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我在北京英皇中心参加了电影《倒仓》的首映礼,那天下午不仅参加了媒体场,还在观影团组织的映后中跟主创进行了简短交流。
其实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已经成长了7年了,早在我刚调入中国戏曲学院工作的2017年,导演张裕笛就到学校附中取景,或许正是那次契机让她接触到一群自幼学习京剧的孩子,继而才有了《倒仓》的雏形;后来在2021年,剧本入选FIRST影展年度电影计划,直到今年6月该片在上影节放映后反响非凡,我就断定这部片子一定完成度很高,没成想首映礼看后甚觉超乎预期。
在当下相对类型化的商业片和国漫扎堆的暑期档中,这绝对是一股清流,所以在这里,真心推荐给大家!
戏曲演员在青春期发育时嗓音会变低、变哑,这种现象在梨园行被称为倒仓。
观影之前,从影片名字到宣传片中那些戏校的场景,再到主创演员有从我们学校昆曲专业毕业的陈少熙和国家京剧院的小生演员宋小川等,理所当然在我的认知里,这是一部讲述戏曲人故事的电影;可是看到电影类型打着“青春”标签后,我疑惑了,直到观影结束后我自己给这部片子又重新定义为“戏曲题材的外衣包裹着青春故事的内核”;由于人的认知深化是需要时间的,直到思考了一晚上后,我才恍然顿悟到这是一部用青春和戏曲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关键词去混搭,内核实则是自由的主题。
一、戏曲中的束缚先聊第一个关键词“戏曲”,看戏人群多为银发族,这是不可争论的现状。
这个现状的背后有多种因素,其中有一个因素就是很多戏曲人误把束缚当规矩,限制了艺术本该有的自由性。
我虽非戏曲科班出身,但这几年工作原因接触了很多梨园行的人和事,这个圈里的规矩,影片只呈现了皮毛而已,相当克制,像近年来听闻的有些师门之争、门派对立甚至个别“戏霸”,也有些听起来可笑的规制,这些都是束缚在业务之上从而让学校的学生、舞台上的演员无法获得真正艺术上的自由,而这份自由恰恰是艺术中的精髓,缺少了它,只能是“匠”而不能是“艺”,就像我常常看到很多技艺精湛的舞蹈演员最后到了杂技团一样。
本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视角,即把戏曲和青春放置在一个范畴里去类比,这样我们不妨把戏曲想象成一个老人,如何做到返老还童,这就形成了一个思考。
影片中呈现出孙小磊(边程饰)唯他爷爷独尊,用章大爷(宋小川饰)的话就是“只有你爷爷唱的是戏,别的名家就不是戏啊”;影片也呈现了孙父(刘钧饰)故步自封的态度,从他的盲目自信于梨园世家的出身和望子成“角儿”的那份狂躁,外加在盔箱、行当等方面呈现出如此多的人为规矩,这些相加你必然会觉得戏曲这门艺术太不自由了,太端着了,太束缚了,甚至觉得从人情、事物到剧目都是那般老套。
二、青春里的自由每年寒暑假档期,都有大量的青春片上映,青春的本质在我看来即自由,无论从《少年的你》《盛夏未来》到《再见少年》《念念相忘》再到《沙漏》等近年来一系列青春类型片,主角们似乎总要面临内心的抉择,一面是如友情或爱情的真挚感情,一面是社会关于成功规定性下的学业和未来,他们在挣扎后仍然选择了前者,选择了珍贵的情谊,要知道成人的世界是“算计得失”“衡量利弊”的,而青春期的少年则是遵从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
尽管常常青春片多为疼痛的,最终收尾的字母中也多数是和少管所、监狱等有关,但是试想将我们自己代入剧情中,多年后问自己“你后悔吗”,我相信大家也都会斩钉截铁给出“不后悔”的答案,因为“青春仅一次”。
映后有个影迷问边程暗恋是需要说出来还是隐藏着,记得他给的回答是“看你怎么舒服怎么来,自己觉得开心就好”,看似这个有点自私的回答却是存在主义的生动实践。
青春就是要遵从内心,这和这部影片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电影中,主角团是一群阳光少年,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最大的特性就是追求自由,看看时佳慧(周美君饰)身上的飒爽,尽管在世俗眼里,她这样一个“女老生”会因角色和性别的错位而常常被同学开刷,她仍不受干扰;看看谢天赐(陈少熙饰),阳光下的少年感几乎快溢出屏幕了;在看看三个人跳湖那场戏,他们那种可以暂时逃离疼痛而享受当下的能力,荧幕前的我也想跟着一起跳下去;最后舞台上女老生、男旦、王老师(张驰饰)所扮的丑行和章老师傅重新扎上靠,生旦净丑在舞台上的那一幕出现时真有种《年会不能停》的那份“High”;最后火车离别时三个少年边跑边唱起那段《定军山》的选段,泪点很高的我当时秒哭。
这就是青春的感染力,电影抓住了青春的精髓。
三、青春和戏曲的同质异构任何事物要搭配,首先得是同一个范畴,青春和戏曲如何放置在一个范畴进行讨论,这就是电影的高超之处。
多数人抱有“戏曲传统守旧”的认知,通过孙小磊这一出身于京剧世家、在父亲望子成角延续家族事业的期待下,经历了倒仓失败,原本人生绝望之时,身边出现了一群跟他不一样的孩子,把他从自己那个封闭的世界“拔”出来,找到了人生新的未来之路,彼此获得了治愈,也完成了人物的弧光。
从青春的角度出发,告诫我们:人生的路不止一条,巧换赛道天地宽;从戏曲的角度出发,给那些守旧的戏曲人一个启示:唯有放下“身段”,守正创新,方可返老还童!
另外,电影本体之外也有几重加持:第一是“十个勤天”的成员陈少熙就毕业于我所工作的中国戏曲学院,他本人在映后也坦言,自己本人也经历过倒仓,并且目前工作相较于当初的昆曲表演专业来讲也属于转行,这就从演员的亲身经历阐释了电影的主题;关于倒仓这个现象,在戏曲甚至美声、民歌的声乐训练中,的确是事业线的命运转折点,但是对于相对开放的流行歌曲来讲似乎并非那么绝对,像歌手杨坤,就是倒仓失败后却能“主动误取”,巧妙利用这份独特的音色找到自己的风格;另外,很多歌手在出现像后天声带小结等问题时,也并不是就“一棍子打死”,很多著名歌唱家并没有手术,而通过科学技术的调整突破了这个瓶颈。
总之,人是活的,自信点、放开点,办法总比问题多!
这里只对电影剧情中涉及的戏曲和戏曲人做出评论,以便找到主题。
切勿对号入座,戏曲作为我国艺术的瑰宝这点毋庸置疑。
不揣浅陋,略侧管见,为的是好电影能分享给一切喜欢电影艺术的人!
关于倒仓这部电影其实一个演员我都不认识,但是完全超过我预期的一部电影去看之前在地铁上搜了一下倒仓的含义,是指男性戏曲演员在青春期发育时嗓音变低或变哑的现象。
倒仓就像一个必然出现的巨大的x,不知道前面的情况会是怎么样,或是相安无事或是要放弃十来年自己的成长轨迹。
倒仓就像每个人的成长痛一样。
整个影片围绕着一个比赛展开孙小磊作为著名京剧演员的子孙,是父亲没有完成爷爷使命下负担着不属于自己理想重任的小孩,并且他认为这是正确的且服从的,父亲的各种打压,不断想用孙小磊来圆满自己在经历倒仓后颓败的人生。
孙小磊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喜欢京剧,但也算有天赋走上这条路,有些逼迫性的要求自己去努力,害怕父亲发现自己没选上小青苗的失望,害怕倒仓,害怕自己唱不了老生要去当父亲口中那些服务别人的配角,不可以去当旦角。
恐惧和焦虑是属于他的成长痛。
而对于谢天赐,他像是受伤很久,逐渐形成自己的保护机制,其实很在意,但装作不在意。
对于谢天赐着墨是点到为止的,大多是观众的想象,他可能有不健康的家庭关系,被父亲觉得不争气的小孩,或者任何成就都仿佛跟他的父亲有所关系,当孙小磊气上来说到你的成绩就是靠你爸的气愤。
所以他选择去北京,仿佛是去找寻方法证明自己。
最后想说时佳慧,我觉得这个角色的设计很好,前半部分当大家称之为“时哥”“不男不女”“女生唱老生,绝对走后门”我一直很难受。
但就是这种直观的表现方式,就像是很多时候女性做一件事情做得好的时候人们会刻意模糊性别,甚至在一些时候突然就特别强调你的性别。
她很厉害、很要强、是短发就要被简单的贴上男性化的标签。
这不仅是一种对男女特质的刻板印象,更是这种简单的分类方法,让不属于主流性别标签的人们陷入痛苦。
女性不能做头冠箱子上会犯忌讳,但男性可以。
时佳慧的反抗方式是不管就要坐在上面,孙小磊从最开始自己站着也陪她坐上了箱子。
其实时佳慧是有自己女性意识觉醒,从一开始对那些男性化称呼没什么反驳,到后来对别人用男性化词语来形容自己时的反抗和不满。
以及在同龄男生倒仓的过程中,她也有自己的x,就是对自己性别的认同感,一边她开始想要展现自己的女性特质,一边又因为她扮演的京剧角色最好不要有女性特质的迷茫中。
很高兴电影能够为我们展现出来。
随着三个人在真正游湖上岸后的争吵,都揭出彼此最痛苦的部分。
倒仓的出现,当危险被戳破后,不管发生什么都还是要继续生活,经历了成长痛以后,我们才开始逐渐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
即使以前的自己不符合主流价值就不会再做,但是现在我足够了解自己,所以有勇气去做。
唱不了老生就当旦角,没有大嗓也有小嗓,人生总是有着诸多的选择。
这部电影或许并不完美,但是就像夏天里偶尔清爽的一阵风,温暖但很惬意。
(在地铁上写下这些)
连续三场杭州路演1/3。
编剧映后。
少有的京剧题材片。
🍓缺点:1️⃣色调乡土。
妆造素。
场景普通。
家庭环境窒息 (父母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虚荣心 真的令人窒息,父亲讲话好像傻b)2️⃣叙事情感并不强烈。
3️⃣男主选角 觉得太扭扭捏捏了。
(人物上可能受限于拍摄成本)4️⃣剧本上 感觉视角有点狭窄了,就是单纯讲了个故事 反映了个现象而没有更多的延伸意义。
5️⃣电影有一个通用的问题 是自己的拍摄意愿不去迎合市场,播出来就容易没有视觉好体验没有市场。
🍓优点:剧情一开始觉得很普通 ,越看到后面越有东西,南加大 还是有点质量的。
1️⃣拍清楚了故事,拍出了敬畏心,拍出了专业边缘了解感(戏剧台下功夫台上就几个瞬间)。
导演/编剧 很有使命感。
2️⃣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性别认同(性别焦虑)。
3️⃣剧情上有一幕三人情感冲突的设置 ,台词直白真实 ,应该是有过人物角度的思考。
还有注意到了人物鞋子的设计好贴切。
🍓收获1️⃣戏剧和电影还是不一样的。
虽然都是在表演。
2️⃣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表现和传播 是一个路径。
3️⃣编剧提到从一个变声想法到项目落地,一路绿灯 很顺利。
蛮欣慰的。
“准备好的 机会总会来”编剧姐姐好有表达能力 ,专业名词一蹦一蹦的我都没听懂来着哈哈,文字功底可见一斑牛牛的。
看完啦~感触很多,也让我重返了18岁一样哈哈。
这就是青春啊,少年少女们面对人生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扰和梦想…很羡慕剧中几位之间的友情戏,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也会有争吵,都说友谊就是一场不断告别的旅行,虽然不能陪你走到最后,但每一段都会是难忘且美好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对戏曲以及其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多的兴趣与关注,敬佩所有一直在坚持且传承非遗的老师们!
电影《倒仓》讲述的是十五岁的少年孙小磊和好友时佳慧、谢天赐共同迎接着成长必经的痛与乐,在追梦过程中也逐渐找寻到了更好的自己。
探讨了青春期的多重面貌,包括友情、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和解,以及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影片通过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青春元素与传统戏曲元素相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青春故事
1.FIRST电影展上预算最低的电影。
2.获得冯小刚老师、陈砺志老师、猫眼等众多大佬的一致叫好支持。
对于新人导演来说,是绝对的超豪华阵容。
3.题材新颖,有大局观。
《倒仓》是指戏曲男孩的变声期,短短一两年的变声器对于卖唱吃饭的孩子来说,足以影响一生。
4.《倒仓》这个题材还能用到娱乐圈。
就讲花期少年们在高考、变声期、演艺事业三者之间的徘徊纠缠。
5.最后,套用冯小刚老师的一句话“这个题材,你不拍,我拍。
”
《倒仓》
《倒仓》
于乌迪内斯远东电影节上观看,感触如下:取材真实,就青春片题材而言,影片所还原的少年们的“成长环境”很贴合国内(或许已经是曾经)的戏曲选拔和培养体系。
也正因此,影片同时具有了幕前/幕后以及台上/台下的交织叠加。
我也在学校的京剧团呆过,看完很怀念每个周末和大家一起“排练”的日子。
氛围生动,就青春片体裁而言,影片所展现的少年们的“成长过程”真实细腻,这一过程被从生理/心理/社会人格三个方面呈现。
虽然主角团互相陪伴着彼此的成长,但是每个人又在不同的方面有着不同的成长速度和侧重,他们每人都来不及清楚地体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又如何能理解伙伴正面临的主要困扰呢?
或许这般的成长焦虑构成了影片本身情绪的起起伏伏。
内涵丰富,首先在我看来电影非常“尊重国粹”,就像刚才提到的,幕前/台上的小演员们扮相好看,动作利落,唱段选择都非常的经典,而且兼顾了很多场面(伴奏者)的镜头(哈哈不过主角的扮演角色的转换真的能这么丝滑吗);幕前/台下对国内戏曲培训和选拔体系全景式还原做得不错,我感觉当时带我的老师也都那么想,那么说话,我们也都那么搭茬儿;幕后/台上可以看出演员们是带着戏曲功底来拍戏的,而且显然电影团队也是带着对于舞台以及京剧表演特性的思考来设计镜头的;幕后/台下是整个制作团队细心的平衡:如此观之,所以说只要是用一种平实的方式展现这种艺术形式的方方面面就是“尊重国粹”喽?
我认为这个话题值得更多的讨论!
但在这部电影的话题下,它主要关乎“青春”,以人的成长为核心,那么至少在观看电影的时空里,“国粹”被“尊重”了。
要是你还想继续思考,我们可以从文字游戏玩起,“国”对什么,“粹”对什么?
害,这么想来,我们可以从“人的成长”里找到些对法。
其次,我认为“倒仓”这个概念是值得解构的,这事儿意味着很多,电影儿里也说了,“倒仓”了就唱不上去了,唱不上去了就成不了角儿了,成不了角儿了你就……你就……你这辈子就这么着了!
哈哈,倒仓还成了个权力话语对不?
简单来说,想成“角儿”既不能是个“倒了仓”的,但也不能是个“倒不了仓的”。
这事儿不光定量,它得看你倒到个什么程度,也正是这会儿,权力露出了它的獠牙,“你得注意着点,不然你就完了!
”而且这事儿也定“性”!
一个小女孩儿,她来凑什么热闹!
你看这不,最后舞台上的角儿,男主角儿,是个“倒了仓”的“旦角儿”!
再结合之前的说法,倒了仓的他是个生理性征成熟的,心理有共情/感受能力的,社会人格上受人尊敬的角儿!
最后该说不说,电影在很多方面让我觉得亲切,比如微观的生活场景,人物说话的调儿这些,唯独取景让我很懵b,个人认为片中还原的生活场景有点emm……ai化,城市远景是都市化的,生活近景是大院化的,人物的语言习惯是北京话的,其他关于地域的暗示则是长江化的……现代中国的景观要素被林林总总地中和在了一起,但似乎没有与传统的文化体系撞个满怀。
我粗浅地认为,京剧曾经的流行以及当下的延续,都有着极强的地域性。
第一次写这个长的影评,如果有人看等夏天大陆上映了再来个详细展开!
倒仓——京剧声乐名词青春期“变声”过程,是专业演员职业生涯的重要时期,过渡不好嗓子就“废”了,再不能唱戏了,很多人倒仓失败后从事了其他相关的工作,如:琴师、鼓师或改武行、丑行等。
“倒仓”,这个名词在戏曲界是很熟悉的,几乎每个演员都有“倒仓”的体会。
很多学员和年轻的演员也许正亲身经历着“倒仓”。
每个人从幼年到青春期,身体迅速成长,各个器官,各种机能也随着发育、喉部是人体发声器官,它的发育变化尤为明显,喉结的突出,声音逐渐变低或突然变得嘶哑。
戏曲界把这个生理发育变化过程叫做“倒仓”,医学上叫做变声。
艺人在变声期问,年轻的演员和学员们都会感到自己失去了控制嗓音的能力,找不准音调。
嗓音也不稳定,带不持久,而且声音变劈、沙、沉闷,有时隔夜突然变得嘶哑。
勉强发高音时会出现怪音,或者在同一时间内谈话就会发出几个音调。
声音逐渐变得低沉,粗厚,男孩子大约降低一个八度,同时带有宽阔的胸音。
女孩子脱掉了柔嫩脆弱的童声,降低一个到三个音,逐渐变为成年女子的清脆嗓音。
在变声期,男孩嗓音变化较大,女孩嗓音变化较小,因为每个人的生理条件不同,声音恢复的时间也不同,一般的要经过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声音才逐渐恢复。
个别人变声后长时间嘶哑,要经过一到二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声音才慢慢地恢复过来。
从少年到青年基本上都要经过这一生理发育关(但也有的人变化不明显),但要保养好嗓子还需特别注意:倒仓期间不要再喊嗓练功,注意多休息,饮食上不要吃辛辣的的东西,少油腻,多蔬菜,要保持心情愉快,适量运动,这样才有可能平安度过倒仓期。
【倒仓】立意扑面而来一股新鲜气息 live house里唱京戏我真惊了😦最后汇报表演没听够怎么就插叙闪回了!
女生不能坐箱子原来是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的陋习啊哈哈爷爷辈不多做评价 爸爸辈的师兄弟都到知天命的年纪了 性格却不大相同 孙小磊爸爸教条、固执,观念陈旧 寄希望于好大儿 实则教他的全是行活 但好在他有转变 会思考 也逐渐接受儿子“大逆不道”的选择谢天赐爸爸唱成了名角儿 万人簇拥 言语高傲 连儿子见了他都有一种畏生生的怯懦 父母皆对儿子的鲜有关心 也是谢天赐野蛮生长的源头 他拥有充足的物质资源和贫瘠的精神世界 少年自由逐风才是他的归宿吧~被爸爸辈最看不起的章大伯反而最豁达 大隐隐于市 唱成角儿接受万人追捧也行 在只留一盏灯的排练室自唱自听 都行 “没有大嗓,还有小嗓呢”悦人不如悦己 人生何处不相逢?
话说回来 故事线略散 有很多细节没交代明白就一笔带过了 像技艺还需打磨的手织围巾 织着织着掉了几针 不影响整体但始终是是缺失 不是机器流水线的绝对完美 回想起来倒也会有几个片段来回跑马灯 可以说得上是有亮点碎片的 导演加油!
我真的很少会觉得电影不好看 这真是我唯一忍不住吐槽的电影了8月24日记:今天上午学完习抽空去看了《倒仓》,本来也没给它太大希望就想着学完习放松放松,现在看还好没给自己高期待。
主演几个演员演技都在线,选角也很合适,就是剧情太一般了。
首先是剪辑非常稀碎,整个电影都是一个个场景片段拼接成的,让人看的莫名其妙,经常一件事情有头无尾,我感觉偶尔几个镜头这样设计挺好的可以让人自己脑补,但是一直是这个方式就让人看的云里雾里。
其次是人物塑造很平,对于角色身份轻轻带过,只有男一的身份交代的多了些,有很多对电影矛盾有用的主演性格以及身份都没交代明白,女二出镜特别少,感觉整部电影都是围绕着男一,女一女二和男二都是工具人,男一需要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为了不剧透我感觉能说的也不多),电影主要矛盾和角色性格都表现的不太好,不知道导演想突出的是什么。
然后是剧情很一般,虽然电影名叫倒仓,但是整部电影看下来不知道导演想借倒仓说什么,感觉抓不住重点,最后也没有升华,其中有的镜头也很无聊,感觉对剧情推动一点作用没有,而且有点老套,我一个看电影从来不看手机的人也忍不住看起了手机。
甚至我感觉只有最后那一场戏最好看,虽然不看戏曲但是也被吸引了,片尾曲也超好听(比剧情好 这是能说的吗)电影院里人挺少的,我是因为少熙才去看的,估计其他人也是,对于少熙的表演我给满分,而且作为少熙第一部电影是必须支持的,这个观后感仅代表我自己,如果是少熙粉丝可以一看(但是少熙镜头不太多,但是很帅很有少年感演的也好),如果只是个普通观众犹豫要不要去看的,可以参考我的观后感,我单纯对电影客观评价,这部电影宣发也是靠少熙救活了要不然我估计要扑街
不知道是不是删减原因,很多事情没交代清楚,同时人物建构也不完整,很多角色成了工具人的存在。“倒仓”成了一个非常刻意的存在,且没有完全利用好营造戏剧冲突。优点嘛,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青春流水账….
睡了一觉起来,吵架了又和好了
做自己,不做被定义的自己。
这群年轻的主创们有想法,也有能力,值得去鼓励,尤其是他们做的还是一部京剧电影。
不光没有打通戏曲和观众间那层门槛和屏障,也借戏曲的壳讲了一个旧的不能再旧的故事,拍法相当笨拙,开头类似《世界》的长镜头以为略有想法,但背后仍然是那套青春悸动,成长焦虑换汤不换药的拍法,凌乱不堪,和戏里那套混搭的戏服一样混乱,无因的友谊,无因的和解,无因的热血,悬浮又松垮的人物背景,弧光近乎为零,周美君完全工具人角色实在遗憾。卡了个性别意识,性别焦虑和成长的母题还算切题,但执行起来难看至极,甚至还把京片子那股子爹味无缝移植过来了,饭桌中年男人推杯换盏唱戏神似《白塔之光》北京欢迎你。压抑的爸和家庭环境,近乎把刻板印象贴在脸上,反复强调倒仓实在败笔,配上僵硬的表演把最后一点对传统文化的感动摧毁殆尽。
The Midsummer's Voice,第18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最佳剧情长片提名。京剧的表现形式还是太小众了,大银幕上看尤甚,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亦是失衡、失控且失败的,董冬冬音乐没问题,但是放在这部作品来说,还是太格格不入了。巴黎奥运开幕向祖与占致敬,女老生、京剧名门、倒仓戏校学生合演京剧版燃冬。
7/10🎥观看影城:文化官环球杜比巨幕影城 6号厅 还是第一次看关于京剧的电影,通过这部电影让我对本来不怎么感兴趣的京剧,产生了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感觉对京剧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倒仓,意味着变声期到了,也代表着青春期来临了。用倒仓来当电影名字感觉把京剧和青春结合的刚刚好,电影本身也没有国产青春电影的通病,对少男少女间的情感表达的很好。总的来说,挺不错的,值得一看。
一个俗的不能俗的俗套电影。胜在表演上还不错。
其实就是青春剧,有青春期的叛逆。京剧版的《闪光少女》。很贴合国内的戏校培养戏曲苗子的体系。“贾宝玉”边程,你又到这部电影里来演唱戏的了。这部电影里有一些诸如倒仓、大嗓、小嗓、程派的术语。还有小生名家宋小川客串,并且担任京剧顾问。总之还是有一定观影门槛的,要求观众对戏曲有一定的了解。不过,就像当时看《闪光少女》的感动,看到年轻人传承传统文化内心还是很温暖的。结尾煽情?我乐意看到这种形式的煽情。最后唱《定军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
看了第一个长镜头以为有多牛逼,结果就是想装又不知道怎么装。总体剧情无聊老套,具体实施莫名其妙
真是清新又美好的青春片 看完鱼尾纹都淡了两根 和京剧混搭也是极富新意的看点 虽然三个主角只有小磊有相对完整的故事线(父子关系的转折也蛮仓促的) 性意识觉醒的部分也拍得过于蜻蜓点水 但还是看得很舒服 边程的扮相真俊俏 周美君更是惊喜
18th FIRST
主题是青春,点了主题但故事讲得有些凌乱。不如不要去点青春这个主题,就让其它凌乱会好点。
和唱花旦的小妹一起去看的,看之前怀着作为戏迷的苛刻预期,看之后却觉得很多细节很喜欢,整体值得一看,把乾旦坤生和青春期性向的困惑与探索结合得蛮恰当。非常喜欢女主角的选角,乍一看不属于主流第一眼美女,但太耐看了,看的过程中我大概和小妹感慨了八百次“她真的蛮好看”,有女少年的疏朗清隽,又有一种自然跳脱的活力,很喜欢。男主角那张脸和通身气质,一看就是唱男旦的,前面让他唱老生真是怎么看怎么别扭😅 男女主角之间莫名出来一种四爱的氛围……宋小川在戏里的每一幕感觉都是在过程派男旦的戏瘾。最后杨门女将里的替身,全是我认识或知道的戏校小朋友。结尾定军山仨人唱出来仨调门儿。但瑕不掩瑜,还是会想推荐一下的电影。
真挚的导演,真挚的情感,感谢你带来如此佳作。
电吉他这个时候出来干嘛到底
🎬2.5星不狗血,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很平淡的青春感。
戏剧很足,但是电影去哪儿了?倒仓提了半天,男主象征性倒仓两嗓子,落选,然后这一节就直接过了。整个一碎片化流水账,青春疼痛片的框架,然后抽掉疼痛和结尾。看完感觉啥也没看,平淡得像男主的吃食。结尾是真出人意料,什么玩意儿就结局了?男主你的倒仓呢?女主你以后到底唱啥角啊?女二你人呢?男二就去北京学个艺,就结局了??男二女二的感情是说有就有,说散就散,突然就又和好。男主的表情是真差得离谱,平日里苦大仇深的得和别人都不在一个次元了,这也罢了,有时斜眼瞅人一副恨极了的样子,这眼神戏也太离谱了。
感觉像是换了个躯壳的“青春片”,还是跳不出很多的套路,几个主人公为了自己所谓的“梦想”在那自嗨。当然,中间还安排了一场三个人的互相吐槽,互相揭短的吵架场面。个人觉得戏剧展示的部分并不是特别多,也只是几句台词去表达了一下,没有很多的场面去让我们觉得这是一部为了追求戏剧梦想的电影。男二最后的离开有点莫名其妙,反正动机让人觉得不是很好说服观众。三个人之间的主题好像也有点强行升华
非常好看的青春片,值得比现在更大的反响,希望导演越拍越好。台词到位,情绪给足且不冗余,贴切人物性格。美中不足是作为绝对女一的周美君的角色缺乏人物传记,我理解编导可能为了留白,但目前这样和其他两位主角厚重感差得有点远。把她传记补足了说不定结尾也能更充实一点。选角很成功,该木讷的该有明星气的都选得对。能把封建大家长制、关系户这样的不适现象作为背景和小清新故事融合这么理所应当,我有点震撼,萌生于恶,对恶习以为常,又时常可能被恶摧毁的美好少年时代,这是可怕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