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性恶是如何通过权威人格代代遗传的影片,不懂基督教背景很难理解这种地方语境。
不懂战后对学界纳粹起源的执着研究,也很难理解欧洲人的这种心结。
这片子要回答的问题与知识界一脉相承:最野蛮的种子是如何在最文明的欧洲萌发的?
答案显然是,人性本恶,然而权威人格更是这种恶的温床和放大器。
哈内克说这片子表现的主题是上帝的右手——残忍。
然而上帝的残忍是爱,人的残忍,那就是纯粹的恶了。
大人行为的伪善戳穿了口中的美德,让孩子从小见识了虚伪,学会了冷漠。
应该说人僭越神的威严才把残忍真正变成了恶。
镜头语言很好,对话的正反打的节奏符合场面情绪,能不剪尽量不剪,不过也说不上出奇,只是精准。
“家训”那场调度确实不难,可要想到老爸是如何揍儿子的,儿子就如何去揍别人,就很不寒而栗。
下半段36分的坚信礼上,牧师给女儿发圣餐时犹豫了一下,大约通过杀鸟事件,已经对女儿的邪恶有了警觉。
回头去看,克拉娜的伪善,马丁的愚顽,都有充分表现。
给医生拉了绊马索之后,还去探望他的孩子。
马丁在桥上走,大约也是为了肯定上帝根本不存在——有能力的人就是上帝,这是他们跟那些满口神意而举止污秽的大人学来的。
这片子还是胜在寓意和剧本,讲述人群是如何欺凌弱小、排除异己的,跟欧洲当下的气氛有共鸣,又是熟悉的基督教隐喻,难怪得奖。
要说缺点,主要是叙事差,看得出是想讲故事的,所以“怪事连连”,但怪事之间没有联系,跟老师的罗曼史更是八竿子打不着,还有费迪南遇刺事件这种政治风云,彼此之间是靠宗教隐喻连接起来的,调子高了点。
想用故事吸引人,又不肯在故事性上下功夫,最后就像道德寓言故事集了。
闷是难怪的。
印象最深的还是20分钟处姐弟讨论生死,平淡中见哲理,最后小男孩一推盘子,象征了人的局限。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当于贝尔将金棕榈大奖交到汉内克的手上,我并不认为那是为了自己曾经的最佳女主角的一次回报,我坚信《白丝带》将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的电影之一。
在今年欧洲大热的《预言者》在我看来只是一个技巧高超的黑帮影片,或许对于习惯小情调的法国影迷而言,雅克欧迪亚这部具有史诗气节的影片是对法国风格一次强烈的冲击,但并不意味着在整个黑帮电影史上,它能够与辉煌的《教父》或悲怆的《美国往事》相提并论。
黑暗暴力的《反基督者》与《白色带》比较起来显得幼稚而无病呻吟。
而肆意为之的昆丁新作《无耻混蛋》在内涵层次上与《白丝带》相差甚远。
尽管其它二线导演的作品我还没有看过,我不认为会有那部电影能够替代《白丝带》在2009年的地位,甚至对于汉内克而言,这部电影也将是他整个导演生涯最重要的影片之一。
在确实的讲述影片涉及的暴力事件之前,先来梳理一下影片主要涉及的几个家庭1. 男爵家,男爵对于家庭有绝对的控制权,甚至对于整个德国小镇有绝对的控制权,他有一个儿子Sigi是影片中受害者之一。
2. 男爵管家家,他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都是少年团体的成员,而妻子刚刚生下一个男孩。
3. 牧师家,信奉路德教义的牧师对孩子的管教甚为严厉,他的女儿Klara和Martin,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这个少年团体的核心。
白丝带是他的一个做法,在鞭笞做错事的孩子之后,他会在他们的手臂上绑上白丝带时时提醒他们。
4. 医生家,医生与接生婆通奸,流言他们害死了医生原配的妻子。
更为恶心的是医生性侵犯自己的女儿Anna,而医生与接生婆有一个儿子,由于怀孕的时候想要偷偷打胎没有成功,而导致Karli智商低下。
5. 教师,教师是整部影片的线索,也是将所有暴力事件指向少年团体的唯一一个人。
6. 农夫家,农夫的妻子给男爵家工作时意外死掉,导致了大儿子的暴力行为电影讲述了一个平静的德国小镇上发生的暴力事件,从医生跌落马下开始,直到低能儿Karli被毒打,影片冷静的描述了8件暴力事件1. 医生骑马回家的时候,马被拴在树上的细绳绊倒,医生骨折。
这可以看作是少年团体对于医生的卑劣行为的一种报复,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暴力事件。
2. 农夫妻子的意外死亡,或许是整部影片唯一一次死亡,却是最为自然的一件事故,并非有人刻意为之,但这却是一个导火索。
3. 农夫大儿子毁坏男爵家的菜地,是一次个人宣泄,并非一次有计划的行为。
后果是导致父亲事业,但德国下层与上层的矛盾昭然若揭。
4. 男爵的儿子Sigi被虐打,可以肯定是少年团为了男爵对于农夫妻子的死漠不关心的一次报复。
5. 农夫失业的情况下无法承担家里的支出,上吊自杀,因此男爵家谷仓的起火肯定是农夫儿子所为。
6. 男爵管家新增男孩,但另外两个儿子对此异常不满嫉妒,因此在冬天将婴儿间的窗户打开,婴儿差点因此而死亡。
管家的女儿向教师提到自己的梦,并非是梦,只是她良心发现但又无法直言而已。
7. 男爵管家的两个男孩嫉妒男爵儿子Sigi的笛子,将其推入池塘,抢走笛子8. Karli的被虐打失明,并留下字条“为其父母偿还罪恶”,肯定是Klara的少年团体所为,报复他父母,也就是医生和接生婆的通奸行为。
影片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孩子们对父权的反抗,影片所有家庭几乎都有一个极端暴力的父亲,极端的父权导致了少年团体的诞生,以反抗父权甚至发展成为对整个社会层面的反抗。
当Klara用剪刀将父亲的小鸟杀死并摆成十字架的形状之后,牧师还要在教会上给女儿吃圣餐宽恕她的罪恶,象征了父权在这些孩子面前的动摇。
紧跟着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些团结残忍而且计划周密的少年团体象征了社会上一个新生团体的即将走入德国社会,那就是纳粹。
纳粹的上台可以看作是原有的国家政治权力瓦解的产物。
而当教师向牧师报告他的发现之后,牧师由于恐惧而将其逐出房间,这便是父权的彻底妥协。
《白丝带》中的故事发生在1913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20年以后,当这些孩子成为成熟的公民的时候,正是纳粹上台将世界带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权威主义社会是借助权威主义家庭在群众的个体结构中再生产出来的”这句话恰恰印证了影片中少年团的诞生,也是印证了纳粹党的诞生。
冷静克制可以看作汉内克电影的标签,但暴力的宣泄总是可以在他的电影中最终找到出口,如《大块人心》从头到尾的虐打,《钢琴教师》中最后于贝尔将剪刀刺入自己的肩头,或者《隐藏》中突然喷薄而出的血液。
但《白丝带》中,汉内克并没有给暗涌的暴力寻找最后的出口,而是将其始终遮掩在生活的表象之下,因为它的真正爆发要在20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而影片所充斥的浓重的宗教感与肃穆感,区别了其与90年代后电影的讨巧性,而通向伯格曼那个时代。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白丝带》是近几年中最具有大师相的一部电影。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93272031.htmlDas weiße Band –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 (2009)继续看金棕榈奖获奖影片。
本片获得第6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电影讲述了一个老人的回忆,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自己生活的村庄中的怪事。
影片的情节很琐碎,主要讲述了如下事情:1.村庄的医生骑马时被一根隐蔽的绳子绊倒,受了重伤住进了医院。
2.在村庄大地主男爵的指派下,一个农妇工作时因意外身亡。
3.男爵的菜地因为农妇儿子的报复,在一个庆典日被破坏。
4.男爵的儿子在跟随村庄中其他孩子玩耍时失踪,并被殴打。
5.男爵管家的孩子因为不喜欢刚出生的男婴,在深夜打开窗户冻病了男婴。
6.男爵的农庄在深夜被人纵火。
7.因为全家被男爵开除,农妇老公在自己家中上吊自杀而死。
8.医生与产婆有私情,但是医生康复回家后就开始厌恶产婆,不与她发生关系。
9.不能解决生理需要的医生,在深夜猥亵自己的女儿。
10.神父的女儿被父亲训斥时装作晕倒,在恢复后杀死了神父钟爱的小鸟。
11.产婆的智障儿在跟随其他孩子玩耍时被人弄伤眼睛。
12.男爵儿子吹奏笛子时,被管家的儿子抢走笛子被推下河中。
13.医生一家与产婆的智障儿同时失踪,而产婆则慌张的去往城里。
以上是电影中发生的主要事件。
此外,片中还有一些次要情节,如回忆者与未婚妻的交往、两个单纯男孩的天真行为、兄妹情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要爆发的背景。
通过电影的情节,本片描绘了一个充满复仇、怨恨、残忍、冷漠的村庄。
在这个村庄中,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而且村民们都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甚至连孩子都近乎残忍的成熟且相当具有城府。
简单概括,这个村庄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处处充满着“白色恐惧”,是一个人人都想逃离的恐怖之地。
因此本片的主题是,通过电影的描写将人性恶的一面展现出来,包括嫉妒、报复、冷漠、性欲、叛逆、残忍等等人性的劣根。
此外,本片还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奥农民的生活状态展现出来,从更深的层次揭示了战争爆发的起因。
当然,本片主题如果要延伸的话,还可以理解到纳粹青年们的童年生活,不过这就扯远了,因为电影故事与纳粹根本不沾边。
这一点也是很多人理解本片的重点,不过在我来看这就属于过度诠释了。
电影只是要表现德奥农民在那个时代的精神与生活状态,表现出德意志民族的一些特性,仅此而已。
况且,纳粹党的成长与壮大还有着许多其他主要原因,如二十年代末的经济危机、第一世界大战后德国的萎靡、德国民族主义的崛起、魏玛共和国的软弱等等等,所以将本片的“白色恐惧”与纳粹联系在一起时相当可笑的。
当然,不能否认片中的孩子们都是二十年后纳粹德国的中坚力量,只是这些孩子成长在农村,能有多大作为?
既然如此,我们就看一看德意志民族日耳曼人都有些什么特性。
首先,这个民族的男人很强势,医生可以猥亵自己的女儿、神父在家中彷如上帝;家中的所有女人都害怕男主人,无论是回忆者的未婚妻,还是神父、管家的老婆,她们在男人面前都是唯唯诺诺的样子。
其次,这个民族的孩子都很聪明但冷酷,只要他们想做的事情,任何威胁都不能阻碍他们,无论是父亲的皮鞭、耳光,还是宗教上的惩戒。
第三,这个民族崇尚暴力,这些从片中的事件都可以看到,只要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他们都要用暴力解决、用极端的方法伤害他人,而从来没有通过沟通来解决。
第四,这个民族虽然信仰虔诚,但是他们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信仰上帝,比如男孩自杀后的举动以及神父面对回忆者的指控,这两人都依照自己的想法从信仰上给了自己宽慰。
第五,这个民族对于阶级的差异非常认同,这从男爵对在村庄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以上就是电影着重表现出的德意志民族特性,可见电影描述的与我们对德国人的理解是相差不大的。
针对以上的这些民族特点,就可以知道德奥迅速开战的深层次原因了:德奥两个皇帝一句话,普通大众能不听吗?
何况这个民族的人都充满暴力基因,还都是由男人掌权的社会,而且在宗教上还可以给自己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推测,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德意志民族的特点是使得德奥两个国家迅速开战的原因之一。
影片拍摄方面的亮点不多,只能说影片的风格与剧情很协调。
因为电影黑白的画面、寂静的场景、缓慢的镜头、固定的机位,以及荒凉的村庄景象都使得电影冷冰冰的,给人一种彻骨般的寒冷感觉。
“白色恐惧”一切尽在不言中。
因为这是一部德国电影,且演员都是孩子,所以对演员们就不多说了。
对于他们我只有一个整体评价——本片所有演员恰如其分的诠释了每一个角色,这使得电影看起来非常真实,也让观众们感受到了影片中那“心慌慌”的恐怖氛围。
总结一下。
本片是一部有着很深隐喻的电影。
虽然它看起来非常沉闷、拖沓,而且情节也不吸引人,但是在了解到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后,就会惊讶于影片的深邃。
总之,本片是一部可以带给人众多思考的好电影。
金棕榈奖的获奖影片,终于有一部我比较欣赏的了。
序列:0721The.White.Ribbon.2009.Blu-ray.720p.x264.DTS-MySiLU2012-02-18
1.白丝带:可以象征犯错受罚后向纯洁的回归;2.视觉风格:奥古斯特·桑德的摄影作品的灵感,处理人脸上的光泽和清晰度;黑白制造间离效果,禁止一切“自然主义倾向”。
3.彩色胶片拍摄:黑白胶片无法表现计划好的光源(蜡烛、油灯、火把);哈内克自《隐藏摄影机》之后不再用数字摄影;将彩色胶片转成数码格式再转成黑白。
(“在拍摄之前,用黑白形式放映了几部故事年代跟《白丝带》一样的片子,其中包括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不可饶恕》。
不出所料,简直惨不忍睹。
每一个为了强化灯的光晕而追加的隐藏光源都一目了然,但如果是彩色,这些小把戏就不易察觉。
色彩会分散注意力。
而黑色会把所有人造的因素放大。
”)4.服化道:选择面部轮廓接近过去人的演员和龙套,发型都梳到后面;5.对白和旁白:多受到《艾菲·不李斯特》作者西奥多·丰塔纳影响;6.取景:莱佐夫村(Netzow),在普利希尼茨地区。
原本坑坑洼洼的柏油路被挖掉铺上了沙子,铁皮屋顶组成城堡,数字技术再抹掉这些屋顶。
7.时间设定:1913-1914年间,哈内克希望探讨二十年后纳粹掌权的那一代人的童年。
电影里的孩子的报复行为,源于他们所接受的僵化的新教教育。
(同时,哈内克强调“教育是人类的一大问题”。
如何将一个生来带有潜在的强烈的利己主义的个体变成社会的人?
这向来都是个问题。
指责《白丝带》里的牧师的严厉做法不人道是容易的。
但我这一代人的父母,1968年之后抛弃了教育上的一切权威原则,也没有给他们的孩子带来幸福。
相反,成年后,后者经常感到迷茫,无法融入社会。
”)8.医生龌龊的两面人格:人们总是忽略真正的人性,属于潜意识的一面。
(接生婆对医生说“能做出如此额恶毒行为,你一定会感到很痛苦吧!
”)9.拍儿童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把他们需要做的演示给他们看,需要需要重拍,就用简单的词给他们解释。
10.
《白丝带》主要讲述了一战前夕在一座小村庄发生的各种屁事,其中各个人物的冲突很多,如牧师对孩子们过度的控制,医生与他的情妇和女儿等,人与人之间有着无尽的愤怒、嫉妒和猜疑,强化这种冲突这也是本片营造割裂感的一个主要目的。
首先说最直观的。
本片采用黑白的形式,弱化了画面的一部分作用,让观众的注意力能够更多地放在人物上面,并且黑白片中的光线也显得更加硬朗,使画面更加割裂尖锐,强化了人物之间的冲突。
其次,在编排上,导演将几组冲突穿插讲述,并且在讲述切换时没有任何的润色,舍弃一部分剧情连贯性,虽然让观众看时可能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同时极大的增加了观众的割裂感。
再具体一点,说到具体的几个镜头。
开始时牧师训斥几个孩子时,给到了每一个孩子的特写,将孩子被训与牧师讲话剪在一起,几个人物虽然在同一个空间,但镜头始终只让一个人留在画面中,这也体现出了牧师家庭中几个成员的距离与隔阂。
题记:对于这个电影我已经筹备了12年,我希望影片中展示一群孩子不断被灌输极端价值观,并在内心被彻底接纳这种观念的故事。
如果人们被引向绝对的原则标准,无论是政治还是宗教,它都会变得缺乏人性。
任何理想主义走向极端,都会导致恐怖主义。
影片本来叫《上帝的右手》,故事里的孩子把自己当作上帝的右手,他们明白了规则然后一字不差的照章执行,对于那些不按规则办事的人严厉惩罚。
恐怖极端主义正是在这样的源头中形成的。
---迈克.哈内克1913年德国某小镇。
一切在那阴冷、诡秘、带有浓浓看不见的血腥气中展开……先是本地医生在骑马回家的路上,被一根绳子绊倒,而且受了重伤,然后是地主的儿子被人捆起来拿鞭子抽打。
片名“白丝带”此时登场了,它意味着纯洁和无罪,却更是屈辱的象征,那些被怀疑跟这两件事情脱不了干系的孩子必须戴上它,以时刻提醒他们,他们背负了深重的罪孽,需要净化心灵。
理所应当的,报复性的暴力事件接踵而至。
出轨、通奸、背叛、剥削和严厉的体罚管教,为这个宁静的乡村,为这些环绕在公爵、佃农、医生、寡妇、牧师和一群德国孩子们之间种下了不可预知的祸因。
于是,血腥开始了,仇恨也开始了,还有那模糊了善与恶的价值观在若干年后化做一排整齐的铁十字架践踏着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文明……让我们看一看这些将要成为纳粹恶魔的孩子是怎么出现的。
《白丝带》里上场了十几个孩子,三四个不同背景的家庭,他们的关系错综复杂。
牧师、贵族、医生、女仆、农夫、这几个代表社会阶层的成年人表面上统治着小山村,却在女扑意外身亡、残疾孩子被虐时无所作为。
儿童间的对白成了解密的钥匙,他们可能知道真相却不敢说,也可能他们就是凶手。
哈内克精心布置了一个迷阵,封闭的环境下,舞台上的人都畏畏缩缩,观众是猜谜者。
谜面是静谧的农场、残死的鸟儿、诡异的火灾、畸形被挖眼的男孩、以及和孩子们的哭声,只能从那些细节里去联想他们幕后的所作所为,并给出逻辑上的解释。
电影直到结尾都保持了紧张感,而且有種破案式的推理和高潮。
许多平静,明明不恐怖的镜头, 却充满了暴力,越是平靜越是恐怖。
影片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孩子们对父权的反抗,影片所有家庭几乎都有一个极端暴力的父亲,极端的父权导致了少年团体的诞生,以反抗父权甚至发展成为对整个社会层面的反抗。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些团结残忍而且计划周密的少年团体象征了社会上一个新生团体的即将走入德国社会,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20年以后,当这些孩子成为成熟的公民的时候,正是纳粹上台将世界带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纳粹的上台可以看作是原有的国家政治权力瓦解的产物。
冷静的克制是整部电影的基调,在这个层面上,哈内克将大量的空镜头把画面打造得如同舞台剧,但又不同于拉斯.冯提尔在《狗镇》中那样刻意。
空旷的乡村远景,如同素描写生里的留白。
哈内克之所以如此描绘,就是想突出细节的繁复和冷峻,保持一种距离感。
空镜头和画外音的多次运用,每每在沉闷的剧情里埋下一个“诱发点”,真相要靠观众自己去寻找,哈内克绝不会轻而易举的让人看懂他的影片。
谁是幕后黑手,乡村教师带着疑惑离去,观众也是。
同样,哈内克并没有给暗涌的暴力寻找最后的出口,而是将其始终遮掩在生活的表象之下,等待它爆发的是在20年后的二战。
影片结尾穿插进的历史事件与其后整个欧洲在纳粹阴云笼罩下的畸变。
对孩子的严酷惩罚,体现着宗教极端主义下所谓统治者思想行为权力的强大和虚弱,孩子被在这种统一的意识形态结构之中学会了“无条件接受”。
但是他们也同样在怀疑,就像片中男孩在独木桥上行走时是为了让上帝一个杀死自己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死,说明上帝并不想惩罚他的过错。
于是他开始怀疑这些规矩制定者本身是否尊崇了道德和行为的约束。
当他们发现成人们有违背传统的价值形态时,他们的行为就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叛逆,而是暴力反抗。
我们的世界是否要有统一的规范,规范的价值标准又该怎么制定。
其实影片阐述的并不单一的特指1913年的德国,它需要引发我们对人类发展约束的探讨。
也许统一的意识形态需要建立在特殊时期,但多元化的自由发展才是保持社会进步的疏通渠道。
不然的话,那高度集权下的思想和行为会因为封闭堵塞而变的发臭和变质,最后犹如癌症般蔓延全身。
突然想起了我们的国家,和谐社会,需要和而不谐?
还是需要不和而谐?
很压抑的片子,完全的恐怖和压抑。
本片的一大特点或许就是人物繁多,主要人物加一块可能都有十来个,尽管导演对不同家庭不同角色之间差异的塑造挺成功的。
但是过度繁杂的人物会让观众进入影片比较慢,电影前一半,我都在去辨别谁是谁。
其实本片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主角,视角在几个家庭之间来回切换,而主海报却给到了牧师的大儿子,这个在整个影片边缘的人物。
他比本片的叙事者还像一个旁观者,一言不发,好像知道什么,又好像其实什么也没做,和他姐姐相比他更像一个在成长中的人,所以在最后的拷问中,他其实想说什么却又没说,他更接近于在看着这个世界学习如何长大。
他被教导着要成为白丝带,但却又看着姐姐的举动。
牧师以上帝之名宽恕众人的罪,但却在自己女儿面前犹豫了那么久。
整个村庄不能言状的恶在整个片子里被渲染得很好,所谓令人尊敬的家庭其中却有如此龌龊,这或许就是那个在野蛮和文明交汇的时代的底色吧。
对女儿的侵犯,对性的压抑对孩子教育的压抑。
在对孩子无止尽的控制下,在一味地强调白丝带的情况下,反而出现了孩子极端的恶,想去杀死自己刚出生的弟弟,去欺凌其他同学。
尽管几次的事故不一定是他们所为,但是起码他们在街上对智力障碍孩子的嘲笑,对男爵孩子的欺负是摆在面前的。
同时压抑还更在底层的农民中。
他们厌恶男爵,但他们要靠男爵给饭吃,他们饱受欺凌却又无法反抗,就像片中农夫一家一样,所谓的反抗只能像大火一般,终究是把自己毁灭了。
哪怕像比较受人尊敬的老师依然没有钱娶妻。
我觉得整个片子最有趣的就是他在诱导观众进入一个他猜测的可能,在诱导观众去猜测孩子们就是作恶者,而且给出这个猜测的竟是他们的老师。
这其中是不是也能有一种理解是他们其实没做这些事,正如上帝没有想惩罚在独木桥上行走的那个孩子一般。
但是连老师,连他们最重要的教导者却亦怀疑他们。
或者,只有某个孩子做了这件事,但老师却把污名推给了所有孩子那般,或许也可以从此理解成为德国后来种种的辩护。
最后战争突然结束了这一切争论,仿佛是从一个村庄的恐怖进入到了一个世界的恐怖那般。
而且更令人恐怖的是,这些孩子,这些备受尊敬的人物的孩子,在长大后也会成为那些备受尊敬的人,而当他们掌权之时,二战或许就爆发了。
整个片子的长镜头特别美,尤其是在黑白的色调下,尤其是那些人先走向镜头,再等走过镜头时镜头随人转动的画面。
2024-10-20看
奥地利著名导演及编剧迈克尔哈内克在2009年创作的电影《白丝带》获得第6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引发了业界的极大关注。
《白丝带》将切入点放在一个寓言式的德国小镇,通过连锁事件深挖德意志国家性痛苦产生的根源。
本片其采用无配乐和伯格曼式黑白影调的呈现效果选取一个德国不知名小镇的样本,克制隐忍挖掘人性与罪恶起源,被誉为“新世纪撒旦探戈”。
一.极端父权压制下的暴力养成在根据汉娜·阿伦特的考证:“长久以来,暴力虽然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只是被作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边缘现象,对其本质的思考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暴力常常是哈内克电影表达的一大核心,如《趣味游戏》中恶趣味的畸形暴力、《钢琴教师》扭曲变态的人格暴力、《隐藏摄像机》里中产阶级的虚伪暴力。
哈内克电影《白丝带》中,尝试淡化暴力的实施,而是从理论层面关注暴力本身,其最直观深刻的冲突是父权暴力与对父权暴力的反抗。
“白丝带”的本义原本是“白丝带运动”,是加拿大男士结束男人对妇女的暴力的运动。
白丝带原本是纯洁的象征,在影片中却与纯洁脱离关系,成为暴力与秩序的象征,也是父权压迫的具像化表现。
影片中的牧师一家,牧师作为家庭的父权核心,在宗教的基础上被赋予了神权的双重性质,在父权暴力的实施上采用的是显性的压抑。
作为权力主导,他强调秩序性,孩子晚归会在孩子们胳膊上系上白丝带并毒打他们,儿子马丁因为手淫在睡前被捆住双手,女儿克拉拉会因为在课堂上大声讲话而被当众羞辱体罚,穿着也被要求成熟禁欲的全黑长裙;至于医生一家,医生展示父权暴力的方式是对前妻施以精神虐待,在前妻去世后对女儿安娜实施性侵,对情妇接生婆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甚至进行一系列的言语暴力与侮辱,其暴力的内质在于对女性的物化与欺压;而男爵作为一个政权掌控者而存在,属于极端保守主义的容克地主,在父权暴力的实施上往往采用的是隐性的压抑。
男爵利用父权暴力解雇与儿子西吉被毒打毫无关系的保姆伊娃,以及在得知妻子出轨后对妻子的禁锢,其暴力的内质也在于对其所有权的压制与掌控。
此三者作为阶级的上游和父权的代言人,把家庭和下层阶级置于自身的统辖之下,自然相成了以牧师、医生、男爵等父权代表与影片中的孩子、女性等被统辖压制群体的二元对立。
法国哲学家乔治·索雷尔认为:“暴力也指一种不妥协的态度,一种反抗既定权威的行为。
”冲击和反映模式在此二元对立的状态中自然形成。
于是,影片便诞生了以孩子们为代表的“小团体”对父权暴力代言人的一系列反击和全面围攻。
牧师的子女,马丁和克拉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反抗父权“小团体”的主导。
在农夫太太死亡后的同一天,马丁冒着生命危险在独木桥上行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给上第一次杀死我的机会”,最后他得出了“上帝没有这么做,说明了上帝对我的满意”。
在这里,马丁身为基督徒的身份对上帝抛出了一次质疑,也意味着对父亲所代表的神权与父权发出质疑。
对父权的反抗在克拉拉的角度来看更为明显。
在牧师当众羞辱克拉拉后,克拉拉采取装晕的形式对父权采取了初次反抗,之后用剪刀刺死牧师的爱鸟摆成十字架状的强烈讽刺隐喻则是对父权的激烈挑衅。
在教堂的受洗仪式中,牧师让克拉拉喝下了圣水,在此刻牧师所代表的父权已溃不成军,“上帝”已名存实亡。
最后牧师对教师的质疑却依旧坚称孩子们纯洁无辜,做出失态行为则表示着这场父权暴力与反父权的斗争以父权的彻底失败告终。
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了马鞭这一意象。
马鞭与暴力机器紧密相连,属于与战争、搏斗相关的常见意象。
在牧师对子女行使暴力、管家对子女行使暴力采用的都是马鞭这一工具。
父辈们使用马鞭对孩子们进行毒打蹂躏、被白丝带拴住之时并没有变得纯洁无邪,反而在暴力中传承了暴力,父权暴力传承至子辈便遗传变异升级扩大,变得更加缺乏伦理、秩序与同理心。
不同于父辈们强加于孩子们的父权暴力,孩子们所继承的暴力相比之下更加丧失道德与天性。
孩子们对更弱者,男爵儿子西吉、智障儿卡利、动物施加无差别的暴力,桩桩恐怖事件触目惊心,暴力在代际的传承中被饲养蔓延。
不仅是年轻一代的“小团体”,男爵夫人练琴时冲小儿子西吉发火、以对男爵不忠以示对男爵的不满与挑衅、接生婆以扇管家儿子泄愤,诸如此类暴力事件发生层出不穷,在无形之中改变了整个小镇的心理与人格。
影片结尾是一场教堂里的仪式,成年人处于下方位置,绑着白丝带的孩子们居于成年人上方,旁白说明着费迪南大公遇刺的消息,暗示德国的未来将由他们主导。
至此,哈内克完成了由这个德国社会微小样本表达的社会运转模式寓言,完整演绎了父权暴力的一次传承接力。
二.时代阴霾下的人格错位作为哈内克为数不多没有讲目光聚焦于中产阶级家庭的电影,《白丝带》采用群像式的叙事手法塑造了一个微小完整的社会结构,涉及了多个阶级身份和人物与其身份的错位与间离,通过克制压抑的视听语言来探讨人性的善恶分野。
影片开始不久,白丝带这一重要意象便在影片中出现了。
牧师为惩罚太晚回家的子女,在他们手臂上系起白丝带,提醒子女自己的罪恶与道德瑕疵。
牧师的角色设置可以说是代表了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他用神话的道德,甚至可以说是伪善来粉饰自己的父权暴力,将自己家庭的方寸空间打造成一个禁锢孩子心灵与身体的狭小空间。
牧师本身应是教会与神权的象征,但在荧幕上呈现的却是一个极权压制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牧师的压迫造成了两个孩子人格的扭曲,逼迫孩子恪守自己营造的地狱中的规则,与传统意义上的牧师形象彻底背离——达到父“尊”的解构。
在故事所发生的二十世纪初期,封建残余依旧散落在德国乡镇各地,农奴问题依旧严重。
影片中男爵这一人物形象正是是典型的德国容克地主阶级,他作为权利的化身,甚至对小镇上的居民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利,可以承办一场全村人聚集的丰收庆典,运行着小镇的大部分资本。
在他所雇佣的农夫妻子因公去世之后他始终保持着漠不关心的警惕状态,直到农夫儿子在丰收庆典上摧毁他的菜田。
而后男爵儿子西吉遭遇毒打成为小镇的恐怖事件之后,男爵却选择逃离小镇举家前往意大利躲避风头。
归来之后男爵一家的处境也没有朝他想象的方向发展,儿子西吉仍旧遭遇被管家儿子抢夺笛子与陷害,就连一向处于男爵庇护之下的男爵夫人也向男爵坦诚了自己对男爵的背叛。
至此,男爵在小镇上所塑造的权威形象彻底崩塌瓦解,作为一个统治者的角色最终也只是落得了离开小镇的下场——达成父“权”的颠覆。
第一次恐怖事件的当事人医生可以说也是小镇受人尊敬的代表,他的身份自然而然的与圣洁、济世等品质挂钩。
然而背地里他却做着猥亵亲女儿、与接生婆偷情等勾当。
在影片中,医生的儿子鲁迪最初有着医生的崇拜者的身份,在医生坠马之后表示出了担忧与悲伤,直到被医生侵犯的受害者安娜与他进行了一番关于生死的探讨,打破医生在鲁迪心中神话的形象,在医生痊愈后选择紧闭房门拒绝与他沟通。
不久之后,一个夜晚鲁迪直接撞见医生猥亵安娜的场面,此刻医生在鲁迪心中的高大形象已彻底祛魅,道貌岸然的父亲形象与悬壶济世的良医形象早已失格。
宗教与父辈的权威在孩子们身上形成了可笑的对比:父辈们强调宗教的纯洁性,一方面压抑着孩子们的欲望,一方面将自己的欲望强加在子女身上,做着偷情、猥亵亲女儿的勾当——以至父“爱”的萎靡。
孩子们的群像可以说是本片的第一主角,哈内克在整部影片的始终都未曾直接揭露孩子们的暴行,制造着一种悬疑效果。
影片中孩子们直接的表现始终都是良善纯洁的,但到了影片最后教师的推理发现一系列恐怖事件的始作俑者都是这群尚未成人的孩子,透露出了本不属于他们年龄的凶狠与狡诈,默默制造了一切惨案却始终不露声色。
在“小团体”设计暗算了医生之后面对接生婆依旧得体的寒暄问候,面对最后医生的质问,他们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搪塞。
这一群有组织性、有纪律性、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暴力手段复仇甚至泄愤的孩子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恐怖实验不断重塑构建自己的道德标准,设计大人,打压弱者——导致童“心”的错缺。
作为整个故事的讲述者和亲历者的教师可以算作整部影片唯一的正面形象,最终的结局是和保姆伊娃顺利结婚并离开了这座令人窒息的小镇。
他向伊娃父亲提亲时被指出“你这个年龄都可以做她的父亲了。
”可以看出教师在片中的身份可以定义为介于孩子和成人之间一个特殊的纽带。
教师作为唯一一个主动关心自己父亲,让伊娃去给他邻镇父亲带鱼的子辈,能够表示他没有进入那一套亲子之间暴力压制世代相传的价值体系。
他也是全片唯一一个没有使用任何暴力形式的人,做着教书育人的本分工作。
在他带着伊娃出门野餐的时候,伊娃因为自身的暴力经历而对教师充满着警惕,教师依然温柔迁就,和小镇暴力体系内的成人大相径庭。
但即便是如此,作为小镇唯一一个参透暴力事件背后真相的人却无法将真相公之于众,被更为强势极权的牧师剥夺了话语权,无力且失语——沦落师“望”的困窘。
哈内克在冷静却汹涌,简单却惊悚的呈现于表达中完成了一场大型的解构与颠覆,在国家烽火连天、社会利己固化、人民愚昧失格的社会背景下演绎了这场令人细思极恐的时代悲剧。
三.极权国家下的民族犯罪哈内克曾表示,他创作此部影片的核心目的在于:“探究一群价值观被诱导的孩子是如何被洗脑的,如果人们被引向绝对的原则标准,任何理想主义走向极端都可能导致恐怖主义。
”尽管影片的副标题是“一个德国儿童的故事”,内容却尽是关于罪恶和痛苦。
哈内克根据性恶论揭开孩子们的邪恶一面来探究一场集体性民族犯罪的由来,以一种以小见大的微观叙事来诠释纳粹德国国家性痛苦的根源。
影片中的宗教作为一个重要的叙事元素而存在,宗教所强调的是用感化的力量缓解暴力与仇视的存在与发生,但在影片中宗教却沦为了一种可笑的讽刺。
影片中多次出现教堂的场景,大家齐声高唱圣歌。
但歌唱着圣歌的人们却各自心怀鬼胎,更大规模的暴力计划和社会矛盾正在悄然酝酿,这些宗教所赋予的道德感与伦理感逐渐在这个民族的社会结构中所丧失。
当他们不再受其道德约束所管控,宗教便也逐渐变成一个罪恶的托词,在一次又一次的罪恶实操中演化为狂热的暴力崇拜。
影片中的“小团体”由处于弱势的孩童群体组成,在实质上,“小团体”成员中个人的暴力与仇视是难以被整个团体所察觉警惕的。
而这一种个人的暴力与仇视无从解放,会在团体中被模糊与抽象化,从而上升到整个团体。
在团体中,个人的暴力与仇视极易被扭曲放大。
当这样一个想法被提升到了意识形态的领域,就会发生危险。
孩童作为社会中最弱小的群体最容易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下感到深刻的不安,这种不安会在群体之中不断扭曲放大上升到一种社会性的无助感和屈辱感,当他们无法自我解释与承受这种强烈的不安,便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去抓住身边的救命稻草,通常这一根稻草都是关乎于意识形态。
孩子们在与父权的对抗与暴力的冲突中不断塑造成自己的意识形态,这种单一、绝对、缺乏科学性的意识形态在团体之中逐渐完善成型之后被团体之中掌握话语权的个人所加以利用,恐怖主义就由此诞生了。
《白丝带》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13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20年后,当故事中的孩子们成为成熟公民之时,也正是纳粹上台将全世界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威尔海姆·赖希认为:“权威主义社会是借助权威主义家庭在群众的个体结构中再生产出来的”这句话便印证这影片中“小团体”的诞生,也预示着纳粹党的诞生。
以此作为一个分析角度来看纳粹恐怖主义和德意志国家性痛苦的由来,由即将到来的一站延伸至故事主人公登上历史舞台的二战,原本由父权暴力所主导的社会的权力结构逐渐被分解,而被重构为由暴力和恐怖主义主导的社会秩序。
而影片中的少年团体急于攀附一个更加强势有力的父权形象,为希特勒的上台做了充分合理的解释,从而造成了这一场波及全球的时代性悲剧。
暴力作为历史时代与社会的车轮与润滑剂,总是能够最快的碾碎各种问题。
罪恶的无解性一直是哈内克电影中的一贯特色,虽然《白丝带》也是像他以往电影的那样的“开放性结尾”,但通过历史的考证观众也能了悉故事最后的走向。
哈内克的开放性结尾往往能够深入渗透至影片的思想内核当中,由而从精神层面洞见其内质性。
诚然,哈内克用他无比冷静克制的镜头笔调书写的是那段被历史尘封稀释的历史,这一曲被阴霾笼罩的人性悲歌依旧能够唱响不绝。
看得懂与看不懂似乎成为甄别文艺片的PH值试纸,高下立见。
出于对此类片子的敬畏,又不敢轻下结论,唯有颔首低眉以待山外高人来为我们醍醐灌顶,只要冲锋的号角一吹响,伪文艺分子们便会前赴后继地挖掘出影片无穷的艺术价值,谁要不长眼地说了个“不”字,那他只好自动跌入降级区,沦为三俗的下里巴人。
花两小时看完《白丝带》,此片曾获200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评人奖,看之前就做好观影准备,泡了杯浓茶,买了吊炉花生。
此时我仍为我英明神武的先见之明而欢欣雀跃,我也默默祈祷着我的段位能早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举目远望)。
此时主题曲缓缓响起“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的飞翔”
(电影看得早,评论写得晚,如有情节脱误,请谅解并指出)霍克海默从欧洲家庭作为法西斯极权主义产生的一种文化根源的角度,提出家庭中的父亲权威意识,在现代极权主义国家中,被法西斯政治领袖所掌握并运用,成为创立和巩固纳粹体制深层基础之一。
而从一战结束,普鲁士帝国的灭亡到纳粹党掌权,并发动毁灭性的战争,整个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国家和民族层面的集体“越轨行为”。
由迈克尔哈内克导演的2009年上映的电影《白丝带》,就以偏僻的德国村庄为视角,寓言式的展现了德国民族在三十年后走向疯狂的图景。
其中许多细节正可以用“标签理论”去解释。
标签作为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实际上是透过与他人的互动而发生的。
某种程度上,标签是自我形象在他人反馈中的映射。
而一旦被社会权威所 贴上标签,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当事者就会不自觉的进行自我修正,成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
所以如何在最初的阶段来对标签定义呢?
社会对某个个体贴上标签的时候,其社会道德和多数认同的价值观本身又是否具有合理性呢?
在《白丝带》中,哈内克以一个相对封闭的村庄而不是大城市作为背景,实际上就为这种讨论设置了一个前提。
村庄内有自己固有的生存法则和道德规范。
故事以一桩悬案作为开始:医生骑马回家的路上,被有人故意设置的绊绳放倒,险些摔断脖子。
这条路是医生下班回家的必经之路。
导演没有急于破获这起蓄意伤害或谋杀案,而是进一步展开这个吊诡村庄中的恐怖图景——一些蹊跷的小事陆续发生:牧师的鸟被人刺死,并订成一个十字架的形状出现在他的书桌上;牧师的小儿子马丁独自一人不顾危险在悬空的高桥桥梁上行走。
农夫家的妻子意外死亡,而地主男爵的小儿子则离奇失踪;地主家的谷仓发生大火,等等诡异的现象出现在这个小村庄的每一个家庭。
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诸多越轨行为——谋杀、蓄意伤害、自轻、报复。
种种这些行为的肇事者,都脱离了我们基本的社会准则,成为越轨者,甚至犯罪者。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每一个家庭的细节:1. 牧师是一个极端自律的人,他刚愎自用,有极高的父权。
家里的孩子任何一句言语的过失都会遭致体罚。
在牧师家庭中,有一个习俗:犯错的孩子将会在手臂上佩戴白丝带,用白丝带的纯洁时刻提醒自己犯下的错误,以及要像白丝带一样保持自己的纯洁,严以律己。
青春期的马丁有自渎的习惯,牧师为了纠正儿子的错误,不仅在言语上采取冷暴力,甚至用麻布把马丁捆绑在床上。
2. 医生的妻子早逝,留下一个初长成的女儿和幼小的儿子。
小儿子总是问姐姐母亲的去向。
医生同镇上的女管家偷情。
是一个色情狂,对女性极端的轻视和不尊重,只是当成自己泄欲的玩物。
3. 农夫是一个懦弱的人。
处处受制于地主。
大儿子和二儿子是地主家的长工。
大儿子在城市里打过短工,性格比较开放,富有正义感,但行事鲁莽。
二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性格,沉稳内敛,但缺乏担当。
大儿子因为地主对母亲对死负有过失,但父亲不敢据理力争而对父亲深感失望。
于是在收获节上用镰刀铲烂了地主家的卷心菜。
可以发现,每一个家庭在教育过程中都缺乏正确的引导——要么直接忽视、要么矫枉过正。
牧师赋予儿子马丁的白丝带,就相当于社会赋予一个人的标签。
时刻提醒他是一个越轨者、犯罪者。
但是这种标签本身带着极端的宗教和道德负担——它压抑了青少年的天性,把一种正常行为形而上、过度阐述。
医生对于子女的忽视和对女性轻蔑的态度影响到了自己的两个子女。
小儿子无法感受到父爱,所以渴望“出远门”的母亲归来,而大女儿,对父亲的“过犹不及”的“爱”,可以说恨之入骨。
变态家父看着日渐丰满的女儿,对其行苟且之事。
所以当影片展示到这个程度的时候,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明,但是一些答案已经有了端倪——医生被人蓄意谋害自然事出有因,而牧师的鸟死于非命也绝非偶然。
影片一直在以“反衬”的手法,强调那些离奇案件肇事者的罪恶。
但当我们逐渐发现事情真相的时候便能获知,其实这些所谓的越轨行为都是对非正义的社会标签和定论的一种反抗。
在整个小镇中,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男性对女性的玷污、父权的压迫,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宗教、道德和伦理体系。
在这套体系中,对所有弱势群体所赋予的标签,本身就是不合理甚至是荒谬的。
而作为这套体系组成部分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单元——家庭,是处于一种完全失控的状态。
如同克拉伦斯斯拉格在标签理论中的阐述:没有贴标签的行为就没有犯罪行为;社会对犯罪的反应,反而会促使犯罪的产生;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犯罪人对标签意义的认同、内化的过程而实现的。
所以,所谓纯洁的白丝带,恰恰是这一系列“罪恶”犯罪行为的肇始。
对于越轨行为人的否定评价,通常来讲,它既起到了社会控制作用,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犯因性作用。
更为关键的是,这样一种标签施加到没有社会行为能力的青少年身上时,尤其是当这样的标签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设定时,作为越轨者的青少年就受到了极为错误的误导。
作为罪恶之源的父系和男权,他们并没有在当时被贴上相应的标签,所以他们等于同时处于“立法者”和“执法者”的位置。
无知的少年们佩戴的白丝带实际上是一种羞辱式的引导,使他们对于错误的价值和伦理形成了正面的认可。
他们知道自己也许是错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错了。
弗兰克坦南鲍姆认为:犯罪是由社会制造的——犯罪人的产生过程,是一个社会对有不良行为的少年给予消极反应,使其对这种消极反应产生认同,从而逐渐走上犯罪的互动过程。
在《白丝带》中的村庄,正是当时德国社会的一个剪影。
极端的父系社会为所有的德国公民贴上了共同的标签。
当这些青少年在这样一种消极反应的认同下成长起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和道德体系就发生了裂变。
所以,马丁佩戴的白丝带就成为了象征意义上的一个标签。
二十年后,在这种越轨行为不自知的自我修正中,在无法窥见错误标签所引导的越轨行为的自我纠正中,马丁在二十年后,肩膀佩戴的白丝带,也许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万字标。
虽然影片没有明示这样一种结局,但是其副标题已经给予了我们足够的暗示——《白丝带》,一个德国孩子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德国才是那个真正的孩子。
无数个村庄走出来的像马丁一样的孩子,成就了二十年后的纳粹德国。
刚看完本来想默默坐到字幕完。前面一个女的说:我觉得中心思想就是男的有毒,一切的(不好)都来自于男的。另一个男的附和:对父权制……马上溜了,好想对他们说少看点书吧;)
总算看完了,好阴森的姐弟俩,是在说一战前德国最不起眼的角落,最没有力量的人们也弥漫着山雨欲来的冲动和暴力倾向吗?他们怎么生活的下去,整天一本正经板着脸累不累?沉闷。
太闷,平淡的几乎没有节奏可言
小镇疑云,黑色血腥,白色恐怖。以追踪罪恶始,却不以其答案为结局,因为后来,结局成为了开始。觉得这个容量的故事和几条线的人物关系,拍成电影就算有将近两个半小时也是不适合的,只能成为那种思考大于即时观感的影片。资料馆
以黑白的形式,讲述一个小镇的往事,很多小事件,却被解说为奇特事件,难得因为平时过得太平淡?这结尾,咋有点像杀人回忆录?但却少了很多东西;越是平民,家里的小孩越多,搞得都不知道谁是谁家的了
女人们都想离开这个充满恶意、嫉妒、下流和残暴的世界。以正统粉饰的畸形,腐烂既不是出于头部或是根部,而是最不高不低的那层。另外,影片开头调起的太高,以致于看完后略带失望,或许是恶童题材已经不再新鲜。
黑白电影重新回到主流了嘛?戛纳的获奖片真是越来越压抑了~
德国电影,还是黑白的,沉重得我都看不下去了
扣人心弦,欲罢不能。Martin的形象极好地概括了那一代年轻人,威权之下,未老先衰。
習慣了暴力的社會,暴力就會花樣翻新,並到達極致,最後變成SM。習慣了监控和压制的社会,到達極致,最後也變成自我监控和压制的大狱。
虽然是获奖作品但我只能说这不是我的菜!
2024.08.30 yxh 這種多人物➕多線敘事的電影簡直是我的噩夢 兩個多鐘我連小孩都沒認全 全程都在問我對象這個是誰這個又是誰 我快瘋了 沉悶程度堪比英格瑪伯格曼
悬疑题材割析社会。牛皮。我为自己看不懂而惶恐。把我憋屈坏了。但是看不懂。
充满恶意的行为,竟然源自孩子之手。成人的世界已经如此肮脏,又如何要求孩子保持纯洁。全片无配乐,黑白摄影,情节平静中透着紧张,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63届戛纳金棕榈,期待今年的Amour。
很少有几部电影让我觉得比看大部头的纯文学小说还痛苦。大概是因为因为画面的直观,省略了自身的想象,不得不跟着导演设定的节奏缓慢推进。
小屏幕闷片
Haneke 沒有感覺地說他想說的東西。看完只能說一句 "哦".
父辈与环境造就了下一代人性的压抑,无配乐的场景更是强调了这种不可打破的黑色气氛。
1.真相揭示的那么晚,就是想让我这样的初心者看不懂2.一个好电影,应该是一个好故事,而不是将谜团包裹在迷雾之中,显得高尚还是伟大?
德国的恐怖主义诞生的时候只是不断地被人们习以为然,我们频繁地目睹着暴力的源头,却无奈地用"Ich weiβ nicht"(我不知道)来掩盖更多的思索:二十年后,这些孩子成为了纳粹的主力军。于是黑白的屏幕压抑不了膨胀的恐怖,战争的前奏便传来它橐橐的脚步。但愿它能得再得奥斯卡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