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剧一共6集,每集二十多分钟,加起来一部长电影的时间。
周六傍晚窝在沙发里一口气看完,觉得不算虚度一个美好的夜晚。
我向来觉得文学是很有魅力的学问,也深深的被那些迷人的长句子背后的情感所吸引。
但说实话我并不了解文学以及文学学者的所谓困境。
因此,在这一方面我的体会并不深刻,只是跟着剧中人物的情感动机去试着感受罢了。
剧里还是巧妙的把时下一些典型的社会形态、人物状态穿插了进去,譬如女性、言论、被煽动的情绪等等等等。
这是一个大困境,我想大家都没有答案。
说回演员,吴卓珊我觉得她真的很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有一些剧本很牵强的地方我都觉得她演出来就蛮有说服力的。
不知是不是滤镜太厚。
毛姆曾写“他抬头看到了月亮”,那这部剧就是在一地鸡毛里捡起了旧扑扑的月亮。
因为自己当年一腔热情在中文系和英文系中选择了后者,所以无论回看时隔着多少濛濛的失意和怅眷,还是对English department有孤勇骄傲的执念,就像我们的chair站在party的红楼梯上面对众人说的:English, is such a great department. 让我最感动的,是年轻的老师和老教师都会在纽约时报把Moby Dick拼错时share了那份:It upsets me. Well,that makes two of us. 是可爱的Prof.Joan倔犟的声称:“你可能不喜欢我,但《坎特伯雷故事集》是天才之作…你不必喜欢我,但乔叟经历了600多年的文学批评,依然屹立不倒,如果你不明白他很牛逼,那就别来上我的课了。
”是Yaz一开始就被追问Why’s some Asian lady teaching Emily Dickinson,却依然在自由热情地释放教授文学的能量:“我通常会让他们把《白鲸记》里最喜欢的一句话发到推特上,上学期‘叫我以实玛利’这句,跟‘我从地狱之心刺向你’打了平手。
这是与他们建立感情的方式,我发现它能启发精读的技能。
”智允和Bill都有各自糟心的生活,任何一人没入人海,我们都不会发现所谓文学和诗歌的光晕在他们头上闪耀。
然而Bill在辞退委员会上改变智允心意的一段话已经给了我们最理想化、最可爱、也是最真诚的文学系的初心和风格:I was thinking this morning, that to be an English teacher, you have to fall in love with stories, with literature. And what you’re doing when you do that is…is you’re… You’re always trying to see things from someone else’s point of view. You’re trying to occupy a different space. And, when you’re in the middle of a story, you’re in a state of possibility, as opposed to whatever state of oppressiveness, you’re in real life. The text is kind of a living thing, and it’s a dance, an ongoing conversation that you have with it. Sometimes, you love a poem so much, you… Every time you read it, you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you feel transformed by it.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乔治·斯坦纳曾在《语言与沉默》里发出追问:“人们想到和谈起的最优秀知识,是否真如阿诺德断言,丰富并提升了人类的精神资源。
我们不得不思考,利维斯博士所称为的人文主义核心是否教育了人类行为,或者,在文学研究中培养出的道德智慧思路和在社会政治选择中所要求的思路之间,是否有巨大的鸿沟和对立。
” 也许智允、Bill和faculty中所有成员都无法给予观者最称心的回答,但他们已经在每天与生活、烦恼、爱人、文本、衰老和死亡的搏斗中,完整且用力地诠释了斯坦纳对人文主义教育者的期待和思考:“这意味着,无论是谁在教文学或阐释文学(两种活动对于作者来说都是要建立一个鲜活可辨的回应体),都必须问自己要做什么(用《李尔王》或《俄瑞斯忒亚》来教导或引导一个人,就是将他存在的源泉放进他的手中)。
”Fucking Yale. Fucking the chair. But why are you a doctor?
You never help anybody. Gloria, Gloria.Harold Bloom果然是绕不过去的大山,被引用次数真高。
“相反,可以证明的是,荷马、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于人类的洞见,超过了全部的神经学或统计学;遗传学中的发现,无法危及或超越普鲁斯特对家族的魔咒或负担的洞察;当奥赛罗提醒我们想起明亮刀锋上的水锈,我们对人生必然经历的感官短暂现实之体验,胜过了物理学梦想传达给我们的感觉;在理解政治动机或策略方面,任何社会计量学都难以与司汤达媲美。
…我们对人的本性和内心的知识,大多还是来自诗人之镜。
”By the way,想去听Bill的Death and Modernism和智允的诗歌课。
《英文系主任》的第二集中,Rentz在课上讨论Moby Dick,学生有人问为什么不讨论其作者赫尔曼的家暴问题,Rentz给出的回答是“让我们更加关注文本本身”,但显然难以服众。
(这么拍应当与女性主义在学术圈内抬头有关,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显然不只如此)这令我回想起大学前三个学期上过的文艺理论课程(通识类),第一个学期与第二个学期的教授年纪不小,在风格上也类似Rentz,更重视分析具体的文本;第三个学期的老师讲莎士比亚,则大量地掺杂了对“莎士比亚其人”以及写作时各种context的关心。
不清楚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学术发展的方向。
但无论如何,个人在完成三篇期末论文的过程中感觉分析文本的难度显著高于分析context,想来第一学期的论文大部分都在讨论近现代中国的写作语境竟然还从教授手里捞到了A,真是不可思议,后面两篇的写作相较第一篇应当是concrete了不少。
因为Sandro看的,这个设定蛮有意思,或许这也是反种族歧视运动发展到现在,会拍摄的剧,虽然是喜剧元素。
想象一下在x文系,一群x族老头老太,德高望重,现在来了一个年轻的少数女性系主任,然后她上任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开掉三个资历最老但没有学生喜欢的老教授……这个设定就很贱。
男性老教授在讲大文豪的时候,完全不care他是不是家暴出轨,而年轻的学生们在意,当他们的诉求被无视后,我看到的是傲慢和一丝迷茫。
这些都来自老教授,他不理解这种变化,他一心维护自己的权力,而这在剧中被反复探讨。
同样值得探讨的是Bill,成功的,受欢迎的白男,他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影响有多恶劣。
而这还是在一个有相关群体且有相应罪名的地方。
但最重要的是,他可以一次次辩解,道歉,他有第二次第三次机会。
而这还是在一个有相关群体且有相应罪名的地方。
认识到这一点让我很感动也很难过。
so great and ironic!
21年看过的最讽刺幽默的短剧,看剧过程中不止一次为男主感到不愤,有时候人们追求过度的正确,不去详细了解,单独把一个人说某种话以及做某种事截取、放大、分析,而忽视前因后果以及他真正想传达的普世价值,是很可怕的行为。
很喜欢最后一集女主说的“Our job is not to trick them or manage them or make them fall in line.Our job is to offer refuge from the bullshit, to level with them”。
以及最感动的"Why should they trust us, the world is burning"直接把剧拉高了一个档次,哪怕剧中的学生们在我看来偏激武断,跳过了求证求实的过程,(甚至怀疑他们那群人有多少是真正认真听过之前上课男主做完动作讲课的内容)但他们当然是有权利去愤怒,对这个fucking world感到愤怒,我更愿意将学生的愤怒看作是对操蛋社会的一种“应激“。
比愤怒更可怕的应该是连愤怒、自由都被剥夺了的环境。
喜欢这部剧,编剧融入进了好多可以仔细探讨的内容,教育、cancel culture、家庭、少数族裔、feminism、言论的边界、以及在受到不正当的指控后外界对ta的态度……五星
我认为英文系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经典文本的时代阐释。
对文本的阐释如何贴近我们所处的当下(特别是市场化、政治化大环境下的学生)。
我个人也是因为困惑才看了这剧。
Anyway,Bill的发言挺感人的,搞文学这一行,要爱上故事才行,爱上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真好。
剧中一群气急败坏的老教授,一帮只喊口号的学生,还是有点脸谱化了。
另,能够领略文学之中多彩世界的教授,对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吗,应该更有共情能力才是呀(以此自勉)。
通过此片我对cancel culture的理解更进一步。
关于cancel culture,南大但汉松老师的访谈很有意思。
“其实就是不断去区分、分化——最后变成美国大学里黑人研究非裔文学、东亚学生选修东亚研究课、女性上文学与性别的课、做酷儿研究...回到法兰克福学派,其实文化马克思主义是相当深刻复杂的思想资源,我们在这当中看到是人类超越族裔和性别的一些共同联结。
在族裔和性别之外,阶级也很可能是我们当下一个重要的思考路径。
在全球化和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把莎士比亚肖像画逐出英文系大楼、大学校园里为照顾跨性别者而用‘心理性别’区分男女厕,所有这些校园政治的斗争可能会变成一种收编的手段,让我们陷于这些身份差异的争执,而看不到资本主义更本质的结构性不平等...美国这样的社会里允许多元声音出现,但最后它演变成了一种小圈子游戏,彼此互相不倾听。
身份政治过于强调维护独异的身份,往往会模糊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当学术思考必然伴随着差异性的标签,也就变成了一种站队的游戏。
身份或同一性,其实是一种压迫性的存在。
”其实我个人也越来越觉得,资本、阶级才是更根本的东西,要去留意资本主义更本质的结构性不平等。
再加一点英文系学生如何天天pre,搞不到钱的桥段就好了哈哈哈哈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吴珊卓当主演的作品,然后我深刻地领略了这个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与漂亮毫不沾边的女人的魅力。
她所演的角色在待人接物的时候是那么真诚又真实,那么具有亲和力。
你看到她得意时的开心,处理家庭关系和同事关系时的疲惫,面对异性关系时心情的复杂,最关键的是,还看到了她对文学的热爱,对原则的坚持和无奈。
吴珊卓可爱的小眼睛里永远都透露着那么多丰富的情绪与心思,她真的演活了一个接地气的大学英文系主任。
她充分地展现了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其实可以发挥的作用。
反观国内的职场剧,连人物塑造都难以这么丰富,还能怎么指望它们去深刻地反映社会问题呢?
看这部剧的初衷是因为自己喜欢文学,向往成为一个高校里的文科老师。
虽然这部剧也鲜活地表现了大学里人文学科的落寞,让我不由得在某些片刻迷茫与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在这一条道路上走下去,但是最后总的说来它却让我对文学爱得更深了,哪怕课堂上最后只剩下几名学生,哪怕博士毕业后找不到一份教职,我也好想读个文学的博士(虽然我知道剧毕竟是剧,可能真实的文学老师的教职生活并不想剧中那几个老教授那么有意思)。
剧里有两个场景让我最受触动。
第一个是遭到学生抗议封杀的Bill教授,在听证会上说出的我们读文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那一段话。
第二个是Joan教授在图书馆门前,狠狠地教训给她差评的学生Steve时那一段口吐芬芳。
第一个场景简直是完美地反映了当下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境。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坚持简单的政治正确,选择拷问立场而非初衷或实质,最后演化到人与人之间似乎完全无法沟通的地步,而这种沟通失败还发生在教授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之间,放到社会的普罗大众身上,想必沟通的可能性只会更低。
而这种简单粗暴说到底又能让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第二个场景更让我觉得惊喜。
按理说学生评价老师是一个合理的行为,偷偷地查学生的身份其实还反而侵犯了人家的隐私,但Joan面对Steve说的那番话让我原谅了她。
想想看她其实并没有真的说出《坎特伯雷故事集》好在哪里,但是她愤怒中出口的并不是出于维护自己的尊严或是面子,而是选择捍卫一本文学经典的价值,这一点很是让我感动,可以看出她是真的喜欢她所讲授的文学。
在这个人们越来越不爱读、不想读经典的时代,有时我很希望人们明白不要总在经典的身上找问题,更应该在自己的身上找找问题。
为什么不能多花一点点的耐心去认真地读一读经典呢?
事实上,在这个快节奏压力大的现代社会里,除了文学、艺术、自然之外,还有多少东西能够真正地让我们焦虑急躁的内心获得稍微持久一些的安宁呢?
这一段独白真是,可以赚足每一个书虫的眼泪。
“………to be an English teacher, you have to fall in love with the stories, the literature. You are always trying to see things from someone else’s point of view. You are trying to occupy a different space. When you are in the middle of a story, you are in a state of possibility, as opposed to whatever state of oppressiveness you are in real life. The text is kind of living thing, and it’s a dance, an ongoing conversation that you have with it. Sometimes, you love a poem so much. Every time you read it, you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you feel transformed by it.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
怎么说呢,其实处处都是在权力斗争和争取利益。
一个不想搞权力斗争(会不会无法而知)想搞教学还想让大伙都不会不开心的人,注定被迫下台。
因为大家都比她用了更物质性的力。
什么都做不好不是你的错,是你选错了发力的场地。
快别耽误别人和自己了权力场的原则是,比狠,无感,隐藏和不回头。
那里全都是敌人,没有一个是朋友。
首先看到这部关于 English department(在中国也叫中文系)讲诉关于现代文学的困境,然后又有少数群体有色人种遇到的不公的元素,于是果断就开始看起来了。
这算个短剧,共6集每集25-30 min。
We have to prove that what we do in the classroom modeling critical thinking,stressing the value of empathy,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and has value to the public good. It's true, we can't teach our students coding and engineering. What we teach them cannot be quantified or put down on a resume as a skill. 上面这段文字是一开始,英文系刚上任的新主任 Yoon ji (吴珊卓饰)在第一次系院开会时提出来英文系现在的困境以及提出了本系对于社会的价值。
我真的是深有感触,上学期我有一门选修课是Critical thinking,教我们的老师是学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出身的,每节课都有很多课后阅读材料,有的是10多页的研究报道,有的是书的节选有的是视频资料。
虽然我没有时间和能力去看完那么多材料,但我在这个课程中收获的就是上面引用的那些话,我深刻的感受到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能让你冷静客观地重新看待你身边的一切,能让你找到内心的力量。
虽然我的老师讲课方式比较古板,很喜欢一个人在前面自言自语,总是顶着一头乱糟糟的金发就来上课了,但我能从他的话语中感觉他的热情,我也能感觉到他在尝试让课堂变得有趣,但每次来上课的人都是不超过5人,有时甚至只会来一个人,1对1的尴尬lol(虽然上这个课的一个班总共也就10来个人)。
好像听说因为上那门课的人太少了,学校今年取消了这门课,所以我很能理解这种教你非技能性课程的困境。
‘Information is endlessly available to us. Where shall wisdom be found’我至今都能记得老师在某节课让我们对比人和仿生人最大的不同,他让我们选择,随后他讲了自己的看法,他坚定得把empathy排到了第一,现在我算是明白了文学院的人会把独立思考的智慧和共情能力看得如此重要,有可能也是后现代社会科技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院需要具有的使命感吧。
话说回来,这部剧涉及的元素太多了,有女性教职员工一直以来受到的不公(工薪低,干活多),有色人种职工很难获得终身职位,尽管她很优秀,有职业女性在事业上不断攀升家庭子女的关系难以平衡的矛盾,有大学校园学生断章取义煽动反动情绪最终扭曲事实的现实问题,更有为了增加上课率和学校知名度,学校会聘请写过书远离校园很久的出名的演员来当教授,尽管他已经30年没有接触过除了他博士论文写的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他以金钱和名誉来亵渎文学院,只为获得更多的名誉,把学生当作完成他目的的一个工具等问题。
教学是严肃的,因为你面对的是如何塑造和启发人的问题 而文学课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常常听身边人说当大学老师好,轻松稳定又自由,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刨开讲师们会有的研究压力和晋升压力,真正把书上的文学结合现实,让同学们感受到阅读故事,站在不同的身份上看待事情的广阔和美,以及真正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进行塑造而不是让他们依然被数字信息所裹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对于良质的感知又怎么会说是容易的,你需要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不断的从教学的不足和与学生的讨论中优化自己的教学。
解决关于人的问题永远会比解决事物的问题难。
而现实是,很多人逃避问题,假装没有看见上一天课混一天工资,年年用着老旧的讲义重复着相同内容,课堂仿佛就像一场戏剧,老师和学生都心照不宣,学生内心知道自己就是想混过这门课得到一个pass,老师也想安稳的混过一年年的枯燥教学。
他们彼此知道对方的需求,假装在演戏,剧中的yoohji 帮我喊出了对于这荒唐现实的质疑,”即使学校做了一些动作来平息学生的怒气,开除了一两个老师,课堂就会变好吗?
这个世界已经将近崩塌,我们的工作是给她们提供庇护所和勇气,否则他们凭什么相信我们”
智允在meeting中发出的质疑所以这也是前面提到的文学院的使命感,empathy,是讲师出自于对学生的爱,去真正“拯救”孩子们于狂风暴雨之中所必备的品质,empathy, 也是学生们从大学文学课堂中学会的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去用心理解体验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冲突的一个必备能力。
所以为什么大学需要有通识教育,为什么做技术工作的人需要去学人文学科,因为这代表着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乃至于全人类的未来。
我一直很喜欢卓别林在《大独裁者》里的一段演讲 ‘You are not machines! You are not cattle! You are men! You have the love of humanity in your hearts’. 如果没有了文学,缺失的不止是诗意得生活,缺少的更是人性中美好的元素,而人性的缺失会让人类社会怎么样,结果非常难以想象。
琼对于亵渎乔叟批判文学学生的破口大骂还记得尼尔波兹曼在上个世界在《娱乐至死》中就预测过电视媒体会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他并没有预测到现代社会发展的是有多快,人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媒体的时代了。
他预测到,想要提醒学生大众媒体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影响需要在大众媒体上出相应的教育频道去警醒他们,而想要戒掉媒体的干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就像现在的社交媒体和短视频,他们都是反人性的设计,hook住你的所有注意力,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不知道为什么你要笑,当你意识到的时候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所以人文社科系是什么?
它不仅仅是感性的,也是教会人们理性地去看待身边一切发生和发生过的事物,而不是随波逐流。
所以此部美剧也算是充当了这一作用警醒一下大家吧。
在任何一个时代,精神的力量都是不容小觑的,特别是现在,英文系更应该被重视!
无聊
一个非常有趣的背景设置,以为是探讨学术界的族裔和性别问题,结果主角仍旧是一个fucked up 中年白男??吴珊卓全片除了维护他到底还干了什么??女主变女配?
题材少见, 剧情么... 还是有生活的, 但毕竟是个喜剧.
3.5吧看前三集的时候,我发现我并不喜欢,而且不是我最开始所理解的那种剧,也因为期望比较高,所以蛮失望的。但是第四集开始我突然有了念头的转变,新式教学和传统教学的相互冲击,依然残存职场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以及很多时候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文学系哲学系等等这种文科专业人数越来越低,大众对于文科专业的误解... 各种美国现存,甚至全球现存的多重问题扑面而来,我才发现这部剧还是蛮深刻的。但是一直看到最后都发现好像讲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讲,很多事情如果浅尝辄止倒也还不如不说(毕竟问题都摆在那里,明眼人一直都看得出来... 女主其实蛮像我们大多数人的吧,家里一堆事情,职场一堆事情,一次次崩溃,一次次重生。但是不得不吐槽一下,拍得很差,节奏也奇怪。最后,还是别续订了吧...
美国如今的大环境真是如此,这剧一点也不搞笑应该算是写实剧。美国很多大学之前都有教授的一句话被社交网络歪解,特别荒谬。好喜欢男主啊!!太甜了
好看!!!!
无聊哎。男教授帅是挺帅的,但是真不着调啊。
umn 心情复杂
男主完美诠释了什么是文艺废青。为什么他能和女主领养的女儿愉快玩耍,因为他本质也是个巨婴啊!!!为什么非得配这一段感情戏,光看吴姐姐和行政官僚、问题学生、校董金主、保守教授斗智斗勇不香吗?
我真的很讨厌男主这种性格。
看第三集这个男老师因为nazi手势陷入多大麻烦,结合最近热搜🧐(可能是亚裔配角最多的Netflix剧? 以及,我合理怀疑整部剧一开始是为男老师写的,another same old story about how a middle aged white man fucks up his own life….. 找了个吴珊卓加了些戏份,在海报封面当噱头。。。7分吧
平庸,已弃
绵软无力的刻意之作
对不起但还是亲热戏想到林永健最好笑。。没耐心看学生民粹。
短小精练 合理的冲突不断 网飞👍
Low tier ivy 整个氛围过于熟悉了以至于甚至有点令人窒息。演技没话说,期待有下一季。
。。。
理想主义的一瞥,文人相轻,文人又斤斤计较。眼镜教授男在旁观黑人女教授和学生们玩到一起的画面拍得特扎心。剧集努力平衡现实与浪漫喜剧的效果,Ethan Hawke 被cue...
冷幽默风格,体量轻,叙事比较散,获得升职的老好人最终没有保住职位,因学生舆论的扩散导致失去教师工作的男主,无奈且现实的结局
吴珊卓是个好演员,但这片子不是个好片子。看了第一集开头还以为会讲主角如何提升英文文学的吸引力,让更多学生来上课之类的,结果看着看着就变味道了,你就算扯点办公室政治也好啊,现在这样各种元素塞到一起真的是好无聊。。。。个人评价: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