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森是一部非常奇怪的电影,如果去总结,就是一个公交车司机的日常,往复日常,平淡的每周生活。
这种生活是丰富的,有诗在,帕特森生活在帕特森,每天写着不同口味的诗,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别人的痕迹。
用一个字来贯穿整部电影,就是“淡”,帕特森是一个很淡的人,全片最激烈的冲突显然是在即将结束时,帕特森每日创作,准备投稿的诗稿,全部被自己的小狗摧毁,这个场面于我而言不亚于《海边的曼彻斯特》当中,男主因为失误,导致家里大火失去了一切。
这些诗,对帕特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不亚于自己的孩子。
他和妻子都是很有艺术细胞的人,并且有自己的艺术方向,在这个层面上,绝对是可以互相理解的,但是他们的生活太过恬静,美好的有些不真实,所以当真正的矛盾到来的时刻,两个人丝毫没有应对方案,妻子努力尝试去安慰着帕特森,帕特森只是说自己没事,需要出去静静,他们两个从不向对方暴露自己真正的脆弱,也没有想过去挖掘另一半内心真正的世界,平静的生活,不会共同内耗。
就像每天的六点十五分,他们躺在床上,或背对着,或依偎着,肉体上的交流,又在艺术上偶发共鸣。
观影的时候,我无比向往他们的生活,想要身处画面当中,等待一对路过的双胞胎,每日开着大巴车,想到回家时会见到的女人。
把矛盾压制住,把好的一面留给对方,这似乎不是婚姻的理想状态,有一种搭伙过日子的感觉,可是我不觉得这是什么不可以的事。
男人写诗,女人作画,长远来说,如此这般走向死亡也并非不可以,我在这部电影当中没有感受到孤独,即使男人最后诗作尽毁,并没有在妻子那里得到满意的回答。
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主动理解能力不足,但是世界上远不止他们二人是这样的,若是他们两个找到的人不是对方,可能很快就因为另一半的无理取闹或者试图占有而离散。
艺术家的内心也许封闭,但是他们从不缺乏表达,男人的诗是如此,女人的画亦是如此,心中的小天地也证明了他们内心的丰满,只要人没有事,这两个拥有创造力的人生活也不会停滞。
在这件事上,他们没有能够很好的交流,但是在生活更多场景中,他们无需交流就已经默契。
这里我想到了曾经我幻想写过的一个随笔
大概就是说我为了在一场大火中抢救自己的诗,失去双手,嗓子也被熏哑,失去了所有创作可能性,最后再读自己曾经的那些诗,寡淡无味,无病呻吟。
当真的经历,体味痛苦后才切实拥有创造力,此时却五体不全,无力把闹海中的文字创造出来。
只是一点感想,对于帕特森这部电影,我需要去拉片着重分析角色性格和画面,以及其优秀的调度,之后再丰满影评。
这电影不是献给什么有情调的小资文艺生活的,也不是献给帕特森这座城市的。
总体来说,这是贾木许个人的感悟,是拍给自己的。
对于自己和电影工业、以及庸俗世界的关系,再说大点,文艺或者电影,是虚荣装逼挣钱成名用的,还是一种本能的精神需求。
也同时是献给帕特森这个纯粹而清高的司机,献给朴素诚实、忠于内心的生活和创作态度的一首诗歌。
也有愤世嫉俗的讽世之处。
所以,片中很多对话,都是讽刺性的,如果你没发现其中的幽默之处,那你就只能说,平淡就是美,或者批评地说,这电影真空洞。
所以,结尾处,帕特森和黑人、日本人的两段对话,是点题之处。
1,帕特森的妻子喜好广泛,学吉他、画画、室内装饰设计、做蛋糕,并且都是能在现实中得到利益回报的事情(起码也要老公夸奖),所以她也要求帕特森去印诗集。
而帕特森只会写诗。
他不用手机,也可以看作对现实有点拒绝的姿态。
但因此时有尴尬,比如车出故障需要联系时。
他用的是孩子借给他的卡通外型手机。
2,总是失恋的黑人,其实是一厢情愿地爱上不爱自己的人。
(黑人真的爱对方吗,难道不是占有欲吗?
他掏出来的,可是把泡沫枪啊)联想起热衷比赛的酒吧老板往自己酒吧里贴名人照片(甚至不惜借钱来弄这些玩意,还按人物的有名程度来讨论排行),慕名来帕特森拜访的日本诗人。
都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占有帕特森,这个城市的诗意与荣光。
片中公车上一对少男少女的谈话很有趣-少女向少男诉说了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英勇事迹,最后很骄傲地总结说,我们是帕特森城里仅有的两个无政府主义者了。
得,无政府主义者这么牛逼的标签,自己就贴上了。
3,那条很贵的狗总是捣乱,以至于最终造成“毁灭性”结果。
就像生活总跟人开玩笑,所谓资本,也总是用来耍弄人类,破坏平衡。
在狗看来,那就是堆愤怒起来撕扯得很解气的纸,这狗一直感觉自己在家里边被忽略了,诗什么诗。
写满诗的笔记本被毁是电影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情节,象征性也十足,我想到的是这么一句话:人在江湖,不进则毁。
帕特森其实从来就没愿意把自己的诗集拿出去发表。
4,从一到七,然后归零,又从头开始,一切好像都没发生过。
片尾那本空白的笔记本。
黑人所说,太阳照常升起。
时间抹去一切,从有到无,又从头来过。
诗歌、电影可以完结,被遗忘,而生活本身无休无止,所以生活之诗也将自然流淌如帕特森城里桥下的溪水。
5,周一到周七,再回到周一,这只是一个结构,并非主题。
也可以另一种解读,一个诗人被关押在这种单调平庸的日子中,这样看的话,那第一个和妻子相拥而眠后醒来的镜头,意思就多了去了。
6,男主角是个容易执着的人,看他写给妻子的情诗就知道,很担忧失去,很宠妻子......他在想象中加深这种爱,对诗歌也是一样,所以,放下还是......这种爱本就是妄念,到结尾处是有悬念的,也是悲哀的,多年相处的公车毁坏,诗集损毁,他如何面对生活被涂抹成空白。
7,当你刻意去寻找什么时,你注定找不到,因为你的得失心将真相蒙蔽。
你用力,它离你更远-日本人来帕特森寻找诗歌的灵魂,遇见了一个自称不是诗人的诗人帕特森,日本人挺用力的,手都破了哈。
让我想起某中国诗人在长安街头当众跪叩并招魂李白的趣闻。
如果日本人并不自称自己是诗人,帕特森会不会告诉他自己也写诗呢---这段可以和帕特森路遇会写诗的小女孩那段做对比。
8,一个问题:我们爱一样东西,是这样东西能让我们变得更有价值,还是像孩子一样单纯地喜爱并沉浸其中?
-联系片中帕特森妻子买了吉他和配套的衣服,并把自己弄成乡村歌手范。
9,作为出过著名诗人的帕特森小城,和无名诗人帕特森。
一个已经被符号化了,一个以无名的方式存在着。
当你的名字被人知道,你就很可能已经不是你自己了。
诗集即使再秘密地被写在笔记本上,也会被狗给撕碎。
这个无所不知的世界,以它毫无怜悯心的权力意志,瓦解消弭一切秘密以及个体视若珍贵之物,并将之标签化、商品化、庸俗化。
10,我喜欢说的一句话,万物徒有其名。
对于会写点自认为是诗的一小撮人,或者读过非非口语诗并读懂了的人,这些道理或许过于通俗甚至庸俗,那么,就像用少女头发和肩头来承受与形容瀑布降落一样,美的事物提供一种原始简单、一眼即了的顿悟。
贾木许钻入禅宗也不令人意外。
或许机巧了,过于举重若轻了,缺乏着力了。
或许太文学概念了,晦涩了--公车上两男的,一个在说一个很漂亮女的搭讪自己的事情,另一个男的马上不甘示弱,这种暗讽的细节,不经常读小说的,还真可能不察觉。
11,电影中的诗歌。
比起我喜欢的中国诗人杨黎、小安、于小韦、乌青、竖,是要差一些,但比起毕赣之流堆砌辞藻的烂诗,要自然自在的多,用词准确,简练自由,来自诗人自身有感而非别人诗歌启发,也有不错的思考力,具备使诗歌返朴归真的功用。
贾木许选这些诗,首要不是为了说“快来看呐这些诗多么好啊”,而是觉得这些诗,很贴合帕特森这个公交车司机兼业余诗人的气味。
既在生活之外,又在他生活之内。
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再看一遍。
我感受与不少人说的简洁朴实相反,这是部非常复杂精巧的电影。
其实最初的贾木许,就是这样的。
依然愤世嫉俗,依然在体悟人生的虚妄可笑之处,依然朝向一个超脱的方向吧。
他就是不拍电影了,也挺好。
随手。
分两个角度来谈,一是贾木许的电影观,一是他的诗歌观。
如果把《帕特森》看作一首诗,那整部电影则可视为导演向他喜爱的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致敬之作,理由如下:1、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与帕特森的关系恰如影片中男主角和帕特森的关系。
贾木许将片名,男主角名字和他生活的城市都命名为帕特森,这种互文关系放在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身上同样契合,现实中这位诗人也是生于斯,长于斯,并为其创作过同名长诗,同时那也是他的代表作。
2、片中不仅直接提到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名字(大巴司机表示自己最喜欢的诗人就是他),剧情部分还直接安插了丈夫为妻子读诗的桥段,那首诗就是诗人的名作《便条》,全诗如下: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3、片中男主角所写的诗,均来自现实中的美国作家罗恩·帕特,作为纽约派诗人的一员,罗恩·帕特和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自然也是渊源不浅。
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一个重要的诗歌主张是“要事物,不要概念”。
通俗点概括,他的创作特点包括有:坚持使用口语,把写诗当成说话,惯用松散短句,意象描述简明清晰,反对繁冗复杂的用词,抵制晦涩的象征体系。
正是因为贾导对诗人的推崇备至,这部诗电影自然也会不可避免地沾染到类似气质,比如对日常的高度关注,冷眼旁观而又自得其乐的姿态等。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不少人提及本片,惯用“平凡的大巴司机,写着平凡的乃至蹩脚的诗”来概括剧情,这样的出入来自哪里?
除了人云亦云之外,个人觉得还有两个因素值得玩味:一是观念,也即对“诗歌是什么”的理解问题。
如果观众不认可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诗歌观,估计也就很难会对罗恩·帕特那些诗作产生共鸣,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比如上文提及的那首《便条》,应该就是很好的试金石。
第二个原因则和翻译有关,也就是日本诗人在电影里谈到的:“诗的译本看起来就像是穿着衣服洗澡”。
这个当然也好理解,因为语言本身的差异性,对原作的翻译其实已经相当于二度创作,诗歌因其格式和美学追求,对文字的要求尤其讲究,诗歌的翻译自然也就更加考验译者水平,冯唐翻译《飞鸟集》激起公愤即是佐证。
更进一步讲,还可以拿《路边野餐》《长江图》这类所谓的诗电影来作个比较,毕赣的诗就是典型的翻译体,我们知道,中国新诗在发韧之初,深受国外各种诗歌流派的影响,这些外国诗作经典流到国内多半经由译者改头换面,即为翻译体,它几乎就构成了中国现代诗的源头。
很遗憾,这种本末倒置的美学标准至今还在众多诗歌读者当中大行其道,所以说到底,翻译问题最终还是理念问题。
再说电影观。
贾木许曾坦承自己喜欢小津和布列松那样完全“不戏剧化”的电影,在戛纳的领奖台上更是喊出“感谢侯孝贤,我是你的学生”。
由此对照观之,《帕特森》确实算得上是一部平淡素简的电影,当然,冷漠疏离而又自有趣味差不多也是其一以贯之的风格延续,迷影情怀和双胞胎设置乃至日本诗人缠着胶布的手指,更可算是其个性化影像标签。
但我不得不说,相比于独立先锋的诗歌观,贾木许这次的影像理念还是略显规矩中庸了。
具体问题出在哪里呢?
影片以一个星期为周期展开章节,是一种类似于《都灵之马》的设置,周一到周日最终回到周一,则又好比《春夏秋冬又一春》,这样的结构无疑极具概括性,表现生活同时也提炼生活,但它工整有序的形式感,难免就和诗歌观念上的随性灵动构成了冲突,特别是当时间来到星期六,制造出影片最大的矛盾:小狗马文撕碎了大巴司机的诗集本后,周日的解决矛盾也因此变得必要而又集中,“啊哈”当然也算得上轻巧微妙的解决之道,但遗憾的是,为了这一声轻巧,它的铺垫过于蓄意且痕迹明显了,一咏三叹的强调更是迫使这种不可言说的“余味”生成了非此不可的“硬道理”。
这点可以和侯孝贤比比看,《恋恋风尘》《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刺客聂隐娘》片尾的配乐为什么那么吸引人?
曲子本身优秀之外,它更应该是和侯导克制隐忍的抒情策略有关:情绪出口始终被堵着,不到配乐响起不松手。
换言之,没有影片内容的催化,那些曲子也仅仅只是好听的曲子而已。
据此下个结论,贾木许写诗,画画,组乐队,拍电影,做的这一切与其说是特立独行,还不如说是本身的文青气质使然,而且在这看似自由叛逆的背后,隐藏着的还是一枚闷骚老派的灵魂。
可以说,他所有的创作源泉都深深扎根于此,而且就目前来看,也依然没有超脱于此。
我很喜欢吉姆·贾木许。
作品以节奏见长,对音乐的感觉好,有情调,我常幻想着如果能和他约会...说回电影我没有见过准时的诗人,但巴士司机是准时的,这座城市的节奏也一样,每一天都准时开始,每一天都准时结束,所以帕特森作为一个准时的人,他的诗写的并不好,他女朋友对黑白格子的审美也一样,我觉得这是贾木许的故意安排,或许他只是想把这个城市软绵绵的状态拍出来,未必好,未必需要好。
当他写有诗歌的本子被撕掉后,他说:“没关系,那只是些写在水上的句子。
” 诗写的一般,这句话倒是挺有意味的。
你不希望某件事,某段关系,某首音乐,某个节奏停下,但可能事情在结束后才会出现一个真正值得揣摩的意象,可能那才是开始,又或者开始,结束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偶然,是基耶斯洛夫斯基。
比如结尾帕特森和来自日本的游客偶然相遇,聊起让. 杜布菲,说他在1922年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当过气象员,聊起翻译,说翻译诗歌就像是穿着雨衣洗澡。
这些偶然的散漫,这些在准时以外的时刻,这些突如其来,这些不知不觉或者才是贾木许想表达的美感。
正如转折往往出于误会,电影来到这里兴许也只是拍摄过程中的一次无意为之,但刚刚好,于是贾木许又让日本游客临走前送帕特森一个空本子,说:“有时候空白的纸页代表更多的可能性。
”由于扮演日本游客的演员是永濑正敏,我很自然就会想起贾木许89年那部《神秘列车》,因此,电影在这里又可以变成另外一部电影的延续,就像导演在《鬼狗杀手》和《控制的极限》曾做过的那样,我们的这位游客可能是一个杀手,可能是带着对前女朋友的思念在重游美国,尽管他对帕特森说他只是想来看看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生活过的城市。
我喜欢贾木许的这种细心,从选角里看一出戏的隐含之意,你可以说我想的太多,但我自认这是作为影迷的一种乐趣。
然后电影就结束了。
你仿佛说不出它讲述了什么。
一如你不知道最后他在凝望什么,又或者,你不知道旁观的我今晚在尝试遗忘什么。
你不知道,你不能形容,而你所不能形容的句子,就是诗。
这是个闷片。
证明是:我在电影院睡着了,醒来发现邻座的一个大叔也睡着了,发生轻微的鼾声。
第一次看贾木许的电影,说的是一个名叫Paterson,住在Paterson市,巴士也开往Paterson的公交司机一周的生活,导演不但要把一个巴士司机的生活1:1的复制下来在大银幕上放给你看,更要命的是还要标注周一,周二,周三....我睡时电影里是周一,醒来已经是周三,我完全可以猜出男主周二干了什么,唯独猜不出他那天写了什么诗。
对了,这个司机爱写点诗。
听说无聊的生活能让人更有创作灵感,还听说有人写诗是为了对抗孤独。
Paterson这个平淡不经的地方写诗似乎成了一种传统。
这里出过大诗人William Calos William,一个公交司机写诗,一个小学生模样小女孩写诗,电影里还有一个慕名来这里旅游的日本诗人其实男主角的诗也是闷闷的,当然相比起他的生活算是有趣了。
没韵律,大白话,平静温暖。
大约就是脑子里的一个闪念或工作时开的一个小差。
比如原来我用那个牌子的火柴,现在我用这个牌子的火柴,比如他开的公共汽车前进时,想象成千上万的分子被拨开到两边,比如小时候爷爷唱过一首老歌:你想当一条鱼吗?
这些闪念每天都不一样,还天马行空,不像他的工作。
我想正因为如此,他就把这些闪念如实记录下来,记了一大本诗集,好像把生活里无意义的东西滤掉后剩下的一点点意义。
其实生活在哪里都是一样的,重复,重复,等待,等待,相同的景致,相同的人,相同的工作。
再美都会审美疲劳。
只有我们的大脑总是那么活跃,不安分,是个永不会重复的宝藏。
今天跟朋友看完之後,進行了慣例的劇情討論,才發現我們兩個的看法居然有如此大的差異.......朋友:這是一個如詩如歌,如泣如訴,根植在小鎮生活的平穩小情詩。
我覺得:女朋友蘿拉其實是帕特森腦內的妄想,從來就沒存在過。
這是一個宅男如何擁抱他的孤獨的故事。
劇透有雷之論述如下:看電影最重要的常識,在於『每一個鏡頭,都一定有意義』。
每個道具,每個走位,每個神情,每個場景,都一定經過慎密的推敲與設計。
所以每一幕,其實都是深深的埋梗。
帕特森的日復一日的重複行動,直白的小詩,都是為了證實自己並不孤獨,並不寂寞,其實有人深愛著自己,並試著不斷地自圓其說,防止自己的妄想被揭穿。
整理一些矛盾片段與背後的含義:1. 每天都去酒吧,然後都是喝完酒後,black out,失去意識來到第二天清晨。
酒吧其實是所有男女感情戲的衝突場景。
酒吧根本就不存在,這是帕特森自己的腦內劇場。
酒吧裡的所有人,都是帕特森他自己。
老闆偷了老闆娘撲滿裡面的錢,後來變成了蘿拉帶帕特森去吃飯看電影的286元。
沒有電視的酒吧,現實世界也很少有,畢竟是熱愛邊看比賽邊喝酒的美國民族。
喝完酒失去意識之後,可以自己在家裡進行藝術創作,繼續扮演蘿拉的存在。
根本就是一個人自己在家喝得爛醉,好可憐……2. 蘿拉可以說出當天帕特森在不同的場景與其他人的對話,例如water fall的照片。
很明顯,因為蘿拉就是帕特森自己。
酒吧老闆也可以剛好說出蘿拉說過的話(公車有可能變成一團燃燒的火球還是什麼鳥之類的),畢竟大家都是帕特森。
3. 蘿拉買了一把吉他,叫做哈莉·奎茵(Harley Quinn)自殺小隊那個小丑女,眾所週知她是個為愛而狂的神經病。
而且剛買了教學DVD就能彈唱兩個段落,會彈吉他的人應該知道這個機率非常的低,除非是少有的天才。
4. 老闆自己跟自己下棋就是個暗喻5. 公車上兩個黑人兄弟一直在幻想有正妹會愛他們也是個暗喻6. 馬文汪汪每次帕特森跟蘿拉在秀恩愛的時候,都會接一個馬文怒吠的特寫鏡頭。
蘿拉每天都閒閒在家,可是一定是帕特森帶馬文去散步上廁所。
蘿拉不帶馬文去週末市集,因為蘿拉根本就不能帶。
7. 雙胞胎本片總共出現6對雙胞胎。
加上蘿拉與週六恐怖電影中的獵豹女,馬文說她們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簡直是雙胞胎,就是7對。
就是精分,自己太孤單了,所以需要另一個自己的陪伴。
8. 酒吧裡的黑人羅密歐小哥說自己是個演員就是個隱喻,畢竟所有的人都是帕特森自己演的。
9. 洗衣店的rap男帕特森說他很棒,畢竟rap男也是孤獨一個人,不斷的表演,想要別人愛他。
10. 秘密筆記本蘿拉能說出某某名詩人也有一本秘密筆記,還說是隨便看看就知道這件事,帕特森非常很驚訝。
這個嘛,雖然帕特森說他不知道這件事,由蘿拉幫他補充,精分的兩個人互相補足對方的對話也是挺正常的嘛。
本來說好週末一定會拿去影印,結果帕特森故意在星期六從地下室拿出來放在沙發上(導演多安排了一個帶筆記的鏡頭),“不小心”讓馬文咬碎了。
這樣就可以不必履行影印筆記的承諾,把對蘿拉的愛和自己的孤單永遠隱藏下去。
11. 帕特森沒有手機能容忍男朋友沒有手機的女朋友根本就不存在好嗎!!!
而且還是個有手機有ipad每天閒閒在家沒事的女朋友!!!
畢竟沒有手機就可以不必與他人交流,不必公開蘿拉的存在,不必圓謊。
12. 日本大叔其實也不存在,也是帕特森自己腦補的。
日本大叔的手受傷了,有個特寫鏡頭,這個意思我不是很肯定,有可能是代指之前破碎的秘密筆記本一代目,化為人形給他一本秘密筆記二代目,可以繼續妄想(這個我真的是亂猜的,但是其他幾項我都是認真的)13. Would you rather to be a fish?有這麼多種動物,為什麼想要當魚?
因為魚是唯一比較沒有智商,沒有熱血,沒有辦法互相擁抱,本來就孤獨,無法體會寂寞的生物。
14. 開槍這一段我恍神了,但是我猜應該有意義,歡迎來腦補。
15. 夜班司機夜班司機大概是全片最苦逼的人了吧。
帕特森身為同樣職位的日班司機,具有雷同的社經地位,應該也會有經濟上的苦惱,結果他還養得起一個整天閒閒沒事的大美女!!!!!!
16. 午餐盒的橘子被畫滿了眼睛就是精分的徵兆17. 全家都是黑白色的線條,圈圈,和眼睛也是個神經病很常見的徵兆18. 帕特森常常在開車的時候陷入恍惚每次都是眼前的鏡頭變得一片模糊,疊加很多景象,然後疊一個蘿拉的臉,在回歸正常。
就是精分。
因為精分,所以精分。
19. 火柴盒易燃易爆炸。
從片頭就開始了,這個岌岌可危的故事,虛幻易碎的愛戀。
20. 蘿拉愛著帕特森來來來,我們大家用世俗的眼光看一下,這其實就是一個不太可能的事情兒。
熱情,美豔,追求變化的蘿拉,愛著樸素,安靜,一成不變的帕特森。
蘿拉不打電話,蘿拉沒有朋友。
21. 週六恐怖電影帕特森看了一下隔壁的觀眾,是一對男同志情侶。
嗯,因為他其實也算是跟自己出來看電影嘛。
大概如此,其他細節也都差不多。
但是,很美很美,是一個對著這個寧靜的小鎮,對著樸實無華的自己,所獻上的,至高無上的情詩。
自己其實也可以活得熱情洋溢,可以歌詠生命,可以說著孩子氣的話,相信自己會突然成名,突然變有錢,都是帕特森渴求而不敢說出口的夢想。
五星好評。
影片中帕特森生活的意义在开篇他写的第一首诗中就揭示了,帕特森就像一根火柴,朴素又狂怒,执意会让帕特森感到绝望,因为他是一个有诗人之心的平凡人。
执意想要被燃烧成火焰意味着帕特森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荒诞,帕特森依然保持着自我和真我。
想要被燃烧成火焰。
朴素代表着作为公交车司机的他,每天过着平淡甚至有些乏味的生活。
像被固定在流水线生产的无生命商品,几乎一样的起床时间,上班,遛狗,然后去酒吧逛逛,但这样的生活并不会让帕特森感到绝望,因为他是一个有诗人之心的平凡人。
执意想要被燃烧成火焰意味着帕特森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荒诞,帕特森依然保持着自我和真我。
那么帕特森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有些人认为他循规蹈矩,十分无趣,但是他却是一个相当真实的人物。
影片一开始,周一,劳拉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和帕特森有一对双胞胎,问他喜不喜欢,帕特森说,怎么会不喜欢,我们一人一个。
这就是在说明,劳拉和帕特森的孪生关系,彼此相像,却不尽相同,彼此共生,但和谐中也涌动着矛盾。
比如劳拉认为帕特森的诗是属于全世界,希望全世界读一读他的诗,但帕特森真的不想,他认为这很吓人,诗是属于他自己的。
又比如劳拉认为,为了生活方便,帕特森或许真的需要买一部手机。
但帕特森觉得这个世界没有手机的时候也是照样运转的。
他们就像黑和白,彼此对立着,马文可能是他们之间隐藏着的矛盾的外显,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想法。
但同时他们也彼此相爱,彼此理解和支持,这是因为他们都真实得活着,乐此不疲得尝试,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汲取着它带给自己那简单的快乐,当然可能劳拉是一个更加世俗化的形象(希望自己成为乡村歌手,希望自己的cupcake生意成功),但他们都是生活中真正的艺术家。
与劳拉和帕特森相比,公交车上的两个人互相吹嘘着自己的艳遇,但在我看来他们非常虚伪,他们希望别人崇拜自己,希望别人认为自己过得好,镜头给了他们的鞋子一个特写——非常邋遢的鞋。
当时我觉得那种虚伪也有一点可怜,不光是因为他们的编造,还有生活让他们迷失了自己,认不清自己是谁,那时语言在生活的事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青年男女在谈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生命经历,然后他们为自己下了定义——特森城里仅有的两个无政府主义者。
但他们也许只是两个普通的学生,他们什么都没有做过。
我想,贾木许想表达的双胞胎意向,有两种意思,一种就是两个人无限相似,相似到人们甚至可能会在这种相似性中失去真实的自己,这种失去可能是无意的,也有可能是有意为之的(前面两种情况)。
第二种就是双胞胎代表着另一种可能,甚至是矛盾和对立。
但重要的是,如何在这种相似或对立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双胞胎意向:一种对立,双胞胎下棋,分别持黑白棋狗显然是劳拉和帕特森矛盾的外显,但我还看到了另外一种意向表达,那就是生活的荒诞性。
比如:帕特森遛狗的时候被马文拖着走,Notebook在被马文撕碎后,帕特森迷失了自己,开始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的诗人身份。
和双胞胎意向想要表达的意向殊途同归——在荒诞的生活面前如何找到真实的自己,自己到底是谁?
这是影片最深刻的哲学探索。
我一直能感受到,斗牛犬和帕特森之间存在着一种对抗和冲突,这是一种来自生活的外力,是一种通过生活的乏味和意外试图不断消解帕特森生活意义的外力。
(影片中提到帕特森被狗拖着走)
公共汽车的短路事故,诗集的毁坏——帕特森是诗人的唯一无证被迫被磨成空白。
但这些“毁灭”有时可能是推动生活向前的动力,人们最终会与生活达成和解,但这种和解并不是一种妥协,真正生活的人从不为自己命名,却可以在在各种毁灭中获得重生。
帕特森的生活让我想到了《西西弗的神话》,西西弗一次次得把巨石推向山顶,巨石又一次次得滚落,但他最终在自己的行为中知道了自己是谁,这样的周而复始看似是一种悲剧,却帮助西西弗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救赎。
就像导演为我们展示出的周而复始的生活一样——从周一到周日,也像女友的黑白图案一样,也像黑人“罗密欧”说的,人们在这种循环中不断成长,生活也不断向前。
我认为,帕特森和日本诗人的对话中,他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公交车司机,但帕特森这个名字同样也蕴含着其他的可能性,新的Notebook中也揭示着一个新的开始。
真正生活的人不会为自己命名,一切自会得出答案。
全片最后一首诗写的很有意思,也很有深意。
你宁愿做一条鱼吗?
太喜欢了,个人N佳那种爆炸喜欢!!
这里的司机真太🉑了和他女朋友不配,配我叭!
说实话,在看婚姻故事之前,我不知道这司机演技这么好。
之前一直看他演一些反派或者是无关痛痒的奇怪配角,这演技真是爱了 很喜欢看他们日子一天又一天地过,这就是生活啊(曾经真的很好奇司机公交司机到底是怎么生活)。
静音闹钟手表 不用智能手机(在英国的时候有很喜欢过一个语言课老师Tom,他就拒绝用智能手机)喜欢看他偷着笑,亲女朋友的手臂和背。
然后出现好多次双胞胎…这个意象没太懂,是说他跟另一个诗人像双胞胎咩?
全片还有一种可爱的感觉里面几个情诗和那段rap还有小姑娘的诗蛮喜欢的(诗歌爱好者)很喜欢每次写诗时候的两个影像重叠还有配乐。
诗人的身份 无需证明,“内心深处是,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写也是,不写也是,给人看是,不给人也是,诗集在了是,不在了也是。
” 最后日本诗人说:我不喜欢把诗翻译出来,翻译 就像穿着雨衣洗澡。
!!!!
天呐,这个说法太妙了,这就是我的想法。
突然再次对一个导演产生了特别欣赏和好奇的情绪我要开始补贾木许了 要看的太多了喂。
(文/杨时旸)诗歌是个暧昧的存在,它一方面可以供人附庸风雅,比如电视银幕上那些背诵狂人像辩论一样互相向对方扔出几百年前的诗句,总能引发很多人摇头晃脑的赞许,而另一方面,诗歌又像个笑话,因为你一旦在现实中说你自己平时写诗,一定会引来讪笑和鄙夷。
诗人和诗歌被高度象征化了,它意味着不切实际、矫情、贫穷和神经质。
其实,诗人是一种精神身份,而不是一种职业身份。
一位诗人可以从事着任何一种职业,可以是律师、医生或者农民,“诗人”更多的是来自自我内心的认同或者至多是小圈子内部的相互认同,在电影《帕特森》之中,这位诗人的职业身份是一位公交车司机。
这是著名导演贾木许的新作,他嫁接了最俗常的生活场景和最虚幻的精神世界,用各种象征、映射、对照呈现出了一种几乎不可拍摄的诗意。
作为一名公交车司机,帕特森每天的生活几乎就是无聊的重复,但他在工作之余,经常会写诗。
他在一个本子上随手记下诗句,然后放置一边,写诗对于帕特森来说,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需求,近似于每天的吃饭喝水,他从未想过发表或者出版。
他有一个同居女友劳拉,一个性格和他截然相反的女人,热情、乐于尝试、追求一切哪怕不切实际的东西。
她一直鼓励帕特森整理诗稿,让更多的人看到。
听起来,这是个令人生厌的故事,一个热爱诗歌的公交车司机——这会是怎样的一种矫情的状态呢?
但是,贾木许对于这个角色的安排却让人感到非常舒服。
帕特森自己完全消解了“写诗”这件事的仪式感和意义,每天早晨,等待发车之前的那一小段时间,他坐在驾驶位上,拿出本子,趴在方向盘上写下几个句子,老板来做登记,他不觉得这是被打断,也不需要有什么角色和心里转换,就可以从那些诗句中进入世俗,和老板聊聊家常,听听抱怨,然后发动汽车,开始一站又一站的循环。
中午吃饭,他坐在水边的长椅上,再写下几个句子,然后啃一口女友亲手做的造型俗丽的小蛋糕。
他从没觉得写诗有什么超然于俗常的价值,就像他从未觉得作为公交车司机就必须把自己变得粗俗又市侩。
从这些日常细节之中,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人”脱颖而出,而不会只陷于“身份”的困扰。
写诗对于帕特森来说,毫无做作感。
《帕特森》充满了隐喻、象征和各种如梦似幻但又如此真实的场景。
故事开场的时候,清晨,刚刚醒来的劳拉对帕特森说,“我做了个梦,梦见我们有了孩子,是双胞胎。
”从此之后,双胞胎的意象就多次往复出现在帕特森真实的生活中。
一对双胞胎男人,一对双胞胎的小姑娘,一对双胞胎老太太,他们出现在家门口,出现在自己的公交车上,其中一个小姑娘竟然也热爱写诗,还和帕特森讨论了几句自己的诗歌。
对照着女友的梦境,你就会产生某种疑惑,这一切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说也是帕特森某种内心诗意的投影和想象?
这个意向让现实和梦境之间的分野微妙地抖动了起来,但似乎分清现实和虚幻或许也没那么重要——这成为了一种诗人心理景观的绝妙外显。
帕特森的生活被明显地成为两部分,刻板的世俗日常生活以及灵动的内心世界。
他每天在差不多的时间醒来,穿着同样的衣服,驾驶同样一辆老旧的汽车,一圈圈行驶过同样的路线,坐在同一个地方吃午饭,晚上在同一个时间出门遛狗,在同一个酒吧的同一个座位上喝下一杯啤酒。
每天早晨醒来,帕特森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自己的手表,他开车时,时钟一圈圈旋转的画面以蒙太奇的方式被叠加,这成为了对于他日常生活的概括。
但正是那些周而复始的一切,如此程式化之后,却达成了一种哲学般的永恒。
这些旁人看来无聊的生活也开始具备了某种独特的诗意。
这个故事之所以令人喜欢,是因为诗人的内省,他不仰视诗歌也不俯视生活,而他的女友却成为了一种对照——毫无才华,空有热情,令人厌恶的文艺青年。
而帕特森则不。
他微笑着、宽容地听着车上乘客们的牢骚和吹牛,从这一切之中,他可以感受到诗意,从更抽象的精神世界之中也同样能感受到诗意。
这个故事中到处都是微妙的闪光,被狗撕碎的诗稿,那个前来探访诗人故里的日本人赠送的空白笔记本,都在应和着帕特森对于诗歌的态度——暂时的、自我的、易消逝的、不可分享又像偶遇般被点拨的才适合于诗歌的本质。
短暂的失落和悲伤之后,帕特森重整旗鼓继续开始写诗,进入又一次寻常往复,这一切才是现实的诗意,一种真正意义的诗人,而不是一种陷于表演的身份。
帕特森(亚当-德赖弗饰演)是新泽西州的一名公交车司机,他生活的小镇也叫帕特森。
每天,帕特森的日常很简单:开着23路公交车,在常规路线上观察这个城市,从挡风玻璃观察他的乘客倾听他们交谈;他在笔记本上写诗;遛他的英国斗牛犬马文;永远在同一个酒吧歇脚,喝同样的一款啤酒,然后回到他的妻子身边,第二天,他们一起相拥着醒来。
相比之下,妻子劳拉(歌什菲·法拉哈尼饰)的生活充满变化——她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计划,劳拉每天回忆着不同梦境醒来,然后开始她一天的生活项目——做茶杯蛋糕、粉刷墙面、制作窗帘、买心仪已久的吉他。
他们互相深爱,他支持她跳跃的充满活力的主意,她倾听他平凡的工作和不凡的诗作。
公交司机的日常看似机械重复,实则因嵌入了艺术元素而富有诗意。当男主角开着公交穿梭在帕特森的大小街道时,真就像是进入了时间这个第四维度一样,有些魔幻的意味,而其一直笔耕不辍的那本秘密诗集就好似建立在普通生活与诗意世界之间的通道,贾木许用对细节的敏锐观察构筑出了生活的动人之处。
做作的社区电影
那些从未“走出门”的艺术家们。
做个短片应该不错
Magical. 为无限热爱生活的人拍一部无限接近生活的电影,贾木许做到了,从而让其它的那些维度,比如时间,诗意,爱与艺术都变成了如水贴肤而过的瞬息体验。So sober, furious, and stubbornly ready to burst into flame. 痕迹经久方见。
年纪大了看不了这些个没情节的片,我的生活已经够平淡了受不了再看其他人怎么平淡地活着,34分钟弃
失望,其实我觉得挺做作的,真心理解不了
@balmes 散落各处的意象中蕴含禅意,交织着平凡生活的魔力,乏味却幸福,白开水又何尝不是一首诗?月升王国小情侣成对出现一百万个好评。
"I breath poem."
还不错的文艺片
爱这部电影的一切,Adam Driver真是越看越顺眼。
过于诗意或哲学的电影,如果没有有力的剧情来支持来推动,只会显得冗长沉闷。
大多数人都像帕特森那样日复一日过着重复的生活,恶言批判它,只因为他们的生活与电影中简直是云泥之别,小小的火柴盒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他们在这个钢铁牢笼中担任着不同职位,却感受不到丝毫的快乐。贾木许想要唤醒沉睡着的另一个你,无论是诗人、歌手还是画家,生活处处皆美,只差一双眼睛去发现。
诗人与诗意的讨论拍得过于寡淡,诗似乎也无趣帕特森这个标题已经象征了电影的全部,诗是什么?诗是一座城市,一个平凡的人,是重复的生活影像,出口成诗,思绪抵达处即可成诗
导演用诗意讲述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平凡的人,如何拥抱诗和远方。同时,阐述了备份的重要性。
“排我前面的中年男人/ 不知该选哪一出/ 他问售票员/ 柏德逊是讲什么的/ 她告诉他/ 是套西片/ 他买了/ 我希望他今天也开心”。这是我,今天写的诗。
实在看不下去
整部片拍得像一首诗,重复的日常细节,是诗句的韵脚。诗行与诗行之间,又有小小的变奏。诗人静好的生活背后,是他温柔注视和默默吟味人世的双眼。与他淡然内向、安稳无争的态度相反,可爱的妻子却日日求鲜求变、企图心斐然,但两人之间又爱意契合、彼此成全。最后永濑正敏的那句A-ha是生活永恒的诗题。
正如帕特森司机开着大巴构思着诗歌,我也坐着地铁措辞着如何把电影的感受打入这一百多字的短评内,尽管不值一提毫无档次可有可无,但都是对生活最好的记录和创作。依然在路上的贾木许,是日常重复时间的维度内。见着数次多对的双胞胎,望着自己的影子,虽然完虐单身狗可那份永远孤独的内心啊哈。北影节五棵松巨幕厅。
在昆德拉的〈Litost〉裏,眾人的詩人只讀用斜體打印的詩,覺得那才入流,絲毫沒發覺自己信奉的不是詩而是詩體。我不信賈木許沒讀過《笑忘書》,但如果有,他何以選用字卡蓋過畫面(現實)這種影像形式呢?難道主角之所以信奉詩藝,只是為了找條遮蓋現實的羞巾嗎?這可不叫相信詩,只是相信字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