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既往的大师级审美,学院派,化惊奇为平淡,悬念无处不在,分分秒秒敲打着你的头脑告诉你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阴谋,阴谋,阴谋,不停的回想,直到结尾。
怎么说么,是一部过于精雕细琢的片子,我看的很闷还有点无聊,大道理似懂非懂,可能是英美政治题材并非我的菜的关系吧。
波澜不惊之中,娓娓道来一个因代笔前首相自传而窥探英美高层黑幕的故事。
文弱书生卷入政坛浑水,之前是风雨欲来的暗战氛围,之后是死于非命的戛然而止,手稿漫天飞舞,真相就此雪藏。
政治就如影片的基调,灰暗冰冷无解,处处透着阴谋威胁的气息。
在重重矛盾中力挽狂澜《影子写手》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创作的小说《幽灵》(The Ghost),由倍受争议的电影人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担任了编剧和执导工作……对于皮尔斯·布鲁斯南(Pierce Brosnan)来说,他将在2010年2月度过一段忙碌又有趣的时光,先是在奇幻冒险动作片《珀西·杰克逊和闪电窃贼》(Percy Jackson & the Olympians: The Lightning Thief)中饰演了一个造型邋遢的胡子男,被他自己戏谑为“马屁股”,随后又在更加小众、更富有争议性的惊悚作品《影子写手》中出演了陷入到重重麻烦中的前英国首相亚当·朗,势必会凭借着这部影片给纯艺术的殿堂带来不小的冲击。
虽然在影片的后期制作接近完成的时候,波兰斯基因为1978年的一项指控而在瑞士被捕,他被控猥亵少女,却在宣判正式下达之前,逃往美国——最终,波兰斯基是在一种软禁的情况下为《影子写手》做好了最后的收尾工作的。
皮尔斯·布鲁斯南至今还记得,当他第一次收到与《影子写手》有关的信息时,自己还身在伦敦,正在为歌舞片《妈妈咪呀!
》(Mamma Mia!)做一些类似于补拍这样零碎的表演工作,不是很忙,却也没办法彻底地抽身,布鲁斯南回忆道:“我的经纪人突然找到我,对我说,‘罗曼·波兰斯基想跟你见见面,他正打算制作一部电影作品,想看看你是否有兴趣。
’我感到非常地兴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然后在周末来临的时候,登上了开往巴黎的火车……我于周六早上到达巴黎,和波兰斯基共进了午餐,我们简要地讨论了影片的内容,而且明确了一个出发点。
虽然波兰斯基安排给我的角色是英国的前首相,但是他无意让我弄出一个大银幕上的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所以我们必须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清楚,至少不能留下任何供人非议的把柄,毕竟我们想要制作的是一部政治惊悚片,是一个很容易生出敏感情绪的故事领域。
”事实上,罗曼·波兰斯基早在创作《影子写手》的剧本时,就已经知道皮尔斯·布鲁斯南是他所能找到的最适合的人选了,没想到他对这个故事也生出了很大的热情和兴趣,所以他们的会面,是在一种达成了共识的前提下完成的,布鲁斯南说:“我和波兰斯基可以说是一见如故,我们谈话的范围从电影扩大到了生活,甚至还谈及了生命中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悲哀与痛苦……我们稍稍说到了他那被邪教残忍地谋杀的妻子莎朗·塔特(Sharon Tate),我能从他深邃的眼睛中看出来,这仍然是他最深沉的记忆与心痛。
我们进行的是一场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对话,我们不但讨论了电影,还包括制作流程的一些问题,以及这个行业所面对的经济前景,然后是政治论题,最后又归总到了旅行与食物上,我们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我想我们都被对方的人格魅力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直到我坐上了返程的列车,我才猛然惊醒,‘天,他还没有明确地告诉我是否由我来出演这个角色呢,也许他已经改变了他的主意。
’我至今记得,以前合作过的一位导演曾对我说过,作为一个演员,永远都不要回头张望,你要时刻做好准备,因为你可能正在接受某一个人的检验——不管你拿了多少个奥斯卡奖,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但是,我和波兰斯基相处得真的是非常地融洽,然后,我再也没见过他,直到影片正式开拍的第一天,我们才又在柏林重逢。
”在看过了原版小说之后,皮尔斯·布鲁斯南对里面的内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塑造出来的是一个全新的英国首相的形象,而且是在无需影射任何真实存在过的人物的基础上,布鲁斯南承认道:“虽然就这一方面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我需要在影片中描述的毕竟是一个前国家领导人,所以我还是特别地观察了一些像托尼·布莱尔和英国保守党领导人大卫·卡梅隆(David Cameron)这样的知名政客,至于其他的,就只能靠我自己的想象力了——我总是忍不住想,如果我是英国首相的话,首先我得成为一个伟大的伪装者,至少得是一位伟大的表演家。
围绕着这样一个男人所引发的充满争论的漩涡和危机,包括他生命中和政治生涯里的虚伪和掩饰,都时刻吸引着我,让我深深地为之着迷。
”不一样的前英国首相早在2003年的时候,英国演员麦克·辛(Michael Sheen)就已经在电视电影《君子协定》(The Deal)中成功地塑造了托尼·布莱尔在大银幕上的“分身”了,所以皮尔斯·布鲁斯南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不会重复别人开创出来的已经过时的表演路数,他表示:“我和罗曼·波兰斯基都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实可信的前领导人形象,同时你又不会联想到任何已知的政客身上——在就亚当来说,你能从这个人物身上感受到极具讽刺意味的真实感,同时又混杂了一种幽默气息,而且我愿意相信,这个男人身上还残留着一些良知的余味,即使他不得不生活在一种虚伪的表象之下。
亚当了解自己的生活,他也知道,如果没有他的妻子,他就等同于彻底地失败了。
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生命中值得为之奋斗的东西太少了,一切都已经被安排妥当,才造成他习惯性地在别人面前戴上假面具。
当我彻底地了解了这个角色之后,自然地就迸发出了一种表演状态,因为我看到的是一个茫然的男人,他是一个必须展示出超凡的领袖魅力、不得不受大家爱戴的政客,虽然他处处表现出一种睿智的沉稳,其实他对如何治理一个国家根本就没有任何想法,换句话说,他是一个受人操控的傀儡、一颗棋子。
”不难看出,《影子写手》带有明显的老式好莱坞剧情片的画面风格,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喜怒无常的闷闷不乐,对焦在的却是与当代的政治起伏有关的话题。
由于影片的内容始终处在一种阴郁的戏剧色彩当中,令皮尔斯·布鲁斯南在片场上就感受到了无形的压迫感与紧绷的情绪,他说:“罗曼·波兰斯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自然会将自己有过的体会和感受尽数地融入到故事里,不管他是以男人、电影人还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的身份,都带有一种明显的可触知感,占据的是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从影片的成分、类型和节奏分析,波兰斯基确实对老式的电影手段表现出了明显的崇尚之情,比如说上世纪70年代——他已经有超过10年的时间不曾涉足惊悚片的领域了,尤其是这种政治类的悬疑作品,更是第一次尝试,却出乎意料地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另类的美感。
”皮尔斯·布鲁斯南所阐述的一切,都将在镜头前得到更加明显的展示甚至是延伸,那是一种极有幽闭恐惧风格的神经性压抑。
本来,海岛的优美环境,不管是对影片中的人物还是对观众来说,都应该属于一种愉快的视觉享受,可是进入了罗曼·波兰斯基的想象力,他就是有办法制造出一种极富颠覆性的压迫感,布鲁斯南说:“作为一名来自于欧洲的电影导演,波兰斯基太了解自己想通过一部电影作品达成一种什么样的目的或是效果了。
而且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一名真正的演员——在他所构思出来的电影世界当中,他知道应该如何演绎,继而获得他设想中的一切。
也许生活中的波兰斯基,是一个需要背负太多痛苦的男人,但在我看来,至少在拍摄电影的时候,他是快乐的……就我这样的演员来说,波兰斯基是我所能想象得到的最好的导演合作伙伴。
”就在《影子写手》所有的制作工作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时,却因为罗曼·波兰斯基在瑞士的意外被捕而陷入了尴尬的停滞当中,不过皮尔斯·布鲁斯南显然对此并不是很担心,他解释道:“说实话,波兰斯基被捕的消息确实把我吓了一大跳,不过我从不担心这个意外会对影片产生任何程度的影响。
反之,随着这次合作,我已经和波兰斯基发展成了好朋友,所以我更关系的是因为麻烦而缠身的他……像所有人一样,我期待着一切都能顺利地画上句点,可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我认为这中间肯定是什么环节出现了问题,我相信波兰斯基最终一定能够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
虽然我不得不承认,这确实为影片蒙上了一层很有争议性的‘外衣’,但我想说的是,这不是它被制作出来的最终目的——所以实在是没什么讨论的必要,等时间到了,一切自然会有定夺。
”
有些同学看过之后可能会这样理解:老婆是CIA的特工,首相“被”悲剧,自己死掉了;揭发者前后两位都挂了,不过还好真相留了下来。
其实在剧中,台词是很“犀利”的,以至于除了一个情节波澜起伏的悬疑片之外,讽刺效果十足。
前任首相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当政期间确实是跟随着美国的脚步行事,从这一点上看,他是一个政治文盲;有一个强势的太太,虽然可以给他出谋划策,但是到头来发现居然是外国间谍。
这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辛辛苦苦大半生,成为了他国的嫁衣。
联系小布什以来美英亦步亦趋的政治步调,其实首相身上是有托尼-布莱尔的影子。
波兰斯基的这部片子,换个环境来拍的话,肯定是要被和谐;即便是在英美,波兰斯基也遭受到了一些“奇怪”的待遇,这也可以被视为是:当政治人物被嘲弄的时候,同样心存不满,同样想利用手中权力去“惩罚”一下那些和自己政见不同的人。
伊万的角色,类似于一个“记录者”。
大部分的章节里,伊万都是以“第三方”的身份来观察和记录首相,以及他身边的人,和他有关联的人;直到发现秘密信封,找到可疑照片之后,伊万才转入了自己的角色,开始为调查“真相”而搜集查证。
虽然经历了被追杀,但是至少真相已经明确,最终虽然是凄凉立场,但是他的名字不会被人忘记。
很想赞一下布鲁斯南,多年007系列的演出,给了他足够优雅的气质;一个政治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得足够有张力。
英国-美国,很有趣的背景。
《影子写手》。
8分。
罗曼·波兰斯基导演作品,皮尔斯·布鲁斯南、伊万·麦克格雷格主演。
自然是好片,但还称不上顶级。
罗曼导演一旦开始切入悬疑,就如做一道熟悉的拿手菜。
皮尔斯饰演的英前首相亚当·朗,要准备写回忆录,对于各大出版社来说,这是一笔生意。
第一任写手在帮首相润色回忆录时意外自杀,于是很快来了第二任。
继任者在写作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端倪,譬如首相和他夫人茹丝的关系,茹丝和中情局教授的关系,以及前任写作者死亡之谜。
调查也并非难事,继任者很快发现了自己身处的险境,并屡次脱险,但亚当遇刺身亡。
而回忆录出版后,写手才发现更大的真相。
等他出门时,迎接他的是一阵疾驰的风。
而皮尔斯饰演的首相如台词所言,真是个漂亮的花瓶政治的盲人。
[收录于《字与光:文学改编电影谈》,香港:三联书店,2016]我们又回到原著小说与改编电影的关系了,有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就不放过小说,或者读了小说就好奇电影版本会如何。
有时候看了小说再看电影,就觉得浪费了时间,Robert Harris的小说《The Ghost》就是一个好例子。
当大导演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的改编电影《影子写手》(The Ghost Writer)一出,才觉得小说不过尔尔。
当然小说并非一无是处,Robert Harris也参与了《影子写手》的编剧工作,只不过波兰斯基处理得非常精彩,让小说比下去罢了。
事实上波兰斯基十分忠于原著,主要功夫是影像化和删减,去芜存菁(波兰斯基也适切地加入了跟踪和逃走这些视觉元素)。
而从类型及现实政治两个角度出发,不论原著小说与改编电影都有可以探索下去的空间。
类型上,《影子写手》算是悬疑片(thriller film),而实际处理上不乏侦探片的笔触,主角「我」在短时间内走马上任为代笔写手(Ghost),替前英国首相Adam Lang撰写自传,前任代笔写手Mike McAra离奇死亡,令「我」十分疑惑,「我」在Mike McAra的遗物中找到线索,透过明查暗访,一步步贴近真相的核心。
《影子灭杀令》不是一部侦探片,因为没有一个主导的侦探人物。
但是它有侦探片的主要元素:秘密(mystery)、困惑(puzzle)、调查(investigation)。
因为「我」必需迁就Adam Lang,所以从英国转到美国的一个孤岛进行访问和写作,当中的禁闭情节必然吸引波兰斯基吧。
而在陌生的异域中,「我」透过上网、与Adam Lang的昔日朋友与政治对手交往,了解到真相的一部分,但一切事实其实早在Mike McAra的Adam Lang自传草稿之中——文本的解读,或透过特殊的诠释法去解碼,从芜杂的信息中梳理出意义,正是《影子写手》最引人入胜之处,由此也教人想到丹.布朗(Dan Brown)的悬疑小说,Robert Harris有没有受到丹.布朗影响有此不论(当然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影响路人皆见,而波兰斯基以电影《天使与魔鬼》[Angels and Demons]的男配角Ewan McGregor担任代笔写手「我」就显得耐人寻味了),重要的是这些流行小说对于文本解读的重视,表明了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去阅读信息,如何去处理信息,如何去从话语中发掘意义,是个体需要考虑的要务,若然you are what you read是对的,那么个体与信息文本的关系正是这个时代值得深思的课题了。
小说是有点芜杂,四百多页的篇幅中多余的话也不少,电影却显得流畅直接;小说一面世,其中一个讨论热点为Adam Lang是否影射前英国首相布莱尔(Tony Blair),这个话题是杯弓蛇影,无谓谈下去,只知Robert Harris对英国政治十分在行,他曾担任英国BBC记者、The Observer政治编辑,在他另一部作品《祖国》(Fatherland)的中译本推荐序中,作家李达翰指出「它谈的是小我与国家间的关系、它谈的是个人的自由意志与集体的思想控制间的关系、它谈的是你置身的现况与你无法想象的外界间的关系、它谈的是你耳闻的说法与你目睹的现实间的关系。
」我认为这段话放在《The Ghost》和《影子写手》也适切而且传神,而Robert Harris教人欣赏的是他不避对立、不怕庞大权力操控、捍护个人小我的一份自恃,虽然最终是命定了的失败徒劳,但过程中求真的政治意志无疑是意义所在。
而当权力魔手与无辜小我的对立关系放在「邪派高手」波兰斯基手中,却显得无比可怕,黑漆漆的一如伦敦阴云满布的谲诡天空,洒下的阴湿雨点也教途人一一走避不及。
[Ghost Writer]是我观赏的第一部血统纯正的政治惊悚片。
开篇的音乐在黑暗逼迫里还有一丝魔幻诙谐,似乎是嘲讽剧情中无奈的轮回复现,延续了配乐师Alexandre Desplat[哈利波特和死圣][返老还童]等近年来作品一贯的趣味。
主人公作为一名自传枪手在片中没有任何背景交代,甚至连他的姓名都无从知晓(演员表里都只写着Ewan McGregor--the Ghost)。
他被不无匆忙地指派成为新的代写作者,为英国前首相Adam Lang整理自传。
这样的设置让他只得一步一步拼凑出前任McAra离奇死亡的模糊真相,然后万劫不复地成为“the new Mike McAra"。
Ghost从始至终处于不设防状态,诚实地保持着他的British Humour,并认为需要用“Heart”去增加一本前首相自传的销量。
他的念读习惯在剪辑中数次被强调,这又象征着他敏感谨慎的倾向(因为我也有顽固的念读习惯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剧本字斟句酌,为他周边人物的设定也意味深长——稀松平常的经纪人、不卑不亢的Adam助理兼情人(Kim Cattrall还是Samantha 复原自己的口音而已)、别墅里的亚裔佣人,都没跟他建立实质性的沟通关系,却似乎总通过电话催稿、权限设置、行动跟踪阻挠他“直击心灵”的工作任务。
片中他数次“被迫”搭乘渡轮,灰暗的海与天暗示着阴谋对所有局外人麻痹,以及Ghost孤立的处境,“i’m on my own.”他每次都会有意无意地撇清关系。
Adam妻子Ruth的角色导演最初希望是Tilda Winston来扮演,那种联系起欧陆、潮湿寒冷、重工业、铁腕这类关键词的面孔。
Olivia Williams依然成功地把这些强势元素恰好地抑制在“前首相夫人”的弱势皮囊之下。
Ruth似乎是唯一一个对Ghost“正常”相待的人,不过在那样一个环境下这份“正常”倒显得格外“坦诚”。
当然,后来能够得知那些坦率的谈话和表情只不过是她私下做了语义的转换。
老007Brosnan把一位戏剧科班出身的前总统的那种理直气壮的落魄愚蠢弄得更显戏剧化。
习惯了枕边风的“狂刮轻抚”的Adam在乎的只是面对公众媒体的表情和语气,而对外界嘲讽他为“a bloody actor”还光火不已。
只得称道的是,这个角色层次的单一性反而能够锯出整部影片的一个横切面,让观者一窥纵深。
睡了英国前首相老婆,前首相被袭击挂掉后,发现这个寡妇竟然是CIA专员——这样的起伏转折似乎应该是本片让人渗出后背冷汗之所在,但Ewan镇静的表演明显没想传达角色的恐惧感,而我想政治阴谋论也大概并非影片的核心诉求。
先不说这个。
自传的授权出版商Rhinehart公司贯穿全片——前首相在它所属的别墅中办公,甚至连他们喝的酒都是产自其所属庄园。
这种微妙的控制力一方面加强了memoirs作为线索对主要人物的影响力度,另一方面也许便是politics即drama的隐喻。
影片摄影风格冷静简约,而其中采访队乘直升机空拍别墅,大家看见自己被转播的一幕显得不失创意,它可以看作为mirror scene的变型。
按照常规,大家进行自我审视,Adam窘态尽现,Ruth的恼怒则更像惭愧的爆发——Adam像是她的一个失败作品。
为获得美方的道德支持,Adam的同僚为他策划了一次华盛顿午宴。
“谈些什么?
我不会显得太过慌乱吗?
”Adam问“艾滋病?
贫穷问题?
气候变化 ?
who cares? 我们都会说这是早就定下来的。
重点是让人们知道我们一切如常。
”Ruth此时心情非常复杂,脑中高速运算却只能抛出一句更像是午夜脱口秀俏皮话的“i think it’s a terrible idea.you’ll look as though you’re america’s whipping boy, running crying home to daddy.” Olivia给了Ruth固定的表演程式,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便是她进入戒备状态的”脸颊一瘪“(身份揭晓前便有几处hint)。
另外细心观察便会发现,Ruth在寻求来自Ghost的(sexual)comfort时表演的是假哭(昭昭然啊),我觉得甚至在之前”let’s eat“的台词时(或者更早的在车上边哭边抓手时)便企图把Ghost作为新事务纳入控制范围。
40岁左右的Ghost在love affairs上也有着格外easy的态度,因此这种被控制的可能也随之弱化。
第二天早上,Ruth发现在Ghost新整理的稿子里自己的分量被加重,她却显得十分不满。
导演在此处添加了一些关于女权的议论,让Ruth意识到自己的政治报复永远掩藏在”前首相夫人“的身份下而气恼。
BMW联网驾驶系统让Ghost在发现真相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
我窃以为在Ghost决定take a risk时直接拍摄汽车调头会让镜头语言更具吸引力,而且Ewan脸上当时也没什么好表情。
在Paul Emmett教授夫人打电话通知情报专员Ghost的来到时,导演让Ghost的危险处境完全暴露在我们面前,这种希区柯克式手法加上一个莫泊桑结尾的剧情构造带给观者的冲击,远远超过”过山车式“的廉价体验。
片尾是一个优雅到会让人窒息的(...当然也有人看来是烦躁的)空镜头,在之前传递纸片跟踪运镜的铺陈下,让人当时就..what more can i say...”一沓A4纸引发的血案”。
看完后想起[记忆碎片],都说真相难觅,[记]是唱给真实历史的挽歌,闪射出光辉却沉重的人性;[影子写手]却用人的无力烘托出一整个时代的阴谋,断定漫天的真相最终只会堆置在无人涉足的街角。
真实世界里,电影原著赶在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回忆录之前出版。
但没有人来告诉我们怎么去不纵容那些所谓的Fatal Incident。
政治悬疑的外壳,充满戏剧性的影射,将主人公“幽灵写手”不可思议的命运得以诠释;影片以支离破碎的线索为核心,以捉摸不透的人物和信息为起始点,将幽灵的存在赋予了讽刺意义,与此同时,波斯蓝基的哲学,也从宗教转向了政治,当小人物被卷入政治漩涡,所能留下了或许只有虚无莫测的神秘灵魂。
由此可见,所谓的对布莱尔政府的影射,无非是波兰斯基让故事和人物达到寓言的目的,因此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把人物的故事圈在了一座小岛上,并透过麦克格雷格的窗户看到苍茫的色调;于是,此时的影子写手并不只是一个写手,更是一个秘密存在的角色,他自始至终都靠写作为生,却没有因此成为一个作家,或许抢手可以触碰他代笔人物的真相,但却始终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麦克格雷格是布鲁斯南的影子写手,这也意味着他不是情局的卧底,只是中情局卧底和英美合谋的背书者;而波斯顿小岛始终都是神秘荒芜的象征,甚至可以替补主角影子写手,首相的妻子则是用来增加浪漫,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却可以在串起故事的前后始末中揭开谜底,正所谓无论如何也逃不出宿命。
影子写手始终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是一个影子,可以为别人写回忆录,但他的名字从不出现在书本里,而这样的无名状态正是和镜头外的隐秘故事一样,用一种无名的形式,将这个故事带向无名的世界。
而镜头的遮掩,则是对真相的一种隐喻,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制造悬念,并为观众揭露这场阴谋;然而其用意依旧是概念化的,因此当影子写手以自己死亡为代价,隐藏着弥天大谎之时,则是将整个阴谋,变成所谓的真相再次被埋没。
影子写手作为一个真相的探求者,在他探求到了迈克的死因之时,一个人骑车去了迈克出事的地点,而当他把自己的事迹告诉鲁丝之后,鲁丝则显得不安分起来,此时的写手也处在一个对自己不利的位置,也正因为如此,那座广阔阴暗的小岛,才出现了神秘色彩。
在这场充满着无限布局的游戏中,影子写手所能拥有的,不过只是虚无的名字和永久消逝的身影,但留在他自己心中的影子,足以诠释一个他想要的真相。
个人评分:8.5
不会就是这样吧。
这是我看电影《影子写手》后半部分时,脑子里一直在盘旋的一句话。
一个导演都叫什么什么斯基了应该是很厉害、厉害到不至于这么好莱坞这么偷懒这么乔治布鲁尼吧。
但,我一直在等的那个情节转弯始终没有出现,导演波兰斯基在那个俗套故事里越走越远,直到他风衣飘飘的背影消失在好莱坞式的政治正确里,而观众也在被注射了一针道德兴奋剂之后心满意足地离去。
“那个俗套故事”,指的是近年好莱坞层出不穷的“都怪CIA、都怪FBI、都怪跨国公司”的阴谋片。
剧情一般都是这样的:无辜的人莫名死去,一个无关的人不小心成为调查者,重重疑云下他发现死者之死“不是那么简单”,一步步调查使他揭开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阴谋,而知情也使他陷入了被追杀的命运,最后他成功地将秘密公之于世——哇,如此骇人听闻!
原来是CIA的阴谋,FBI的阴谋,跨国公司的阴谋——到底是这三个中的哪一个不重要,反正它们都是一家。
要不我怎么哀叹“不会就是这样吧”。
在《谍影重重》系列中,CIA就是个杀手机器训练营;在《不朽的园丁》中,议员和制药厂合起伙来残害非洲贫民;在《Syriana》中,CIA和石油公司合谋刺杀中东王子……经受过这么多政治阴谋片的洗礼后,我以为,以波兰斯基先生拍文艺片的背景和他惊世骇俗的生平,对伊战这个题材,他可以拍得棋高一着,但他举起的棋子在空中停留了半天,最后还是落在了“中情局阴谋”这个俗套上。
《影子写手》几乎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电影:英国前首相朗已经下台,却由于在任时将英国卷入伊战和虐俘丑闻而几乎成了过街老鼠,并被国际法庭起诉。
这时他的传记写手麦克突然离奇自杀,新的影子写手来到朗家。
原本该写手只想挣一笔“快钱”,却通过麦克的遗物发现了朗生平的种种疑点,他开始调查朗把英国推向伊战的真实起因,一场惊心动魄的侦查就此展开,最后他发现……他还能发现什么呢,和其它那些正义感过剩的导演一样,他发现了CIA这个倒霉蛋。
也是,如今不批判CIA批斗谁。
批判宗教极端分子可能会受到他们的激烈抗议,批判恐怖分子小心人家穿着自杀炸弹去你家拜访,批判专制政权中的独裁者当心人家外交部抗议,柿子还是要找软的捏,只有骂中情局政治上最安全——CIA总不能组织员工到导演家门口抗议吧。
再说这个鼻青脸肿的CIA身上已经被踏上了一万只脚,再来第一万零一只又何妨。
批斗CIA岂止安全,还华丽丽呢——观众们血管里时速500公里的正义荷尔蒙正在寻找出口,请给“打倒”这个动词一个宾语吧,一个简明扼要的宾语,一个喊起来嘎嘣脆的宾语,现在波兰斯基把这个宾语交给了观众,谢谢导演,打倒CIA,哦耶。
阴谋论的剧情放在《谍影重重》这样的电影里无可厚非,因为它本来就是以娱乐为目的的动作片,但放在《影子写手》里却令人失望,因为它选取的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因为波兰斯基似乎有比娱乐观众更大的雄心,因为它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平台,让一场关于伊战的严肃辩论真正展开。
阴谋论的吸引力一目了然:世界复杂到令人想尖叫,而阴谋论提供的答案简洁明了。
它把世界从一道问答题简化成了一道判断题,从一个智识问题简化成了一个道义问题。
一个国家卷入一场战争,必然有国家利益的、私人利益的、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的、政府的、民间的综合因素在推动,但是把“国家利益的、私人利益的、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的、政府的、民间的综合因素”作为“打倒”的宾语实在太长太绕,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振臂高呼的需要。
于是,一件如此复杂的事情,在波兰斯基的镜头下,其缘起竟成了30年前一个女大学生不小心选了某个教授的一门课。
当然导演也不是完全没有从朗的角度讲故事。
在被法庭起诉之后,花花公子朗终于有机会说:“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为自由而战的人被惩罚,而恐怖分子被视为无辜的受害者。
”后来在飞机上与影子写手辩论时,朗又得到一次机会反击指控,可惜波兰斯基对朗如此吝啬,给他的自辩时间似乎不到一分钟。
飞机上那场戏,让我几乎以为电影要拐大弯了,要从一杯可乐拐成一杯伏特加了,可惜波兰斯基的手迟疑的一下,咕咚,将可乐一饮而尽下去。
不过斯基毕竟还是斯基,虽然情节令人失望,电影画面仍然很诗意。
最后一幕中,汽车的急刹车声之后,朗的传记草稿一页一页在伦敦的街道上飞起,非常文艺,非常悲情,非常地波兰斯基。
不解风情的我,却几乎笑出声来:哇,朗的妻子露丝也太神奇了吧,30年来无怨无悔地效忠中情局,为它背叛国家,利用丈夫,献了青春献爱情,就差没从血泊中掏出七根火柴了。
我想诗意它也不能拯救平庸吧,优雅的平庸也只是平庸吧,我想影子先生不是作家吗,家里怎么可能没个订书机。
1969年,取材真实政治事件的法国影片《Z》获得获得戛纳评委会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确立了政治惊悚片在影坛的地位。
1991年,奥利弗•斯通用《刺杀肯尼迪》证明: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的幕后黑手是美国政要,警察、联邦调查局、黑帮均参与其中。
容忍并捍卫民众质疑、诽谤、造谣中伤政府(官员)的权利,是民选政府的职责之一。
不怕血本无归,你拍一部外星人刺杀肯尼迪的电影也没问题。
亚当•斯密《原富》关于政府应以守夜为天职的论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政治文明。
美国一些科学家成立的名为“揭露‘9•11’真相的学者”的组织,出版了一系列论文、书籍和影碟,以证明美国政府一手导演了“9•11”事件。
任何人都可以论证他们的观点有何等荒谬,惟独美国政府没有置喙的余地。
为避免政府这个守夜人监守自盗、贪污腐化,美国制定宪法的总体精神,如易中天所言:“防官如防贼,防权如防火,防权力滥用如防洪水。
”饶是如此,尚且出了水门、军火门、拉链门,不把政府看紧些,那还得了?
2007年6月27日,迫于外界压力,美国反恐战争最坚定的盟友布莱尔,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递交辞呈,结束了长达10年的首相生涯。
艺术家们不依不饶,当年就计划拍一部电影献给他。
2009年5月,罗曼•波兰斯基影射布莱尔的政治惊悚片《枪手》(影子写手)完成了拍摄;9月27日,瑞士警方根据美国1978年发出的时效31年的通缉令逮捕了76岁的波兰斯基。
金牌大导演在通缉令眼看就要过期及其针砭英美政府的电影即将公映之际被捕,顿时轰动全球,成为影片千金难买的最佳广告。
今年2月,处于软禁状态的波兰斯基,凭借《枪手》摘得第60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
与其说影片有多么优秀,不如说它契合了欧洲反战的潮流和对政府阴谋论的想像,尤其是导演戏剧性地被捕,几乎是“阴谋论”的又一个注脚,获得普遍同情。
《枪手》里的英国前首相亚当,为布莱尔量身订做:都生于苏格兰,学生时代都喜欢美女、运动和戏剧表演,从政后都热衷于美国的反恐战争;两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妙笔生花的布莱尔,1988年就在给《时代》周刊写文章,无须雇佣枪手代劳。
今年9月出版的自传《旅程》,全部由布莱尔亲自操刀。
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不遗余力地支持美国反恐战争的英国首相,都像是白宫的“枪手”。
然而,英美相同的价值观和历史渊源,使得阴谋论很难成立。
一战,英国向美国所借的10多亿英镑,因为三角债等原因,至今未还;二战,没有美国的横刀立马和大量军援,没有《租借法案》和《大西洋宪章》,英国早已沦陷。
战争过后,英国经济濒临崩溃,美国提供了43.4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270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再一次挽狂澜于即倒。
2006年12月,英国总算还完了1940年代向美国借贷的78亿美元,英国财政部发表了兴高采烈的声明:“我们终于实现了承诺,偿还了美国60年前给予我们的支援,这些支援对英国打败纳粹德国及确保战后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我们今天支持美国,就像他们当年支持我们一样。
”最有力的支持,莫过于像当年并肩打击法西斯一样打击恐怖分子。
亲美的布莱尔尽管屡遭国民抗议,但支持者同样人多势众。
否则,他不可能连续赢得3界大选,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连任的工党首相。
美国高官策划刺杀肯尼迪算什么,知道英国为啥对美国亦步亦趋?
1970年代中情局就收买了英国首相及其夫人,这两口子是中情局的卧底!
因为发现了这个惊天秘密,两个“枪手”先后死于非命。
影不惊人死不休的波兰斯基,比斯通走得还远,将阴谋论推向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哑然失笑之余,“枪手”的阴谋论亦有其价值。
妖魔化政府,是为了促使其向天使靠拢。
有了学者、媒体、影视无微不至的“关怀”,政府、政客的每一个行为都被无限放大,在假定其存在“阴谋”的基础上张开想像的翅膀,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迫使“守夜人”在牢笼里行使权力,不敢越雷池一步。
(原载《看电影》9月)
轮船、岛屿、恶劣天气,《影子写手》有着跟《禁闭岛》近乎一致的开场,然而在进入剧情展开故事后,两部电影却有所不同。
除了意味深长的结局,观看《影子写手》的直观快感似乎不如《禁闭岛》,没那么需要动脑子,也不需要去领教导演的心理暗示和惊悚恐吓。
可是这么讲并不表示《影子写手》会缺乏悬念感,从主人公拿着书稿回家,危险就步步紧随。
深藏不露的黑手一直在左右整个事件,影片的气氛也非常清冷凝重。
由于知情太多加上与生具有的探知欲,主人公逾越了影子写手的职责,他想去挖掘前首相背后的秘密。
我们姑且把他称之为人性的光辉,可是电影给人当头一棒,好比波兰斯基当年的《唐人街》,仅凭一个人的良心和几个人的努力,想冲破沉沉黑幕实在有够无望。
波兰斯基一向擅长表现人性和世界的阴暗面,所以《影子写手》其实是个悲剧。
它不是理想主义般的堂吉诃德大战风车,而是遵循游戏规则的败下阵来。
有个名人说,政治上采取欺骗态度是软弱的表现,《影子写手》里的英美关系就是一个惊世骗局。
打从十几年前开始,英国就跟在美国屁股后面,亦步亦趋,普通人对此就有诸多猜测,而《影子写手》抓住这一点做文章。
当所有人直观以为是前首相出了问题,电影告诉我们事实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这是一部关于阴谋论的电影,甭管你看来是愤懑还是无奈,它的的确确是一部好电影。
哪个狗日的加的“惊悚”标签?哪里惊悚了?只是一部很一般的悬疑片,让人犯困
就结尾稍微惊艳了下,中间那冗长无味的剧情哟。=。=Roman Polanski还是回归文艺片吧。
【4】清冷的Neo-Noir,亦是政治惊悚。过于耿直的人物为本片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但也损失了部分观感。紧扣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为结局蓄能:政治阴云下,真相散落在风中,多么完美的比喻。
如果说禁闭岛是看了一遍又一遍去对照比较的话,那么捉刀手就不能仅仅联系剧情了,要联系真正的政治实况,是吧…至今“休假”的 Polanski
可能是我智商不够,可能是对政治完全免疫吧,我无法理解到这部影片的引人之处。但是从悬疑片的角度我觉得好平庸,节奏缓慢,铺垫好长,也没有扣人心弦。
政治的黑幕下 幽灵无处不在 万能的权利是 让其中任何一个消失 都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整体看似一般的原因是因为前期铺垫太多/ 结尾必须追加一星/ ❤ offscreen/伊万你个裸体控/看完这个片儿 就知道波导必定不是因为三十年前的猥亵案而锒铛入狱的
5/10. The storytelling isn't impressive, and it doesn't bear close scrutiny. But I love British accent.
中途差点睡过去,不过还算可以。政界深似海啊,一点沾不得,观望已是很恐怖的事了,生命在政坛更是不值一提。
在波兰斯基所有的电影里面这部算很一般的了
看完了之后就必须给五颗星. 演员, 剧情, 导演, 画面, 音乐, 一点儿都让人看不出瑕疵来. 一环接着一环的带你抽丝拨茧, 然后最后的砰然一声和满地的手稿就让人不禁瞠目让后唏嘘.然后, 我再一看导演, 原来是波兰斯基. 难怪.
拍的他妈狗屎一样的....浪费生命..还都这么大牌明星
boring
想给3.5星,岛上的风景很有味道,只是主角太迷糊像个传话筒一样一点秘密也藏不住,无怪乎最后闹得那样的下场
老实讲睇唔明……
有些奇怪的片子
政治惊悚悬疑阴谋论(话说原型的影射托尼.布莱尔是美国的“傀儡政府”这点太经不起推敲了)说实话结尾的谜底剧情文本上的“藏头诗”看起来太扯了,而且基本是捕风捉影,没有实际证据,但是影像上的“一语双关”的“ghost”更有余韵。一句话来说就是一部悬疑类型片但只有最后两幕的处理非常惊艳。
2010.07.27 @ Home我想给4星半的 剧情紧凑 Ewan从娇羞小受瞬间变身。看到Roman Polanski就知道肯定不会难看了。前面大笔的铺陈 就是为了结局揭晓的那幕。 痛快淋漓
就…so what?这又怎样呢?阴谋论还不够多吗?比这更离谱的我也听过啊,藏头诗都是我们玩剩下的
伊万很帅 可是结局很让我意外
除了剧本,从技术层面上讲无不比《禁闭岛》好太多了,果然剧本是电影的三分之一灵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