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导演侯孝贤迄今为止拍摄过两部非母语影片,不约而同都出自所谓“致敬”的名义,但事实上却与致敬对象的关系不大,看过《咖啡时光》的观众就很清楚,完全迥异于小津安二郎的作品。
这部《红气球之旅》如出一辙,表面上看是致敬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Albert Lamorisse)拍摄于1956年的短片《红气球》,但无论影片主题还是其核心象征意义,已完全脱离原作的约束。
侯孝贤尝试用自己的拍摄方式去完成这部奥赛博物馆的命题作文,并自然融入华人文化以及东方人的观察眼光。
进入到千禧年之后,侯孝贤的作品逐步淡化叙事,着墨于人物状态与环境氛围。
从《千禧曼波》开始涉足这种氛围营造,到《最好的时光》三段式的反复实验阶段,而《咖啡时光》和《红气球之旅》则意外地获得在异国拍摄的机会,领略不同文化与环境的气息,从而进一步拓展这种淡化叙事的实验风格。
这部《红气球之旅》和《咖啡时光》一样没有一个鲜明的叙事核心,如果说《咖啡时光》里一开头透露出女儿未婚怀孕这个“情节”,延续到最后她向家人摊牌的结局,尚且能让人看到传统叙事电影的依稀轮廓,那么这部《红气球之旅》完全是琐碎的生活流片段,观众无法预测和期待会出现所谓的戏剧高潮。
一个脾气变幻无常的单身母亲,一个孤独敏感的小男孩,一个来自北京的留学生兼职保姆,三个人的生活轨迹意外地产生交集。
影片具有虚构与记录的复合意味,片中的女留学生本身也是在法国念书,而女主角朱丽叶·比诺什自己一直对传统中国文化感兴趣。
侯孝贤再次施展其长镜头的魅力,极致地还原出法国人生活的每个细节,通过精准的摄影机位和角度去捕捉生活的节奏和诗意,特别是大量隔着玻璃和镜面反射的画面,朦胧的光线和模糊的人像刻画出角色间彼此疏远而孤独的心态。
而同样精彩的要数室内空间的调度,剧中不少场景发生在女主角的复式小公寓里,从餐桌到厨房,再到客厅和阁楼。
缓慢移动的镜头记录着人物在狭小空间里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加上全程即兴的台词对白,流露出栩栩如生的日常烟火味。
接近末尾盲人调音师登场的一幕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一面是调音师在校准琴键音色,另一面是女主角在门外和邻居吵架,之后进入公寓怒气未消地跟女儿通电话,儿子坐在电视机前打游戏,留学生保姆则在一旁静观其变,整个画面就像孤独的行星彼此在轨道上行走,却没有互相打扰,钢琴发出的单调乐音甚至成为了背景音乐,不经意地捕捉到一种无法言传的生活质感。
据说侯孝贤十分喜欢法国导演的《红气球》,他认为原作足以代表那个年代的法国,于是将红气球和男孩的情节延续到他这部作品里。
然而,在影片里神出鬼没的红气球有点让人摸不透其真实用意,有点突兀感。
其象征意义似乎跟原作有所出入,它更像是用中国传统思维对西方人的观察和迷思。
这种剧本中嵌入的中国元素随处可见:布袋木偶戏大师、从北京来到巴黎的留学生,以及同样迷恋中国文化的女主角。
这些打破东西方文化壁垒的人物设计也许在暗指全球化的思维意识在法国的畅行无阻,但这个似有若无的话题跟影片的生活流气质又完全搭不上,令观感有所打折。
影片是从安娜教西蒙钢琴那段开始吸引我的,整个节奏、人物出入镜都非常自然。
侯导现在真的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因为影片好像什么都没讲,又好像讲了很多。
剧情略为单调,也没有多少和自己契合的东西,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总结,但却是让我非常喜欢,可能是人在生活中的真实的美感,就如同自然,没有美丑之分,存在即美。
当然这和看电影的心情有关,奥运刚结束好像有点失落,但刚好在凤凰卫视的《文化大讲坛》看了台湾美学家蒋勳关于生活美的讲座。
然后再看这部影片,油然而生回归自我的感受。
宋芳 Fang Song的表演是亮点,因为她似乎没有任何存在感,但是却是影片真正的主调,就像法国菜中的主料,而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就如同之上的汁料。
入口第一感觉是汁的浓郁,而咀嚼后才体味到食材的绵密。
2008-08-28
剛看完侯孝賢紅氣球之旅的時候,覺得『平凡』,不是單純的平凡無奇,而是他描述的一切非常平凡,沒有驚奇。
(紅氣球非常迷人,是另一條線,詩意的,命運的,兒童的。
)但,正是他的『平凡』『無奇』,生活的氣味似乎浸透到螢光幕外,讓我喜愛,而且是越來越愛。
我給的星星一開始只是四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那顆紅氣球,還一直在我心底。
我相信,看過的人,如果喜歡,是因為看見了自己心中擁有的那一顆正在旅行的紅氣球。
真想看多年前的那一部兒童電影:紅氣球。
Bien sûr , c'est pour méme raison comme la deriére fois :-)J'aime bien toujours le film calme comme celui-ci "La voyage du ballon rouge" , surtout c'est le film français , c'est le film par un cinéaste chinois , il s'appelle Hsiao-hsien Hou . Il vient du détroit de Taiwa , je n'a regardé pas son film avant , mais ce film me plait trés bien , parce qu'il me donne beaucoup de chose familier , c'est la vie trés vrai , une étudiante chinois , song , elle travaille pour une artiste comme bonne d'enfants , elle fait de filmoiogie à la fac et veut faire du cinéma sur le ballon rouge...La artiste a beaucoup de travailler tous les jours , son mari est parti depuis deux ans et laisse sa femme et son fils , la madame seul , elle affrontetrop de problem dans sa vie , elle n'aime pas ses voisins et se quereller avec leur souvent , song elle aide beaucoup.Elle me demande :"Qu'est-ce que je suis?Qu'est-ce qu'on dois faire dans sa vie?"Je sais pas ce que je veut écrire ensuite , peut-être c'est trés difficile de écrire un commentaire en français pour moi maintenant.. haha , donc je fini ici , merci beaucoup pour voir , a tout à l'heure!
看这部片是因为1956年版的《红气球》{Le ballon rouge (1956)},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所拍的一部经典的、充满童趣与想象的34分钟短片;也因为女主是我很喜欢的法国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这部影片显然是向56版致敬的影片,整部影像的色调是怀旧的棕黄色,开篇就象56版那样是一个小男孩与一个飘零在城市上空、被一个灯杆暂时牵绊住的红气球相遇。
我原以为是56版的当代版,不过往后看发现并非如此。
影片女配宋芳(剧中人名也同名)是来自于中国的交换学生,她学习电影专业。
她课余帮比诺什照看小儿子西蒙,也就是片头遇到红气球的一个可爱的约摸5、6岁的小男孩。
比诺什是个有中国情结的配音演员,她手头的项目是一个怪怪的讲述煮沸并蒸干大海的木偶电影,和一部中国元剧的木偶戏。
她基本上也是“伪单身”的存在,一个人兼顾工作与家庭,一天到晚都很忙碌,这也是为什么她需要雇宋芳当babysitter。
影片就不温不火地呈现了宋芳参与的比诺什的日常生活。
开篇就颇有感触地想:片子演的就是法国普通人的平实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
那些造访的邻居、朋友也都是普普通通的相识的人,不会有过度关爱的交谈,更不会有电光火石的接触。
影片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线,似乎就是截取了生活中的片段,平平淡淡,没有开始,没有高潮,也没有结尾。
主要的表演都在比诺什身上:她在配音时很有戏:戏剧性的声音、语调、肢体;她在生活中也很有戏:反衬宋芳的淡然,她时而优雅,时而落魄,时而和蔼可亲,时而神经质。
观众只在她的几通电话中了解到她的生活中的困顿,与及独自支撑一个家庭的疲惫。
虽然朴实的讲述还是颇有动人之处,但影片架构实在太散了。
不时切入的红气球的镜头也有点生拉硬拽的感觉。
节奏缓慢程度超过了值得回味的地方,因此真地需要一点耐性才能往下看。
如果不是比诺什和那曲钢琴主旋律,还有我对法国老百姓的酱醋茶的好奇心,我可能就捱不下来。
看完片后到豆瓣来打卡才赫然注意到导演是侯孝贤!!
我还以为是跟宋芳有关的呢,可能真是片中宋芳自导自演的作品。
没想到是侯导。
咳咳,真是我看不懂了。
在《公民凯恩》的结尾,被烧掉的雪橇上面依稀还能看见ROSEBUD的字迹,那是凯恩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一个词,也让影片中的一干人等百思不得其解。
如今,这个ROSEBUD幻化为一个空中的红气球,在小西蒙的上空不停的飘呀飘的,但就让你抓不住,甚至在某一刻以为把它牵在自己的手里了,一不留神,它却又飘到了空中。
唐诺在《最好的时光》中说,“所谓最好的时光,指着一种不再回返的幸福之感,不是因为它美好无匹从而我们眷恋不已,而是倒过来,正因为它永恒失落了,我们于是只能用怀念来召唤它,它也为此才成为美好无匹。
”在《红气球的旅行》中,苏珊的红气球是那个已经凑不齐的家庭,却对眼前的小西蒙视而不见。
只有在和赶不走的房客马克大吵,女儿有拒绝搬回巴黎家里来住,苏珊才和儿子西蒙展开了多聊了几句:在学校干什么了?
和平常一样。
上了哪些课?
数学。
数学?
还有拼写。
你学什么了?
乘法,还有……加法?
没有,这个我们已经学完了。
减法?
不是,这个我们也已经学完了。
在写作课上,我们学了所有大写字母。
哪些?
所有。
真的?
苏珊有理由心不在焉,因为她不仅要操心功课,还要为不肯回家的丈夫、女儿以及赶不走的不付房租的房客操心。
小西蒙也有理由不开心,家里妈妈根本顾不上他,而他还想和姐姐一起玩,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小西蒙走神了,他突然看见上空的红气球高高的飘走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红气球,不信你抬头看看自己的上空。
当你抬头上望的时候,失去的是当下的一秒钟。
字幕慢了半拍,让我一直在玩看画面猜情节游戏。
虽然画面依然很唯美,但还是喜欢《咖啡时光》的调调。
侯导的气质太东方。
Tchin tchinDans le bleu du soirTchin tchinPomerol ou PommardJe chineSur les bords de LoireTchin tchinOu j’ai perdu l’espoirTchin tchinSaveurs oublieesLe SpleenDe la veuve faneeL’abimeFlatte mon palaisTchin tchinJe trinque a ta santeSouviens toi nous qui aimions la vieLe lait chaud la cannelle et l’eau claireA present nous buvons toutes les nuitsUn nectarAu gout amerTchin tchinLe ciel se fait lourdTchin tchinTrop de Saint-AmourChagrineA la lueur du bougeTchin tchinA toi mon ballon rouge--港片「無間道」讓蔡琴主唱的「被遺忘的時光」紅遍大街小巷,這首歌現在被法國歌后卡蜜兒重新譜寫和翻唱為法文歌曲「親親」,這首歌也成為導演侯孝賢新作「紅氣球」主題曲,他並為「親親」剪輯畫面,完成個人的首支音樂錄影帶。
卡蜜兒(Camille)1978年出生於法國巴黎,擅長融合新浪潮、Soul、Bossa和法式復古等音樂元素,加上戲劇性的嗓音,歌聲瀰漫視覺化的感官體驗。
自2002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以來,卡蜜兒在法國歌壇地位宛如「法國的阿妹」。
2007年曾獲邀為電影「料理鼠王」演唱主題曲「Le Festine」後,在侯孝賢邀請下,挑戰蔡琴經典作品「被遺忘的時光」。
「紅氣球」在法國巴黎拍攝,是侯孝賢首度與法國女星茱麗葉畢諾許合作,去年獲邀成為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開幕片,片尾主題曲「親親」(Tchin Tchin)有畫龍點睛之妙,為影迷濃縮回顧整部電影的細膩美感。
侯孝賢原本想直接使用「被遺忘的時光」作為主題曲,但卡蜜兒與侯孝賢詳談後,卡蜜兒隨即根據劇情,親自填寫描述「向人生乾杯」意境的歌詞,並翻唱成為帶有Bossa與Soul風味的單曲「親親」,由於與電影情境很契合,侯孝賢覺得很滿意。
很多人说看这部影片的时候睡着了。
的确,节奏很慢。
但是,很真实。
生活中就是有这么多的琐事:不顺心、争吵、拥抱、欣慰、回忆……这也许不是一个好的故事,它也许并不能把观众牢牢地吸引住,它也许有许多看似无关、细想也许仍然无关的场景和细节,但是生活不正是如此?
唯一看似不真实的元素就是红气球,但是细想,再平凡的生活中也许也有那么一两样让人有所寄托的东西或人,红气球这个虚无飘渺的元素见证着这个simon、他的母亲和song fang互相交织的生活,很真实。
因为有看《咖啡时光》三次都昏睡过去的不良记录,新竹在走进电影院之前提醒我数次,这片子非常有可能从头到尾就是红气球在飘动的长镜头。
找到座位之前,扫视了一下周围,居然有好几个家庭都带着小朋友来看,可能由于主角是一个小男孩的缘故,禁不住在心里暗笑,“你们可真不了解侯孝贤啊。
”已经做好睡觉的准备,却被侯的记叙方式打动。
这是一种熟悉的记事方式,随时可以开始或结束。
因为这部电影是关于记忆的。
红气球有相当的暗示意义。
大概我比较喜欢这样老套的文学手段和电影结合成一体,没有一个确切的故事,只是带着我们走进日常生活:放学回家的路上,房东和房客的争吵,留学生做保姆,带着孩子的离婚女人。
可是这些被侯沉着又诚恳的镜头编排起来,穿插了对记忆的阐释。
小孩子和我们的世界不一样,于是SIMON的回忆停留在一个夏天和姐姐一起游戏的场景,他看见红气球时,电影系学生SONG FANG看不到。
而关于BINOCHE的回忆,影片中只有一段:她在离婚前,为SIMON和他的姐姐拍下一张照片。
红气球几次飞近窗前,隔着玻璃,色彩有所变化,这也暗示了记忆因为时间的距离,就会显得模糊不清,随风摆动。
侯通过几次这样的类似的片段来突出记忆的特性。
对于真实生活的处理:我们一步一步看到琐事之后的全貌,侯藏起了母子俩的住所一部分空间,直到最后,才让我们知道SIMON的房间以及房子的全局。
记叙不紧不慢,作为学生的SONG FANG拿着DV拍SIMON和他的童年,而侯在其之后记录整个故事,任其随着细节游走,我想,这里,侯想说的是,他其实是影片之外的SONG FANG,只是做着记录的工作,只是想把握一个隐约的念头。
影片最后,老师带着小学生们去博物馆参观绘画,画中的小孩子奔跑要拣起一个红球,当老师问到这画体现了欢乐还是悲伤时,一个男生学大人样发表意见说:有一些欢乐,有一些悲伤。
侯还是忍不住给记忆一个定义,但这定义并非明确的,一些欢乐或一些悲伤,其实正如同我们的日常生活,哪怕记忆已和我们拉远距离,像气球一样俯瞰我们的每一天。
视觉和听觉上都相当完美,看着也不觉得闷,西蒙好萌啊~~~
@2024-06-02 15:08:57
虽是候导 作品,但是太自我了,太自我了,太自我了
侯孝贤的电影永远是娓娓道来,在平淡中开始也在平淡中结束,波澜不惊,却又感慨良多
跟《咖啡时光》一样是对生活的截取,所以谈不上有什么开头结尾,只是淡淡地记录着。喜欢关于红气球的镜头,就像是导演对于自由的创作心态的向往。
国际化的侯孝贤是在不务正业,快速多元的社会中侯的才华逐渐散失殆尽。几个红气球飘动时的镜头构图,神一样的,倒彰显侯的基本功力仍在。
法语版蔡琴的歌和小盆友,都击中了我的萌点。
导演给的参考里有冬冬的假期和红气球,于是来看一下这部大综合hhh(甚至觉得朱丽叶比诺什和木偶戏的组合那么老基?)还是那么自然,这样的片子就是生活本身,可以看一百年。但最后一场美术馆看画的戏多余了,结束在红气球飘在天空就很好
高饱和布景下,一切显得亦真亦幻。也只有主角梦想里可以这样,现实生活哪有如此缤纷,平淡已经足够幸福了。朱丽叶比诺什的表演自然极了!
侯导的无聊之作,比他致敬的《红气球》差了十几条街。红色气球自由飞翔,灰色生活充满无奈,就这么个老生常谈,居然拍了近两小时,琐碎杂乱,沉闷拖沓,单调乏味,令人不断快进。只有比诺什的表演和气球在巴黎上空飞行还可一看。5.0
the apartment, the child, binoche and song, everything feels so real. binoche tells song that her short film makes her think of the deep emotions almost forgotten - clever self reflexive moment. also the scene when she took a photo of her two kids playing together
為什么我們要用一部電影來向另一部電影致敬。
离开熟悉的语境和文化环境还真的没那么自如,蓝莓之夜如此,红气球也如此。
2024.3.20,目前7.4分。1:55:15,优酷。实不相瞒,又慢又长又无聊,就是拍个日常生活,内容无聊至极。
。元电影的设定从一个更深视角显露侯的方法论,把所有drama性情节压缩至某一点,只展现它喷涌的能量而不展开它的过程,仿佛从另一个正交的角度看时间轴,那么时间轴就从一条直线变作了一个点。在侯的艺术和人生理念里,电影就在于如此的观察,而并不实然真切的参与情节的演绎,这一理念化作片中宋及其电影导演/学生/保姆身份,同时影片的核或者无形的节奏也化作气球的符号,那么整个自然现实主义流动的中心就是那个看似随机飘荡气球,无意间捕捉到它的行迹,又无意间不见踪影,此便为命运之轨迹,大多时候游荡于偶然,又在某些时刻被中心焦点所捕捉。一半旁观者一半参与者的宋试图用摄影机捕捉气球生成影像的行为,也就是侯导心中电影的最大意义,情节在焦点之外,气球偶尔在隐匿的中心,形成一个被充实-被意指的交互模型,非常现象学
我想,虽然是致敬之作,侯导也不是要以红气球表达具体的意象,就是一种纯粹的情绪符号,那样无忧无虑的在蓝天里飘来荡去,对照着地上的人有的匆匆忙忙,有的恬静淡然,有的未知世事。李屏宾的摄影完全适配电影要携带的气质,每次红气球的出现都是悄然而至,那种大千世界无论多噪杂也会有毫不关心世事的人和物怡然自洽的疏离感,实在是太温柔了。同时,朱丽叶比诺什对这个外向型人格的角色把握可以说手到擒来,不容易出现惊喜,另两位主演又不能出彩,第一次如此明确的感受到摄影对演员表演的加持。
2.5 就像一盘平淡的盐煮菜,火候刚好,调味也刚好,但就是没有味道。
这个片子这么暖洋洋的甚至比诺什的法语如此有震撼力我有点被吸引住了。
侯孝贤向红气球致敬的作品。非常生活化,简单温馨诚挚。同样的题材交给其他的人来拍,交给其他的人来演,多数都要砸了吧。
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