了爱情,过了期的蛋糕都可以一样甜蜜。
如果说《在街上》是在传达「年轻人不能没有爱情」,那么《爱情神话》则是在感慨「人类要是没有爱情就好了」,这像极了一个受了爱情伤害的人的不甘喟叹。
这个人是谁呢?
自然是与之深有共鸣,为之黯然落泪的女主角李小姐。
李小姐和电影里其他几个主要人物一样,都是婚姻的失败者。
然而人到中年,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和态度又都不太一样。
如同在评价费里尼的《爱情神话》时,有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人觉得费解难懂,有人觉得吃不消,有人觉得一旦看进去了感觉倒还不错。
他们虽不像《在街上》那群年轻人般随心随性、散漫自由,也不至于像《爱情是什么》里的女主那样为了爱情迷失自我,但也显得谨慎理智和缺少勇气。
对于他们而言「结果」似乎显得更加重要,既然没有结果,那就各自保持着体面吧。
终究「白辛苦不辛苦」只是一种调侃,谁说修好的高跟鞋没有物归原主反而被丢掉不是一种遗憾呢。
当然《爱情神话》也没有被导演拍成一部老气横秋的中年爱情故事。
里面所有人在爱情面前都保持着鲜活和悸动。
老白会为了约会而精心打扮自己,也会因对方朋友圈点赞而心起波澜;李小姐害怕一部电影看到最后是部烂片,但也最终迈出了那一步;格洛瑞亚一边喊着「老娘有钱有闲老公失踪不要太灵哦」,但也难掩在KTV门关上的那一刻的黯然神伤;而老乌本身就是一个「爱情神话」,让人真假难辨,尽管他对女人评头论足尽显限狭隘和刻薄,但也如芸芸众生一般憧憬着美好的爱情,至少在这一点上,也是可爱的。
要说这三部电影哪部最好。
答案毫无疑问是《爱情神话》,在质量上无可挑剔,各方面都非常成熟。
然而最喜欢的还是这部《在街上》,是有点尴尬的,还有点好笑的,是轻盈的、灵动的、好看的,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质感。
至于爱情是什么?
它也就是那么回事,所以千万别把它太当回事。
距离《东京爱情故事》首播已经过去三十年,如今在东京的青年人们的情与爱是什么样的情形?
我抱着这样的心态观看了这部电影。
更明媚的女性们小雪作为四名女性主角之一,小雪在这部戏里扮演了唯一一个真正追寻异性之间“爱”的女性。
小雪一开始便和荒川坦白:我出轨了——当然没那么坦白,这也是在荒川屡次追问的情况下说出的——在与荒川的对话中,小雪似乎坚定:她寻找到了想到的爱(这里我使用似乎是因为导演在结局让她和荒川复合,这个结局的处理蛮有意思的,因为这几年看过大部分讲述类似故事的日派电影多是把镜头放在了男性主角的情感上),她决心分手,并且以出轨之名,去追寻那一份爱。
而在与“男明星”的交往中,小雪的情感出现了变化:
“我和你在一起不会感到快乐”——这句话看起来是对“快乐”的追求,事实上,结合小雪的行为,她做出的恰恰是“不快乐”的选择,或者说,不遵循“快乐原则”的选择:一开始,小雪在荒川与“晨间剧男演员”(这个角色的设计真的很好玩,晨间剧是那种会让人积极向上的打鸡血式的影视,而这个角色的真实生活却惨兮兮)之间,选择了“晨间剧男演员”,因为小雪相信和他在一起她能获得想要的爱,结果却事与愿违,小雪并不快乐,小雪在此时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快乐并不是来源于一次性的满足,在这里快乐的理解很日本,就是平淡的日常生活,在平淡的日常生活里,一直生活下去,就是快乐,这种快乐恰恰是符合“现实原则”的,简单来说就是“延时满足”,一点点平淡的日常慢慢积累,人也在此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与自由,甚至能触摸到“人生的意义”。
并且在此转变中,小雪还坦诚地面对了自己的真实的欲望,并且试图去言说自己的欲望,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鼓励并且帮助女性说出欲望,这对于女性的自我构建是极其重要且关键的。
在影片高潮,五人群戏中,这种欲望的爆发几近肉眼可见,此外,演员在这场戏的努力也非常值得称赞。
IhaIha是个人最喜欢的女性角色,毕竟对Iha的描写也很多Iha出现得挺莫名,荒川被cut掉之后硬着头皮去参加聚会,Iha对这类的聚会也相当苦手,非常非常碰巧的“相遇”,非常有意思。
相遇之后的长对话就更有意思,确实能让我想到洪常秀,进而想到金敏喜,或许这也是个人很喜欢Iha的一个原因。
在荒川与Iha的对话中,可以看到Iha对自己是很了解的,即使不喜欢也可以交往嘛,因为一个人没法处理好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啦,必须要去找一个人,去诉说,去交流——如果处理不好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应该如何行动呢?
城内给出了一个很东亚的方案,在东亚生长的我们,包括日本人,包括韩国人,包括中国人,我们更习惯去寻找另一半,来解决独处时的困惑与苦恼。
“君子慎独”,这句儒家教诲对于东亚三国人们的独处状态划下了规矩——作为一种永不可能实现的君子之道,它使我们恐惧独处,为了逃避独处,不得不寻求方法,此时儒教伦理的一面便把我们引向了家庭,当然,在前现代,家庭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而且,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时代,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单位。
但是,在当下,我们还需要顺着老路走下去吗?
其实考察日本社会现在的情况,大部分人对于伴侣的热情并不高(这与很多很多因素有关),甚至整个东亚都出现了某种停滞:对家庭,对伴侣,大部分人可能已经不会抱有太大的希望——这种不抱希望产生的某种原因或许就与对独处/寂寞的处理方式有关。
Iha还提到一个好玩的现象,在成为情侣之前,可以谈天谈地,感觉什么都很有趣,但是恋爱后,怎么就感觉没什么话要说了?
——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怎么知道在恋爱中,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可能就选择了社会教育的方法,就选择了长辈教授(言传身教)的方法,而且在回过味儿来的时候,已经积重难返,被迫成为了某种与社会要求很类似的“爱人”,与父母很类似的“爱人”。
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先天不足,后天残疾”,对于爱的教育没有跟上,等到爱的实践时,也束手无策。
这可能是亲密关系中一直存在的问题,我想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在爱的实践中不断去尝试,不断去改变,而不是不断重复同一次恋爱经历,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决心的。
还是选择独身吧hhh不过Iha是很聪明的女性,在五人群戏中,顺水推舟,让荒川帮自己解决了第三任男友的遗留问题,非常可爱啊!
Iha心里一直是有竹马的啦,这才会说出“明明不喜欢,还是交往了”,因为还在喜欢竹马哦冬子冬子也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孩子由于种种原因,经常爱上已婚男性。
在荒川安慰她之后,似乎又对荒川产生了好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冬子对荒川复合是知情的,或许也算某种程度的已婚男?
这种爱恋,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恋吧,不过对冬子的描写不多,或者说对我理解她有点不够,很可爱就是了!
片尾冬子对荒川的维护,可以看到她细腻的个性啊,那一幕也很、少年漫hhh,可惜,荒川确实就是个不太行的草食男啦,不用太维护。
高桥高桥这个角色一出场,就把男性的自作多情嘲讽了一番:不是喜欢你,只是找个替代品!
真的很好笑。
满满事业女性人设,也处理不好亲密关系呀!
不过没关系,一心搞事业不过倒是没有Iha坦诚哦,和荒川那场戏很好笑接二连三的草食男看完这部电影,才发现草食男真是个足够贴切的词啊,也有可能是有意在下北泽抓取了些典型文青角色,出现的男性角色几乎都是有一点点敏感,有一点点迟钝的人,会暴露出些许大男子主义,但在有些时刻又暴露出神奇的细腻。
不过好累,不写了!
有机会去下北泽朝圣啊!!!
各种意义上...统计下字数怎么才2000字...好懒哦我还是稍微提醒自己一下,除开对男男女女的描画,下北泽本身这个地点,也有着相当重要的细分,这与《在街上》也是契合的,不过这方面就不太懂。
多看书,多写字。
新年快乐
一月下旬有的资源,一直拖到现在才看。
并没有被什么吸引到,只是今天一直在下雨,然后就索性将电影补完。
很日式的风格,就像轻小说那样没有一个特别紧凑的主线,男主去试镜前的所有部分,都是一种琐碎又凌乱的叙述,但希望片友们耐住性子,而且不要被豆瓣给它贴的标签欺骗,我的意思是,不要将它看作一个爱情片,而是一部喜剧片,因为看完以后你就明白,导演将观众摆了一道又一道,你在电影前面部分看到的和所期待的任何一个女演员,都不会是和男主发生一段浪漫爱情的女主。
男主被劈腿,好吧,确实不怎么帅,毕竟比起菅田将晖男主除了头发茂盛外,找不出任何一丝帅气,所以作为观众的你几乎有点难以带入,甚至觉得,这娘们都劈腿了你还挽留?
留着过年吗?
好吧,如果你这样想,那你就已经被导演摆了一道了。
然后跟随男主的视角,你以为这个吸面条技术炉火纯青的女人会是接下来的女主,然而人家不是,但确实是个做技术工作的女性。
第二次,你以为这个在音乐会上多愁善感,落泪楚楚动人,漂亮又有气质还给男主借烟的人会是男主接下来的爱情,然而人家也不是……
第三次,你以为书店里这个洞悉男主小秘密的短发姑娘会将和男主走在一起,很可惜,她还不是。
第四次,你以为男主将会和这个有着大量镜头的漫画爱好女走到一起,可惜人家拍个照打个卡就领盒饭了(字面意思)。
第五次,你以为这个主动又大方的学生妹将会和男主走在一起,可惜,人家是个导演兼(不可靠)的星探。
第六次,一个主动又可爱的姑娘出现,她安慰男主,和男主拼酒,甚至邀请人家到自己家给男主讲情史。
你想,这下男主的爱情该出现了吧,然而低头看了一下进度条,哈哈哈哈,绝对不可能!
你以为这将会是一个被初恋女友劈腿后误打误撞开启人生第二春的爱情故事,然而人家是个喜剧片,而且是真有搞笑元素的喜剧片。
我想,这是导演摆观众的最大一道。
接下来就开启了本片的高潮,一种罗生门式的巧合,店老板和男主前女友,男主和过了一夜却不睡一起的(女)朋友,还有一个拿着上图短发妹子家里钥匙的黄毛,五个人相遇了。
接下来就有一段你知我知观众知唯独在场五人不知的对话。
男主:啊?
老板你竟然是这样的人,搞朋友妻,亏我还在你面前哭诉。
老板:不,我不是我没有,我说她只是在我店里喝了一晚上酒你信吗?
男主前女友:你个渣男你家暴,一边说着放不下我一边转头和别的姑娘睡一晚上。
男主:不,我们只是普通朋友。
黄毛:大兄弟,帮我照顾好我女朋友,来,钥匙交给你。
男主:不,我不是我没有,我们什么也没干短发妹:不,他就是。
你TM到底是不是!!!
哈哈哈哈!!!
这时候男主的前女友小雪被老板捅漏了秘密,“其实你还爱着他,明星都比不过他,快说吧,你想跟她复合。
”倔强的小雪(前女友的名字)二话不说推起自行车就走。
本想潇洒离开装个B,没想到上坡起步真费劲。
黄毛内心os:我的车,我的钥匙,我的爱情……但我感觉这么娘的车估计是黄毛偷的吧,毕竟那个本片最神秘的警察说最近不太平,老有人偷电瓶。
当然,这里面还有被导演摆一道的,那就是店老板是真的无辜的。
至此,戏剧结束,爱情开始。
男主就是我们生活中那些不善言辞的壁花少年,渴望爱情又唯唯诺诺,幻想将迟来的补偿寄希望于日间每一段不靠谱的邂逅,并且曲解她人话意,误以为你跟我说话了,你跟我搭讪了,你是不是喜欢我。
女主是一个敢于追求爱情并且诚恳坦率的人,要跟你分手就不害怕挽留,哪怕你是痴情的恋人,抑或深情的明星,长得帅不如处的舒服,该甩就甩。
好在最后被警察大叔的执着和勇敢打动。
这里也是电影中的巧合,即我们都遇到过一个向自己主动坦白内心秘密的陌生人,我从他的话中悟出了放下,你从他的话中悟出了爱要勇敢,虽然我没有彻底放下,但你最后回头真的很勇敢。
还有,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秘密,那就是大叔喜欢他侄女的秘密。
电影的最后出现了一段女导演和书店女主的对话。
两人争辩为什么要将男主的镜头删去。
女导演认为,他的镜头不好,甚至是垃圾。
书店女主认为,我的朋友那么努力,为什么什么也没有留下。
其实,这些都不必在意。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电影可以彩排,可以剪辑,可以调序,可以丢弃任何一个瑕疵的镜头,那么这个尴尬镜头的演员是亲自挑选的,但最终只为向观众呈现最好的部分和最完美的注解。
然而人生终究不是电影,那些错误的、糟糕的、痛苦的、巧合的、让人误解的,都是要硬着头皮去经历,没有人能躲过。
人生没有完美,只有经历。
正是那些不期而遇的起起伏伏和断断续续,才让我们之间的感情有了更坚韧的联系,兜兜转转,爱你的终会爱你。
邂逅再美也是偶然和巧合,电影再完美,也只是虚假的剪辑。
只要最后是你,就是happy end.正如结尾那个被珍藏到过期的蛋糕依然可以吃,那么我们错过的爱情也可以复合,也许你吃了过期蛋糕明天会拉肚子,也许复合的爱情终有一天还会散尽,但尝下蛋糕的那一口,重新回到你身边的那一刻,都是任何事物都无法弥补的甜蜜。
第一次写影评,也许这并不是一个影评,但是,它确实搞笑哈哈哈哈哈2022.2.29
大家的发质都挺堪忧的 可能我最近太关注这个了
开始那一段段长时间的对视无对白简直尴尬的作为观众的我都笑场了,演员也是厉害。警察那句“那还真是感谢你不是个能说会道的人” 咖啡店主说他总会想“如果他当时在这里吃了饭,说不定还活着” 慢慢的我好像感受出来导演想表达的是什么,大概是人跟人之间的这种耐心吧,没有第一句话就说到位,没有对答如流,没有能说会道,但多一点耐心,再多听一会儿,让彼此有喘息有思考,能说能听一些有的没的,最终明白彼此的意思,这就很了不起吧..
好无聊根本看不进去
下北泽街头小品
《憨逼男的日常生活》
被分手的男主错过了一个又一个邂逅,兜兜转转又回到前女友身边。而电影里那些尴尬难堪的时刻,却也像极了情侣之间微妙的气氛。
3.8星。每个人物都很耐看,特别是女性角色。日本风格的文艺。服饰、场景、画面配色等都很舒服。
少的灵气在哪儿呢?在街上太实了,拍电影太实了,爱情故事太实了,生活应多一点虚妄。
想起了被洪常秀支配的恐惧
演员替换,剪掉烂片段为了让电影更好看以及后面花絮和加长版用得上。同样,在情感试用期的大街上游荡与陌生人交会再分离也是为了让感情更粘合。遇到聊得来感兴趣的异性赶紧带回家继续话题吧,避开无关紧要的时间概念,说不定第二天就死了。
这几年一直有关注今泉力哉的作品,高产且时有佳作,作品也一直关注当代日本都市男女的情感话题。这一部对暧昧的描述也非常出众了,尤其是那种尴尬与距离感,也非常日本了。这一部还埋了很多笑点,大家都看得很欢乐。各种偶遇交织,最后还有个五人大爆发,很厉害。要继续关注他的作品了。成田凌的客串也不错。
开个玩笑话:日本真小啊兜兜转转还是那群人。很无聊琐碎的日常。果然平平淡淡才是真(bushi)换戏服和五个人对话拿自行车那里真的好好笑。
【4.5】精准的青年速写,僵硬与尴尬被合理安置,作为一种状态呈现。很久没看到这般惬意而幽默的作品,亦是一种“偶然与想象”。
+
都是很有灵气的演员,今泉力哉偏偏给了个尴尬的剧本
是足够好看的。细节和对话做的太好,特别喜欢前半部分女孩向路人要两支烟的设计。其实整部片子很多地方都切中大部分男性的“意淫”幻想,当然创作者也没有为此做下一个价值判断。琐碎之中总有难以描绘的情感隐隐浮现,这可能是这部片最厉害的地方。
其实一直到和iha聊天都有种 确实在表现年轻人的生涩的感觉,主人公僵硬的人设和生涩的剧本竟然呼应起来了,然而从iha家出来开始像小学新年联欢上演的小品了😅
太妙了,这些日本的尴尬时刻和暧昧空气,终于有导演拍出来了
今泉最强作,膜洪将是未来的潮流吗?但是这部也有很多别出心裁的尬聊
虽然看着日本人奇怪的举动很别扭,但是电影很有意思,男主的性格也是挺逗的,说他闷吧,他还什么都说。。。总觉得磨磨唧唧的特尴尬,也特窝囊!演员说他是怪胎,聊天儿那段很无聊,让两个刚认识的人这么聊天儿挺奇怪,而且留下来过夜有什么意义吗?应该是女孩故意的让他当挡箭牌!女友回头?要是我滚犊子吧!电影就这么完了?!不过很喜欢这种节奏很慢的电影,细细的品味,生活不就是这样。。。如果睡觉能赚钱的话我愿长眠不醒!很矛盾但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