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的相关海报吸引了我,毕竟当初亮剑魅力无穷,让我看了无数遍。
这部电影中李云龙竟成了楚云飞的下级,这让我有点难以适应。
战争场面比《亮剑》强多了,炸坦克、炸房子、轻机枪、重机枪、冲锋枪、手榴弹、手雷,应有尽有。
估计剧组资金比较充裕,哈哈。
整体故事比较完整,可惜一些细节没做到位。
比方说军人把枪交给农村大嫂防身、自己不带武器走人,稍许有些随意。
一般农村妇女是搞不懂咋使用枪支的吧?
剧情=片名。
看得出剧组是想要还原一场真实而残酷的阻击战,所以连剧情都没有设计,直接搞了一个毫不花哨的阻击战出来,做成了电影。
可是,阻击战,导演跟编剧都没有见过啊,那咋办?
只好参考塔防游戏,就是两个口出怪的那种。
敌人好像一波一波的怪物,除了一波更比一波强之外,毫无智商可言。
我方则是哪里需要去哪里,灵活支援,定点防守。
也没有什么计策谋划,就是硬刚,最后刚赢了敌人,拖慢了对方的步伐,完成了阻击任务。
于是影片结束。
总体索然无味,但是聊胜于无。
就一个司令员来讲,其价值应该在于指挥全军作战,而不是在一个小型的没有太大意义不撤退的阻击战中牺牲。
这种看似满腔热血的牺牲从整个抗日战争的角度来说是一种鲁莽的牺牲,并不值得提倡和鼓吹。
当然电影本身想要展现的报国热忱无可非议,只是一个司令员在这种场合牺牲的的确确不符合逻辑。
此外,大家都提到的战士给老乡冲锋枪之后自己提着砍刀杀了进去这个细节自不必多少,相信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军人都不会做出这种难以置信的事情。
整部电影只能怀着爱国主义伟大情怀来看。
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精神永远值得学习和缅怀。
但是,编剧和导演实在是功力太浅,整部电影槽点太多,看完已经无力再吐……不过为了导演还能进步,我就是累吐血了也得再吐点……🤣🤑首先这个军分区班子成员整体年龄偏大,这一脸褶子不是八路军中背锅的大爷就是八路军的最高指挥官才行,看着跟朱总和彭总差不多了。
再有为了让李幼斌、张光北等显得年轻,把这脸刮的溜光,看着一脸褶子像老太太似的,还不如留一点胡子茬更真实。
另外马家堡这里明明是一个县城,却说是村子,难道是老李不熟悉地形吗。
还有炸坦克有个桥段坦克由城门洞外往里进,当时城里边还是八路军控制,前两个人不会打,抱着炸药包硬冲牺牲了,后边的人还傻乎乎的硬冲,就不会躲在城门洞两侧,待坦克露头了从两侧攻击吗,八路军机动灵活的战术在这里丧失殆尽,看来是老李老了不会打仗了。
🥱还有护送大婶出城的战士居然把自己的冲锋枪给大婶了,要知道抗战时期,这种冲锋枪十分难得,这把枪一定比他自己的命还重要,他居然会轻易送给一个从来没开过枪的老大婶,真不知道是编剧胡编乱造,还是导演突发奇想。
整部电影几乎没啥情节,硬生生的塞进几个掩护老百姓撤离、小女孩死了爷爷、大婶和小女孩又回来等等情节,先不管这些情节是否能够推动剧情,关键是这些情节真实可信吗?
老百姓不知道回来会送命吗?
不可信的情节硬添加进来还不如没有的好,都不如在指战员身身上挖些内容出来。
想想同是战争题材,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为什么经典,因为他真实、自然,编剧、导演、演员都很哈罗少!
而这部《生死阻击》打的挺激烈,却可惜了这几位老戏骨了。
唉,不吐了,再吐就要吐血了。
最后,还是向这部电影的全体演职人员致敬,编剧、导演功力尚浅,但精神可嘉,希望他们不断进步,再奉献一部真正经典的抗战片,我吐完了依然还是期待!
#电影生死阻击# ~ 电影虽然篇幅短小,内容有点俗套,但是貌似泪流满面的我依旧(尤其是几个小片段深入人心,一个小女孩和一只小黄狗在炮火中,身旁全部都是烈士;一个秀才书生,被炸掉了一只胳膊后,面临“鬼子”的前进,身怀炸药,从胆小畏惧死亡,到勇敢直面死亡牺牲,以自己的身体作掩护,躺倒在坦克底下…)因为内心是懂得那些千千万万的英雄们、战士们的奉献,换来今天的新中国、虽然出生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其次,(仅表示自己的观点)现象不一定就是事实,目前的和平和安全,是因为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们在防守祖国,他们作为后盾,默默付出,我们也许是通过新闻或者其他途径看到,虽然身在和平年代,但依旧,还会有人牺牲和奉献,只是我们没有亲眼看到。
得益于每个人都是局部生活,平行生活吧。
最后,国庆节,祝福祖国!
致敬英雄,祖国最可爱的人是你们,千千万万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奉献祖国的英雄们!!
李幼斌老师在《亮剑》之后再回荧屏为我们奉献一部战争巨作,影片里战争场面壮观,陆战,空战,巷战,白刃战都非常出彩。
骑兵连,炮兵,爆破手还有狙击手,还有刚上战场就吓的发抖拿不起枪的新兵,每个配角都塑造的有血有肉,有成长也有牺牲,看着战士们一个个倒下,真的很心疼,希望喜欢亮剑的影迷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决定不会让你失望!
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李副司令员带领特务营的战士,阻击数倍于自己、拥有坦克、大炮装备的日本部队,最后全部牺牲在阻击一线的故事。
没有看过《亮剑》,也不认识那些有情怀大老面孔,但是单从故事上来讲,战争场面还是蛮写实的。
最起码我们的部队再也不是神来之师,也有伤亡。
虽然我们的战士有血性,不怕死,但是他们还是血肉之躯,也会疼,也会害怕,不过我还是被他们的无畏触动到了。
没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捍卫河山,哪来现在的幸福生活。
很惊喜看到电影对于一些小人物大塑造,让电影更加有血有肉,可以触摸,也看到了很多战争影片的影子,这时中国战争影片的进步。
不过的确,电影也没有什么新意,用的感人桥段也比较老,虽然还是让人感动,但是看后咂咂味道,感觉感动了,但是没什么告诉细品的,有点可惜。
能看到这帮老亮剑在一部电影里出现就已经很了不起,还管他好坏,但是里面的几个主角都已经老了很多,李幼斌,下面的骑兵连连长,这些都老了。
剧情当然是一如既往的烂喽,就写了一场小的战役,然后几个人在那边打狙击战这个衣服比较凶当然要怎么去说还有里面这些演员都演的太用劲了,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就是一个片段打了一个小的战役,也不知道是怎么弄的,这个导演肯定是一般般,就是吃了一点那个亮剑的后遗症。
内容不错很喜欢 生死狙击顾名思义生与死之间相互联系,在生中有死,在死中谋生 事关国家安全国家荣耀 主人公很明显的透漏出爱国精神,如果你们没看这部剧我很强烈的推荐你们去看一遍 没人喜欢黑 夜 同时没人不喜欢黑夜之后的黎明 我真不知道导演是如何尽力的去表达这些东西。。。。。。。。。。。。。。。。
导演是在侮辱观众智商吗?
就不谈拍摄技巧了,就说战斗场面。
影片用了很多远景展现战斗过程,全是人群扎堆在一起,但凡是打过仗的指挥员也不会这么排兵布阵吧,敌人随便一轰不就炸死一片了?
导演是在侮辱观众还是侮辱八路军不会排兵布阵?
实在不懂去看看最近很火的《能文能武李延年》战争戏是怎么拍的,别永远拿观众当傻子就知道人海战术拿枪搁着突突突
三星给那些老戏骨们还有电视剧的情怀。自知没有资格说三道四,但是看看导演本尊实在看不下,人可不貌相又能咋滴。
本以为是烂片,结果出人意料,算是勉强部合格的战争片吧,一星给老李,respect~
其实市面上也有挺多同类型的战争片,但是能够把战争片拍出这种感觉的电影真的是少之又会少。在片中,导演以小人物为切入点,通过一些复杂的情绪塑造,向我们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中国人的气概~
看这个电影,完全受《亮剑》影响,好不好看,看个人啦。
思想太老,鬼子太蠢
想靠着亮剑里的演员来蹭一波热度,结果拍的这个烂糟。敌人轰炸的时候永远要有个小姑娘不跑,在里面跑来跑去找小猫小狗小鸡的。前面刚说完每人就6发子弹,后面重机枪扫射的跟子弹不要钱一样。头天晚上打死那么多鬼子,他们身上的子弹就不能用?这么都打的热火朝天了,那边还非得安排个大妈站起来喊,生怕子弹打不到,这种弱智剧情得啥样的弱智编剧写出来的?啥样弱智导演拍出来的?
和亮剑比,李幼斌明显老了,霸气劲也减弱了很多!在剧情上和拍摄细节来看,和亮剑相差了很多!整部剧最大的得分点是在演员阵容上,除此以外,皆是一般
不好
冲着喷去的,人家拍得还可以啊,有模有样。倒是没想到全片最拉胯的是李幼斌···感觉演得极为拘谨,像个特务···
李幼斌老同志看起来像是被迫参与了拍摄,全程演技如同丢了魂,把拍摄的钱用来重制一遍平安格勒战役就好了
比神剧好多了,我就是要打5分。反对你们这些喷子无脑喷。
好多《亮剑》老演员参演。老李是副司令员李致远,百团大战后日军大扫荡时,为了掩护后方医院/兵工厂撤退,率领特务营弟兄几百人在马家堡拖住几千日军。日军老套路 炮兵轰、步兵冲、坦克顶,甚至最后放毒气弹……打得很惨烈 活力相差太大 尤其坦克冲阵地 真心拿命填…打到预设时间后,为了掩护群众撤退,继续战斗。最终除了营长陆天泽带着小女孩小黄狗撤走。全部英勇牺牲。
感动
就冲这个阵容,它不值五个星?
见到了几个熟悉的老面孔异常亲切,剧情很紧凑,故事很悲壮,小女孩儿的情节可谓是点睛之笔。虽然网络电影不可避免会受制于时长以及成本,但是本片在服化道方面展现了惊人的考究,骑兵战、伏击战、肉搏战的刻画细致还原了战争场面,坦克、飞机,毒气弹等元素的加持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切实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八路军战士英勇壮烈的大无畏精神,向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英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有老演员看很不错。
21国庆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不知道是不是越长大越感性了,又或者是爱国的情怀越发浓烈了,看到战士们一个个的牺牲就是止不住的流泪,仿佛就是发生在眼前的事情,作为中国人真的应该勿忘国耻。
抖音上看了片花,很多镜头不能说一模一样,但是感觉就只在看亮剑,团长还就是那种语气,只是中气不太足了,气势上差点。有个小战士炸坦克的英勇片段,博主的剪辑让我感觉到战士的机智。其他战士都是从小巷正面刚坦克,只有他从侧面的墙上跳到坦克上。可是指挥官的表情好像很意外,好像正面佯攻侧面突破不是他的计划,这如果是编剧的锅,简直侮辱了所有前线指挥的智商。编剧只为了突出战士的英勇与热血,胡乱编造历史,改编不是乱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