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马尔蒂·黑尔登
主演:Einar Hillep,Ingrid Isotamm,Laura Peterson,Mirt Preegel,Tarmo Song
类型:电影地区:爱沙尼亚语言:爱沙尼亚语年份:2014
简介:根据爱沙尼亚女人厄娜的记忆改编,讲述了大批民众被放逐到西伯利亚的故事和这批民众如何在饥饿、寒冷、冷漠、失去友情和自由中生存,当所有的希望消失殆尽,他们又如何继续活下去的故事。详细 >
反正我睡著了.....
机缘巧合,正好前两天刚看Ruiz的《被窃油画的假设》,所以静止世界中运动的镜头没有惊艳到我,反而是开头淡淡的钢琴声配乐的甜蜜回忆更让我轻松喜爱~虽然不恰当,但太嫩的导演对于一种技法的单调使用让我想起如何区分儿童涂鸦和现代艺术:前者技法单一,后者多种技法同时使用并能够保持形式感统一。
无声
虽然大屠杀题材一直是我的关注点之一,但是受制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主要是我学识积淀不够)目前还没真正去着手了解。所以看得我有些困。
黑白影像的慢镜头如同看油画不漏过每一个人表情和动作的细节,全景式的慢镜头推进和配乐极大刺激了观感,过去的幸福时光用正常速度讲述,分离、失亲、劳改、孤独等诸多痛苦如慢速镜头永刻一生。
#资料馆留影•年度最美#年度最美的电影,内核却如此悲伤,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妻子,一言一语的回忆都那么平常,却更让人脑海激荡。或去或留是个问题,逃亡的不好过,留下的家破人亡,在那种极权统治时期,一家人的遭遇也就是一代人一个民族的遭遇。另外,这种人物静止的场面也太神奇了,就像被定住了,每一帧都是黑白明信片一样,只听见呼呼风声在诉说着宿命。
在风中相遇,形式很艺术,这样的题材和形式短片也许就够了。。
可以说导演手法先锋,理念大胆,也可以说叙事方式过于懒惰。镜头穿过定格的人物和场景,以纯粹旁观者的视角观察沉重历史下的人民每一处痛苦的细节。画面很有美感,细节考究,看得出每一场景都经过精确的计算和彩排。不知道为什么,观影过程总是想到阿巴斯的《24帧》,同为实验电影,《24帧》更接近电影本质,是致敬,是返璞归真,而《横风之中》似乎有那么一点点偏离了“电影”的范畴,更适合作为美术馆电影吧。
7.5/10 先锋影像风格,impressive,总结的话几乎是,幻想部分是普通的人物都在运动、同时镜头有设计的影像,而对于信件内容简的视觉化是运动长镜头with镜头内部人物静止,而周遭一切仍以运动状态继续,比如列车上通过车窗进入到车厢内的光影 - 就像多兰的《妈咪》配合Experience,画幅展开进入母亲的幻想,那样的震撼
吃完午饭就看电影真的不好,容易睡着。全片好像没有用任何sync sound,说明这是一部prod1也可以拍的电影。形式不足以撑起一部feature,拍个10-20分钟短片足够了。一直在期待从“不动”到“动”,始终没有,比较失望。有几句话写得比较好,“我们相逢在横风之中”。
太赞了,喜欢这样的诗意电影。想n刷!配乐也这样的精彩。终于在电影资料馆实现了夙愿。记住马尔蒂·海尔登的名字
黑白、定格的画面、深沉的配乐、冷静的叙述,对灰色仿若静止的人生的呈现,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控诉强权压迫。摄影极为突出而有特色,不仅黑白画面光影非常漂亮,摄影机在动态照片般的场景中巡视穿梭,一股连旁白中都无可言说的悲伤绝望随之流动起来。你是西风,我是东风,我们将于横风之中相遇。
时间凝固,惊叹不敢喘气。诗电影,书信电影,黑白电影,编导真叫海尔德。“我们将在横风之中相遇”
除了形式之外别无其他。
这种形式更多是展览而不是电影
选择这种拍法注定了文本和影像在存在感上的极端化,但过于取巧则文本轻浮,不够聪明,显得笨重
全片定格长镜头,只能说很奇特。
故事令人动容,形式让人疲倦…
题材画面旁白配乐都非常棒,但是这种定格拍摄+黑白画面看的人昏昏欲睡,主角的表演并不能撑起大定格特写,反而最后一段动起来的表演有让我感觉到情绪的转变。总体来说像看了一场vr照片展而不是电影
很不错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反正我睡著了.....
机缘巧合,正好前两天刚看Ruiz的《被窃油画的假设》,所以静止世界中运动的镜头没有惊艳到我,反而是开头淡淡的钢琴声配乐的甜蜜回忆更让我轻松喜爱~虽然不恰当,但太嫩的导演对于一种技法的单调使用让我想起如何区分儿童涂鸦和现代艺术:前者技法单一,后者多种技法同时使用并能够保持形式感统一。
无声
虽然大屠杀题材一直是我的关注点之一,但是受制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主要是我学识积淀不够)目前还没真正去着手了解。所以看得我有些困。
黑白影像的慢镜头如同看油画不漏过每一个人表情和动作的细节,全景式的慢镜头推进和配乐极大刺激了观感,过去的幸福时光用正常速度讲述,分离、失亲、劳改、孤独等诸多痛苦如慢速镜头永刻一生。
#资料馆留影•年度最美#年度最美的电影,内核却如此悲伤,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妻子,一言一语的回忆都那么平常,却更让人脑海激荡。或去或留是个问题,逃亡的不好过,留下的家破人亡,在那种极权统治时期,一家人的遭遇也就是一代人一个民族的遭遇。另外,这种人物静止的场面也太神奇了,就像被定住了,每一帧都是黑白明信片一样,只听见呼呼风声在诉说着宿命。
在风中相遇,形式很艺术,这样的题材和形式短片也许就够了。。
可以说导演手法先锋,理念大胆,也可以说叙事方式过于懒惰。镜头穿过定格的人物和场景,以纯粹旁观者的视角观察沉重历史下的人民每一处痛苦的细节。画面很有美感,细节考究,看得出每一场景都经过精确的计算和彩排。不知道为什么,观影过程总是想到阿巴斯的《24帧》,同为实验电影,《24帧》更接近电影本质,是致敬,是返璞归真,而《横风之中》似乎有那么一点点偏离了“电影”的范畴,更适合作为美术馆电影吧。
7.5/10 先锋影像风格,impressive,总结的话几乎是,幻想部分是普通的人物都在运动、同时镜头有设计的影像,而对于信件内容简的视觉化是运动长镜头with镜头内部人物静止,而周遭一切仍以运动状态继续,比如列车上通过车窗进入到车厢内的光影 - 就像多兰的《妈咪》配合Experience,画幅展开进入母亲的幻想,那样的震撼
吃完午饭就看电影真的不好,容易睡着。全片好像没有用任何sync sound,说明这是一部prod1也可以拍的电影。形式不足以撑起一部feature,拍个10-20分钟短片足够了。一直在期待从“不动”到“动”,始终没有,比较失望。有几句话写得比较好,“我们相逢在横风之中”。
太赞了,喜欢这样的诗意电影。想n刷!配乐也这样的精彩。终于在电影资料馆实现了夙愿。记住马尔蒂·海尔登的名字
黑白、定格的画面、深沉的配乐、冷静的叙述,对灰色仿若静止的人生的呈现,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控诉强权压迫。摄影极为突出而有特色,不仅黑白画面光影非常漂亮,摄影机在动态照片般的场景中巡视穿梭,一股连旁白中都无可言说的悲伤绝望随之流动起来。你是西风,我是东风,我们将于横风之中相遇。
时间凝固,惊叹不敢喘气。诗电影,书信电影,黑白电影,编导真叫海尔德。“我们将在横风之中相遇”
除了形式之外别无其他。
这种形式更多是展览而不是电影
选择这种拍法注定了文本和影像在存在感上的极端化,但过于取巧则文本轻浮,不够聪明,显得笨重
全片定格长镜头,只能说很奇特。
故事令人动容,形式让人疲倦…
题材画面旁白配乐都非常棒,但是这种定格拍摄+黑白画面看的人昏昏欲睡,主角的表演并不能撑起大定格特写,反而最后一段动起来的表演有让我感觉到情绪的转变。总体来说像看了一场vr照片展而不是电影
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