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ting an insurance agent the dayyour policy runs out is coincidence.Getting a letter from the emperorsaying that he's visiting is plot.在电影中,harold的人生因为他自己不小心把手表调慢了三分钟而改变,这是coincidence;然而事实上,这个情节其实是这部电影的plot的一部分。
而我们的人生,不会有那么多coincidence,我们也不知道冥冥之中是否有who在设定我们的plot。
你厌恶了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吗?
你讨厌拥挤不堪的交通吗?
(还记得么?美国人最讨厌的三件事,第一是工作;第二是交通;第三是找不到袜子)在我们已知的范围之内,要想改变,只有靠我们自己。
我是真的打算把学习一样乐器放到我的日程表里面了。
此外,我还打算去买一个烤箱,试着自己烤些cookie……多引一句:The ultimate meaning to which all stories refer has two faces: The continuity of life,the inevitability of deathstory如此,人生更如是……
有多久没有这样子的感觉了?
一气呵成的看完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片子,套用前两天看到的一篇文章的主题:爽,就一个字!
导演的风格很熟悉,查了一下,是《寻找梦幻岛》,也是很喜欢的一部作品。
看了一分钟的片头,我就已经毫不犹豫的给了5星;现在看完了,我想给个六星,太久没有对生活有这样的激情了!
人总是要死的,但活着就要面对!
里面的歌也很好听,最近总在听HIT FM,好久没有听这一类的歌了。
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有时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Harold Crick是个国税局的审计员,与无限数字打交道的人,其生活也如数字般精确。
连续12年的每个工作日,每天清晨Harold都会把他的牙齿刷76次,前后来回38次,上下38次;他会以将近57步一街区的速度跑过6个区,正好能赶上8点17分的那班巴士...这些数字构成了Harold Crick精确但却极其单调的生活,他的生活麻木平静,没有丝毫激情,更没有任何爱情突然有一天早上,Harold听到一个声音,如电影旁白般不停地念叨着他的一举一动,这个声音洞晓着他正在经历或是即将经历的种种生活细节。
这个声音对他正在经历的生活的精确讲述使其惊诧不已,而这个声音对他即将经历的生活的精确预测更使他惊恐万分,特别是当这个声音预测他即将离世的时候Karen Eiffel是个著名的悲剧小说家,自我封闭、整日嗜烟如命。
她最新创作的小说遇到了构思瓶颈,这使她本身的自我封闭在生活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也可以说是自我的封闭甚至自毁的倾向使得她遭遇了构思瓶颈——如何让小说主人公合理且伟大的死去就像那款游戏《模拟人生》,游戏者设计着游戏中人物的各种生活细节,Karen Eiffel用小说设计着Harold Crick的整个人生,包括他即将死去的命运。
但不同的是,奇幻的是,Harold Crick知晓自己的人生被那个“声音”设计着,他试图改变命运小说情节发展与小说创作过程、虚幻与现实,讲述这两者交叉进行的电影还有部法国导演Francois Ozon的《游泳池》。
只是《游泳池》更具惊悚感和文艺气质,而《奇幻人生》更具娱乐性与现实抨击力。
与其说Harold Crick要从Karen Eiffel笔下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如说他们俩从笔下、从小说的结尾中拯救自己的人生。
这个饱含生活哲学与道德寓言的奇幻故事,警醒着如Harold和Karen般麻木或者挣扎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不要让生活奴役了我们,不要让道德败给了生活欢迎加入豆瓣小组Trembling Blue Stars(独立音乐 原创影评 本站下载预告) http://www.douban.com/group/ilm/
看到威尔法瑞尔的名字,我以为《奇幻人生》会是一部喜剧片,可事实证明我们永远不能仅靠习惯下结论,尽管它大多数时候很灵。
威尔法瑞尔饰演的国税局精算师是个十足的强迫症患者,生活精确到连刷牙都会数据化,“一共刷76下,来回38下,上下38下”。
单调、枯燥、没有任何意外和惊喜的生活突然在某个星期三结束了,他听见一个在精确描述他生活的声音,并且这个声音预测了他的死亡。
艾玛汤普森饰演的作家感到灵感枯竭,她苦恼于笔下角色究竟该以何种方式死亡?
直到灵感找上门来,但此时威尔法瑞尔也找上门来,他终于知道了那个声音是谁。
威尔希望艾玛改变笔下人物的命运,可最后改变他命运的还是他自己。
电影的结局非常俗。
一如我们想的一样,威尔最后没有按预定的那样死掉,而是“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了。
但是这个“俗”放在这部电影里就非常对,剧情上对,感觉上也对,那么为什么不能俗呢?
真诚地俗比虚伪的雅更接近内心。
看到威尔的角色,我想到了强迫症患者的痛苦。
我们每个人都多少有点强迫行为,比如会就一个问题反复胡思乱想;会一整天在脑子里重复一首歌的一段旋律;明明锁门却怀疑自己忘记锁门;走在路上一定要踩进方砖里面,而不能踩到边线.......通常情况下只要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一点轻微的强迫行为是正常的,可是当这种正常成为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就可能会和片中的威尔一样,生活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但枯燥无比,没有爱情,没有惊喜,也没有意外,有时候连意外都没有也是很悲哀的事情。
也许我们应该学会改变,尽管你会觉得“Why?
”但面对更美好、更精彩的生活,“why not?
”一位网友说的好,“天堂在心里,地狱亦如此”。
男主角一定是一个没有多大信仰的人。
宗教在西方社会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
在教堂中忏悔甚至痛哭,已经成为西方电影表达痛苦的一个常见手法。
人们从宗教中获取力量,因为耶稣本来就是生来承受人们的罪孽。
有人帮你扛了那么多,自然轻松很多。
但在这部电影中,没有神。
所以犯下的罪,只能自己赎。
“上帝用7天创造世界,而我在7秒内粉碎我的生命。
”有些罪过,除了用生命弥补,没有其他方式可以令自己解脱。
Ben 是一个痛苦的人。
开篇是他痛苦而绝然的脸。
压抑而绝望。
这样浓烈的悲伤,究竟来源何处?
是的,这是一部开篇就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好奇心的影片。
Ben 是一个税务局工作人员。
有一个笑话,在美国,你所不可避免的是死亡和税收。
因此,税务人员给公众留下的印象并不友善。
而前几天看的《奇幻人生》,更是能够佐证这一点。
Ben就是这样一个美国公务员。
他想帮助别人,他想帮助那些过得艰难却得不到应有的扶助的人们。
或许因为他也期盼着有个救世主能够从天而降帮助他?
所以只能够从帮助别人种获得一丝安慰。
但编剧显然没有想让Ben只是被简单的心理疾病纠缠。
电影就是这么残忍。
岂能让男女主角只限于简单的矛盾冲突。
自然要夸张绝望, 才够吸引眼球。
只是并非所有人都接受他人的好意。
人们对陌生人的警惕使得他寸步难行。
或许受害者不想也不能够直面自己的艰难和痛苦,改变需要勇气,即使是让生活变得更好。
尽管如此,绝望的时候,还是无法自抑地向陌生人伸出求助的双手。
是的,他们很幸运,遇到了Ben.但这幸运,岂不是建立在之前的不幸之上Ben时常独自一人在海边默默流泪,拒绝他人善意的建议,重寻回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每天盯着美丽的水母却还是悲伤迷茫。
拒绝与陌生人好友或爱人沟通。
脸上一直是沉默而压抑的表情。
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他内心痛苦的撕扯和呐喊,带着迷茫一路前行。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直到Ben遇到艾米丽。
爱情的力量多么伟大。
这么痛苦的人生,也会因爱而有所改善。
他终于不是坐在海边默默流泪,而是坐在他们约会的那片草地上沉思微笑。
但这幸福是多么的短暂。
过去一直都不肯放过他。
终于随着镜头我们看到了他的回忆。
因为他的失误而致使妻子和另外7条生命的死亡。
于是他开始从帮助一个又一个的人来赎罪。
于是他捐出了自己的肾,肝,眼角膜,还有,心脏。
他的心脏,在心爱的女人身上跳动。
他的心一直跟她在一起。
他的身体在不同的人身上延续生命。
只是,没有了思想和痛苦。
为什么会有这么残忍的影片,用那么多的生命和痛苦来制造矛盾。
好片,但看得我是又压抑又难受,痛苦地陷入思考之中。
单从片名看,就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故事,多数时候我会选择励志、苦难、平实的电影,只为达成共识,浮想联翩这种体裁实在不适合我,就算哈里波特从天而降,我也希望小天狼星快点把他带走,因为我不是神秘主义者。
所有的一切,井然有序,在商业规律下,吃喝拉撒都有了约定俗成的定义,我更加倍的按部就班起来。
按部就班的人会对某个笑话或警句很敏感,因为时刻准备若是轮到自己发言,可以自豪又流利的滔滔不绝,而一旦没人的时候,便开始暗自懊恼,刚才那个笑话讲得,,不太合适吧。
我是这样的,Harold更绝,他是这个故事的男主角,尽管擅长数数、计算,但利用职务之便把MM时,却要靠事先准备好的台词才能说得出话,并且有本事讲得坑坑洼洼。
这种温吞的男人,会有什么奇幻人生?
然而,他却要死了。
有个考虑跳楼,期待在暴风雨中出现交通事故的家伙,希望他死去。
哪种死法最适合Harold,她掰着指头算日子,神情焦灼。
令人纳闷的是,她竟然主导他的生活,他却毫无还击之力,诅咒老天无济于是,她在空中平静的对他说。
Harold在一个黄昏知道命不久矣,他神情尴尬的等死,即找不着原凶,又无人倾诉,不敢接电话,也不想上班。
这个时候死掉或许很恰当,循规蹈矩!
绝大部份人,皆死于此。
我却有点气急败坏,似乎明白他的感受“光明正大的活着,不知不觉的死去”,熟悉又凄凉。
好在,他没有因为即将暴毙而撕心裂肺,他拿起了吉他,在心爱的女孩家中哼起了有点走调的歌,他轻轻唱到just find it。
把这种生活渲染的,更加无可奈何。
死亡隐约的确定,相互联系,那个她说。
她一定能弄得死他,就像掐死只蚂蚁一样,尽管这个过程对她来说是种煎熬。
故事的状态不再奇幻,犹如一把双刃剑,刺得死他,也能令她崩溃而死。
我不再期待结局出乎意料,这是有想像力的,却凌驾在某种恐惧之上的,令人异常倾心的解构方式。
有时候,在恐惧中迷失自我不太划算,还是顽强的活着吧。
不知道应该如何描述对这电影的喜爱,从片头精准的计数搭配着巧妙的卡通“注释”开始,我就知道这是符合我胃口的。
音乐、俏皮的闷不住找乐子的数字们,痴癫的艾玛•汤普生,谨小慎微的法瑞尔,老道的达斯汀,都是我中意很久的了。
生活原本就索然无味,小说家基本的职责就是制造惊喜,读者也许可以循着作家已成签字的笔墨去改造生活,这当然是皆大欢喜。
可是无厘头的发现作者与圆形开始共同创造着故事,哈罗德提供最井井有条、毫无新意的素材,也就提供了一万个惊喜登场的空洞。
而伊芙,则在这样规整的白板上,狠狠地、卖力的、淘空自己灵魂的花费笔墨打下一个又一个痕迹,让这条笔直的线开始变得曲折有趣、凹凸有致。
Little did he know,他毫不知晓。
心里在说,Oh, my god, son of bitch这不是以前学英语最讨厌的倒装句么?
现在却显得那么的曼妙有趣。
哈罗德毫不知晓,有人在一笔一划的书写他的人生,决定他的生死,伊芙也毫不知晓,她书写的是真实的人生,并要决定他的生死。
上帝的wristwatch拨错了,让哈罗德听见那充满修辞的他本人的人生注解。
感叹的是编剧,可以让原本令人纳闷的骑单车的小孩、巴士司机,合乎时宜的出现,又能顺其自然的完成伊芙要哈罗德,这个男主人公死去的结局里。
伊芙的所有小说主人公都得死,她对死亡是如此着迷,千方百计的此岸沿着,对前面生活细节冗长、细微但甜美的描述,就是为了让他死去。
也许,就是因为她没发现自己对生活的畏惧、对真实的畏惧、以及对无畏的畏惧。
无畏的哈罗德在看完“他”的小说之后(伊芙最后描述他死去的章节是草稿)平静的接收着,告诉她应该这样写完,主人公只有这样死去才是一部杰作。
然后第二天“以身赴死”。
这样才令伊芙发现,写作并非是那么的无关痛痒。
没错,你描述他人的人生,别总是说得很轻松。
最终哈罗德没死,不然就不称其为喜剧了,伊芙终于换了一件女人味的衣服,终于有点女人味的开始和人打交道,并且心存感激了。
哈罗的成全了伊芙让她变得鲜活,伊芙成全了哈罗德让他still alive,编剧成全了我们的慈悲,这个故事成全了这部影片,故事中的故事成全了这个故事,生活本身是谁成全了谁?
最后一如既往的温馨提示 :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琐碎,这样那样的关爱,这样那样的缘分会拯救我们的性命,要做就做那种连上帝都不忍心他死去的人。
每个演员都那么精准,包括最后那个麻木的医生……如果颁发最佳演员奖,我会颁给那个可爱的、不说话却暗自抱怨着的、用自己的方式顽抗着烦闷的生活的,最后却在紧要关头牺牲自己堵住主人的动脉而救了哈罗德一命的手表,它是那样的有人情味,并且勇敢甚至胜过人类,它教唆哈罗德去挣脱规矩的铁链,促成了这一系列美好。
硬要说遗憾,就说最后霍夫曼跳入泳池时的一身赘肉,让我唏嘘扼腕——他真的老了。
很多年前看过的电影了,至少刷了十几遍,却从没勇气写过一篇像样的影评,十几年过去了,四十多岁再次重刷,终于有点要写的东西,给所有喜欢的朋友分享!
威尔法瑞尔,印象中高高大大,阳光敏感的大男孩,面部结构却犹如没进化完全的“大猩猩”,非常有喜感,然而平静时又给人一种楚楚可怜之感。
在这部影片中扮演哈罗德克里克——敏感的悲情平凡小人物——契合度高又有点小煽情。
但这个故事又完全没有要煽情的意思,只是触及真相,以真相触及人心中的柔软。
影片中几个周边人物的设计很讨巧:抗拒政府税收的蛋糕房女主;苦苦等待终于收获自行车礼物的男孩,历尽辛苦找到工作的公交车黑人女司机,充满正能量的出版社负责催稿的黑人女秘书,为创作悲剧作品而有些疯狂的女作家。
以上这些人代表了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生活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被动和忍耐,配合califone的歌作为bgm,整个影片质感极其特别,似要触动某种真相,却又保持优雅的距离感,然而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有一丝社恐感,等待被解放。
唯有霍夫曼扮演的文学教授表现出来的略带“刻薄”的感觉和直来直去的女主性格似乎给了一点突破口,稍微有一点点的“不克制”!
就如同一个结巴群里偶尔发现有治愈结巴的人,从艺术创作讲,符合逻辑的减少人性上的弱点应该是很强的能力,甚至应该算是身为人类的必然发展趋势,然而真实的生活却更富有诗意!
这里致敬了生命初衷!
所有人意识当中都存在救赎的意义,女作家最后一笔峰回路转,将一个悲情小人物的死变成一次善举,甚至平常的如一桩生平轶事,让人人厌恶的收税佬临死前人性不再木讷,让大家视线放低,看到了一个平凡人的大爱之举,令人动容。
创作来源于真人,真人还原了创作。
我想说,两者的无限循环在我脑中,确实形成了何为最佳创作的悖论!
就如女作家说的一样,哈罗德即是活生生的人,即坦然赴死,你又如何能下笔让他就这样死掉!
收税佬哈罗德刚有了生命,你却要杀死他!
哈罗德将从女作家那拿到的初稿交由文学教授审阅那一段所用的bgm余音绕梁!
哈罗德坦然赴死是本片的精髓所在,而教授看完小说后,说出他必须死的话,更是泪奔的一段。
这个设计太强!
以往的影片故事中极少见到以创作角度出发形成讨论的剧本!
在人生最后的结局中,你愿意以上帝之心还是人类本能去裁决自己?
这是个成功的伪命题。
而影片最终给出了答案。
无论你一生中自视轻狂,在死亡的一刻,都将面对内心的选择。
人!
本就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也许善举亦是一种本能。
Harold Crick,一名稅務局公務員,每天用數字精確著自己的生活,按部就班,一成不變。
他的這種生活状态,令創造他的“上帝”,──悲情小說家Karen Eiffel,也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妥善地安排他死於非命。
直到有一天,Harold Crick知道他的創造主Karen Eiffel正在給他安排死亡,意識到這樣行尸走肉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人生不應該這樣匆匆結束。
他不願坐以待斃,走進了吉它店……這一部风格奇怪的電影,看上去怪誕不堪卻非常寫實,我們自刻板的Harold Crick和像患強迫症的Karen Eiffel身上,都會瞥見自己的影子,發出會心微笑。
影片涉及我以前曾經討論過的內容:“未來已經安排,只是尚未發生。
”到底有沒有命運?
在命運面前,是接受命運?
還是通過自身努力改寫命運?
或和那個“上帝”共同譜寫自己的命運?
像Harold Crick那樣?
人们总是会对自己“taste“范畴内的东西保有一份惺惺相惜的默契吧。
最早是在伦敦地铁里等车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海报,当时就让我初步认定其价值,毫不犹豫地收入“必看电影”名单,一是因为它的标题,二来就是海报上赫然点明的那几位主要演员:Emma Thompson,Dustin Hoffman,Maggie Gyllenhaal,真是不能不看啊。
再加上主演(我并不熟悉),谈及观后感,这几个人的表演风格很是统一,都可以用“干净痛快”四个字来形容。
剧情离谱的发展竟然完全藏于他们不露声色的对于平凡小人物的刻画之中。
最终集合成一体,收敛的表演反而突现了整部作品虚构张力。
《Stranger Than Fiction》有两个中文的译名——《笔下求生》和《天马行空》。
足以概括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前者点明了故事的主体情节,而后者则是总结了这部电影的整体风格。
Stranger than fiction, 直译一下就是说:比小说更离谱。
只是看这样的标题,就充满着我所喜欢的那种电影口味:我们每个人都身入其中的“现实生活”成为一段故事的取材,至于故事的组合方法,越天马行空就越美妙,意兴盎然地闪烁着“创造”所独有的智慧火花。
这部电影的奇妙之处就在于电影在虚构一段故事的过程中,又高空凌架于一部小说的创作过程。
如果是还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请先避开我下面要做的这段解释:A)女作家Karen Eiffel在创作一部关于税务员之死的小说——现实取材B)小说《税务员之死》中不断被创作出的故事情节——小说虚构的过程C)Harold Crick是个生活极端规律(刻板)的税务员——现实取材D)Harold的规律生活突然停顿在某个星期三的早上,因为他开始能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Karen Eiffel)——以一种“旁白”的口吻叙述着他生活的每个标准动作,甚至还能提前命中他生活里下一个瞬间即将到来的事件。
Harold惊恐至极,找到一位文学教授想从文学创作的思考角度改变自己的生活,以求脱离旁白声音对自己命运的控制——电影虚构的过程简而言之,在《Stranger than Fiction》中,一方面,人生被文学俯视,而文学又被电影俯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刻板坚硬的外壳在层层虚构的逻辑递进中不断地被反讽被摧毁——正是基于这两点原因,我觉得这电影剧本的思路真的很妙。
于是,从IMDB找到剧本作者的名字:Zach Helm,75年出生在南加州,生平只写过三个剧本,但刚刚完成了自己做导演的第一部电影。
人生啊……这小子显然正是凭借《Stranger Than Fiction》剧本里所显现出的黄金灵感才会在今天初步地飞黄腾达了——在他32岁的时候。
(这么写下来,其实是想对很多人加以感召哈^^)电影的“美术”部分也值得一提——一切景观(人,室内,街道……)都着力向单调色系(灰色和棕黄色)靠拢,表面上,很明显Harold现实生活的基本色系就是如此,但让我们更深一步来纵剖导演的用意,如同对演员表演的妙用一样——表面越是收敛反而就越发突现对现实的反讽张力,所以电影的视觉色调也很好的服从于这一表达上聪明设计。
还有一个有趣的“小点”,当Harold的生活渐渐展开了全新一面(弹琴,恋爱,不再counting生活中各种无趣的数字细节,从作家的笔下不断自救),那天当他又一次出现在办公室的时候,Harold同学穿了一件红色的毛线衫!
OVER
女作家小说的烂尾,抗辩双方可分别提出相对的理由:一曰现实的人文精神(真实的生命远比作品流芳百世重要),一曰艺术家可悲地向世俗妥协(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不是喊了那么久?)。那么电影本身的烂尾,莫非是一种以身作则的行为艺术?多么牛鼻哄哄的上半场,多么乏善可陈的结局
这种编剧写不出剧本然后把自己加进去的故事真的蛮无趣的。。。
不知所云,不能追问,没法深想。
不太符合我的口味。完全是疯癫女作家的臆想,当全心投入自己的作品时总会不由得“活化”主角吧。创意不算新颖,而电影中所谓“masterpiece ”感觉也不过是部庸作,缺乏震撼。让人觉得电影很长,几度想快进。
在酒店的凤凰台看的,看了开头觉得挺有意思。怎么说呢,剧本立意很好,励志,如何告别一成不变,也很简单直白,怎么改变人生,有点白日梦想家的味道,书写人生这个设定也很独创,前段一度是很吸引人的,作家的臆想段落有点艺术片味道,但是男主的跨式和作家明知她会写到他的走向还要那样写结局就很别扭,后半段有点牵强,没有了悬疑,不过那个年代的爱情真那么单纯吗,喜欢90到2000初期的美国电影,喜欢男作家雨人的老来洒脱(还贪吃:)和他办公室的石头玻璃窗口,下雨景色很美舒服,以及白家具暖色调灯光的家居布置
剧情平淡,谈不上奇幻,就是YY拯救自我,霍夫曼就是尝试改变自我的鸡汤老夫,自己说的台词自己都难以理解吧,税务员的爱情线还算完整
需要高度创造力的职业,总是被各国电影描绘成神经病一样的存在。。。我觉得这些编剧很不敬业,完全是胡编乱造,浅薄得很。
确实比恋恋书中人好看,喜欢开始的那段用数字标识一切的创意,结尾好像没有那么的好,不过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20121217
这么无聊的故事不应该被写成书,更不应该被拍成电影。。。
电影有很独特的叙述方式。live your life, do what you like. Don't wait until you're gonna die. you CAN change yr life
Maggie I love u~~~:) sweet movie~~
喜剧中的人生。。。。。emma thompson演的太好了
很新奇的一部
其实所谓的美好结局也没有那么完美 不过活下来 总是好的
不要让生活奴役了我们,不要让道德败给了生活。天堂在你心里,地狱亦是。
挺无聊的 对威尔法瑞尔的喜剧已经免疫了
2010.06.14 @ Home真感人的片子 风趣又不失温情本人很残忍的会选择男主死去 如果我可以
后半部分不再巧妙
2006.8.13 天堂在心里,地狱亦如此 -- 生活之美在于意外
这种设定就够奇幻的了,主角木有死还真是对不起观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