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好想做一次第一季

Never Have I Ever Season 1,我从来没有

主演:麦特里伊·拉玛克里斯南,李·罗德里格斯,雷蒙娜·杨,嘉伦·李维森,达伦·巴内特,森德希·拉玛莫西,普娜·贾甘纳坦,本杰明·诺里斯,芮查·莫佳妮,亚当·沙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好想做一次第一季》剧照

好想做一次第一季 剧照 NO.1好想做一次第一季 剧照 NO.2好想做一次第一季 剧照 NO.3好想做一次第一季 剧照 NO.4好想做一次第一季 剧照 NO.5好想做一次第一季 剧照 NO.6好想做一次第一季 剧照 NO.13好想做一次第一季 剧照 NO.14好想做一次第一季 剧照 NO.15好想做一次第一季 剧照 NO.16好想做一次第一季 剧照 NO.17好想做一次第一季 剧照 NO.18好想做一次第一季 剧照 NO.19好想做一次第一季 剧照 NO.20

《好想做一次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愤怒是青春的底色

">#你十七岁是个傻逼吗,真巧,我也是。

不得不说网飞拍青春剧还是有一手的,虽然跳脱不掉一些美式青春剧的俗套情节,但总体观感尚佳。

美式青春剧的套路这么多年大家都很清楚,即使时代变了,种族多元了,略显反智主义的金字塔式歧视链依然如擎天大树般屹立不倒。

金发碧眼的啦啦队长和脑袋空空的橄榄球运动员不见了,没有关系,新时代的ins网红和TikTok男孩们站在歧视链的最顶端;有不讨喜的胖子同学,神神叨叨的老师,有钱的讨厌鬼,书呆子和他们同样奇奇怪怪的同学,Nerd们——永远身处歧视链最底层,试图通过更popular的男女朋友,攀上另一条他们梦寐以求的常青藤。

《Never Have I Ever》仿佛是一部加长版的《The Edge of 17》/成长边缘,同样的意外丧父,同样家里有一个光芒盖住自己的表姐/哥哥,同样渴望date最popular的男生,同样的迷茫和愤怒。

海莉在成长边缘里扮演的Nadine在电影的开头就说想自杀,Devi因为不爽就砸碎玻璃,和母亲吵架,原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的愤怒却从不熄灭。

Devi三番四次抛下朋友,情绪崩溃,着实恼人,但转念一想,正如《Lady Bird》里的伯德小姐一怒之下跳车摔断了手臂,一部分是夸张的戏剧效果,另一部分也是形象化的愤怒外泄。

电视剧里没办法花半小时描写心理活动,既然无法抽象愤怒,那就外化吧。

">#正如脱离了青春期后回顾过去的自己仿佛在看一个陌生人一样,所以,我们为什么会如此愤怒?

我们好像一直在愤怒。

美国小孩愤怒不能变得更加popular更加独一无二,中国小孩们就没有过吗?

即使高考倒计时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该干的蠢事也不会少干,该发的脾气绝不收敛,任由愤怒的因子在学业重压下劈里啪啦的跳动。

这点来看,或许全天下的青少年都是一样的。

我知道有无数人隔着屏幕想把Devi揪出来告诉她应该维护朋友,但亲爱的,跟年轻人讲道理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事情了。

我们永远也学不会教训,因而成长的路上的坑一个都少不了,“讲一万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泪教你做人,后悔帮你成长,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喜欢不该爱上的男孩女孩,参加知道会一塌糊涂的派对,我们知道朋友很重要,但有时也会为和帅哥而放他们的鸽子;我们纠结,想知道还有比我们更失败的人吗?

有时我们希望我们合群,而后又希望自己独一无二。

我们不断惹怒朋友,嫌弃父母,见色忘义,如同挤一颗知道不该碰的痘痘;我们不断和好,道歉,争吵,和父母和解,和自己的生活妥协。

有一天我们不再愤怒了,我们接受了自己生活的不完美,接受自己不是那个做后空翻的啦啦队长后,好了,你终于听到了上帝的旨意,祂告诉你,青春期结束了,你长大了。

">#来谈一谈种族。

网飞这几年开始往少数族裔的青春剧发展,顺应了公司全球发展的策略。

《致那些我爱过的男孩》、《性教育》等佳剧频出,市场细分的全球战略下又挣了钱,又让几乎每一个族裔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份归属感。

市场看好,近年预期更是水涨船高,光是疫情期间会员就暴涨了1577万。

这个片子政治正确吗?

是的。

那么政治正确影响它的发挥了吗?

我想还好。

故事设定在加州,本来就是移民大洲,不仅是印度裔,华人在加州几乎可以只凭借中文生存,这样的环境下,多种族的设定也并无突兀。

如果说近年来越来越觉得美国青春剧太过政治正确,不如思考一下其实亚裔或其他少数族裔这么多年来并未在青春剧里有多么发光发热的角色。

是亚裔们真的个个都是Nerd,还是不曾在主流话语界占据一席之地。

与其说是强行安插少数族裔的角色,不如说是将这些占美国人口极大一部分人应有的那一部分还给了他们。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会经常对多元题材产生如PTSD一般的反应,甚至直接弃剧?

因为太多剧集披着政治正确的皮,却缺少一个平等相待的视角。

近年来少数族裔青春剧饱受诟病的一点就是编剧或导演并未切身体验过他们笔下的“少数生活”,或描写亚裔都是书呆子,印度人都爱吃咖喱等浮于表面的少数族裔特征,或强行沿用传统青春剧的套路,只是主角换了肤色。

观众找不到共鸣,编剧觉得委屈——明明我委曲求全给了你们角色,为什么你们还不知足?

不愿意了解,不愿意倾听,无论是迫于政治正确或是认为多元能带来更大的收视率,都掩盖不了骨子里透着的傲慢和自大。

我们应该责怪傲慢。

消费者不是傻子,种族牌也越来越难打。

少一些虚假的多元,多一些真诚的创作才能更好走下去。

而这一切,在越来越多的少数族裔进入电影行业——这个原本不属于他们的地盘后,或许能带来更大的改变。

">#浏览某禽类软件上的真正的印度人对NHIE的评价:1.总体评价还可以,但不认为Chopra是印度美女的代表

2.印度妈妈不让她看NHIE

我妈妈不让我看这部剧我的看法:Devi妈妈真的很漂亮,表姐长得像MF里的Gloria。

# 一些有趣的对话,主要来自Devi妈妈的妙言妙语。

“正常的青少年都去监狱了,还有更惨的,去泽西麦克上班”被问到为何本格罗斯的受戒仪式是在杜比剧院,而甘尼许节却在自己学校举办时:“犹太人会省钱,我们印度人稍微有点钱,就直接跑去家得宝去买水泥喷泉了。

”祈祷时跟Devi说:“不要花时间祈祷世界和平,祈祷你能去普林斯顿吧。

”公众号:边缘库珀

 2 ) 看前点进来看看。。。没人说这个剧看得好生气

devi好自私,完全没有同理心一样,真的是我现实生活中完全不会喜欢的人,她的两个好朋友脾气也太好了。

为了一个几乎不认识的破男人,做了那么多让人无力吐槽的破事!!!

所谓“聪明独立自信”的娇妻,还跟表姐雌竞。

devi给人的感觉就是,17岁,父亲去世,控制狂妈妈,所以可以无所谓地伤害身边的每个人。

这不是对每个人都那么mean的借口,更何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痛苦的经历,世界不是围着devi一个人转。

我真的太生气了,前期把devi写得那么讨厌,后面把这一切又推给爸爸去世,短短20分钟出现那么多次,她妈妈跟个偏执狂一样可怕,太致郁了,管教devi有点像我妈,冲着轻松快乐看的可以离开了。

 3 ) 绝不是“美国青少年朦胧爱情”那么表面!

关于美国青少年成长,剧情并不像中文剧名译过来那么低俗,它还关于亲情、友情。

每集都有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讲述David和朋友、家人的故事,剧情、台词搞笑之余也能够让人感动。

在人物方面有深刻体会:1.尽管David每次都自私的抛弃自己的朋友,但在关键时刻她意识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埃莉诺和法比奥拉每次都可以放下自己的原则去原谅David,真正的友情应该像是这样的——平时如何吵架打闹都没问题,但原则问题不能出错。

2.David和ben也并不是单纯的死对头关系,他们在每次的竞争中变得了解对方,才能够理解对方,对彼此敞开心扉。

人和人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业绝不是单纯的二元对立。

3.ben作为一个经典富人家得不到家人关怀的青少年较许多国产剧中同样设定的人物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他成绩优秀也体谅父母,在每次需要他们关怀的时候都强撑着说ok,这样才更让人心疼,人物特点的塑造立马显现。

情节方面的安排也颇有特色,每次当某位人物有重大事件发生时,最后这一事件取得的结果并不如ta所预想的那样轰动或产生难以接受的后果,有悬念也在展现结果后让观众意外。

比如David妈妈在卧室撞见卡玛拉和她的男朋友,声称自己早就猜到卡玛拉有了boyfriend,也理解她的行为;又比如当法比奥拉的妈妈知道女儿出柜时也没有法想的后果那么可怕,妈妈也可以理解。

最后选择一家人一起撒骨灰作为第一季的结尾,预示着上一阶段的结束,每个人都在与过去和解,准备迎接新开始。

作为观众来说,迎接新的剧集。

P.S.剧里的好多bgm都好好听!!!

喜欢David的心理咨询师!!

 4 ) 好看爱看

好看。。。

这里面的歌都巨有氛围感。

我能get到为什么sometime all I think about it's you那首歌会那么火了。。

没有抓马的美高肥皂剧。

好细腻的情感。

很touch我的地方是女主似乎一直没有over自己爸爸的死,其实是因为没有over跟妈妈的心结。。

就是。

啊啊啊it's like a trick that plays everyone。

青春期就是这样啊妈呀。

seriously我能共情这种tense特别是跟妈妈。。

但是对东亚人的我来说我感觉永远没有这样open的时刻。

知道fabiola是gay后她妈妈即便很confused还是对她说“不管你说什么都改变不了我爱你”我特么眼泪哇一下掉下来让我想到我爸风轻云淡地说“那我就当从没有你这个女儿”。

算了做人是这么难的glady我懂得如何在困难中生存进化,sadly从没有人可以闯进我的生活救我,which sounds childish n unrealistic。

主角团全是来自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性取向的很diversity其实我喜欢这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期烦恼,也都是好宝宝。

很喜欢关于Ben的烦恼那集,还是神烦警探的男主旁白哈哈哈。

我至今为止觉得唯一不太足的是对paxton这个女主的梦中情人的刻画还不够深入like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女主身上找到了什么。

我只能说目前为止对于他和女主的线全靠他一次次英雄救美but he don't have to do so这样。

我已经感觉到我会喜欢第二季了。

 5 ) 快给我看,Paxton把我帅没了

Never Have I Ever中文剧名《好想做一次》2020年上映最近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对开始看一部新的剧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尤其是在看一部长达11季的美剧的时候,经常需要看很多豆瓣评价才会选择是否要看。

好像如果看了一部烂剧就会浪费许多生命时间一样的紧张感。

现在,我要逐渐纠正自己这个“陋习”。

因为剧对于每一个个体的好坏不是仅仅靠一个豆瓣评分或者别人的评价就能决定的。

而且每个人追剧的目的也不一样,有的人是为了提升自己,有的单纯就是为了无脑享受,like me。

我就超级喜欢看无脑美国青春电影和剧,可能也是因为刚刚高中毕业,从小就喜欢看和自己岁数一样大的小孩演戏,好像这样就能窥谈到别人的人生了一样。

今天想聊的是一部典型的网飞青春剧,不得不说网飞的青春剧太能打了,我就是从《性爱自修室》过来的,同样也是网飞神剧。

感觉美剧里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被大家忽视的女主外加她的两个很special的好朋友,和逐渐倾心女主的运动健将男二,还有奇葩但是善良可爱的男主。

不例外,这部剧里也是一样不少。

可能我之前看的都是美国青春电影,对美国青少年的心理描绘还差那么一点火候。

这部剧就非常细腻,对每位角色的把握都很到位。

我之所以喜欢美剧,就是我觉得美剧里的人都太special了,他们的个性,张扬,都是我不敢想的。

从衣服上,Fabiola爱穿工装,Eleanor还穿奇奇怪怪的drama服饰。

她们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时尚宠儿。

我觉得在美国应该见不到遍地都是bm的尴尬景象。

Paxton太好了,一开始看见他出场就,你懂得,无感,后来,我的天,这男人也太帅了8,这腹肌,这微笑唇,我已经沦陷了。

Paxton就是那种学校里非常受女生欢迎的运动型男,但是他的角色塑造其实是矛盾的。

他很善良,有点real,对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姐姐很好,也没有把自己其实并没有和Devi上过床说出来,但是他又为了自己那一点点小小的虚荣心在亲过Devi后,犹豫,但是最后他还是没有让我失望,去找了Devi。

这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啦,当然不是因为他帅(其实就是因为他帅)。

其实我不太喜欢女主的性格,太暴躁了,但是也有情可原。

我相信原来的她不是这样的,她易怒失控逃避的情绪,都是在爸爸去世后接二连三爆发的,一点小事都会引起她极大的情绪波动,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她逃避爸爸去世的悲伤,希望把注意力转移到一些刺激的可以使自己开心的事情上。

其次,超级喜欢小卷毛Fabiola,很理性,很善良,我磕定她和她女朋友了,都是神仙颜值有没有。

Devi的表姐可能是让我最意外的一个角色了,真没想到她居然真的可以对印度小哥有感觉,我一度怀疑是网飞不想挑起印度和美国的思想混战而想出来的缓兵之计,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表姐的男朋友是对眼。

本来还想看姐姐勇敢追爱,没想到姐姐的爱居然正好合父母的意,这样好了,皆大欢喜了。

还想问一句,美国人真的都这么开放吗?

不是一点,是太了,太开放了8。

随便就接吻了,微笑不解。

 6 ) devi仿佛是我现实中的自己

我还以为这部全程都在说性的教育 和问题。

并没有吧这包括了 友谊 亲情 一些小恋爱 这题材包容唐氏儿 gay 皮肤种族...我看了这部剧 我仿佛看到了青春期的我 从小我爸爸就在外打拼很少回家 我妈当然是像我女主的妈怎么的严厉 怎么得关怀自己的孩子 在中间有这么一段 在友情和爱情需要他的帮忙的时候 他会选择哪里一方 当然 无论帮哪里一方 另一方都会失去 但女主就选择了爱情 但他失去了短暂的友谊 这就像现实生活中的我 男方需要帮助的时候 我第一一定是去帮男的 不管那朋友是不是闺蜜 还是交了几十年的朋友我都会把他放到最后 有时候 新鲜的喜欢和爱慕 都比不上几十年的朋友来得更好还有一个就是包括种族课题 我觉得 这也像我 也像社会里的每一个人 女主其实是非常厌恶自己的印度人的事实 就好像我们一样 一直提倡不要有种族歧视 但是自己的行为却忍不住厌恶他 总结来说 我觉得 devi是个幸福的女孩 他真的生长在幸福的家庭 还有满满的友谊 虽然devi妈妈对他严苛 但他还是会抽出时间来陪devi 相比男主的家庭 devi真的好太多了 我喜欢女主怎么耿直的性格 不会特地去压抑自己的脾气 敢说自己的心里话我只想对devi说you're deserving about that...

 7 ) 写于两年前的端午假期

打开第一集没过三分钟,dancing on my own就出现了,瞬间把我拉回北欧的夏天。

那一刻兴奋和伤感同时冲向头顶。

是的,我最无法拒绝的cliche teen drama,又一部,将带我逃离adult life5个小时,在端午假的最后一个下午。

尽管此类叙事对我来说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

尴尬又悸动的青春,少年时代家庭关系里的龃龉,半成熟的友情和爱意,自我认知道路上的畏缩与勇进。

当然绝对不能少了cute high school boys和nerdy的愣头青们时不时作为故事的甜点。

成长型女主,未完待续的中学生活,好像所有的心碎总会在最多两集内被治愈,所有的误会都将在结局前澄清,没有真的反派人物,大家彼此伤害又相亲,人人都有值得被同情的秘密。

夏天在这个故事里好像永远不会结束一样。

为什么这样松垮又刻意的,换汤不换药的narratives年复一年在已阅片单里被打上勾,大概是因为我永远做不来那样热烈的小孩(划掉,大概是因为我早就过了那个年纪且从未经历过那样热烈的青春。

Cliche又如何,没营养又如何,少年时没能坦然挥霍的情愫,只能靠成年后窝在沙发里看这些杂糅的teen dramas作为虚度的时光聊以慰藉。

少女的粉红泡泡其实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消散的,看着电视机里万人迷男孩突然吻住女主的那刻,怎么可能不想起曾经令人昏沉的crush和第一次接吻的心动夜晚。

 8 ) 狠狠和Ben共情了

看到Never Have I Ever第一季发现自己和爱上女主之前的Ben一模一样(当然他是富二代我是穷鬼)孤独但又单纯把阴霾深藏在心底 永远对陌生人抱有善意想和全世界交好但发现无论走到哪里最终都是无处可去看起来是个沉闷的书呆子但其实比路边的小狗还容易被讨好却总是不合群到无人在意最终也没有人陪他看快船但无论多么伤心依然能从他人的快乐中被感染只要等待明天到来又能够自我修复第一千次一万次迎来热情又失落的一天

 9 ) Brown skin girls

当teen series不再只是谈恋爱而是更深入的探讨文化的融合,传统对女性的束缚,embrace我们自身的individuality.我们生长在这个美的标准很Linear的时代,白!

瘦!

这个社会对美的刻板印象给女孩儿们贴了多少标签. 不管你是什么肤色什么bodytype,你是gay还是asexual, 我们都是美的. 所有的女孩儿都应该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然后大声的对自己说句:你真美,你小麦色的皮肤的好美,你有肌肉的身体好美,你带hijab的样子好美,你卷卷的头发也美!

最重要的是, Devi!

你在Ganesh Pooja穿纱丽的样子真美. 当Devi最终跟自己和解和妈妈朋友和解的时候我笑的好开心. Devi身上有传统印度女孩儿的刻苦勤劳,也有 American sweetheart的古灵精怪. 在我眼里,这部剧里的每个女孩都很美!

我亲爱的女孩儿们,我们都曾看着自己觉得鼻子应该高一点儿,皮肤再白一点,再瘦一点也许一切都会变好了. 但是那些我们想改变的东西is what made us who we are !! 就像Devi说自己不想当Indian,但是在为爸爸撒骨灰的时候虔诚的随着圣语祈祷. 她说自己想要成为cool kid, 但是在model UN为赤道几内亚辩驳的面红耳赤. 姐妹们,我想说,你做自己的样子真美,你不在乎别人想法的样子也很美,你为自己的文化骄傲时好美,你为朋友父母多一份关心的时候很美,你为自己梦想而努力的时候更美!

不要为了迎合这个社会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请你抬起头挺起胸,unapologetically 地做自己吧!

 10 ) 这是我目前觉得最好看的校园美剧

很感动,同时很治愈。

感觉被女主活泼开朗、自由随性的性格所治愈了。

大概是因为不是,所以更加羡慕跟佩服拥有这样美好性格的人。

但向着阳光,自己也会逐渐温暖起来,从而温暖他人。

这就是这部剧给我的感受,勇敢地踏出去,你的美好也会慢慢影响他人。

题外话同时也是为了凑字数,我觉得这部剧的名字有点喧宾夺主了,其实它本身的内容比起它的标题更吸引人。

《好想做一次第一季》短评

这剧还超点?

10分钟前
  • 爱新觉罗 姜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