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就目前来说给人的感觉挺惊喜的,我真的已经剧荒很久了,昨天打开爱奇艺看到主推乒乓,就进去看了一眼,没想到停不下来了,一下看完了8集,而且是没快进的那种,我平时对体育类项目不是特别关注,所以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几乎不会打开看,昨天偶尔打开这部剧,很惊讶自己竟然看完了,就目前来看这部剧剧情紧凑,各位演员呈现也都很好,每集结束后还有关于乒乓球的小贴士,这些都一定程度让我了解到乒乓,了解到我们乒乓运动员们平时在训练中到底付出了多少,其实说到乒乓,就算我再不关注乒乓球,它作为我们国家的国球来说,还是知道一些打的比较好的球员们,比如张怡宁、张继科、马龙、许昕、方博等等,我知道他们多是在一些体育赛事结束后,身边的人会有说“咱们中国乒乓又夺冠了” “嗨,这不是很正常吗,今年是谁呀”.... 我之前总是觉得我们国家乒乓球夺冠才是应该的,我知道他们为了我们国家的荣誉肯定付出了努力,但远远没有看完剧来的这么直观,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队甚至是一个省队的乒乓球员的诞生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到底付出了多大的艰辛,就像在剧里徐坦妈妈说的“在咱们国家,每年都有几百万个孩子,学打乒乓球,8岁开始集训,每年能进省队的就700多人,能进国家二队的,也就30多个人,能进一队的也就20多个人,如果能拿下冠军的几率也就一千五百万分之一”这个数据给的很直观,很心惊,我开始反思自己,我是不是不应当把我们运动员夺冠直接事定义为理所应当,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他们每个人无论成败,都为了成为世界冠军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就如剧中天才如于克南也是一直默默训练,不因自己的天赋而沾沾自喜,我们应当给予我们所有的运动员们,以鼓励以敬佩,他们真的很棒,感谢我们的乒乓运动员们,谢谢你们捍卫了乒乓的荣耀,我们因乒乓而自豪,同时也谢谢那些默默的为乒乓夺冠而做出贡献的人
昨天荣耀乒乓开播,电视剧的定位是热血青春,因为之前看过同类型的棋魂就还挺感兴趣,昨天一口气看了8集。
可8集看下来感觉还是失望更多一些,接下来的评论都是就剧而言,与演员本身无关,会和同类型的棋魂有对比,但是均和演员无关。
首先是男主之一的徐坦,第一集他的设定是在省队实力很差,打了多年依然是吊车尾,家人不想让他继续打球打算让他回去念高中。
我当时觉得这个设定还蛮不错的,作为成长式人物,一开始只是因为爷爷让他打球而打球,母亲让他放弃乒乓他就放弃了。
这时的他只是机械的听从着大人的指示,没有自己的想法。
就像雷蕾问他的那样他的想法是什么,那时的他还回答不上来。
后面他在大巴车上看到掉落在地上的乒乓球,他才明白他真的要和乒乓说再见了,这时的他才理解自己是因为喜欢乒乓才打球的,所以在车子发动的一瞬间他选择跳下大巴车奔向自己喜爱的乒乓。
情节发展到这里我觉得还不错,有表达出少年那种无论结局如何都敢闯敢拼的热血和无畏。
可是到了集训这一段我觉得剧情真的直线下降,这一段算是徐坦人生的转折点。
但却表述的不明不白甚至有一笔带过的感觉,现在的徐坦一进来就是7组的吊车尾。
可作为热血剧,我在这段中并没有看到很多关于徐坦如何从7组冲上1组甚至进入前三的描写。
相反他把这些用功拼搏的地方都加到了于克南的身上,这里我说声明一下我并不是说不应该描写于克南的努力。
而是以这种形式来表达之后,给我一种徐坦的人物形象被写废了的感觉。
进入集训的徐坦相当于是重生后的徐坦,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再告诉我们,现在的他是在为自己拼搏。
可是在集训中几乎没有他给自己加训或者为了成为国家队的一员而努力的描写,当身为天才的于克南在球场一遍一遍练习到深夜的时候,没有徐坦的身影。
在于克南练到体育馆阿姨都着急要回家的时候,徐坦在宿舍睡觉。
整个集训的过程唯一表现了徐坦想要向上努力的,就是他在日记中写道“咬紧于克南”。
我以为这之后他会跟着于克南一起训练,于克南练到多晚他也练到多晚。
可是几乎没有这样的片段,所以编剧的热血和拼搏是用嘴体现的吗?
徐坦努力的方式就是写写日记,然后在日记里每天写上一句“咬紧于克南”吗?
让我最惊讶的就是徐坦在没有任何努力的形势下,莫名其妙的就进了省队前三。
他之前可是吊车尾,在集训里什么都没表示就进了前三?
努力呢?
奋斗呢?
啥都没看到。
你要是说他像棋魂里的时光一样,之前没接触过这项运动。
所以进入省队是吊车尾,但是教练发现其实他很有潜力,所以在他进省队没多久就力排众议推荐他进了集训。
再集训中他天赋过人,不用练就进入前三了,这种我可能还能接受。
可问题是棋魂中的时光虽然是天才,但在道场里每天都是他练到最晚,别人都去吃饭了他在练,别人回去睡觉了他还在练。
加上褚嬴和各种老师对他的帮助和指导,以及俞亮带给他的无限动力。
这些种种因素加在一起,影片里他用一年就成功定段,我一点没觉得不合理,甚至在他下赢岳智的时候有些热血沸腾。
可是徐坦的设定他能进入集训省队前三甚至进入国家二队,我感觉是极度不合理的。
徐坦还有一个设定让我很费解,就是他的日记本。
之前我看他每次打完都会在本子上记,镜头也给了特写,我以为他是在记录每一个跟他交过手的人的打法和弱点之类的。
结果只是记了个几比几?
那还用记训练场不是有大榜吗!
不过我感觉编剧还是有一点徐坦在记录打法的意思,因为在最后的3v3中,在于克南身上有体现。
但是对于徐坦好像他那个小本更多是鸡肋的感觉,甚至在3v3中编剧的意思是这个小本子好像还有点拖累他。
但我记得第一集一开始的时候有介绍过他是球场神算子,除了3v3的时候提了一句他算出了球的方向其他的没看到有过多的表述了。
总而言之对于徐坦这人物来说,我看了8集除了第一集他跳车和集训最后的3v3比赛中有点热血的感觉。
其他更多是看他我着急,尤其是进入国家二对之后。
体能不行你练啊,体育馆10点关门外面操场又没关门,再不行你跟于克南似的弄个哑铃练一下,每天回到宿舍就是写日记也不是分析战术,就是写一些没有用的鸡汤真是急死我了!
之后就是于克南,因为他是天才所以没有集体荣誉感,性格也是孤傲脾气暴躁。
这样的人设也挺带感的,暴躁没有集体荣誉感的少年在训练中一点一点被徐坦打动,两人成为挚友也是彼此唯一的对手。
尤其是集训中让于克南做宿舍长那一段,挺好的故事。
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一段,除了为后面于克南忍住了想打甲鱼的冲动成功进入国家队之外其余的什么作用没有。
于克南依旧孤傲依旧没有集体荣誉感,其实我感觉他忍住了打人冲动也是因为吃一堑长一智了,和他当宿舍长也没啥关系。
甚至我感觉前期的集训和后面进入国家队有些割裂,徐坦和于克南两人在集训的时候都到了可以共享日记,为彼此分析战术的地步了。
咋到了国家队感觉这两人跟陌生人似得,甚至都没啥交集。
徐坦也不再追逐于克南,于克南也根本不关注徐坦。
反正前8集我是没出来两人作为双子星,彼此之间有什么对对方的特别关注,也没看到两人之间有什么特别的羁绊。
可能我是动漫看多了吧,总觉得这种热血双男主的剧是那种像火影里的鸣佐,死神里的一露(虽然一露是男女,但是一户选了胸大的),棋魂里的亮光那样。
荣耀乒乓题材设定我挺喜欢,我也会继续追剧的。
如果后面真香了我就回来改掉我这篇评论。
恶意刷低分真的不至于。
这是影视剧不是纪录片,你不能指望着演员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就能达到专业水准。
影视剧有自己的表达手法,为了塑造角色以及提升观感,在动作表情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夸张的成分。
这是一部带有科普性质的热血竞技剧,国内已经很少有排这样题材的了,如果评分如此不公那以后就只剩…(不是说不可以,但不觉得一点意思没有了吗)演员们演得很棒了,至少能唬住像我一样大多数观看这部剧的外行人,让他们能对竞技比赛对运动员有更多的关注,这不就是这部剧的意义吗?
我曾经也当过运动员,这部剧让我找回了当初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
剧情的很多细节都很真实,在队内的迷茫期,与队友的奇妙关系,对教练方式的质疑…这些我以前真的经历过。
希望大家能公正的对待这部剧。
这种类型的片子,其实比行业剧还要难拍,不是仅仅靠穿一身行头,模仿一下从业人员的形象气质说几句行话就能过关的,因为要纯靠身体来演,除非是导演和演员都有过类似的背景,比如曾经是运动员或者至少是资深球迷,打球有一定水平,对动作要领技战术都比较懂,对国家队队员和教练的球风和执教风格都有所了解,所以这恐怕不是导演调研一两年,演员训练几个月就能演出来的,虽然他们也都很努力。
别说什么这是电视剧不是纪录片,题材就是表现当下时代中的人物,人设还是拿世界冠军的国家队队员,贴近真实是应该的。
故事情节虚构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细节,如果从球场上到日常生活细节都像运动员的纪录片一样真实,让打过球的球迷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那可以封神了,有什么不好?
球迷看这个片子是来看球,不是看明星的,因为人家是体育圈的不是剧圈的,平常可能从来都不追剧,只要你打球像模像样水平很高,从技术层面挑不出bug,哪怕剧情很一般,人家也会吹爆你。
反之,一看你的动作完全不规范,握拍握的都不对,肯定把你骂翻天。
被这一群圈内人diss,意味着你这片子有硬伤,风评就很难翻身了。
所以为什么陈可辛的夺冠要找真正的女排队员来演,原因就在这里。
五元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制作团队,不知道为什么要挑战这一类的题材,恐怕是低估了其中的难度。
预警:1.虽然从来没给白敬亭做过数据,但是按逻辑来说我应该算他的粉丝,而且有滤镜,慎点2.凌晨失眠一边肝考试一边随手乱写,只想写点给自己看的东西,慎点身为中国人,谁能不喜欢乒乓球呢?
谁能没看过乒乓球的直播录播呢?
甚至谁还没有学过一些乒乓球,打过一点点呢?
但是有多少人了解乒乓球的一切,算是铁杆球迷呢?
也许很多球迷不能相信,这就是很多人在小时候和大人一起看比赛之后再接触乒乓的一个契机,在很多人看来很荒谬对不对?
有那么多比赛录屏,要看乒乓可以去看啊,可问题是,更多人能接受的在休息时间娱乐放松的方式就是追剧而不是去看自己没有喜欢到极致的体育比赛。
就像这一季的“qps”,我觉得好多地方好烂啊,念稿讲故事居然比讲逻辑更能拉票,这算什么辩论节目呢?
大家有这个时间不如去看看正规辩论赛,新国辩什么的录屏那么多然后我转念一想,很多人接触“辩论”可能就是通过qps这个蒙着辩论色彩的节目吧,没办法的这就是娱乐化,想通这些之后我就包容很多了。
以“电视剧”而非“纪录片”的角度去看待这部剧,可能一切都会好很多。
有没有尬的地方?
有啊太有了。
但我觉得一两处尬点(“我不想拿世界冠军”)在整个快节奏紧凑的剧情以及我前期对整个市场超低的预料之下我是能接受的因为个人知识水平的欠缺,我甚至没觉得有什么别扭的地方(eg.16岁省队年龄基本没希望了),我从这部剧里面反而学到了相关知识(片尾那里),我觉得还不错然后兴致冲冲打开了豆瓣,刷到让我(划重点:我)惊讶的满屏一星我能理解自己特别喜欢尤其是对中国有特别意义的东西被冒犯时大家的愤怒,也能理解同为小白的一些影评的不解甚至我在想,是不是乒乓球在中国发展的还不够好,如果真的做到全民乒乓,是不是这样存在bug的剧根本不会出现。
后来我想了想,也不对,那些日常剧(全民吧,设定简单吧),拍了一部又一部,雷点似乎也不少。
那怎么办呢?
专业的高要求的人避开这些东西不看,想要娱乐的人找点事做,互不打扰,给一星的大家都能理解,但也希望给3+的下面不要那么多指手画脚(如果影评礼貌的话)。
我不能理解的是对演员本人的嘲讽(eg.白敬亭别沉迷于少年感人设了,许魏洲是平面模特吗)这个世界太纷杂了,但我们总有资格享受快餐吧。
前两天看了王小波先生的杂文,深有感触,我开始明白中国影视剧青黄不接的原因,当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但针对这个剧,我只浅谈一下此原因。
【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评;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评。
这种想法的背后,是把外国人当成另外一个物种,这样对他们的成就就能客观地评价;对本国人则当作同种,只有主观的评价,因此我们的文化事业最主要的内容不是它的成就,而是它的界限;此种界限为大家所认同,谁敢越界就要被群起而攻之。
】我记得我在看一些美剧,日剧的时候,弹幕里的人总是把自己只看美剧,只看日剧,不看国产剧当做一种自豪的资本,仅仅因为你看了一种类型的剧,就产生这么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可见你在现实生活中过得是有多么自卑。
当然影视剧,音乐和书籍都是能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所以你可以有自己很主观的评判,但是我这里所提到的主观是针对相较其他作品而言的,而不是你带着你的主观色彩去欣赏,如果在你心里已经给国产剧打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那不管你去看什么剧都可以找出一大堆的毛病。
每个人评判作品的角度不同,就我而言,我会更偏爱那些能够让我产生情感共鸣的作品,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画面的质感,剧情的节奏把控会是他的加分项,这个因人而异。
所以在我心中某些作品其实一般,虽然他有着非常高的分数,突然想到我最近看的一部电影,画面极为精美,但是这个剧情我倒没有多大体会,毕竟这部片子反映的是西方的一次文化更迭,涉及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片,我向来是不大能理解的,我看完之后打开了豆瓣,清一色的好评,我就在想,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他们真的看懂了吗?
西方人独有的黑色幽默,叙事方式,以及到最后才点明的文化颠覆,他们真的理解吗?我当时的一个强烈感受是他们只是为了打一个好评才打出了一个好评,毕竟已经有那么多人打出了好评,并配上了精深的影评。
所以,也就不难知道为什么某些人对日本的中二竞技剧无比热爱,而对中国自己的竞技剧嗤之以鼻,最令人发笑的是,那些披着恋爱外衣的竞技剧反而会遭到更少的诟病。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竞技剧的出发点之一是弘扬一种不服输的体育精神,从这个角度看,竞技剧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
所以,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希望大家能对中国的竞技剧宽容一点,以一个积极客观的心态去看待它们,给它们一个成长的机会。
前两天看了夺冠,深受感动,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点是:郎平教练对于荣誉和热爱的不同解析。
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运动员,不是每一个都可以拿到冠军的,但他们依旧活跃在赛场上,他们没有因为自己拿不了冠军就放弃。
他们都没有放弃自己,你作为一个观众(影视观众&体育观众),又怎么能仅仅用自己的一句话抹杀掉他们的存在。
在我看来,体育竞技场上,荣誉是目的,但热爱才是根源。
青春剧一向是市场刚需,每年都会有大量作品上新。
固然旱涝保收,不缺受众,但爆款相对稀缺。
主要是青春剧创作也进入瓶颈期。
其大抵是三个线路:青春+狗血,青春+甜宠,青春+怀旧。
感伤感性有余,热血激情不足。
3月9日首播的这部新剧,则为青春剧吹来不一样的风。
它就是——《荣耀乒乓》《荣耀乒乓》由五百监制、程浩执导,白敬亭、许魏洲领衔主演(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它展现乒乓少年们一路热血拼搏,用刚强的意志练就抗打的运动青春,最终燃爆乒乓夺冠之路。
由于以乒乓球为切入点,《荣耀乒乓》吸引了不少国乒粉的关注。
而这也构成了《荣耀乒乓》争议性的来源。
因为乒乓球是国球,是最受国人关注和喜爱的运动之一,所以国乒粉对剧集中的运动呈现,也有着更严格的审视。
不妨做一个对比。
好评如潮的《摔跤吧!
爸爸》里,对摔跤运动的呈现也不是100%的专业,也有为了电影的戏剧性做必要的“修饰”。
但观众并不会因此挑电影的刺。
因为摔跤这项运动,在国内的大众化程度没那么高。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国乒粉对《荣耀乒乓》专业性的高要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面:《荣耀乒乓》承担着比其他运动类影视剧更高的标准。
且公正地说,《荣耀乒乓》也很尽力去还原乒乓球这项运动的魅力。
通过各种剪辑手法,把一场又一场的比赛,拍出不同的看点,传递出赛场的热血与燃情
也应该承认,《荣耀乒乓》毕竟不是乒乓球运动的纪录片,演员每一个拿拍姿势、每一个打球动作,自然无法100%复刻现实中运动员的专业和精彩。
但有必要知悉一个前提:《荣耀乒乓》是影视创作,是虚构的艺术。
其对专业性的呈现,既要确保内行的门道,也要有外行的热闹。
在专业与好看之间,保持一个平衡。
国乒粉议论的另一个焦点问题是:《荣耀乒乓》是否根据国乒运动员的真实经历改编?
但事实上,片头已经很清晰地告诉观众:“本剧故事,纯属虚构。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很多国乒粉对每一个国乒运动员的生日、籍贯、经历、冠军数等如数家珍,所以他们也会将真实运动员,与剧中的角色进行比对。
一些国乒粉质疑:既然有跟运动员相似的地方,为什么不直接根据真人事件改编?
这样游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是否恰当?
笔者认为,虽然可以理解国乒粉的情感,但创作有客观上的限制。
还是以一个例子说明。
去年的金鸡奖最佳影片《夺冠》,观众都知道是根据中国女排的真实经历改编的。
但电影中只有郎平,以及郎平执教的女排姑娘们是以真名出现,第一代女排姑娘们以及陈忠和时代的女排姑娘们,都没有以真名字出现。
从最初《中国女排》到《夺冠》的改变,以及一些讳莫如深的变动,我们就能够知道:如果是真实人物改编,它有着种种不可抗的内外因素。
这是《荣耀乒乓》采取虚构创作的原因。
而既然是以国乒为讲述对象,也很自然地会借鉴一些经历或事迹。
体育题材的剧集并不好拍。
历史上那些让专业运动迷满意的剧集,主要以动画为主。
二次元的现实限制相对少一些。
因此,无论是专业性,还是虚构创作,国乒粉可以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却也不必就此将《荣耀乒乓》一概否认,简单粗暴打个一星。
如果对《荣耀乒乓》的关注点全部都落在乒乓球的是是非非上,会有点可惜。
观众可能会错过一部很精彩的青春剧。
青春剧,才是《荣耀乒乓》的定位。
乒乓球运动,只是青春成长的一个媒介。
《荣耀乒乓》的青春线,在写人、叙事、达意这三个层面,都做得不错。
以徐坦(白敬亭 饰)和于克南(许魏洲 饰)为核心,刻画一系列人物群像。
徐坦和于克南是青春中两种很典型的人格。
徐坦是努力型选手。
他没有太出众的天赋,无论是进省队还是之后进国家队,更像是依靠1%的天赋+99%的努力。
他内秀、多思、善思,善于研究对手的球路和习惯,用智慧打球。
性格平和的他,拥有很强大的抗打击能力。
外界的怀疑、他人的哂笑,都不会消磨他内心中的热爱。
徐坦在技术上的短板是,他常常想太多,少了一点杀伐果决。
如何凭借努力消弭天赋上的差距?
这是徐坦需要挑战的。
于克南是天赋型选手,从小就拿遍各类青年赛冠军,打遍无敌手。
天赋是馈赠,之于他也是一种压力。
一方面,于父对于克南的高期望、高要求,让父子之间有误会和龃龉。
他们明明爱着对方,明明渴望来自对方的认同,但乒乓球压过一切。
另一方面,年少成名,让于克南无论是在地方队还是国家队,受到更多的瞩目,也有着更多的流言和非议。
于克南的性格高傲、盛气凌人,同时也不免心浮气躁。
如何将技术与心性完美结合?
如何让个体更好融入集体?
是于克南需要克服的难题。
徐坦、于克南这两个角色都很好立住了。
白敬亭、许魏洲的演绎,与角色也高度贴合。
表演上仍有稚嫩的地方,但俩人都认真投入角色,青春感十足。
在叙事上,《荣耀乒乓》紧扣人物成长内核。
编剧比较聪明地以集训、训练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为节点。
人物在不同的节点,认识不同的人,面临不同的困境和挑战,收获不同的成长。
比如在省队时,徐坦思考的是,是否要放弃乒乓球?
集训阶段,只有前三名可以进入国家队,徐坦如何应对这残酷的竞争?
进入国家队后,徐坦一开始在各项排名中垫底,他要如何一步步成长与超越?
还有很关键的,徐坦和于克南如何一步步建立友谊?
他们又是如何处理兄弟与对手的关系的?
《荣耀乒乓》的叙事有着清晰的起承转合,可看性并不低。
在达意这一层面,涉及的是《荣耀乒乓》缘何以运动项目切入。
这是因为运动中的挫折、成长、超越、燃烧、激情等关键词,与青春的“成长”不谋而合。
它可以为青春剧注入更加刚性、更加热血的气息。
当市面上的青春剧主要局限在多愁善感、你侬我侬时,《荣耀乒乓》则是想告诉观众:这并不是青春的全部模样。
很多人的青春里没有狗血式堕胎、甜宠式恋爱,他们有的是为了实现考进一所理想的学校等目标,持之以恒、不辞辛劳地努力着、拼搏着。
剧集以几个乒乓少年的世界冠军梦,映射了所有人奋斗的青春、热血的青春、成长的青春。
从这个层面上看,《荣耀乒乓》不仅是一部好看的青春剧,它也是一部有着更高立意、类型上相对稀缺的青春剧。
所以不必只纠结在运动层面,好好投入这部让人热血沸腾的青春剧吧。
文/李愚
你要说导演编剧不了解乒乓球吧,他倒是融梗了很多胖球圈的真实事例你要是说导演编剧了解乒乓球把,看他们拍出来的东西,但凡看过几场乒乓球比赛的人都拍不出来。
更别说了解乒乓球的人。
竞技体育如果不追赢,请问比赛的意义何在。
天降紫微星不适合年级大的人,那是小年轻才会出现的。
也许你要说编剧是为了增加戏剧性和冲突性。
你既然那么会融梗,你照搬乒乓球现实的剧情啊,都可以很热血啊。
张继科,你醒醒马龙全五星选手张怡宁大魔王这些拍出来难道没有戏剧性,没有热血性,就是编剧导演太垃圾,太俗套。
而且根本不懂乒乓球,也不尊重乒乓球、
05年的时候,国内乒乓球确实不太顺,04年奥运会,男单冠军韩国柳承敏,女单亚、季军韩国金香美、金景娥。
说起乒乓,我们总是调侃,仿佛冠军是囊中之物。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中国的乒乓球是厉害,但也没有到毫无威胁轻松碾压的程度。
剧中展现的就是在地狱模式的中国区,众多乒乓球运动员的悲与喜。
哪有什么天才,有的只是90%的努力+10%的天才。
剧中人物于克南,训练很晚,往往最后一个回寝室。
训练量也比其他人大,一心只有乒乓球,连社交都基本不做,到国家队是“为了拿冠军,不是为了交朋友”。
剧中徐坦,虽然是脑力型选手,但训练量也不小,时常和队友加练,例如和刘石加练削球。
这部剧就目前来说给人的感觉挺惊喜的,我真的已经剧荒很久了,昨天打开爱奇艺看到主推乒乓,就进去看了一眼,没想到停不下来了,一下看完了8集,而且是没快进的那种,我平时对体育类项目不是特别关注,所以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几乎不会打开看,昨天偶尔打开这部剧,很惊讶自己竟然看完了,就目前来看这部剧剧情紧凑,各位演员呈现也都很好,每集结束后还有关于乒乓球的小贴士,这些都一定程度让我了解到乒乓,了解到我们乒乓运动员们平时在训练中到底付出了多少,其实说到乒乓,就算我再不关注乒乓球,它作为我们国家的国球来说,还是知道一些打的比较好的球员们,比如张怡宁、张继科、马龙、许昕、方博等等,我知道他们多是在一些体育赛事结束后,身边的人会有说“咱们中国乒乓又夺冠了” “嗨,这不是很正常吗,今年是谁呀”.... 我之前总是觉得我们国家乒乓球夺冠才是应该的,我知道他们为了我们国家的荣誉肯定付出了努力,但远远没有看完剧来的这么直观,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队甚至是一个省队的乒乓球员的诞生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到底付出了多大的艰辛,就像在剧里徐坦妈妈说的“在咱们国家,每年都有几百万个孩子,学打乒乓球,8岁开始集训,每年能进省队的就700多人,能进国家二队的,也就30多个人,能进一队的也就20多个人,如果能拿下冠军的几率也就一千五百万分之一”这个数据给的很直观,很心惊,我开始反思自己,我是不是不应当把我们运动员夺冠直接事定义为理所应当,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他们每个人无论成败,都为了成为世界冠军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就如剧中天才如于克南也是一直默默训练,不因自己的天赋而沾沾自喜,我们应当给予我们所有的运动员们,以鼓励以敬佩,他们真的很棒,感谢我们的乒乓运动员们,谢谢你们捍卫了乒乓的荣耀,我们因乒乓而自豪,同时也谢谢那些默默的为乒乓夺冠而做出贡献的人
看这一水的一星真难受
总体很热血励志,小白和洲洲也很帅,就是设定有些扯淡,光环太甚,不带脑子不开弹幕就还能看看。
国内编剧。。。。真不想骂了
好看!最近一部看剧不加速的!剧情紧凑!画质好好!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剧!超热血!结尾还有乒乓科普!不错
你看乒乓球比赛带灯牌??????????????????????????????影响运动员回球质量你承担得起吗???于克南脾气变化莫测转变得莫名其妙
扣给偷窃污名化他人人生的编剧和自以为很懂竞技体育的制片人。冠军徐坦和于克南,准备好了吗?
看到苏州世乒赛换人了我的火蹭就冒上来了 非常不尊重运动员
指导教练就是运动员的伯乐,运动员每一次成长的背后都离不开指导员对运动员性格、体能、精神状态的观察和琢磨。尤其看到腾指导,面对于克南那种青春叛逆的运动员,一边要关注他的球技,一边还得操心运动员的父子关系,这个指导做得太不容易了。
一般
矮油又来双男主鸭,真香定律虽迟但到,于克南嘴上说死活不参加训练营,身体却很诚实实际训练比谁都用力,许魏洲演戏那种劲劲儿的赶脚也贴合角色,直直CP给我锁死
呕
拍的真心的不错,两个男主演的很到位
这是啥?融梗就不去说了,编剧根本不懂乒乓精神。个别演员是不是带资了,不相干的戏份怎么这么多,一点不觉得他的存在对两位男主的成长进步有什么决定性的帮助!
就 还好吧 没那么热血 俩主演演的还行 有尬的地方但是还是我可以忍受的程度
于家有子名克南,背负期望降人间。 父业子承在乒坛,训练不畏艰辛难。 生性桀骜不服输,磨练心性去养猪。 美玉更需巧打磨,流血流汗去拼搏。 经年寒苦磨利剑,荣耀巅峰吾登先! 期待我的世界冠军于克南先生,在乒坛大放异彩!
从立意就错了,做成热血浮夸风都比现在这样不上不下好。
选角太棒了,一个慢热内敛有韧劲,一个天赋极强有爆发力,白敬亭和许魏洲眼神到位,动作到位,真的展现出运动少年那种意气风发的感觉,两位少年两种性格有共同的目标,看下来不自觉为他们的热血青春所感动。
乒乓是我唯一会的球类运动,看见监制是五百,先观望。|伤病就是伤病,扯信念没有意义。
是能气死胖球粉的程度!但凡16年夏天zqsg追过里约没有失忆的都受不了吧🙃又是苏州又是里约的 把别人的人生东拼西凑在一起再魔改一下 问就说没有原型 没融梗 不如直接放纪录片 颜值还能吊打男主虽然脱粉了 还是要喊一句 张继科就是热血漫本漫 电视剧就离谱
看不下去,题材很喜欢,感情戏,冲突戏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