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归途望乡

Додому,EVGE,Homeward,Dodomu

主演:阿希姆特·塞塔布拉耶夫,Remzi Bilyalov,Dariya Barihashvili,Viktor Zhdanov,Veronika Lukyanenko,Akmal Gurezov,Larysa Yatzenko

类型:电影地区:乌克兰语言:克里米亚鞑靼语,乌克兰语,俄语年份:2019

《归途望乡》剧照

《归途望乡》长篇影评

《归途望乡》短评

无处不在的腐败与暴力、回不去的故乡,构成了这个没有希望的族群在这个悲哀的年代挣扎的故事。7/10

5分钟前
  • 半脸杀手

确实需要一种关注

8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乌克兰电影 归途望乡 IMDB评分极高,豆瓣分一般。从电影质量看,豆瓣评分比较公允,包括剧本,只有人物和任务,事件多少有点不足。人物和任务特别好,一个克里米亚父亲想把在乌东战争里牺牲的大儿子带回克里米亚安葬,于是和在赫尔松读大学的小儿子一起上路了。公路片需要各种事件,最好能落在人物关系上。但电影的事件少了一点,人物关系反倒挺足,只是事件少,人物关系的推进感觉少了些内在动力。这是2019年的电影,电影里的乌克兰虽然破旧,却有基本的建筑和人气。但在2023再看,诸如赫尔松这些城市已经被俄罗斯炸成了废墟,城里的人也早已流离失所。就为纪念,也应该给高分,更何况拍出了被俄国人赶出家园的克里米亚原住民对家的感情。

11分钟前
  • 只是存在
  • 力荐

#72nd Cannes#一种关注 [回归]味道 已非故乡的克里米亚 父子的和解与送别

13分钟前
  • 凤瞳
  • 还行

俄乌战火中裹挟的时代尘埃,克里米亚困境里无处安放的乡土情怀,立场面前少一些无情的绞杀,多一些基本的人性。

15分钟前
  • Captain_C
  • 还行

++

18分钟前
  • R
  • 还行

3.5星吧。“克里米亚是我们的耶路撒冷”这句对白实在印象深刻。电影的片源对我来说也是值得讨论了。因为乌克兰不断强化主体民族和语言的地位,在乌克兰电影中出现非乌克兰语的对白都要加上乌语字幕,虽然这很明显是针对俄语,但是这种字幕型的区隔,在这个片子里却很好地呈现主要角色的身份设定和认同。当然啦,克里米亚能够冒出鞑靼族导演还是挺新奇有趣的事。我更好奇有没有人在克里米亚脱乌后,入俄罗前拍摄过映像素材和家庭级别的作品呢?这让我浮想联翩。

21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克里米亚人的思乡悲歌,电影最后的那轮落日见证着父亲与哥哥生命之源的殒灭,是落叶归根,也是十年长恨;ps 熊族不亡,世无宁日啊!

24分钟前
  • 故园无此声
  • 力荐

5.7 开头两具尸体女性尸体裸露,男性尸体遮得严实就疑惑了,接下来父亲的强硬手段和儿子的叛逆很难不想到《回归》,然后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和这部分毫无关联了,变成一个真正的“回归”,父与子达成和解……既然如此,前面那一堆就是废戏,不过也好,真的要模仿萨金塞夫,就这个摄影和构图也是超低配版了

25分钟前
  • 松野空松
  • 较差

乌克兰政府赞助拍摄的关于克里米亚之影片,讲述一个父亲冒死送战死的儿子尸体,穿过克里米亚地区回在俄罗斯的故乡,去入土安葬。主角家庭祖先是塔塔尔族,信奉伊斯兰教。这可能是本片的主旨,即虽然俄罗斯族人数众多,但克里米亚“自古以来”是塔达尔民族的。有些单薄。

2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穆斯林双人版《落叶归根》,在扑出的咖啡壶,寻找古兰经之外,就是漫长的归乡之旅,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父权的粗暴,对男孩母亲的蛮横,海滩拖尸的执念,是教义不同,对死亡的理解不同。

31分钟前
  • 昆德拉密度美学
  • 较差

看哭了。“克里米亚是我们的耶路撒冷,你爷爷常说。他想死在克里米亚,但没成。这真的很重要吗?如果我们不需要彼此,谁又会需要我们呢”。 电影工整,缺乏锐气但很真挚。它在19年不被需要,当下也不会有人真正在意,如同悼词所描述人的生命一样。

34分钟前
  • ran
  • 推荐

7.3

37分钟前
  • 道道看电影
  • 还行

「克里米亚就是我们的耶路撒冷。」「这很重要吗?」「如果我们不需要彼此,那么谁又会需要我们呢?」

39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父子与尸体的一次奥德赛,也是父亲的忏悔之旅,儿子的寻根之旅。当儿子逐渐接受了自己的血缘,父亲也慢慢收起棱角,取而代之的是无言又无比沉重的父爱。“克里米亚就是我们的耶路撒冷”,异乡人就像风筝,飞得再高也总有一根线与故土相连。尤其是生活在边境的异客,望着对岸的故乡却无法到达的心情是无比沉痛的。爷爷想要死在克里米亚没实现,父亲帮他完成了遗志。从电影开始父亲接手一切与尸体有关的事到影片最后儿子拖着尸体在沙滩上前行,而父亲的声音越来越微弱,象征着儿子成为一个真正克里米亚鞑靼人,责任也从爷爷传给了父亲,再传给了儿子,将家族埋葬在故乡的土壤中。4.5

41分钟前
  • Schwerelos
  • 推荐

愿世界没有战争,百姓们安居乐业

44分钟前
  • @大月半子
  • 还行

一次返回克里米亚的为子送别,充满着艰辛苦涩,可尽管只有97分钟,却拍得冗长无比。能够入选戛纳官方单元,Wild Bunch一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47分钟前
  • HarperDie
  • 很差

有些人生下来,就注定了一生都在眺望一个难以抵达的远方,那个远方不是她乡,是故乡。整个观影过程是无比感性的,几次鼻酸,想到那些在安曼生活时,看见的巴勒斯坦人。Ta们的后代虽已生活在别处,但仍像漂浮的风筝一样,无法生根。克里米亚和耶路撒冷有着近似的意义。父亲的固执让人生气又很难让人生恨,早年被他排斥的兄弟的外族老婆,被他撬掉的棺材上的十字架,被他锁在屋里,死去儿子的乌克兰未婚妻...都是这些被驱逐的克里米亚鞑靼人死守的顽固和倔强。就像在约旦生活的巴勒斯坦人,从未忘记耶路撒冷的方向。而回不去的克里米亚人,拼死也要倒在故土上又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呢?

52分钟前
  • silent_island
  • 推荐

父子矛盾重重,父亲的独断守旧从镜头里扑面而来。阿利姆向往更城市化更富有机遇的生活,难以理解为什么还要回到故土。在叔叔家暂避,给他的回答是“克里米亚是我们的耶路撒冷/如果我们不需要彼此,那么谁又会需要我们呢”。一路的经历和盘查,阿利姆看到了父亲在如今这个裂隙社会遭受的不易,看见父亲这样倔犟的人物扑在胞弟肩上痛哭。将阵亡的哥哥埋葬于故土,是父亲最后的执念。他不求阿利姆能再回到故土生活,他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命数,他倒在渡河后故土的沙地上。历史的伤痕也笼住了后一代,父亲再没法跟着阿利姆念出经文,阿利姆只能亲手将自己的父兄埋葬,一衣带水的关系好似永远成为了过去。电台的播报里,仍有大批士兵遗体被送往法医中心鉴别。影片拍得并不用力,却给人真实切肤之感,心中悲鸣人类何时也没能吸取教训。

55分钟前
  • 请勿拍照1124

3.5星。参考影片《落叶归根》《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瑞士军刀男》《护送钱斯》

56分钟前
  • 寒狐居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