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十集KK劝薏心选择文贵,自己在3年后选择了给夏老板和月婷一个家。
在看7-8集的时候,吉桑在监狱里问KK愿意娶薏心吗?
KK说自己配不上,我就纳闷了,KK对薏心又是出力又是出主意,到头来竟然拒绝了,这不是喜欢?!
逗我吗?!
是喜欢啊,但不是占有欲的喜欢,而是希望对方做自己的喜欢。
“同类”之间的心心相惜。
KK是一个在当时的“异类”,他是出生成长在日据时期的台湾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他是日本人,甚至去当了日本兵在缅甸打了国民党的军队,做了美国的战俘帮美国人做事,而他的家人却死在了美军的台北大空袭中。
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台湾是个本省人,却又帮美国人做事,台湾主流社会不接受他,美国也只是利用他,他是个不被主流社会接受的“异类”,而他真正想做的,只是帮台湾的农民而已。
薏心是性转的“KK”,一个女人在50年代做生意,而不是嫁人。
就算她把茶厂做成了台湾第一,在别人眼中依然是个丢脸的被退货嫁不出去的女人。
她也是个不被主流社会接受的“异类”。
当KK看到这样一个年轻努力不服输的同类,当然会想帮一把,会想她过得容易一些,但他更多把她当成一个需要人照顾的小姑娘,而不是女人。
所以,他对她好,是出于一个成熟男人的温柔与宽厚。
但KK经历过战争、家破人亡、身不由己,他太清楚自己想要的只是“下班回家有盏灯,吃饭有人陪”的有妻小的现实温暖,这些夏老板和月婷能够给他,他也可以给她们乱世里一个安稳的家。
在剧里,每个人对KK都是有所求的,薏心求他指点,总编求他写文,美国人求他办事,农民求他化肥。
只有夏老板主动地无私地帮助他,动用关系去监狱里救他出来,会默默地说我们需要你,会让月婷去找他给他温暖,会带着大家给他家增人气,给他想要的家。
也会理解他的不容易与安静地陪伴,两个身不由己又互相理解的苦命人在这乱世里,给彼此一个依靠,给月婷一个家,理所当然。
KK知道,薏心需要的伴侣是一个生活和生意上的伙伴,全心全意爱着薏心的文贵是最佳人选。
每一次薏心对KK的挽留与表白都是和生意有关,我以后有生意的问题来找你?
你要不要来茶场,缺了一个翻译,薪水更高。
薏心害怕被拒绝,她不敢像夏老板一样说我们需要你,只敢默默用着生意靠近。
而KK需要一个能够给他家的人,夏老板和月婷才是最适合他的人。
文贵才是最适合薏心的人,他能给她尊重和理解,以及生意上的帮助。
史話》茶金「四萬換一塊」沒說的事中國時報 2021年11月27日
歐陽聖恩2021年11月中旬由公視和客委會製作的《茶金》連續劇,因為「四萬換一塊」政策係「由美方鼓勵執行」的劇情是否符合史實,引起爭議;筆者藉各種檔案資訊、國家圖書館館刊的論文來還原當時情況。
由於事隔70餘年,參與其事的官員應已全數過世,檔案也殘缺不齊,只能從經濟、政治兩個面向來說明。
1945年8月台灣光復初期,台灣省行政長官為避免通貨紊亂,不在台灣地區使用在大陸的法幣,因此市面流通的貨幣仍是日據時期發行的3種貨幣:日本銀行券、日銀發行的輔幣與輔幣券,日本政府所屬台灣銀行(簡稱台銀)發行的台灣銀行券。
日本在侵華戰爭末期已掏空台銀去抵充侵略中國的戰爭債務,投降後藉口復員費用的增加,大量發行台灣銀行券,兩個月內發行量暴增12億5000萬元,造成物價猛漲,通貨膨脹。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乃於1945年11月7日公布《處理省內日本銀行兌換券及台灣銀行背書之日本銀行兌換券辦法》,除抑止惡性通貨膨脹,也禁止其繼續發行固有銀行券。
台灣光復後發生通貨膨脹的原因頗多,包括日據時期台銀承購巨額日本發行的公債,埋下通膨的種子;1946年起年國共內戰擴大,軍政方面支出龐大,於是動員台灣提供物資支援;許多大陸居民撤退來台,生產力尚未恢復,造成物資嚴重缺乏,物價上漲;而大量工商游資從大陸流向台灣也影響金融市場。
1946年9月1日財政部採取發行等值於台灣銀行券的「台幣」,以收回日據時的台灣銀行券。
而日據時期的台灣銀行、三和銀行及台灣儲蓄銀行合併重組為新台灣銀行,只准許「台幣」流通於台灣省地區,這些台幣後來稱之為舊台幣或老台幣。
原有的台灣銀行券以1比1等值兌換收回,期限為9月1日至11月30日。
但因國共內戰造成的龐大財政赤字,台幣發行之後,台灣物價逐漸高漲,不得不大量印發鈔票,形成惡性循環。
1948年5月,台幣面值難以應付大額支付,台銀另發行「即期定額本票」,面值有5000、1萬、10萬及100萬元4種,因應工商交易之需,以濟軍政行政費用兌換之急,並與台幣同時流通市面。
當時政府在大陸紊亂的財經政策影響到台灣的金融財政,本專欄(09月11日)曾提到財經共諜冀朝鼎是誤導國府財經政策的元凶。
由於國府統治區規定使用法(定貨)幣,淪陷區使用偽幣(中儲券),1945年9月財政部規定法幣與偽幣的兌換率是 1:200,淪陷區民眾一夜間傾家蕩產,國統區民眾和官員紛紛到淪陷區搶便宜,大量囤購貨物,頓時淪陷區經濟大亂,物資短缺。
1946年台灣推出「台幣」(現在稱為舊台幣),當時以1元兌收法幣30元,後來台幣1元竟能折合法幣1635元;隨著台幣超量發行,刺激物價飆升,百姓只得以物易物,因為鈔票的價值跟不上物價的上漲。
1948年國府戰況危急,軍費開支高達財政總支出的68.5%,法幣總發行額高達660萬億元仍無法抑制通貨膨脹,加印鈔票也無法維持。
財政部長宋子文於1948年8月19日又實施舉世最大幣制改革的「發行金圓券」,法幣300萬兌換金圓券1元,用金圓券強制收兌法幣,史稱「819幣改」。
金圓券發行之初,大陸各省金融活動曾短暫平靜,但隨著戰局逆轉,軍需糧餉的供應浩繁,物價昂貴無法抑止,又增加發行量,造成金圓券步上法幣後塵快速貶值。
由於國府局勢愈益惡化,經濟肅條,各省工商游資大量湧向台灣,使台灣物價飛騰,但是政府仍憑藉台幣大量發行墊付國共內戰所需之費用。
金圓券劇烈惡性的貶值使通貨功能無法維持,1949年中期台幣發行額高達5270億餘元,比原訂發行額增加175倍,濫印鈔票導致台幣大幅貶值。
官方統計顯示1946至1949年每年平均物價漲幅高達922%,1948至1949年5月,金圓券貶值367萬倍,法幣則形同廢紙。
而台灣的經濟惡化不僅是單純的貨幣膨脹,而是通貨與工資交替的「螺旋形膨脹」現象。
斷絕大陸國統區通膨殃及台灣1949年6月15日,台灣省政府為了和金圓券切斷關係而實行貨幣改革來穩定島內的金融風暴,復甦經濟。
由台銀發行2億元新貨幣,定名為「新台幣」和原有的台幣做區別,以大陸運台的黃金80萬兩作為新台幣發行準備金,只在台澎金馬地區使用。
新舊台幣的兌換規定「1元新台幣等於4萬元舊台幣」,台語俗稱「四萬換一塊(箍)」,限定發行額不得超過新台幣5億元來穩定狂飆的物價,同時切斷與人民幣的連動關係,斷絕大陸國統區通貨膨脹殃及台灣,遏阻舊台幣濫印刺激物價,1949年6月21日舊台幣停止流通。
新台幣取代舊台幣乃政府在1949年防止台灣經濟崩潰的最後措施,財政廳長嚴家淦用大陸運來台灣的黃金為基準,以1元「新台幣」可以買到的黃金換算出需4萬元「舊台幣」才能買到,因此訂出「四萬換一塊」的兌換率。
嚴家淦被稱為「新台幣之父」。
公視於2000年7月推出的《輾轉紅蓮》連續劇就曾提到台灣「四萬換一塊」的時代背景。
而2021年《茶金》連續劇演出美方代表宣稱「要改變台灣的經濟,最快的方法就是發行新台幣」,行政院副院長回應「我中華民國堅決反對」的情節終於引起強烈爭議。
1948年美國大選,蔣介石押錯寶公開金援支持共和黨杜威而與杜魯門交惡,杜魯門對國府的腐敗本已厭惡,11月爆冷連任後更加深對蔣政權的反感,決定放棄國府,無意協助與介入國民黨事務。
蔣介石雖於1949年1月21日被逼引退,但仍握有實權,以蔣的剛烈個性自不容許華府再補一腳干預其財政措施,因此「四萬換一塊」政策是「由美方鼓勵執行」的說法值得商榷。
而公視於2021年11月23日透過臉書回應表示,「本(客委)會對於《茶金》僅以一場戲呈現『四萬元換一元』的時代背景,未能清楚正確交代政策始末,確有不足,深感抱歉,將於節目播出時以文字說明作為補充」,上述回應已表達橋段劇情的瑕疵錯誤。
真相只有一個,傳說、杜撰卻層出不窮,有些真相如甘迺迪遇刺案、林義雄住宅滅門血案、陳文成命案、陳水扁兩顆子彈案永遠是謎中謎的懸案;《茶金》風暴卻能透過塵封的檔案和歷史還原真相,爭議似可告一段落!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时代洪流中浮沉的一瓣馨香…不对比不引申单纯就这部剧集来说,12集的体量,12个小时,故事看似轻慢却又不紧不慢,故事主线清晰却又层次丰富,尤其是结尾的处理含蓄隽永却又蕴藏千钧力道。
语言上,闽南语,日语,英语,国语,多种语言把当时台湾的整个时局状况了几百年的历史缘由交待的清清楚楚却又不蔓不枝,甚至是对于当时台湾所谓的"本地人"和"外省人"之间的隔阂都触及一二。
人物塑造上,看似慢镜头讲述中却又信息量爆炸,人物性格绝对没有"旁白式"说明,都是通过事件,冲突而展现开来。
故事架构上,开篇的张家祭祀等待"三房"到结尾处的张家祭祀等待"三房",几十年光阴转瞬即逝却又回首物是人非,中间茶厂的几起几落,都暗暗切中当时台湾局势的起起落落,可以说,在商言商却又太多的禁忌和无奈…抛开故事中男性角色的塑造,毫无疑问这部剧中女性的塑造分外成功。
女茶师,山妹。
从初出茅庐时候的懵懂赤诚到后来的成熟干练,可以说,之前的阿土师傅,后来的阿土徒弟,在男性茶师之后的山妹,故事中并没有刻意渲染和突出其女性身份,但也正因为如此,女性茶师的优秀润物无声的渲染了出来…戏曲女老板,其实从第一集开始她暗暗支持着进步思想刊物,就给她和KK两个人最后的命运定下了基调,埋下了种子,难能可贵的是剧中从来没有正面说出多少那个时候的局势信息,单纯的一个敲门的剪影,一个没有露出面部的按下快门的手,就把太多背景讲的清清楚楚(当然不清楚的可以找一些资料去了解一下)…最后是真正的女主,张家小姐,从她的婚姻,到她数次冲锋陷阵,多次力挽狂澜,无数次敢为人先,她是一个合格的女商人,却也是个天真的小女孩,聪慧隐忍,胆大心细,锲而不舍,她的成长故事之中暗含了台湾的茶叶近五十年在世界舞台上的起起落落,不得不说,这个构思和讲述方式是不错的…毫无疑问,这部剧中人物的情感表达是含蓄的,无论是KK对于女主的情感还是对于女老板的情感刻画,而女主对于KK的情感表达更是普通"打哑谜"一样,甚至配角里面那个天天坐在戏院第一排的挺拔背影都让人唏嘘不已…服装,道具上十分精良,单单找到了几十年前的还可以使用的茶叶烘干机这样的物件就让人佩服,无论是看似传统却又蕴藏现代元素的张家宅院,还是具有时代气息的各种票据各种建筑,乃至家具器物,十分具有说服力。
总的来说,时代剧味道对了就如同一杯久泡却香味不减反增的香茗一样,让人回甘绵长,人物刻画不生硬不套路话不脸谱化,故事讲述流畅却又不平铺直叙,单纯的女主和KK几次的绿豆汤谈话还有一英镑投资,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举重若轻却又不着痕迹,人物情感上含蓄隽永颇有说服力,服装道具化妆十分还原,对于那段历史的讲述个人觉得是比较中肯十分克制的,作为讲述茶叶的时代剧剧情有接近三分之二场景是冲茶泡茶茶厂茶园采茶做茶卖茶比赛茶王,可以说不挂羊头买爱情是货真价实,甚至你看几十秒的片头就能看到起用心程度,甚至本人对于茶叶,红茶,绿茶,乌龙茶,的了解看完这部剧,增加了不少惹,个人评分9.4分,推荐指数五星。
看到有网友吐槽政治不正确,我确实没有看出来。
我只觉得这部剧吐槽了那时的台湾政府,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化肥厂,真的是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与民争利。
看到有人质疑“四万元旧台币换一元新台币”,编剧团队居心叵测,其实这种事情以前也不是没有过。
汉武帝刘彻和匈奴打了十来年后,国库空空,然后实行了货币改革,废除原先的货币,采用新的货币,譬如一皮币换四十万钱,其实就是一种政府掠夺民间财富的一个手段。
喜欢这个剧的片头,非常有纪录片的感觉,流水,丘陵,叶脉,阳光,短短几十秒,感觉讲了茶的一生。
片子的拍摄手法很舒缓,画面很舒服,很有质感。
剧里贯穿着闽南语、客家话、英语、日语、上海话,汉语,通过男女主的经历,可以看出民主思潮,女性意识的崛起,这一系列,很能反应当时台湾政治时局的复杂,剧中有句话,“时局,政治,生意人有道看不见的天险”确实,女主一家扩充品种,扩大市场,紧随政策更改经营方式,却还是败给了政治,一道政令,就让全台湾最大的茶商一夕破产,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成长与无奈。
女主的父亲吉桑真的是个很好的人,一个生意人,大情怀,想把台湾茶出口到全世界,想照顾着乡里的小茶农们,剧里说,英国不生产茶,可是却做出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品牌立顿,看到了这里不禁想,台湾和大陆果然是同源同根,早期都没有什么品牌观念,一直做着代工厂。
然后说说缺点吧,这部剧的戏剧冲突不够,女主拿到订单也太简单了,以及剧中的经商手段放在现在看感觉经不起推敲,最后,男主真的不喜欢女主么?!
薏心与KK和文贵,就像茶叶从采摘到烘焙到成品,最后品味的是入口后那么层次叠进的回味。
在经历无数个过程之后,是不是一杯好茶,你也不知道在哪里这颗茶叶发生了如此的变化。
这两个人不是薏心非此即彼的选择,在很多次的交织里,薏心的感情也如茶叶烘焙萃取一样,自在心中千变万化。
而人也不是茶,茶可以最终选出那杯好茶,而人不是。
—KK是什么时候慢慢沁入了薏心的眼里心里的呢。
一次又一次的交集里,薏心从开始用眼神打招呼,到眼里自开始找到他。
他坚定了薏心可以飞向更大的地方的稚嫩的心,也让薏心第一次肯定自己终于说出不想被安排结婚,她自主走出的那第一步有他在。
他好像一颗永远在那里的树。
薏心决心一心扑到日光里的时候,会抬眼就看到在工作间里的他。
而他也许自己都没察觉到,那一美元不仅仅是鼓励,也是如此相信一个人的最大底气。
他对薏心的每一次的细心和耐心照顾,是旁人看了都会觉得,你可没真把她当小女孩。
最后留着的那一美元也是证明。
薏心的心思会被最爱她最疼她的吉桑看出来,但她小心翼翼地只能靠工作和事业不断接近他,也一直生不出勇气问关于孟小姐的一切,直到KK对她回答文贵是不错的选择。
就好像还没完全走进一个人,可是这条线就断了,薏心坐在车里第一次为还没开始就结束的感情留下眼泪。
对啊,KK的全部薏心还没有完全看到,她还只知道她觉得忧伤的描述来自他已经全部离去的家人。
KK对家的定义得平凡朴素,因为那就可以让他生活下去,他只要生活下去的“爱情”,在他的过去,失踪的女儿是他的心病,他无数次知道活下去的重量。
他尊重敬佩薏心,他却也不能再多往前一步,他太清楚在无数次经历生与死之间之后,不是惧怕生与死,是理想这样的重量,他背不动,他已全身习惯背负着“活下去”。
他对薏心生出的爱心与呵护,却远不及看到“女儿”的心防轰然倒塌。
薏心注定是要不断挑战“新的”“理想的”那样的人的。
可是那两碗绿豆汤,那一美元,写的薏心的名字,却又是他们彼此心意依靠,心意相通抹不去的时刻。
他们都只能为彼此迈到那一步了,最终却只能擦肩。
—文贵的出场很顺情节。
一个什么都不懂还略带憨憨自卑的准赘婿,却站在院子里听着薏心在房间里流出的钢琴声。
这场婚配失败得理所当然。
薏心不是只会听父命的人,甚至她还没仔细瞧过他几眼,这场婚事就草草夭折了。
但对文贵来说,也许是那些钢琴声,也许是那套西服,薏心在他心里刻下了印子。
他灰头土脸的时候还记着想挽回一点吉桑和薏心的面子,就是回去还西服。
之后摇身一变,他成了贸易公司的得力干将。
他可以在日光无数的危机时刻提供恰到好处的出现,这时候他可以带着一点光环站在那里了,可是在薏心那里却还没改变,他依旧习惯性“低头”。
薏心好像无论何时对他而言都是在上的“女神”,他总是自卑的。
等到薏心真的平视他的时候,终于看到了他的能力和野心,此时才真的握手合作。
他们也有着一同一鼓作气的携手,说服了政府走出大门两人真实紧张消失的巨大愉悦,是真的。
薏心也说他是一匹孤狼。
而他的愿望也从头到尾都没改变,希望跟她结婚。
薏心又怎么会不知道,所以在破产边缘想拿这个当筹码。
最后日光决心走向破产的时候,这个筹码失效了,他们的最后一通电话,薏心却说你先挂我再挂,薏心最终做了决定,是生意也是他们之间的缘分。
第一次他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都被支配。
而这一次她为他们之间再次下决定,他们此时是同桌对座的伙伴,她给了他平等的尊重。
他们可以因为生意事业而达成默契,一同前进。
薏心却也明白他们本质上有着一些不同,就像她对他最后的嘱咐是希望他好好对待所有的茶农。
—也许可以用薏心值得更好的来做结语,但无论是KK还是文贵,他们没有谁更好,是更好的人还是更好的时机,好像很难说。
薏心跟他们交织着,慢慢焙炼成了今天的薏心,而他们最终都只是跟她交集过后留下背影。
【看到第十集的即时吐槽,文字混乱,未经深思熟虑,短评放不下才写长评】还有2集半结束,我快被编剧气亖了,不想看了。
虽然这剧7.3分里很多是恶意一星,但我觉得这个平均分很公允!
这剧质感好,女主和父亲的线也很动人,但是为什么让kk当男主??
男主线也太差了吧!
我不在乎台剧的zz立场,我也能接受ww人当日本兵后被美国俘虏给美国人当狗的设定,但!
第一人物应当符合逻辑,第二我真受不了这剧本骨子里那种媚洋的奴性。
首先我看不懂kk的立场:民国政府持有一座化肥厂是垄断,你联手大资本家把持着唯一化肥厂就不是垄断了?
你又想往北收复大陆,又嫌政府自筹军粮是搜刮民脂民膏?
编剧您为啥这么恨国民党啊hhh,kk作为一个因为战争失去家人的人,我也没看出来他反战。
其次kk太绿茶:乌面就是因为你kk管理不善才死的啊!
你不反省自己,第一时间只想着publicity?
公司领导替你擦干净屁股,你却怪公司没把厂给你留下??
第三,我看不懂kk与女主的感情线:他可主动干过一件为女主本人好的事??
既然是大女主爱情剧,你俩倒是谈恋爱啊!
编剧想写女主单恋也可以,但kk除了长得还行,到底有什么魅力值得大小姐的爱??
女主爸爸与kk在狱中的谈话,足见kk软弱。
第四,kk的事业线本身也毫无看点,懒得赘述。
我不理解为什么不把文贵设成男主角?
文贵的身世、性格、立场也很独特,叙事的可延展性比kk好太多。
不愿凑这种凤凰男和大小姐的cp,就单纯写文贵和薏心相知相杀搞商战也可以啊!
我不愿揣度编剧的用意,但或许,主创也只是想用男主追求另一种“zz正确”罢了,作为国人,我真的天然反感这种当洋狗当出优越感的人设。
我这三颗星是给美丽的连连,和精致的画面质感。
故事的开头,娓娓道来;故事的结尾,意犹未尽。
有无奈,悲悯,政治洪流中的无力,男女主人公的克制,隐忍。
昏暗的色彩,冗杂多国的语言,是那个多变的时代。
[“东方美人茶是被虫咬过的茶,它天生就是受过伤的茶”“这不是完美的茶么?
”“不是,但正因为这个伤口,让它变成独特口味的茶”茶跟人一样,伤口,可以让人脆弱,也可以使人坚强,正是伤口,让你变得跟别人不同。
]女主薏心是台湾茶商首富的独女,在那个年代,她需要做的事招赘一个男人来继承家族事业。
她却在一次被退亲,一次自己退亲中,脱离了那个时代。
温暖之处在于,父亲会在爷爷面前回护她,会尊重她的心意,会支持她的梦想。
男主KK是出生在日据时代的台湾,为日本上战场,却又被美国俘虏去印度开化肥厂。
男主多舛的命运决定了他的向往,当他作为美国公司的职员回到日本,父母妻小在战争中通通去世,他对女主的呵护,像是对另一个想要挣脱时代桎梏的自己的呵护,又在不经意间随手写的一个“心”字里,泄露了自己对薏心的感情不仅仅是对一个小女生的教导而已。
他选择了那个跟他说,“我们需要你”的夏老板。
我私以为,男主想要跟夏老板在一起,有一半原因是因为月婷,那个夏老板在黄浦江边捡到的女儿。
那个女孩跟他的女儿一样的年纪,会缠着他问东问西,给他家的温暖。
而女主更多的是商业的角逐,她想要做那个时代新的女性。
他支持她的梦想,也有自己的期望。
这个故事,没有一丝俗套的感情纠纷。
全是普通人,商人,政客,在政治面前的无力,卑微。
女主爱男主,男主的神秘,谦逊,为农民谋福利的仁义,为她一次次出谋划策中渐渐被他吸引,为他做了一次又一次的绿豆汤,他告诉她 ,要自己学会游泳,告诉她有机会去世界看看,他用一张华盛顿换走了她的心。
男女主却从未捅破窗户纸,隐忍克制,女主无数次在试探,男主无数次在逃离。
最终女主也没有选择,从卑躬屈膝的在父亲身边讨生活,到趋炎附势在政治中谋利益的男二范文贵。
她尊重了父亲的选择,散尽家财,也不愿丧失本心。
女主独自带着红茶去英国参加茶博会让世界尝到了东方的茶叶,不负众望的拿到了冠军,回来后也偏安于一隅,带着月婷和父亲一起生活。
男主与夏老板双双没有再回来。
茶师傅山妹做出了最好的日光茶却没有选择嫁人安度余生,选择去日本深造。
故事的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的血肉。
编剧的文字功底细腻,深入人心。
但是,全剧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商业的描述毫无逻辑。
全台最大的茶商对茶叶的行情不了解,不知道当日的市场茶价,对欠债利息不做纸上约定。
女主竟然自己去偷底价,女主开始做茶叶生意以后竟然不知道红茶和绿茶用的茶叶品种不同。
但是瑕不掩瑜,一部优秀的作品的缺陷不影响它本身的优秀。
像是片头一样,金色的茶水流淌,茶金,它是黄金,亦是茶水,回味无穷。
“它永远陪着你环游世界,打开眼界,直到你找到自己为止。
我们都在等待,自己能散发出独特的味道。
”
看完了《茶金》,还是很回味无穷。
福吉、薏心、文贵、kk这些人,都不愿意认命,靠着自己不服输的精神扛过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但是,就算是像他们那样经过千万次捶打、见多识广的人,面对大环境的转变之时,依旧会手足无措、力不从心、无可奈何。
不过就像福吉最后说的那样,即便最后失败了,但自己至少努力尝试过,也可以无悔了。
个体的力量虽不足以与大环境抗争,但是却如石掷水中,激起一层又一层涟漪。
《茶金》的结局,福吉的日光公司破产了,而kk也被抓起来,但是因日光公司兴起的北埔茶园还在,被kk的自由言论影响的人也还在。
即便福吉和kk不再是主导者,他们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所以功不唐捐。
片中最喜欢的人物是山妹。
她是一个很务实的人,永远都是一副不卑不亢的样子。
她从不回应别人对女性无法做茶师的质疑,而是不断精进,用实力证明自己。
她全身心投注在制茶上,即便心有所属,也不会为了一份唾手可得的爱情,一个稳赚不赔的婚姻而放弃对制茶技术的追求,远渡重洋去到日本交流。
对于她这样的一个家境贫困的女性而言,这个决定是非常勇敢的。
当然比起山妹,女主薏心显然思想上更为激进,不满父亲为自己安排婚姻,也不满丈夫将来继承家业,不让自己参与。
在事业上,她很野心勃勃;但是在爱情上,她又不敢向心上人吐露心声,只敢旁敲侧击,悄悄试探,最后得到失望的回答。
她和kk的感情是我比较惋惜的环节。
全剧最令人心疼的应该就是文贵了。
虽然这个角色应该是比较痴情专一也懂得感恩回报的,但是演员表情就很尖酸小气,奸险狡诈,让我无数次误以为他就是个上位了就屁股翘上天的渣男,其实他不过就是工具人罢了。
先是被老爸利用,后来又被女主利用,最后对两人还没啥怨艾,实在是老实得过分了。
好在上天还是给了他翻身的机会,不然一直那么卑微地活着不得熬出个心理变态啊……
有温度,这是看完最终话脑海里对这部剧的最深印象。
导演用一道道柔和的光影,为我们徐徐讲述了50年代台湾茶虎姜阿新永光茶的(改编)故事。
直入主题,标题加粗,最重要的最先说! 大小姐的每件小洋装都好好看!
恨不能来个一键购买一秒塞满衣柜。
🤩🤩🥰🥰👗👒这部剧里老社长阿爸和新社长薏心,有过高光,也有过低谷。
还有死前毫不犹豫冲进火海死死护住日光镇宝之茶的阿土师傅、和他推荐给挚友的女茶师山妹。
他们温柔地告诉我们每一道伤疤都使我们成长成自己更喜欢的模样。
奋斗过、努力过,即使最终失败,也并无愤懑老天不公、或是感叹时运不济。
茶园内外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又令我恍惚看见《一句顶一万句》里的一众山民们。
最后乌面小茶园里的着蝝茶菁,居然再现阿土师傅当年制作巅峰天皇茶时的满山红火,再次感动到泪目。
风神,膨风茶。
最后汽车缓缓驶过大家齐心拼搏过的地方,大小姐还能微笑着歪头和老茶虎说一句“我们回家喝茶”。
凌晨五点裹在被子里抱着手机看完最后一集的我,满足地喟叹一声,是为无悔呀,真好。
温暖坚定且有温柔力量的一部剧,以上。
优点:选角合适、服化道有质感、调色具有年代感;缺点:有关商业的剧情实在是太不合理了;我看到油管上茶金的一段剪辑,标题为《 【茶金】連俞涵霸氣控成本又貼心 員工開心狂喊「新社長」|EP4 精華 Gold Leaf》,是官方剪辑的片段,暴露出这部剧商业的剧情的漏洞,大家可以自己查看一下。
有关商业的剧情漏洞: ①吉桑(茶厂老板)不能准确评估市场收购茶叶价格:作为在茶叶行业打拼多年的老板,居然对于茶叶的收购价完全把握不准(1块钱可以收购的茶叶开始时居然以3块钱收购); ②吉桑对于其他茶寮是否在收茶毫不知情:同行是否收购茶叶、收购茶叶的合理价格是每一个老板应该且必须知道的信息,也是一个稍有规模的公司老板应该必须具有的能力; ③收茶时不分茶叶质量等级:不同质量的茶叶应该以不同的价格收购,这是做生意最基础的规律。
不知道导演是不想拍还是编剧不想写。
总结,商业的剧情部分漏洞较大,不能细究;但是服化道、调色都很好,而且选角完美,我给连俞涵的气质打100分。
当作消遣娱乐来看没有问题,但是距离“商业史诗大作”还有很大的差距,历史评价不会高。
客语、闽南语魅力非凡。减一星是因为历史观。
好好看剧,谢谢!厌恶🐸和欣赏好剧不冲突!
野心很大 诚意之作(最近看的每部台剧都有温升豪hhh)
最近温升豪的含量太高了,每一部里都有他
角色塑造带着小朱青滤镜都不太行,确实不是大女主,更像是普通女主不断犯错进步的故事,有些情节太突兀了,我倒觉得山妹更像大女主,有天赋又努力,范文贵也不错,人物很有特点,其他角色都一般,记不住,夏老板副线更是没必要。
怎么说呢,看完之后,突然庆幸吴慷仁落选男主了。要是郭青夫妇二度悲剧的话,真的是不知道该给导演还是编剧寄刀片了😑。
什么台湾,是中国台湾,知不知道
台湾《山海情》了
什么玩意
竟然是be………不想活了😭😭😭😭
台湾的年代商战剧
给连小姐打个高分
台茶发展背景下的,复古文艺范儿的,情感节制的小言情剧
然鹅山妹更像大女主,也更让人好奇。
开眼吧,一个省就能拍出这种水准的历史剧,台湾省真的是个有文化的地区,人才济济啊
连小姐简直就是从民国走出来的女孩 太适合了
还可以,就是有点历史虚无主义,立场完全不一样。
台湾确实亲日 这是历史事实 我门为啥不能正视呢 不过 这部剧还是过于平淡 不够波澜壮阔
等台湾回归了,我绝对改成五星,我发誓
给个四星吧,因为里面出现违背历史的表述:1950年代的台湾,人们的意识形态被老蒋牢牢洗成“中华民国”之一省,除了一些有着顽固日本殖民皇国思想的人将大陆称为“中国”外,大多数人依然认为台湾才是正统的中国,而对岸是沦陷区,称其为“大陆”而不会像现在这样称其为“中国”而与“台湾”并列,这种错误表述在片中出现两次,非常明显。此外,表演和制作都可圈可点,不喜欢KK,我一向讨厌闷闷的人,有屁就放,没屁就滚,虐心一样折磨自己就是折磨观众。另外,从剧中可以看出,只要是中国人,政治传统就不会变,各种倾轧和迫害,两岸出于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