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是一部天然就具有好电影气质的故事。
以弱胜强,数次反转,极大的不确定性。
最可怕的是这一切竟然全是真的,就连最后的一个决定性的投篮都是对历史最真实的反应。
尊重这个篮协主席,是他让篮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对抗,变成了一项真正的绅士运动。
当然,作为俄罗斯人拍的电影,对于美国刻画和表现基本还算基本公证,更是让人值得起敬。
1891年12月,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位青年体育教师发明了一项运动,他将多种运动的优点与当地孩子们把球扔进桃筐的游戏相结合,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则。
于是,篮球就此诞生,这位青年教师的名字是詹姆斯·奈史密斯,人们将他誉为“篮球之父”。
詹姆斯·奈史密斯据说,他当时只是想帮校长解决冬天学生们的运动只能局限于室内这一问题,但他一定想不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篮球已然成为了全世界第二流行的运动,可谁又能想到呢。
美国成了篮球之国,拉塞尔、张伯伦、乔丹、科比、詹姆斯、库里……一代又一代,一个又一个,那片土壤仿佛永远都不缺超级明星,他们天赋出众,犹如美国漫画中的超人一般……但我们今天聊的并不是美国篮球有多强,而是,美国篮球也曾经被打败过!
熟悉篮球运动的人可能不会陌生,美国当然被打败过,2002年世锦赛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们输给过阿根廷,1988年汉城奥运会,他们只拿了铜牌。
现在看来不足为奇,竞技比赛从来都是有输有赢,没有永远的赢家,但如果是在47年前,有人“大放厥词”说要在奥运会上打败美国男篮国家队,他会得到什么反应呢?
好事媒体们的灿烂笑容,一半属于嘲笑,另一半来自于嗅到了热门话题的味道;同事与领导们的愤怒,认为他是自找麻烦,最后大家可能都要承担责任……他的世界里满是干扰的噪音,尽管如此,他还是做到了!
2017年,俄罗斯导演安东·梅格迪契夫将前)苏联男篮主教练弗拉基米尔·康德拉辛和球员们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这部电影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绝杀慕尼黑》。
该片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纪录,同时,也是近五年来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俄罗斯电影。
01不被嘲笑的梦想不能称之为梦想电影《绝杀慕尼黑》中,(前)苏联主教练弗拉基米尔·康德拉辛被换上了另一个名字加兰任,在好友的强烈推荐下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
教练加兰任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教练加兰任也不例外,他向篮协提出要求:一、用自己挑选的球员且完全按照自己的方法训练他们;二、增加开支以支持球员出国比赛。
要求很快得到批准,他带着球员们去欧洲比赛,如愿收获胜利,可他并不满足,在某次新闻发布会上他说出了自己的目标: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战胜美国队,“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
”应了那句略显老掉牙“鸡汤语录”,不被嘲笑的梦想不能称之为梦想。
场下一片哗然,好友惊诧不已,领导火冒三丈,但也有人感受到了这位教练的野心,球队主力队员谢尔盖·别洛夫。
当然,其他球员也一定领略到了这位教练的非同凡响,否则也不会在他的训练下勤勤恳恳。
大多时候,教练加兰任都是紧锁眉头板着一张脸的模样,典型的严师形象,带着球员们训练,力求更高更快更强,顺利赢球的时候也是一副如临大敌的冷峻面目。
但大众们更在意的是他说的“大话”,而非他的梦想以及他对篮球的热爱,套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他的心中藏着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
02严苛环境中绽放出的人性光辉电影的故事背景也相对敏感,世界上唯二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与苏联正处于冷战状态,双方都保持着局势上的警惕。
而在电影中,体现于苏联的便是政治环境的压抑:球员出国打球归来时要受到仔细的检查,运动员结婚需要得到批准,出国看病更是难上加难,就连队医也藏着窃听器在监视球员们的行为。
被检查出患有罕见病的苏联球员萨沙政治环境压抑,经济和医疗条件也不行:赢球之后得到的金钱奖励少得可怜,教练儿子的病必须要出国治疗,球员膝盖损伤缺乏药物缓解且罕见疾病无法治疗,还有球员因为近视而束手无策无法上场。
总结一下,球员们的生活状态就是贫瘠与束缚,但幸运的是,他们还有那个酷酷的教练加兰任。
为了不让球员错过表妹的婚礼,同时兼顾训练,他带上全队一起去;准备为儿子治病的钱,他拿来给球员治疗;为近视的球员送上了隐形眼镜;在球队输给美国大学生时,他却说打得不错;有球员想要叛逃时,他甚至劝他尽快离开。
严师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慈父的心,也是这样的爱和付出使得球员们在最后的决战时刻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更令人感动的是,球员们将获胜后拿到的奖金赠予了教练,让他去治疗儿子的病。
庆祝胜利时刻这样看来,胜利也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心中的爱,重要的是大家携手并肩完成了一趟不可思议的光荣旅程。
也许环境是严苛的,大家需要戴着镣铐舞蹈,但我们的精神却可以很丰满很自由。
03美化的艺术传达出积极的信号《绝杀慕尼黑》改编自真实历史,不乏诸多的艺术加工,譬如身患罕见病的球员萨沙在打球时还是健康的,苏联球员对美国球员的实力可能没那么恐惧,最后苏联绝杀美国的一幕在篮球史上始终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因为当对方的球员正在罚球时,另一方的教练无权要求暂停。
现实中,美国球员失利场景但话说回来,电影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并且苏联男篮也的确赢了,尽管败方不愿承认。
而体育竞技的残酷就在于,赢了就是赢了,输了就是输了,绝无颠倒重来的可能,而这恰恰也是它的魅力之一。
苏联球员们的胜利时刻不过还是必须称赞苏联的球员们,他们不停地传球跑动,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将美国队逼至绝境。
虽然出战的美国球员们不是联赛中的全明星球员,但你也要知道在1972年奥运会决赛之前,他们的奥运会战绩是63战全胜。
剥离掉国家较量与政治色彩,体育吸引着人类的地方还在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赛场上的表现是不会骗人的,越努力越拼搏越渴望,最后得到的结果可能就越好。
这份属性跟我们的人生也极其相似,倒不是非要把这份正能量硬塞给你,但至少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到一点点启发。
启发就是,或许你已经听过很多遍了,耳朵也生出了茧,但不妨再听一遍:不要轻易认输,不要轻言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1972年,历史上真实的苏联球员图片来源:电影《绝杀慕尼黑》,网络。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前苏联对战美国。
一场精彩但是充满争议的比赛。
这部电影前序铺垫比较多,有着浓厚的历史色彩。
从教练到队员,着墨觉得少又觉得多,这场比赛的最后3秒是奇迹的3秒,也是篮球竞技的魅力所在。
每个国家的电影拍摄手法真的好不一样,这部电影的镜头有种直愣愣的感觉,那种如同历史中前苏联的冷冽,却也带着一点温柔。
尤其在比赛的最后3秒的那个长镜头非常震撼和美丽,算是整部电影中的高光镜头。
正如电影中萨沙被诊断心脏疾病,他的女友问他:如果生命只剩3秒你会做什么?
在这场比赛的最后3秒,他说活着真好。
虽然看过的篮球比赛不多,但是篮球竞技里体现出的团结以及经年累月练就的个人技术,都变成了比赛的精彩看点。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但是体育精神永远不灭。
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2820606887452.html 影片之所以获得极高共鸣还在于,他使用极平实的故事揭示的却是真实世界最深刻的道理。
令人泪目的一幕,或是伯乐之恩或是兄弟情谊,均难以言明。
并非单纯的比赛胜负,更重要的是影片中的各种感情交织,让我们看到球员各自的追求,而不同的情感也是激励他们前进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有的人战斗,就是为爱而战。
因为有爱,有信念。
背景冷战时期,俄罗斯去慕尼黑奥运会打败“三十六年没输过一场比赛”的美国篮球队,最后不断反转的三秒钟成为全场高潮之一。
这部剧两个小时,国内版本被阉割了13分钟,切断了某些剧情的衔接,如果看到莫名奇妙之处,那就是前面的内容被奇怪地裁剪了。
前一个小时描绘了参加奥运会前的准备和当时的背景。
苏联和美国冷战的紧张,计划经济国家发言的克制和言出必行不想打脸的自尊感,格鲁吉亚“咱的婚礼怎么可能在一天办完”的热情和如诗如画地风景,运动员的高强度训练,体育官员的博弈,部分考虑自己利益的自私官员和像父亲一样关心着球员的教练形成对比,奥运会的慕尼黑惨案……这些在前一个小时都很好地呈现了,剧情比较紧凑,看得很开心。
后一个小时重点着墨了美苏的比赛,看弹幕说几乎一比一还原了所有的细节,包括每一分的获得路径,身体侵犯的方式,美苏运动员的冲突,以及最富有戏剧性的三秒——看得热血澎湃,双手拍心脏,但节奏有点拖沓,因为铺垫太多知道一定会胜利,所以反转来临时没有很亢奋,不过伊万的超长传球确实很帅!
谢尔盖真的很爱篮球,是个自律又清醒的大佬,一生都奉献给了苏联篮球。
总而言之,如果没有被阉割,这部电影值得五星。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9年5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想不到会在电影院线看到一部当代“冷战”片,更想不到会在大荧幕看篮球“实况”。
这些年看过几部俄国商业电影,发现它们叙事完整,技法娴熟,画外音丰富,喜剧桥段满满都是我们邻国才懂的小趣味,继而想起人家是出过塔可夫斯基、梁赞诺夫的国家,电影整体水平本来就很高。
《绝杀慕尼黑》里饰演前苏联国家队篮球教练的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在前一年的《火海凌云》中也有出色而喜感的表演,这部与重压及精神危机之下的苦瓜脸教练判若两人。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也许会看到更多俄罗斯院线新片,认识更多有意思的俄国演员。
因为已是历史,还是自家历史,所以俄国人无论怎么自黑、调侃前苏联的官僚体系、安保系统都不为过。
去年我看了部冷战题材影展热门片《冷战》,该讲的无家可归、虐恋情深都讲了,但冷战本身却沦为两个性格极端的人上演人生悲剧的舞台背景甚至折腾理由。
《绝杀慕尼黑》因为是俄国人拍的,对冷战时代的细节写得更真实,比如篮球队战胜回国,被迫接受安检,每个人带的外国货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带回大量织毛衣的毛线——搞笑又现实,比如篮球队员发现队医在窃听他们,队医说了些“我还没举报你……”的捕风捉影事,比如准备叛逃西方国家的运动员又回归祖国并被官僚们估量“进球了,大概不用坐牢了”,也很熟悉。
总体而言,作为真实历史改编故事,它必然要加上许多辅助人物增强戏剧感,比如打败前苏联运动员的美国街球小子,比如为前苏联主将递上膝盖药的美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比如美国医生和护士,但所有这些人物,都带有主旋律电影里那种脸谱化功能性角色色彩,不太真实。
作为运动竞技燃片,该燃的点确实都燃了,有些绝杀球,甚至复刻了当年电视录影留下的传说。
但我们还得考虑,慕尼黑奥运会上那场三秒钟,是站在前苏联甚至俄国人立场的逆转。
所谓“技术故障”要求续接三秒钟比赛,到底是真的技术问题,还是当时赛场主办方经历恐怖袭击带来的创伤之后,面对势均力敌的冷战双方大国做出的妥协让步呢?
尽管,整部电影里篮球队从教练到个人的起伏,都诠释了“活着,一切都有可能”这条金句,但这句话,同样可以诠释国家政治关系以及相关影响上的起起伏伏。
今天小宝陪我一起看了《绝杀慕尼黑》。
这部体育电影很好看啊,比我昨天看的《黑衣人:全球追缉》好看太多了,对于美国式的俏皮幽默真是接受无能。
参加采访被忽悠了一通,去了电影院我还是睡着了。
我知道像《绝杀慕尼黑》这样的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必定更精彩,更撕裂,更耐人寻味。
到了银幕上肯定做了许多取舍改编,但以弱胜强、创造奇迹、关于体育精神纯洁性的故事,还是非常提气,振奋。
没有去深究,说说几个剧情中印象深刻的地方:第一,队员有心脏病,瞒着教练,结果临阵倒地。
这时候躺在病床上的他说,教练你一定怪罪我吧。
可教练丝毫不以为意,说:我要是你,我也会这样决定。
因为我们都是用球决定脑袋的人。
这句非常打动我。
比国家不出钱,教练用治孩子的钱帮助队员更打动我。
因为这种人与人之间深度的默契,不消多费唇舌的理解,实在太难,也太可贵。
第二,是生病球员和女友分手。
他说,我只有一两年的命,难道你想做寡妇。
女友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死,如果你只剩下三分钟,你会怎么办?
女友这个问题问得有水平,是当头一棒。
当我们认为还有一两年时间的可活,可能会从长计议、好好安排,但只剩三分钟,就会不顾一切做最想做的事。
可是人生多么无常,你以为你还有一年、两年可活,又焉知剩下的不是三分钟,甚至三秒钟。
还是要记得活在当下的道理。
像珍惜最后三分钟一样珍惜生命。
人生无常,而活在当下是我们唯一的对策。
抓紧时间拥抱最心爱的人。
第三,是最后决战开始之前,球队一团乱,主将也走了。
领导们决定退赛,这样至少还能保持颜面,是最好的结局。
而教练说了一句,大概是这样的:失败是我们的结局,但比赛是我们的宿命。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注定失败也要上战场,悲情英雄,说得斩钉截铁,有气概,够爷们。
当然,电影也有幽默感,比如这几个世界冠军输给了美国街头篮球,就很好笑,也挺合理。
好久不看NBA,看完电影想看看比赛去了。
根据当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真实事件改编,前前后后看过三四遍,每次看到最后十分钟都特别激动,慢镜的作用很有代入感,身临其境,前苏联国家男篮队历经千辛万苦走进奥运赛场,决赛面对的是强队美国队,比赛最后三秒的倾尽全力,最终的胜利让人热血沸腾。
那个特殊的年代,体育竞技成为了比拼的场地,胜利属于勇往直前的人们。
值得一看!
如果你喜欢《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那么这部《绝杀慕尼黑》就一定不容错过!
这是一部足以让不论是热爱体育运动的人们,还是平时安安静静的小仙女们都会热血沸腾的电影。
整部电影叙述起来不拖沓,全程无尿点。
剧中几个人物的背景交代得很清楚,让观众完整的体会到了从队员到教练到领队到上层领导,从场内到场外的各种压力。
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压力越大,比赛就越扣人心弦,赛后就越是容易成为经典。
这场比赛,应该就是篮球历史上的经典一战吧。
电影的剧情方面,悬念迭起。
不论是剧中的小剧情,还是最后与美国队的决赛,真心很难猜到结局。
而比赛中对于篮球比赛细节的描写,让我很容易就回想起大学时代和队友踢球的画面。
虽然我踢的是足球,电影看的是篮球,但竞技体育精神层面的共通性让这部电影突破了篮球这一项运动的限制,把所有观众都拉进了电影的情节当中,让人看完以后大呼过瘾,还有些意犹未尽。
总体来讲,这部电影属于每年当中不容错过的10部好片之一。
以时光网的评分标准,这部电影最终评分将落在8.08.6之间。
@@@@公号版本:戳此……
竞技体育是最能激发群体意识的人类活动之一。
每有重大赛事,往往万人空巷,多少钢铁直男在奥运会升国旗的时候哭得像个200斤的孩子。
所以,拍摄一部最终赢了的体育电影,是很讨巧的事。
比赛结束,拥抱欢呼,人们忙着如愿以偿、享受胜利,不会太记得电影里的瑕疵和缺憾,还常常会在豆瓣上把这样的电影标注为「热血」和「燃」。
但是,如果打算拍一场事先知道结果的比赛,哪怕是篮球史上最传奇也最具争议的比赛,这种讨巧可能反而会变成劣势。
人们之所以热爱比赛,是热爱比赛带给他们的痛苦、煎熬,热爱忍受那些痛苦煎熬之后的巨大喜悦和解脱,热爱骄傲,热爱荣耀,热爱快感之后的莫名空虚和爽然若失。
还没有共同经历等待,便把结果提前告诉观众,等于剥夺了他们从比赛中获得最大快乐的权利,等于强行摁住不让他们分泌肾上腺素。
这是在得罪观众。
在以故事为载体的电影里,如果没有了「悬念」这个最好用的手法,要怎样才能吸引人们坐下来,听你把故事讲完呢?
《绝杀慕尼黑》(ThreeSeconds)要做的,便是这么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更狠的是,虽然比赛发生在四十多年前,可能许多观众并不知道结果,但制作方还是一副不把自己逼死不肯罢休的样子,直接在电影海报中大方剧透:嗯,比赛是我们苏联赢了,最后三秒的绝杀。
不愧是战斗民族。
· 1 ·意义 结果不再重要之后,赋予比赛更多意义,为最后的大决战加上更多不同角度的期待,是电影做的第一件事。
前任功勋教练,因为一败而被免职,无名新帅到任不久,便在没有经过上级批准的情况下,发布会上口出狂语:「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
」一个暮气沉沉的老牌苏维埃政权,竟敢罔顾对手三十六年宇宙不败的恐怖履历,公然立下这个 flag ,虽然当时引起国民极度舒适,却让官僚们背负沉重的政治责任,输赢决定位子,乃至身家性命。
这场比赛自此有了政治上的重量。
本作更多的镜头,给到了球员们各自面临的人生困境。
头号球星谢尔盖因为过度训练,膝盖常年有伤;绝杀的那位别洛夫,绝症在身,被迫要与女友分手;时常抱怨收入不如出租车司机的保劳斯卡斯,决赛前还在考虑是否叛逃;高度近视的扎尔穆罕默多夫,生怕上级知道真相后自己从此无球可打,无以为生。
就连教练自己,也需要这场比赛,来为自己的儿子争取宝贵的手术机会。
这场比赛肩负着这么多人的人生。
因为有了这些额外的东西,我们在等待决战到来的过程里,才慢慢对这件事情积攒了同情,注入了关切,从而使得我们与四十多年前的这场比赛,重新建立了联系。
这是我们愿意继续坐下来的原因。
· 2 ·决战电影打算做的第二件事,是花费几乎一个小时,复刻了决赛。
与《波希米亚狂想曲》最后那二十分钟类似,如此伟大的演出,值得将他们完整重现。
初衷不约而同,形式却有差异。
《波》讲求忠实,在乐队成员的加持下,力图还原所有细节,甚至拍摄机位,都原汁原味。
本作在比赛进程、关键节点上忠于历史,并且自信地在片尾放出当年的录像对比。
球员们在场上牵扯、碰撞,火花四射,竭力在长人如林的阻挠下撕破防线,汗水似乎要飞溅到屏幕之外,教练气急败坏,观众群情激昂,你会有现场直播的错觉。
但是出于商业考虑,电影还是在篮球语言上做了许多妥协。
比如频频出现的扣篮镜头,其实在那个年代并不多见,甚至因被视为对对手的不尊重而不被鼓励。
比如在如此高水准的决赛当中,两队的技战术素养基本没有被过多赞美,而是稍嫌简单地将美国的战术暗示为摔跤,将苏联的战术暗示为拼命。
这大概会让高阶爱好者感到不满。
但同样可以推测,其他人群能够在更加现代的篮球技巧和更加直接的「伪」战术分析中,得到更大的满足。
从最大化传播的角度,本作采取这种处理方式,不够硬核,但可以理解。
何况,即便是在结果我们已经知道的情况下,最后三秒的三次反转,还是让许多人跟着揪了三次心,得以享受如坐过山车的跌宕之感。
这是导演最大的胜利。
何况绝杀时候的那个长镜头,那么漂亮。
· 3 ·俄味本作创造了俄罗斯影史本土票房记录。
俄罗斯观众在这部电影里,大概可以找到久违的大国自豪。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电影中对前苏联体制及官僚的嘲讽,下手都不轻,而且几乎贯穿始终。
打毛衣那段,让人想起许多经典的前苏联笑话。
作为影史本土票房冠军是《战狼2》的族民,我们应该不难理解那种微妙而矛盾的心情。
这种节制与前边说的自黑,以及格鲁吉亚婚礼,雪山前的那个镜头,是本作仅有的俄罗斯味道。
· 4 ·重量尽管本作给了球员和教练赛场外几乎一个小时的文戏时间,然而可能是因为各条支线笔力不均,使得最后出现在决战场上的人们,看上去都各怀心事,但动机却并不清晰。
尤其是谢尔盖和保劳斯卡斯,相信许多观众直到最后,也还在困惑他们作出选择的原因。
因为这种不纯粹感,前边加在决赛之上的种种意义,就有被消解的可能。
电影的开篇让观众觉得苏联与美国的差距仿佛天堑,然而一路打怪,却似乎如履平地。
就连最后一战,也长时间领先。
这一切来得太过容易,不免让人觉得,之前的谈虎色变是否太过煞有介事。
整个电影的重量,也因为困境的弱化而被减轻了。
篮协那个从头到尾蠢话连篇的反面角色,戏份安排得快要溢出来。
他的存在本意是用来取悦观众,让观众有一种智力上和道德上的优越感,但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
至少在我,心里想的是:「你是不是觉得我会蠢到相信这个角色」?
最后三秒钟那记绝杀,对比来看确实还原了当年的真实情况。
然而在电影里,还原这样一种简单直截的进攻方式,给外行的感觉,是不是太过容易了些?
· 5 ·总之一部在海报里就已经剧透的电影,一场不需要是篮球迷也能看懂的比赛。
公众号:夜读症【20190625更新:原文中关于最后一击的评论,当然是以非篮球迷的身份、从电影本身的角度提出。
无论如何,代表的是类似本人这样的外行对电影的观感,与比赛和篮球并无过多关联。
为避免在这一点上引起太多争论,原文已作调整。
】
尽管电影立场在力挺USSA篮球实力的同时,内容上矮化了USA队员们不择手段堪比特朗普上身的流氓姿态,但事实上这也是当下的美国姿态,它一心为了分数不惜牺牲整个篮球的运动精神。电影超强的运镜和紧凑的剪辑把整部电影拍摄成了一部惊心动魄的体育节目,它确实扣人心弦,令人振奋,就像看世界杯一样,你同样会激动不已。在剧本和结构上几名队员需要攻克的情节只有铺垫,并无后续延展,而这些铺设若在后续在赛场上导致突发事件,会让电影更加的扣人心弦。唯一的Take Away 就是:USSR体制是冷漠的,它冷漠到教练的儿子不能去美国求医,队员即使是命在旦夕也要考虑肥水不流外人田。虽然USSR体制冷漠,但球员作为个体,他们却是带着温度的,他们能够在冰冷的USSR制度内散发人性的光芒,给教练的儿子带去生的希望。
毛子现在拍这类体育励志类型片真是越发纯熟和带感,去年的《最后一球》就是个极好的例子。虽然都是很套路化模式化,但在里边加一些小细节的设置就显得更有意义,像这部由于是苏联时代就少不了要有意识形态话题,官僚主义,守旧的体育行政体系甚至对守旧训练方法的革新,从带走私物品入境那个情节就能感受的到。而整体的节奏感和情绪感又做的很到位,燃肯定是核心,但绝对不做作,很自然,人家那么粗放的战斗民族都能拍出来,你讲究细腻情感的东方古国却摄不出来,问题所在就不用说了吧呵呵。
感觉片中过多的描写了政治方面的压力和掣肘,而新老队员之间的磨合,队员与教练之间的磨合并没有描写的很好,感觉整个就是全靠教练的功劳,顶住了上面的压力,在队员并不是很抱团很有斗志,还各种伤病的情况下创造奇迹.......最后赢了,队员们把钱都送给教练那段本来挺催泪的,但因为前面铺垫的不够和一些不合理导致最后我有点感动不起来.......另外球赛中黑美国手脚不干净有点比较刻意了....真实的比赛中往往哪帮人手脚多少都有点不干不净的........
丝毫不怀疑电影背后取材的真实事件,可是拍成了电影身为观众就会有各式各样的要求去看待它,感觉俄罗斯人拍体育电影很匆忙,迫不及待交待很多线索,又急于收尾,以至于产生走马观花的错觉,倒是最后一场传奇比赛没有急,选择仔细交待比赛过程,国产电影可以学习下这种比赛拍摄模式,还挺刺激,镜头切换频繁,分镜水平较高,跟比赛的紧张氛围互为衬托,还有,电影名字取得非常响亮,足以吸引路人去电影院观看了。
观感不适,删掉的13分钟也许是有关体制问题的内容,也不是非常影响观看,但这部影片根本没有体现竞技运动应有的观感。不过我只看过现代篮球,可能70年代的篮球就是飞起来在胯下运一下再扣篮吧。
俗套但有效
意料之外的好看!最后40分钟的现场实况还原令人屏息。当然不能忽略的是这场篮球赛背后的冷战背景,因此在最终胜利来临的那一刻才令人如释重负。而个人的命运无法摆脱历史的大洪流,中外皆此。
本质上是一部拍得稀烂的剧情片,但不妨碍它最后三分钟的燃。卷毛小呆瓜戳爆我了哎哟
作为体育电影,本片的主题没有逃脱“努力必得成功”的鸡血核,片中,俄罗斯本土导演,不断影射老苏联那一套“自欺守旧”的迂腐思想,与今年大火的美剧《切尔诺贝利》中美国人描述出来的苏联政府的表现如出一辙,但美剧《切》却被俄罗斯当局认定为“诽谤污蔑”之作,并立下豪言要重拍,以正其名。同样是讲老苏联爱“打肿脸充胖子,吃着奶还骂娘”,俄罗斯人讲自己,尚可,别人讲,休想。这个道理无论是电影,文化,还是为人处世,无一例外。就像你自己可以坦然的向别人介绍你是秃子,但绝不能忍受别人当你面提一嘴你是谢顶。容易理解,这是人性,同理,那是国性。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工整且套路,中规中矩的运动题材电影,还是挺燃的,至少成片质量秒杀近一个多月所有的好莱坞大片(微笑)。
继上回用电影看了一场live之后,又用电影看了一场篮球赛,作为live和比赛都挺好看的。
篮球是一项“政治”运动。
过于流水账,作为电影也没什么剧情冲突,基本属于一部流畅的烂片。不知那么高的分数怎么刷出来的。
三星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人类总在歌颂那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故事。这可能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精髓,是我们可以超越自己的证明。这些时刻让人们学会相信,在世界上存在一些更美好的东西,让人可以仰望,支撑我们走过绝望。他们说比起肮脏的政治,体育是纯粹的美好。超越语言,超越种族,超越生命。
体育片几乎天生隶属于国族意志电影,这部同样如此,主旋律到不行。尽管在剪辑和节奏把控上有数个高光时刻,也高度还原了历史上的球赛细节,但同样不能忽视前期铺垫的不足(教练跑神情况下赢得半决赛,心脏病队员全程开挂犹如铁人,前一秒打不过街头篮球,后一秒痛扁国家队)、人物形象的简化以及对美国队塑造上的暧昧逻辑(讲真把美国队拍不是像克格勃就是像野兽真的不太高级)。评分里有多少是真的被燃了有多少是资本运作有多少是人云亦云另有多少只是想看美国队在历史上被痛扁,讨论这个没有意义,只是在这个六月的院线里,一部来自俄罗斯的体育电影轻松就在周四下午满场,真的也是让人蛮难过的。2019年夏,国产电影阒寂无声。
音樂剪輯運鏡過猶不及,情節套路人物刻板,前半段的矛盾沒立住,太戲劇化了,時代背景也被弱化,感情線更是處理得很莫名,全片寫滿了兩個字:煽情。真的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啊。最後一記球還是紀錄片踏踏實實的表現方式更中意啊。
7. 5分左右吧,说实话对苏联体育一直存在一些成见,黑幕很多,无法辨别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现在看看全世界的竞技体育特别是职业体育都一个味,跟娱乐圈一样脏。老毛子自大傲慢不要脸是明目张胆的,影视作品、体育比赛时有表现,所以不太喜欢俄国电影特别是近年的新片,有一些老片还是很不错的,似乎中国电影也这样。电影本身拍的还不错吧,最后的比赛挺精彩的。有一句话印象很深--人只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三星还是四星很犹豫,豆瓣这个评星又让我纠结,10分制多好,感觉还是不值8分,给3星吧。
前面都觉得一般,最后紧张的一分钟把我拽住,competition sports之魅力/光头演员的戏好抢眼,显得弗拉基米尔的表演很平庸,可能是受限于原型人物吧/英国裁判的两次“gentleman game”是印象点,bb在我身旁玩笑说“怪不得说英国佬是搅屎棍”😆/删了13分钟什么内容啊,真烦
澎湃!!捶地喜欢,海报明明很有趣快不要攻击它。决赛的剪辑大概是就着酒下的刀,既猛烈上头又细致柔情。群演戏太样板但瑕不掩瑜。
7.0 体育传记片的起评分就会比较高,原因在于题材本身就经过提炼,如同本片一样,聚集了体育中最迷人的元素。特别在最后绝杀的升格镜头中的调度,等于让之前各个人物的人设的升华回顾,诠释了团队运动每个人不可割裂的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