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国家,武器,杀戮,正义,邪恶……我们是正义的审判者,敌人是万恶的施暴者。
战争里,士兵被灌输千篇一律的思想,他们只要瞄准目标,扣动冰冷的扳机,射出炽热的子弹,穿透素不相识的心脏。
士兵,无疑是战争的最大牺牲品。
他们被遗忘在泥潭,被冻僵在雪地,被撕裂在荒野,他们成了天地间最微不足道的生物。
如果没有战争,他们本可以尽情享受阖家之乐,本可以和姑娘谈一场甜甜的恋爱,本可以为父母操劳家务。
但由于两国之间政治外交的博弈,不得不驱使自己的意志,背井离乡,保家卫国。
战场,无疑是战争最丑陋的一面。
人性在此刻已经消逝殆尽,置你于死地变成了我唯一的目标,如果我不杀你你就会杀死我,而你为什么要杀死我,可能也是因为这,这就是我和你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也是最后一次印象。
如果不是在战场,我想我会打量你的衣着是否得体,体会你的谈吐是否优雅,仔细瞧瞧你清澈的双眼,礼貌的向你问候:“你好我的朋友!
”战争,无不将人类的丑恶展露无遗。
一将功成万骨枯,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没人管索姆河畔死去的几百万人都是谁,这一点也不影响乔治五世和威廉二世的晚宴,这些士兵死的只有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妻子,他们的孩子以及所有爱他们的人为他们凄入肝脾。
死亡本身并不悲哀,只是把悲伤都留给了活下来的人。
很震撼,以为会很无趣的其实很有趣,还是英国人特有的冷幽默全方位介绍军队生活,从入伍到战争结束,展现真实的战争生活,太真实了,和电影里的英雄们干净帅气挺拔的样子完全不同。
对比同期的决战中途岛真的是幻想出的样子…他们入伍时候还是个孩子啊…哎…他们那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境遇。
16-18岁,我还在学习谈恋爱玩游戏的年纪… 太苦了 一天都挺不下来… 那么无聊又无限训练又脏又只能服从的生活。
他们说自己每个人只是一个巨型机器上的小齿轮,老兵们把这么苦难的生活现在可以轻松的开玩笑地讲述出来。
战地生活环境的艰难,让他们留下了满身病痛,超越了我能想象艰苦…不看真的想象不到。
苦中作乐的样子让人动容,我总是会被这些影像感动,士兵笑起来露出一嘴黑色的蛀牙,每一个人都是… 而英国兵德国兵他们一起看球赛喝酒关系本来很好,而因为两国交战以后却要互相打仗射杀。
后面的爆炸声炮声震得人心脏非常难受,不知道在现场的士兵怎么度过的… 满屏的尸体和残肢,对比的是他们昔日的笑脸,正在吃汉堡的我很想吐,在枪炮和尸体中生存 命悬一线。
都是不到20岁的小伙子,却因为战争就要互相杀戮, 而大家都互相没有敌意恶意只是听从命令,德国俘虏还会帮着英国士兵抬担架。
我的心愿真的是世界和平,一个真善美的大世界。
从今天开始我也要过节制的苦日子,不能一天只想着享受了…创作团队真的很用心,彩色 3D 读唇语再配音 拟声,有这样的纪录片太好 太必要了,可能永远见不到战争的我们应该知道过去的战争都是多么struggle terrible, 原来我们想象的战争根本不是战争。
我们国家应该拍不出这种感觉的片子…在那样的环境里身体和精神都会崩溃,停战后大家没有欢呼只有身心麻木,所以才会有PTSD啊… 退伍军人什么都不能做受到的待遇很不好,他们不知道以后怎么办,也不再谈论战争。
看这样的电影会不停的流眼泪, Yes.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在跨年夜选择一部这样的电影确实不太合适,但片中大炮,地雷的轰炸声和窗外烟花的响声交织在一起,反而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渐离效果。
被修复的胶片中始终保持笑容,永远不会再变老的幽灵们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同样会遍布在我们这片土地上。
一开始民族主义与独属于青年的狂热已然不在,而最后是无尽的虚无占据了他们的全部。
几个月前我的一位同学对茨威格在二战期间的自杀颇有微词,认为他太过于软弱,自私和目光短浅,还举出他认为的英雄戴高乐的例子。
我理解他的看法,在任何和平年代自裁都会被认为是懦弱的行为,但面对战争,没有人会明白未来会发生什么,所有的人都是野兽,在死去之前,你甚至没有时间去回忆你的一生。
也许在今天,我们对战争的感觉已不再明晰,国家早已将每个人训练为将来的杀人机器,只有为国捐躯的崇高,没有对一个个生命的敬畏。
又或许在正统的语境下二者早已合二为一,分拆不开,但作为一个个体,不应只有对拥有绝对话语权者的盲从,更应低下头去审视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革命英雄,伟大固然伟大,但其中又有多少是将个人的悲欢熔炼进那口铸者“时代需要”的熔炉,有多少是对生命逝去的无奈和感伤。
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讲述了一战时期,完全没有战争经验的英国男孩们,经历生死考验,在战争结束后平添了许多困惑。
故事的主体部分以时间线展开,叙事结构上首尾呼应。
虽然是一部以整个群体为主人公的纪录片,没有细节上的人物塑造;但如果把整个主线提炼出来,也能构成一部精彩的剧情片。
区别在于,这部纪录片的视角能够更好的,让观众脱离个例,从群体出发思考战争对他们的意义。
作为一部回顾历史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在表现手法上有独到之处。
全片的旁白,尽数是出自形形色色的经历了这场战事的英国人。
不同人的采访语录,剪辑在一起诉说同一件事,能够切身体会到他们曾经共同经历的那段时空的真实感。
而画面,则全部采用过去保留下的残存影像,用静态的照片还原成视频,以及那个年代的画报、漫画。
时代感突出。
影片对于故事的几个部分也做了用心的设计。
开始,以小的窗口画面慢慢靠近。
画面内容是行军中的英国士兵,旁白是士兵们对这场战争的看法。
这一部分是总结,告诉观众将要讲述的内容。
当画面铺展开至全屏,影像缓慢的渐变直至全白。
大面积的白色在心理上给人足够的震撼,这是对全片的定调。
当新兵们行军至前线,变现手法开始有了变化。
黑白影像变成彩色,出现了环境音,以及模拟出的画面中士兵的对话。
画面生动是目的是增强代入感,观众看到的不再是死的资料,而是曾经真实存在的生命。
随着战事进行,在影片的高潮部分,英国士兵们对德军阵地发起突袭。
这是真实历史中制胜的一战,大概是因为没有影像资料,导演采用了黑白的素描画来还原战场。
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部分越来越突出。
那些被英军俘虏的德国士兵,与英军相处融洽。
他们有着共同的困惑——这场战争意义何在?
战事结束,士兵们脱下军装,返回家乡。
画面也回到了黑白影像,以窗口的形式逐渐远去。
旁白继续讲述着他们内心的困惑——退伍的士兵们难以融入社会。
影片有几处令我印象深刻的细节。
英德宣布开战时,两国的两只足球队正在一起进行友好的联谊。
英国的足球队员接收到开战的消息,内心纠结。
上一刻还亲密的朋友,这一刻成了敌对关系。
他内心短暂的萌生出用刀刺杀对方的想法,然后又很快安慰自己:管他的呢,明天才算正式开战。
这一处细节是片头结束后的一场戏,表达已经呼之欲出。
在战争进行中,英军的一支八人小队偷袭德军战壕。
一位英国士兵击中了德军士兵,那位看起来只有十八岁的德国小伙子奄奄一息。
英国士兵给他喝了随身带的酒,德国士兵道谢,称赞酒很不错。
这一刻的两个人,他们的肉身不属于灵魂。
战场上发生的一切是荒诞的。
友好的德国狙击手会故意失手。
有被俘虏的德国士兵提醒英军,残忍的普鲁士人(德国北部民族)即将接替战场。
几乎没有人想要战争。
影片结尾,一位士兵回忆,他终于回到家,回到温暖的床上。
第二天,他的母亲发现,他在地板上熟睡。
这是战争留给他的印记,他曾经远离文明。
不一样的战争认识。
一战普通人家的子弟,找不到比当士兵,又可以为国为家的工作去战场,他们也许凭着年轻的一腔热血对未知的好奇走向战场,100万人,15 16, 19,死了。
19岁半才可以报名,但无论招兵和报名人,都默契的撒谎。
战争惨状真实描述,壕沟冬日积水,也要踩在里面,战壕侧壁挖洞睡觉小憩,踩着死去战友尸体往前冲,到处残缺的尸体,无法处理,一切战争中一切的无可奈何。
对敌手德国人态度,彼此的态度,大家只是奉命行事,放下武器,彼此能理解,人的理念。
战争引起人的兽性,什么战俘条约,无用。
战争结束时人们的麻木空虚,没有欢呼庆祝,因为接下来是未知的,一层不变生活的恐惧,烦躁。
回来,后方人们平静生活,理解不了经历战争的人经历了什么,没法感同身受,他们经历创伤,想要平复,倾诉,希望得到感激理解,。
以上为20200627日写。
现在20211216日,一年后一年后再看,竟然几乎一点不记得,看看自己写的评论,竟然几乎一点不记得,幸亏当时写下。
因连看太平洋战争 兄弟连 ,再看这个,感慨即使美国拍,电视和真实比,真实的台更残酷
对历史影像的整理、修复上色,读唇语加配音,对枪炮声的读秒式对应,再将老兵们的口述和视频剪辑对应,浩大的工作量和不匹配的商业价值相比,制作团体真的有情怀、有格局。
战前,年轻人们不惜谎报年龄也要参军入伍上前线,甚至担心自己还没到战场战争就结束了就没有机会当英雄了。
这和后来战争的惨烈、战后的不公正对待相对比,实在是很心酸。
那时似乎没有人想过这场战争的意义、正义性、必要性,大家都被英雄主义和所谓的爱国主义冲昏了头脑。
战中,臭气熏天的战壕,坏疽,满身的虱子,吃死尸的老鼠,汽油桶喝水,喝浸泡过尸体的水染上痢疾,两秒内不戴上面罩就会让人失明的毒气,尸横遍野,残肢断臂,前一秒还在说话的战友被爆头,亲手结束已经受重伤无活命机会的战友让他早点解脱,踩着战友的尸体继续冲锋,炮弹随时可能在你身边爆炸。
看到有文章说,一战为什么会死那么多人,是因为一战发生的时代刚好处在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之间。
在战术上,是传统骑兵步兵冲击的打法;可在技术上,大炮、坦克、毒气弹先后登场。
可怜的士兵就成了为后来战争趟路的炮灰。
战争结束回到家,老兵们不被社会需要,失业,而且发现没有人理解自己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
幸存的老兵们承受了这么多痛苦,目睹了这么惨烈的死亡场面,在心理上、生理上受到了多大的创伤,难以估量。
最可悲的是,这场战争的意义,既不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也不是抵抗侵略的民族战争,只是因为帝国主义分赃不均、几个大国领导意见不和。
宣战前英德平民还在踢球比赛,战争俘虏也和士兵们相处和谐因为大家真的互相没有仇恨,你死我活的打也只是听命于军队而已。
1000多万人丧生,这么多生命甚至不知为何而死,很多年轻人的生命几乎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人一定不能是只活一世的吧。
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手绘海报和低帧率的录像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节奏慢的就像堪堪能动起来的图片。
无声的录像需要借助配音来解释,才能让观众理解那个百年前的影像里记录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影片开头标准的黑白纪录片式的二十多分钟,让我感到庄重却无趣。
从小在彩色影像和逼真音效滋润下培养出来的我,没有静心欣赏影像古董的耐心和悟性。
更何况,在我面前展现的,还是一场我根本毫无经验的遥远战争。
但二十多分钟一过,当画面放大,影像的色调由色谱的两端向四处散去,耳中听到士兵们在行伍队列中行进时靴子踩在土地嘎吱吱的声音,我的心为之一颤:这场战争活过来了。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科技的发展让文明世界的体面程度来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我可以坐在柔软的沙发里,用双眼去体验百年前那些堑壕兵们所经历过的不为人知的一切。
但这种体面程度也带来了一个负面效果,它让文明的野蛮造物——战争变得如此清晰,以至于让我感到厌恶。
回想起那些缔造一战的政治家们挥舞民族权利和公平正义的大棒将无数青年赶入非人地狱时的信誓旦旦的嘴脸,我心中那丝对文明的信念被深深的刺痛,久久无法释怀。
是什么让我们这个文明世界铭记战争?
百多年来,是那些令人惊愕的统计数字、直抵人心的文本话语做到了这些。
而如今,影像更好地让我们相信了战争的非人性与残酷。
感谢这个文明的造物,帮助我们回溯了自己在向未来迈进时所犯下的错误和罪行。
但在技术之外,在影像的延伸之处,还有更多的内容需要我们用心去铭记。
毕竟,我们该做的并非给文明以岁月,而是赋予岁月以文明。
其实这部电影吧,它值得5星。
我不是某些人眼中的传统“豆瓣文青”,遇到看似高深的东西就打高分,对于这部电影为什么值得五星,我的观点如下:1. 电影里所出现的影像画面都是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真实影像,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真实存在过的,并非捏造也并非表演出来的;2. 这部电影采用尖端技术将原始黑白影像逐帧上色,为了尽可能接近真实颜色,制作团队使用当时英军和德军的军帽军服在自然光下采样,做到尽最大程度还原颜色。
为了让枪炮声音真实,导演找来了电影里出现过的大炮和其他武器进行声音采样。
除此以外,原始影像资料并非当今电影稳定的24帧,动作流畅程度会根据摄像师拍摄时手摇的速度而变化,所以同一个摄像师拍摄的内容也会时快时慢,制作团队需要一段段来调整画面的流畅度,画面总内容达到了100小时,录音材料达到了600小时。
因时间流逝而造成的人物变形或是画面模糊不清,制作团队需要逐帧修复画面,工作量无比巨大;3. 导演认为,那个时候父辈们亲历战争并非是黑白的,既然今天的技术能做到添加色彩,我们怎么能继续用黑白画面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这些在博物馆里躺了百年的黑白影像变成彩色的那一刻,所有距离感都消失了,电影里的人仿佛从100年前来到了观众的身边,此外电影还采用了3D技术,将这样的感受进一步发挥到极致。
《他们已不在变老》,不论是内容的讲述,还是先进技术的运用,或是它对电影工业未来发展的影响,都应该是满分,这样一部史无前例的作品,它展现的是导演对这段历史的执着和对电影制作毫不妥协的态度。
然而,豆瓣有人给它打了1星。
这部电影在双十一国内正式上映前,豆瓣的分数达到了9.1分,上映一天后分数降到了8.8分。
让我不禁联想到昨天看的一期奇葩说,辩论的题目是”博物馆失火了,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样东西,你选择救哪样?
” 蔡康永提到了一个观点 “若你是一个会走进博物馆的人,这个时候你怎么可能会去救猫而舍弃一幅承载了一段人类文明和历史的名画?
”,当然会有人反驳,猫是眼前的生命,出于怜悯之情,一切生命平等,人类应该拯救。
那么倘若这时候这只猫变成一只蟑螂你还救么?
纪录片这种题材的电影,一般只有“会走进博物馆”的那些人去看,然而现在这样的纪录片在电影院里上映了,“进博物馆里选择救猫”的一类人也跟风去看,当然看完以后他们还是会选择救猫。
当年轻的士兵好奇地笑脸面对镜头时,那种纪录片才有的真切感袭击了你。
电影里演员面对镜头会让人出戏,所谓第三面墙不能打破,因为我们知道那是假的,他们在演戏。
所以,不管我们看过多少部关于战争的影视剧,我们也只能无限接近战争,何况还有很多不负责任的战争片来搅局。
一战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热兵器的战争,所以对于没有参加过的人是根本无法想象战争的残酷,就算是亲人也无法完全理解。
战争隔阂了退伍军人与其他人的距离。
当我们看完这部用现代技术修复的100年前胶卷拍下的画面跟照片串成的纪录片,我们耳朵听到的是根据一战亲历者讲述回忆的经历跟感受,以及在前线那轰隆隆不绝于耳的枪炮声,我们看到战场真实的样子,也仅仅是窥得了战争的一隅。
历经战争的人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战后他们身上留下了什么,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也不会真正理解。
但是当他们有人说出,希望永远永远也不会再有战争,我们知道那是真的。
这是一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的纪录片。
通过对一战原始影像资料编辑整理修复而成。
影片从英国的角度去看待这场战争,解说全部是采用经历了这场战争的英国老兵的回忆。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
精彩之处在于两个地方。
首先是技术上。
据影片导演彼得·杰克逊说:他用了四年功夫从600小时的老兵采访和100小时的纪录片当中剪出99分钟的片子。
并处理色彩、速度、晃动以及声效和音乐 。
在这部电影的海报上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左右两部分清晰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右面是原始画面,黑白,颗粒很粗糙,稍远的人物和物体很难清晰的分辨。
左面是经过处理后的画面,彩色,细腻。
每个人物的神态、表情都看得很清楚。
在餐桌上的花瓶中插的花朵都是很艳丽的。
在一百年前的一战时期,摄影机的拍摄速度是每秒18帧,拍摄出来的场景有明显的晃动和跳跃,现在也改成了每秒24帧的正常图像。
画面就流畅了很多。
摄制团队还聘请了专门的唇语专家辨认那些对白,再找配音人员配上去。
其它所有的声效也都是重新制作的。
炮弹在不同距离上爆炸时远近有别的爆炸声,皮靴踩踏泥泞地面的声音、士兵们聊天说笑的声音、武器撞击的声音。
所有这些,都把握的非常到位,天衣无缝。
我们不禁要赞叹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更要佩服彼得·杰克逊为首的团队。
四年如一日,锲而不舍,严谨认真的态度。
不客气的说,在咱们这里暂时不可能做出这样的电影,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操作这些技术的人太浮躁了。
这样的情况我们遇到的太多了。
一边给电影上色,一边琢磨着片酬。
在细微之处,得过且过。
所做的只是工作,而不是艺术,更不是真实。
我们所缺乏的是人家的那种态度,那种敬畏和尊重。
这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弥补的。
一直以来,很多纪录片爱好者们都喜欢原始画面,原因在于它真实。
可是这部电影彻底颠覆了以往的观念。
画面和声音的修复,不是使我们更接近当时真实的场景吗?
这部影片另一个精彩之处就是再现了一百年前那场野蛮的战争。
一百年,对于人类漫长的历史只是短短的一瞬,而对于每个人来说,则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即便是二战也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了。
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习惯于朝九晚五的工作,习惯于歌舞升平,习惯于养颜养生。
谁知道战争是什么?
就如同影片开始所描述的,随着战争的爆发,那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争相报名入伍,在他们看来,战争很刺激很浪漫,“所有人都认为这将是一场文明的战争,这是从在家里做无聊工作的解脱“。
当然,他们对兵营的严苛纪律和死板的行为还是稍有准备的。
这些年轻人开始努力去适应兵营的生活。
每天十英里的跑步,难以下咽的食物,靴子不合适的原因是自己的脚,学着自己做饭,自己缝扣子。
在熟悉了这些之后,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仅仅是战争前的热身,更加严酷的考验还在后面。
在大战面前,政治家想的是世界格局,军火商想的是炮弹的批发价格,军事家想的是整体战略,而冲锋陷阵不管生死的总是那些士兵。
影片所描述的就是那些士兵的战时生活。
影片的资料中,从英军的堑壕一侧拍摄了士兵们一次进攻时的行动。
在一人多深的堑壕中做准备,步枪上刺刀,顺梯子爬出,弯腰端枪向敌方走去。
伴随着解说:“那是个无人地带,离德国人只有五分钟的时间,摩尔中士站在战壕后面,手里拿着左轮手枪,他说:‘任何人敢掉头,我就开枪。
’所以我们无路可走。
开火!
开火!
弹壳散落在你身边,你只能向前走。
你周围充满噪音。
没有跑,没有喊叫也没有欢呼,每个人都像死一样安静。
身边有人中弹,头盖骨裂了。
德军的机枪席卷了我们, 子弹像冰雹一样向我们飞来,我环顾四周,发现周围的人都在倒下。
我在想:‘他们为什么朝我开枪?
’接着,我的大腿就中弹了。
”每一次攻防的结果都是这样,不是受伤便是死去。
“这是生命中最长的也是最短暂的时间,有多少人能活着看到太阳升起?
”然而战争带给这些士兵的并不仅仅是生与死的考验,毕竟从爬出战壕到敌人前沿不过是五分钟的时间。
而生与死也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情。
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战争就是这样枪林弹雨一冲一杀,死了算倒霉,活着是幸运。
而影片中让我们看到了另外的场景,比战斗中的搏杀更加漫长痛苦的滋味,那就是:煎熬。
前方密密的铁丝网上,挂着死人的残肢,无数老鼠在吞噬着余下的尸体,人们的靴子在堑壕里踩着冰冻的泥水,死去多日的战友的水壶中遍布青苔。
仅有的肮脏不堪的军服里长满了虱子。
这就像是一座人间炼狱。
士兵们就这样“被困在了制服中”。
艰难的活着,生不如死。
此时在这里的所有人已经没有了对于死亡的恐惧,因为死亡比煎熬要容易的多。
更令人悲哀的是这种日子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
和战场上与敌人厮杀一样,这种煎熬也是战争的一部分,更加折磨着人们的灵魂。
战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那些善良的人们流露出的真诚的同情,就体现了他们永远都无法理解什么是战争。
”如一个老兵所说:“你看,我没有妻子,没有女孩,什么都没有。
同样,也没有遗憾,没有恐惧。
因为如果你活下来了,无论什么情况你都可以生存下去。
”在这种时候,支持士兵们活下去的只有两个选择:信念或麻木。
与其它军队不同,在咱们的军队中,从一开始就使每一个士兵有了坚定的信念:为崇高的理想为解放自己而战。
这信念一旦建立,就如毛泽东所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他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这敌人当然也包括了那种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环境。
这才有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才有了虽九死而未悔的英雄豪杰。
才有了抗美援朝中的铺冰卧雪。
时至今日,我听到过许多对那些过往事迹的怀疑和嘲讽,在没有经历缺乏信仰的今天,这一点也不奇怪。
但崇高毕竟存在,任人去评说吧。
影片中所叙述的是另外一种状态。
士兵们普遍选择的是麻木。
尽管战前到处都在大肆宣传“保卫祖国”,很少有人把它当回事。
初始的激动早已远去,“所有关于战争的浪漫想法都彻底消失了”。
他们并不认为开进到法国与德国人作战是“保卫祖国”,更不知道去哪里去寻求正义。
他们所面对的是和自己同样的一群年轻人,无论是谁都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要互相残杀。
那么,他们能够做的,就是下意识的去执行长官的命令,麻木的去接受所面临的所有痛苦,麻木的去杀人,麻木的被杀。
“我们甚至不在乎谁赢了战争,我们只想早点回家。
”有幸剩下的人直到“背着行囊回家,唯一丢弃的是子弹。
”影片中,一位老兵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想,历史最终会证明,这一切是不值得的。
”这是一百年前的影像,画面中,那一双双清澈透明的眼睛在注视着现在的我们。
好像在和我们说:“战争仍未远去,但我们祈愿和平”。
只希望那场惨烈无比的杀戮不要再降临到现在的我们身上。
本人评分:8.0。
希望PJ多整点这样或者Forgotten Silver之类的项目,不枉费这一身的功夫。
开头的部分冗长,让人昏睡,叙事目的只有一个:对战争的无知。战争开始突然把人炸醒,猛地扔出了大量素材,包括拉屎、老鼠、死马、地雷等等,确实煽人,但情绪瞬间耗尽了,之后战争并没有明显推进,反而素材很零碎。第二段的叙事目的也只有一个:残酷的战争。第三段,战争结束段落,因为整个二段后半部分太冗杂,没有解脱感,叙事目的落到战争是荒诞的。对战争的结构十分类型化,缺少表达。在形式上,技术确实突破,但更真实是否会破坏和纪录片本身带有的距离感,让观众从旁观思考变为体感带入,甚至让画面“像战争片”,值得商榷。并且大量旁白叙述,却看不到叙述者的表情,这是一个真实和共情的缺口。一些彩色漫画段落的出现,确实很不搭调。彼得杰克逊对于纪录片特质的把控和叙事节奏控制是有限的,但大导演能做这样的片子也是走心的。
这部纪念一战百年的纪录片称得上是史诗巨制,那些沉睡在伦敦帝国博物馆的黑白影像被现代技术唤醒,彼得·杰克逊则用魔力让“不再变老”的他们再现,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再震撼的战争电影也不及这些真实的画面更能触动人心。画面中的他们没有姓名、身份和背景,在百年浪潮的冲刷中变成了一个个历史的符号,耳边响起的是他们对战场生活的细致描述,一句接一句,丝毫没有给观众喘息的时间,就像他们所经历的一场场厮杀与轰炸,丝毫没有给他们喘息的时间。
唠叨的精神崩溃
战争的唯一魅力,是对人性的极致考验
忘标记了,其实后面很无聊了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叙事手法单调,口述形式持续90分钟,不是什么好纪录片。且全程一口气都不让喘,丝毫没有给观众留出思考或发酵情感的空间。
没有光鲜的军装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喊破天际的信仰没有无畏的个人英雄主义没有干干净净的小白脸没有清晰到脸上毛孔的镜头没错,这才是真正的战争情景
一星都是给技术,看得我想睡觉
用如此欢快的语调讲述残酷的战争着实让人不适
"There was no cheering,no singing,we were drained of all emotion." 战争的唯一启示就是不要再有下一场战争,可惜人类永远吸取不了教训。
战争是残酷的,毫无意义!热兵器时代就是送死而已。
出本书还不错
看的那一天正好是一战结束100周年前夜,很震撼。PJ说他就是有了这个想法,然后自己也被效果吓到……这就是那种好像很容易想到但却还没有人去做的事情,而且他用非常genuine的态度去做,特别难得。在一个act里朝向infinity and divine,从建筑到电影,每每闪现在我的脑海里。
一战结束百年纪录片界真是下了血本,不过评论里又是不知道胡说霸道的,还“无人问津的博物馆”....一战真心是欧洲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好么,14年一战开始百年各国特展多到炸,告诉你什么叫人头攒动
战争真是奇特的社会活动,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为谁而打,就去了一趟前线,然后活了下来。那片土地对于一战的记忆是如此的鲜活,应该就像我们对于二战的记忆一样吧。全程高密度不间断地配以老兵的口述,让人无法喘息,使得观感非常压抑,大概是为了推进叙事的需要,但有些分散了画面的力量。黑白转彩色的一瞬间非常惊艳,之前的疏离感一下退去,直接置身于战场环境中。耀眼的是那片无人之地上漫山遍野鲜红的罂粟花,提醒我们历史不该简单褪色。
兩星都是給影像和旁白。對於電影形式的運用完全沒有…
好无聊啊,全片最感人的就是一个回头士兵的严厉凝视,被放了两遍
滚动的ppt。一星给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