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大指,在于宣扬孝道,使父父子子,各有攸当,于今浇薄之世,亦可贵矣。
然则费时二钟点以观此剧,不必胜于读论语孝经数篇。
观者落泪于影院,见善而心恻,或者曰,「我必爱吾父母」,及其趋出,复返于逼仄之屋,归其日用持生之事,辄忘之矣。
動之以情,期不可久,其来也疾,其去也速。
若世皆私己而不亲亲,我将何以处之乎。
吾独慕古人之道,修古人之行,奈何世皆以我为迂徐。
是亦难为矣。
吾必尊父,然后吾子自尊我矣。
吾必敬长,然后幼者自敬我矣。
吾必好学,然后吾之后生亦勉然向学,此躬行之化,不待教而成者也,故天下之道尽在吾躬。
能无慎乎,能無慎乎。
这次是豆瓣组织的免费观影活动,作为组织人,我很早赶到影院,欣慰的是友邻们也零零散散得来了,虽然没到齐,但是大家观影的心很真诚。
片方来的时候,没说几句之后就开口问我有没有结婚,他的态度很和善,但我心想我有没有结婚和你有什么关系呀才聊几句?
他后来的意思是说,这片最好是结婚的夫妻,或是热恋的小情侣来看比较好,很温情,会哭得稀里哗啦的。
说实话,我期待极了,准备好了纸巾,也不去洗手间了。
影片开头给人感觉是不错,导演张扬设置的每个冲突点每个铺垫都很乖,让人生不了杂念说不看,也不会有想睡着打鼾的念头。
其实在影院看片是很考验人的耐力的,如果影片不好,你只有垂下眼皮的份儿。
如果影片优秀,那你会忘记时间匆匆。
我回来之后就和朋友说:我打三星吧到四星之间,绑上道德、精神、孝道什么的,它就不会是烂片,但是如果纯从电影角度来看呢?
那抱歉,我不是电影专业出生,看过的电影也不多,但对比那些细节丝丝入扣,最终又能让我长吁一口气回味无穷的影片来说,这部还不能算是好电影。
我给它比较假的简介是,一群老愤青们的老清新。
从排练麻将牌那段开始再到后头的公路游,有些镜头的确比较有味道,但是就像扎针灸,始终没让我觉得扎在了那个准确的穴位,只是一直在穴位周围徘徊,隐隐约约的酸麻胀,泪点呢总是来的不是时候,刚准备掏纸巾,音乐就结束了,刚准备拍个照留个念,又觉得拿出手机对好焦又没什么意思了,还有,蒙古包直接画面转到天津那段,速度快得太冲动。
有些细节是很禁不住敲打的,你若仔细看的话,它绝不是现实的,但是我很擅长为这样的电影辩护,影片一开始,个个老人都是容光焕发情绪高涨亢奋的,这点就不大符合暮气沉沉的老人院的风格,这哪是养老院?
分明就是幼儿园嘛!
可你转念一想,老人们也说得不错,他们一直在对自己表白,对家人对院长表白,但是在遭到拒绝之后,他们就打算背水一战,豁出去了,所以自然统一一条战线,(这点很是闪光,很打动人)就和小孩们的小团体似的,平常无论多么散漫,对打的时候总是特别心急火燎特别想赢,因为目标一致嘛。
我不是老人,我虽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变老,但是看看我周围的老人,再想想前段时间看的桃姐,张扬明显把老人们年轻化了,或许说他是在借老人之名想要说些什么。
那么,把老人们都变成精神病呢?
幸好,他怕老人们过于年轻态过于乐活调皮,所以老孙得了膀胱癌,老葛大便失禁?
最后老孙演完了超级变变变就功成名就得合眼了?
突兀,慢慢偏离了轨道,却又没完全出轨。
完成一次梦想,张扬用的力过了。
影片出现许多大牌,都是主演来的,但大多一两个镜头,甚至有的连台词都没有,让人怀疑ta出现的意义。
可是你看看满屏幕的老人,你刹那心就软了,掉牙的、瘫痪的、失忆的、疯癫的、腿脚不利索的、脾气暴躁的,你再看看周遭的世界里,有多少老人,也是这样,辛苦一辈子,操心一辈子,多么渴望也能实现悄然若现的年轻时的梦想,他们大多逞强,其实是那么强烈地希望有人关心与体贴,他们不需要钱,只需要真心对待。
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遗憾,因为,当你们在阴阳两相隔的世界里的时候,你会发现连想念都在牵动着你的每根神经,你到最后悔连怀念都不要去怀念。
飞越老人院的片名取得很成功,甚至有让人惊艳的感觉,内容也能对得起片名,但就像是一盘红烧肉,酱油搁了,没放糖,糖撒了,料酒没倒。
从头到尾看似不拘小节,实际上用心了,但就是有点大大咧咧。
结构紧凑,但太飞扬跋扈。
母亲节就要到了,没必要带老人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但请抽出您宝贵的时间,多陪陪他们,有心,每天都将会是老人的节日。
每天,都可以排练超级变变变。
本是充满新意的剧情,成也老人,败也老人,因为他们被梦想完全镇压了。
少了一味料,生活。
当我送走外公外婆的那一天,我才明白那是他们给我上的最后一堂课,他们在用最后划的这个”句号”告诉我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命,什么是规律。
我想我会记住”麻雀的故事”,也更明白了理解、平等对于老人有时候比同情和呵护更重要。
所以无需用那么学术观点的去评价这个片子,但凡家里有老人的、但凡经历过与老人分别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因片子触动到一些内心深处的感情,这就够了。
有一天,父亲问儿子:你看,这电线杆上是什么呀?
儿子说,是麻雀。
过了一会,父亲又问:这电线上到底是什么呀?
儿子抬头看了下,说,不是告诉你是麻雀吗?
于是,父亲又问:你看这满天满天的,都是什么呀?
儿子把手中的报纸一仍,大声斥责到:你是不是脑子有病呀,都告诉你几遍了那是麻雀!
父亲从怀里掏出一本日记。
说:二十多年前,我抱着你,也是坐在这里,你问我,那是什么呀?
我说,是麻雀。
你又问我,那是什么呀?
我说,那是麻雀,会飞的小麻雀。
你一连问了我几十遍,你越问,我越是高兴。
儿子哭了。
如果你看入殓师会哭,如果你看泰坦尼克会哭,如果你看到别人的故事不管是颠沛流离还是情定今生,请带上你的父母去看这部电影吧。
因为有一天,父母也会变老的。
如果你看别人的故事都会哭,也请带上五十年后的自己去看这部电影。
因为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
哭成毛线了T﹏T推荐一首歌,古巨基,爱的太迟。
在电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张杨新片《飞越老人院》后,擦擦湿润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远方年迈的爷爷奶奶打个电话。
电话铃一响,听出孙子的声音后,电话那头开心、灿烂的笑声让我心酸:对老人来说,需要的只是那么一点点关爱。
继上一部作品《无人驾驶》关注都市男女情与欲的纠结关系之后,张杨在这部新片里直指中国社会目前可以说是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问题,体现了导演出道以来一以贯之的敏锐视角和人文情怀。
影片自始至终贯穿于一股温情的力量,与《杀生》和《黄金大劫案》相比,文艺气质更为浓烈;而在这种文艺气质的背后,是对快要走到尽头的生命的本能怜悯以及对老人们挥之不去的孤独感的深切同情。
影片的具体情节我就不一一细说了,谈谈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地方:1. 恰逢节假日,小朋友和企业家们来探望关山老人院的老人们。
导演特意给了小朋友满嘴的口红和企业家送出的鲜红色的钞票两个明显的特写,暗示出这种所谓的关爱只是一种社会化的例行公事,是社会体制的一部分;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这种每逢节假日作秀和运动式的探望,而是长久的陪伴和关爱。
2. 当老葛儿子来给老葛退回20万块钱时,说了一句“这20多年你欠我们多少债”。
此时,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发,朝老葛儿子扔去瓶子,并大声喊道:“只有你们欠我的债,哪有我们欠你的债”。
这句台词无非是表明,中国父母,至少老高这一代人,养儿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传统的“养儿防老”,因此父子之间并不简单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关系,而是父辈对子辈有着养育之恩,这种恩情债要靠子女对年老的父亲赡养来还清。
短短一句话,中国传统宗法制的伦理思想尽显。
3. 与美国那部著名的《飞越疯人院》相比,这部电影对老人院的飞越表面上看起来同样是对社会体制的反抗,但实际上,“疯人院”一片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独立意志大于一切,而这部电影里的反抗最终的结果,却仍然回到了传统的社会运行秩序和社会伦理,因为老人们之所以要飞越,不是为了空洞的个人自由,只是为了能再见远在日本的女儿一面,尽享天伦之乐。
“疯人院”里,幸福是建立在个体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里,幸福则是寄望在他人身上。
由此也可见中西方社会伦理和历史变迁不同带来的价值观差异。
4. 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们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时,路边出现的大片向日葵、奔腾的骏马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在这样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里,出现这样的场景,既是对老人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赞誉,也是张杨导演一直以来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最好表现。
5. 在老人们开始表演节目时,响起的音乐是动画片《西游记》里的插曲。
用这样的音乐作为背景伴奏,一来可能是暗示老人们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即将有可能驾鹤西游;另一方面,西游记里的西方是天堂,是极乐世界,这也代表了导演对这些可爱的老人们的良好祝愿。
6. 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档朱太太丧失了记忆,把老周当成自己的老伴,然而到了后来,两人似乎有假戏真做的意思在里面。
在老人院里面的同伴们谈论时,有一位老人赞叹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该记得的都忘记了,把不该忘记的全记在心里”,这句话或许是老人们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为如果老太太不失忆的话,或许她还沉浸在晚年丧偶的痛楚里,而无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快乐。
7. 老周的生命最终在海边走到了尽头。
他走的那一刻,天边升起了太阳,然而那太阳看起来,却跟夕阳一般,这或许象征了生命的周而复始,个体的生命只是人类生命和历史延续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无须悲观,也无须伤感。
最后,我想用《礼记》里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尾:“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此向本片导演张杨致敬,向在好莱坞吸金商业大片、严酷的电影审查制度和把电影视为娱乐品、消遣品而非艺术品的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的三重压力面前,坚守艺术底线和人文情怀的中国导演们致敬。
只要你们不倒下,中国电影一定能够拥有美好的明天!
”知足吧,你还有钱给你孙子,你儿子还能拿酒来看你。
可我呢?
我也是三儿两女的人啊,你们见过他们谁来看过我?
为啥啊?
穷,没钱。
“”这年头谁也靠不了,只能靠自己。
““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该记得的都忘记了,把不该忘记的全记在心里。
”“我不回去啊,院长,老人院都快把我憋死了,我没儿没女,不会有人来看我这你知道,我来老人院都七八年了,眼睁睁的看着一些老伙计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了,我能不想到我自个的结果吗?
那我在这里呆着是干嘛呢?
这不明摆着是等死嘛!
每天看着老人院那片天,心里边想着,我这是等死呢,这还活个啥劲呢!
我跟你说实话,院长,我都幻想过多少次了,我甚至每天都想,趁着我还活着,走出老人院,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我想看没看着的地方,死了都不冤了。
你明白不,院长!
这就是我最后一点愿望了,多可怜的愿望啊,可怜可怜吧,院长大人!
”“一对父子在树下坐着,儿子看着报纸,老父仰头问儿子:“树上是什么呀?
”儿子看着报纸说:“那是麻雀”,过了一会父亲又问:“儿子,那树上是什么呀?
”儿子不耐烦的说:“不是说了吗,那是麻雀”,一会父亲又问:“那树上是什么呢?
”儿子生气了,扔掉报纸:“都说了好几遍了,麻雀麻雀的,你是不是有病呀?
”。
父亲呆住了,好一会用发抖的手从袋子里面拿出一个破旧的日记本递给儿子。
上面写着几十年前,也有一对父子在这个树下,小儿子问着年轻的父亲::爸爸,树上是什么?
“父亲高兴的回答:“那叫麻雀”,过了一会孩子又问:"树上的是什么呀?
",父亲还是笑着回答:“那是麻雀,会叫的麻雀。
”儿子又问了几十遍那树上是什么东西,父亲既高兴又激动,每次都回答:“那是麻雀,会飞会叫的麻雀,记住了吗?
”“题材很不错,关注时下最热门的养老问题。
但故事本身很一般,借鉴的桥段挺多,最大的就是日本综艺节目“超级变变变”,用老周膀胱癌晚期为了在国内超级变变变比赛进前三好去日本参加决赛以联系远嫁日本与自己断绝联系的女儿为借口。
一众老人排演的节目不论是麻将胡牌、照镜子还是海边的日出创意都一般。
其实养老院的老人是幸福的,毕竟他们还能有人照顾,有伴一起玩。
时下更多的是孤寡贫困的独居老人。
老人和子女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钱,谁让现在房子那么昂贵生活成本如此之高呢。
老葛和他儿子最后冰释前嫌显得唐突。
老人的生活还是应该由老人自己决定,只要养老院工作人员确认是在老人意识清醒时候的正确意识表达就应该放行,而不是还要得到他们子女的许可才行。
我的人生当然我自己做主。
一众老戏骨的表演很卖力挺精彩,题材接地气,麻烦内容也能多接点地气。
电影拍得还是过于理想化了,避开了现实的残酷。
估计在光淀宣传正能量的旗帜下也只能拍到这样了。
我们一生下来就走在奔向死亡的道路上,珍惜生命,过好每一天。
除了李米的猜想,我从没有看电影哭成这样,李米的猜想是为爱情哭,却也不像这样,满满的都是感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变得很脆弱,开始那么容易被感动,哭,在被无数的大片小片,无数大同小异豪不出彩的电影折磨之后,我以为我已经麻木,而我本身也是个坚强的人啊……也许只是因为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的。
当看着他们佝偻的身影,花白的头发,皱了的皮肤,可爱的掉了的牙齿,因为开始小便失禁而痛痛哭的样子,我的心就开始柔软了……有一天我们也会这样啊,我们也会老去,而如果有一天我们老无所依……老人总是固执,老人总是武断,老人病了似乎很脏,老人总是健忘看上去很麻烦,老人总是满口大道理,老人都是一副要死的模样?
老来多凄凉……可是,不要忘记,老人其实很脆弱,他们敏感他们害怕他们是最疼我们的人他们也有他们自己想要老去的方式,老人也有梦想……老人,其实很可爱。
哭了两次。
起初是很温情很欢喜的其实,可是白龙马的歌声一响起我就忍不住哭了,你看他们笨拙可爱又认真的样子,那会不会是我们老了的样子……最后在看到老人们卖力地海浪日出表演时,再一次泪崩……是死亡更可怕还是衰老?
不管这一生是如何过去的,请给老了的他们一个微笑,对,还有老了的自己,然后去看最后一次日出……也许你会说它不如《桃姐》成熟,太过煽情,甚至虚假,我也没看过《飞跃疯人院》不知道抄袭与否,但你敢说你看的时候内心没有一丝感动?
有一天你也会老的……这一次只让我们静静地看电影,默默地流泪好吗……你看别人的颠沛流离会哭,你看别人的情定一生会哭,你看别人的生死离别会哭,甚至你看别人牵手的小幸福会哭,如果你看别人的故事会哭,也请带上五十年后的自己去看这部电影,你会感动,然后给自己的家人去一个电话……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
《飞越老人院》是那种,温润的片子,慢吞吞的,但能浸到你心里去,属于润物细无声那种的。
电影始终是那种暖色调的镜头,这种颜色给人一种黄昏的感觉,张杨也许借此来影射老人,或是代表了他的一种心境。
辛苦倾情排练老人院内集结了一批各式各样的老人,这些老人要么是无儿无女,要么儿女不在身边,要么儿女非常忙碌,总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走到了一起。
老人院里的生活单调无味,大家要参加一个节目,于是辛苦排练,避开院长,避开护士……设计出逃大家的排练被发现之后受到阻挠,但演员们还是一致决心去天津参加比赛,为了顺利出逃老人院,老周找到了自己的开公交车的徒弟帮忙找车,居然以外地发现自己开了多年的3243号公交车。
于是一行人顺利飞越了老人院。
出逃途中在出逃途中,大家路过广袤的大草原,草原上路过一群大大小小的奶牛,大家抑制不住的兴奋和激动。
高潮是一群骏马飞奔而来的时候,大家在老人院里压抑了许久的心情彻底释放了出来。
老太太拼命挥舞着头巾,老头们都脱帽摇摆,是在向奔马致敬?
抑或是为了自己那失而复得的心情?
老葛驾车把故意挑衅的吉普别到路边儿的那一幕更是深深打动了我,在他们爆胎之后,廖寒下车拿着扳手过来时,他们误认为他们是因为被超车想报复时,老葛把棒球帽倒戴脑后,大家一起摆出严阵以待的表情,当时差点给我乐喷了。
“追捕”途中大家用南瓜做的假人还是被院长发现了,看到这我有点忍俊不禁,老小孩,老小孩,老人其实和孩子是一样一样的。
于是老钱的儿子钱总开车带着院长和老葛的孙子小葛踏上了追捕老人的征程。
在途中,院长说的一席话让我心里湿润了好久:“我们的父母现在70多岁,假如他们还能再活20年,我每年回家一次,大概5、6天,每天大概有2、3个小时和他们在一起,这样每年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0几个小时,这样直到他们离开我,我总共能和他们在一起200多个小时,也就是十几天,觉得漫长,其实我们能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了。
”所以,咱们都应该多创造机会多和父母在一起,哪怕只静静地呆着也好。
河边野餐车开到河边时,老太太向老周提出要像往常那样去野餐,于是大家一窝蜂地跑过去,享受着老太太带来的各种美食,老周还摘了一些漂亮的黄花送给老太太,大家一起起哄,说俩人抒情。
这一幕觉得好温情,很暖。
其中大家议论老太太的一段“该忘了的都忘了,不该忘的都记着。
”这句话我觉得对年轻人一样适用,生活中不该记着的咱就都忘了它,不让它困扰咱,这样才能幸福。
大家在野餐时被钱总追上了,老钱和儿子之间爆发了争吵,老钱说儿子对自己的关心自己不需要,他认为的自己在荒郊野外的所谓的受苦,自己乐意受着。
老林也说自己不回老人院,自己的最后的愿望就是“趁活着,走出老人院,看看外面的世界。
”真的是可怜又卑微的愿望。
所以儿女们对父母的关心有时候显得过于自私,为了放心,把老人送到老人院里,这里有人专门照顾他们的起居饮食,其实他们忽略了老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
蒙古包内院长同意了大家去天津比赛,前提是她要跟着一起去。
于是在蒙古包内大家载歌载舞,拉起马头琴,喝着青稞酒,一句“喝高了算!
”展示了大家那依旧雄厚的豪放和精魂。
夜深人静的时候,老葛给孙子讲了麻雀的故事,小葛的眼睛晶莹了,祖孙俩深情相拥,血脉相融。
就像温总理说的“原乡人的血液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照镜子老周的病已经耽搁太久了,医生说他随时会走,让大家做好准备,但老周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一定要完成。
”这句话虽然轻声慢语,但却坚定无比。
最终大家的表演得到了满分,在主持人采访大家时,老周表露了参赛意图,是为了得前三名然后去日本参加比赛,因为自己的女儿和自己失散好多年了,自己不能带着遗憾离开,说到这他就倒下了,他要求大家带他去海边,可能他想隔海相望自己的女儿吧!
老太太一直陪着他,这一幕,再次让我落泪。
整部影片并没有特别煽情的镜头,但能触动人心的地方不少,虽然老人们长期生活在老人院里,但他们始终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从一丝不苟的排练,到坚定不移的出逃,到齐心协力的比赛,只要热情不会泯灭,心里就能始终幸福。
看了这片,想起一个故事。
在盗墓行业里,需要俩个人合作,一个挖地洞钻到墓穴中,负责将宝物放在外面放风者用绳子吊下的篮子里,可是经常有放风者见财忘义,拿到宝物后将地洞堵死,而一个人享受花花世界去了。
为了保险期间,慢慢的发展到了父子去挖墓的模式,可是还是有的儿子见利忘义堵死老子的事情发生!
到最后,改成了:儿子在地下拿宝,老子在外放风。
堵死人的事情于是有少发生了。
这就是人性也!
父母多不会抛弃儿女,而儿女常常不想要父母。
这正是人性!
05年开始住校生活,08年离开爸妈的城市准备高考,09年来西安。
几乎是两年见一次。
现在大三了,最近的记忆就是去年暑假回家,我和男朋友闹分手,想着自己和爸妈多年白热化的气氛,看着他们头上的白发,良心发现一样在网上搜了适合高血脂的菜谱,笨手笨脚弄了一上午。
我妈边舀着酸辣三丝汤,很随意地说了一句,这个汤菜还挺好吃的。
我记得真真切切,从小到大她就夸过我这么一次。
居然是因为简简单单的一个汤。
小学成绩不好,每次家长会完了都免不了一顿打。
初中考了全校第二,她说地理考的也太差了。
高中考了全班第二,她说英语咋和第一名差那么多。
高考成绩下来,她说你自己心里最清楚,你努力了没。
我记恨了她好多年,我小时候甚至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她亲生的,后来怪她偏心弟弟。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妈和别人的妈不一样,连一声两个字的妈妈我都叫不出口,更何况像别的孩子去撒娇了。
二十年过去了,回头看看觉得心疼那不善于表达感情的妈,家里人的生日都不会刻意地去记,但只要能记住,满桌子自己爱吃的饭菜绝对地替换了那句生日快乐。
她的爱总是那么实惠,就像她本身一样没有丝毫包装。
成长的日子里你的小得意,她都看在眼里,但是夸奖的话都留给别人说了,她知道会有很多人乐意说的,而那些一巴掌打醒你的话都是她说的。
她从来没有想过要取悦你,只要你好,哪怕你记恨她,哪怕在她打你的时候说了那么多伤害她的话,哪怕她气急了,说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下一次,她还是毫不犹豫再给你一巴掌。
毫不犹豫。
那些对我笑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打我巴掌的她还一直在我身边。
没有她的巴掌,哪有别人的夸奖。
他们为我们计划了千千万,却忘记为自己计划一张属于自己床,当我们在他们的巴掌之下接受更多的夸奖时,请不要忘记他们爱的巴掌。
活到老,梦到老。
特别美好的影片。望多拍一些这种题材的影片,敲醒自私、冷漠的年轻的我们。整个过程哭哭笑笑 看完了感触很多。多想起每天生活在一起的爷爷奶奶,心里很酸。感谢张扬,从老年人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里活动,他们的天真和脆弱。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老去,老了之后,更加需要关怀和理解。他
按理来说这类情感类电影我总舍不得给低分,这会儿实在忍不住了。同是讲老人院的电影,实在没法让人不想起桃姐。但这部片给人感觉就是导演心机太重,不少地方太生硬,都迫不及待要去“讲”一个道理。就拿在路上的风景来说,简直是为了追求美而追求,甚至会让人产生怀疑这是去“天津”路上应有的景象吗?
老一辈华语电影人的聚会,也算是头一遭,也算是全明星阵容了。另外,多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吧,如果你身份特殊,就更要爱他们。你说呢?
如果在这个山寨之国考虑玩《超级变变变》的话,评委不一定非得是波波、刚刚、小伊,找些个“变变变”的超级粉丝,检验创意就好了。
起点很高,理想主义,其实就是在做梦。
这真的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但真的不是一部好电影,主题大于故事,说教大于真情,唯一打动的麻雀的故事还是微博上疯传过的一个短片,逃出老人院之前的戏太过于冗长,出了老人院则变成了风光片,一路上几乎没有故事和情节,与落叶归根相比也相距甚远。但在浮躁的中国影坛这部电影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哎,又受教育了。挺推荐同龄人都来看看的。
痕迹太重,太使劲了。标准的青影厂出品风格。
为了这些老艺术家,为了这些温情,我给五分
本来想骂人来着,但是看在这么多老演员的份上——我能说脏话么?
电影可以再脱离一点现实吗
我觉得你们挺酷的。
前面很喜欢,中间是公路,后面开始煽情(听爷爷给你讲个老梗哦)我就出戏了。。。。。不过这个可以说明中国的电影终于出了大片这个怪圈了嘛
怎么说的,看这部电影后看了个我11,总体是比以前的脑残,奇葩片要好出很多,但总抓不住现实中所反映的问题,也只能用于城市那些闲极无聊的老人来散散心,乐呵乐呵罢了!
浪费了好题材,真让人难过。学不会克制感情,台词写得太白,第六代自始至终学不会内心张力的流畅表达,多流俗于人物表面,情节发展与剪辑没有走心,导致一种尴尬的脱节。与桃姐相较,孰高孰低观众一看便知。感情铺太满,最后懒散的特写升格彻底击碎了我的耐心。张杨,你能上点心不?第六代的原地踏步。
诚意小品!导演的技巧略显蹩脚!
题材很棒,拍得造作。
模仿日系电影的痕迹很重。。。其中一颗星给那几个客串的老戏骨吧!
不是我瞧不起国产电影。。真的不好看!煽情太刻意了。。情节毫无亮点。。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不说,还一点新意也没有。除了关爱老人的主题比较打动人和画面很美外,找不到优点了。。演员演技很做作。。不知道是不是后期配音的原因,感觉声音和形象不符,没有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