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应该不笑不说话、一笑俩酒窝,明眸皓齿,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从下向上看着你,眼泪汪汪,小嘴微微撅起,摆出一副萌萌哒的样子。
时不时问个这是为什么呢。
所谓人小鬼大不是什么都懂,而是人见人爱。
Stacks一开始是以恶人形象出现,虽然不是那种作奸犯科,但除了对于自己生意外其他的基本漠不关心。
然后问题来了,Annie是一种什么形象,不也是除了找自己父母,其他的都是其次吗,遇到了恶领养人,只要不被送回收容所,就帮她骗领养金;遇到了为富不仁者竞选市长,只要提供更好的居所环境,就完全配合演出。
两人第一次见面,当着记者面,Annie讨价还价的样貌,一点也不招人喜欢,相反到让位高权重的Stacks显得有些萌蠢味道。
Stacks的转变的有些生硬,从和陌生人握手都避之不及,到和Annie在街上踢一个又脏又破的足球,基本上没什么过度。
Rose Byrne本就美不胜收,对比Cameron Diaz就更甚了。
当然不是说CD就不好,但我看她总会想起唐老鸭。
这已经是安妮第三次登陆大银幕,可全新的设置让人颇为惊喜,时代背景的变迁,片中角色的安排都有颠覆,了解前2个版本请自行搜索……对我而言更喜欢新“安妮”。
作为被遗弃的成长在寄养家庭中的小孩,安妮有足够的理由抱怨自己所遭受的一切,可惜她完全没有。
每周末她都会去餐馆外去等待那个渺茫的希望,安妮从没有恨过抛弃她的父母;汉尼根小姐的刻薄与惨酷也没有夺去她脸上的微笑;就连被史塔克作为竞选市场的温情牌工具,也没有让安妮抱怨世界的不公!
如果说真有天使存在的话,那么非安妮莫属。
她的乐观让其他小伙伴能够在寄人篱下的生活中找到希望;她的善良让史塔克慢慢找到自我;她的纯真终于帮助汉尼根小姐回归正轨;她的热情还帮助格雷斯心想事成……作为一部近2个小时的歌舞片,全程观看下来一点儿不觉得累,反而让人轻松开心,各种搞笑的小桥段穿插其中。
“生活本身很艰难”这句话每个人都体会过,不过看到安妮的笑容,你一定会想“那些又算得了什么!
”其实,不管你是谁?
内心中都会有一个柔软的部分,轻易被爱和希望击中。
安妮是那个诞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经典漫画形象,是百老汇音乐剧中的经典故事,是被翻拍3次的大银幕小明星,也是我们应该仔细呵护的“天使”,她让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充满阳光。
《安妮:纽约奇缘》上映后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无论在北美还是国内都是。
之前难得在金球入围个最佳原创歌曲提名,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妮》曾被拍过很多版本的电影,2014版在剧情上和选角上明显与旧版们有了较大的差别,为了让90岁的“安妮”适应2014年的观众的所思所想,监制威尔·史密斯和导演威尔·古勒也是没有少下工夫,汇聚了影帝级杰米·福克斯和前年《南国野兽》大火的Hushpuppy奎文赞妮·瓦利斯,找来Jay Z重谱曲。
经典符号翻新,出来的结果却不受待见,大概制片方也有些始料未及。
是拍得不够好,还是观众口味已变。
抛开宣传策略不谈,新版《安妮》缺失了些什么?
>>费劲心思贴时下话题:棱镜门社交网络舆情发展都要谈 这次老爹和安妮都从原本的白人演员转变成为黑人,亿万富翁老爹的身份不再是军火商,而是转变为电信公司大鳄兼市长候选人威尔·斯塔克。
从这个候选政客角色的所带出的讽刺意味是浓郁的,他争夺市长位置纯粹为自己公司更好发展,他会邀请安妮到家中住也纯粹是为了塑造个人良好形象,相对各色旧版来说他的“惺惺作态”特性进一步凸显,让人能明显感受到信仰缺失。
新版中还有很多紧贴时代的新设置的梗让人印象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部分。
首先是手机运营商对所有通话的监控上,当黑人司机带安妮到“永不掉线”集团的监控室,说出那句:在这里你可以查到所有人过去的通话数据时,几乎是“刻意地”让观众第一时间“对号入座”到斯诺登曝光的美国情报部门监视公众隐私事件,考虑到今年特写斯诺登的纪录片《第四公民》在去年纽约电影节上首映时的轰动,好莱坞对这事件各种有意无意的提及还真是紧贴时代热点。
其次是将互联网新媒体无微不至镜头双刃剑属性的生动呈现,从候选市长假惺惺地“与民同乐”被迫喝下救济穷人的食物后大口喷出的画面被各种推特和脸书转载,甚至到中国的视频网站都津津乐道看,社交媒体的威力是恐怖的,有点英剧《黑镜》第一集“首相与猪”真实到荒诞的恐怖感;但是从安妮被坏人“假父母”领走之后路人拍下她的照片在推特和脸书上发布,帮助斯塔克和汉尼根小姐了解安妮行踪看,社交网络又无疑是有极大助力的,用好用坏在于事件本身。
最后是对“暮光式”青少年电影和滥用特效的讽刺。
在斯塔克带着安妮和她的小伙伴们在电影院看的那部人鱼族大战人类的段落中,米拉•库尼斯、阿什顿•库彻还有蕾哈娜都出现来惊喜客串,“画中画”里头那些亮过主角脸蛋的假兮兮特效人鱼眼泪,那人鱼族女主爱上人类从而放弃对地球进攻计划的玛丽苏标准剧情,哄得一众小孩如痴如醉的画面让人不禁会心发笑。
>>不合情理的别扭情节:明明生活很OK还硬要唱Hard-Knock Life?
除了以上提及的几处契合现代社会的改动,2014年新版《安妮》也有不少不合情理的古怪,比如说《It's the Hard-Knock Life》段落的设置就非常突兀。
虽然Jay Z这个remix版已经算是有加入现代元素的了,但原版歌词自身跟2014版的安妮根本就不搭调。
老实说从电影画面看安妮生活环境已经算很好的了,5个人一个整齐房间,有足够的干净整齐的被褥、多样衣服和温馨小台灯,还整天半夜偷溜出门,备受街坊邻居喜爱,不过就是卡梅隆•迪亚茨要求她们打扫下卫生就Hard-Knock Life了,1982版衣衫褴褛的安妮看到真是要哭晕在客厅。
再比如那莫名其妙的父母留下的“字条”,让安妮不断憧憬着这美好的父母是存在的,到故事末尾也没有交代到底字条是怎么来的。
旧版的《安妮》至少都有交代她父母已经被多年前的一场大火烧死,新版却莫名留下悬念,这是要拍续集的节奏?
还有好人坏人的转变。
新版《安妮》少了原来的超级大坏人——汉尼根小姐的弟弟和弟媳,而是将富豪老爹斯塔克身边鲍比•坎纳瓦尔饰演的幕僚设计成大坏人角色。
82版中汉尼根小姐是因为安妮遭遇生命危险而心软变善良,这个转折处理得比较合乎情理,到了2014年版本,汉尼根小姐的转变简直太突然了,就因为听到秘书说了句“安妮夸你唱歌很好听”,就因为在小卖店跟一直暗恋他的N号男配谈了下心,心狠手辣了大半部戏的汉尼根小姐就戏剧性地唱着歌儿跳起舞,变成了好人,这简直生硬到不合常理。
不过回顾当年1982版《安妮》刚出来的时候也遭遇不少恶评,被诟病将大萧条时期的孤儿们过度卡通化描述,表演痕迹太重,这部片是直到近年才又被奉为经典,但也被不少人认为是因为小时候听过这些歌曲的观众长大了,开始怀旧了。
>>旧瓶怎么灌新酒?
取舍不得当只会两头不讨好 评完新版的几大亮点,我们来对比时代背景对新旧版《安妮》剧情的影响。
《安妮》这个故事源起于1924年报纸连载的四格漫画《孤女安妮》,讲述在孤儿院备受欺凌的女孩安妮被亿万富翁沃巴克邀请到家中做客,以乐观精神感染了豪宅里所有人,并最终与沃巴克先生处出父女情,战胜重重困难脱离孤儿院的温馨故事。
1977年《安妮》曾被改编成音乐剧在百老汇出演,其中经典曲目《Tomorrow》、《It's the Hard-Knock Life》都脍炙人口传唱至今,该剧在70年代拿下了7个托尼奖。
上世纪1970年到1982年是美国遭遇严重经济危机的时段,失业率向双位数进军,黄金,石油价格上涨。
1982年约翰•休斯顿曾将《安妮》拍成电影,那版《安妮》基本是忠实哈罗德•格雷《孤女安妮》原故事,背景设置在30年代,其中“亿万富翁”沃巴克老爹在安妮的“调和”下从反对罗斯福新政的保守主义者转变为支持者,一曲《Tomorrow》唱出了逆境下人们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期盼,贴合当时社会局势振奋人心意图显著。
1999年罗伯·马歇尔又为迪士尼执导了一版电视电影,较82版都更注重歌舞形式感。
这版《安妮》开启了马歇尔系列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改编之路。
随后他陆续奉献出《芝加哥》、《九》等佳作,近期又拍摄了《魔法黑森林》,正在颁奖季里拼杀。
虽然不少评论认为《安妮》和《魔法黑森林》的价值都被过度高估,但说到底经典故事和音乐都不过是个瓶子,新版改编里怎么装新酒,新酒的质量如何,才是决定它是否能卖钱的关键。
都说电影造梦,《安妮》本身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她的诞生是贴合时局的,77年百老汇的改编和82年的翻拍都是意有所指的,她是那种在越是糟糕的社会境况下越能发挥唤醒人心美好憧憬的题材。
2014版《安妮》虽说追求贴合当代实际做出的剧情变动,但那些调侃和暗讽,那些过分“简洁”的歌舞,那原本就挺优越的孤儿生存环境,多少抹杀了经典故事里头煽动人心的巨大能量。
虽然不能说新版就没有其社会意义,但因为强行扭曲了经典题材的社会意义和情感重点,使得这场改编既贴不到旧版的深刻社会意义,又玩不出极致的形式感和欢乐美好,两头沾不到好处,白白浪费好演员们了。
最优质的部分是歌舞片的形式。
歌与舞做得都不错,不让人尬,演员也都能驾驭。
小主角的这个演员不错。
放松自在的表现,有感染力。
剧情来说太套路了。
灰姑娘的套路,结合我们认知的现实中的美国的样子,会觉得有点开玩笑。
敏感的种族问题,难以跨越的阶层问题,让这样的剧情只能给小朋友观赏吧。
大人看完觉得很荒诞。
童话。
小朋友 为主角也肯定是儿童片吧。
也可能是因为影片的观赏人群的考虑,所以演员的表演也都有点浮夸。
我想这是附合欧美文化中小朋友的口味的?
"当我度过漫长又灰暗的一天,我还是会抬头微笑,因为明天太阳还会升起呀,那就坚持到明天吧!
"-《Tomorrow 明天》2015年1月8日,作为美丽中国老师,来到云南的第三个学期。
还有4天,这个学期就结束了,意味着,陪伴孩子们的时间,只剩下不到4个月。
今天,给孩子们放了这部电影的中国版MV,是美国索尼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中国教育非营利项目“美丽中国”联合打造的公益短片。
片中的小主角们,都和我的学生一样大。
当告诉他们,这些孩子就在另一个美丽中国项目学校,离咱们很近的时候,班上有些个小姑娘直接惊讶到叫出来。
是的,所以要放给大家看,MV中的孩子可以为梦想执着而任性,我的学生们,一样可以!
放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我差点要泪崩,但想着不能在学生面前这么丢脸,还是努力忍住了。
抬头,认真看每一个孩子专注的表情,仿佛能看到有些孩子的眼神中,梦想的光芒又更明亮了。
正如歌中所唱,今天可能是漫长和充满挫折的,但依旧要抬起下巴,展露笑容,因为,明天太阳依旧会升起,梦想还在那里等着每个追梦人去实现。
就是这段MV,美丽中国老师的学生用歌声传递梦想和希望http://www.iqiyi.com/v_19rrnxortw.html-这部电影1月9号上映,差不多孩子们也能在电影档期内放假,打算把这部电影作为一个激励,邀请一批孩子去县城一起看安妮的故事,一起感受片中主人公安妮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勇气。
希望他们能感受到片中提到的信念,相信”不管身在何地,不管贫穷还是富有,未来总会给人希望,明天并不遥远“。
和孩子们定了一个十年之约,期待十年之后,他们再来跟我描述自己的追梦之旅。
-希望各位也能支持这些孩子们的梦想,支持美丽中国在做的事情。
600多位老师,700多个日夜陪伴。
这件事,不简单,但也绝不伟大,更谈不上奉献。
其实大家就是觉得有意思,有意义,所以来了。
如一个我很敬佩的项目老师说的 ”我相信,我在改变这个世界,并朝着一个好的方向改变。
“如果您也想支持孩子们的梦想,支持陪伴孩子们实现梦想的每一位美丽中国人,可以在电影上映之前(1.9),通过微信购买一张《安妮:纽约奇缘》的电影预售票,同时就会有一元被捐赠到教育非营利项目“美丽中国”,用于为中国农村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孩子实现梦想。
微信电影票链接如下:http://www.wepiao.com/?m=web&c=film&a=filmdetail&fid=1829用当初吸引我加入美丽中国的这句话结尾吧”让每一个中国孩子,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葛雯 于 云南大理鸡足山2015.1.8
IMDb:5.1 Metacritic:33/4.7 Rottentomatoes:28%(4.4)/62%(3.6)《安妮》的失敗毫不意外。
事實上,脫離了大蕭條的時代背景之後,這個無比瑪麗蘇而且天真到令人反胃的現代童話,阿不,神話故事本身就魅力缺缺。
如果不是在77年被改編為音樂劇的話,天降橫財的美夢還是留給那些學齡兒童當做床前故事好些。
在這個原版故事中,民族偶像羅斯福總統的亂入,更是明白無誤地顯示了這個故事的本質:一個配合新經濟政策、為了不可言說的個人崇拜而編寫的努力就能實現願望的所謂美國夢。
諷刺的是,近90年后的今天,同樣面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面對經濟上建樹寥寥的首個黑人總統,孤女Annie也恰是好處地轉了種族。
而大洋彼岸,另一個有著當初老羅斯福時代的雄心野望的國家,也有一堆所謂文人,以現任領導人為核心,創作了許多莫名其妙的“解夢作品”。
時光荏苒,各領風騷數百年。
不變的是同樣諂媚和無理性的吹捧。
單獨從這一部電影來看,如果拿掉生拉硬扯的正能量成分和相當精良的音樂構造的話,這個絲毫沒有任何魅力的孤女尋親記,是很難得到市場和觀眾的認可的。
而歷史早已證明,《安妮》的故事並不適合大銀幕。
自1977年誕生音樂劇版本以後,算上這部新版,或者說黑版《安妮》,共有三個版本:82版,99版和14版。
其中99版為電視電影。
三版電影風評如下:82版:IMDb:6.5 Metacritic:39/6.2 Rottentomatoes:50%(5)/69%(3.61)99版:IMDb:6.7 Metacritic:N/N Rottentomatoes:N%(N)/57%(3)14版:IMDb:5.1 Metacritic:33/4.7 Rottentomatoes:28%(4.4)/62%(3.6)對於一個本身基點不高的改編故事來說,每況愈下並不是一個不合適的描述。
如果說當年被直接保送奧斯卡神壇的小丫頭奎文贊妮瓦利斯沒有在《南方的野獸》里恰到好處地出現的話,那麼再次踐踏了《安妮》這個故事的罪魁禍首,就可以毫無懸念地完全攤到威爾史密斯一家身上了。
捧完兒子捧女兒,真可謂是操碎了心。
而奎文贊妮瓦利斯這妮子也沒好到哪裡去。
表演經驗上的缺乏,不是偶然一部需要本色出演就可以驚艷全場的電影就可以遮蓋的。
遙想我們這邊,肥螳螂王晶為了捧一個五官怎麼看都看不舒服的童菲,扔了多少錢拍了多少片子,嘔心瀝血毫不進步;一個演戲讓人莫名其妙的景甜,戲搭子層次越混越高,就是從來沒見到一個時刻,是不讓人出戲的。
可憐天下乾爹心。
而將一個本來就不懂表演的小孩,專業培養成為一個能歌善舞的小演員,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然後索尼就放棄了。
更為可笑的是,除了禿頭男傑米福克斯有音樂方面的經驗之外,其他幾個主演統統都是歌舞渣渣。
小主人公找拍子都夠費勁了,跳舞和幾個莫名其妙的成人選角一樣,完全搞不定。
於是在電影中就有了這些滑稽的鏡頭:明明是主人公的出場鏡頭,自己唱歌聲音聽不見,全是小配角的超強和聲;正兒八經的舞蹈動作一個沒有,全都是小配角們上躥下跳。
這不應該叫做《安妮》,應該叫做《那個不會唱歌跳舞的小丫頭的天才朋友們》。
小孩兒也就罷了,卡梅隆迪亞茲和蘿絲拜恩的角色更是蹩腳到可憐的程度:99版的漢尼根小姐好歹還找了一代魔神凱西貝茨,迪亞茲唱功不行跳舞沒有的情況下,簡直就是演了個狂躁症和慕男狂;蘿絲拜恩的不能唱不能跳的鄰家大姐角色,可謂是她從影多年來最紙片的形象了,沒有之一。
除了傑米福克斯和奎文贊妮之間僅有的閃光點,這部電影的淺薄和敷衍了事令人髮指。
就算有威爾史密斯家族又如何?
就算有Jay-Z幫襯又如何?
這和黑人主導沒有任何關係。
克里斯洛克自導自演的《業內前五》同樣是徹頭徹尾的黑人電影,幾乎網羅了除艾迪墨菲以外的全部黑人喜劇演員,更不用提SNL全體現役黑人卡司齊登場了,音樂更是Jay-Z和Kanye West雙重出擊,堪稱是近年來最好的偽傳記輕喜劇電影。
不是不能接受黑Annie,不能接受的是絲毫不上心的平庸和憤世嫉俗。
社會層面的自我反思不是憤世嫉俗。
而創作者們顯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單純為了湊出名角而拼湊的電影,苦的只有後期剪輯師。
而如果說是為了幾首歌編曲編的好聽的話,何必破費去電影院,買張OST不就好了。
實話實說,能愛上這部電影的觀眾,怕是真的對音樂電影缺乏愛心。
今年恰逢《音樂之聲》誕生50週年,可近年來的音樂電影顯然還沒有找準問題所在,黑Annie不過是其中一顆祭品而已。
正兒八經的音樂電影,嚴格說是音樂劇改編電影,在新千年之後顯然就沒找著門路。
世紀初的《紅磨坊》《芝加哥》《歌舞青春》大火之後,一堆人削尖了腦袋想往裡鉆。
06年的《追夢女孩》和14年《澤西男孩》這種傳記類的排除在外之後,剩下的幾部作品幾乎都充滿了無數槽點。
比如风评糟糕但是观众缘奇好的04版《歌剧魅影》。
而萬惡之源,就在07年的新版《髮膠》。
沒錯,恰恰因為《髮膠》太過成功(IMDb:6.8 Metacritic:81/7.6 Rottentomatoes:91%(7.8)/85%(3.5)),導致一系列粗製濫造的音樂電影急著從百老匯轉戰好萊塢。
而《髮膠》的成功是偶然嗎?
顯然不是。
從台前幕後的一系列選擇,都相當明白無誤地說明,這是一部腳踏實地,真的用了心思的音樂電影:《舞出我人生》系列製片亞當山克曼掌舵,根正苗紅的扎克埃夫隆,專業訓練的妮基布朗斯凱,女裝反串的美國舞男,女帝奎恩拉提法,美魔女米歇爾菲佛,甚至還有原版老爹傑瑞斯蒂勒和原版怪咖cult導演約翰沃特斯客串,唯一的不足怕是克里斯托弗沃肯了。
但老爺子去年還在NBC演了音樂劇版的《彼得潘》,很難說到底是喜還是憂。
而我到現在還能張口就來“Good Morning Baltimore”。
從此便愛上了音樂電影。
次年2008,是梅姨的《媽媽咪呀》。
很難說水牛嗓子的皮爾斯布魯斯南外加科林費斯和老斯卡斯加德的仨老爹,對這部電影的減分多少,但ABBA的歌每一首都極其上口。
大眼睛大波浪和大波妹子阿曼達塞弗里德魅力不是一般的大,唱功簡直醉人。
還不是鋼鐵俠老爹的多米尼克庫珀各種秀身材。
雖然故事就那麼回事,但是歌美人更是爆表,還有老太太張牙舞爪,觀影感覺甚是愉悅。
在英國打敗《阿凡達》奪得年冠也毫不意外(IMDb:6.4 Metacritic:51/7.1 Rottentomatoes:54%(5.5)/66%(3.6))。
然後轉過年來,拍過《芝加哥》的羅伯馬歇爾就餵了一嘴屎。
安東尼明格拉寫的、網羅了丹尼爾戴劉易斯外加一堆熟女也沒用、腦筋就沒轉對的《九》(IMDb:5.9 Metacritic:49/4.2 Rottentomatoes:37%(5.1)/37%(2.9))。
這部電影之糟糕,直接導致後面幾年沒有拿得出手的音樂電影的出現。
暈頭八腦的劇本,毫無亮點的歌唱段落,強賦新詞舊愁的尿性,極大地摧毀了觀眾對音樂電影的喜好。
這股低潮一直延續到了12年的陰陽兩重天。
年中亞當山克曼重出江湖,《搖滾年代》想要續寫《髮膠》光輝歷史;年末湯姆霍珀《悲慘世界》劍指奧斯卡。
然後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搖滾年代》基本上和《髮膠》是一個套路,只不過明星更大,野心更大。
但忽視了兩個問題:搖滾始終是小眾,正兒八經弄上大銀幕是非常鬧騰的;靚湯唱歌違和感太強了,《壯志凌雲》里就唱了幾十秒都讓人吐槽不能。
相比《髮膠》,這可謂是最大的滑鐵盧。
因為這證明了,就算是最好的人,用最受歡迎的套路,都難以保證在市場和質量之間取得平衡(IMDb:5.9 Metacritic:68/6.6 Rottentomatoes:41%(5.0)/54%(3.3)),雖然風評要略強於《九》,但遠低於《髮膠》和《媽媽咪呀》,票房表現也相當不理想。
然後便是一鳴驚人的《悲慘世界》(IMDb:7.7 Metacritic:63/7.4 Rottentomatoes:70%(6.9)/79%(4.0))。
一氣呵成的剪輯,某個超人老爹略有槽點但瑕不掩瑜的唱功優良,大波妹子阿曼達的重出江湖,小鮮肉未來影帝的加盟,金剛狼灰姑娘公主老本行,最為矚目的是,片中沒有一句台詞念白,從頭到尾現場實錄,全是唱詞和考驗剪輯和調度的鏡頭輾轉。
舞台感相當薄弱,取而代之的是震撼的實景演繹。
奧斯卡上大放異彩簡直毫不意外。
玩梗都玩了整整一年,堪稱當年的“alright,alright,alright”。
轉到2014年,又是讓人提不起精神的兩次嘗試。
一次是《安妮》,一次是《魔法黑森林》。
前者不值得再贅述,後者又是羅伯馬歇爾同志再擔綱。
中規中矩的改編出彩甚少,前緊後鬆態勢明顯,場景設計的舞台感十足,嚴重缺乏想象力,除了Anna以外唱功水準不高。
但好在一點,就是足夠忠於原作。
幾乎就是挨個場景拿上去用。
而且迪士尼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一年期間連續推出三部童話改編電影,一個把睡美人硬整成母女情深,後兩個又打扮得花枝招展但是老實得不敢亂動,怎麼看都會審美疲勞好吧。
所以顯而易見地,縱使本來就好這一口的媒體打分尚可,但觀眾老爺不是那麼好糊弄的(IMDb:6.1 Metacritic:69/6.1 Rottentomatoes:71%(6.6)/52%(3.2))。
歸根結底,還是那句話:老老實實搞創作,別瞎尋思。
http://i.mtime.com/cydenylau/blog/7888745/
现代剧中夹杂着歌曲,竟然还不是讲歌曲励志的,有点另类啊。
今时的电影已然不在是歌舞片的主流,但那夹杂百老汇式的演绎形式却未有销声匿迹,诚然那大团圆的结局早已俗套,电影的歌声也有点太普通了,但主题也足够温馨励志了。
讲实话,本片的歌曲实在没有出彩的地方,没拖后腿已经算给面子了。
本片与其说小女孩被亿万富翁收养,还不如说富翁的情感有了寄托!
≪安妮:纽约奇缘≫,这部改编多次的音乐剧又一次登上大银幕,只是不该引进咱们大陆,这种类型根本没市场。
虽然片中每首歌都是老规矩的好听,但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感觉心里很是温暖。
配音,这次长影最让我惊喜的是,找来的小孩的配音,字正腔圆不走调,让我倍感意外。
总之,值得一看。
当我度过漫长又灰暗的一天,我还是会抬头微笑,因为明天太阳还会升起呀,那就坚持到明天吧!
" -《Tomorrow 明天》 今天,给孩子们放了这部电影的中国版MV,是美国索尼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中国教育非营利项目“美丽中国”联合打造的公益短片。
片中的小主角们,都和我的学生一样大。
当告诉他们,这些孩子就在另一个美丽中国项目学校,离咱们很近的时候,班上有些个小姑娘直接惊讶到叫出来。
是的,所以要放给大家看,MV中的孩子可以为梦想执着而任性,我的学生们,一样可以!
放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我差点要泪崩,但想着不能在学生面前这么丢脸,还是努力忍住了。
抬头,认真看每一个孩子专注的表情,仿佛能看到有些孩子的眼神中,梦想的光芒又更明亮了。
正如歌中所唱,今天可能是漫长和充满挫折的,但依旧要抬起下巴,展露笑容,因为,明天太阳依旧会升起,梦想还在那里等着每个追梦人去实现。
就是这段MV,美丽中国老师的学生用歌声传递梦想和 希望他们能感受到片中提到的信念,相信”不管身在何地,不管贫穷还是富有,未来总会给人希望,明天并不遥远“。
和孩子们定了一个十年之约,期待十年之后,他们再来跟我描述自己的追梦之旅。
文/公元1874《安妮》是一套上世纪初的百老汇话剧,故事其实很简单:遗弃的孤儿被富豪收养,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白日梦:被世界抛弃的孩子得到有钱人的帮助,从此以后的生活一帆风顺……什么?
故事里没谈到孤儿未来的生活?
这个已经不重要了。
就像王子与公主的童话,也只是在两人的婚礼大团圆结局里戛然而止一样,婚后他们是否还一如既往的幸福,有没有离婚,孩子的抚养权判给了谁……这些都不重要了。
开心这件事,是不能细想的。
《安妮》符合那个年代的世界,那个年代的价值观,它非常的美国梦,也非常的令人开心,因而风靡许久,还被数度翻拍成为电影。
从80年代忠于原著的版本到如今2015年这个全新面貌的《安妮:纽约奇缘》,故事发生的背景虽然进化了,但电影本身的内核却依然没有变:还是那么白日梦,还是有着那么多善良的人。
我相信,一部百老汇的音乐剧纵使再经典,在中国的受众面也是极窄的。
所以,不谈论几次改编里的利弊,也不谈论哪个版本最佳,更不说音乐剧和电影版本的优劣,单纯从这个最新的《安妮:纽约奇缘》而言,观众其实可以完全带着看全新故事的感觉来看待安妮在21世纪的遭遇。
整个故事里充满了现代与时尚感,富豪不仅仅是市长竞选人,更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公司的总裁。
于是整个故事就变成了“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模式,只不过这次不谈爱情,谈父女亲情。
《安妮:纽约奇缘》里,黑人小女孩是绝对的主角。
这个古灵精怪、讨人喜欢的小姑娘,虽然出生不幸,却非常乐观,也跟小米一样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所以尽管收养她的家庭并不是什么好人,每天忍受着卡梅隆·迪亚兹扮演的“包租婆”一样的酒鬼的虐待,但还是和其他几个被收养的小孩一样,把繁重的家庭劳动也当成是一种享受。
此处的这段歌舞和剧情无缝链接,我很喜欢,那种积极面对逆境的态度,片中一无所有的小女孩们能做到,看着电影的我们,其实也应该有着何种精神。
接着是吉米·福克斯扮演的市长候选人出现在慈善活动里,他是城中富豪,时过境迁,如今的富豪要和高科技沾上关系,因而他也成为了一家上市通讯公司的总裁,纽约所有人都以用他的公司很粗的手机为荣(此处不得不吐槽的是其手机的外型实在是……索尼就不管管吗,哪怕是用自家手机比如Z3什么的也好啊),“永不掉线”是这家电信公司的宗旨。
不过对于霸道总裁自己而言,他有很多小的怪癖(比如随时用洗手液),也把政治当成一种扬名立万的工具,算不上诚心。
一个富得流油的政客,一个毫无爱心的酒鬼师奶,加上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孩,她的出现改变了政客,也改变了师奶。
安妮在电影里,是一个催化剂和显形药水, 他催化了这座城市的美好,也让政客和师奶都认识到了自己内心善良的一面。
政客变得不再那么虚伪,开诚布公待人;师奶也不再酗酒,开始在自己的中年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
所有的人因为安妮而改变,而安妮也让这座城市更加美好。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故事太假了。
但我就是喜欢这样没心没肺的大团圆结局,所有的坏人在最后都能得到救赎,阳光开朗,世界和平。
我觉得《安妮:纽约奇缘》里的世界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我们也能够因此而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善良的人总是占大多数的。
卡梅隆迪亚茨在疯女人烂片道路一去不复返
歌好听。戏一般。
这才是货真价实的主旋律。
结尾处理得相当smart啊,我觉得特别赞,为啥那么多人说不好!
…作死的熊孩子歌舞剧
Not bad at all. 现代植入的不错,彩蛋太多。Opportunity太一般,捞到金球提名无法理解,不过who am I的舞台感好棒!JamieFoxx全面弱爆脸谱化差评,Diaz没啥惊喜嘛。
「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升级版——霸道总裁收养我。歌舞片的想法和音乐好歹让大俗套略微有点新意。人设基本抄《神偷奶爸》,但大反转的桥段真是烂!透!了!真正厉害的家伙根本不需要讨人喜欢——我向来这么以为。但现代竞选制度最后胜出的总是「最受欢迎的候选人」。从这个角度也算有现实讽刺意义罢
好欢乐活泼的一部电影,歌曲好听。
跟我最好的朋友们一起看的 虽然不算太出彩 可是看着很欢乐。
心头爱
让人无法推荐的片子…但居然也有亮点
3.5 很暖的合家欢电影
很像自己初高中看的青春剧,现在看虽然幼稚了点但还是觉得不错的
兒童片
歌舞片太吵,不是偶的菜
缺少4分钟不知在哪里
好欢乐的电影 适合全家观看 圣诞节或是寒暑假
演着演着就唱起来跳起来还是有点接受不能
中规中矩,不算出彩,火候不够
童话。本版本的角色们真的特别New York,简直像iPhone广告里走出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