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是一部有着很文艺的片名却是悬疑惊悚片的电影。
在现在的商业大潮中,电影行业中的很多片子是缺少思想深度的,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影片带给观众是只有视觉的刺激和感官的体验,不能引发共鸣和思考。
而周隼导演的《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却让我在看完之后有了很多关于家庭和社会的思考。
我觉得这才是电影真正应该带给观众的东西。
故事讲述的是十二年前在新加坡被绑架撕票的少女阿樱重新回归袁家发生的一系事件。
姐姐阿静因为小时候自己对妹妹的嫉妒和言语暴力导致了妹妹被绑架而心怀愧疚,从事的事业也是心理医生;而阿樱的父亲因为出轨秘书与妻子的关系早已经名存实亡;阿樱的大伯因为不甘心自己身为大哥却处处被弟弟压榨而企图谋取袁家的财产。
在这样子支离破碎的家庭中,在新加坡遭遇了绑匪非人的虐待以及被家人抛弃的阿樱带着报复和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的目的重新回到了这个家中。
(一)复线叙事在影片中,阿樱是报复的明线,而另外一个有着同样报复目的的男人袁雎是暗线。
袁雎是阿樱的大伯的私生子,一直都生活在黑暗中,经历过父亲的抛弃、母亲的死亡以及父亲的教唆杀人而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只能靠药物暂时缓解病情。
就是这样两个同病相怜的人相互依靠生存下来,把报复作为存活下来的目的。
但是,女主角阿樱和袁雎又是不一样的,还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候人群,所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
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
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
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回归家庭中的阿樱一直靠着袁雎的指令行事,但是也感受到了姐姐阿静的愧疚和母亲和父亲给予的家庭温暖,在经历的母亲的中毒,父亲的身亡之后,当袁雎让她把刀子刺向姐姐阿静的时候,她却杀死了一直以来依靠的绑匪袁雎,显然最后她是摆脱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
(二)救赎与被救赎阿樱在故事的最后是被救赎了,她不仅拯救了她的姐姐阿静。
而且也用死亡的方式拯救了自己。
最后还是家庭的温暖战胜了内心的私欲和邪恶,可以说是光明战胜了黑暗。
但是,绑匪袁雎是没有得到救赎的,就算被插了一刀,被推下水,他的仇恨还是让他重新站了起来,最后也是死得极其狼狈和血腥。
其实,这两种悲剧都可以归结为成长的家庭问题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阿樱的悲剧来源于小时候姐妹之间的嫉恨、家族之间的权利纠葛、被抛弃造成的误解。
第一,姐妹间的嫉恨其实是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的,阿静小时候因为妹妹比自己受宠而对妹妹恶语相向,这是阿樱对姐姐怀恨在心的原因,但是后面姐姐阿静却被妹妹救了,而且导演还给了一个类似于“弥合”的结局,让阿静和阿樱在故事的最后重归于好,这是这个故事讲到最后依旧温暖人心的地方,其实也在救赎着另外一个人,姐姐阿静。
自从妹妹失踪之后,她在这个家庭中承受着很多的压力,也通过当一名心理医生为自己赎罪。
这是家庭中的姐妹关系。
第二,家族的利益纠葛,可以说造成阿樱失踪十二年的直接人物是阿樱的大伯,这其中牵扯的有家庭中的兄弟关系,阿樱的大伯觉得自己处处被阿樱的父亲压制着,为了袁家的财产和自己的私心,把毒手伸向了一个无辜的小女孩。
在现实社会中的很多家族企业其实也是存在很多类似的利益和权利纠葛的,兄弟之间,为了一己私欲,残害手足。
第三,阿樱两年后回到之前的家却发现自己已经被抛弃了,这可以说是她不得不和绑匪“同生”的重要原因。
这其中有着严重的社会关系问题,袁雎一开始想救阿樱是因为他觉得阿樱和他一样是个被抛弃的孩子,有着同样可怜的身世。
就跟很多时候弱小的人总会聚合起来是一样的道理。
也有着严重的家庭中夫妻关系的问题,阿樱的父亲出轨秘书,与妻子的关系僵硬。
在阿樱的母亲中毒之后,阿樱的父亲被两个女儿感化,对妻子心怀悔意,决定和秘书断绝关系,全心照顾妻子,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最终也难逃被报复的命运。
不管是阿樱,阿静,还是阿樱的父亲和母亲,可以说故事都给了他们一个比较好的结局。
但让人心疼的是另外一位在影片中只有几个镜头的袁雎,他从小被抛弃,又经历了母亲的死亡和父亲的胁迫绑架他人,他的心理已经被这位所谓的“父亲”扭曲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了,报复杀人他绝不手软,冷酷无情,但是看着母亲的照片时会露出悲伤的表情,会流泪,抱着阿樱时或露出温柔的神情,会喊阿樱“乖宝贝”。
但是一瞬间他又恢复了凶狠的眼神,冷漠的表情,袁雎的内心已经被仇恨全部充斥了。
探究根源,这来自于他小时候的家庭阴影,父亲的一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最终葬送了自己,最后被自己的儿子杀死。
袁雎作为大反派,是可恨的;但是他的身世是可怜的。
在故事最后,镜头定格在小相框里面,被撕剩下母亲的照片和阿樱的照片定格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有着黑暗的童年和家庭阴影的孩子,这是一个渴望找到同伴,渴望被爱和被需要的孩子。
(三)优点与不足作为悬疑片,导演在影片的剪辑方面采用了闪回,跳跃的方式,用碎片的方式把故事串联起来,也利用了很多意象,例如黄色的郁金香、墙上的裂缝、鲜红的番茄汁和不知所云的苍蝇,这些美好和黑暗的意象交织在一起,把人物的关系合理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还有日本制作的背景音乐也渲染了一种恐怖的氛围。
但是,也有几点不足的地方。
第一,故事的很多地方没有讲述清楚,比如陈sir和姐姐阿静的关系;阿樱在绑匪中是怎样生活下来的又是怎样被驯化成听话的杀人工具的;绑匪袁雎所患的精神分裂症又是怎么一步步把他推向黑暗的边缘的。
第二,讲故事还是不够严谨和细腻,很多东西的处理太碎片化,比如袁雎和阿樱的感情线,从最后相片的镜头很难推敲的。
还有姐姐和阿樱的关系,为什么最后阿樱会原谅姐姐阿静呢?
虽然有一些小瑕疵,但是作为一部反映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的影片,还是很有可观性的,虽然豆瓣上褒贬不一,但是这种不同的声音对于目前中国的影视业来说是及其必要的,只是不要把言论自由当成言语暴力,用自己的喜恶攻击他人。
看了题目你可能要问我:主角明明是阿樱和姐姐啊,为什么要以绑匪为中心对剧情进行解读?
这是因为绑匪算是全片最神秘的人物了,关于他的戏份很少,又基本都在片子的下半部分露脸,很容易让人忽略前面埋下的伏笔。
但他又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最重要一环,故事因他而起,所以,我觉得梳理清楚他的故事线对于理解整个剧情真的很重要。
首先主要人物关系:绑匪是袁家老大(阿樱大伯)的私生子,阿樱和姐姐是袁家老二(袁先生)的女儿。
与剧情有关的次要人物:袁先生的太太,警察邓sir,袁家前佣人(男佣人),袁先生的秘书兼情人。
袁先生事业有成,但他哥哥是个游手好闲的废物,不但在公司不干事还在外面搞了个私生子出来,所以袁家一直不待见他,也不承认他的私生子。
阿樱大伯心怀怨恨,对弟弟很不满,所以一直伺机报复。
彼时,弟弟一家因为生意原因移民美国,这对阿樱大伯来说是个机会,因为他的私生子很早就是被送到了美国(后面回忆里绑匪有说过他父亲用一笔臭钱抛弃了他们母子。
而且根据后面警察得知通风报信的佣人不会英文因而推断还有一绑匪会中文的情节,也证实了绑匪在美国呆了很久。
同样绑匪会和另三个同为孤儿的白人绑匪为伍,应该也是因为母亲死亡后被送到孤儿院才认识的)。
他教唆自己儿子,想通过策划绑架案来报复弟弟一家并且搞到赎金(在回忆片段里,他对绑匪说“不是我想抛弃你们母子,是因为我弟弟他们看不起你妈妈和你,我就是个没地位的受气包,我也很委屈没有办法。
现在报复他们的机会来了”)。
但是他也不想把事情闹大,所以说“钱到放人,我们一人一半,你也能给你妈修一个好墓碑了。
”根据后面绑匪对母亲的另一回忆来看,绑匪母亲是不良女子,死亡时的镜头有暗示女子身上有输液软管类似的东西,地上还有针管,说明应该是吸毒而死。
并且,那个代表绑匪的过去和渴望被爱的怀表相框也出现了,里面当时还有他父母的合照(那时父亲的头像还没被抠掉)。
被抛弃的母亲因毒品而死,这是绑匪痛恨毒品不和另三个绑匪一起吸毒的原因,也是极度仇恨父亲仇恨袁家的原因之一吧。
前面说到的回忆片段,主要是绑匪父亲和绑匪坐在长椅上谈话的。
这个场景绑匪与父亲的对话少的可怜,他唯一的一句就是充满怨恨的“当初是谁丢给了我们一笔臭钱抛弃了我们?
”。
镜头除了给了他脖颈上肌肉和刺青在咬牙切齿时的颤动和他阴郁的眼神,更多的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都体现在他特别的姿势上了。
是什么姿势呢?
他父亲是正常坐着的姿势,而绑匪的姿势是双手单抱着左脚踝坐在长椅上的。
他这个姿势给我很深的印象,通常我们双手环膝缩在一个地方时会象征脆弱和孤独,但绑匪这特别的姿势给我带来的感觉还有叛逆和不甘。
我本来觉得这里有点出戏,因为有点像小孩子在赌气一样,不符合他一开始出场后狠辣变态冷血杀人狂的设定。
但是如果和最后他死去时手中相框特写的照应,那么就恍然大悟了:注意一下时间线,回忆是十二年前的,那时他可能更多还是个失去母亲也没有父亲的孩子,虽然偏激但可能还没有变得那么凶残。
十二年的时间,他变得极端、凶残,而且精神也出现了问题(后面他吃袁太太的药也能证明这点)。
绑匪对生父的怨恨,失去亲人的孤独,对世界长达十几年的恨意,制造了这个变态冷血残忍的他,是这狗屁的命运把他变成黑暗的一部分。
后来阿樱回来了,她大伯出于对事情败露的恐惧可能再次联络了自己的儿子。
这里有疑点,绑匪要怎么解释阿樱的回归?
不知道绑匪编了什么故事,但反正阿樱大伯产生了杀人灭口的念头(此处根据后来在天台上相见时绑匪说“哪有父亲会让自己儿子去杀小孩!
”,小孩指的应该是阿樱,因为十二年前阿樱大伯还没想杀人)。
殊不知正合绑匪心意,落入绑匪设好的局中。
绑匪的目的就是通过阿樱来向袁家复仇再顺便得到袁家的财产(从他问阿樱“钱呢?
”还有最后和阿樱姐姐摊牌时的对话来看,可以看出他不是没有目的的复仇,而是冷静的计划好了接下来的一系列杀人事件来达成目的)。
从后面的商场事件来看,绑匪对受阿樱大伯雇佣的外籍黑道的行动了如指掌,不但通过短信使阿樱避过杀手的袭击,还诱使阿樱大伯来到天台让自己完成了对父亲的复仇(虽然此处时间点有bug,绑匪不可能刚把人从顶楼推下来没多久自己就出现在地面并潇洒离开,除非他会飞……)。
而且只有他们父子在香港肯定有联系才能说明为啥绑匪会知道“袁先生和秘书在偷情”这种外人很难知道的秘密,进而才能在后来逼迫秘书录音,把袁先生和秘书的死伪装成意外情杀。
还有绑匪吃的药,为什么他要吃袁太太的药?
绑匪和药这个镜头在我记忆里出现了4次:第1次,以阿樱为视角,不知道是幻觉还是真实,绑匪在袁家客厅的黑暗中吃过一次;第2次,绑匪在商场厕所里拿到了阿樱带来的她妈妈的药;第3次,绑匪在俯卧撑结束时,一边回忆自己母亲的死,一边吃药(这里出现了他摩挲那个破旧怀表相框的镜头,只给了相框中他父母合照的一面,并且父亲的头像被抠掉了);第4次,绑匪在和阿樱、阿樱姐姐激烈冲突前由阿樱递给他水,他最后一次吃药(最后一次的药被阿樱下了毒,所以后来突然吐血的这个伏笔很早就埋下了)。
这个药和后来警方在天台找到的治疗燥郁症和精神分裂的胶囊应该就是一个药,至少能说明袁太太精神是有问题的。
那绑匪吃这个是为什么呢?
他也有病吗?
还是纯粹体现他像一个疯子一样无原因的疯狂行为?
我猜很可能是他精神方面也有问题,在美国他可能有吃药,但在香港他不能买药,于是就让阿樱偷她妈妈的药来。
这给了阿樱下毒的机会,也在最后决战时给了姐姐逃脱的机会。
最后绑匪死去的时候,镜头给了他手上的怀表相框一个特写,这时能看到另一面的照片赫然是阿樱!
他们两个被抛弃的人在这十几年里依偎着互相取暖,憎恨着不幸,对他来说,他早已把阿樱当成了亲人。
阿樱最后原谅了家人,而他不能,他最恨最恨的就是被抛弃,阿樱最后关头向他出刀对他来说是一种抛弃,所以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乖宝贝”,杀死了这最后一个对他无比重要的人。
随着绑匪和阿樱的死亡,一切都结束了。
总之,我认为这个故事讲得还是不错的,细节也是比较注意的。
很多剧情并没有详细解释,需要靠自己去发掘细节,并把它们和表现出来的剧情连在一起,才能更好的看懂这个故事。
还有些想说的东西没能写出来,这么晚了写不动了就不强行憋文了。
总之,本片不惊悚,悬疑尚可,我对它已经挺满意了。
30号看完以后一直在思索着剧情,今天才突然把所有剧情穿到一起并且有心情写下来。
希望能一起讨论,感谢能看到这里的你,谢谢。
那年夏天里 胡歌饰演的绑匪 虽然只出现短短几分钟 但他的每一次出场 每一个眼神 他每一句轻飘飘的呢喃 都深深地释放出 绑匪内心的孤独 冷酷 决绝 以及他渴望被爱的讯息 胡歌精准的演绎 这让我既痛恨他的残忍 又同情他的遭遇 所以我要为他打5星 对于那些带着满满的成见 连看都没看就打一分的人 我只想说你开心就好 然而那些带着恶意 出口成脏随意辱骂贬低演员的人 我想说保重身体 恶气伤肝
这部电影我觉得很有必要二刷,一刷看剧情,二刷捋清事件脉络。
故事的主线是这样的袁雎爸爸让袁雎杀了阿樱,但是袁雎没有,而是把阿樱藏起来了,准备复仇。
本来下棋的主谋是袁雎爸爸,袁雎为了复仇没有杀阿樱,操控阿樱一起复仇。
阿樱的家是有爱的,阿樱被爱策反了,要杀死袁雎。
胡歌发疯了,最后,被正面人物警察撞死了。
这样一说,是不是秒懂了。
影片刚开始是一个小女孩被绑架,面对着一个没有露脸的绑匪。
然后,便进入了故事,洛杉矶的绑匪案告破,解救了一个小女孩阿樱。
阿樱的家人听了这个消息,非常高兴。
他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爸爸激动的浇郁金香(郁金香这个意象多次出现)。
袁雎(胡歌饰演)是高智商犯罪,复仇部分的大boss
妹妹回来之后,开始了影片的主体悬疑部分。
妹妹得到了家人的关心,姐姐对她很愧疚,带她去了心理诊所。
妈妈给阿樱穿她喜欢的衣服。
阿樱受到袁雎的刺激拒绝姐姐的治疗,姐姐带她看了照片,一张8岁的生日照让阿樱感受到了爱。
爸爸表示很愧疚,阿樱抓住了爸爸的袖子。
袁雎的背影开始出现,他跟踪了姐姐,跟踪了男仆老蔡,进入了小女孩的家,吃了药(治疗抗狂躁症和精神病的)之后,小女孩将被子蒙住脸,(注意她是厌恶了袁雎的)剪了短发开始了在袁雎控制下复仇。
为什么会出现背影而不露正脸,因为这是在暗示他是犯罪部分的大boss,警察在明,而他在暗,负责误导警察的。
阿樱杀了男仆和女仆,因为男仆拿了大伯的钱给绑匪通风报信,在威胁中确认主谋是吃软饭且心狠手辣,贪心的大伯,是大伯选的绑匪也就是袁雎的爸爸。
(阿樱在这里把袁雎吃的精神药给做了手脚)大伯为了斩草除根,请杀手在商场中杀了阿樱,(袁雎用手机让阿樱和妈妈换掉衣服,让妈妈先走),于是,妈妈中了药。
阿樱没事。
警察(林家栋饰演)追逐杀手,杀手被大伯击毙。
阿樱在病房中看到妈妈,伤心哭了起来,妈妈是爱她的。
大伯坠楼,警察在顶楼发现了药物从而推断出错误的结论。
袁雎终于开始漏正脸了。
开始了袁雎的故事。
小时候,亲眼看到妈妈死了(应该是吸毒过量死的),这里和袁雎做仰卧起做的恶狠眼神交叉剪辑,看出对他伤害很大。
爸爸因为受到弟弟的气,很是不爽,让袁雎去杀阿樱,做成之后给他钱,还说拿这给他妈妈建一个好墓碑。
他是爸爸的私生子,把他们扔到一边,不闻不问。
长大后,他对爸爸没有丝毫情感。
他恨那些亲人。
真像开始展开。
绑架是袁雎亲爹设计的,袁雎找人绑架妹妹。
设计让美国警察打死三个毒鬼,把妹妹伪装成一直被绑架的样子,送回香港。
他毫不犹豫的把爸爸推下了楼。
为什么要杀了二叔(阿樱爸爸)呢?
因为阿樱爸爸瞧不起他们,不认他们。
所以,袁雎杀了阿樱爸爸和情人。
在此之前,阿樱爸爸为了家庭和情人撇清关系了。
警察再一次根据事发情况推断错误。
阿樱得到了财产,姐姐这是也怀疑了妹妹。
警察去了趟洛杉矶发现了一个bug就是打匿名电话的会英语,而男仆不会。
于是知道有第四个绑匪。
袁雎开始了最后的复仇,杀死阿樱姐姐。
阿樱因为回到家中渐渐的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时剧情开始意料中的反转,阿樱要刺死袁雎,袁雎大发雷霆,因为他一直把阿樱当做亲人来对待,袁雎一刀割了阿樱的喉。
疯狂的要杀掉姐姐。
最后,被警察开车撞死。
郁金香(爱)vs苍蝇 (恨)阿樱经常接触到两个意象,郁金香和苍蝇。
郁金香代表着爱,是温暖的,房子外面一直有郁金香,妈妈带着她种郁金香,爸爸给郁金香浇水。
姐姐再给莹莹做心理辅导用的拼图,也是郁金香,莹莹的拼图没有土壤,可见,她是没有根的。
妹妹回来后半夜起来看郁金香,可见她在这个家是有归属的。
妈妈生病之后郁金香凋谢了。
小时候,姐姐嫉妒妹妹得到爱而拔掉郁金香,阿樱被绑架很自责,长大后,她将郁金香放了回去,阿樱露出了甜蜜的微笑。
苍蝇是从地窖里猛的飞出来的,它和郁金香是相对的。
我觉得苍蝇指的是袁雎的恨,他是被抛弃的,他因为得不到爱而愤怒。
所以,当他遇到了疑似被遗弃的阿樱,很兴奋,觉得遇到了同一类人,把她当成自己的亲人。
这种占有是恨意使然。
即便都死了,他的恨依然要缠在阿樱的眼睛上。
胡歌和颜卓灵的演技我喜欢胡歌的表演,胡歌能演演反派很高兴,我也为他敢于挑战的精神而高兴。
胡歌演绎此角色主要靠的是眼神狠绝,还有变态的微笑,苏苏的声音,缓慢的喘气声。
看到屏幕上出现胡歌狠绝的眼睛,我很激动。
胡歌的练白类似于话剧腔,我的理解是胡歌饰演的袁雎是个孩子,所以他还是很冲动的,台词要有力量。
像《沉默的羔羊》里汉尼拔那用细微的细节来表演变态,我觉得放在袁雎身上是不合适的。
当然,胡歌演这部剧也就十天而已,如果给他点时间,相信他会表演的更加完美。
颜卓灵是本片的女一号,她是中心人物。
在袁雎面前,她很惧怕,软弱,但又很依耐他。
刚回到家,她是迷茫的,对这个家是有误解的,所以,她有怨恨,但在爱的面前,她眼神又很温暖。
这个角色是极其复杂的,恨和爱在她身上交织,每次在纠结的时候,会有一个女生哼唱的BGM,有点恐怖。
在阿樱坐在轮盘上旋转的时候,那个BGM明显是破碎的,所以,这时候的阿樱已经有了良知,不想伤害亲人。
最终,爱战胜了恨,姐姐活了下来。
我的愚见我觉得此篇的主要冲突是阿樱和袁雎,阿樱的家庭是充满爱的,但是影片在爱的渲染上不够到位,不够动人。
高潮部分是正面人物和袁雎的较量,但是袁雎死得太突然了,戛然而止,一下子就没了。
正面人物展现的篇幅也不够多,在这里,我觉得可以大幅度渲染姐姐对妹妹的爱,而不是仅仅是袁雎去杀人。
在剪辑上,有点过碎。
总之,故事还是挺新颖的,中国此类片还是挺少的。
不是故意圈钱的电影,比那些烂俗的片子好多了吧。
血脉偾张
《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 无意中看到了这部电影,起初决定看是因为觉得以胡歌的演技和敬业程度,片子应该不会差到哪。
而且平时很少接触中国的悬疑片,所以也想尝试一下。
我是在电视上看的这部电影,一般如果电影在开头的部分叙述太过冗长,我就会拒绝再看下去。
但是这部电影从叙述开始的节奏就显得比较紧凑。
比如电影的开头就以一段“接电话”的镜头开始引出主要的主人公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然后又以警察和主人公的对话引出了故事的主线——即“阿樱的绑架案”。
我觉得这部电影能让我继续看下去的原因包括“阿樱的眼神”、“苍蝇”、“神秘人的身份”。
被绑架的女孩阿樱的眼神一直让人捉摸不透,使我总觉得在她单纯的外表下还隐藏着什么东西。
影片多次给了阿樱的脸部特写,为的就是体现出主人公的性格,这也是影片中一个贯穿全片的疑问,更能激起观众的兴趣点。
而片中多次出现的苍蝇的镜头,更是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了阿樱的冷血和被胁迫犯罪的可怕。
特别是与郁金香的对此,更是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胡歌友情出演的神秘人,其身份一直引发观众的思考。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是以背影的状态出场,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他总是出现在跟阿樱的家庭有关的地方,这也使观众产生了疑问。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明显的硬伤。
比如不符合常理的剧情。
在胡歌饰演的人物将自己的父亲推下楼之后,他依然可以从被封锁的大楼安然无恙的出来。
还有在最后受了宋佳饰演的人物好几刀之后,还可以从水池里爬起来等等,都让人感觉到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另外影片的色调也让人物的脸太过黄,但却并没有其深刻内涵。
而且整部影片似乎都在穿插着一些配乐,我想应该不会是因为制作方对影片的内容太过于不自信而用音乐凑数吧。
总之,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比好片差比烂片好。
有一些拍摄角度方面的优点也是值得学习的。
首先,本人算是个胡歌路人粉,对他的动态和相关消息时常留意时常无感,只是觉得在一众演员中他演技算是不错的。
对于他这次尝试转战大银幕的行为,我和其他粉丝或路人粉一样都是看好的。
在电影定档后,我便预定了电影票。
说实话,观影不到二十分钟我就有些失望,半小时后失望情绪愈发浓厚。
一部好的影片,会让观众有着代入感或者眼前一亮,可是它没有。
因为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我无法对其作出专业而详细的评价,只能说它没有带给我想要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影片立足于拐卖人口却没有深入下去,情节有些浅薄,唯一比较说得过去的就是几个主演演技还算在线,包括胡歌这个配角(请注意!!
胡歌只是个配角!!
)。
勉强看完整部影片,在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已经料到网友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不会太高,更何况是豆瓣——一个在我看来要求更高的电影评价网站。
不过现在看来豆瓣上专业人士很多,不专业的人也很多。
我不知道单纯为了黑而黑的行为有什么意义,我一直以为豆瓣是一个相对来说较为公正的影评网站,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我经常翻豆瓣影评找电影看),可是现在看来...
她所从事的职业与她妹妹的遭遇分不开关系,她一直对她妹妹充满愧疚,因为她小时一直嫉妒她妹妹,经常欺负她妹妹,她的愧疚促使她从事开导小孩的这一职业,后来她妹妹回来,她也尽量弥补,事实上,她也做到了,结尾的部分与开头相呼应,她把缺给妹妹的爱补上了,这也是促使妹妹后来醒过来的原因,任何恨在爱面前都不会起作用。
妹妹阿樱: 童年的不幸经历是颠覆她人生的罪魁祸首,这令她心里充满了恨,也给她的性格造成不可弥补的伤痕,她的归来一直都是堂哥的阴谋。
她一直是一个渴望得到家人的爱的人,终于家人的爱让她醒悟的过来。
她的事迹让我们关注那些从小饱受创伤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她的死亡,呼吁世人不要再让此类事件再发生。
堂哥: 堂哥纵然是是阿樱归来的主谋,但他也是一个受过伤害的人,从小父亲就抛弃了风尘出身的妈妈和自己,这在小小的他心里埋下了恨的种子,而且父亲为了自己的利益还让他去杀人,这时的他,心中的恨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终酿成悲剧,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家庭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请关注你身边儿童的心理健康。
结尾纵然令人惋惜,但是却也给了我们希望--爱,同时也告诉了我们爱的重要性,悲剧总是有批判性的,我们总是能从别人的悲剧中找到提高自己的方法。
冲着胡歌去了,原本期待会是不错的小众悬疑电影,赖着性子撑完了这一个半小时。
故事原本是个丰富的社会新闻,拍得好坏与否真的完全看编剧与导演功力了。
但能够把悬疑片在几乎第一时间告诉真凶,甚至大boss交代这么早,也是佩服,白瞎了胡歌想突破演反派的心,以及完全没有任何对人物深刻的刻画,全程停在莫名其妙的音效上,小女孩的笑就是妹妹的内心?
苍蝇就是象征?
胡歌的刻画呢?
结尾莫名的特写意义何在?
完全是停下最表面的莫名象征,而且一而再再而三,是考验观众还是导演自己喜欢,剪辑一塌糊涂。
还有学寒战导演的航拍香港?
意义何在?
想学习商业类型片却不合格,生硬的拼凑无法撑起大场面以及格局,不如好好做剧情。
剧情反转和人物都可以做到更加精雕细琢,而非如此表面化。
还有香港一种脸熟的演员,完全像在看tvb,好难入戏。
不知道胡歌什么时候接的剧本,不知道原剧本怎么样,但没有深厚功底的导演请老实点讲故事,肤浅的炫技,太尴尬了!
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
成也胡歌,败也胡歌。
相信任何人在打开一部豆瓣评分只有4.7分的电影之前都不会抱有太高期望。
但当我看到阿樱出场的那几分钟,我发现我错了,颜卓灵对于角色眼神和神态的处理妙到毫巅。
尽管只是一部电脑前的电影,我放下了手机。
开始渐渐进入这个不算复杂,略有血腥的故事。
阿兰汉斯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靠一帮孩子你什么都得不到。
尽管当时弗格森的孩子们用英超冠军打了他的脸,但是这句话送给中国的电影蛮合适的。
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现在我们拍不出来一部能让我们普通观众有欲望看第二遍的电影。
看过本片之后,我觉得我懂了什么,上个世纪末香港电影的繁荣不是白来的,是靠着这一众老戏骨,曾经的顶梁柱们撑起来的,为什么我们翻拍的金庸的作品立不住,不是主角的问题,也不是导演的问题,其实在于我们很难找到这么一批有演技,有能力的绿叶。
在本片里我们看到了一众香港老戏骨们精彩的表演,有他们在,至少这部片子整体演技是在线的,不会给人不会演戏的感觉。
其实演技这个东西从来都没有标准,所谓好的演技都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不得不说颜卓灵的表演真的惊艳,她的光芒压住了宋佳。
从一开始回家的迷茫无助到后来的凶狠,眼神中传达出了种种情绪,极富表演张力。
对于在上映2年后才看到此片的我来说,我很高兴的看到胡歌敢于饰演反派,勇于挑战自我。
但过高的知名度往往会给演员造成问题甚至障碍我喜欢胡歌的表演。
他的表演过于戏剧化,我感觉为了突破以往的人设有点用力过猛,不过总体没有什么硬伤。
不过为什么说成也胡歌,败也胡歌呢。
实在是因为明明他只有10分钟左右的出场时间,而在宣传时却成为了宣传的重点,为了票房可以理解,不过最后的结果却适得其反,3360万的票房放在现在绝对跟成功二字无缘。
而且有太多太多的人没看过本片,却因为黑胡歌而黑此片。
看着太多太多胡歌的粉丝和非胡歌的粉丝在评论区吵来吵去。
真的为这部影片唏嘘不已,4.7的评分是标标准准的烂片的评分,拒绝了太多太多中立影迷来看这部影片。
因为Cherry来看的这部影片,即使它只有4.7分也没有阻止我来看它。
看完以后我觉得这部影片至少应该拿到7分,合格的商业片,各方面都及格了。
不过缺点也很明显,这是个编剧当导演的电影,过多的细节描写使影片碎片化,无论是苍蝇亦或是郁金香还是有一些突兀。
人气可能是每个演员梦寐以求的,但过高的知名度往往会给演员造成问题。
Cherry真的是“祖师爷赏饭吃”, 认识她是从《寻龙诀》开始,电影中耍狠斗狠的痞气形象的洋子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度以为她真的是个日本演员,演的很好。
后来看到《六弄咖啡馆》里的李心蕊,很像陈妍希,初恋般的感觉,很清新,这个青春片拿捏的也很好。
又看了《狂舞派》,大秀了一把舞技,演了一个不那么青春片的青春片,开朗的阿花。
这么多部影片,完全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她都能很好的驾驭,尤其是这部,用一个个眼神,撑起了这部电影,她的演技压过了跟她对戏的宋佳,眼神和表演太有张力了。
会持续关注这个影坛冉冉升起的新星的。
太久没有能撑起一片天的港星了。
看好Cherry。
元旦假期看了,作为小成本电影制作,可以说是诚意之作,影片叙事完整,结构合理,情节紧凑,悬念也足够抓人。颜卓灵表现不俗,看到了她的潜力,胡歌作为友情客串,饰演的绑匪阴鸷狠辣,与以往屏幕形象太不一样,十分惊艳,不愧视帝演技。可惜是影片深度未够,但为示鼓励及平衡恶意低评加一星
比预期要强一点,表现手法还是不错的,感情也没脱离现实。
刚看完,仅为了看梅长苏如何演绎完全的反派。故事比片花好看点,然而节奏太拖,音效莫名营造一种恐怖的氛围太显刻意。不如好好讲个人性悲伤的故事来得深入人心。导演野心太大,宣讲的东西分不清主次,视角模糊。阿樱不错,胡歌这个角色演得太坏了我都有点不喜欢了。更想看他两那十年的戏诶,有点变态。
小妹妹长得太像王俊凯了(x
我歌依旧辣么帅,看到颜卓灵就忍不住想笑,这妹子怎么那么像王俊凯,演技派的集结片,不错。
20141229-20150106 HK拍摄(as袁雎)。总能想起I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倒是原名樱劫有几分旖旎几分阴郁。除却剧情单薄与特效捉襟见肘的先天不足,意象碎片化与多重视角推进囿于功力令叙事效果瑕瑜互见,然主要角色皆演技在线。新年头一天去影院见小胡老师,暌违许久大银幕客串之作添一星吧。
国产悬疑片本就没啥可期待的,完全冲胡歌那几分钟的客串去的,果然没让我失望,变态反派演得贼带感!就是戏份略少不够看,期待以后可以主演个大电影。
快乐不能一起分享,痛苦无法一起分担,大家庭里的每个成员只能自己面对心灵和身体上的伤口血痂,像困兽一样低吼踱步。这些小情绪、小细节,应该是最能打动中国观众的地方,许多观众应该对其有天然的共鸣:这不就是最最常见的中国家庭的相处之道吗?
3/10,故事合理度难以置信的你,而且粗制滥造。
算是踩在合格线上的惊悚悬疑了,胡歌本人魅力很大,他这个角色也是很抢眼,而且他在里面很带感啊,那种精神病变态的感觉有到位,颜卓灵也很灵气,可塑性很强,一起看的朋友完全看不出和寻龙诀的日本小妹是一个人。宋佳,眼神太空洞,有时候像盲人。配乐也不错,希望能再完善点剧情。
动作指导黄伟亮
邓sir去洛杉矶那里,是把邓sir P 上去的吗:)
悬疑度十足,真相逐层揭开。
我只是来平衡一下,这片甩锅给胡歌过分了。
【电影放映厅】2016年看的最后一部电影,买完票都不记得名字叫什么,谁演的,只是因为两张票才2.8元,反正是值回票价了,看的时候才发现有点惊悚,第一次在电影院看这种片子,还不错啦,反正也没期望什么。
宗主参演的电影那必须看啊!总的说来还行吧!只是,对反角儿有好感所以降低了片子的唬人效果😏
故事不复杂
最坏的其实是大伯,最悲情的其实是阿樱和胡歌,胡歌是真心把阿樱当做家人,最后的相框场景,emmmm有点感叹
裁掉的相片无法重圆,拔掉的花蕊再难重生,不幸的童年要用生命治愈,错误的抉择唯以死亡祭奠。即使不穿上外套,她依然愿意代你赴死;就算口中说恨,心里还连着爱意的根。悲剧是蝴蝶煽动翅膀,幸福却不能重启再来。内地演员整体输给港台同胞太多。
剧作一般,为宋佳和颜卓灵看,惊喜发现林家栋演技已然超过每年接戏30部的古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