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推荐的电影,在看电影之前也不知道是根据漫画拍的。
花了两天时间,断断续续看完的,电影中没有过多的矛盾与冲突,更多的是家人之间的羁绊。
电影看完整个人很平静,却又感觉很温暖。
在镰仓生活的三姐妹,幸、佳乃、千佳。
收到了15年前销声匿迹的父亲的去世通知。
葬礼在山形县被举行,去祭拜的三个人,在那里和父亲与其他女人生的同父异母妹妹铃见面了。
铃的家人都不在了,但她却坚强且毅然准备振奋。
看到了那个样子的幸,对铃提出邀请到镰仓和她们在一起生活。
就这样开始了在镰仓的生活。
海街日记记录着平淡的生活。
沉稳的大姐、有点小狂野的二姐、古怪的三姐,少女的小妹。
街角的餐馆、火车站、海边、老家、樱花树下,一处一处都是风景。
梅酒、白饭鱼、咖喱饭,无一不是老街的味道。
电影拍的很美,典型的日本镜头,平淡却不乏味,这就是海街日记。
亲情是永远的话题,小玲与香田家三姐妹是同父异母的姐妹,而她的母亲,做了第三者,破坏了她们的家庭。
父亲的去逝让小玲没有了可以依靠的亲人,唯有与她们生活。
生活是一个融入的过程,一个成为真正的亲人的过程。
整个片子真的没有过多波动的部分。
很喜欢结局,四姐妹在海边踩着海浪,就这样笑着在海街生活下去。
離異父母下四個女兒支撐家庭的溫情電影。
香田家長女給予父親的評價是:[沒用。
] 父親離家出走, 在外另結新歡, 婚後有獨女, 她亦是姊姊的同父異母女兒, 父親患病去世, 到火車站迎接遺親的是身穿校服的妹妹玲, 一身潔白求學服飾穿在身高較低的女學生, 相對三個身材高瘦, 同是披上黑色衣服的姊姊, 她沒有在姊姊面前哭腫眼睛, 博取憐憫, 她眼神清澈, 像是看透家庭苦樂事, 好好的接待親人。
長女香田幸自父母離婚後擔當養育妹妹天職, 她一切以家庭和睦為先, 有時二妹佳乃霸占姊姊上衣的衝突爭吵時有發生, 戰火好比岸邊均衡拍沙的浪花, 卷紋攫奪前排顆粒, 後方瞬間填補, 家庭不可能永遠平和, 時有發生的吵鬧是只管自己喜好, 或者是堅持己見的頂撞是出自要家人相讓的溺愛, 以及點出問題徵結是難聽忠告, 卻是苦口婆心的關愛。
家庭就是在吵罵、和解的循環成形, 愛是恆久忍耐, 也是諒解寬恕, 不是父親見了別的女人心志喪失的拋棄原配女兒; 母親不盡母親責任的遺下女兒, 父的色迷心竅; 母的不願承擔, 害苦了三個女兒, 幸而長女懂性, 盡心盡力的照顧妹妹, 儘管要日夜輪班, 姊姊下班後還是花了不少心思在選擇價廉物美的當做食材, 因應家人偏好, 弄妹妹喜歡的菜。
因為父親亡故方首次見面的長女及最年幼妹妹, 妹妹鈴的不怕生及堅定眼神打動了姊姊幸, 姊姊認定同初次見面妹妹的獨立自主性格契合, 同病相憐, 幸同時看穿了鈴繼母只是在亡父病房放下更換衣物, 逗留十分鐘離開的虛情, 可是她在靈堂假裝傷心過度, 難以對親朋戚友說出謝辭的造作實在看不過去, 姊姊不要妹妹跟隨這樣的母親, 父親既然辭世, 繼母難以信任, 準不成她會改另覓夫家, 拋棄血緣女兒, 就像當年母親棄幸三姊妹不顧的覆轍, 幸不想在玲身上看到她身陷的的苦澀, 父親的孽在到此為止, 照顧妹妹責任交由姊姊辦妥好了, 難道三姊妹的薪水不能養一個親妹妹嗎?玲看到了姊姊邀請同住的真情, 她察覺了母親的表裡不一, 覺得母親在後父喪禮的飲泣是演給別人看的, 個性耿直的女兒不能接受假像, 因此妹妹下了跟隨姊姊的心志。
幸下了一個要同鈴同住的決定, 她提出邀請時就在列車門關上一刻鈴答應了, 鈴的不捨追逐列車奔跑, 回應了以姊當父母的決心。
看清了父親的錯不是自己不會犯同樣的錯。
幸愛上了有妻室的兒科醫生, 愛人妻子卧病在床, 未能盡妻子責任。
然而, 這決不是介入別人家庭的理由, 鈴無意說出的[不該戀上有婦之夫。
]觸到了姊姊痛處, 姊姊沒有怪責敢言的妹妹, 她明知錯愛不會開花結果, 還是執意而行, 是留有父親禁忌的愛基因也好, 是在長輩不時問及的婚期也好, 都是抵抗傳統長女不嫁, 妹妹豈能出閣的觀念, 亦是掛心她要是有了妻子名份, 誰來看顧認為不會長大兒女的代入母親心理。
二妹佳乃愛情至上, 她經常更換伴侶, 她可以為了愛人, 可以借出金錢, 不求還款日期, 男伴久債累累, 他算是有自知之明, 主動提出分手, 欠下的錢當然不日歸還。
佳乃對金錢觀念是時下女人花在衣裳及化妝品, 偶爾會借出款項給心愛的人, 花樣年華不懂錢財可貴, 她升了職, 初時滿心歡喜的同家人說可以穿時尚莊重衣服同上司見客, 她會面顧客場所是暗淡工廠辦公室, 上司分析客戶經濟狀況, 老妻酸楚的按著丈夫的手, 履新助理新服裝在愁雲慘澹光芒消滅, 她聆聽了老主顧稍為緩和口氣, 靜觀日後前境還是堪慮的愁容, 老夫老妻持守愛的用心經營企業難以抵擋經濟蕭條洪流。
老夫妻經營方針或許落伍, 他們多年經歷風浪的愛, 牽動了佳乃的淚泉, 溼透了眼簾。
日本市道欠佳, 櫻花樹築成的桃紅隧道只能掀起少女粉黛臉頰, 綻放笑容是少女的禮讚本土豐碩良景, 美好風情畫是少年人沒有憂慮的飽覽糖衣; 成年人經歷的重病、工廠營運慘淡, 結束營業, 是漫天滿花到花瓣萎謝的人生輪迴, 留存日久的地道美食相信總會有人繼承, 開枝散葉, 大和民族對保留傳統別有心得, 深信。
三妹千佳外貌不太起眼, 她選擇男朋友的品味、眼光十分獨到。
運動店店長體型略胖, 眼耳口鼻細小, 印在有如豆沙餅的圓臉, 配以一頭大卷毛頭, 一見難忘, 相比大姊答允有婦之夫共餐、交往, 醫生但求心靈慰藉; 幸求的是品嚐奪女人丈夫的禁果; 二姊沒有大姊的偷偷摸摸, 她要的是帥氣爽直男孩, 是否委以終身隨緣; 三妹的店長店員愛情純真, 店長在登山意外失去數只腳趾頭, 不覺恥辱, 大姊問及時他還多次要她看殘缺, 襪子豈能蓋住他的豁達? 一個敢於說自己的失敗經歷男人, 是真漢子, 千佳青睞直性子的店東, 她在家裡邊吃飯邊練習模擬垂釣, 想像同戀人到溪湖釣魚, 喝著釀製梅酒, 欣賞湖光山色, 是多麼寫意的樂事, 女友問他還會攀山嗎? 男友一句:[夠了。
]帶出腳踏山坡, 環視群山心願既成, 不如陪同伴侶做揮臂模擬練習, 一同釣魚好了, 人就是要懂得放下: 大姊放下出國回歸家庭; 二姊收起開朗體會木土經濟衰退; 四妹放下板著臉孔在新家庭打開胸懷; 三妹率性過活, 並擇了志同道合的曲髮男朋友, 不變應萬變, 淡然處世, 波浪千重後姊妹回家訴苦, 合力撲殺昆蟲, 笑談打扮心得, 採摘梅子製酒, 家的凝聚, 是福氣。
Patrick Chan寫於2015年10月18日
连续观看了是枝裕和的两部电影:其一【海街日记】;其二【步履不停】。
也能如此之【海街日记】生活其实是依靠不幸在往前走。
譬如电影里的葬礼。
暗流涌动,耿耿于怀,都是积怨,都是欲说还休,却还是一桩桩挑明说破。
越发不堪的是继续活着的人旧愁未了,新的烦恼依次而来。
倔强的大姐,大条的二姐,小心翼翼的小妹,还有总是用微笑打圆场的老三。
窗户破了就一起去补,梅子熟了拿来酿酒,也不去想风雨料峭,不去想树犹如此。
相对应的男人近乎赌气地说我这次一定离婚带你去美国;望着烟火不露声色地说大家幸苦了,不再露出缺少的脚趾而学习如何甩竿,那最小的说起自己的照片最少时一脸忐忑: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你啊。
大家都在努力地交往啊,然后不问然后。
四姐妹大吵大笑,走在海边。
生活就这样缘来缘去。
也可以这样啊。
也这样地不舍昼夜。
果然如此之【步履不停】真是不断地在走啊。
真是不断地在说话啊。
没有意外。
无论善恶。
生活并非因为释然才前进的啊,而是果然不行啊。
《海街日记》算是一部镰仓版的《小森林》,四姐妹守着镰仓的老房子,一起经历四季流转,在一个个食物场景下揉和进了生活中的温情瞬间。
梅酒,就像是《海街日记》的另一个主角,几个姐妹喝完梅酒后互诉衷肠,姐妹们一起酿梅酒,大姐用外婆的梅酒送给妈妈表达爱意。
梅酒,甚至成为了剧中单独的故事线。
每次酿梅酒的时候我就打开电影,跟着剧中的四姐妹一起扎梅子,感觉时光都温柔了起来。
镰仓的特产就是小银鱼,在剧中出现了爸爸的银鱼三明治,姐妹们的银鱼盖饭,其实,这只是镰仓银鱼的冰山一角,我曾经在那里一顿饭就吃到了七种小银鱼,生的熟的干腌的炸的煮的,银鱼一切……
看完海街日记还会格外想喝啤酒,麻酱饰演的二姐随时随地喊着要喝冰啤酒,在镰仓也有很多麒麟限定,在汗涔涔的夏天biu的打开一罐冰啤酒,光是看着活力四射的气泡都能感觉降温。
咖喱饭是家族传统,每个人记忆的味道都不一样。
大姐的咖喱饭是妈妈亲传,三姐的咖喱饭是外婆的专属味道,小妹的记忆则是来自姐姐们不在家,三姐掌勺下的咖喱饭,看完之后,你也会想创造一款自己的咖喱饭。
日本电影里夏天总是少不了冷面,三姐难得带喜欢的男孩子回家,大姐忙着做天妇罗和冷面,大家围围坐着吃饭聊天,能用亲手做的食物热情款待,就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认可吧。
以及在去参加父亲的葬礼的在火车上,两姐妹一边吃着铁路便当,一边聊父亲。
铁路便当,是很多人想去日本旅行的原因之一,想想在每个站台都有限定款就忍不住想集齐。
在一起吃饭的过程中,姐妹们的感情越发深厚了起来。
这大概就是是枝裕和如此热衷拍食物的原因了,一起吃饭其实就是相互陪伴。
想起之前很火的一句话,没有什么是一顿饭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顿。
食物就是有这么的神奇魔力,即使前一刻还吵得面红耳赤,但是下一刻大家围着一个桌子吃饭,暖暖的饭菜下肚,什么矛盾啊、欺骗啊,在那一刻都是可以原谅的。
对了,我们还有同名微信公众号:福桃九分饱(ID:futaojiufenbao),和微博: @LuckyPeach福桃九分饱,搜索关注不迷路,不错过每一 篇好吃好喝。
第一遍看《海街日记》,还是为了去镰仓旅游做功课,这片也就自动被我归类为「是枝裕和式的婆婆妈妈细水长流+几位大美女」之日式温情片。
前不久大屏幕重温,再享受一遍几位大美女的洗眼之余,意外发现这片其实不动声色、但又旗帜鲜明地展现了导演对社会议题——而非单纯的家庭和儿女情长——的表达(←以前受影评影响,以为是枝裕和至少是在拍过《第三人》之后,到了《小偷家族》才明确转型到关注社会议题的)。
以下就来掰扯掰扯看片时的引申联想。
片中四姐妹的家,是个典型的「女本位的小共同体」,而这个小共同体得意建立并维持得这么好的前提,大概有以下几点:一些必要的亲缘关系从对话可知,这个「家」至少在大姐少年时就「破裂」了(父母离婚,父亲与小三去仙台,母亲再婚,远嫁北海道),但这个家破而不散,就是因为有外婆和二姨婆(不知日本人怎么称呼的,就是树木希林那个角色)把几姐妹拉扯大;大姐成人后,「长姐如母」,帮扶着把二妹和三妹带大,三姐妹成人且工作独立后,又联手抚养同父异母的小妹——一切都基于女性之间的亲缘关系。
健全的私有产权制度共同体不是纯精神的东东,得落实到物质实体和「场域」,而老宅的永久地权和产权便是另一个重要前提。
有了这个前提,才有「家族财产」可积累(虽然这个家并不富裕,但也算中产),而这些女性也就天然可作为「继承人」培养。
姐妹们在继承了家族财产的同时,也天然地继承了家族的文化——家庭园艺(栽培梅子树)、厨艺(酿制青梅酒),服饰(浴衣)等等(再推而广之,就是一个街区、一个地区可以延绵不绝的民俗文化)。
只要意识到这一点,片中突然出现的母亲随口一句「要卖房」对大姐造成的冲击便可想而知:房子这个最重要的「公产」一旦被分割,就能对共同体造成实质性摧毁。
发达的街区互助文化首先,「海街」即镰仓,这个地方——不管实际情况如何,至少电影里看起来是——四季分明,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城市建设完善(通勤小火车太可爱了!
),治安良好,支柱产业以海产养殖和旅游服务业(冲浪)为主,没有影响环境的工业,是个非常宜居(适合女性生存居住)的地方。
很难想象,如果换到一个深山老林(比如一开始三姐妹去参加葬礼的山形),蔽塞的环境、极低的人员流动,势必是家族宗法势力深厚之地,完全无法发展出片中这种「女性本位小共同体文化」。
其次,「海街」除了硬件(市政建设)过关,软件(社区文化)也很发达:经费充裕的公立学校教育资源(小妹转学的学校,有足球队和篮球队,而且实施平权教育,男女同队),资质优良的公立医院(大姐工作的医院竟有非常先进非常人文的临终关怀部),和谐友爱的邻里关系(那个超温馨、超好吃的海猫食堂),分享善与美的社区互动活动(热闹的烟花大会、学生课余参与沙丁鱼捕捞作业)。
这样的生活没有强拆、没有棚改、没有996、没有内卷……当然,也许是枝裕和的电影遮蔽了资本主义社会冷血残酷的一面,但至少看起来大家都实实在在地为「建设社区」而劳动(甚至连二姐那个银行(作为传统的吸血机构)都在推出低息贷款扶持小个体户)。
而且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正是因为女性广泛参与到社区的各行各业,所以整个社区基本可以做到「从摇篮到坟墓」——从学校教育到养老/临终关怀/丧葬,都能给予生活其中的个体以极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简直是一种非常理性的生存状态:每个女性都能在生活和事业上做到「独立」,但又绝不「孤立」,与自然、与社会、与身边的世界时刻产生着connection。
然而这电影毕竟不是「首善之区PPT」,总得表达一点「平静的乡村,不知隐藏着多少罪恶呀」的主题。
我们在感受海街美好风情的同时,也可注意到对这种女性共同体可能形成冲击的「危险因素」:不健康的性缘关系三姐妹「破碎童年」就来源于父母辈的混乱性缘关系(父亲出轨,母亲似乎也跟其他男子有染),到她们这一辈,仍然受到不良性缘关系困扰,这个在一开始就通过二姐这个「恋爱脑」体现了。
二姐最漂亮,性格「也不挑」,所以也(遗憾地)最吸引烂桃花,交往的男朋友借高利贷,二姐请他吃饭还帮他还钱。
另一方面,大姐虽然看起来「很挑」,一直diss二姐的恋爱脑,连自己父亲都diss,但大姐其实也遗传到了「容易心软」的性格,也对老男人的关怀和体贴(以及什么「妻子生重病所以不能离婚」的借口)没有抵抗力,一不注意也「被小三」了。
当然,虽然片子体现了「不健康的性缘关系」,但也并不是说,导演在鼓励女性去主动寻求「健康的性缘关系」。
片子四姐妹的交往对象(包括潜在交往对象)可总结为:老(大姐那个老男人医生,还是有妇之夫)弱(二姐那个高利贷男友,外表就很弱鸡)丑(三姐那个爆炸头同事)幼(小妹那个队友同学,同样是家里幺子)——看完这片子,大家应该都能get到,导演绝非「擦亮眼」派(即认为「女孩子就要拥有甜甜的恋爱,一定要找个人品好、对自己好的的老实男人」)。
谈恋爱(哪怕仅是找个炮友)对女性来说总体没什么特别好处,谈恋爱不会真的让你更「完整」,大概率只会让你惹上一身骚。
父权制婚姻婚姻对女性共同体的分割是最深刻,也最致命的。
这个家虽然父亲(家长)缺失,却也时时回荡着父权制婚姻的幽灵:父权制婚姻特征之一:结婚是社会义务。
「你们总要嫁人的!
」——大家都这么说,大家都这么想,大家也都这么做。
父权制婚姻特征之二:从夫姓/从父姓。
外婆(+二姨婆)—母亲—三姐妹+小妹,即使从血缘/亲情上是最亲密的三代人,但她们却互相顶着不同的姓:三姐妹姓「香田」,小妹姓「浅野」,一个是(已不存在的)外公的姓,一个是(已不存在的)女婿的姓,这个家庭不需要男人,男人也的确没有为这个家庭贡献过一丝一毫,但他们却永恒地用姓氏对这个家庭的女性行使所有权(哪怕仅仅是表面的)。
父权制婚姻特征之三:从夫居。
母亲改嫁后,远赴北海道,这是必要的从夫居。
小妹的母亲(那个「小三」)应该也是镰仓本地人,与小妹父亲结婚后去了仙台。
大姐一度考虑与主任医师结婚(在那老男人离婚后),并随着他去美国(老男人去美国进修儿童癌症,大姐去美国不知干嘛?
大概率是陪读)。
日本没有户口制的束缚,是个迁徙自由的国度,但女性在婚姻中仍然默认是从夫居。
上一辈的「从夫居」使得镰仓本地的母亲们都成为了「异乡异客」,缺失了「根」,这一辈的大姐,也险些在爱情的洗脑下,做出最危险的决定——远离原生家庭,远离「原乡」。
剧中人物并不认为大姐为结婚去美国就是「跳了爱情的悬崖」,二姐还微笑着鼓励大姐大胆追求爱情:「你放心走吧,我和千佳能照顾好妹妹」。
不过,大姐虽然得到了二姐的鼓励,睡了一觉后就很理智地决定放弃这个结婚出国的offer,在海边台阶上和医生平静分手——分得那是相当平静,那个医生竟然「哦,好,拜拜了您」就拿着矿泉水颠儿了。
这一段第一遍看时没留意,二刷才意识到,导演的倾向性在这里体现得相当明显:当你还在这为「没有嫁给爱情」而困扰或愧疚时,人家(那些用爱情忽悠你的男性)连「心痛」「受伤」的表情装都懒得装,直接拍拍屁股不带走一片云彩了,只不过当你是一个「很可惜」没有被他忽悠成功的潜在保姆,而已。
父权制婚姻特征之四:家庭财产传男不传女小妹是父亲的亲生女儿,但父亲生前经营的温泉旅馆她却一点没有分到财产——仅仅因为父亲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是现任妻子,且妻子有个继子,小妹如果要争产,大概率占不到什么便宜,她的继母完全可以在她成年前把财产转移掉。
也正因如此,小妹宁愿放弃自己成年后可能继承的遗产,选择来镰仓投奔姐姐们。
另一个「丧失遗产继承权影响女性生活」的例子是海猫食堂的老板阿姨,她的弟弟回来争去世母亲留下的遗产,如果她拿不出来就逼她卖掉餐馆,她弟弟之所以有底气这么做,大概率也是法律和社会习俗仍然支持长子有权继承家产,即使这个长子是个混混二流子。
综上,片中女性不论是进入一段「性缘关系」(即谈恋爱),还是进入「婚姻关系」,对女性来说都是很不利的,本质上都是脱离女本位的共同体生活,以孤立无援的状态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主从/尊卑关系。
当然,「跟男人扯上糟糕的关系」虽然应该尽量避免,但男人在片中也并不是以丑恶的面貌出现的(毕竟导演自己也是男人嘛)。
男人并不是完全的不可救药,当且仅当他们——1)没有以恋爱或婚姻剥削女性的时候;二姐的男朋友在被债主找上门后主动和二姐分手,而不是当街杀女朋友;大姐的暧昧对象在大姐拒绝求婚后和平拜拜,而不是死缠烂打;Lily Franky那个角色是海猫食堂老板阿姨的男朋友,两人似乎只是中年人抱团取暖的状态,老板阿姨临终前他有照料,去世后他也帮着料理丧事,类似一种「意定监护人」的关系。
2)与女性在工作上能友好合作、平等社交的时候;三姐的那个爆炸头同事,工作之余会跟三姐聊自己还想爬雪山的梦想;二姐的银行同事,虽然相对二姐是个「前辈」,但并非「油腻上司」,在菜鸟的二姐前没有拿腔拿调,工作间隙还会和二姐探讨怎么能更好地帮助弱势客户。
3)对女性的成就表示出真诚欣赏的时候;比如小妹的足球教练,对小妹的能力一直是大力赞赏;小妹的同队男同学风太,喜欢小妹又不敢表白,虽然不是小帅哥,但他单车载着小妹去隧道看樱花,谁不夸他一句可爱呢?!
所以,豆瓣短评页面那个最高赞,什么娶大家/恋二姐/生小妹,省省吧您呐!
四姐妹之所以这么美丽而自由,享受着平静幸福的生活,就在于没有您这类普信男的打扰和破坏好吗?
这片子根本就没你这种「大家长」(还是个意念当爹)什么事儿好吗!!
片中那个娶了好几个老婆,生了好几个女儿的父亲,已经死啦!
并且一个脸的镜头都没有露出!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这个男人,这个「精父」——他真的,一,点,都,不,重,要!
奉劝各位对着大美女舔屏的男士,你有这YY的功夫,还不如去学学那个小风太,学学人家从小就欣赏女性,尊重女性的品格!
此外,「男性/父亲/家长」偶尔也可以起到一点重要的作用——这是是枝裕和作为男导演,对自己性别唯一的一点找补:在片子快结束的时候,一向对父亲没什么好话的大姐,也说出了「也许父亲真是个温柔的人呢」——请注意,这里可绝不是什么老套的「亲情大和解」,父亲的温柔(原先用大姐的话说就是「优柔寡断」)之所以被提及,完全是因为三个姐姐在那感叹:「有这个妹妹真好!
」进而饮水思源:「有这样好的妹妹,也是因为父亲把她养得好呀,妹妹性格这么好,也是因为之前的十五年,是在父爱关怀下长大的吧。
」在这里,父亲终于在这个家中被肯定,并不是基于他天然的父亲身份,而是基于他为这家在做出的「编外」贡献:把一位宝藏妹妹健康养育了到了十五岁→间接地为这个女性共同体输入了新鲜血液。
他这个功劳,勉强可以抵消先前他对家庭的不忠给三姐妹童年带来的伤害,所以也算非正式地被共同体成员认可,并记录在了「功劳簿」上。
在这里,男性的价值被女性共同体内部来审视和评估,得出了与父权文化下那套评估体系截然不同的结论。
这个评估的标准,可以看得出,是完完全全是女本位的。
——这,就是这个片子最新鲜、大胆的价值观输出。
片子结尾时,四姐妹——她们都单身,且没有任何恋爱或成家的迹象——竟然就随意讨论起了各自的「临终感言」,其中年纪最小的未成年妹妹,还口气超大地说「我临终有好多想说的话呢!
」这说明导演对四姐妹的「远景人生预期」就是:请努力维持这种「一眼望得到头的」平静而自由的生活吧!
你们,特别是你(对着那个小妹妹拍拍肩),会获得无穷多的美好体验呢!
有些电影,是不大想一下子就看完的,比如是枝裕和。
生活中有时候就是需要一点平和从容的感觉,或许有淡淡的忧愁,但几乎没有是非和冲突,没有曲折。
只是平白如述,时间这样的东西,在镜头中一点一点凝固下来,带着旧旧的颜色,确实索是在心上的。
想不起什么时候有的,却久久不曾散去。
这样,把是枝裕和的新片《海街日记》,看了一半,停下。
给自己泡杯乌龙茶,接着播放一点音乐,就开始想说点什么,日本的电影,和台湾的电影,某种程度还是有些暗通的,也或许与其国民性有关,那种小确幸,小温暖,那种散淡的叙述方式,和刻画入微的细节。
几乎是标配。
但把生活的味道搞得如此真实的时候,一点稍微情节。
就显得突兀起来。
于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温暖,和一种呆呆的戏弄感——关于情节的部分。
成立不成立并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当我们犹如看电影中那些美好风景感到美得不似人间的时候,内心却相信,在他们那个地方,这些美好其实是成立的。
温文儒雅,客气礼貌,那些有点侨情却真实的情绪。
为一杯酒,为一朵花,为一朵云。
即便在我们这里,不敢成立。
活在当下的中国,必然表现的要坚强许多,于是格局也所谓的大了起来,视野也大,不谈则已,谈的是万里江山。
谁还屑于谈论家常,那点幽幽的个人小情绪。
所以我们的电影,格局也要大,大到不切实际,国仇家恨,阴谋诡计,大富大贵,大起大落。
场面大,情怀大,票房更大的吓人。
实在用钱大不了,便破罐子破摔,拍最无脑的东西,即便如此,还是讲大格局,讲大爱。
好不容易承认到自己的小,后面还要加个时代。
顿时十八摸唱成大合唱,尊贵被演绎成纸醉金迷。
只是人的味道,少到几乎不见。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大海在日本,有一个说法叫“物哀”,意思是为外部世界的万事万物,致上最深的感受。
它赞美了逝去生命的哀愁,比起枝头的绿叶,更欣赏落叶的美。
灵魂的哀伤,就像是对事物美感的表达。
Instagram 被墙了一年多,年轻人却大致还记得,关于那些方格子照片,有种调色参数,叫日系风格。
画面干净,简洁,美好,以冷调,褪色和轻微过曝为主打。
这类照片,与小清新保持了时间和心理上的距离,在滤镜强度上,也不会侵犯到观看者。
看到 《海街日记》 的青绿背景,你会联系到这种色调,更会感慨,是枝裕和还是那个是枝裕和。
这部电影继续大咖配角乱入,过去作品的影子不断重现。
是枝自己的 《步履不停》 到 《奇迹》 ,河濑直美到桥口亮辅。
日本到底有多少关于四姐妹的影视剧呢?
从1965年西河克己《四姐妹的故事》开始,还有1983年市川昆《细雪》、1985年大林宣彦《姊妹坡》、1995年本田昌广《四姐妹物语》,2003年森田芳光《宛如阿修罗》、2015年是枝裕和《海街日记》,日剧《四姐妹侦探团》《华和家四姐妹》,还有动画片《若草四姐妹》……从山形的森林到镰仓的大海, 《海街日记》 讲述一个关于接纳、包容和生命恩泽的故事。
闪闪发亮的,是少女的明眸,是洒进老房子的牛奶光,是性情不同但心心相印的姐妹情深,更是侯孝贤口中无从名之也难以归类的吉光片羽。
这种灵光闪烁,也被引申成声音,像轻盈细碎的风铃,炸天妇罗的滋滋声,周而复始的列车经过,假装敲门的咚咚咚。
还有重逢的沙丁鱼刺身味道,很久没有体验过的梅时雨,甚至是故意被隐去表现的一树樱花。
是枝裕和的影像世界,它不仅打通自己,也连接了同时代的导演,延续黄金时代的大师印记。
更神奇的还有,对如今的中国影迷来说,他的电影,就是日本或日本的想象——你很难找到其他的替代者。
姊妹老房子生辉,靠的是人气。
四姐妹的出出入入,张罗收拾,令影像得以呼吸和流动,也让这出少女漫画加摄影写真的家族故事真正成立。
实际上,要把绫濑遥、长泽雅美和夏帆拍得美,那很简单。
就像她们拍过的电影,再不然像开头,就让长泽雅美穿 bra ,秀个长腿。
但在多数时候,尤其是那些近景特写,是枝故意把她们拍得“没有那么美”,淡妆,随性还有些显老。
选角上,四人的年龄阶差是完全成立的,如同那些标记身高的刻度,她们的生命,也成了老房子和日常事物的现实存证。
《海街日记》 的镰仓,看上去人很少,生活节奏缓慢,自带了生活流逝和时间驻留的意味。
十五年不见的父亲,二十年前的一道菜式,五十五年的梅子树。
它们借助某种独特的记忆形式,被留存了下来,寄托着后来者对先人的思慕与怀念。
青春明丽的调性,琐碎日记的编排,电影想让人物吵个架,都变成很难的一件事。
要么迅速被打断,要么事后被冲淡。
连海猫食堂的老板娘,她对无赖弟弟的行为,没有一句怨言,只是搁在心里头,随他去吧。
真要说这部片子有什么缺点,那大概是太轻太慢了,近乎理想,与世无争。
它用云淡风轻的方式,来讲述悠然自得的故事。
换前作 《如父如子》 ,故事太狗血。
《空气人偶》 ,太重口。
它是去了童趣的 《奇迹》 ,是抽身得更远的 《步履不停》 。
再往更早的,是枝裕和的电影,其实又苦又沉,跟今天“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的模样,全然不同。
不难想象 《海街日记》 的黑暗版本或中国版本。
也许,并不是电影离我们太远,而是我们离生活的乐趣太远。
一个刚被允许二胎和热衷打小三的国度,如何去进入一个存在于电影当中的东方理想国。
未婚,姐妹成群,不与父母居住,甚至还重复了上一辈的蹉跎故事。
她们也会问大自然索取,但索取的东西,少之又少。
待人处事都懂得感谢,愿意回报。
就像有数据分析的,外国网友更喜欢在 Instagram 上给陌生人热情点赞。
这是礼貌,也是平凡的美德,太容易做到,却好像是我们身边所缺失的。
烟花你大可说,就像小津的电影,从未发生于真实的日本社会。
是枝裕和的故事,同样不属于今天的日本现实。
但电影总有一种魔力,能够带我们审视周围,远离丑陋,去追求美好事物,向往新生活。
满枝的青梅,如果你不摘它,就落在地上,自个腐烂。
如果你贪图尝鲜,吃完了,恐怕也就吃完了。
但在 《海街日记》 ,姐妹们的处理方式,延续了老一辈的做法。
分给亲邻,用来酿酒。
原来梅子成熟多时,只是为了你的一醉。
电影还多次出现葬礼仪式,这在日本电影里很常见。
《海街日记》 尽量去除了与悲恸有关的细节,而是希望所有人能感谢生活,感受平凡事物的美好。
总之就是,活着真好。
至于死,我都记住了树木希林劝架的那句话: 姐姐死了,真是太好了。
如果不是生死两隔,对父亲的记忆,以及家族的信念,小妹不会被接纳,老房子也不会被保留。
再说烟花和樱花,这些东西确实短暂,但它们会重复出现,年复一年,出现在几代人的生命当中,作为被延长和传承的记忆,代代相传,久存不逝。
就像一组照片,就像这部电影。
【刊于《中国新闻周刊》】-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斋藤工 X 是枝裕和斋:首先,恭喜《海街日记》入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是:谢谢斋:说到戛纳的话,一般作品都会早于日本公映,是枝导演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作品是不是不仅仅面向日本观众,您是不是有面向全世界制作映画的意识呢?
是:有的。
当然,考虑到日本国内票房成绩,我必须考虑到更多日本观众的想法,包括整部电影的宣传工作。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我的第一部作品《幻之光》就有幸参加了威尼斯电影节。
当时的体验我至今都觉得非常满足。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获得奖项的缘故,在《幻之光》之前我都是拍摄电视作品,电视确实也能够进一步的扩散并影响到不少人与事,但这只局限于日本国内,再大的反响在当时的社会中“日本”已是终点。
所以,拍摄一部电影,开始一段新旅程,从国内发展到整个世界,由外侧各方视角带给我的建议与影响对我而言是非常珍贵的。
我当然也非常重视日本国内的观众,东京的观众怎么看待我的作品,札幌的观众怎么看待我的作品,和纽约观众,巴黎观众一样是并列存在的。
只是,我并不会因为大家的感受去改变我制作电影的思维和方法,例如我不会因为传达不到观众心理就放弃自己满意的片段,也不会因为加入“段子”可以吸引更多观众就“顺应潮流”。
斋:这部作品的舞台是镰仓,这种地域性元素的加入对这部作品非常重要。
但是,海外观众大多数不知道“镰仓”这个重要元素。
那么,导演在权衡这个问题上是如何考虑的,是否非常在意海外观众,还是并非如此,我个人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另外,关于原作漫画,我原来并不知晓。
在观看电影后,我拜读了原著。
整部电影已经不是特意对准封面上的某个人物的表情,而是登场人物所在的整幅“人物风情”。
就这点而言,我个人已经闻到了“是枝流”的气息了,原作的精髓已经展现在作品之中。
是枝导演在拍摄“小说改编”“漫画改编”的作品时,是不是会去认真寻找“原作的本质精髓”呢?
是:我基本没有这么做。
我映画的基本原作就是“原创”,即以自己的思路制作。
为了创作映画去看小说,看漫画,我基本不会这么做。
不过,我很喜欢吉田秋生先生的作品,他对我而言是一位“只要出新刊,就会去读”的漫画家。
所以,当我读了《海街日记》后,我觉得自己拍摄这部作品应该是最合适的。
斋:如果真的拍摄电影呢?
是:这部作品我觉得肯定会被拍成映像作品,既然如此我觉得我应该是最适合的人选,虽然这听起来有些傲慢。
斋:没有没有,这说明了你对这部作品的爱是:我真的觉得我非常适合拍这部作品,所以我很罕见的举起了手关于广濑丝丝的“发现”斋:关于本片的演员,估计所有采访都会问到吧,应该说她们都是国民级别的女演员了。
是:是的(笑)斋:首先,我想问一下广濑丝丝,她真的是一颗闪亮的原石。
在戛纳或许也会发生当年和柳乐优弥一样“现象”吧。
这个选角对于导演而言,应该是非常理想的选择吧是:是的。
但是,“四女”这个角色一开始就决定以海选的形式招募,我真的见了很多人,没想到真的遇见了这个“完全匹配”的演员。
斋:名字都一样吧是:是的,这种命运般的角色“相遇”。
或许演员们都会遇到几次,所以这对丝丝而言应该是一样的感觉吧斋:广濑丝丝的存在感在这一年里浸透到了这个日本社会中。
电影故事中“四妹”的成长和整个拍摄过程中向“姐姐”们学习后自身的成长很好的结合到了这部电影中。
这与其说是之前就朝这个方向努力拍摄的,倒不如说就是那么“顺其自然”是:按结果论的话,确实如此。
在海选的时候,她刚刚开始CM的工作,基本上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女孩。
所以,这也算是一种偶然吧。
但是,说真的我没有想到她如今能够如此出名。
斋:确实如此是:所以,对于我这个“大人”而言,要“靠”这么一个十六岁的小女孩来做主力宣传是有点“不情愿”(笑)。
心理其实想着“没有没有,我早就开始宣传了”斋:呵呵。
不过,如果真的能够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的人知道她,我觉得很多人都会非常“直接”的感受到她的魅力。
另外,关于电影中的细节。
电影开始阶段,就是姐妹们父亲的葬礼部分。
丝丝的弟弟在那场葬礼戏上完全没有集中起来,那究竟是不是真的在“演戏”,我之后已经完全弄不清楚了,感觉已经很自然的被“电影”所吞噬了。
是:你注意到这段场景了啊,果然厉害斋:呵呵,包括那个弟弟的扮演者在内,大家都好像没在演戏一样。
请问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是:弟弟,张着嘴对着天井。
我感觉这么一直下去有点夸张了斋:一直下去?
是:我当时什么都没说。
后来可能因为我自己也觉得那样也蛮好的。
于是,也没有多加考虑,就这么使用麦克风进行“孩童”拍摄。
这是第二次。
之前是《无人知晓》的时候关于标题斋:这部电影的另一个主人公我觉得是镰仓的美景。
“移动的四季”拍摄日程在调整时间以及幕后工作上都应该非常麻烦吧。
绝不使用CG,让自然风景就以它自身的面貌呈现给观众是是枝作品的精髓之一吧是:从吉田秋生先生那里得到映画拍摄权之后,他完全没有任何条件和要求,随便我怎么处理,即使是原作中没有的场景。
唯一提到的就是希望我能够好好拍摄“镰仓的四季”,那样他就满足了。
我也觉得四季的拍摄,以及四季变化时“光影中”如何拍摄四姐妹是本片最重要的部分。
这可能是我太喜欢原著,完全被其吸引的缘故吧。
另外,故事在什么部分“切断”,在尽可能接近“原创”的同时,做出如何安置“姐妹”的判断。
这两方面对于整部作品都很关键吧。
影片的标题“海街”后接着“日记”这个词,这点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最终故事还是围绕着“小镇”展开,此外故事并不是《海街物语》,而是《海街日记》,也就是说是小镇日积月累的“生活点滴”串起来的故事,我想让观众们留下这种“印象”。
四姐妹在那个小镇生活,在那里有她们的家,周围就是“小镇”。
这样的话,和故事一同“扩大化”的风景中,你可以发现人是怎么生活的,人是怎样寻找属于自己的场所的。
这和我到现在为止的作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我觉得我的想法和原作的世界观很好的结合到了一起,这也是我拍摄这部作品的最根本目的。
关于绫濑遥小姐,我拍摄之后才发现她是一个骨架很大的女演员,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大家应该很少关注到这点,所以在看《海街日记》时,观众或许会体验到属于绫濑遥的新鲜感吧。
斋:是枝导演在评论本片时也提到绫濑遥小姐拥有“昭和味”,我自己也这么觉得,虽然和原节子女士不一样,但和其他三名女演员对比,确实能够发现不同的“存在感”是:我也经常说她“昭和颜”。
她扮演的“幸”因为家庭的缘故不得不提早结束学业,以“母亲”的身份来照顾两位妹妹,其实她们的年龄并没有相差多少。
但是和丝丝坐在一起是,确实有点“母女”的味道,而正是这微妙的“角色”定位,展现出了她的别样的美,给人一种“长者”的感觉。
她自己表示可能是因为之前有过时代剧拍摄经历的缘故,我觉得特别是穿上浴衣后,她的与众不同就更加显著了,完全有别于其她三个姐妹。
人物设定的真实感斋:同样是演员,四姐妹的对话,特别是作为后备的广濑丝丝和前辈们之间对话的真实感,以及逐渐融入三位姐姐世界里的故事情节,我觉得看上去是如此的自然。
四姐妹的对话是忠实于剧本的吗?
还是有不少在拍摄生活中诞生的“原创”台词呢?
是:首先,关于丝丝的角色,我一开始就没有给她准备剧本,在拍摄现场我对她说“千佳(夏帆)是这么说的,你就这么回答”,只传达“声音”斋:没有给她剧本?
是:是的。
所以,她是在拍摄现场听完对话后,自己反射出来的“演技”。
到现在为止,我作品中的子役都是这么做的,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才15岁,海选和彩排联系时,有剧本和没剧本的两种形式我都试过,她都OK。
我认为两种形式她都能够胜任,于是问她希望哪种方式,她想挑战“没剧本”的形式斋:这很了不起啊是:之后,拍摄现场我会和她说明“台词的内容”,然后进行拍摄。
她果然耳朵非常好,很自然的就完成了表演,可以说她如“制造现场”般存在。
三位姐姐我都让她们读了原著,唯独丝丝没有,然后我把丝丝的“台词”告诉了“姐姐们”,就这样“串起”了台词。
这点上确实看上去很生动,非常有新鲜感。
但是即兴的台词也不算很多,但整个拍摄现场非常自由,我拍摄时看到长泽小姐在给工作人员吐指甲油,然后就想写一段给丝丝涂指甲油的场景,于是就找长泽小姐商量,让后她欣然接受了。
此类“改变”存在不少斋:关于屋内的动镜,比如餐桌的设定,以及姐妹们的位置等让人感到一股很自然的“姐妹感”是:谁坐什么位置,这真的非常复杂。
三人姐妹是的设定和四人姐妹是的设定完全不同,从厨房端菜进屋的是幸,所以幸就坐这里。
固定了一个座位之后,然后开始设想,比如“佳乃(长泽雅美)要去拿啤酒了,那就坐这里吧”这样设定位置吧斋:原来如此,好有趣是:这方面通过彩排来确定位置吧。
不过她们四人真的非常懂得如何“共演”,我真心觉得选了四个好演员,她们真的很出色斋:也就是说,除了广濑丝丝之外,就想导演之前说得和长泽小姐之间的对话那样,拍摄现场是是枝导演和演员们交流后继续进一步的拍摄?
还是就按照您的指示进行拍摄?
是:现场没有细微到和每个演员交流,只有在拍摄遇到困难或者必须要听取她们的意见时才会交流。
所以,只要演员没有什么障碍,拍摄就如期进行。
例如绫濑遥小姐在拍摄期间异常严肃,为了打破这个状态,我会安排她去触碰门窗,墙壁。
相反,为了抑制“好动”的长泽小姐,我会暗示她减少“多余的动作”。
这么说,每个人的表演方式其实完全不同,但她们却结合的很好。
关于“吃”斋:我认为影片中另一个重要的舞台就是“海猫食堂”是:恩,内容可能比原作更丰富吧斋:食堂里的“炸鱼定食”,以及莉莉先生小店里的“小鱼面包”,还有四姐妹家里的普通饮食,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包括餐桌在内,我觉得“吃”应该是本片的一个重要元素,导演是怎么考虑的呢是:首先,我很喜欢拍摄“吃”的场景,餐前准备以及餐后整理也包括在内。
不过,这些东西原作里都有,这次真的是因为“原作”的缘故,很多问题都变得非常好回答。
其实,原作里对“吃”的描写也非常细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吉田先生会这么描写。
关于这部电影,始于一场葬礼,然后进行了法事,最后又描写了一场葬礼。
在这过程中,“吃”的场景,也就是说“活着”,为了活着而做的事情不好好描写,整部作品都会朝向一个“凄凉”的故事发展。
如果这样的话,那四个年轻的姑娘的魅力就会减少许多,所以我重点拍摄了“吃”。
这也是我为什么很重视“海猫食堂”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另外,作为整个小镇的象征,没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场所,会使得整部作品都显得非常散漫,所以我把一些故事都汇集到了这个食堂里。
四姐妹一起去食堂的场景,原作中应该是没有的,这也是我在拍摄途中加入的故事。
之前在医院中,幸(绫濑遥)和二宫(风吹纯)的对话中有这么一段,“很怀念店里的炸鱼套餐”,“欢迎再次光顾哦”。
我想既然说了“欢迎再次光顾”,她(绫濑遥)应该会去的。
虽然当时的剧本里没有这样的情节,但我依旧坚信她回去,于是就安排了四个人一同去食堂用餐的场景,这也会对之后的剧情带去别样的影响。
所以,这是看了“医院”场景后诞生的新故事,特别是绫濑遥小姐的表演。
其实,绫濑遥小姐和风吹纯女士之间一直非常亲密。
斋:是吗是:她们好像一同拍摄了大河剧(《八重樱》)。
她们真的关系非常好,绫濑遥小姐对待风吹纯女士的态度像对待亲戚一般。
“最近好吗”之类的对话一直能够听见。
风吹纯女士还对我说道“这么好的人,现在的娱乐圈真的没有,能够长期活跃于第一线,性格还那么温顺的,我只遇见过她(绫濑遥)”。
所以,她们之间的关系很适合这部作品,我就是这样看着现场的变化来添加剧情的,这种方式我非常喜欢,所以我不太适合拍摄有原作的东西斋:但是,吉田秋生先生不是不介意吗是:是的,吉田先生真的非常善解人意与摄影泷本干也的相会斋:樱花那段场景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丝丝和男同学一起骑车下坡的场景。
途中有一片花瓣飘到了丝丝的头上,我当时就认为这是不是故意而为之的呢?
我稍微有点想当然了,是不是想得太多了(笑)?
那真的是偶然吗?
是:恩,真的只是偶然。
我们不可能拥有这周高超的摄影技术,就算想这么做,也很可能会失败。
但是,拍摄那段场景的时候,我都没注意到这点,是摄影泷本先生告诉我“遇到了绝佳的拍摄时机”斋:真的非常棒,这个场景是在太漂亮了是:是的。
那之后,丝丝还面向着镜头,整个特写在我看片时,真心觉得非常棒斋:泷本先生一起是活跃于“拍照”最前线的摄影师,把他带入电影界的是是枝导演吧是:也不能说是我带入的,我只是提了个建议,问他要不要试试看。
泷本先生在《空气人形》时,是以照片摄影师的身份一同参与拍摄的,这是我们合作的开始吧。
其实,在《幻之光》的时候,他作为摄影师藤井保的助手就曾经来过我的片场,我是之后才知道的。
然后,在《空气人形》拍摄时,我觉得他拍出了很多“精彩的照片”,绝对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一张张照片已经超越了电影剧照的“属性”,但是当时我没有像想到会让他来拍摄电影。
泷本先生说他非常认真的看过李屏宾先生的摄影。
之后,他自己的CM拍摄方法也发生了改变,那摄像机的动感好似受到了李屏宾先生影响一样,非常出色。
对于模特儿而言,他也是最出色的摄影师。
我看了他拍摄的大和不动产的CM,绝对拥有拍摄长篇映画的能力。
之后,偶然间我看了深津绘里小姐和莉莉先生合作的CM,当时我就发出感叹,这个摄影师是不是拍过电影?
之后,我一查才发现,拍摄这个CM的正是泷本先生。
随后,我马上电话和他联系,然后就是《如父如子》的拍摄了。
在这之前,泷本先生貌似收到过不少电影公司的邀请,但一直抽不出时间。
我和他的相遇算是缘分吧。
美丽的生活斋:之后可能会有很多观众观看这部作品。
看到了她们在镰仓的生活,会不会感到并没有必要一定得住在大城市中呢?
是:好可怕,我现在只能住在东京(笑)斋:我也如此(笑)。
但是我感觉现在对农业感兴趣的年轻人,开始了远离都会的生活。
这是不是所谓的顺应时代潮流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生活在东京中心”这个概念会被不断质疑吧。
这部作品中镰仓自身魅力十足也是一个原因,感受“地方都市能量”的人现在也不少吧。
是:这也是原作的缘故吧。
原作自身的魅力造就了原作中小镇的魅力吧。
那四姐妹的生存方式也告诉了众人原来可以如此生活。
然后,生活可以如此美好。
当然,现实生活中不会像她们那样可以如此轻易的过上这种生活,包括我在内。
但是,清爽与美好确实是生活的必备品。
吉田先生这么创造了这部作品,我算是对原作的解释,也算是一种回信吧。
原来人是可以这么描写的!
特别是幸的生活方式,那种背负着重压但一直向前的生活态度,可能是本片的核心思想吧。
好好地按照自己的人生道路行走,人会是美好的斋:看完这部作品后,我很能感受到“时间的差异”,或许是地方的历史特色,也或许是继承先祖,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
但背负着这些的只有幸一个人,其他妹妹都自由的生活着,而且是在她们都将离开这个“家”的前提下。
怎么说呢,我充分感受到了“屋子”和“住在屋子里的人”之间的距离感。
是:是的,幸一个人守护着这个家庭。
所以,幸在“屋子”里的描写是最多的。
而佳乃(长泽雅美)的登场不是在家里,而是在男友家也算是暗示着哪天她将离开的意思吧。
这部《海街物语》是姐妹们寻找“家”的故事,关于和这个“屋子”之间的故事,每个人当然是不同的,存在着不一样的距离感,我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拍摄的。
从家到小镇,从小镇到海斋:为了和是枝导演对话,我事前看了好几遍电影。
最终自己的情感花落何处,果然还是这个“家”。
(笑)大家肯定会在哪天离开这个家,建立新家后喜悦的心情,在那里还存在着“父亲”,“奶奶”。
我忘加揣测 ,觉得这个“家”或许是本片最成功的要素吧是:确实。
这个故事就是“家”看着她们四人,整个小镇看着她们四人,或者是看着丝丝。
看着丝丝后你或许才会发现其他人,所以寻找“丝丝”是本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吧。
另外的一个因素,也就是你提到的“家”了。
这不是在摄影棚里拍摄,能够找到一个能让她们四人生活的“家”是本片的一大难关,真的很不容易。
如果稍微时间上有偏差,或许就错过了。
正好是房东准备改造前的事情。
斋:在影片中,幸给丝丝测量身高,然后在家里的柱子上留下标记,并留下名字。
那根柱子是真的“柱子”吗(房子里的原物)是:一开始我觉得直接用原有的柱子非常失礼,所以在柱子上铺了一层板,之后房东对我说就直接使用没问题后,我就直接使用“原物”了。
所以,拍摄时也要求一气呵成。
斋:那么,那个“丝丝,15岁”还留在那里吗是:恩,留在那里斋:啊,那真的太好了。
斋:丝丝搬到镰仓后没过多久的事情,有一次要迟到的早晨,她和姐姐一同跑向车站。
我感觉到了“原来这个“家”到车站就这点距离啊”。
之后,渐渐地知道了“家”的真实身份,然后开始感情移入,爱上了这个“家”(笑)是:你看得真仔细,谢谢。
整个流程是最初的季节拍摄四个人,然后是搬家,以及“家”的登场。
最后,到了冬天逐渐从家展开到整个小镇。
而为了说明“家”在哪个地方,你可以一开始就加入“小镇”的镜头来暗示,但是我希望是以丝丝的视线来看整个世界,所以最初是姐姐们,之后是家,小镇,以及大海这样慢慢扩展。
说实话,“海街物语”中,海很早就应该登场了。
但为了照顾到丝丝的视线,所以就“迟到”了斋:考虑到镰仓这个元素,我一开始觉得会有很多海的“元素”,原来导演有这样的意图。
关于海的场景,是四姐妹道出真心话的地方,即使不说话,她们的样子也和“家”里的存在区别。
所以,我觉得故事的主要舞台还是“家”,而不是“海”。
“海”就想教堂里的忏悔室那般存在吧是:原来如此,好有趣的解释超越表演的表演斋:日本的观众因为都知道这四个演员,所以一开始就是以对“演员”的目光来观看这部电影。
但是,这部作品中从一开始就给我一种感觉,即四姐妹像真的姐妹一样,这应该只有是枝导演您做的到吧。
把四姐妹拍得如真的姐妹般存在的作品,就连长篇的大河剧或者日剧都很难做到。
一般情况下,她们都会成为“商品”,被当作宣传道具。
这看似“四重奏”版的共演真的一开始就如同现实生活中那样自然,绝对是本片的压卷点。
怎么说呢,是希望吧是:恩,真的非常好。
但是,把她们四人变成“真正的姐妹”是这部作品对于我而言最重要的任务。
怎么说呢,她们都是可以出演主角的优秀演员,像以前东宝映画那样“全明星四姐妹一同登场”一样,给我布置了一个严峻的课题(笑)。
她们能够成功的演绎出“四姐妹”真的非常出色。
斋:影片后半段,绫濑遥小姐摸着丝丝的头,这真的是姐妹啊,否则不会有这种场景吧?
那是表演吗?
是:不是的斋:真的吗?
是:绫濑遥小姐在等待的时候,一直会拍着丝丝(笑)斋:她们看上去只存在着姐妹间的距离感是:刚刚提到的房屋柱子上量身高的场景,丝丝后退后,绫濑遥小姐也做出了相类似的动作斋:是的!
是:那已经不是表演了吧。
我看着现场,也觉得非常了不起。
但是这或许才是最好的“表演”吧斋:恩,绝对压卷!
或许这部作品不仅是一般观众,也是我们这些业内人士,特别是创造电影的人士应该看的作品。
能观赏到这部作品,我真的非常高兴是:你说得如此之好…真的谢谢了斋:哪里。
是枝导演,今天真的谢谢了原载于《SWITCH 6月号》
在日本,有一个说法叫“物哀”,意思是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心为之所动。
懂得物哀的人,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性情中人”。
物,能触景能生情,还能治愈。
过去的伤痛,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仪式,我们需要有途径真正的和过去说再见。
十五年不见的父亲,二十年前的一道菜式,五十五年的梅子树,三场葬礼,一片樱花海洋。
这就是今天要和大家说的电影《海街日记》
梅子酒入喉,樱花飘落,海风拂面,春夏秋冬,四季流转,小镇里的生活和故事就在日本的海边城市镰仓里徐徐展开。
第一场丧礼故事说的是同父异母四姐妹的生活故事,故事起源于影片的第一场丧礼:他们父亲的丧礼。
对于十五年未见的父亲的丧礼,二妹加乃和三妹夏帆欣欣然前往了,大姐却借口有事不去,最后在葬礼上大姐还是出现了,还大义帮助了正被后母为难的四妹小铃。
电影就是在这看似复杂的关系中慢慢展开,并如蝉丝剥茧般一点点展示在你面前,让你在凌乱的关系中感受着她们的纠结和痛苦。
大姐最后和他的同居男友说:还好我去了。
这次去,大姐香田幸正面了自己父亲背叛家庭的事实,对于这个童年的伤痛,她勇敢的去正面相迎,同时也收获了同父异母的四妹小铃。
同情、大姐的责任、血缘,这说不清的缘由让她主动的邀请小铃一起去镰仓同住,并且走上了真正自我救赎之路。
有的时候,我们不愿面对过去,纠结在痛苦的漩涡内,任其伤痛折磨自己,最后化为自己的思想与血肉,最终成了一生的心理负担,这就是童年阴影无法摆脱的终极原因。
和自己和解,和过去和解的第一步就是敢于去面对,面对过去,面对自己,承担起现在可以承担的责任。
任何开端既是新时代的起点,也可能是旧时代的终结。
第二场丧礼姥姥的祭奠丧礼终于让我们见到了三姐妹的母亲,也引出了三姐妹的第二重童年阴影:没有母亲陪伴成长的童年。
二妹和三妹见到妈妈都是一脸的开心和期待,更有一种悲哀的讨好,因为妈妈的夸奖会非常的开心;但是大姐见到母亲只有抱怨和怨愤,更因为母亲要卖掉她们现在住的老宅而大吵起来。
在父母因父亲外遇而离异并相继出走的时候,大姐香田幸应该已经记事,所以这个家庭对于大姐的伤害也是最深的。
母亲临走前又来了老宅,并给了早已为四个姐妹准备的礼物。
母亲临走前想去姥姥的墓地看看,当母亲关上门的那一刻,大姐内心起伏,最终提出陪着妈妈一起去姥姥的墓地。
微微朦胧的梅雨,青间小路,两把雨伞,大姐试图去了解母亲的想法。
“那是一个对于我来说添堵的地方,对你们却很重要。
””对不起,我没有做个好女儿。
“妈妈对姥姥的墓碑这样说。
香田幸似乎明白了什么,在母亲临上车前,她赶回家,拿来姥姥酿的梅子酒。
这一次,香田幸和母亲和解了。
她之前是那么的不理解,可是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面对的过去,哪怕是自己永远无法割舍的妈妈。
缘起缘灭,有的时候,我们身处事件当中,深受间接影响,怨愤当事人的无情和软弱,可是我们不是当事人,永远无法理解和真正的感同身受。
想要解脱自己,就先感受她人的痛苦,理解她的痛苦。
当青青梅雨停下,我们也该收起伞和同行的人并肩聊聊天,也许可以一起走向晴朗的明日。
第三场丧礼最后一个丧礼是饭店老板娘二宫女士的,按说一位路人的丧礼并不会影响四姐妹什么,可命运就是将她们牵涉其中,并实现的最终的救赎。
大姐香田幸和父亲一样也深陷婚外恋的漩涡内,她和医院的一位已婚医生同居。
这样的关系也许是童年阴影对大姐最深刻影响的反射,她自己非常清楚这样的关系不好,却无法自拔。
最终医生想离婚带着她出国,她拒绝了,这里有她需要照顾四妹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影片到了这里,大姐已经从过去的关系和阴影里逐步走出来了,她需要的是最后清理的推手。
香田幸最后选择做了医院的临终关怀护士,而关怀的对象正式四姐妹经常去的饭店的老板娘二宫女士。
二宫女士的离去是剧中的最后一个丧礼,福田先生说她走得很好,葬礼办的好,在医院也很安心,而这都得益于大姐和二妹得帮助。
他们在最后得丧礼中找到自己真正想做得事和懂得生命得价值与意义。
这是最后的解脱,生命就是这样,不要纠结于过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才是最好的和解和自我救赎。
”那时候的樱花真漂亮啊,虽然知道马上要死了,但依然能感到美好的东西是没的,好开心。
“这是二宫女士和福田先生说的话,即使知道自己马上要死了,也去感受樱花的美好。
四妹小铃说父亲死前也说过:但依然能感到美好的东西是没的,好开心。
最后解脱的何止是大姐,还有隐藏自己伤感的四妹小铃。
樱花隧道,四人的海边,就是最平凡美好的仪式感。
电影的结尾:如果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还能有感受美好的能力,那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吧,真是不错的人生啊。
任何时候,只要我们还有感知美好的能力,我们都能治愈自己治愈他人。
当花落下时,我们和自己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回归自己的内心深处,往前走,下次还有樱花盛开。
写作后话:看完这部电影,写完这篇影评,感觉真的很舒服,有种一直在樱花浪漫氛围里的感觉,那种不急不慌,生活徐徐展开的美好,虽然影片也有纠结,也有伤感,但却很美好,和樱花一样的美好,生活不就是这样嘛。
这就是自己想写作的感觉,也是自己要坚持写下去的初心,让所有人包括自己一直美好着。
欢迎关注“麟红读书”,一起解读更多好书好电影。
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想法的,我觉得最美的一个场景就是玲坐在自行车后座上,闭着眼在樱花“隧道”穿行的那段,景美人美心情美~同样还很美的就是最后四个人在海边,聊着天,打打闹闹。
还有四个人穿着浴衣在院子里放烟花那段也很美~另外绫濑遥和长泽雅美是之前就觉得很美了,这部影片让我又发现了广濑丝丝的美,特别耐看,而且不管是穿开头的校服,日常的衣服,浴衣,甚至球服,都有一种特别好看的感觉~推荐在平静的心境下看~
把绫濑遥、长泽雅美、夏帆拍得美,是一件太简单的事——譬如开头。但在多数时候,是枝裕和故意让她们显得没有那么美,与那座老房子和日常事物紧密粘合。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反正打开二十秒,后面就停不下来,不想快进不想暂停更不会想关掉。说很平淡很无聊的,开什么国际玩笑啊。
还是节奏问题。类似这样的电影,总觉得像某个家庭的生活片段,随时可以开始,随时可以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日本的文化和日常,真的就像看日记那样,琐碎而平淡。还有,夏帆姑娘已经这么大了
这是64分钟时的评分
如果说在早期的《幻之光》中,是枝裕和懂得如何用影像的“快”来表达生活的“慢”,那么在最近几部作品中,他似乎丧失了这种掌控时间魔法的能力。一如《步履不停》,《海街日记》依然举重若轻地谈论生死,将细节美学无限释放。可惜四两未拨成千斤,仅有的力量就凝固在逆光和暖色调营造的甜腻中。
我爱这温暖治愈的四姐妹,像爱我用心写过的四首诗。
大概太过期待了觉得除了风景美老房子美看得我好饿饿爱也没有特别感触,当然还是有是枝裕和的调调但是感觉不如上几部好看啊,大概是演员和演技的原因?广濑丝丝居然是演得最好的,奶遥用力过猛甜心做作夏帆和角色一样没啥存在感。
看是枝裕和的电影是一种感悟的过程,且这个过程缓慢悠然,像小时候家里做饭,从烟囱中飘出来的一缕缕迎着黄昏的烟。
我想和大姐谈恋爱,我想和二姐睡觉觉。
我看了四遍才看完,喜欢日风但不接受平淡流水账。反映日常生活的真实感,确实是想表达,但叙事一条线,零散无起伏,那我还不如看《少年时代》。治愈系➕温情➕生活化真实感的好电影有很多,只能接受电影画风拍得好看。
父母是子女永远的伤痛,也是永远的港湾。好难静下心跟是枝裕和统一频道。
是枝裕和的许多电影都非常好。但《海街日记》跟小津比,你是搞笑的吧?把每个人都拍成了圣母,不过是一种空洞至极的美。
四星半。混乱的家庭关系之下却把矛盾藏起,每个人都在与残酷的生活和解,融合以温情、感动和微笑。在是枝裕和作品里中等的一部片子,却是最美的,独有的细腻淡雅与温厚造就的绝美。代际间的梅子酒、美好的樱花隧道、只有四人的海边、一头一尾的丧服,平凡世界平凡事物的仪式感。
能看下去的勇士们我佩服你们 完全就是流水帐 总是不明意味的笑啊跑啊 治愈个鬼
为什么这里面的女人都在假笑
如果第一部看的是海街日记的话可能后面就不会对是枝裕和有兴趣了。现在看反而接受度高一些,但还是觉得假假的,从演员到剧本。姐妹间的感情像命题作文。事先对几个主演没概念,只一直感觉每个人身上都有各自不怎么融合的光环,从表演方式能看到此人演过的所有角色的样子的错觉。 @2018-10-01 18:54:18
请问是谁给是枝裕和拍女性题材的勇气??枝导的古代家庭观遇上女性题材,我的天,现代人的灾难。是枝裕和的片子里只有两种女人,一种是为爱痴狂的自私女人,一种是贤妻良母,当然贤妻良母的种类也非常繁多,有聪明能干的,有笨笨的,有强悍的,有顺从的,有过于现实无趣的。
《步履不停》看过不下十遍,《海街日记》一遍就够。拓宽商业野心的同时,一定程度会耗损质感,暂时无法界定这种不理想,是出于能力封顶,难以突破,还是百般权衡,灵气顿失。
家庭本来就不是个特别的约束,而以血缘关系求亲近更是可笑。
为什么治愈的东西总是伴随着深切的悲哀,大概是因为所谓治愈本就是很努力地对付生命中的伤痕吧。
清新与油腻于一体造成虚假的平淡与刻意的琐碎,大姐人设完全崩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