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天真善良的小公主,是热情洋溢的百灵鸟。
她被骗进等级森严、制度严明的封建王室体系中,然后被女王颇显无奈的冷漠和守护制度的坚定、查尔斯无法克制的移情别恋和脆弱的自尊心撕碎,她无助、莽撞、不知所措,但她依旧富有爱和同情,依旧害羞地、小心地寻找自我,无私地、无畏地将自己奉献给爱她的人。
1997年,英伦玫瑰在欧洲艺术文化之都陨落,永远凝成这个世界脸上的一滴泪痕,擦不掉、忘不了。
无力怪罪查尔斯的反复横跳和事后深情,抑或女王的无所作为和无能愤懑,再或法耶兹的执念和多迪的软弱,也或狗仔队的利益至上和轻佻无视,电视剧主创的想象和暗示毕竟有着不明不白的立场和利益牵扯,只是心中愤懑和哀伤,举起手中酒杯,先敬戴妃,再敬世间真善美;而后一饮而尽,先叹人间冷暖,再叹人生无常。
你想得到荣誉吗?
但是在得到之前,你必须知道,有人曾说过,在荣誉的高处一无所有。
风笛声响起,是她亲自选定的,自己的葬礼曲目。
她似乎看到象征王权的加冕珠宝,下面是王室的旗帜,而最下面,是她自己的棺椁。
她在圣乔治教堂的祭坛上看到了身穿军服的自己,那时她还不知道自己将成为女王。
而青年和中年的自己穿着丧服,跟在一身盛装的她身后,她知道她们也来了,但她并没有回头看一眼。
这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好天气,她儿子,也是她的继承人,威尔士亲王的第二次婚礼刚刚举行完毕。
她从后殿缓缓走向教堂的正门,在高大的哥特式拱券下,她的身影矮小但坚定。
她穿过气派而庄严的长长廊道,一只看不见的手打开了教堂沉重的木门,她走出去,消失在一片灿烂的阳光中。
这是美剧《王冠》的最后一幕。
从这部剧的第五季开始,它的豆瓣评分便从前四季高得惊人的每季超过九分的“神作”水平,降低到了八分这个仅仅是“优秀”的水平。
打低分的原因各式各样,有人讨厌剧作中戴安娜王妃的戏份太多,有人认为编剧刻意淡化了戴安娜王妃取得的各项成就,有人认为第六季的剧情在英国王室的“温和警告”下有意美化了现任英国国王查理三世和他的王后卡米拉。
但最突出的原因恐怕是,在这部剧的忠实观众眼里,《王冠》变了,变得不再是史诗了。
只是我要问,《王冠》必须是史诗吗?
它一开始就准备拍成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正剧”,就像豆瓣评分最高的几部国产历史剧一样吗?
不管其他人的看法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当然承认《王冠》的创作团队的格局和野心,他们在各方面都力图做出“史诗感”,无论灯光、摄影、布景还是服装道具。
可是我们似乎都忽略了一点,这部戏的真正意义在于,让我们了解一群似乎身处云端,离我们很远很远的人的生活和悲喜,并且让我们对他们产生理解和共情。
从这个角度说,它和曾经的热播英剧《唐顿庄园》在主题思想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那为什么唐顿编剧让衣香鬓影和贵族“八卦”身处舞台中央,却让历史风云作为背景隐于幕后,这样的处理得到了大多数拥趸的认同,而《王冠》却要面临主要观众群的责难甚至抛弃呢?
也许我的这个答案会让很多人感到被冒犯,但我必须直言不讳地表明,这是因为,它们面对了两套评价体系——唐家屯的一家人面对的是一群乐于见到华服美饰的女性观众,或者品味类似女性群体的观众;而《王冠》里的英国王室家族,面对的是一群将价值观建立在男权主义体系上的观众,哪怕他们,或者她们,代表了相当大部分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或者与这个群体产生了身份认同的人群的,价值品味。
所以,当这群人看到《王冠》不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史诗”的时候,他们感到失望,他们内心深处那个高傲的自我被深深地冒犯和刺痛了。
一直以来,关心历史和政治似乎是男性的特权,所以在男权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也就当然地以此为荣。
而《唐顿庄园》?
对不起,因为奢华的服饰和场面追剧,那是女人干的事儿,或者说得刻薄一点,是一件“娘娘腔”的事儿,它不但不酷,甚至显得完全不理性也不高级。
所以我们看到,无论在国外或者国内的有影视剧评分功能的网络平台上,能得高分的剧,代表的基本上就是男权语境下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品味。
令人不安的是,这个标准似乎正在被更多试图获得身份认同或者证明自己拥有“好品味”的人认可和接受,以一种越来越本能和非理智的方式。
在女权主义思潮越来越强大的今天,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也知道,喜欢类似唐顿的剧集和电影完全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喜欢宏大叙事的历史剧,也只是代表了你的个人品味,它无法科学地证明你酷,也并不会使你高人一等。
更何况,用单一的评价标准衡量一切的文艺作品,早就被证明是不合理也不公平的。
那么《王冠》这部六十集的鸿篇巨制真正的价值何在呢?
如果它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所谓的建立在男权主义价值观下的“史诗感”,那什么是它真正的价值?
我以为,它真正的价值,是揭示了王室成员,或者一切公众人物和普罗大众之间的关系,即前者是演员,而后者,是看客。
这里的“看客”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贬义词,它只是某种状态的人群的代名词。
当一个人成为“看客”的时候,他(她)会自动与被观看的客体,即演员之间产生间离感。
换言之,共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望,以及标签化的认识。
这或许是王室成员和其他公众人物的宿命,也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不得不面对,不等于这种情况不可怕和残酷。
我喜欢的另一部电视剧《装腔启示录》的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这样说过,你不觉得这正是痛苦所在吗,有钱人是没有权利表达痛苦的。
是啊,在某些看客的心中,你都已经拥有了名望、地位和财富,你都已经被仰望了,你已经够幸运了,你竟然还有痛苦?
那么你听说过那句话吗,老祖宗早就说过的,“何不食肉糜”?!
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所有名望、地位和财富都不过是某种不带感情的属性,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标签。
你的身上有这些标签,不代表你就真正拥有了幸福,也不代表真实的自我能够被看见。
而被“看见”,在很多情况下,恰恰是拥有安宁和幸福的必要条件。
所以,《王冠》用大约六十个小时的漫长篇幅告诉我们,君主立宪制的价值,恰恰在于塑造了这样一种象征,他们永远被仰视,永远高贵和得体,他们永远像剧中女王亲口说的那样,提供给公众他们向往和未曾拥有的东西,而不是提醒他们注视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但是“象征”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已经排除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被大家理解和认同,被人们“看见”的权利。
可是你看,在越发不安定的这个世界里,越来越少的人会认同这样的观念,他们连自己身边的人都无法理解和看见,哪里还会分出心思给一群似乎活在童话故事里的人呢?
更可悲的是,连这群“童话中人”自己似乎都怀疑他们一直以来为公众提供的价值,《王冠》剧集中也通过菲利普亲王的台词表达了这一点。
相信看看现任英国国王查理三世的加冕典礼,你就会相信这绝对是基于事实的合理虚构。
他想让大众印象中保守矜持的英国王室变得与时俱进和有人情味,所以在自己的大日子玩起了“着装民主化”的游戏。
可是天晓得,如果真要这样,为什么不允许铆钉皮夹克、纹身和破洞牛仔裤出现在典礼现场呢?
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没有着装规则,只有着装“潜规则”的一场各路正装大乱炖,议会礼服、嘉德骑士团礼服、晚装、日装毫无条理地冶于一炉,更不要说还有许多来宾穿得让大家以为来到了阿斯科特赛马会。
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次“民主化”的加冕典礼不但没有节省开支,反而比他母亲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一切井然有序的加冕典礼耗费了更多钱财。
他想让你看到“真实”,但实际上,只有经不起推敲的假象和虚伪在等待你。
那么对于这位并不真诚的国王,也是曾经的威尔士亲王,《王冠》这部剧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许多人认为是美化了,但我以为只是批判得更“温柔”了,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
在本剧第五季中,就曾通过片头的蒙太奇表现了这位“亲民”的王子强迫症式奢侈和严苛的特权阶层生活,而同一集里剧中的王子却面对公众发表了一系列“开明”和“进步”的言论——当然,是经过他和他的公关团队审慎讨论的。
而第六季的前四集中,导致戴安娜王妃最终死于因躲避狗仔队追逐而造成(当然还有司机酒驾)的车祸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难道不是这位“真诚而可亲”的威尔士亲王授意旗下的宣传部门打舆论战,目的是将戴安娜塑造成虚荣、情绪化、贪图享乐的傻女人,而将他和彼时的情人,现在的王后卡米拉,塑造成高雅、克制、识大体顾大局的形象吗?
所以都已经把一个人物写到这份儿上了,那些表现他“闪光点”的部分,那场著名的在飞机上因为愧悔对着想象中的戴妃痛哭流涕的戏,还能被称之为在压力下刻意的美化吗?
看客当然期待看到一个恶魔般的查尔斯,但是恶魔还能称得上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类吗?
在社交媒体占据舆论高地的今天,要听到一再权衡之后发出的理性声音,似乎越来越困难了。
我只希望某些习惯于让感情替代思考,习惯于给人贴标签的看客,在有朝一日自己变成观看的客体的时候,能够坦然地戴上这顶五味杂陈的“王冠”。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拍这段历史,无法回避她的美好,无法抹去群众对她的爱戴,就反复描绘她“不体面”。
王室对她的压制,在拍摄他们的正面剧集里,在极尽美化的春秋笔法里,都还能嗅到。
她毕竟是未来国王的母亲,是人民的王妃。
所以他们不敢太过抹黑和诋毁,但是他们也费尽心机。
年少时的斯宾塞,剧组挑了一个拘谨羞涩总是耸成一团的小姑娘,正经段落的大篇幅里的扮演者就算挑了欧洲最高挑的美人演员来,也极尽矮化,只看得见一曲单薄的可悲的活该被抛弃的深闺怨。
连曾经她和民众赤诚肺腑的相处,也被描绘得好像只是追逐一个脑袋空空的花瓶爱豆。
不是的,不该是这样。
稚嫩的小王妃,歪着头睡着了,像是最精致的八音盒里的娃娃。
高妹也很美,演技和皮囊完全能支撑起戴妃的绝代风华,只要剧组不明里暗里,在台本,在灯光,在站位里,洗去那个烂男人的污渍,指责她的不配位。
这些王室成员装腔作势、道貌岸然的指责真看得人心寒。
戴妃说,被求婚那一天,是人生中最幸福的那一天,真一语成谶。
世纪婚礼时的她多美丽啊,但也不过盛装出席迎接盛大苦难。
看剧的时候,不少人觉得在洗白查尔斯,我并不认可此观点。
查尔斯自始至终确实爱卡米拉,戴安娜说无辜也不无辜,她没什么文化,内心也容易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别人需要什么,总是陷入自我感动并享受drama的感觉,她也可能真的关心各种慈善包括地雷,但你说她真的懂吗?
不懂得,就好像爱心泛滥的小仙女说北极的企鹅宝宝冻死怎么办?
不是一种真的有深度的爱,而是觉得别人需要她爱,她也觉得别人说的对,然后投入感情的去表演,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
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人她一直如此。
说她是个好妈妈,爱自己的孩子,但她明知道对孩子的伤害,还和多迪肤浅的暧昧着拉扯着;说她爱查尔斯,其实她自己可能也不知道是爱查尔斯王子的身份还是高贵的头衔还是查尔斯本人,因为这三者是无法分割的,身在王室明知道自己学识浅陋也没有学习的欲望,所以她可怜是可怜,但也没有那么无辜。
一个菟丝花一样的女孩却要在一个宫殿里追求爱情,而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相信爱情的一个迷失的然而又美丽的女子罢了。
用三集的体量首尾闭合地将戴安娜生前的最后一段时光事无巨细地呈现,甚至让人怀疑《王冠》要“改名”为《王妃》了。
而且,越接近那个命定的时刻,时间被切分地越细,事情被讲述地越巨细靡遗。
观众被镜头带着从伦敦到圣特罗佩再到巴黎,看着两个缺爱的人被父亲、被前夫、被媒体、被大众操控着、监视着、要挟着,在命定的那个时刻来临之前还在积极地鼓励,希冀并坚信自己和对方终有一天可以变得勇敢、变得更好,浑然不知死亡的迫近。
善良的摩根将最大的善意给了他们,给了戴安娜。
即使知道多迪没有勇气向父亲说出真心话,她仍然向他报以“将来有一天你一定会说出来的”最真诚的鼓励和理解。
看着这样的美好和善良,即使每个观众都知道真实的她的结局,也始终没有将曾经看到的骇人新闻与屏幕上的这一切美好建立关联,直到司机起身留下吧台上空空的酒杯,直到那辆车飞速地驶入隧道,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声响,方才恍然大悟,继而错愕、难过、心痛不已。
真实的世界里他们曾经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已经隐入历史的尘埃中,无从得知,我们宁愿相信摩根笔下的他们就是曾经的他们——两个缺爱的孩子,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拥抱着取暖。
用三集细细铺陈戴安娜临终前的最后时光,又用三段隔空对话建构起突如其来的死亡带给身后人的完全不同的世界。
飞机上,查尔斯悲痛不已。
对面的那张空空的椅子上,戴安娜浮现。
为什么之前从未发现过她是那么的美,美的惊心动魄,美的差点就忘记了这是与自己纠葛、拉扯并带来无限痛苦的那个她。
“谢谢你刚才,毫无掩饰,痛彻心扉。
我会把这份记忆带走。
”听到戴安娜如是说的查尔斯,不知是应该释怀还是该悔恨?
爱了他一辈子的戴安娜,只有在死后、在太平间,才能得到他唯一的一次真情流露。
而这不加掩饰的痛哭失声,究竟是为一个美丽、鲜活的生命的猝然而逝而伤心,还是为自己曾经给深爱自己的她带来无尽痛苦、此生都无法偿还而悔恨呢?
我不得而知,我想查尔斯自己估计也不得而知。
我所知道的只有此刻,在面对戴安娜猝然离世的巨大真空时,查尔斯真的伤心了,但他也许只是感动了自己。
这在他其后与女王夫妇的一段对话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从法国接回戴安娜遗体、一路上亲眼目睹了戴安娜对民众的巨大影响的查尔斯,当面对女王夫妇对戴安娜的死默不作声,只将全部心力用于照顾威廉和哈里时,他瞬间化身戴安娜的“拥趸”,正义凛然地当面指责女王、指责这个除了他之外曾经想要接纳戴安娜的家庭。
他说的那么大声,仿佛维护戴安娜的利益是他的天性使然并且他也一直在那样做一般。
一个当年对戴安娜说出那么刻薄的话、做出那么刻薄的事的人,一个造成戴安娜一生悲剧的始作俑者,竟然能如此道貌岸然,这样的人,是多么的自私却不自知。
他以为他后悔了,他以为他悲痛了,他以为他做的都对,其实他只是感动了自己。
所以,那个哭的最大声最悲痛的不一定是真正爱你的人,他可能爱得只是自己。
这段女王和亲王回应查尔斯的对话,字字如刀一般,稳准狠地扎在查尔斯自己都不敢承认不敢面对进而不自知的最软肋处。
不愧是亲生父母,看透了这个自以为是的儿子,纵使是查尔斯表现得多么义正言辞多么咄咄逼人,女王和亲王仍能一语戳破他的伪善、自相矛盾和真实动机。
现在想来,女王最初想要按照斯宾塞家族的要求给戴安娜一个私人的家庭的葬礼未尝不是对这个到死都在逃避镜头和相机的女孩儿最大的尊重,他们想要给她一直寻不到的安宁,而那万众瞩目的葬礼不是为了逝者的尊严,而是为了活人的脸面,一如女王所言,“是戏剧”,“是表演”。
始终都郁郁寡欢的戴安娜,不过是个缺爱的孩子,到死也得不到安息。
如果说查尔斯飞机上的幻象只是他感动自己的表象,那法耶斯与多迪的隔空对话才是天人永隔后追悔莫及的真正样貌。
当法耶斯含泪说出“我对你也曾抱有不公平的期望吗”时,我看到的法耶斯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庞大商业帝国的国王,也不再是一个将自己的孩子都纳入自己精心算计中的商人,他只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在白发之年痛失爱子之时,才发现他一直无视的才是他真正应该珍视的。
“多迪,别走!
”只是,那个永远在他面前抬不起头的多迪再也听不见了。
也许,人世间最大的惩罚便是你愿放弃所有弥补,但已无人让你弥补。
死去的人不知,活着的人终将用此生所有岁月,被遗憾啃噬。
最后一段隔空对话发生在女王与戴安娜之间,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
彼得.摩根笔下对女王的处理一直都是深沉、内敛、字字珠玑的。
让女王直接与戴安娜隔空对话,这样的处理手法确实少了很多留白的意蕴,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也清晰明了地展露了女王在对戴安娜死亡事件上思想的变化和挣扎:从最初的坚持,到不解、矛盾、犹疑,再到妥协。
高贵、克制、矜持的皇室认知和作风遭遇普世、外化、汹涌的民间情感,最终不得不向民意妥协,很难简单地说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他们不认识她,为什么会为她痛哭?
”稚嫩的威廉不明白那不相识的成千上万的人沿街恸哭的疯狂的行为。
“他们不是为她哭,而是为你哭。
”亲王一语道破天机。
世界不过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任谁都逃不过演出,只是有人在台上演,有人在台下演,而绝大多数人,表演着、表演着,就当了真。
断断续续看了《皇冠》第6季,其中一集的主题是英国女王在前儿媳妇,也就是风靡全国的黛安娜王妃,在一起跟绯闻男友一起车祸身亡后的倔强与妥协。
一开始,自持为高贵而神圣 的王室,从黛安娜与查尔斯王子打破婚姻的誓言,决定分道扬镳开始,官方便一直以一种冷淡的态度对待。
从王室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冷淡完全是有理由的。
在21世纪的今天,在一个宣扬自由民主的西方国度,保持一个几乎停留在神话中的王室组织,靠的是什么?
不能也靠民主投票,否则哪天民众不乐意,发起一场罢黜投票,王室便可能被连锅端了。
当然也没法依靠几百年前就丢掉的王权,在今天的大英帝国,王权几乎成了对君主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权利剥夺。
说难听一点,王室在今天的英国更像是一个偶像团体,接受着国民的追捧或者吐槽。
作为女王本人,当然不甘于沦落为普通的演绎人员,她要做的,便是把自己和汹涌而波折的民意分割开来。
女王想要的不是民意,而是形而上的天授王权。
只有我的权利是上天给予的,或者降一级得是宪法认可的,我才可以保留住王室本已不多的地位和尊严。
如果王室今天能够为了王妃的死做出妥协,明天她就得为更大的事件做出更大的妥协。
如此日积月累,总有一天王室会在汹涌的民意面前土崩瓦解。
所以在女王在想象中和王妃亡魂的对话里,她把王妃的死称作一场革命。
即便如此,女王最后在和民众周旋许久之后,也不得不与这场革命妥协退让。
是出于恐惧还是智慧,不得而知。
但是这种在这种退让之后,王室在民众眼中变成了一个更加有温度的组织。
但是这是否是女王想要的,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她所代表的现代王权所向往的——成为被爱戴的,而非被崇拜的。
前者可以争取,而后者往往因为过度的自我美化而竹篮打水一场空。
上半季的戴安娜仿佛是独立出来的篇章只有偶尔一些女王的视角大家天然地喜爱戴妃代入对立面的女王显得冷酷隐形似乎也是正常的下半季纷繁复杂的家庭事务中女王又成为了定海神针皇太后和玛格丽特的离去查尔斯再婚、威廉上学、哈利的调皮以及新世纪大家对王室的犹疑越来越从容平淡,也越来越透彻智慧高中时我妈说“有没有信心”疫情时哄骗女儿的故事以及当下接受新的挑战不知道为什么,这八竿子打不着的英国王室仿佛是生活微末里的一点投射和光影好剧治愈我
戴安娜之死总算是盘明白了(柯南说:真相只有一个)。
戴安娜为了避开前夫查尔斯给出轨对象卡米拉50岁庆生才出去散心,被阿拉伯商人之子有目的的追求,戴安娜去巴黎只是转机回国看孩子,她拒绝了商人之子的求婚,两人死于回去取东西的交通事故(太多记者跟拍,只好叫了饮酒的司机驾车)。
戴安娜死后,女王放下强硬的态度发表公开讲话和举行国葬。
PS,1,现在看看,梦幻婚礼拥有者压力都很大,走到最后都很难,可能跟关注度有关。
2,有趣的事,道德和宗教对离婚接受程度的变化,爱德华八世做为国王要娶离过婚的女人为妻,就不得不放弃王位,才有了女王的爸爸乔治六世上位当国王,才有了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然后查尔斯王子也爱上离过婚的女人卡米拉,还自己也离了婚,最后这个离婚又结婚的男人成功当上了英国的国王,时代进步了,宗教也宽容了,人才是最重要的是吗?
终于结束了。
首先想表达一下我对王冠剧集的喜爱,一路追来的,正如不知道我从哪儿看来导演说的——这是一首写给女王的情诗。
在我看来,这还可以是一首写给戴安娜王妃的情诗。
而不是(敲黑板,而不是,写给查尔斯和卡米拉、威廉和凯特的情诗,之所以在这里提到他们四个,主要是因为在这最后一部剧集里他们四个的情节简直无聊至极、毫无必要、观感极差,让我在观看这一部的过程中忍无可忍只要看到有他们四个两两出现就疯狂快进。
真的太枯燥乏味了,丝毫无法唤起别人对他们的共情,特指剧中的查尔斯和卡米拉,相比起他俩威廉和凯特出场的画面也只不过是小孩过家家。
或许是因为现实中他俩的感情真的就是这样吧,又或许是迫于压力向现任英王低头,但无论出于什么理由,极力刻画查尔斯与卡米拉的婚外情与戴妃之死毫无关联、刻画他俩忏悔、刻画他俩真爱至上,在我看来都毫无说服力,显得过于矫情,过分突显查尔斯的现代、过分强调卡米拉的啥“英勇”,啥识大体,没事儿吧?
可以以相对客观的视角去刻画戴妃的情感历程,没有必要将她刻画成完美无缺之人,但是!
但是把戴安娜刻画成一个,至死都爱着查尔斯的恋爱脑?
真的?
反正不管现实如何,感情上没办法接受,我宁愿相信戴妃在去世前都已经完全厌弃查尔斯了,更不可能愿意为他俩奉上祝福。
对查尔斯和卡米拉的“洗白”用力过猛了,让人不能直视。
至于威廉和凯特,我能从中体会出导演乃至民众都认为威廉是天选女王衣钵的真正继承人,可是,两个人的情感历程更像是一场被人精心摆布的局,但是局吧,还想突显他俩是真爱,很割裂,导致他俩的感情在剧中显得的确是比较体面,可也平淡如水,看不下去倒也不是因为反感,就是无聊。
说到这里。
我眼中这部剧所有的缺点就到这里了。
除却那两对的情节突兀以外,到处都是细腻柔软的情感缅怀。
特别是,这可是最后一季耶?
不应该将大多数视角重新放在女王身上吗?
或者放在其他视角与英国王室有关的芸芸众生身上?
大谈特谈那两对干嘛啊??
(又抱怨多了。
这一季里,最令我感动的就是玛格丽特公主与莉莉贝特、女王视察宫廷头衔以及最后的告别。
再回顾王冠的前五部剧集,我最终确定了,这套剧集令我感动的地方,不仅是女王舍弃自我承担王冠的一生,还有其他的与这至高无上王冠产生联系的“普通人”的一生,或许他们比起在这个时代里沉浮起落的我们来说也并不普通,但在时间的洪流面前,头衔高到女王、公主、首相,低到宫廷侍从、普通士兵、文员,所有的生命,都有其职责,有值得其一生缅怀的绚烂,也有可耻的过去和悲伤的遗憾,但,时间会见证人们存在过的痕迹,并一视同仁地将其抹去。
但侥幸流传下来的故事,如果通过摄影机活了过来,将是一种怎样的美好。
最后一集的结尾,女王路过王冠和权杖,她走了,王冠和权杖依然会在原地,悄悄凝视着每一代将其执起的人。
所以这不仅是给女王的情诗,给戴妃的情诗,也是给每一个愿意窥探那个世界的人的情诗。
但绝对不是给查尔斯和卡米拉的情诗(指指点点
我挺喜欢这部电视剧的,从第一季看到最后一季,在这个剧里浏览了一遍英国近代史。
这部剧陪了我很久,虽然不能否认最后一季的质量不如前几季,但我还是要给它打高分,算是感情分吧。
我在英国生活了好多年,22年jubilee时我们学校还选了人去参加parade,我好多朋友都去了,我导师也去了,在游行队伍里扮演一朵大花,本来我也可以去的,但是我当时太忙了没空去排练。
jubilee当天我站在路边看parade,其实是去看我同学还有我导,但是确实被英国群众的高昂情绪感染了,他们真的很爱女王奶奶啊。
去年九月女王奶奶去世了,我的室友哭得特别特别伤心,那天我们一起看the crown,不知道为什么我也留下了眼泪。
说回这一季吧,最后几集觉得哈里挺可怜的,他的叛逆和无法适应皇室生活在年少时就已初见端倪,但在他的问题上,他父母的责任最大,应该说他父亲的责任最大。
一个小朋友失去了妈妈后他老爹一天到晚想的都是怎么才能跟拆散他父母的女人结婚,这小孩能教好吗?
哈里是逐渐被推到现在的地步的。
最后一集女王问威廉和哈里对父亲再婚的意见,威廉已经接受现实了:随便吧,你们爱谁谁;但哈里是完全无法接受的,他由始至终都无法接受他父亲的那点破事。
所以现在查尔斯也永远失去这个儿子了,但他有没有意识到,其实小儿子和他离心是从很早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的呢?
查尔斯真的是一个极度自私的父亲,连父亲的角色都做不好如何做国王呢?
一国之君就是全国人民的大家长,他一直是一个将自己的个人需求凌驾于自己的身份的需求之上的人,这样的人幸好他只是个没有实权的国王,不然他会成为十足的昏君。
他就像他的大伯爷一样(怪不得他和他大伯爷会处得来,两个人本质上都一样,只顾自己爽,哪管其他人去死),只不过时代变了,他生活在一个更宽容的时代,所以他能和卡米拉结婚还能即位。
但在我看来他还不如爱德华八世,起码爱德华八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自由和爱情就果断放弃王位,但查尔斯是典型既要又要的代表,明知道自己因为和卡米拉那点破事民望有多低,居然还妄想女王会提早退位传给他?
总之威廉和哈里真的好惨,真难想象他们看着查尔斯和卡米拉结婚时是什么心情……
时代越近越难做好宏大叙事,不过主线故事还是讲得很动人。
几个主要的选角都不太像。依然在不断温故帝国的旧梦。戴安娜怀上王室之外的孩子确实对王室是威胁,但是对于英国真的不重要,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更是丝毫没有影响,而英国王室的做法如此老套和不合时宜,像随着苏共沉没的克格勃!如果说戴安娜想成为英国王室的掘墓人失败了,那现在的小王子继承其遗志,继续摇动摇摇欲坠的王室根基!至于王室代表拔高的神性,骗得自己都相信了。西方的主旋律题材影视的剧本和编导思路,国内的编导们不妨借鉴一下。
最后一集应该是整部剧集最感人的了。几个不同阶段的女王互相交汇真的很触动人心。作为一个平凡的女人的不平凡的一生,波澜不惊且略显孤独寂寞,还有种傻人有傻福的印象。这一季卡米拉好像变漂亮了。感觉最后这一季重心回归女王后,其他的人不论发生什么,已经显得不重要了。每个人和事对于独立的个体,都是过客而已。
以后我的葬礼代号就叫北安桥行动吧
威廉说,只有女王妹妹和母亲能知道她在想什么,她保持住了自己的神秘。她放弃退位前的挣扎,和丈夫在教堂讨论葬礼的音乐和灵车那里,那个少女时代的莉莉贝特好像就站在了那里。导演的编剧真的真的太厉害了。喜欢。
女王大人一辈子不容易啊,一家大小没一个省心的。她的一生是日不落帝国漫长的落日。在这份职责上她做的很好,无论她是否是个好人,她在这份工作上做的非常好。万物有起有落,日不落帝国能衰落的如此体面,女王殿下功不可没。
女王演的太好了
B-. 无数次迷失于滥俗的小报叙事,最后还是得从厅堂回到教堂,在女王本人跨越历史与时代的回望式总结中,找到纷乱世态中接近永恒的力量。时间才是真正的storyteller.
挪威国王 秃头 脑形像个鸡蛋变成了国王洗白无聊剧
查尔斯给剧组充钱了?抱走我ED,这个剧写到今天只剩磨叽,到底谁在爱看父子和解家人原谅这种戏码,编剧老了吧
女王只在乎皇室的体面,不关心家庭成员的情感,挺无情的。
作为收官季真的很令人失望,整季的煽情都有一种强坳的不到位。个人觉得自从查-戴线出现,整个剧集就开始走下坡路——因为关注点从客观记录变成了主管推断、情感也从冷静克制变成了狗仔狂热。以此作结非常遗憾。
只能说完结撒花
跳了好几集,为了结尾多加一颗星
看煩了戴安娜那個翻白眼的樣子。節奏好慢。那種有錢人無痛呻吟的離地也是看厭了。
挺糟糕的,基本全程快进
原本以为这一段陈芝麻烂调故事应该最难看,结果四集哭了两集半。剧本,剪辑,叙事,演技都上乘。
最平淡的一季.除了高攀女心机女那部分没看.
结尾挽尊
其实看到这里就是个惯性,演的确实没有开始时那么好,终结也是可见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