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有课,下午等在学院,看了蒙吉去年这个第三部戛纳获奖影片。
从2007年开始, 差不多五年一部,《四月三周二天》、《山之外》(2012)及16年的这部《毕业会考》,分别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主及最佳导演,几乎把戛纳节的奖摘遍了,真是罗马尼亚新电影“旋风”的代表人物!
同处于从社会主义的过去转型后之社会,他表述的故事与人物我们身边都有,他使用的风格与手法我们也都熟悉及掌握,可就是拍不出他这样的准确及老道,导不出他那样的丰富与深刻!
他68年出生,30岁开始导演生涯,40岁至近50岁的十年中,一直能保持着思想与艺术的上升与辉煌,这是为什么?
他又是怎么做到的?
导演蒙吉马上要到上海国际电影节来做评委会主席了,趁此机会重看看他的片子,思考下这些问题,对我们的导演们应该有益处。
克里斯蒂安·蒙吉的新作《毕业考试》是一部格局相当工整的电影,就拿上一部作品《山之外》来对比就不难发现,蒙吉在本片中变得更不偏不倚了,收起了锋芒,也收起了他赖以成名的长镜头,风格更圆润也更世故了。
导演本人在访问中透露了一个细节,我们如今看到的结尾,其实并不是原剧本中的那个,并且暗示,原先的结尾比现在这个要突兀和残忍许多。
说到这里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影片接近结尾处有一段莫名其妙的“恐怖片”桥段了。
在我看来,《毕业考试》最精华的地方在于剧本,戛纳颁给他最佳导演奖,(当然因为金棕榈和最佳编剧他都已经拿过了),多半也是冲着这个好剧本去的。
一个其实可以压缩到100分钟就能把故事讲明白的剧本自然是很有魅力。
教育,道德准则,社会机器的运转,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期待和失望,太多或大或小的东西,都让蒙吉像包饺子一样捏合在这部电影里,让人不得不佩服他对罗马尼亚社会敏锐的观察和讲故事的能力。
我们从小写作文就被教育说要“以小见大”,但真正做到其实是很难的。
尤其在电影这样的媒介中,如何在为观众呈现十足“生活化”“真实感”和避免流于肤浅说教的双重任务下做到见微知著,是很见功力的一件事。
作为都经历过应试教育的我们来说,从《毕业考试》里找到共鸣不是难事,父母的殷切期待,他们在背后所做的努力,还有在个人愿望和父母“规划”之间的分歧,想必是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时刻。
但我要说的“以小见大”并不仅仅着眼于此,当我们开始仔细分析罗密欧费尽心机也要把女儿护送到国外的根本原因时,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呵护和关爱,还有一个知识分子对自己国家的复杂情感。
影片中段,罗密欧向女儿倾诉,自己其实十分后悔当初回国的决定,导演在这里举重若轻地把个人,家庭和社会串联在了一起。
也是从这里开始,《毕业考试》便不再仅仅是一部讲家庭讲教育讲父女关系的电影了。
其实导演本可以选择把这条暗线继续强化和发展下去,片中有不少和罗密欧一样身居要职可称作社会“中流砥柱”的“官人们”,他们大多身怀良知,更深谙处世之道,还多少明白“东方”与“西方”的异同,他们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片中还有戏份不太多的母亲,一位被刻画成“坚守道德准则”而“失去”了其它东西的母亲,跟着罗密欧回到罗马尼亚的二十多年来,她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蒙吉并未让影片朝这个方向发展,后半部分女儿男友 Marius 戏份开始增多,使整个故事发展继续“紧密团结在”父亲和女儿周围。
我们这次看到的是一个野心不那么大的克里斯蒂安·蒙吉。
放映后的访谈,有一位东德背景的观众问到类似的问题,而蒙吉自己也说,罗密欧这样的角色的确是千千万万罗马尼亚那一代人的缩影,(我想他也在说他自己吧)。
自1991年后,他们从对新国家满怀憧憬到渐渐地和社会“本来的规则”融为一体,不是一句简单的“无奈”就可以概括的。
而这种源于理想主义的失落,又进一步融入到对下一代人生观的灌输和教育之中。
然而,下一代的“花朵们”早已不像他们那样肩负那么多家国和情怀了。
在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人们追求的东西也在不断变化,两代人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蒙吉在《毕业考试》中通过教育这个母题,和“高考”这个切入点巧妙地给挖掘出来了。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虽然海报上是父亲和女儿两个人,但事实上片中只有父亲罗密欧一个主演,甚至几乎就是他的独角戏。
不管是戏份还是表演功力,女儿的扮演者 Maria ——这位曾出演过迈克尔·哈内克《白丝带》的长在德国的罗马尼亚裔演员——都要逊色不少。
没有一个血肉更加丰满的对手与罗密欧对戏,这比影片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结尾还要让人遗憾。
距离导演借《四月三周两天》摘取金棕榈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十年,如果以伊纳里图的《21克》和《鸟人》,或者锡兰的《三只猴子》和《冬眠》,作比一个当代导演在十年里可以演变多少的标杆,那么蒙吉无疑是要失色几分。
《毕业考试》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或许放在十年前一样可以摘得金棕榈的桂冠。
但今年只抱回最佳导演这个安慰奖,也算是说明了些什么了。
1、 故事概述 罗密欧·阿尔迪亚是住在罗马尼亚一座小城特兰西瓦尼亚的一名医生,他的妻子玛格达是图书馆的管理员,两人曾经都出国留学深造,在1991年两人怀抱着改变国家现状的理想一同回到祖国,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棒头一击。
对于国家的彻底失望使罗密欧迫切希望女儿伊莱离开这里,出国念大学。
伊莱扎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平时成绩优异,只要能在毕业会考中拿到9以上的平均分就可以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系的奖学金,然而在会考前一天伊莱扎却遭人袭击性侵,导致考试不理想,罗密欧为了帮助考试失利的女儿顺利出国深造,在警局工作并身为好友的弗拉德建议下,不惜铤而走险,违反法律,跟副市长勾搭作弊,帮助伊莱扎修改成绩,而作为补偿罗密欧将为患有肝硬化的副市长在医院提供“特殊优待”。
但不幸的是副市长平树敌太多遭遇检举,罗密欧与副市长的这场交易也被检察官发现,因副市长患病住院无法提审,检察员想罗密欧开出医生证明,从而可以提审副市长,作为回报检察官答应他为女儿修改成绩的事情将不会败露,但是罗密欧拒绝了这个提议,最终自己也因此受到了惩罚。
在毕业会考上伊莱扎拒绝了父亲作弊的提议,她使用自己的方法使得考试时间延长,在毕业典礼上伊莱扎向罗密欧坦言自己并不想出国,这次罗密欧并没有反驳,他决定把选择权给伊莱扎自己。
作为故事的主角,父亲罗密欧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中年危机代表,在年轻的时候怀抱着改变国家命运的理想回国,却敌不过现实的可怕,逐渐适应着国家的“丛林法则”,与妻子已貌合神离,与女儿的英语私教保持着地下情人关系,母亲年迈患有心脏病随时可能离开。
作为医生他保有医德,从不以权谋私收取红包,作为父亲他始终教育女儿诚实做人,但偏偏在女儿毕业会考这件事上他违背原则,触犯法律。
2、 社会现象导演斯蒂安·蒙吉通过一场考试,将罗马尼亚的现状、社会阴暗面统统搬上银幕。
在价值观扭曲的当代,正直、诚实被一点点吞噬,将作品中标志性的顽疾套用到中国,似乎同样适用,在作品中或多或少能看到当今中国社会的缩影。
故事的导火索是由一起强奸未遂的偶然袭击事件所起,但细看影片会发现,女性被袭击事件就像是“家常便饭”,罗密欧的情人桑德拉一年前在桥上遭受袭击受伤住进了医院(这起事故促使罗密欧与桑德拉认识),换锁匠说自己的表妹多年前遇害。
而在伊利札遇害时的监控视频可以看到,事发现场曾有多个目击者经过,但却没有一个人上前制止,当警察对他们进行访问时,所有人也都像说好了一样,决口否认。
纵观国内外近年来的社会新闻,女性独自外出遇害事件一起接一起的发生,不经让人反思社会虽不断向前发展,而人性却逐渐扭曲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在导演镜头下,罗马尼亚是个处处需要关系的国家,警察弗拉德将通过自己的关系为儿子在警局谋得一个职位;副市长帮校长妻子解决了工作问题;桑德拉想让儿子在当地念小学,可报名期还没到就被告知已经招满了;罗密欧为篡改女儿的成绩向副市长寻求帮助……导演好像在告诉观众,如果你没有关系,在这个社会将举步艰难,制度的腐败已成为了国家的顽疾,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
这部作品像是罗马尼亚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揭示了社会阵痛中人的悲苦;也像是一种绝望的呐喊,是个人在自我身份迷失中的寻寻觅觅。
(此段为引用 侵权删)3、 真相“凶手是谁?凶手为什么这么做?
”是整部作品最大的疑问,关于凶手的猜测, 许多影评中都有比较缜密的分析,有的说是卫道者,单纯看不惯罗密欧的所作所为“为名除害”,有的说是情人桑德拉的暗恋着,但无论凶手是谁,一系列袭击事件的发生肯定与罗密欧密不可分,无疑都是对他做错事的惩罚。
影片没有给我们揭开谜底,也许导演认为真正的凶手是谁已不重要,我们需要正视的应该是那个漏洞百出的国家本身,如何去抗争、去改变,去救赎她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思考的。
像在公园里桑德拉的儿子与罗密欧的对话一样,人插队、做错事向其扔石头的行为固然不对,但怎么做才是对的呢?
这一点电影无法解答,导演也无法解答,就像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说的:“我不知道。
因为我不知道如果我离开了会发生什么。
然而,15年前我在拍摄《西方》(Occident,2002)的时候,我会建议留下,去抗争、去改变,现在我却很难看着一个18岁男孩的眼睛对他说:“留下,不论代价是什么。
”尽管很多事情已经改变了,还是有很深奥的“某些东西”没有在改变的迹象。
”
第一感,会觉得这个故事可以照搬到中国,高考、留学、孩子的教育问题、医生红包、走后门、婚外恋等。
再想想,这个故事其实并不中国,主人公一家三口其实都有各自比较明确的道德观,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难的只是面对现实,如何选择,从而有道德上的挣扎。
导演表面上在谈社会,底层上在谈道德困境。
中国电影其实并不这样拍,一来我们的道德标准已经完全混乱了,无从谈起,二来我们更纠结于人物表面的行为模式,是用行为驱动剧情走,不太愿意深究道德困境。
所以,这部电影的结局可以很淡,我们的电影会浓烈很多,因为你既然靠行为驱动剧情,最后也只能靠戏剧化的行为来破题。
作为一名中年父亲,我倒是对男主人公的行为和道德困境感同身受,颇为同情。
写关于《毕业会考》的一些评论,我是有点惶恐的。
因为电影呈现的是一个很接近我们现实生活的世界,人情社会、中年危机、留学移民,这不就是我们社交媒体上所讨论的日常吗?
和电影离得太近,太容易产生情绪带入,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电影刻画了一个叫罗密欧的中年医生,婚姻失去持续的动力,对社会也不抱有希望,一心只想把女儿送到英国移民,脱离苦海。
却不料女儿在最后阶段的考试前夕遭人袭击,罗密欧担心女儿考试会受到伤情的影响。
为了不让这些年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罗密欧不得不动用人脉,试图“另辟蹊径”完成多年来的心愿。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似乎屡见不鲜,但是让男主人公变得与众不同的,是他身上时常有些理想主义的回光返照。
女孩的奶奶觉得不应该把年轻人都送到国外,应该留下来改变现状的时候,罗密欧叹息自己的一生:“我们留下来了,可是又改变了什么呢?
”就像很多挣扎在北上广和故乡之间的年轻人,日渐被现实磨灭思乡的愁绪。
既然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力求不被改变。
因此,当医生为了女儿前程拼命打通关系,他感到自己早已离那个正直的理想愈行愈远,他也无颜面对平日里被谆谆教诲要诚实守信的女儿,他无处可去,无苦可诉,只能躲在路边的草地里失声痛哭。
但是这些违心的事情更加坚定了医生要把女儿送出国的意志,让她不用在这一片凋敝狼藉中生活。
但是他的头脑却越来越混乱,变得越来越疑神疑鬼,甚至和女儿的男友大打出手。
为了保证女儿考试发挥,他没有告诉女儿任何奶奶生病的事情,直到老人病发在家晕倒。
把女儿保护得周周全全,绩点以外的事情都不用操心,最后送到远离这片土地的善良天堂,这是罗马尼亚的中产梦。
但是到了国外之后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吗?
父母都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遗憾不要在下一代重演,但是杨德昌在《一一》中仿佛告诉我们,生活不像“某些电影”一样,每个人都能活得明明白白,动机清晰,历险破难之后就找到了人生真谛;不是这样的,有些成长的阵痛注定都要经历。
影片后半部分最精彩的长镜头,就是表现爱女心切的父亲为了报仇,深夜追踪一个嫌犯到了一片黑漆漆的小巷。
伸手不见五指,更别提嫌犯的身影,只有医生自己粗重的喘息声清楚可闻。
不时响起的金属撞击和犬吠声下,借着偶尔露出的月光,我们看到医生仓皇惊愕的脸,踉跄地逃离。
女儿最终也没有接受父亲为她开辟的“捷径”,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交出了一篇满意答卷。
不管她最终是否成功留学,当她意识到父母的方式有局限、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负责的时候,这就是成长的开始。
每个人的人生都如夜路独行,走过荦确磕绊的小路,也途径漫长通畅的坦途。
但是面对人生重大的选择,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也是一样,成长永远在路上。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或许就能够以平常心像交朋友一样相处,理解他们的教育方式中的不当,感激他们为我们铺就的脚下的路,走上更远的旅程。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光影之橙”(Guangyingzhicheng-00)
回头想想,我觉得这片子最启发我的地方在于编剧,然后是节奏。
至于镜头的运用啊美学啊,当然客观地讲是不错,但不是我个人会迷恋上的风格,所以不谈吧。
从一开始家中的窗玻璃被砸开始,男主以一种超出常人的激烈反应追出家门挺久挺远,而户外一副天下太平相安无事之状。
明明是一场捕风捉影的徒劳无功的追寻,男主干嘛还要这样做呢?
我一开始就在心中打了一个疑问。
而对比接下来男主的一系列行动,这个开头还真算是意味深长吧。
这是一个有自己的原则、会坚持到底追根溯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男人,唯有在与妻子的感情和关系一事上除外——那是大多数问题婚姻关系中的回避姿态。
在影片将近结束的时候,男主又(首尾呼应地)进行了一次“捕风捉影”的追寻。
夜晚搭乘公车的他,看到车窗外站台附近有一个大胡子男子,他敏感而警觉的将此人联系到了未缉捕归案的袭击女儿的罪犯。
于是任性而冒然下了公车,跟踪这大胡子男子。
这一路可谓拍的惊心动魄。
对比一下《四月三周两天》中同样是在片末女主深夜一人去“弃婴”的桥段,这里更显自然了许多。
看着男主执着而疑惑同时带着一丝恐惧地在黑暗中追寻,我们知道这样的追寻肯定是没有结果的,只是被导演的镜头吓得担心起男主的安危。
大概是我想太多,感觉把这片子看作“悬疑片”也不为过。
嗯,从开篇的砸玻璃开始,导演暨编剧就不停地抛给观众一个又一个也许细小的疑问(卖关子)。
并且,根本不care解答。
人物关系、背景的交代都是不紧不慢,在人物对话和剧情推进中缓缓浮出水面。
也许这样说有点儿夸张,但每个人身上都是迷。
似乎男主是最清晰易读的角色了。
他的性格他的一切几乎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呈现。
Oh wait,观众是被带入了男主的生活,以男主的立场来看待生活看待这场戏(以及,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样的剧情大概会更觉得熟悉,有代入感)。
从头到尾,几乎每一幕都有男主的戏份。
因为男主的无处不在,我们的视角变成了男主的视角——连妻子给女儿洗澡的戏份都得由男主“看到”。
观众对男主自己的目标他的想法有着清晰的了解,而对他人呢,我们就像男主一样,几乎一无所知。
我们看到,女儿不愿意去英国留学,但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仅从男主和女儿对话、从他们的相处之中,我们看不明白。
女儿及其男友的感情真的很好么,男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么不知道,因为没有他们二人单独的戏份。
我们看到,妻子每天忧郁的抽着烟,做着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她究竟心中在想些什么,她怎么看待婚姻和家庭关系?
我们像男主一样,只能通过她的言语来猜测。
甚至连男主的警察同学,跟男主说着一套话,为什么又趁其不在场之时跟女儿单独问话?
警察究竟问了多少?
我们也不知道,我们随着男主一起闯入这场对话而只听到最末的只言片语。
伴随着这种主角视角,情妇及其儿子的出场都设计的挺有趣。
情妇先是以美妙的半裸的身体出场,作为一副body,而身份未知。
在接下来的学校场景,看到一个着职业装的女老师,才知道原来情妇是女儿学校的老师。
而情妇儿子甚至第一次出场都没露脸,戴了一个面具。
第二次,当情妇委托给男主帮忙照看她儿子的时候,儿子才以正常小朋友的面貌出现,并且当然也是在男主视角下,“间接”入场。
就这样,导演挖掘了一个角色,给出了一个“已知”,这个“已知”代表了罗马尼亚中产知识分子的一种状态,从而给我们展示了一些似曾相识的社会现状。
之后呢,已知带出了一大推未知。
而实际上,这个已知在面对无穷尽对未来的未知中戛然而止。
直到影片结束,所有的疑问,没有一个得到解答。
导演没有使用电影镜头特有的可以“客观”、“全面”揭示事物状态的能力(上帝视角),而是将摄像机仅仅的“片面的”绑缚在一个角色身上。
这是一种充满未知的影片。
我们看到一个个现象,一个个似乎是事实的东西,我们执着追求着,得到了大量信息,可是我们依然迷茫着,困惑着,满腹疑问不知所以。
毕竟,电影剧本不是面面俱到的说明文,生活更不是。
我们没有上帝视角。
这可能是生活无奈的一面,但也正是有趣和迷人的地方。
我看完《毕业会考》整部电影,感到压抑的同时又想对劳心劳力的男主角给予点同情。
作为一个中年父亲,他一直想让女儿伊莱扎通过会考从而获得去英国留学的机会,但是在毕业会考前夕,女儿差点被强奸,情绪不太好,在第一天的罗马尼亚语考试上,出了点差错,于是这位操心的父亲就开始了他不断接受麻烦的旅程……其实影片最后,强奸犯没有被找到、女儿男友的真实面貌也不得而知、情妇是否怀孕等等一系列烂摊子都没有被解决,所幸的是,女儿伊莱扎直面自己,没有听信父亲的话作弊,生活依然继续。
这部影片其实拍得很真实,婚外情、社会治安、考试暗箱操作、父母身体状况等等都是一些人正在经历的生活片段,影片就这样展露无遗。
一直在当地享有盛誉的医生面对生活的无奈,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时,他躲到小树林放声大哭,他因暗箱操作饱受精神压力,操心操力的同时,还得不到女儿的理解,麻烦接踵而至,多么真实。
整部影片的线索就是女儿伊莱扎的毕业会考,父亲一直希望女儿能去英国留学,所以非常重视这个会考,他希望女儿能过上好的生活,不想让她去经历生活的磨难,而妻子的态度却更加淡然,希望她在生活中得到磨练,或许到最后父亲也明白了吧,女儿长大了,做家长的也没有办法为她们支配一辈子的人生。
影片直面中年危机,到最后这些危机也没有解决,或许这就是生活吧,能让观众在影片中找到共鸣,正视自己,直面生活,或许是这部片子带给人最大的收获。
跟着包老师看了这部罗马尼亚新浪潮的片。
贯穿全片的手持镜头使得画面时常晃动,代入感极强,好像自己就站在旁边默默地注视着他们,也给人一种纪录片的感觉。
电影内容也十分写实,有时甚至觉得导演只是拍摄了一个罗马尼亚的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
看似每一个镜头都平淡无奇,但其实每一个镜头都饱含深意。
我完完全全从这样的罗马尼亚中看出了中国的影子。
关系、人情,这些元素实在是太中国了,在主流媒体无法发声但又心知肚明的时代,我们一不小心从现在的罗马尼亚看到了过去和现在的中国。
去年刚刚经历高考的我自然是明白毕业会考对一个学生来说的重要性。
我也想过要去英国留学,也为绩点苦恼,所以我在这部影片里看到的不仅仅是另一个中国,还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导演似乎没有刻意讲故事,全片平淡没有大冲突的剧情却使人感触良多,当我们大谈公平的时候我们还是在谈关系。
关系网和蜘蛛网一样,一旦踏上,就再也没有下来的机会。
影片里总有人说另外的一个谁谁谁是一个很好的人,“很好的人”就是指能通过关系网疏通的人。
这样的“很好”着实讽刺。
影片里的妈妈说过一句话“但我知道公平坦荡需要付出代价。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坦途,但平静的真相不过是利益纠结恰好达到的平衡,一旦关系网中的一环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就会扩大,使得关系网溃烂发臭。
真的不是令人愉快的观影体验,全程像家庭录像带一般的手持实在是令人眩晕。
影片也没有配乐,只有人物的对话声和环境音,太过真实,太过生活化,也太使人困扰。
这部影片对从来没有看过罗马尼亚电影的我完全是一个新世界。
2021年2月5日在央视电影频道断续看的,片名《毕业会考》,像中国的故事,太困没看好,得再看一遍。
《毕业会考》是一部错综复杂、又十分聪明的影片,该片讲述了人生需要坚守的道德和不得不做的妥协,通过一系列道德困境,将人性剖析得淋漓尽致(这段是粘贴的,老是不够140字)。
遥远的年代看过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还有什么?
想不起来了。
东欧电影看的比较少,我觉得拍的还不错,侧面反映了这些年来东欧的社会面貌以及人才流失的现象。
从女儿的受伤逐渐揭开这个家庭的诸多矛盾,从一开始就看出父女俩的隔阂,还有妻子的不正常,女儿早已有过性交,很明显作为父亲的男主丝毫不了解女儿的情感生活。
警察局里父亲和警员的谈话透露了诸多的信息,父亲从小计划培养女儿出国,不想让女儿再回到这个让他失望的国度,警员也是家庭一团糟,并建议男主走后门,他愿意为男主牵线搭桥。
其实看到这些咱们国家的人都会感到很熟悉,前些年不知道多少家长要送孩子出国留学,办个事儿不知道要卖多少人情。
明显能看出男主对这个国家失望透顶,他和老母亲的对话里,老母亲依然热爱这个国家,渴望儿子孙女能留下来一同改变这个国家,我觉得这老太太很睿智,难道别的地方生活就好吗?
男主就像是对国外有什么执念一样,就像这些年国内的那些精美精日公知,一味的吹国外这好那好,好的像天堂,结果有的人真的去了也是大失所望。
男主是个心力交瘁的小人物,尽管他有着作为医生的体面身份,有着不错的房子,过着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可是他却被生活禁锢得窒息。
与妻子矛盾重重,他的妻子与自己曾经也都满怀理想,在91年“革命”之后从国外回来,以为自己能改变现实改变国家,可是最终却被生活改变,妻子被生活折磨的神经衰弱,心情抑郁,而自己也成了一个大腹便便,疲累至极的中年男子。
他全心付出的家也让他不堪重负,或许是为了缓解自己的中年危机,他有了秘密情人,只是他和情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他的情人也是个单亲妈妈,也有着不堪重负的生活压力。
为了女儿的前程不得不屈服于潜规则,明明都知道这些都违背着道德原则,却仍然要让女儿参与作弊,残忍的揭开成人世界的真面目。
父女之间的矛盾也让中国的孩子们感觉心有戚戚焉,父亲对女儿说着“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这估计也是中国孩子们听的最多的话。
女儿介于孩子和成人之间,心思敏感,已经觉察到自己世界的诸多裂缝,自己从小被教导的诚实,又被自己的教导者亲手击碎,现实的种种无奈,甚至让她心生逃避。
所谓靠山山倒靠人人跑,男主想要靠灰色手段谋取私利,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为他牵线的官员突然被查,而且他也被检察官告知,他与官员之间的谈话早就已经被记录了,保密与否,全看他合不合作。
检察官还很善解人意的告诉他,他也是父亲,换做他自己也不知道是否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只是法律终究是法律,违背法律就要付出代价。
我不知道那一刻男主是什么样的心情?
是失落于女儿前程彻底毁掉还是欣慰于这个国家终究是有希望的。
知道女儿的事情彻底没希望后,男主反而展现出了魄力,他找女儿男朋友对质,并且指出对方目睹袭击过程却没有出手相助。
而在警局指认凶手后,女儿尽管心里无法接受,但实际上我认为她心中还是明白所谓的那个男友靠不住。
他去找了情人,帮她照看儿子马泰,在公园里看见马泰对不排队不守规矩的人扔石头,他没有直接斥责,而是耐心的询问教育。
我想一直以来影片中展示的男主玻璃被打碎,其实也暗示了男主就是那个不排队不守规矩的人,这是他要承受的代价。
看到学校背景板上画的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图画,带着鲜明的苏联特色,图中孩子们带着希望的大眼睛,再看到影片中,即便是年轻人眼中都是死气沉沉的模样,实在让人心痛。
其实到了结尾处能够感受到影片的画面开始变得明亮,压在父女心头的石头,其实已经挪开,父亲不用再被良心折磨,女儿向父亲袒露了,她依靠示弱让考试时间延长,仍有通过考试的希望,但是她直面了自己的内心,她或许并不想离开,而父亲也表示了尊重女儿的选择。
毕业照上一群年轻人朝气蓬勃的笑脸,激昂的背景音乐,其实也是留了一条光明的尾巴,这个国家终究还是有希望存在,也许几十年后,他们也会变得和男主一样麻木失望,但是只要其中有一两个人始终没放弃,其他的人心中还保存希望的种子,那么一切终究会向好发展。
3.5 这国情和中国很像啊(一向不爱吃苹果 回家后削了个苹果吃 2016/11/6 EUFF@CGV
不是我喜欢的,倒是睡着了……
核心事件较之四月三周两天的冲击力与戏剧张力略弱,但以小见大的本事见长。由会考勾勒出的社会百态与中年危机男主形象都栩栩如生。ps:一瞬间恍然以为是中国社会百态。
中规中矩+蒙吉≈失望。
①以小见大,这个故事不仅仅可以移植到中国,它在许多国家都具有普适性,太多国家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社会问题。②蒙吉的故事依然细致入微,他不仅讲好了一个类似《我是布莱克》那样的社会故事,还将整个故事的悬疑氛围推至了一定的高度。③我们似乎很难评判角色道德与否,因为游戏规则就是这样。
在蒙吉一如既往精致的[毕业会考]里,镜头多次调整为左右两人针锋相对的状态。过去对未来这种二元对立在这部作品里效果不佳,因为电影里的罗马尼亚最没有的就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冲突。最终女儿以自己的新方法完成了毕业考试,走入了一个是是非非无从分辨的道德灰色世界,这样的成人礼让人只能无奈地叹息。
靠关系走后门、贿赂、人情,加之母亲问题、婚外关系,功利性爆棚的父亲一连串的举动最终一发不可收拾,一个家庭的问题透视出社会的一个面。镜头语言秉承自然主义美学,手持镜头一场一镜,弱化情节戏剧性的同时增强代入感,深切明白这样的故事可以完整移植中国,背脊发凉,很有分量。
裡面人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我認識誰""可找誰幫忙吧",這是個制度形同虛設的人情社會。不僅為牟利,更常是為自保,挺悲哀的...能體會男主對環境的失望,他試圖在規則中保有底線,但就是如此無力,遺憾寄託到下一代,甚至偏執,但最後仍願意放手讓孩子決定未來。或許是導演對國家一個美好的期望吧...
全方位地不如《四月三周两天》
今年手摇没被我喷的好像没有几部,这部真是形实结合。社会批判做得还不错,就是老婆的角色好莫名其妙啊……一到感情渲染就不行了。
一场会考辐射到家学医公检法各个领域,无情揭开社会规则的遮羞布,虽是罗马尼亚语境,曝光之事却让国人心有戚戚焉。伟岸父亲教唆女儿作弊,这种原则弃守,是伦理道德的悲剧。手持跟拍、长镜、实景、自然光、无音乐、调度简单、集中叙事。父亲追嫌犯的三分钟长镜与《四三两》丢弃死胎惊人相似。
看完没啥感觉,就是对正直的诠释吧,为了分数父亲甚至主动帮女儿作弊,最终女儿还是做出自己的选择。平铺直叙,没有太多起伏。
蒙吉延续了一场一镜(室内固定为主,室外摇移或手持)的拍法,细节丰富,适量留白,风格冷静克制,针砭罗马尼亚时弊,揪准了人情与官僚社会的痛点。似乎讲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讲,结局也设在了考试结果宣布前。使人惶惶然的莫名砸玻璃捣乱事件及神似[四月三周两天]的手持夜行跟拍。(8.5/10)
儿女不经历过风雨,哪能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做大人的不遭遇困难,卧槽,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么牛逼的人情链。
真蛋疼
感觉是广电总局的阉割版,罗马尼亚是个民主国家,不是吗?所以是我的惯性思维了。华丽丽的前半场就这样狗尾续貂了。
我是真一点没看懂……
breakdown and let-go, control and ego
前边铺垫得还不错 结尾有点烂尾了 虽然好看但实在不知道怎么猜导演想暗示什么 最后感觉只是讲了个中年危机?
最后把你逼疯的,都是那些口口声声为你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