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这一部歌舞+励志路线的片子。
翻拍自20年前的老片子,而这部新片子风格依旧保持了青少年热血励志的套路。
当然OST的确是全片最大的亮点,至少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应约。
很自然地想起了N多年前的梦想。
自己也曾经和片子中那群小盆友一样很鸡血地渴望能成为艺术院校的一份子。
尤其是开头Auction Day时大家的那种场面,还是很熟悉滴。
现在想来,觉得一切都是如此的Amazing,当年自己竟然也会是他们中的一员。
我曾经梦想自己能考进电影学院,当然不可能是表演系。
高中时和阿Tall一直很狂血地做梦自己也许有一天能成为名扬四海的导演。
小盆友的梦想总是很单纯的,而当梦想照进现实时,在现在看来一切总是那么幼稚纯净得近乎一层不染。
而现在看来,也许就像片中的主人公一样,最初时总是对理想充满幻想和憧憬。
后来阿Tall去了美术学院,再后来去了列宾继续他的梦想。
而我则早已经把那时的梦想收拾进了记忆中,只是偶尔拿出来摊晒在阳光下,回味。
把梦想风干,等老了晾出来,下酒。
后来,我很规矩的沿着传统中国好学生应该进行的路线读大学、研究生直到现在。
所以当你最开始看到那些冰冷的实验仪器时,你会发现他们和镜头、胶片有着如此鲜明的血统和特征。
而现在,我则喜欢把一直陪伴自己的仪器当成摄影镜头一样,去证明和表达——科学青年和电影青年一样,他们都是在用手中的工具来表达一个中心思想,来表达一种内心的诉求。
只是前者是在表达大自然的理性,而后者是在表达个人主义的感性而已。
科学青年和电影青年,其实并不矛盾。
所以,当阿Tall回国和兄弟们一帮吃饭聚会时,我们还会说起N年前的那些梦想,我们窝在一方不大的课桌前——桌上堆满了发散思维和练习册和课本以及无数的教辅,黑板上写着满满的公式和结题思路,而我们却偷偷的聊着N多年后的彼此,画家、电影导演...而真实的是N多年后,他还在继续走在梦想的道路上,而我把梦想交给了科学。
一切终有姻缘,就像现在所做一切,我一直认为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的践行梦想。
科学研究和电影都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只是后者看上去更浪漫。
做一个浪漫的科学青年,如同拍摄精彩的电影。
前几天,听到朋友说,现在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也不好找工作。
想进电影学院当导演,结果工作不好找;想进唱片公司或者经纪公司当经纪人,结果是娱乐行业明显不景气;想进出版社当编辑,结果听朋友说策划一系列叫座的图书最后盈利是负数。
现实太残忍了。
当小盆友开始长大时,梦想就成了奢侈品,所以诸如类似的电影,我觉得更显珍贵,偶尔拿出来温习一下,才会发现自己真实的存在感,原来自己从未老去。
梦想也从未老去。
以上。
在名扬四海以前的学生们 B站版本是2小时加长版。
感动。
本来以为只有自己是因为一首歌决定看的这部电影,结果看到弹幕很多人都是冲着告白的《Try》来的,没想到这首歌远比电影本身出名。
虽然没看过原版的1980版,但这版作为歌舞电影,音乐真的无可挑剔,音乐穿透力也很强。
舞蹈的镜头感和演员力量的呈现都很生动,每一场歌舞都有着极强的视觉表现力,能让观众共情到角色,和他们一样年轻、激情、满怀梦想、野蛮生长。
整部电影观看的过程,心里都翻涌着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动,那种逐梦的热情,是真的可以将观众点燃的。
很喜欢对角色们成长的刻画,形象气质的改变,能在一部片子里完整呈现,而不是一直挂着teenager标签。
整体还是很让人感到很惊喜的,白人女主一开始麻花辫的青涩,懵懂,天真,有点认真的较真,钻牛角尖,到后面的知性学姐气场,被演员拿捏得很到位。
看到一半时,一直很担心出现狗血爱情剧情,也担心为了跟白人cp对称强行凑黑人cp,亚裔cp之类,过多的情情爱爱占用宝贵的视觉呈现时间。
事实证明我多虑了,担心的师生恋、过多的潜规则刻画、过多的情侣之类……并没有出现,整部影片最让人打动的反而是黑人女主和她的guys们的友情。
因为两位朋友比她更先相信她的歌唱能力,也让她找到并相信了真正的自己——那个可以用歌喉证明自己天赋的女王,所以她毅然放弃了有可能成功的签约计划,让自己继续“打包出售”,而从头到尾都没有刻意去描述他们三人之间存在所谓“爱情”。
这点真的很打动我,在追寻梦想的时候,女孩们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个group,而不是lovers。
不需要是因为爱情才感兴趣,也可以是因为天赋而折服。
另一点我非常喜欢的,是在学生故事里面对老师们的刻画。
不会放弃天赋学生的老师,耐心的不断帮助学生面对过去、教导他们用心成为一个真正演员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去酒吧演出,能和学生们接梗,开嗓便点燃全场的老师。
老师们的刻画让人恍惚看到30年后的学生们,也许他们没有成名,最终回来做了老师,最好的老师。
整体故事呈现的还是非常童话的。
没有逼人至死地的贷款,只有30岁以前给父亲打工。
没有事实的性侵,只有道歉后依旧能牵手的爱人。
没有背叛后分道扬镳的队友,只有舞台,表演,展现真正的自我。
没有爆裂鼓手里那样令人绝望的老师,只有在迈向深渊前抱紧你的朋友。
没有毒品、情色、赌博、嫉妒、事故、暴力、精神控制等等一切让人绝望的事实,只有点头的父母,畅谈的老师,身后的退路,前进的仕途。
不过黑暗的故事已经够多了,看点阳光的童话没什么不好。
一点点遗憾:艺术学院描述重点均在表演和歌舞,对乐器的刻画很薄弱 唯一的亚裔面孔是肄业结局。
顺便Joey这名真的好多亚裔都在用
你有想过名扬四海吗?
你有想过成功吗?
或许很多人都想过。
他们也想过,一群纽约表演艺术学校的年轻人。
阿什与凯这所学校,一万人中才挑选一百人,可想而知,能进这所学校的学生都很优秀。
这些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才艺,会舞蹈、钢琴、表演、唱歌等等,每个人在我看来都很优秀很厉害。
可是,生活往往不是这样的,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并不顺利。
劳顿,一个古典钢琴弹奏者,得到老师的认可,得到同学的夸奖,以后走古典钢琴的道路可谓是前途光明,可是她并没有找到自己,她并不快乐。
偌大的一个演奏厅,一架钢琴,只有劳顿一个人,她刚开始弹得不好,像是找不到自己的快乐。
然后,她释然了,放开了自己,唱出了自己。
双手在黑白键跳跃,歌声却迷倒了在一旁偷听的潘尼。
边弹边唱的劳顿分享这首歌的歌词:《Out Here On My Own》有时候我在想 我从哪里来 我是谁 我适合这里吗坚定信念 实在太艰难 我禹禹独行 我们都在证实我们是谁 也总是追寻 冉冉升起的明星 让它指引着我照亮回家的路 我踽踽独行 当我失落 感到难过时我闭上眼睛 这样就能和你在一起宝贝 为了我 坚强起来宝贝 你属于我帮我渡过难关 我需要你有时候我在想 我从哪里来 我是谁 我适合这里吗或许我可能会输 但是不会放弃在这里 我踽踽独行在这里 我踽踽独行不得不说,观看这部电影,听音乐是一件让人享受的事情,当我听到她唱这首歌的时候,深有感触,像是带着枷锁的自己在寻找自由。
可见的,她之前过得并不开心,当她告诉父亲要帮助教授去酒馆演奏的时候,父亲顿时生气极了,还以“让她退学”为理由强烈的拒绝她。
这时候,她是无助的,是不快乐的。
会在心里想“自己是谁,从哪里来,适合这里吗”父母并不在乎她的爱好、快乐,而只是一味地让她去学习古典音乐。
但是,随着电影情节的推进,在潘尼的引导下,她渐渐地找到了自己。
她的声音得到大家的认可,她也渐渐找到了自己。
在音乐的海洋里,她快乐地徜徉,已不能再钢琴里找到自己。
找到自己的劳顿,更自信,更快乐,更像自己。
成功是在清晨醒来 对于要做的事心驰神往。
在舞台演唱的劳顿潘尼,一个失去妹妹的想成为演员的人。
内心是被封闭的,不愿告诉他人自己的伤心事,认为没有人会在意这些。
自己沉默,寡言。
找不到自己,打不开自己,所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起色。
人生有幸的是遇上一名好老师。
潘尼他就遇到了,达顿老师告诉他:所有你引以为耻的东西所有你深藏心底的秘密所有你想改变的事情这就是 你是谁这就是你的力量之源如果否认它 那么你就什么都不是而且永远也做不了一名演员你应该开始打破你心里的围墙并接受你所处的环境告诉别人真相
潘尼与达顿他沉思了,他领悟了。
在一次表演中,他勇敢地唱出了自己的故事,放开了自己。
得到现场人的欢呼、赞美,他一直地放不下终于有一天放下了,找到了自己,让他自己都释然了,一切并没有那么的难。
要勇敢地打破自己心里的围墙,或许得到的就和自己所想的不一样。
成功是快乐、自由和友情。
潘尼与妈妈对话
潘尼与妈妈对话名扬四海也好,追逐成功也好, 都是没有错的,但前提是你能找到自己,认清自己。
你自己的长处,你所适合的事情,你所喜欢的东西,让你快乐的、开心的,是你自己愿意去做的事情,而在寻找、追逐真正自己的路上,或许会有阻碍、困难的,但都需要你自己迈过去,没有人可以帮你,最多是指引你方法,要走的路还是自己路。
找到自己,让自己沉浸在所爱之中,阳光就会出现在前方。
就像凯在电影中所说:有些东西并不是成功成功不是名声 金钱或者权利成功是在清晨醒来 对于要做的事心驰神往甚至脚步轻快得要飞起来成功是跟你所爱的人一起工作成功与世界相联 为人们所感知它找到一种方法让人们融合起来那些除了都拥有梦想而没有其他共同点的人们成功就是晚上入睡时候知道今日自己做到了最好成功是快乐 自由和友情成功是爱
凯名扬四海背后的真正意义是找到自己。
当你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就意味着要努力前行。
然后,你做出决定的那一刻,你也就拥有了一切。
《名扬四海》
it's not fame. it's not money or power. success is waking up in the morning, so excited about what you have to do. that you literally fly out the door. it's getting to work with people you love. success is connecting with the world and making people feel. it's finding a way to bind together people who have nothing in common but a dream. it's falling asleep at night knowing you did the best job you could. success is joy and freedom and friendship. and success is love.
有个日本小美妞,年纪轻轻就拍电影、剧集,渐渐风生水起,红了个通透。
这几年,她工作繁重,走到哪里都脱不了一脸疲态,挑剔的看客不买帐了,每次说到她就异常刻薄,集体批评她的皮肤、身材和眼袋。
我有点儿喜欢这个小美妞,每次都挤在围观群众中默不作声,暗自思忖:要用皱纹来判断一个人,还是靠近一个人?
前不久,看了铃木保奈美的杂志新照。
长发紧紧地束在脑后,眉修得很精致,还是那样地笑,眼睛稍微眯起,流出一份独特的媚,唇边的笑纹因为深刻索性不遮不掩。
是的,‘莉香’老了。
可她依然美得骄傲、坦荡,倔强、直率的灵气,在岁月的雕刻中,丝毫没有损耗。
我已没了耐性,不会再看一遍《东爱》,但还是和记忆中的某次心悸,再次短兵交接。
当一个人极年轻的时候,读杜拉斯,念着“与你那时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之类的句子,难保偷偷嘀咕‘鬼扯’。
然后,自己慢慢老了,疲了,某一天突然醍醐灌顶,笑起来,哦哦哦,原来那话是这意思啊。
我喜欢关于年青人梦想的电影,所以看到2009版的《Fame》,还是会迫不及待,去打量最年轻、最有才的孩子有着怎样的热切眼神。
我讨厌把年青人的梦想当作一个消费的对象,一旦做梦的孩子不再年轻,现实的破碎像一块避之不及的砺石,不由分说地擦过他们的神经,所以,我不再记挂1980版的《Fame》,有些感触不需纪念。
29年过去,还是在纽约,依然是那所艺术学校,继续涌进大群想要名扬四海的年青人。
要怎么解释时间这回事?
不同的世代,就是不同的世界。
这些孩子的才华更出众,面容更俊美,目光更焦灼,野心更直白,梦想像不断膨胀的年轮,有了更大的直径。
但是,成长的痛苦,一样都没有少。
他们学习追逐爱情,练习执着和勇敢,在猜疑和愧疚中彼此伤害,在成败纠葛中拒绝和放弃;他们尝试跨越融和,寻找朋友,寻求合作,在磨合中成就真我,也历练忠诚和友情;他们被迫看清自我,被现实的狭仄挤压着踩到底线,在放弃金钱、放弃前程、甚至放弃自我的抉择中崩溃、忍痛、受骗;他们背负家族的沉重和亲人的压力,被愤怒压抑着,不知道自己是谁而无比困惑,不能接受过去的历史而无法承认真实的自己……人生没有里程碑,停下来回看他人的青春,即使感同身受,也无法改变来时路。
岁月教给我们的每一课,决定了我们如何成为自己,也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才华和成功有着怎样的联系,偏执和坚持之间的一线距离,诱惑和机会往往二合为一,爱情可以是救赎也可以是疤痕。
曾经熟悉的面孔生出了纵横的纹路,若你知晓时光的力度,却依旧能留着过去的见证而坦然一笑,那么听到最年轻的孩子为了梦想引吭高歌,就是抵挡不了现实的锋利,你也可以微昂起头,凝视他们征服这个世界的希望。
I never though, it's so impressed to me. The movie script about the P.A. students college life, 4 years, from freshman to senior. And there, many things happened, about study, about love, about life, about future. There's up and down for everyone, but, they did it.I love this movie.it bring me back to the old days when I was in college, and the years after I graduated. Long long story, but step by step and more and more better.Let's sign for it.Understand other people, you'll begin to understand yourself.我的三脚猫鹦哥里斯。
向来不太喜欢歌舞片,这种类型的也就看过如果·爱和理发师陶德(不知道算不算)。
美术老师在课上播出来的时候我是比较怀疑我能否看下去。
没想到开头的30分钟是那么的惊艳,剪接凌厉,配乐恰当,一口气推出了几位个性凛然的主角却不显烦琐,很是有那种往经典发展的势头。
当时我就上了豆瓣给这片子打了个五星,并且tags标上励志,青春,我甚至为饭堂那场戏激动地全身发抖,并深深妒忌那帮年轻人能有如此好的环境和机会do what they want。
这是完美的开局:性格、观点、背景在面试中看出端倪,张狂、青春、才华,全都融进了那场饭堂戏中。
可惜越往后发展,几位主角的小团体式分叉主线发展得越来越拖沓沉闷,既没有明确得把它们粘合在一起,每条线也简单地流于表层,没有往深里发掘,比如是片头珍妮过于紧张的性格描写伏笔就完全被遗忘(让人遗憾的是此人和唱歌帅哥后来完全只有一条爱情线),马力克和丹尼斯各自家庭线的戏剧冲突也是仅仅是隔靴瘙痒,跳芭蕾的帅哥心理描绘也不够,可是这片子足足2个小时哟,放到哪去了?
过多篇幅献给了歌舞,缺乏心理变化的描绘是全片败笔,特别是这种多主角式且没有核心主角的路数。
很简单,看看《死亡诗社》或者更相近的《六楼后座》,高下立判。
看完全片后很淡定得减了两颗星。
整片给四星到四星半。
Marco唱的小羊曲子跟追MM曲子实在是感染力太强了,入学时候和毕业时候的倒不如那两首好,加半星,小孩子长好可爱,戴帽子尤其可爱,角色又讨喜,加半星。
老师唱的那首赞到惨绝人寰(﹁"﹁),加半星。
Denise按理说应该是歌声最应该有感染力的一个,可是直到毕业那句“Hold your dreams”之前我没感觉出来,不加星。
另外好女王的金发舞蹈MM让人想跪拜啊。。。
捂脸对了好像加来加去这片子我给了五星半到六星啊。。。
真让人费解
之前写的几篇影评,都是在看过其他一些比较好的影评之后才动笔。
这次,我希望写出一些自己的感想再说,不要掺杂对其他人的想法的共鸣或者什么的。
说实在话,我小的时候有过很多梦想,但都只是说说而已,没有认真想过。
也是因为父母也没有认真地对待,只是认为那是小孩子一时兴起的想法,不是什么真正的路。
我的路,他们早已为我设计好了。
和所有其他的孩子一样,上大学,找份稳定的工作。
等到了大学了,才开始真正接触外面的世界。
因此大学三年看了很多部关于梦想和追梦的电影。
且不说美国的价值观渗透什么的,但确实这些电影引发了我的思考,也引起了我的纠结。
要知道,当一个人18年都没有怎么认真想过关于自己的事情的时候,突然之间脑袋中充满了对未来和梦想的疑惑和疑问,实在是纠结和不安的。
但思考和思索,却付出时间的代价才能逐渐成形。
我付出了很多的时间。
到最近,我做了一个职业性格测试,才发现自己小时候所梦想的职业,正是我的性格所符合的职业。
那一长串的职业规划中,都是那些我原本梦想但是没有认真对待的东西。
这让我陷入了恐慌和后悔。
我开始觉得自己的起步和认识实在是太慢太慢了。
我能不能现在开始?重新开始?
重新选择?
但这是需要更多代价的,我发现。
因为大学三年,或者说我此前所有的人生,都是在为其他的东西做准备。
如果现在重新开始,就等于此前的准备几乎派不上用场,而且还要重新花费时间和精力。
其实这个我都不怕,我怕的是金钱的花费。
习惯了依赖,习惯了没有生存的后顾之忧,我不敢到现在来说,重新开始。
以前我看的那些励志的追梦的电影,全都有一个毛病,就是忽略主角们在人后的艰难的奋斗和付出。
他们的汗水泪水和反复练习锁带来的苦痛,全都忽略。
取而代之的是失意和沮丧,似乎主角们的实力是与生俱来的,所有的毛病就只出在意志和自信上面。
然后在各种说教一般的鼓励下,主角们都神一般的崛起,成功,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只要你的意识改变,多些自信,就什么都能做成了。
我当初,相信了。
最近发现,成功,不仅仅是这么一点点因素可以造就的。
因此我欣赏这部电影,就在于他还算比较真实。
起码在电影一开头就告诉你,成功是需要付出的,不是你相信“you gonna make it”就万事大吉了。
NO!
你需要刻苦的练习和付出。
每天从早到晚地练习,这已经不是你喜不喜欢的问题,而是一项职业,一项专业,你必须做。
当然,这部戏还是离不开美国古板的价值观:be yourself。
那个黑人女生的角色就是为了说明这一点而存在的。
在此不多讨论。
第二个我欣赏的就是这部戏多多少少还是说明了一些社会,或者说世界给予每个个体的客观条件或者说是局限。
比如想当成功的演员就会遇上想占你便宜的前辈,想当成功的歌手就可能要从团体中单飞,想当早些成功,就可能不能毕业,想当芭蕾舞者,就可能……不能实现理想,只因为你的实力并不足够,而不是你渴望的程度比别人少。
我喜欢那些比较现实的电影。
这并不是说喜剧就不能现实,不是吗?
其实看完这部电影以后,也不能解决我的实际问题。
我明白的。
但是,我希望我多写,多锻炼。
早做准备,早进步。
这也是为我以后,打基础。
令我感动的是,这部青春歌舞片并没有像《油脂》《mean girls》里那些青少年们的青春一样只展现青春最美好、最玛丽苏的一面,也没有像其他纯爱电影有过于狗血的情节或激烈的冲突。
《名扬四海》说到底是一群艺术生的青春,也是我们普通人的青春。
一开始大家都怀着热爱进入他们梦寐以求的P.A,每个人都天赋异禀。
一开始我很羡慕这群人,但是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回到家之后告诉爸妈自己想要参演《芝加哥》会练琴练到很晚,却因为不符合爸爸“古典音乐的标准”而遭受拒绝;是回到家以后被单亲母亲知道自己偷偷去了艺校,母亲没钱供养且以“不会拥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而遭到母亲要求退学的“威胁”(在此有共鸣到狠狠哭泣);是在课堂上弹出与老师的要求背道而驰的音乐被老师讽刺和教训;是被名利迷住双眼背叛男友险遭揩油男的“潜规则”;是“你的天赋和努力不够当一个专业舞者,但你可以做一名舞蹈老师”…好像这些不止是青春期,更是人生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现实打击。
但他们的青春并没有完全被这些阴影笼罩,却个个鲜活,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缺陷里找到突破口,在废墟上搭建了自己的彩虹桥,继续发光发热。
Try这首歌是唯一亮点。
群像式,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在追逐不同的梦想比较喜欢的情节:1.发掘黑妹惊人唱歌天赋,声线歌喉穿透力太绝了,跟其他歌手相比开口就是next level2.告白歌曲try现场版3.励志做导演的拍电影被骗,女主面试配角被骗电影一开始就是非常激烈的艺术生海选现场,餐厅即兴表演那段真的体现了才华横溢的青春,结尾印证了梦想和现实的差别…名扬四海,有名气了,就各自分别了
剪辑太烂。太多分线,全都不饱满。这么弱的结尾表演也拿得出手。。。
歌好听,很青春,就是剧情太破碎了,讲很多人但都没讲好的感觉,就小黑人女孩给我的印象深刻。本来可以拍成不错的励志片的。。。。
女主很美~但是剧情发展太快了,拍拍电视剧还不错电影就啥都说不清楚了。。。
唉,自己本来的话是想下80年版的,很明显下错了,不过这个版本剪辑还将就,至少我可以看得下去。(主要原因,这也是它唯一的优点了,叙事结构什么的相当的一般,这么几天看了这么些音乐电影,再加上看了这个之后,我才感觉爆裂鼓手和大门确实已经算得上是同类型音乐电影之中数一数二的精品了,而迷墙可谓是神品。)
一开始好像在看《舞林争霸》的感觉,可能是由于有Kherington Payne的缘故,KK第一次拍戏,表现很不错。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但篇幅受限,很尴尬。没有觉得谁很失败,因为所有人都have a place to go.
Just Kherington
看的是123分钟的DVD版本。杰作!完美的群像!漂亮的角色设计,高水准的剪辑,对人的深深关怀。绝佳剧本。拍一部强大的群像影片有多么不容易,看看十三钗就知道了。但艾伦帕克做到了。艺术生必看。
总的故事是很不错的,很有心意,主角们也各有特色,就觉得主线不是很突出~~
if I walk, would you run. if I stop, would you come...
歌舞青春跟乃比根本就是浮云! 让我这种持续低迷期的人终于找到点动力
翻拍的青春电影。。想成名如何成名以及奋斗流泪的故事。。感觉都是一群为梦想而活有才气有艺术气的少年。。无论结果如何我们曾经努力过。。
对超会跳舞的金发姑娘印象最为深刻,可惜戏份太少。中间那段舞跳的真是太好了。可能分支太多,在一部电影里反而都讲不好。
星是加给《try》这首歌的和开头那场展示艺术学院下课时间的歌舞的,让人心神向往啊!!
一首歌搞掂女主角搞掂埋我.毕业真係好感动
名扬四海只是生命诸多范式之一,并不是所有人都要由此途径来实现自己。就像泰戈尔那美丽的诗句所写的:没有现在以外的神秘,不强求那做不到的事情。我们没有向空举手寻求希望以外的东西。我们付与,我们取得,这就够了。 ps这才是教育发现真的自己做回自己!
IMDb只有4分的片子,豆瓣都快8分了
逐梦路上,充满坎坷。坚持自己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很困难。成长的代价,有的时候也是很高的。取决于你如何去看。有的时候,才华和机遇总是不能同步。所以,沉淀自己,守住自己很重要。
本来很看好这部片子的。但似乎人物的情感刻画不深刻,转折也够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