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雌雄莫辨》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人悲惨而简单的一生,讲述了一个女人为了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上生存而不得不女扮男装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生活在裂缝中的女性不顾一切的去追求幸福的故事。
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回顾过去,回顾在那个冰冷的旧社会里,一个女人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一生。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房龙曾说:“爱尔兰与众有点不同,或者说与众完全不同。
寂寞的空气弥漫于爱尔兰的角角落落,孤立的氛围甚至于触手可及。
”这个故事恰恰就发生在19世纪的爱尔兰里,主人公阿尔伯特是酒店里的一个服务生,“他”日复一日的从事着相同的工作,活的冰冷而无趣,每天一直到晚上锁上门前,她都小心翼翼的封闭着自己,因为“他”其实是一个女人。
20多年的生活让她变成了一个麻木,没有存在感,甚至没有性别的人。
她的行为举止就像是一个害羞内向的男人。
可他难道真的想要做一个男人吗?
电影在后半段显然给了我们答案,她和阿尔伯特穿着带披肩的花裙子来到海边,发自内心的微笑着,奔跑着,可没跑几步,又立马摔在了冰冷现实的地上。
只有这个时候,她才能回归人性的自我,才是真正的她。
镜头最初就跟着她的工作,在走廊里点煤气灯,配上口琴轻柔的背景音乐。
认真,这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现在想起来她也确实是这样,认真的活着,努力的活着,渴望幸福,不顾一切的去追求幸福,即使最终是失败的。
那个时代的压抑、不公,我看到他在努力的寻找着自己,看到他礼貌对待糖果柜台老板娘的样子,看到他可怜又认真的一生,他活的战战兢兢,自卑怯懦,就连死亡都令人感到心的疼。
“无论人类社会换了哪层皮,对弱势群体的欺凌是水久不变的。
” 导演刻意将阿尔伯特的内心世界模糊化,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时刻压抑着自己,处处小心谨慎,不会追求幸福,也不知道怎么去追求幸福的人。
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一个敏感而脆弱的女人,历经苦难,想要生活下去,就必须要伪装成一个男人,就很容易陷入到裂缝之中,困局难出。
剧情安排也很合理。
阿尔伯特有个开店的小理想,偶然的契机让她发现了生活的可能性,为了幸福的可能去努力,最终幻灭,导演彻底把幸福美景展现一下后,就摔的粉碎给你看。
饰演阿尔伯特的演员表演得也十分到位。
女扮男装的造型也不是个花招,是很彻底的雌雄莫辯。
在许多人眼里这似乎是一种隐忍但是当我们走进她的灵魂之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她的灵魂似乎和自己的身体是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当她作为男人时,她自信满满,努力的工作;而穿着女人衣服时,却无所适从,小心翼翼。
当然,阿尔伯特的世界并不全然是灰暗的,温馨的时刻来自于她大胆而现实的梦想一一用攒下来的500多磅小费,开一个像样的小店。
电影中关于小店的配乐,也都是特别梦幻而温情的。
阿尔伯特在受到郝伯特的启发后,开始追求海伦,想要和她共度一生,可她是真的爱海伦吗?
她是一个同性恋吗?
那她躲避海伦的亲吻时真实的尴尬该怎么解释?
她从不会拥抱她,不会对她温柔的念着情诗。
这都证明了阿尔伯特只是想要一个幸福安逸的家庭,稳定的生活。
但是阿尔伯特却并不是,她只是想要复制郝伯特的幸福而已,假到真时真亦假。
仔细想想,导演拍这部影片,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我想,也许他就是在讲那些一直存在的,却被人忽视的,却触目惊心的现象。
郝伯特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她自信、幽默、高大,敢于反抗不公,这些几乎全是男人的特征,这正是电影中讽刺的地方。
难道说,这根本就是一个男性的世界?
是社会底层的女人,除了依附于男人,只有具备了男人特征,才能顽强的生存在这个残酷的世界,才能够拥有幸福吗?
但是每一个镜头都在告诉我们:即使她是个女人,即使她的地位再卑微,她的力量在弱小,也不能剥夺她追求幸福的权利。
“现在,我们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是不是?
”导演就是在表达,我们不能再让这种事情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了。
其实,影片的立意就在于此。
某种意义上说阿尔伯特和许许多多爱尔兰人一样,都怀揣着一个梦,关于美好和幸福的梦,无论这些梦是虚幻的,还是现实的,它都是许许多多爱尔兰的人生活下去的希望。
或许社会的负面的价值观,会让这些梦想看似扭曲,但是对于梦想者而言,有梦就好。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每双眼睛都仰望星空。
” 肖雨
首先,表演极佳。
主演Glenn Close,曾经演过《101真狗》里的巫婆,极致的女性化。
而在本片中她的状态,不但是“雌雄莫辨”,更是连自己都消失掉了。
不过,影片讲故事的方式有些流于表面,深层铺垫不够,所以到最后会给人一种突然就结束了的感觉,张力不足。
但是,这个人物本身,其实是很值得挖掘一下的。
这显然是一个悲剧人物,只是她的悲剧与性别并无关系。
这位表情紧绷、不苟言笑的Mr. Nobbs,一生躲在男性侍者的身份面具后,因为胆怯,她也躲开了可能的真实的生活。
她是视野狭窄的,知识有限、头脑简单,思考问题直线思路,比如以为多几次约会,结果就会当然的走向婚姻;她对人性、情感缺乏了解,长年把自己工具化后,看待他人也是如此,不能深层次的感受到他人;她随波逐流,不去认真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只是去效仿别人,抓取别人的生活当作自己的理想。
因为她内心的恐惧和怯懦,她在人生过程中选择了用逃避的方式面对生活,这使得她常常呈现出一种无意识状态,就像始终开启着自动驾驶模式。
在影片中,我们多次看到她眼神泛空的在人群中飘忽着。
她从她真实的当下的人生里逃跑了,躲进了她头脑中的幻想世界。
所以,这个人物的悲剧性就在于:她选择了从现实中逃离,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终于丢失了自己。
影片中还安排了另一个女扮男装的角色,由英国演员Janet Mctear扮演,本片这个角色给了她一个奥斯卡女配角的小金人儿。
我倒是稍觉得在她的表演里,去女性化的方式有点刻意,不像女主那样显得节制。
她扮演的这个人物本身,显然是有同性恋倾向的。
而这两个人物,尽管表面看都是女扮男装,但主角是用男性身份来自我保护、隐藏自己,而这个角色却是在这种状态里自我还原,本质上是诚实和舒展的,所以她的人生真实坦然,远非悲剧。
最后想说的是,很意外在本片中看到有疫情的部分。
在新冠之前,我只是知道有这样的人类历史,但并不能真的明白那究竟意味着什么。
人生,总需要经历过才能真的懂的。
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不容易。
不同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总有人会把自己缩在夹缝里活着,也总有人,能把自己的人生过的丰富、充实,活出超脱。
有一种悲伤,是波澜不惊的,不管你是否认同,总有一个人、一个故事、一部电影……让你满心痛苦但却无法让你流泪,一种不能发泄的哀怨,因为不能发泄,这种忧伤的情绪会更让内心纠结。
全片没有大起大落的发展,即便在暴露性别的那一刻,也是有步骤的缓慢的流露压抑之感。
但是常常调动着流泪的味蕾,有恰到好处的禁止泪水夺眶而出,这也许是一种技巧,将情绪停留在那个边缘。
这一切让我为之震惊,导演的叙述方式和音画的配合,将我的悲伤玩弄在他的鼓掌。
我十分喜欢影片的配乐,缓慢又温柔,其实就像诺译男译女的姿态,优雅的绅士或者坚韧的女士,孤独在眉眼中,不卑不亢。
她是那样向往爱情,又抗拒任何一个人走进内心世界。
他羡慕别人的调情和爱慕,身边每一对携手的眷侣,对于他都是莫大的奢望。
长时间的性别错乱,令她自己也开始迷惑是应该迷恋男人还是向往女孩,当然他羡慕好友像男人一样建立家庭,安逸的生活。
单纯的向往少男一样的爱情和婚姻,也许他错了,但是起码她爱过一个人并且有勇气向往憧憬甚至计划家庭生活。
这本身对于他就是无尽美好的事情!
也许有的人抱怨主角离开的太脆弱,没有结果的结束让看官无法呼应影片的情绪。
但是真实的生活,本来就不是为了呼应看客而发展的!
起码在他离开前,他以一个男性的角度曾经捍卫过自己倾情的姑娘,他在离开世界的那一刻,认识到自己存在在世界的角色并给予肯定。
这本身就是一种最美好的解脱,不管结局如何,对于自己的认可是最棒的结局!
葛伦·格洛斯对于主人公的痴迷,注定了踏实主角的不二人选!
英国电影的典型风格,娓娓道来,平淡处理的手法,女主神演技,把主人翁的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生活刻画的极为细致,每天细细加每一笔小费,计算记录,藏在地板下,看完全片后我不禁想她当时存钱做什么?
只能想到的一点是为了人类共有的一点最基本基于生存欲望的特质“安全感”,为了安全感,她在受人强奸后伪装成男性,为了生存的“安全感”她要存钱以备后用,她没有为自己生活过。
她在被page发现是女性身份后马上苦苦哀求page不要揭发她,事后送茶和点心讨好page,还是怕page揭发她后使得生活没有保障。
然而生活就是这样的戏剧性,page居然也是装扮成男人的女人,且娶了老婆,共同生活,相亲相爱。
噢,女主的可怜既可悲的转折点就这样开始了。
她好奇且向往,这不就是一个很美好的事情吗?
共建一个家庭,在温暖的幻想阳光下经营一个自己的小铺子,听上去,看上去,甚至拜访了page的美好家庭后她觉得这样的生活离自己并不远,page戏虐她觉得helen不错,于是女主就开始了一切基于和helen共组家庭的设想,看到这里不可避免的就知道会是场大悲剧,page是喜欢女人的,而女主不是啊,女主根本没有找到自己,长年的压抑性别,模糊自己身份,带来的是困惑和迷茫,看见了page发现居然有和自己“一样”的人,且生活的那么美好温暖,自己也便照搬,寄希望于得到这样的美好生活。
看到她自己琢磨是在结婚前跟helen坦白自己是女性还是新婚之夜坦白,坦白后helen会不会送她去警察局,老太太真的是演神了,神演技!
把这样一个人的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
然而女主幻想着一切跟helen的生活,她并不爱helen,她爱的是这样一种美好的幻想生活。
女主甚至在page伴侣死后提出跟page搭伙过日子,女主幻想的依然是那种想象般中的生活,page惊讶告诉她page与自己伴侣彼此深爱,page说你要做你自己。
page和她换上女人的裙子带她去海边,她真正快乐的奔跑向大海,她脸上没有了压抑,只有释放,发自内心的释放和快乐,再赞老太太神演技。
最后,在helen和joe的争执中,女主打算再次保卫一下自己对于未来期望的“美好”,她去请helen嫁给她,争执中被joe推倒,头撞到了墙上,爬回自己房间,锁门钥匙掉了,躺在床上,幻想着挂着照片和时钟的有着阳光色墙壁的自己的商店和未来,微笑,死亡。
医生来诊断,发现了她女性的身份,说怎么会有人过着这样悲惨的生活。
这种悲惨是注定的,它不仅仅发生在那个年代,现在社会中也比比皆是,人终归大都是需要“安全感”、“社会感”、“归属感”的动物,女主小时候被母亲的抛弃,身体精神上的受伤害,没有被爱过,亦不懂怎么去爱人,遇见page是她人生中最大的悲剧,同样的伪装成男人,page早早就寻找到自我的归属感,虽基于那个时代的压力不得已外表伪装成男性,但她心里是认识清楚自己的。
女主的悲哀则在于她一生都从未了解、认识自己,也未曾爱过自己和别人,她过着如是“苦修”般的生活。
带着美好的幻想死去是她最温暖的结局。
别人美好的生活一旦一模一样实现在她身上或许对于她而言才是更大的痛苦和压抑。
电影是悲剧,我看完却没有太多悲哀,正是人太过渺小,所以它只是一个故事。
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
一直在思考要给三星还是四星,介于近乎天籁的片尾曲,四星也算物超所值。
有人说她的演技比梅姨好,我不认同,她是因为本身个人长相问题装扮起来就很像大叔了,反而油漆工更显得俊朗。
标签打上女同不知是噱头,还是第一个上传分类的人没理解好。
认真看完会发现这完全是一个误导。
艾伯特的性取向其实很正常,她"看上"海伦,仅仅是如此,或者说"选中"了她。
她真正爱上的是和一个人组织一个家庭的梦想,开一家烟草店的理想。
这个梦想最初只有雏形,直到遇到油漆工才坚定。
艾伯特从来都是小心翼翼掩盖自己的身份,所有目的只有一个:生存。
而油漆工的生活模式无疑给了她一个惊喜。
发现自己可以在不改变当下一切的情况下开始一种新的自由生活。
对艾伯特而言,虽然内心一直坚持自己是一个女子,可多年的习惯已经让她无法以一个女人的姿态去适应这个环境。
与其说她爱上海伦不如说她爱上了想与她一起实现理想的梦想。
至于为什么是海伦而不是旅店内其他可能钟情于她的女仆,我想她应该也是犯了外貌协会的错。
大家都说海伦属于反派,其实不然,艾伯特是自愿的。
并且从一开始知道姑娘还同时与美国梦小伙约会中。
她唯一的筹码便是小伙子空有一颗远赴美国的心,并未打算和海伦共度一生,她自己恰好是这样的最佳人选。
姑娘不爱她,她又爱姑娘了吗?
都没有,所以她们是平等的。
艾伯特的最后悲哀结局在于她的执着,在她眼中为梦想付出的所有代价都是有意义的,她把它当成光明,凝望着光明,并朝它奋力奔去。
看完后觉得很压抑,这个用男人身份活了大半辈子的女人阿尔伯特既不是女同,也不是女权主义,她只是一个卑微得低到尘埃里的小人物,害怕被人揭穿身份,可以马上跪着哀求,从来都是独来独往,不会笑,也不懂得什么是愉悦。
而一切在遇见另一个女扮男装的油漆工人“佩奇先生”开始有了改变,阿尔伯特看到这个“男人”自信、强大,有妻子,有家庭,有事业,最重要的是不孤单。
几十年如一日的寂寞孤独仿佛被一丝亮光渗透,她开始有了幻想,幻想一个属于自己的店面,幻想温暖的壁火,壁火前微笑着迎接自己的妻子。
她选中了旅馆里最年轻的女仆海伦,以为只要给这个漂亮的女孩买帽子、买鞋子、买巧克力,她就可以向她提出求婚,她甚至连亲吻都不会。
当她得知“佩奇先生”的妻子凯瑟琳去世,她向“他”提出想成为凯瑟琳。
但她并不知道“佩奇先生”和妻子是彼此相爱的,所以才能相安无事。
而她不同,她以为海伦是自己的“凯瑟琳”,但她并不爱海伦,她根本不懂爱,她只是害怕孤独。
她一生都活得如此卑微,她从来没有真正认识过自己,她做了几十年的男人,没有人能分辨得出来,但她却很失败,她没有男人的欲望,不会像男人那样去思考,她并没有真正内化为一个男人。
她第一次穿上女人的裙子,在海边奔跑,尽管阳光下她第一次真正地微笑,但很快她就会笨拙地摔到,她已经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女人。
她就像夹在缝隙之中,内心一片模糊,雌雄莫辨,连自己都分不清楚。
当她知道自己快要死去的时候,她唯一想到的还是锁上房门,把自己和一切秘密隐藏起来。
隐藏自己,是她这辈子做得最成功的事,尽管最初是为生活所迫,但最后这已经成为她生命里的一种习惯,习惯到忘记了初衷,忘记了自己是谁。
Lay your head downSinead O'ConnorSing to me softly your tales of woeI'll cradle you closely, I won't let goI'll speak to you gently of what I knowDon't you cry...Lay your head down darlingThe moon is sailing byThe stars are softly shiningThe tide is full and highWe'll fly to the edge, not as distant as it seemsAnd maybe we'll find there the key to your dreamsSo you just lay your head down darlingSleep now la la la la la ...Winds blow, rains fallBut its warm by the fire's lightHush don't you see, you're here with meand there's dark at the end of the night...Lay your head down darlingThe moon is sailing byThe stars are softly shiningThe tide is full and highWe'll fly to the edge not as distant as it seemsAnd maybe we'll find there the key to your dreamsSo you just lay your head down darlingSleep now la la la la la ...Lay your head downLay your head down...片尾曲如此重要。
一下子就催泪了,联想到主人公那个miserable的生活。
就象前年的true grid的片尾曲一样
今天推荐一部欧美电影,高分让人深思的影片,他是一个服务员,谨小慎微的活着,只是为了隐藏自己的秘密,不曾想,一个油漆工的闯入打破了他的生活.....片名《雌雄莫辨》2011年的电影,依旧保持着7.4的高分,而且还上榜了,主要讲述一个人压抑的一生,努力攒钱,努力的想要娶个女孩,却连简单的愿望都实现不了,只能遗憾离世!
他是一个服务员,在一家酒店工作,不爱说话,不爱凑热闹,喜欢独处,一直以来,他都是特别的敬业,生怕做的不好,遭到开除。
一直以来,他的爱好只有存钱,这是他惟一的安全感。
晚上有同事约他喝酒时,他都是拒绝,然后一个人数钱,计算着赚到的钱,梦想着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
有一天,公司来一个油漆工,他懦弱胆小的走进房间,躺在床上,不敢动,生怕自己惊扰到对方,然后被对方发现他的秘密。
刚躺下时却发现,自己身上有一只跳蚤。
在她脱衣时,油漆工醒了,他的秘密被撞破了。
他吓的连忙求饶,求油漆工别把她的秘密戳破。
油漆工却很大方的说,这没啥,他不会戳破的。
但在他的心里,一只担心的。
他怕自己是女人的事被别人知道,怕自己的梦破碎了,活了一辈子,他已经习惯了用这种身份生活。
对的,他是个女人,是个苦命的女人!
十多岁的时候,被五个男人玷污,此后,他一直以男人的身份生活着,胆小怕事,却也安逸。
但他不知道的是,油漆工竟然也是个女人!
这一发现,彻底的打破了他的认知,原来,也有人跟他一样。
他们两个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也开始慢慢的打开自己的心扉,也开始向往着爱情。
他一直想要有一家店,想要一个贤惠的妻子,想要安然的渡过一生。
当他第一次穿着女装奔跑时,笨拙的样子让人心疼,他明明是个女人啊。
却被逼成了男人。
当他把自己的爱向喜欢的女孩表达时,女孩只是想愚弄他而已,并非真的喜欢他,每次答应他出去逛街,实则是为了掏空他的口袋。
他也明白,但是为了博爱的人一笑,他乐意。
影片最后,他却在一次争吵中,被女孩的男友推倒在地,他一个人默默的躺床上,哪怕头破血流,他依旧没有出声。
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痛,这种痛跟他的一生相比,微不足道,但他习惯了用这种方式来告别。
说实话,看到最后,竟然有点泪目,为他悲惨的一生而泣,为他错位的人生而悲痛。
现实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人,他们一直压抑着,生怕自己被别人当做怪物。
小心翼翼的活着,却从未真正的做过自己。
文章出自公众号“彩虹有点腐”专注写腐剧的号,回复第一集可获取上千部资源,转载请说明出处
片尾曲空灵深邃,真好听。
但不说别的,只说《雌雄莫辩》是怎样真正完美地支持《第二性》的。
故事主人公生为女儿身,却为着生计不得不伪装成男人,简单到傻气的她遇到那个同事蕾丝之后,竟然对温暖的家庭生活向往起来,幻想着青春活泼的女孩有一天能够在安静的下午坐在她亲自购置的房子中织毛衣。
这种傻傻分不清自己是男是女、内心杂乱搞不懂自己愿意做男人还是愿意做女的状态看起来让人多少有些忍俊不禁。
与《第二性》一样,《雌雄莫辩》是承认诸如男女生理构造等方面的主体客观上差异性的,年轻女孩不愿意给“傻逼”织毛衣。
因为这个“傻逼”竟然要求婚了都没有牵一下女孩的手,女孩要的是有足量荷尔蒙分泌的爱情,这一点是任何心理和思想上的调整都无法改变的。
但是,尽管男女主体之间存在生理上的原因,但一因素对男女低位以及处境的形成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故事的高潮,艾尔伯特以一个男人的身份奋力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捍卫了男人的尊严,故事的结局,艾尔伯特带着微笑不留遗憾地死去。
而将青春活泼的海伦肚子搞大的让海伦无比着迷的浪子最终却胆怯不负责任地抛弃妻子,全然没有现下观念里男人应有的气度和担当。
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天生如此、一成不变的性别气质,男人和女人的信念、价值、智慧、道德、情趣、行为等“特质”是由各自的处境影响和解释的,男人歌女人各自的特质这一被解释变量是由他们各自的处境以及社会风俗法律道德等所解释的,性别特质的形成既是对自身处境的反应,也是社会风俗所施加影响的结果。
也就是说,这种性别上的特质,并不是由客观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生理构造虽有贡献,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第二性》中提到这种特质的形成,经济上的依附性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故事中也得到了体现,艾尔伯特多年打工积累了一定的资产所以有底气有能力有信心给自己心爱的女人美好的生活,而大字不识的浪子不仅在困难时对艾伦歇斯底里咆哮,更甚唆使自己的爱人出卖身体赚取钱财。
社会风俗和法律道德等施加给女性的限制和枷锁也是形成性别特质的根源。
这一点在《雌雄莫辩》中也得到完美表现,故事中海伦未婚生子,不仅遭受白眼和歧视,而且海伦面临随时被赶到贫民区的危险,没爹的孩子也面临随时被带走的命运。
《第二性》观点鲜明的指出了女性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女性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
在《雌雄莫辩》中,海伦的幸福掌握在浪荡男子手中,阿尔伯特这个女人也只能扮成男人才能逃离平民区改善自己的境遇。
《第二性》也个性鲜明地指出,女性所处的被支配地位的形成,女性本身起到了“共谋”的作用,即在男性允诺的物质以及情感利益的诱惑下,女性主动接受了这种被支配的地位和身份,哪怕她们清楚地知道这种被支配地位将使她丧失掉主体的自由性和超越性,置自身于“他者”地位的危险当中。
《雌雄莫辩》中年轻貌美青春活泼的海伦从前到后的遭遇就是这一论点最好的论据。
其实,女权提倡的男女平等并非男女完全的平等,相反,女权主义并不否认两性差异,而是尊重男女差异,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二者的主体自主性,消除两性间存在的压迫和支配。
说到这里,《雌雄莫辩》是讲女同还是讲女权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可以认为它是讲女权,也可以认为它是在讲女同。
既然经济上的依附方向、社会风俗和法律道德对性别特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那么这种后天环境的影响便给与每个人性别特质最大的形成空间。
看完整部片子,主要有一种不是非常过瘾的感觉,格伦奶奶再度发威,精准的演技和牛B的化妆把这部片子的整体分数拉回了70分以上。
不想谈关于格伦奶奶的演技有多么的出神入化,当然我本身认为格伦奶奶这次的演技还是比梅姨的铁娘子稍显逊色。
我想我还是直接重点。
整部片子在叙述上太过温吞,但我认为导演本身对女同话题的点到为止还是显出了大家本色。
刚刚看到了有一篇影评里说女主是拉拉,简直是把大牙笑掉了。
Albert性格的产生离不开他幼年时被性侵的经历,导致了她对本身身为女性的极度不安全感,外加当时爱尔兰社会女性地位的卑微,导致他只能以变装为男性来谋求生存的方式。
多年的变装生活导致了她错乱的心理状态,在社会意识上,他是一名男性,他少言寡语,为了埋藏这个秘密他的生活无聊至极,甚至不会讲一个笑话,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他小心翼翼的生活着。
当他遇到同是变装的油漆工的时候,油漆工的生活给了Albert对于温馨家庭生活这个美好憧憬的现实范本。
但问题的关键是,变装的油漆工本身是女同,油漆工本身对自己的社会意识以及性意识上是不存在矛盾的。
而Albert却愚蠢的没有发现这一点。
当他穿上女装在海边肆意的奔跑的时候已经向观众说明了这一点,他的内心仍然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女性。
然而现实的矛盾却是他无法做一名女性。
悲哀的结局就在Albert错乱的性别定位中早已注定。
我认为导演在这一点上刻画可以更加深入一点.故事想表达的是社会底层人物在夹缝中生存的艰难和悲哀,捎带脚的表达对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控诉。
莫名其妙
A sad story,没见神马女权觉醒⋯⋯
搞不清楚要讲什么故事。枉我对它期待那么高!主角死得不明不白。没意思啊~最后还变成了同性片。失望。
彻底被Glen的表演感动的痛哭流涕。今年的影后明明应该是她。
这样辛苦,为了什么?回头想想,额,被O 到了
其实粉刷匠一出场就看出来也是一假小子。。。怪只怪世上像乔这样不负责任的混小子太多。。。 挺可爱的故事。有点悲伤,但还是可爱的。
阿尔伯特是无性的,纤细而无法令人信服的。珍妮特麦克蒂尔的角色更引人注目。
主角看着太二了 看恶心了
世界让女性境遇多么悲惨!本以为会是喜剧结局,但不是,停止用幻想麻痹满足自己吧
gender identity issue? 故事太模棱两可了 轻轻搔搔痒越搔越痒的感觉贯穿始终。。。
AARON JOHNSON!棕色卷毛比在青春爱欲吻里的逼宝发型适合他多了!不管怎么样就是觉得他在KICK ASS里面的小nerd比在青春爱欲吻里帅一百倍
早知是悲剧就不看了,不过真的很精彩。诺太怯弱了,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的,在公园被拒绝到最后死看得我都很心酸。海伦为了一时欢愉最后也毁了自己的一生。在酒店这个地方对比太羡慕了,有阔太太也有低贱的仆人,刻薄的主人最后用诺的钱换了新招牌。只能说女人太卑微了,那么大的世界都容不下她们一个人。
都柏林人的杂合,还有悲伤咖啡馆之歌。感觉作者的立场很摇摆,到底是想表达对女性的同情、对女性独立的赞赏?同时又把贪婪之首设为女性。头撞墙不至死,若说Albert真正是因为失望而死,那也死得太草率了。讨厌雌雄莫辩的译名,严重剧透!
阿尔伯特你死的惨。
今年苦逼悲剧中的战斗机!女主、女配、服装、艺术指导和电影歌曲一流的奥斯卡水准,可惜叙事松散,力度不够,温吞的连几乎连高潮都没有。对于苦逼女主的一生,无论女同和女权都只是点到即止,导演这招很像打太极以柔克刚,将矛盾转向人物内心挣扎了,成就了演员的同时也差不多毁了一个好故事。★★★
★★★☆
乱七八糟
突然露胸好恐怖!
完美。
我真是被Janet mcteer的胸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