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春天,动物的春天,当然也是人的春天。
我是不是也陷入了自然施予的肉欲萌动,不必羞,但是不是我太敏感而偏失,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还是真实的未受影响独自升发出来的感觉?
看到春日里颇失常态追向我狂吠的汽车总站的黑狗,早晨在空旷安静的砖道上追着玩闹的小狗,叽叽喳喳几只雀儿追向另几只雀儿,躁动的虫鸣,我都觉得跟它们一样,带着理解,我龇牙躬腰向他们表达我毫无恶意的嘲讽,连同着我对自己身上的欲望宽纳的无可奈何。
什么是爱?爱和性?
《甜蜜的18岁》一个女孩背脊骨一侧紧靠着脖脚处的一只折着两翼飞翔的海鸥侧影,另一个女孩在大腿内侧用圆规刺下用墨染了的海鸥侧影;一个女孩梦中的那片只有两人的海,另一个女孩在多年后寄来的明信片上图画酷似那片海。
她遇见她的时候,她窘迫寡言没头没脑地寻找某人找帮助;她和她紧密起来却是她穿着小姐服在酒吧被缠上和叉开双腿堕胎;她为摆脱纠缠胡纠的同志关系与相互怜惜相互帮助琴瑟和谐的超出友情的暧昧。
似乎这便是爱了,不用时间冲刷,是否褪色或者消失的验证,这当时便是爱了,不用考虑是爱自己还是爱她。
反正是爱了。
就像盖茨比迷恋着黛西,和她像钱一样令人愉快的嗓音,接近对岸别墅上那一盏绿灯是他长久的动力。
她吻熟睡的她后背的海鸥;她像她母亲一样面对离开:你去哪儿?
要去多久?
能不能别走?
她将椅子摔向母亲放荡花言巧语的情人,原先她不屑,把母亲划为同自己不一样的太重感情的人,而她后来和她母亲一样作了同样语言的挽留。
原在未知里的相似和重合,像谶语像轮回,这便是爱。
女孩终于理解了母亲,选择留在小镇。
穿插着世俗的柔弱却坚韧的生存和丑陋,粗暴,虚荣,衰老,粗糙。
这可能便是窦唯中意的原因了吧。
在讲台上满脸傲气的高三物理老师通过托关系强逼着她的孩子辍学去银行工作,发现儿子有意复读,争吵使儿子在雨夜出走后,蓬着头蹲坐在厨房撕着揪着烧了崭新的参考书;日渐苍老的母亲换上当年的戏服拂袖入帘的轻巧,仍是满眼骄傲和小女人;她咿咿呀呀唱着词,断断续续,并不成连贯,却仍旧能受到小镇上老人小孩的稀罕;她像年轻女子一样坐在摩托车后座亲热地搂住吻着给接她表演的情人;他们在女孩房间旁边的屋子里喘着气做爱;她珍视年轻时一张黑白照片,当时她脸庞丰腴,透着年轻气儿,看不出会有今日的世故和虚荣;她让女孩照着照片再画一张,她酗酒时举着相片端详……窦唯喜欢的一定是那个在他住的小杂院里清早倒痰盂的王菲。
他喜欢沉默无言的深情,和普通人真实粗糙的生活气儿。
他们虽然都在卑微或者挣扎着活着,却都是以自我的姿态活着。
想起卡夫卡自传里:我什么都不缺,就缺我自己。
可能在生存的危险边境上的生活,对像我们这样的人才可以是纯粹个人的,我们太过被动和向内。
窦唯在 未知 里的歌词:你以为知道什么 我以为明白什么你以为相信什么 我以为担心什么何不来抱着我 何苦要不停地说岁月如水流过 年轻无知的我
其实不想为它贴上很多标签,但是如果非要说,它是部很不错的文艺片。
中国电影在被大批暴发户承包的商业大片中,它让我突然耳目一新。
我不是个爱看电影的人,看着部片子,纯属为了催眠,没想到居然忍不住的看完了。
不得不说,影片里的对白少的可怜,突然的普通话切换,让人略感不适,不过想想自己,也就释然,我们这一代很多都是父母操着浓重的家乡话,而我们却在讲普通话。
对白的稀少不知道是导演因为担心演员的台词问题,还是故意为之。
从镜头的语言来讲,我觉得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已经很不错了!
何那的名字,那边的那,夏虹,夏天的彩虹。
最后在夏天,天的那边出现彩虹,何那手上拿着那幻想中的大海的明信片,最后是18岁那年,一个人坐在码头的长镜头收尾,一气呵成。
一个人坐在那里,妈妈去世了,爸爸不知道是谁,夏虹去了南方,男一进了监狱,18岁,孤单的坐着。
很多次给到远方撑船人的镜头,那是夏虹的父亲,幸福的一家,而何那,夏虹只能远远的看着那幸福,不忍打破。
而大量的背景音乐配合着镜头,彷佛更加升华了,背景音乐很多是一种调子的吟唱,没有词,到最后直接是纯音符的音乐了,对白少,背景音乐里的词更少,似乎更加突出导演想要表达的一种感觉。
18岁,爱情的懵懂,还在叛逆期,跟父母的矛盾,高考的压力,谁又能用语言很准确的讲述自己的18岁呢?
很多青春类的大片其实刻画的都是我幻想里,时间摒除所有不美好后的美好,或者期许。
这是一部不错的文艺片,值得一看。
话说我真的很喜欢里面的配乐,吟唱的人鼻头酸酸的,感觉又回到了那个迷茫的18岁…
“并不推荐,但它也不算太差。
如果你也是小镇青年,不妨看看,说不定你会乐意为这份情怀买单。
” 一开始我也觉得它是一部索然无味的烂片。
当时我读高中,正是水深火热的时候。
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是在上京读了两年大学之后。
我在拍摄地衡阳长大,从小住在苗圃(也就是电影中女主角住处附近),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仿佛是在看自己的生活。
看到小城一隅的变迁,看到在这座城市长大的孩子们,看到一些摔碎了的梦想,看到自己。
来北京读书已经快两年,虽然学校离皇城甚远,但还是乐意坐几个小时的地铁进城,只为逛个胡同。
前天看了《十七岁的单车》,已经记不清这是自己看过的第几部有着浓浓京味儿的电影。
刚看完第二天,我又大老远地跑进城串胡同。
当时已是黄昏,大爷大妈们骑着自行车接孙子放学回家,不远处胡同里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
我愣愣地,突然心里冒出一个想法,这些胡同里长大的孩子们在看京味儿电影时,心里是怎么一种感觉呢?
大概和我是不一样的吧。
我不管再怎么喜欢,我的确是没有体验过这种生活,也无法感同身受。
然后我忽然想起了这部电影,这部在我的家乡这座不起眼的小城拍的电影。
顺其自然地把它翻出来又看了一遍。
这一次再看,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终于跳出了在小城度过青春期的那个自己。
我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导演的私心,就像那个下午在胡同里听见孩子们打闹时心里一闪而过的羡慕甚至是嫉妒一样。
这部片的导演也是衡阳人,铁一中毕业,后来去了中央戏剧学院读书。
她对于电影里的这种生活一定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体验的。
她渴望将它表现出来。
我也是美术生,虽然自己没有所谓狗血的青春,但身边的某一些同学确实是有的,而且大有人在。
现实永远比电影精彩,电影毫不夸张地表现出了他们的生活。
这部电影的女主角和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惊人得相似。
一样的家庭环境,一样的成长历程,一样的痛苦叛逆迷惘找不到出口,甚至是一样的结局——她们最后都放弃了特别好的学校,只因为想陪在母亲身边。
不知道导演在拍这部电影时是否和我一样,想起了同学聚会上的那些同学们。
当年那个混在社会上风生水起的小流氓,毕了业后为了混口饭吃老老实实找了个安稳工作,白班起早贪黑夜班日夜颠倒。
席间频频对我们几个还在外地读大学的同学说,多读书好啊,真的,你看我现在有什么用。
我突然有点心酸,出生于这个连几个像样的酒吧迪厅游戏厅都没有的小城,谁都指望着高考考出去就能改变命运。
可是最后,有多少人像女主角一样不得不放弃远走高飞的念头,留下来,直到老去。
而考出去的,又有几个能在大城市翻滚的洪流中生存下去呢。
野鸡想飞上枝头变凤凰,本身没有凤凰种,空有才华又有何用,说不定,才华都没有呢。
虽然对于这个电影有私心,但我最终还是没有给它四颗星。
电影在拍摄上确实是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而且于我而言,这部电影唤起的我的记忆是远远大于我的观影感受的,我的感受已经在电影之外了,观影其实也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
还是那句话,并不推荐,因为这部电影说不上有多好。
但如果你也是小镇青年,不妨看看,说不定你会乐意为这份情怀买单。
看到影评居然这么少,有点吃惊;说是第一部拉拉作品,也有点吃惊。
《雪花秘扇》不就有点这个意思了吗?
李玉早期的作品也有过呀!
觉得这个片子的演员选得不错,女主角很有特立独型的味道,男女主角很有阳刚之型。
情节按说也应是可以的,不知是否删减的原因,有些不连贯。
像男友父亲为什么送钱;怎么就成了拉拉;夏虹为什么后来从了亮哥而男友仍然坐牢,我自己解不清。
是导演让我去想得吗?
但总之情节还行,只是后半部以及结尾还是让我猜出了大半。
看到此片,最直接的一个感受,是有点《观音山》的感觉,也可能是水边城市共有的迷蒙之气吧!
记得年少时曾读的一篇小说,说是“打开窗子,满眼的江色”,曾让我羡慕不已!
这也是我后来非常喜欢海边或江边城市的心理基因吧!
至今仍然向往......似乎叫《残酷的18岁》更合适吧!
第一次一个人去看电影,还是第一次看早场的电影。
我所在的城市只有几家小影院上映,而且每天还只有一场,期间到处询问市内较近的上映影院和上映时间,结果处处碰壁,小众题材果然还是受到冷遇,想看还真不容易啊,就冲着国内第一部出柜的拉片,终于 还是看到了...有点中国版的“暹罗之恋”,同样是将亲情,友情,同性之爱多种”爱“元素融合到一起的题材,只是”暹“是男同之爱,而这部则表现“女同”。
也许是导演想表达的”爱“实在太多,在主线同性之爱的刻画上由于时间的仓促很难让人体会到那份深度,也自然感受不到“甜蜜”,刚一开始便结束,这也是该片在情感渲染上的最大瑕疵,意犹未尽的扫兴,原本真的很期待 何那与夏虹 的那份爱... ...演员部分除了男主的单一表情,何那母亲俗爆的风尘味(与角色本身完全不符)比较失败外,两个女主表现都还好,青涩是正常,也恰到好处,尤其何那,眼神拿捏的刚刚好,笨拙的表情也完全符合那个年纪面对情感时 该有的稚嫩,很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是面对夏虹猛地拉开浴帘暴露眼前的裸体,何那的囧样;还有何那躲在马桶上想要刀刻与夏虹同样的刺青图案时,被夏虹突然冲进来,那种恐慌,害怕,尴尬,纠结等多种情愫一拥而上,好复杂,她却拿捏刚好;看到这两处我走神了,无限遐想...窦唯的配乐的确没让人失望,若硬要挑刺,即是在描绘两女主同居那段,男音的哼唱过了点,若只是纯音乐,感觉会更小清新,更通畅,也更加切合该片的青春点——十八岁;但终究还是因为剧情与场景的设计上本身没有给出太多的空间跟时间,导致配乐的切入没有更深层次的延展性...面对一部处女作,影片被常规性的灌入”青涩,不成熟,幼稚,笨拙,导演资历尚浅“等等负面评价,但我想说,看电影本是看共鸣,感受情绪,体会感动,与其他无关。
一部小心翼翼的同性题材,虽然只是淡淡地,却让我在走出影院后,循环播放着张悬的两首”关于我爱你“”南国的孩子“,任由思绪回到过去... ...所以,还是推荐!
首先导演让主角是短发出场,已经说明了什么。
第二,三个女人都被一男子所伤,也为下文做了铺垫何娜和夏红的爱情。
还有李聪是何娜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不可能在一起。
这个自己观察影片里李聪他爸。
何娜说我重来没见过自己的父亲,这说明那个男的 辜负了她的母亲(她母亲可能是小三)李聪比何娜大可以看出,李聪喜欢何娜却不了解何娜。
可以从何娜对李聪的态度可以看出,反而夏红很了解。
李聪酒吧的打斗迫使夏红离开,一切的一切。
导演通过同性的爱情体现其主题,是想渲染男权社会下的男人的,自以为是,不负责,不怎手段,女子的柔弱,无奈,无助,无力抵抗(何娜影片中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夏红被另一男人带走)。
女人才能了解女人。
剧照比片子好,剧照里面满满的甜蜜同性爱在片子里完全感觉不出来啊,导致我一直怀疑自己看了超级删减版。
演员对白和交流略生硬,爱像在打酱油,苦逼的爱、青涩的爱、不能说的爱什么的在该到的点上统统没有感觉出来,最后看到女一腿上纹的小鸟鸟时我以为本该有的淡淡忧伤的感觉也出不来。
应该不止我一个觉得男一很基(hexie)吧?
总觉得他如果戴右耳钉基本就是显gay,但是他戴了左耳钉,so,他显然是没出柜的gay。
女一她娘的男朋友也是一脸受样的基叔,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一个人的错觉。
女演员长相没什么可吐槽的,我连赵奕欢都没吐槽过,吐槽其它女演员就太不地道了。
女一女二都还算好看,美得很有真实感。
女一她娘年轻时候的古装剧照很漂亮。
男一他娘像斯琴高娃,其实演得挺好。
感觉导演有诚意,但是故事讲得不精彩,不够有吸引力,从头到尾都看不进去 ,明明是全屏看的却一直感觉在看小窗,情节发展很草率 ,想表达的东西太杂但是理不清。
大光圈加颜色寡淡,剧照也很小清新,别学贾樟柯好好搞小清新多好,镜头晃得眼晕,剧情矫情所以即使镜头晃或者加衡阳话也不会有纪实感的。
配乐美不美我忘了但是很压抑,一度让我错觉在看暗黑恐怖惊悚片。
如果可以其实想打2.5星,半颗星算感情分好了,但是感情分绝对不是加在同性题材上,爱男爱女都一样,同性题材就加分,异性恋们就更无助了。
不过,回到正题,这一切关甜蜜什么事?
导演别闹了,如果这叫甜蜜,我们的人生怕是要甜到发苦了……
首先说,促使我一定要写点什么给它的直接原因是,音乐很赞,最后片尾时候发现居然是窦唯做的原声,难怪啊挂电驴时候在首页看见此片儿,看海报就是咱双性恋的电影,适逢周末加了一天班明天还要继续加班的蛋疼夜晚,果断点进去看别人是不是比我苦逼。
开到豆瓣上粗粗扫一下居然评分这么低,不抱太大期待的打开视频。
一开始就是画室里,同样曾是美术艺考生,瞬间就带入了。
主角那内向、敏感、孤僻的性格,跟我真的很像,其实画画的人嘛,还是敏感内向偏执点好,哈哈,非但如此不易产生大师。。
很多部分处理的隐晦而诗意,这跟音乐是分不开的,42分钟给夏虹煎药的部分,这里的音乐和情节画面之间是一种很美术的处理方式,一笔带过了大量的事实,却非常突出那种情境和感觉。
看到这里是我第一次对片子的音乐产生非常强烈的感觉。
第二次是夏虹离开的时候,这里的吉他和月色又一次把影片美术化的处理了。
看到这里就想,一定要找到原声。
最后片子结束时候又是煎药那首曲子,那种异域吟唱的感觉,非北方主流汉文化的调调,无比的吸引人,又那么自然的融于影片丝毫没有故作姿态的意味,估计是当地民谣,产生于长江流域楚文化的民谣吧?
李聪作为2女之间的炮灰般的存在,有非常大的概率是何那同父异母的哥哥啊,这一点在片中又一次美术化的带过了。
如果他们不是兄妹,那么脑补张兰年轻时候陷入三角恋或者多角恋,李聪的父亲只是其中一角,多年来依然对她非常上心,所以李母说何那家母女都是狐狸精。
如果他们是兄妹,从开始何那迟到给李聪打电话那段可以看出,他们3个人或许对彼此的身份是心知肚明的,那这兄妹间的暧昧可就大有意思了,李聪的父母到底是以什么心态看待他们的呢。。
或者何那并不知道那个在巷口的大叔是李聪的父亲,李聪和何那也不知道彼此的兄妹关系,这么讲的话李母的态度就更奇怪了,没有跟儿子挑明的话是怕自己丈夫和外面的女儿相认从而抖出多年前的丑事?
不过照他们的姓氏看来,何那的父亲应该是另有其人,毕竟孩子姓何,母亲姓张,大叔姓李嘛。。
看起来有点离题了,这就是美术化的妙处,各种悬念各种模棱两可,给每个观者自由发挥的空间=_=除此之外再说演员,每个演员都长得挺有特点,但是又都特么的似曾相识,难道都是跑了多年龙套的半熟脸?
我挺喜欢看何那的脸,有非常多的内容,这就是沉默的力量吧,不言不语的内向的人,内心的感受却非常丰富,所以那样一张脸孔也格外有内容。
从她化妆出现在夏虹那部分截了好几种图,她的表情总是很含蓄很克制同时饱含丰沛的感情。
李聪的脸太苦逼了,紧锁的印堂从片头到片尾,只有在他跳舞的时候是飞扬的,还有在知道女友是蕾丝时候那沮丧无望的眼神。
张兰在扮上相之后那波光流转的勾魂摄魄像女妖,饮酒的时候整个肢体的美感像女神,这时候就知道女人的美是非常有层次的,二八豆蔻和四五十岁的妇人都有各自的美。
夏虹只要和男人在一起,就是堕落的感觉,雨打风吹花落去的颓败之相,和何那妹纸在一起的时候则是清纯而充满活力的。
所以妹子们,和妹子在一起吧!
最后,窦唯乃吾辈毕生之爱❤╮( ̄ε ̄╮)
记得那年春天,和男闺蜜从电影院出来,他皱着眉头,呲着大牙,哭笑不得地对我说:“这片名不是骗人吗?
哪里甜蜜了?
"我没有回话,当然也没有告诉他,观影途中我曾几次无声落泪。
走过一条长长的阴暗走廊,再走到嘈杂陈旧的中厅,这家影院小而旧,票价只有万达的三分之二,适合我们这样的学生。
我并不排斥小而旧的东西,这让我回忆起我的童年。
就像这部片子里陈旧的珠帘,款式老旧的台灯,女主角朴素的白背心,都能唤起我内心里某个温柔的小角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部电影被许多人诟病狗血、俗套,我却沉浸在窦唯的配乐里,联想到了自己的十八岁,联想到和女主留着同款短发,有着同款倔强的自己,联想到我也曾经对像夏虹(女二)那样的女生产生过一种似有若无的迷恋。
有人说这是出柜之作,但我认为不是。
只是一个女生对温柔的向往,对女人味的渴望。
那是班上一个口碑不太好的漂亮女生,曾经有段时间我们是同桌。
她有着小鹿般的眼睛,甜美迷人的酒窝,和及腰的长发。
她喜欢躲在厕所抽烟,深吸一口,然后以无比享受的表情吐出一个个烟圈,仰起头,露出天鹅般的脖颈和近乎完美的侧脸。
第一次觉得女生抽烟也那么美。
她会穿小裙子,露背装,高跟鞋,这在高中生里面是很叛逆的,但是她不在乎。
我很欣赏她这种不在乎,在一群没有表情的做题机器里,格外耀眼。
有一次,她和我并肩走在一起,我穿着肥大的运动服,不太合身的校服裤,一双黑不溜秋款式了老旧的皮鞋。
她呢,却是青春洋溢,扎着高马尾,蕾丝裙,裸色丝袜,小高跟鞋。
我想走在她旁边,又不想走在她旁边。
想的原因是她身上若有若无的香气很好闻,不想的原因是这样衬托得我更丑了。
但很快我又释然了,这样走在一起,才显得她更美不是吗?
我喜欢她的美,也希望她的美被全世界都看到。
高考结束后的某一天,我在理发店遇到了她。
她问我晚上去不去邻市一起吃饭,唱KTV,蹦迪。
我说我只有二十块钱,还要剪头发。
她说没关系,有人请客。
假小子的我当然不懂得漂亮女生的众星捧月,还傻傻地问,为什么要请客?
是有人考上重点本科了吗?
她笑得花枝乱颤:没有啦,他们几个男生早都不读书了,他们社会上混的,有钱!
你和我一起去吗?
还有另一个姐妹一会过来。
作为从未收到过男生邀请的同为十八岁的我,脑子半天没转过弯来:那花别人的钱,还是不好吧?
她好像听到了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话,酒窝更深更甜了:哪有男生邀请女生出去还让女生花钱的道理呀?
我出去玩,就从没花过钱。
说完她甩甩头发,那时候她已经烫了个大波浪,兼具妩媚和青春。
她锁骨上也有个纹身,是一只蓝色的蝴蝶,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呼之欲出。
我看着她长长的睫毛和红润的嘴唇,再看看镜子里自己鸡窝一样的男士女发和发黄的脸,还是摇头拒绝了。
因为我根本不相信有人会请我吃饭,对啊,从小到大,都没有过。
那天晚上我梦见了她。
梦见自己触碰到了她雪白的肌肤,是那样滑,那样香。
我梦见她在我面前抽着烟,长长的睫毛垂下来,烟雾里她的大波浪书写着一种早熟的风情。
第二天在家附近的早餐店,我听别的同学说,她前晚在邻市差点被人侵犯了,还报了警。
事情已经过去很久,如今我也已经蓄上长发,再看到留着波浪卷风情万种的抽烟女人已经毫无感觉,但我依然会经常想起那天她在理发店的笑,和那天晚上如此真实的梦。
路边的橱窗映出了我的影子,也是长发披肩,裙裾飞扬。
十八岁之前,我是没有性别的模糊动物。
花了几年时间,才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女人,至少是外貌上的女人。
我想,甜蜜的另一种解释,也许就是对未来有期待吧,现在没有的,将来会有。
"喂,发什么呆呀?
"男闺蜜说,"我们去吃必胜客火锅吧?
""必胜客有火锅?
你确定?
""有啊,我带你去。
"走到一家火锅店门口,男闺蜜停了下来,冲我一扬下巴,喏,就是这儿啦。
我从左至右读出了那店名——"思必客"。
他也有点囧,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咳,记错了。
没事,有火锅吃就行,哈哈。
"涮着火锅,我忽然对他说:"其实,这个电影还是挺甜蜜的。
期待,不管最后会不会落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甜蜜。
""哈哈,还在想电影呢?
赶紧吃吧,电影你请的,吃饭我请!
"他说。
电影《蜜甜18岁》用舒缓清新的方式展现了一段关于青春的故事,这次妩媚的推介海报以“青春季”为主题,草绿的基调配上稍发灰的蒙版,流逝的18岁跃然纸上;三位新人演员白衣上阵,神态乖巧、举止亲密,浓郁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在主创阵容这面,该片大胆启用新人。
影片的编剧、导演、剪辑均由80后新锐电影人何文超结束,《蜜甜18岁》也是其第一部剧情长片;主演周文奕、滕飞、祁琪为北电、中戏在读学生,该片为他们的银幕首秀。
对此,推出人魏仲环示意“即使组里新人许多,但大概正由于他们那股青年拼搏的劲儿吧,片子的质量确定是有保障的,可说清新却不青涩”。
而影片参加了多内外多个电影节及影展,颇受注目,业内人员也示意“该片的人物设计饱满,台词和剧情环节值得推敲玩味”。
影片中少男少女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这让三位主角变得敏感而又躁动,内心世界的孤独让他们彼此渴望着对方给予自己爱情、友情。
导演何文超称三年筹备的影片终于要和大家见面,希望这部影片能够让观众想起自己的18岁和青春。
导演也否认片中女同性恋情节是电影的噱头,"创作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么多,青春懵懂的年纪,在友情和爱情面前都是青涩的。
"
2星半,,片尾字幕竟然看到“中国广电”字样,,
主演好像以前经常来我店里的一个姑娘,而且当我后来了解到这个姑娘的背景和两年后这个姑娘发生的变化我感到有些愧疚和世事无常的恐怖,谢谢导演辛苦了,片尾的音乐很好听!
给美女
我是来听配乐的。
不知道说什么的电影,场景还行
电影刚开始我给老爸说这是中国首部拉拉片。等看完我爸说,她俩顶多算个相依为命。“中国首部拉拉片”的高帽是支持我们看完的动力。Ps.自己真能用圆规扎出纹身?
最初是冲着窦唯的音乐才去看的 意外发现是部有惊喜的片子 镜头出乎意料得自然朴实 而且流畅 与疏离感的配音配合得很棒 街道 建筑 学校 社会风气都是我小时候 90年代初的样子 演员虽然都很年轻 但是味道到了 唯一的缺憾就是故事浮躁了些 但是讲故事的方法是棒的
化妆道具什么的巨差,云朵在月亮背后穿梭……
== 音乐好
额......( 窦唯的东西太飘了,这片子撑不起来。现场的主持忒不靠谱,说什么台湾青春片不如这个片子内容复杂,这不是睁眼说瞎话么~ ( 竟然黑我蓝色大门
语无伦次也就算了,这情节未免太不相干了。。。。
配乐很好片很烂!一颗星全给配乐。
後半部居然是這樣的一個發展。好報設計有點過度解讀了。音樂贊。
青年全球影展三言两语做了个speech之后 迫不及待给咱放映了这个影片 导致我期待是有多高多高 然后什么啊独立片小片只能从剧情突破但也请避开lesbian,吸毒,三角,蹲监狱这些独立片惯用点行不行?谁家的18岁长这样?甜蜜哇塞还真是甜蜜蜜,同质化不要太严重,不要太刻意
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
为嘛这叫甜蜜十八?
两女表演不错;配乐和方言;想起了麦婉欣的《蝴蝶》,不过故事的线路穿插吃力,难接受
一步不错的电影,我们不应该对年轻导演要求那么严格,总体拍的还是不错的,只是手法有点稚嫩,怎么说也比神马孤岛惊魂两部曲好很多
什么破玩意儿!
剧情概括起来是这样的:女一爱上了被老妈男友搞大了肚子的女二,爱着女一的男一是女一同父异母的哥哥,后来男一为了女二进了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