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以爱情为主线,家庭、族群、国家、宗教都在这个小社会中交叉上演。
其实仔细想一下每个人物后,才发现他们的立体与丰满,所以决定单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这部电影。
全片90分钟,除去迪阿鲁和吉妮两位主角外,还有百岁老人多利拔、吉妮的哥哥木扒和爸爸、阿达等4、5个个性鲜明的配角,加上一些边角人物、群众演员等应该有15个左右。
整个人物关系总结起来,其实是1个物种(熊)+3个家族+1群政府之间的爱恨情仇,利益纷争。
熊是类似于图腾之类的东西,作为村里的祖先,为人们敬畏和尊重,全片实际出现过3次,第1次是迪阿鲁在村口偶遇,第2次是阿达盗红豆杉时,第3次是吉妮寻死时。
喜欢第1和3次的熊镜头,迪阿鲁碰到了一只饥饿的熊,却用装死躲过一劫;吉妮看到3只玩耍的熊时脸上的笑容,那一掌下去的结局因嘴角的笑容让人更加心碎。
第2次至今有疑惑,其实有被误导,以为阿达最后是去卖熊胆了,可能导演是暗合熊会惩罚坏人这一爷爷的思想?
迪阿鲁的家族中爷爷是村内权威级的人物,爷爷拥有敏锐的观察力,他能从无数个苞谷中发现少了代表一年时光的苞谷粒,爷爷在解决村内纷争的时候运用的是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充满了自然的哲学,虽然导演从剧情需要或自我角度等方面,削弱了爷爷的魅力与感染力,但一个族群中,这样的人是平衡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支点,虽然他也有缺点,虽然他固执,虽然他也有做错的时候,但他德高望重,是族群的灵魂人物。
吉妮,对你,爷爷内心一定充满了内疚。
爷爷是有原则的人,百年的岁月在爷爷的拐杖和宽大的脚趾间流淌,迪阿鲁该犁的地也许是吉妮,但爷爷觉得还可以等等,爷爷不想要家庭散掉,如果迪阿鲁的哥哥死掉,那迪阿鲁就该去犁他的嫂子,这是这个民族的传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族的延续。
迪阿鲁是爷爷的接班人,按照理想的轨道,如果村子一直这样发展下去的话,迪阿鲁会运用和爷爷一样的智慧去保护村民,敬畏祖先。
但是时代在变化,虽然只有一条滑索与外界相连,迪阿鲁也在更多的与社会接触,并带来了镜子、梳子等外界产品,迪阿鲁的心中是年轻的声音,关于祖先的疑问,对传统的无力反抗,对政府补贴的无力。
迪阿鲁是善良的,他更多的在接受社会给予的;迪阿鲁是温顺的,他在家族的权威下放弃自己爱的女孩;迪阿鲁也是聪明和强壮的,他有面对熊的沉着冷静和对待无赖阿达的强硬。
迪阿鲁代表了我们这个国家中千千万万的青年男子,他们流着传统的血液,在现代的光怪陆离中艰难的决策,时代的变迁,促使一代人滚滚向前,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习俗究竟能否在另一个地方得到传承?
搬迁,将更多的空间留给自然,而人终究要被集中在水泥混凝土的森林中独自存活?
有些时候,我们是不是或多或少地屈歪了某些自然规律?
如果说爷爷是主流与高贵信念的代表,那吉妮的爸爸就是平凡人的典型形象,他有利己的狡黠与朴实的快乐,他是全片的亮点人物,但我没能记住他的名字,很多笑点都来自吉妮的爸爸。
他虽然珍惜自己的财产,但他知错,会贡献自己的羊给祖先,他有敬畏心;在常规纠纷的处理上,服从族群决定,背了牛肉回来,虽然埋怨媳妇,在木扒拿钱出来后,又可爱的不去卖牛,让大家把肉全部吃掉;在儿子身陷囹圄时,虽然痛苦,但依然毫无悬念的要牺牲掉自己女儿的幸福,当然,不否认他是善良的,他也曾试图让吉妮和迪阿鲁在一起,也硬着头皮作为女方家去男方家提亲,但是要15头牛呢,爷爷是个每天坐在火盆前的人哦,爷爷可能真的是有心无力的。
吉妮的爸爸结局很惨,由一个儿女绕膝的幸福老人变成了孤独的人,他最后抚琴独唱那段让人黯然泪下。
木扒作为他的儿子,是一件合乎逻辑的事情,所谓“言传身教”,木扒身上有更为严重的自私性格,算是片中的反角之一,不招人待见。
木扒是这个家族中唯一的男性,他与迪阿鲁不同,迪阿鲁是家中的二子,较之更温顺一些。
木扒很会利用自己的男权优势,对妻子和妹妹的各种辱骂都理直气壮,在老婆怀孕后才态度缓和起来。
木扒安于男权至上带来的特权。
吉妮,善良、美丽、勇敢的女孩把主角放在最后写,隔了几天再品味,虽然是个悲剧,发现吉妮传递的永远都是向上的精神。
在一个族群里,她遵循传统,用自己的技能承担家庭的责任,这个时候,她是好女儿和好妹妹,似乎要沿着既定的轨道走下去;在与迪阿鲁对唱山歌时,她是敢爱敢恨的姑娘,她确定自己的爱情,拒绝不爱的人,并最终坚持了自己的爱情理想;吉妮在无法改变传统的时候,毅然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在她心里,那是对得起爸爸、哥哥和自己的一条好路。
吉妮有反传统的心,但以她个人的力量,无法对抗这所有的状况和复杂关系。
吉妮似乎有很多选择,而只有这一条是真正听从自己内心的。
虽然最后发生变动,4万元钱也不一定能拿到,但是吉妮的微笑永远的留在了大山里。
爷爷、爸爸、迪阿鲁.......你们所有的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都没有吉妮勇敢,也许吉妮的死是无为的,但她对每个人的触动是一生的,愧疚也好,后悔也好,在吉妮的微笑中,活着的人需要好好把握生活。
完
有人会说,好坏不谈,这已经不是艺术片的年代了。
别说刘杰,就是贾樟柯也没用,把戛纳威尼斯柏林轮着上也没用。
持有这般观点的人,必然不在少数,何等偏激狭隘就不说了——因为从没有一个国家的放映体系是用以绞杀艺术片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观众不再信任艺术片,却更愿意相信一个拍小破艺术片的导演能花600万去买鸽子蛋。
很显然,已经不是电影的原因,而是整个社会风气使然。
电影外边是谈钱,电影里头还是关于钱。
钱钱钱,人心自然不古。
索尔·贝娄曾说:人活着的时候,金钱压在你的周围,就像死了的时候,大地压在你的周围。
这个当年与《派饭》、《透析》一样很想找来看,但没有渠道。
如今终于看到,另两部还是没有着落。
但坦白说,除了国产主旋律惯有的套路,以及对所谓原生态的展现,看头并不足,甚至远不如《图雅的婚事》。
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我记得有一部反映鄂伦春这个狩猎民族的电影,明显更深刻。
其实中国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在物质文明的冲击下,都是故事,都是题材,如何能游走在审查的红线之上又跳脱出固有的叙事模式,讲出为广大观众以至普世都喜欢看的故事,才是编剧导演们要潜心考量的。
像日本电影《哪啊哪啊身去村》、《小森林》,泰国电影《教师日记》,韩国电影《外婆的家》、《季春奶奶》等,都是可以借鉴的路子。
其实《天狗》、《愤怒的光荣》这个方向也是可以的。
不要老是来一个老外或者港澳台海外侨胞又或大城市的采风、寻亲闯入者,与当地男或女主来一段异地恋;又或者是《花腰新娘》、《碧罗雪山》这种,局限于本地男女的恋爱故事。
除了猎奇,我们还需要点什么,如果仅仅是猎奇,看纪录片就可以了。
故事发生在西南边陲。
碧罗雪山下,怒江奔腾不息,这天傈僳族小伙木扒举行婚礼,全寨子乡亲赶来凑热闹,一派欢喜气氛。
迪阿鲁爱着木扒的妹妹吉妮,而受老观念影响的爷爷多利拔坚决不同意,他要迪阿鲁守着丧夫的嫂嫂阿南恰,并帮她一起哺育尙在幼年的侄女阿亚。
熊是傈僳族供奉的祖先,但在目前收获季节它常常跑出来毀坏庄稼和牲畜,很是让人头疼。
身为村民组长,迪阿鲁天天奔波在为村民讨赔偿的路上,同时磨破嘴皮地宣传国家林业法规。
木扒偷剥珍稀植物红豆杉皮,被执法部门拘留,救儿心切的父亲要女儿吉妮嫁给混混阿达,以期讨来彩礼交罚款,迪阿鲁闻讯痛苦万分......
很美的名字。
没看见雪山。
2010年收藏在豆瓣想看的电影里边,这中间,问过影院,找遍网络,询问过卖碟的摊贩,都无所获。
昨天偶然看见别人转发的微博,得知今天影院有一场,毫不犹豫地下班去看。
起初还忍不住吃货的坏毛病小心翼翼磕着瓜子,直到身心都沉浸到故事里边,也感觉到影厅里异乎寻常的安静,自觉地停了下来。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山村,有稻田,有朴实的村民,有黑熊出没,通往村外的交通工具是长长的滑索。
日落黄昏的光线掠过的,是美到令人窒息的原始风景。
比那更美的,是他们朴素却完满的情感。
15头牛娶来的媳妇,起初的高声使唤甚至嫌弃,到后来怜惜、心生爱意,到摸摸媳妇凸起的肚子上山干活一路上的欢天喜地;两心相映的人儿在田地里对着歌谣,却因为不得老祖宗的许可,不能结为夫妻;一边是人对自然的敬畏,一边是人生存的需要,如何权衡。
不是人杀死了熊,就是熊把人从祖祖辈辈生活的乡村赶走。
搬迁,从来人们愿意过吗?
久不能忘的,是她找到熊窝时鼓起勇气平复了害怕恐惧后那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动人心魄。
面对死神,她笑了,因为他说,她一笑,他就会更开心;因为他说,如果熊吃了人,政府赔4万;因为她要钱救即将为人父的哥哥,而她死也不愿意嫁给那个捧着一扎两万块钱整天缠着她爸将她许配给他的男人。
真的哭起来,是听她爸爸弹着小琴蹲在昏暗的陋屋里哽咽着唱:吉妮啊,我的女儿,你回来吧,回来爸爸的怀抱,我再也不逼你嫁人了……哭得脸皱成一团。
抽纸巾的声音此起彼伏。
有人感慨说,年轻真好啊,不用压抑自己的情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叹自己表达不能青春不再。
有人发微博说,“简单的片子,充满了各种真实厚重的爱。
身心得到了滋养一般,感谢《碧罗雪山》”。
也曾环顾影院,这样一部不如贺岁/佳节大片欢乐,又没有大制作片子的惊心动魄,且没有一位明星的电影竟也满场。
在座的人,我想大都一样,有知,善感。
去年,我个人最喜欢的五部华语片是《让子弹飞》、《金城小子》、《钢的琴》、《碧罗雪山》以及《我们天上见》。
这其中,《碧罗雪山》是比较特殊的一部,它在上海电影节拿下了四项大奖,又在金马载誉,然而近一年过去,除了偶尔在报纸上被提及,影片上映之类的事,消息全无。
好在四月时候,《碧罗雪山》在百老汇电影中心放映,并在大学生电影节上再度获奖。
据导演刘杰说,他不愿意吆喝买卖,也难以理解市场规则。
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真实现状:一边是好片子无人理会,排不上院线,观众自然就见不到;一边是糟糕的春季档期,一堆破片在狗咬狗,满嘴的毛。
有人会说,好坏不谈,这已经不是艺术片的年代了。
别说刘杰,就是贾樟柯也没用,把戛纳威尼斯柏林轮着上也没用。
持有这般观点的人,必然不在少数,何等偏激狭隘就不说了——因为从没有一个国家的放映体系是用以绞杀艺术片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观众不再信任艺术片,却更愿意相信一个拍小破艺术片的导演能花600万去买鸽子蛋。
很显然,已经不是电影的原因,而是整个社会风气使然。
电影外边是谈钱,电影里头还是关于钱。
钱钱钱,人心自然不古。
索尔·贝娄曾说:人活着的时候,金钱压在你的周围,就像死了的时候,大地压在你的周围。
拍摄《碧罗雪山》时,刘杰基本处于韬光养晦的一种状态。
他已经不太在意是否能拿奖,或者说送去哪儿拿奖。
他更不在意电影是否能够在边疆少数民族题材里另辟蹊径,是否可以达到第五代以往的高度。
他拿的是国家的钱,说的是现实的事,讲的又是敏感的法。
一般情况下,这必然会促成又一部主旋律电影的诞生,然而刘杰成功化解了众人的顾虑。
他只是精准地找了切入口,拉上了滑溜索,连接了现代与传统,重写那些快要消失殆尽的少数民族文明。
片中的熊、祖宗和政府,三方构成一个牢固的等边三角,它们制造了一片雷区,随便踩上一脚,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而村民恰好处在中心位置,处处受制,步步危险,他们无法在任何一方那里寻得解脱途径。
从这个角度来说,《碧罗雪山》充满了戏剧冲突,里面还有一条爱情明线,纯洁动人。
然而跟祖宗一样,政府在片中也只是嘴上说说,从不轻易露面。
所以,电影又演变成了人与熊的正面对抗,胶着不下。
与此同时,祖宗和政府还站在了熊那边,简直是不让人活了。
其实在活与不活的背后,那关系到整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一旦他们离开了原乡故土,那么他们还能叫回自身的名字吗?
显然不能。
好的电影不一定要煽情,更不要让观众沉湎在感伤当中,如能带来清醒的感动和真实的触动,那已是相当之不易。
《碧罗雪山》并没有摆出苦大仇深的姿态,来个万箭齐发,批完祖宗干政府。
它只是隐约提到了钱,金钱已经渗入到村子里头,并且开始产生腐败。
即便没有熊的到来,这个村子的躯体损坏,那也是早晚的事情。
这些问题其实不算新鲜,但绝不意味着不用再提。
《碧罗雪山》巧妙地埋藏了多数矛盾,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了爱情上。
它就像雪山下的美丽花环,见证了时间和岁月,慢慢凋谢,守护着那些远去的灵魂。
【玩家惠 专栏】
祝酒歌不漂亮的傈僳男女昏暗木房里的火塘整日醉酒的昏沉状态这些都挺真实的真实得如现实就是这个样子还有赤贫的无力感也挺真实的无力得如山间缠绕的白雾电影埋了一个冲突却讲得隐喻没有猛烈的抨击政府,也没有刻意揭露伤悲就如同那条奔腾的怒江就在碧罗雪山旁却一直没有全景的出现在镜头中唯一不真实的是这么一个压抑的故事不太符合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性欢乐以至我走出影院就忘了压抑
碧落雪山值得一看,中心思想不明朗,结局很开放,未来很不确定。
可能正是这样才难得可贵吧。
虽然,当太多人想要告诉我们什么的时候,碰上一部没有明确含义的电影,也是需要适应一下的。
这个思想大乱炖里,包括了很多不同的主题:国家治理和村里传统文化的自治,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神文化与人文化,男与女,城市与乡镇,人与动物,生存与生态,这个单子还可以再细化。
看着这部电影,虽不至于潸然泪下,也是极度心酸的。
我们的村子怎么了?
为什么一条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就这么难找?
这些村民生活在大山里,极度渴望着和外界连通,渴求着外界的事物。
那个两元店里随处可见的恶俗的镜子居然在乡村少女的眼里这么迷人。
为了改善生活,不惜盗采红豆杉的皮。
但是,如果城里人可以随意跳槽,争取更好的生活,为什么村里人求发展的欲望就不可以得到认可呢?
我们还是以一种压制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来看我们的农村兄弟姐妹们。
他们认为,志愿者把熊看得比他们这些人金贵。
可能是的。
至少大部分环保主义者就是。
但是他们不得不是。
在这个经济挂帅,发展至上的时代,不能说话的生命需要有人为他们代言。
在这个片子里面,“村子” 可能是弱势群体,但是在这个GDP高速增长的时代面前,所有的动植物几乎都是弱者。
或许这就是片子没有鲜明观点的原因。
现实太复杂,打人的板子无论下在谁的身上都让我们同样不忍,甚至身同感受。
或许最让我触动的是,村里年轻人心里那股压抑不住的出去的愿望。
在这个我看起来的美丽的村子,他们爬到高处,望向远方,无视周围的环境,心里早就出走了。
邻家年轻人频传的喜讯,荣回故里的财大气粗,渴望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在在撩动他们的心。
我要是在那种环境,我也会有同样的思想,哪怕就是为了经历过更多的伤害。
我无法埋怨他们,无论是渴求出走,无论是希望把祖宗拉下神坛,可是我没有办法不为这个两难的局面而纠结。
是不是我们保护了人,就不能保护环境?
我以为我在沿海的所见所闻已经解决了我心里的人与环境的难题:所谓人与环境的冲突是一个伪命题,那些癌症村,那些在污染中痛苦呻吟的人们,都说明了伤害了环境,不仅是伤害了未来,连今天都失去。
可是确实还有很多传统社区面临着传统意义上的”人与环境"的难题: 修桥等于开发,开发等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但是不修桥,等于生活不便,等于没有好的公共服务,等于受制于外来的精明商人。
一道桥,几片红豆杉树皮,承载着沉重的时代命题。
还没有多少解决的方案。
刚好看到一篇年轻人重回农村的文章,为了寻求一种理想式的田园生活。
这些单纯的想法,追求自然和生活品质的两全,有没有可能带来一种新的解题法。
或许这不是一两批人重回农村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没有这些先锋,这个棋局就没有扭转的可能性。
想来历经三年大影节,却从未借此机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实属不该,于是今年终于下定决心,实现这一“第一”。
本来只是来看电影的,没想到结束了还有导演见面环节,可惜这导演,非但没有解除疑问,反而让人更疑惑了。
首先是主持人很令人崩溃,问些我现在都想不起来的问题,不过因了他的介绍,知道了导演是刘杰,拍过《马背上的法庭》(其实我也就只听过这部电影,根本没看过,貌似是李保田主演的)。
想提一句的是今天的观众真的很有素质,看完影片鼓掌不说,经常还对导演掌声予以鼓励,特别是当他说道自己站在这里腰杆子很直,确信作品相当真实的时候。
接下来雷到我的就来了,不知怎么起的,导演说:“其实这部影片有部同名小说,讲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里面有个不办事的村长,村民想要搬出大山,他硬是阻拦,可是后来写剧本,不知怎么就成了五朵金花的故事了……”(笑……)让我一下质疑起我的理解能力加鉴赏力来了,本来觉得这部影片不错的,反应出很多问题,难道,村长的故事更好、更吸引人?
现在的这个成品只是五朵金花?
我心里开始犯嘀咕:这电影是他拍的吗?
晕!
可是,这导演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比如,有人问他想在电影中表达什么,他答道:“对我来说,其实更关注的是观众对作品的看法,作为导演,我想表达的并不重要。
”又如,当有人质疑他的作品的真实性的时候,他显得很关切,询问具体是哪个地方让人觉得不真实:“因为我也很关注真实”。
从去年的上海电影节到金马奖,《碧罗雪山》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内地却只有少数观众有缘在各种电影节放映活动上一睹它的真容,甚至网上也找不到下载,这和刘杰导演的前两部作品有着类似的命运。
刘杰算是个幸运儿,2006年的处女作《马背上的法庭》拿下威尼斯地平线最佳影片,《透析》获去年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碧罗雪山》拿下去年上影节金爵奖,风光国内外。
影片回到他所熟悉的云南地区,讲述少数民族与自然环境、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原生态的背景混合流畅的戏剧性,让人忘记这竟是一部筹备多年的国庆献礼片,是让许多人不齿的“主旋律”。
和五年前的《马背上的法庭》用李保田压阵不同,刘杰在片中全部启用了非职业演员。
影片开场以人类学纪录片的风格,展示傈僳族的一场婚礼,同时道出当地人与熊的特殊关系:熊是当地人的祖先,他们崇拜熊,也敬畏熊,对熊的恐惧很快让一场庆典混乱收场。
接下来,随着猎奇式的段落逐渐减少,戏剧矛盾开始慢慢铺展开来,杀熊?
于理于法,都不能。
不杀?
村里永无宁日。
这时政府要求村民迁出大山,祖宗和政府,将村里的人推到了临界点,选择是必然要作出的,答案必然也是明显的。
不过在这样的外在矛盾下,一条爱情线索推动了内部矛盾的加剧。
族长的孙子迪阿鲁有了相爱的女孩,但因为哥哥外出挣钱一去不回,爷爷要他娶嫂子为妻;接着与迪阿鲁相爱的吉尼,因为哥哥盗卖国家保护植物被捕,救儿心切的父亲要把她嫁给有钱的混混……而隐藏在片中所有矛盾背后的,其实就是金钱的入侵,物质的渴望改变了这个村子里原有传统的生活,也将角色逼上了绝路。
但刘杰并不刻意渲染角色的不幸,当这些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被安排好的结局,从原生态到主旋律的过度显得毫不突兀,这是《碧罗雪山》的独到之处。
刘杰是个体制中的异类,在写命题作文的导演中,他也许能处于上流位置,他毫不掩饰在这方面的自豪心态。
他拿着国家的钱拍片,不用面对市场压力,在适当完成任务的同时,精准把握各方尺度,为自己的作品保留下几分艺术尊严,这是他的天分,也是作为中国电影人的无奈。
牛(嫁妆)、红豆杉、熊、(枪)、老祖宗、政府。主线爱情婚姻,暗线金钱、权力关系、文化生态矛盾。索桥、悬崖、梯田,风光虽好,映衬隐喻艰难现实。
呵呵。
MOMA;论人类一切婚姻悲剧的起源
原始的好电影
哎呀,若要触犯众怒,我倒不怕说:电影要是可以这么拍就好,那导演倒也就没那么难.........虽然,我也知道你拍成这部片会有多难.......算了,这么悖论的问题一句半句说不清!
补标
童话背面,没有雪山,只有云雾。
让人反思的一部电影,非常美、自然、质朴、真实,却又深刻
现实主义的贯彻,即便是考量了律法政策的限制,但在这个范围内做到让镜头围绕着真实的人和事去开展。这种能力现在很多大陆的电影都丧失了。
典型意义的世界之外的生活,少数民族的淳朴让人感动
这导演的品味也太低了,视听完全失败,没有一场戏经得住看的,故事和情绪完全通过台词说出来。真是又低级又功利。
纪录片式电影还是电影式纪录片这是一个纠结的问题…… 片后的导演见面会上听来的片场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都不能少里面那个小姑娘。大概也许这里面那个小女孩的人生也会从此改变吧
所有的演员都是当地的原著居民,导演说他们连电影都没看过,完全原生态的演出。电影很感人,女孩美极了
意图很巧妙,只不过重点太多,导致节奏失重,结构散乱。看了这片,更觉得在中国拍真实人的生活,只有非职业演员才是有希望的。
非常不错 看这样的片子 不阴暗不冷漠 看着男女主角淳朴无比的笑脸 会觉得真实得好可爱 看到小姑娘扑在老祖的怀里哭着希望老祖不要死的时候 觉得无比动容 看到他们干农活的时候 对唱着淳朴的山歌 觉得这一对天造地设的多好啊 但是 最终熊 贫穷 观念 政府 毁了他们的爱情 他们的家园 他们的生活 甚至生命
电影里傈僳族的形态和境遇好比一百年前的汉族。作为观影者,我们究竟是和西方观众一样作为“他者”,还是和片中鲜少出现的操他们听不懂的普通话的公务员们同属于“你们”,抑或这过了一百年的我们依然还是“他们”?尽管导演避免介入,但叙事还是流露外来视角,且隐喻重重。文本意义大过影像意义。
演员完全是在为了表演而演,不过还是希望更多导演能够拍拍少数民族的生活。
刘杰“法与情”第三部。法官隐形了,但是冲突依旧在。全部非职业演员班底,很难想象背后的拍摄难度。好喜欢吉妮和迪阿鲁与村人一起收稻的一幕,眉目流转、情歌动人。但是这一段有多美,结尾就有多残酷。农耕文明终究要退出历史舞台,而那些无法赶上的人会被时代轰隆隆的碾过,连渣子都不剩。
太闷了
我是个粗俗的人,所以我看困了。以及这部片子没有人打一星合理吗?小时代都他妈有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