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号》故事背景设定在2092年,地球上森林消失沙漠蔓延,植物与动物消失殆尽,地球已成为一颗黯淡的星球,大型跨国公司UTS建立了类似地球的太空殖民地,在太空卫星轨道打造家园,除了选定的5%公民外,非公民要马留在荒凉的地球上,要马成为太空工作者。
宋仲基、金泰梨、陈善奎、柳海镇驾驶着「胜利号」宙飞船在宇宙中打捞太空垃圾。
却意外发现一名小女孩,没想到却是被宇宙警察通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机器人,他们决定以她换取赎金,然而却在过程中发现事件并不单纯,展开了拯救小女孩还有地球的冒险。
Space Sweepers直译应该是太空清洁工,在这里推进了一下,翻译为其中的典型的代表飞船,胜利号飞船;看之前看到新闻说是国产版本的流浪地球,或者是韩国版本的银河护卫队,但是最后我觉得两个都不像;依然是韩国小女孩;wiki说是韩国的第一部太空电影,感觉不像呀,还是比较成熟的;太空清洁工的这种工种也是编剧大人自己发掘出来的,还是比较有创意的;影片的后面Happy Ending有些不科学,既然爆炸可以杀死纳米机器人,为什么机器人还可以在爆炸中拯救飞船,我相信如果是个悲剧,可能会更有艺术感;科幻外延,亲情内涵;机器人在飞船外大战的镜头非常震撼,是电影的余味;THE END @2021年2月14日
胜利号电影海报胜利号在网飞的加持下,在最近拥有了不错的话题度和成绩。
在抱着一丝期待看完全片后,我先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流浪地球》和《胜利号》都是国外的电影,我会更喜欢哪一个?
“ 在毫不犹豫的得出了极为确定的答案后,我才以更确切的语气写下这篇影评。
(大量剧透)《胜利号》与《釜山行:半岛》 之所以提到第二部釜山行,是因为这两部片子的根本问题其实如出一辙,当然,《胜利号》在人物塑造,视效,观看体验,整体节奏等几乎所有方面都是碾压《釜山行:半岛》的,也就是说,釜山行做好的地方胜利号会更好(实话说釜山行唯一称得上还可以的就只有特效了),釜山行不好的地方胜利号也有许多突破,人物更立体,影片节奏也更自然等。
然而可惜的是,釜山行做的最差的部分,胜利号同样没能逃脱。
问题的核心出现在韩国电影在工业化进程中试图向好莱坞靠拢的脚步,而这体现出来的,是韩国这个国家在东亚文化圈和欧美文化圈之间的犹疑和矛盾,这与深层次的地缘与政治有关,不过表现出来的,就是韩国电影在大陆,港台,欧美这些地区的电影风格之间的反复横跳,说白了就是谁牛逼学谁。
而当今来看,韩国在东亚三国里是在文化方面向西方拥抱的最为炽烈的国家,其文化作品也确实逐渐收到了西方社会的认可,不过当把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投放到自己的电影上而不加以适应和调整,在没有好莱坞那一套流水线一般成熟的工业化体系的情况下,其结果就必然是灾难性的,釜山行的失败就完美阐释了这一点。
在电影釜山行中,导演把几乎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好莱坞大片最爱的“视效”和“奇观”上,人物塑造也是好莱坞那一套典型的,枯燥的,刻板的自我救赎,虽然在开头或多或少可以看到一些对韩国自身国家处境的反思,但是这种反思在整部片子完全向西方靠拢的基础上显得格外的撕裂,甚至有些可笑。
而胜利号好一些的地方在于,虽然也为我们带来了相当的特效镜头,但是导演并没有沉迷于此,至少没有为了多放几个视觉爆点就完全忽略基础逻辑。
不过同样的,胜利号还是落到了好莱坞那一套叙事结构和科幻设定之中去了,至于韩国电影之前一直被人称道的尺度和对现实的思考,在这种片子里也毫不意外的完全丢失,接下里我会尝试从几个拥抱点里,去探索一下胜利号究竟在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和逻辑自洽叙事结构 胜利号其实是不出意外的落入了那一套老掉牙的结构中,男主的悲惨身世与自我救赎,小女孩的逆天救世主人设,船员各自的传奇经历,传统到极致的三幕式,甚至连好莱坞那一套平面单一的像一张白纸一样的神奇脑回路反派都学了个通透,可以说这部电影里的每一种元素,每一处情节都能在随便一部好莱坞大片里看到一模一样的出场方式,整部电影跟好莱坞最大区别就是船上的那面国旗。
, 这种套路化的创作并非不能为人接受,事实上,之所以这些要素可以成为套路化,公式化的东西,就是因为它足够好用,而这部片子的优点之一就是叙事结构工整,节奏清晰,几乎就是照着三幕式来拍的,该高潮高潮,该转折转折,该低谷低谷,基本不存在很过分的节奏脱节的情况,也因为此,在暂时忽略大量的逻辑BUG的前提下,许多观众会产生了“其实这个电影其实还不错”的想法。
不同的人对电影自然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最起码胜利号可以给观众带来两个多小时的流畅平稳的观影体验,在这一点上至少是及格的。
可惜虽然结构工整,产生结构的情节推动却存在着大量的BUG,这些BUG甚至反过来影响了结构的完整和顺畅。
逻辑自洽 一个合格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也应该是自洽的,通顺的,然而胜利号在影片后期确忽然开始出现大量的逻辑BUG(或者至少是我无法通过两个多小时的观影体验所理解的逻辑),比如说可以在太空中摧毁十数架处于高速运动和射击中的战斗机的军用战斗机器人的外骨骼被一个可以被普通人用普通斧子一击砍断手的人类用一个踢腿卸掉脚踝被秒杀掉,再比如被UTS牢牢掌控的媒体在对话曝光的第一时间就向所有人类(包括UTS上的居民)广播所有对话,这种前后逻辑矛盾的情节会极大的影响观影体验,让观众产生不解,疑惑的情绪。
如果说这些都是小BUG,那么结尾处本来会被氢弹消灭的主角团在一团红光的包裹下从5000多公里外瞬间回来的镜头简直就是颠覆了整个影片高潮,因为这是与几分钟之前刚从船长嘴里说出的设定完全不符的情节,纳米机器人如果无法在爆炸中被摧毁,那么整部影片在故事上最大的亮点——众人带着炸弹而不是小女孩飞走——就被抽离了许多意义,这种情节设置让主角团最光辉的一幕变的有些无厘头,而那些为了帮助主角团而赶来的其他拾荒者的战斗和牺牲,则无可避免的,变成了纯粹的笑话(只是没人在乎就是了)。
纳米机器人在几分钟后又变成了坚不可摧的描述 这种出现在主线情节上的巨大矛盾,让整个故事的逻辑都变的十分混乱,如果影片停止在爆炸中,我对这部片子的评价也许还会稍微高一些。
很明显的,这种情节上的漏洞甚至给影片的整体结构都带来了很大影响——当高潮情节的意义被剥离,整个故事的张力自然也会降低。
人物形象 除开逻辑方面的问题,人物塑造也同样存在缺陷,主角的经历是最完整的,因此他的纠结和成长也应该是最多的,影片在文戏有限的情况下尽量的给了主角足够多的转变过程,可一些情节还是存在值得推敲的地方,有点莫名其妙的强行给主角安排的“唯一一个被BOSS直接指派的队员”的身份,拒绝执行命令却完全没有被辞退的觉悟和准备,破产后沉迷赌博,经历一系列事情后没有太多情感上的转变在最后有些突兀的态度转折,这些点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主角的身份塑造。
不过除了设定之外,演员的表演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宋仲基虽然颜值能打,饰演这么一个从小被洗脑,经历过自我觉醒,自我挣扎和自甘堕落的复杂角色,从造型和演技上也许都有些勉强了,实在是有点太年轻太嫩了。
除开主角,其他船员的设定其实要简单很多,朴虎作为一个大毒枭,大概率是害的无数人家破人亡,到了太空之后却成了好好先生,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柔情似海,虽然他和巴莫斯都是用反差来塑造角色的,巴莫斯显然要更自然一些。
而BOSS的设定就实在是显得更加乏善可陈了,不但拥有着一定要摧毁地球再去火星玩过家家的神奇脑回路,也对让整个火星被改善为宜居环境的大功臣毫不怜惜痛下杀手,更是在最后关头自己驾驶机器人正面硬刚,虽然这并不只涉及人物设定的问题,但是这个反派依然让人觉得毫无魅力,味同嚼蜡。
在所有元素都模仿,借鉴的前提下,很难做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即使你在各个方能都能更完善,情节没有漏洞,人物更加立体,那充其量也不过是个韩国自己做出的银河护卫队,这对工业化来说是个绝对的好消息,可是对电影本身的探索来说,很难说有多少真正的进步。
科幻设定 这里应该是这篇文章之所以会问开头那个问题的原因,《流浪地球》和《胜利号》,抛开国家的概念,我自己会更喜欢哪一个?
答案是毫无疑问的,流浪地球。
为什么?
其实很简单,虽然我很喜欢科幻类作品,但是入坑时间不长,看过的作品不多,即使如此,也对《基地》《路边野餐》《三体》《2001太空漫游》等等公认的佳作有过了解,在看了这些作品之后,实在是很难对胜利号这种如此浅显直白的设定有太多兴趣,在太空中打枪这种事情,对想象力的要求实在是太低,纳米机器人复苏地球环境这种事,则更像是玄幻情节。
影片中的太空城也只是杂糅了赛博朋克和太空歌剧风格的视觉印象,整部片子看下来,最让我影响深刻的还是飞船上的那个韩国国旗,因为这是我唯一一个预期之外的,在以往的科幻中从未见过的元素。
无意冒犯,我想除开韩国观众,其他国家观众在类似影片中看到除了中美俄罗斯欧盟日本这些国家或地区之外的国旗,大概都会有类似的感觉。
胜利号上的太极旗 如果单论特效,其实整体来看胜利号是比流浪地球做的更棒的,特效镜头显然也更多,影片中机器人的运动,质感细节都相当不错,已经不输好莱坞太多,在并不是很高的预算下做到这样,韩国电影的工业化似乎已经走在了中国前面。
但是,除开特效,在世界观设定方面,流浪地球中带着地球在宇宙中流浪的想法和创意,实在是太符合“科幻”这两个字了,影片中出现的饱和式救援,早已预算过概率而放弃的终极解决方案,这些都让看惯了好莱坞式英雄救世界套路的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真实世界的人类是如何自救的,这种充满了科幻浪漫的世界设定,这种不满足于传统套路的真实性,是我更喜欢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根本理由,这或许与拍出这部电影的是我的祖国有关,但是也绝不是全因为此。
’ 反过头来看胜利号,会发现从世界设定到科幻细节,与故事结构,人物塑造一样,还是充满了套路和公式,这种模仿会让人觉得熟悉,但是绝对不会意识到这是一部韩国电影,如果拥抱过去让别人熟悉就足够了,那么探索和开创从何谈起呢?
韩国电影的挣扎 去年奉俊昊导演的《寄生虫》开创历史的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这毫无疑问是韩国电影史上最光荣的一刻,也是大陆和港台电影最辉煌的时候都没能做到的壮举,可是看完之后我却同样有些惘然,这还是是当时拍出《杀人回忆》的导演嘛,不是说寄生虫有多不好,可是比起当年的杀人回忆,实在是少了那种震撼,多了太多逻辑漏洞。
好像从那之后,再看韩国电影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而在看完《釜山行:半岛》和《胜利号》后,虽然缺的东西我还没有搞清楚,多出来的对好莱坞的模仿和追捧倒是显而易见的。
前几年看了不少的韩国电影,总觉得他们的导演敢拍敢说,真实不做作,可看多了又觉得似乎不是这么回事,政府就是腐败黑暗的,人性就是扭曲丑恶的,似乎已经看不到在杀人回忆里的思考和挣扎了,胜利号就好像是一个缩影,韩国的电影已经经历过了极致的巅峰,不知未来将走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电影看下来.每一处我注意到的伏笔后面都全部有交待.没有一处落下.金泰浩开头带了一袋米去失物招领处.用那袋米换一点钱去开棺看找到的尸体是不是自己的女儿.这里面进招领处开棺是要付钱的.那袋米是从朴虎那偷走的.朴虎打牌的时候提到了这件事.但是他没有怀疑金泰浩.而是怀疑船长.包括朴虎提到的工具箱.电池.都是金泰浩偷走的.
沙利文第一次杀花郎.没有成功.影片第一次展示垃圾清理工们的工作.那个一大群人都在抢的太空垃圾.最后被主角一行人抢走了.里面就装着花郎.捕获地点剧中给出是拉格朗珠附近.而且表明是UTS的财产.所以沙利文是打算把花郎扔到拉格朗珠里面.让她自生自灭.金泰浩的飞行技术非常爆炸.而且远近闻名.这里为他是原护卫队最强的飞行员打下伏笔.那些清理垃圾的工人都很怕金泰浩.因为他们知道只要金泰浩开飞船来抢他们的货物.一定会成功.这里他们在讨论的那个"他"虽然没有提到名字.但是指的就是去地球招领处看棺材的金泰浩.
影片很多次给了金泰浩的光脚特写.因为他太穷了买不起鞋子.而且金泰浩是四个人里面最穷的.因为他是"唯一一个没有电磁鞋"的.刚捡到的电磁鞋修好了想自己穿最后被拿去抵押给失物招领处的老板了.影片最后金泰浩买了10双鞋.应该够穿好几年了.
超新的新鞋.jpg机器人巴博斯是女性.影片前面给了无数次.真的是无数次伏笔来描写.所以那些到结尾觉得惊讶的观众让我也觉得很惊讶.1.巴博斯有很多衣服和鞋子.全片下来队伍3个人除了工作服外基本没换过衣服.但是巴博斯经常换.因为女孩子就是爱美的啦.
黄衣服那套我想要同款!!!!BTW巴博斯打牌的时候反驳的那句"我没有嘴啊.你怎么这么敏感"让我把嘴里的饭笑喷了.2.巴博斯不止一次(基本上是每一次)看杂志的时候都在看美妆频道的广告.图中的标价分别是人工皮肤移植.骨骼再造.两项一起.以及最后是咨询电话.
3.中间巴博斯给花郎化妆.看得出她化妆很熟练(虽然化的不咋地...不过这是因为她自己没有皮肤.所以没办法在自己脸上练习)4.给花郎化妆的时候花郎叫巴博斯姐姐.因为小孩子比较纯真.大人的行为在花郎眼里都很简单.所以她能很容易地分辨出来巴博斯有很多女性的行为特征.所以她叫了巴博斯姐姐.然后巴博斯脸红了.并且跟她说自己一直就想去做皮肤移植和骨骼重塑.但是因为不好意思没去.(其实是没钱.她才不怕别人笑话.她一拳一个....)巴博斯很早就知道花郎不是机器人.而是货真价实的人类小女孩.在化妆的时候巴博斯盯着花郎突然说了一段话.因为她那时候就发现了花郎是人类.这段话看的时候觉得很莫名其妙.但是后面就懂了.后来船长在宣布花郎是人类的时候.大家都很惊讶.只有巴博斯说了一句"我早就知道了"这也是个梗吧.因为大家经常都说巴博斯喜欢马后炮.这是她全片唯一一次没有马后炮.
后期他们被护卫队追.飞船的管道关键时刻破裂了.原因是因为前面刚打完牌他们打起来了.朴虎跟船长单挑的时候.被船长用头撞晕之后.倒地的时候脚绊到了线.并且头磕坏了一块钢板.
朴虎是第一个提出不愿意把花郎卖掉的人.也是最疼爱花郎的一个.因为朴虎当毒贩的时候就很喜欢小孩.对小孩子都很好.巴博斯在给花郎化妆的时候提到过.
朴虎提到的砍手梗.当时巴博斯随口说她也想要.最后朴虎真的给了她一个.可以说是热心小朴了.
圆梦大师小朴给花郎化妆的时候巴博斯说船长嘴里有自爆装置.这个传言是真的.船长嘴里真的有微型炸弹.就是用来杀沙利文的.但是最后被沙利文抓住后被他拔下来了.
后续再补..
2月5日,韩国电影界第一部太空歌剧《胜利号》(华谊腾讯出资制作,王中军制片)在Netflix上线,很快在几十个国家拿下单日Netflix播放量冠军。
不出所料,围绕着《胜利号》与近期几部国产科幻片的高下问题,在豆瓣和百度贴吧打成一锅粥。
不过笔者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反正腾讯都赢了),笔者想说的是:韩国科幻出版的现状和韩国科幻片直到今天才有建树的原因。
由于日本殖民统治及其惯性,几乎整个二十世纪,韩国出版界有一大特色——对外国文学的译介严重依赖日语转译。
日本殖民时代,韩国的所有易卜生戏剧韩文译本全是从岛村抱月的日文版转译的。
韩国第一版《基督山伯爵》的译名叫《岩窟王》,从日文版转译的。
第一版韩文版《悲惨世界》的译名叫《噫无情》,从日本黑岩泪香的译本转译过来的。
韩国第一次完整翻译外国科幻小说是在被日本吞并之后的1908年,韩国译者李海朝翻译了凡尔纳的《印度贵妇的五亿法郎》,译名《铁世界》,正文参考了日本森田思轩和中国包天笑的译本。
独立之后,韩国也没有摆脱日本文学翻译界的影响。
一方面,韩国在独立之后很快迎来了战争,在战争之后没过几年又迎来了军人政府白色恐怖统治。
以朴正熙为首的一伙崇拜日本皇道派军国主义思想的法西斯军人掌握了韩国政权。
以至于普通韩国人想到欧美留学并掌握熟练的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难比登天。
另一方面,由于韩日之间早在相当于中国汉唐时期的时代就开始民间和官方交往,而且极少间断。
加上日本殖民地时代日本殖民当局有意将巨量日语外来词和日本式表达习惯灌入韩国。
最终使得现代韩语和现代日语的语法高度重合,词汇也经常相通。
韩国人学日语,潜心学习一到两年即可初步胜任书面翻译工作。
对于韩国的出版社和翻译者来讲,翻译外国文学,还是从日文版转译比较短平快。
第三,朴正熙——全斗焕军人政府的思想管制十分严格,从日文翻译,周期短成本低,一旦被毙还能迅速组织出其他书。
具体在科幻领域,从韩国光复到2001年,韩国对外国科幻小说的翻译出版,是跟在日本讲谈社、早川书房、东京创元社等几家出版机构后面的。
等于被日本科幻圈变相影响选材范围。
这期间韩国出版的儒勒凡尔纳、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别利亚耶夫、阿西莫夫等人著作的韩文译本大多数由民间书商从日文版转译。
韩国科幻翻译界选择依赖日文转译,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苦衷,就是韩国科幻文学地位低下,整个二十世纪下半叶都被卧龙生金庸古龙等人创作的武侠小说强势挤压,所以科幻小说的译介工作,成本越低越好。
依赖日文转译之余,由于日本殖民统治带来的精神阴影,韩国出版商在这一时期还不太敢选择引进日本科幻小说,除了田中芳树之外,只有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得到了较好的译介,导致译介范围自我设限,从在日本殖民主义统治下解放到2001年,全韩国出版的科幻小说总数才290多种(包括本土创作和译介)。
这导致《胜利号》在韩国的宣发如履薄冰,连“太空歌剧”四个字都不敢提,只好用“宇宙科幻”。
不仅科幻出版界被日本出版界间接影响。
在电视领域,韩国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日本的超级机器人动画,虽然为了防止小学生出现媚日心理而对低龄动画进行了“去倭色”编辑,但最终日本式的科幻作品还是席卷了韩国的几代年轻人。
1990年,韩国形成了第一代日式OTAKU。
日本科幻动画的正规引进版录像带大受欢迎,其中包括SUNRISE制作的《星船伞兵》OVA动画和龙之子制作的初代《超时空要塞》。
同年角川书店的日文原版动漫杂志《月刊NEWTYPE》通过水货渠道进入韩国图书市场。
1991年,韩国开始发售《银河英雄传说》全译本,该书迅速售出100万套,成为韩国出版史上最畅销的科幻小说之一(另一个破百万销量的是法国小说《蚂蚁帝国》)。
1998年,《星际牛仔》在韩国有线电视实现一刀未剪+与日本(几乎)同步播出。
1999年,角川书店与韩国出版商联手创办韩文版《月刊NEWTYPE》。
对于韩国电影人来说,他们接受日本动漫熏染的机会,和间接受到日本科幻圈眼光影响的机会,远大于欧美科幻的直接影响。
具体到这次的《胜利号》,导演赵尚熙自己亲口承认,《胜利号》的故事题材来自日本漫画《星空清理者》和大友克洋1993年动画《回忆三部曲》的第一单元《她的回忆》,太空战的镜头设计是效仿自《超时空要塞》的“坂野马戏团”。
此外还有韩国影评人提出,人物设定和反派情节阴谋设计分别来自日本动画《星际牛仔》和《机动战士高达:逆袭的夏亚》 。
其实,《胜利号》连文戏部分的思路和优缺点都是从日本来的, 日本明治时代,当舞台剧主流从歌舞伎转向现代话剧的过渡时期,出现了一种“新派剧”,其特点是:主打苦情悲情煽情催泪元素(不治之症啦、艰辛的恋情啦、家人因变故被迫分离不得团聚啦、有大仇要报啦、身世之谜啦、贫苦的家庭啦),题材主要是庶民的恋爱和家庭生活,内含一定量的道德劝谏教化成分,表演略显夸张,有点七情上脸,以催泪煽情为要务。
“新派剧”原本是明治维新后自由民权运动的宣传剧,多有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但随着明治实权天皇制加中央集权朝廷的确立,日本社会的启蒙风气逐渐淡薄。
“新派剧”的批判精神和思想启蒙精神逐渐退化,逐渐变成了上文所述的苦情教化戏剧,以大量苦情悲情元素换取观众的眼泪,从而给生活不易的观众带来一丝丝慰藉,但也仅止步于慰藉,没有更多的思考。
“新派剧”诞生之际,刚好中国台湾和韩国被日本殖民入侵,日本的“新派剧”很快被传到这两个地方。
同时,由于中国近代初期也面临从传统戏曲过渡到近代戏剧的问题,中国的戏剧先驱欧阳予倩、陆镜若在创立本土话剧时也大量参考了新派剧的经验。
新派剧就这样在东亚传播开来了。
虽然日本在1945年战败,但由于中韩民众在二十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生活都比较艰难,有需要慰藉的土壤,新派剧所倡导的苦情美学渐渐在中韩扎根并内化。
战后东亚地区生产的代表性影视“新派剧”作品有:韩国《蓝色生死恋》、日本《血疑》、日本《绝唱》、中国大陆电视剧《渴望》、《真爱一世情》、《娘妻》、中国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在韩国,由于“新派剧”根基太深,而且已经完成了内化,导致韩国电影界拍摄的很多题材都要习惯性地塞入苦情元素,以便“接上地气”。
21世纪初期,韩国电影界出现了一个科幻电影投资高潮,但因为韩国电影界难以摆脱“新派剧”的创作思路,每一部电影都要加入大量的苦情戏,导致所有拍出来的成品都出现了剧情崩塌,最终纷纷票房惨败。
个中典型就是《自然城市》。
2021年,由华谊腾讯出资、王中军担任制片人的韩国第一部太空歌剧科幻片《胜利号》剧情到了中盘,再度出现东亚影视剧中常见的苦情戏剧元素(不治之症、父女分离).......以至于有些韩国影迷吐槽《胜利号》是“新派剧版COWBOY BEBOP”。
好在最后以喜剧大团圆收场,才令韩国评论家稍稍释怀。
提起科幻题材,很早以前都是美国人的专利,毕竟在特效与画面上,没人能比的过好莱坞,直到2019年《流浪地球》的出现,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市场,也成为东亚商业电影的技艺先锋,如今时隔两年,韩国人也拍出了第一部太空科幻电影 。
《胜利号》中有着机器人、太空大战、拯救地球等常见的科幻元素,在科幻外衣之下,还讨论着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阶级差异等多个议题。
从视觉方面来看,《胜利号》与《流浪地球》的差距确实不大,故事框架上也区别不大,但在设定上,却体现出了格局上的差异。
《流浪地球》没有为主角加上“前最强护卫队队长”之类的中二背景,而是凭借原作者强大的知识储备和想象力,为观众勾勒出一个翔实可信,细节丰富的世界观。
但不提各自细微的优缺点,两部电影都在各自国家的太空科幻电影领域跨出了第一步,用实力证明“好莱坞大片能做出的画面,亚洲电影也做得出来”。
豆瓣这个分有点偏低了其实好像一个国家出现科幻电影跟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息息相关。
美国拍科幻电影不奇怪,80年代到现在的电影文化输出,大家都潜移默化地觉得理所当然。
再后来我们的国家科技实力尤其是航空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思想认知上也让观众能够接受自己的科幻电影的出现,但这条路一直很难,我们好像一直擅长奇幻电影,电影工业的发展,推动也主要是奇幻电影这一块在大投入,这也很跟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西游记,封神榜等大量的奇幻神话传统文化遗产奠定了巨大的文本以及观众基础。
但科幻电影,一直到《流浪地球》的出现,才弥补了这一空洞,但其实这严格意义上来说算是一部灾难电影且之后并没有形成一个产业效应,出现一批科幻电影,因为太难了,就其自身的水准,还没法跟好莱坞八九十年代的《银翼杀手》《异形》《ET》相媲美,因此这条路还需要大量的科幻电影人才以及成熟完善的工业基础与科幻小说文本或者科幻电影原创剧本文本做支撑,现在真是还初在摸索阶段。
韩国电影现在是公认的电影强国,不仅仅是去年的《寄生虫》横扫奥斯卡,这只是质变的一个表现,而之前已经涌现出大量的商业与艺术杰作,以奉俊昊本人为例,之前除了《母亲》《杀人回忆》这样艺术成就很高的片子以外,他还拍了《汉江怪物》这样的怪兽恐怖大片,以及《雪国列车》这样的科幻大片,还有很多很多,尤其是社会犯罪类型题材的电影,起到了改变国家的作用,水准在全世界都是得到公认的。
韩国的电影有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参考的,就是商业与艺术电影齐发力,不仅是商业大片的不断地强化与拓展,而且艺术电影也是每年都会有好的作品产出,并且会入围大三电影节,譬如刚去年拿了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的洪尚秀,今年又携新作入围了柏林主竞赛单元,而我们好像是缺失的。
当然我们的市场恢复的好,快,真心地希望我们也能够在做出高质量商业电影的同时,也能够在国际三大电影,乃至奥斯卡也能够横扫,毕竟曾经也有过这样的辉煌,譬如《霸王别姬》《活着》《卧虎藏龙》《末代皇帝》(合拍)等。
再回到这部电影,可能有的观众觉得韩国在21世纪末怎么可能有宇宙飞船,可这是电影呀,更何况是科幻电影,从更乐观的角度来说,这部科幻电影无论是世界观的顶层设计,还是外太空城的设计,太空飞船大战以及完全自足的特效跟相对较低的成本来说,完成度很高很高的了,可以说这是一部硬科幻电影,更有观众说什么是犯罪电影啥的,其实这些都很正常,在一个大的设定拯救地球的前提下,柔和类型片的元素在里面,是一种完全可行且常规的做法,其实《异形1》不就是一部太空科幻恐怖惊悚片吗?
当然这片剧作上确实有问题,尤其是第一幕,有些拖沓,很多镜头在交待主人公的生活环境,职业等,但剧情却进展缓慢,其实最好的办法或许是在推进剧情的同时,塑造人物,顺带地介绍环境,职业等,这些可以同时起到塑造人物的作用,这样节奏会快很多。
此外在太空大战的时候,如何多拍一些正反方人物的镜头,会比现在只是一群飞船混战更有带入感,现在太像游戏了,如果把片子剪辑到90-100分钟左右相信观感会更好。
期待我们的科幻片也能够继续持续健康的发力,通过了解各个国家不同的科幻电影的发展状况,从而也为我们自己的科幻电影提供一个参照,形成一种理性,良性地发展,期待再过十年,我们的科幻电影也能够发展的更加成熟,拍出像《异形》《E.T》《银翼杀手》《黑客帝国》《降临》《星际穿越》等这样的经得起时间与历史考验的硬科幻经典影片。
看到前半段精良的特效火爆的场面想给他打8分。
前面的几场这游戏做的不错,然后讨论的主题也很有意思,女船长机器人贩毒者和前警察的组合也很有意思。
看到后半段剧情整个垮掉,所有来的梗一个也没收回来或者是收的很难看,就想给他打个负分。
每个人物的背景故事铺的都非常生硬,而且也没有展开人设完全的立住。
最扯的是这个纳米机器人的设定,直接把这个科幻片从科幻变成了玄幻。
然后还有一个惊天大bug。
反派想用氢弹来摧毁小女孩和她身上的纳米机器人,但是最后保护住主角们没死的竟然也是纳米机器人。
那四舍五入这个氢弹对纳米机器人等于完全无效。
这么傻屌的bug也会有吗?
还有,最后这个uts公司想要毁灭全地球,竟然没有被政府接管,竟然还能允许他们存在,难道这个氢弹就是大boss自己一个人一颗螺丝钉,一片铁皮,一锤子一锤子敲出来的,他整个公司都没参与?
这是对财阀舔到骨子里了。
综合来说没事的话,如果你闲着没事的话,这个电影还是勉强能看吧。
2.5星,2星给特效和泰梨小姐姐,剧情只值0.5星开头特效暴击,全程特效真的很在线,真的很阿梅利卡,但是真的很不合这个剧本。
剧本一塌糊涂,前一小时就是在拖拖拖,还剩一小时的时候以为要完结其实正片才开始,除了男一以外各位居然在两小时以后才开始被介绍人设,那之前真的看了个寂寞。
整个剧本顺序都乱了,前期铺垫真的没有,导致观众们对各个角色没有记忆点。。。。
然后人设塑造不成功,明明是很有可塑性的人设怎么可以写成这样毫无记忆点的东西?
我妈看完问我真大海那个角色到底是什么作用,在战斗中负责哪块,我居然答不出来,这就说明了很多。。。
演技而言,我本来就是奔着金泰梨和真大海去的,金泰梨让我很惊喜,看到了她驾驭商业片的能力,剧抛脸出现了!!
真大海的声音配这个机器人真的蜜汁搞笑奇怪,能忍能忍。
宋仲基的颜值稍有回春,可是这个角色非常地没有发挥余地,没有演技可讨。
tiger先生很可爱,小演员们也都很可爱。
另外想问casting导演一个问题:你是不是把全韩国的外国人都叫来了,全剧外国人数量大于韩国人数量配上这个阿梅利卡风格的特效水准很!
违!
和!
㖿!
反派到底是个啥?
为啥这么做?
没有过去的反派不能服众啊!
我是真的觉得前一小时浪费了,你哪怕花点笔墨讲讲金泰浩是怎么加入胜利号的也行啊。。。。
还有这部电影到底为啥叫胜利号?
我觉得叫金泰浩更合适哈。
作为狼少年的导演,仅仅论拍摄还是可以的,打光调色都算最近韩国电影里面比较阳间的了,特效要重点表扬,真的很不错,有点国际标准的感觉了,但是特效好有什么用呢,剧情稀烂。。。。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打光应该是靠近结尾的几处打在泰浩,tiger和Dorothy脸上的光线,美。
在胜利号众人被袭击的时候舱内的红光调得也很好看。
还有一个问题,我才意识到看完我对配乐没有任何印象。。。。。。。
怎么可以这样。。。。。。
所以总结一下,一个很精美的碗里用还蛮高级的食材煮出了一锅稀饭,有些地方还夹生,这就是我的结论。
气死我了,i科幻i特效非常恨铁不成钢,这特效水准换任何另一个会讲故事的来导都会比这个好很多。。。
and金香起的脸配真大海的声音真的真的很奇怪诶hhhhhhhhhh
今天来谈谈韩国首部太空科幻电影——《胜利号》,虽然它是Netflix出品。
首先,科幻大片必须说说它的投资,据说是240亿韩元(大概1.4亿人民币),对于目前国产影片动辄数亿的电影投入,相较而言,《胜利号》不算特大规模。
演员阵容方面,主演宋仲基、金泰璃、陈善圭、柳海真几乎都是老熟人,《太阳的后裔》让宋仲基成功上位成为国民老公之一,《小姐》中金泰璃的出色表现让她获得第11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演员。
陈善圭、柳海真参演多部电影,演技绝对有保障。
如果你是冲着主演乘兴而来,看完电影恐怕会败兴而归。
故事非常简单。
在2092年,地球生态环境恶劣,已经无法提供生存的空间,高科技公司UTS在火星为人类打造了一个新世界,但是能进入新世界生活的人类必须经过筛选,入住的人类有市民身份享受各种优厚的权力,没有市民身份的人在新世界之外苦苦挣扎。
胜利号飞船,是一艘太空垃圾清扫车,工作就是每天将新世界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太空垃圾收集,交到太空垃圾回收处换取现金回报。
胜利号上一共有4人,女船长张贤淑、驾驶员金泰浩、动力供应员朴虎、机器人巴博斯,他们都是非市民,每天为了多抢到一些值钱的垃圾和其他飞船拼抢打斗,但是即使抢赢了,他们仍然入不敷出。
一次修补飞船的作业中,金泰浩发现一个可爱的亚裔女孩,当他把孩子领回飞船,才发现女孩正是新闻中提到的悬赏万金的毁灭性炸弹——多萝西。
吓到胆颤的四人意识到多萝西可以换取巨额财富,于是计划将她卖给出价更高的秘密组织黑狐。
然而,这次交易几乎改变了胜利号的命运。
原来,多萝西根本不是炸弹,而是一个单纯的韩国女孩,体弱多病的她,因为父亲帮她植入纳米机器人而存活下来。
从那以后,多萝西似乎有了特异功能,她可以使生物恢复生机,自然成长,UTS更是利用她打造了新世界。
然而为了不让秘密泄露,UTS老板下令将多萝西用氢弹毁灭,并顺势摧毁地球。
为了保护可爱的多萝西,保卫地球,胜利号船员们联合所有无产阶级拼尽全力与UTS对抗,并最终取得胜利。
是不是有一种浓浓的套路气息?
没错,这就是好莱坞大片熟悉的配方。
英雄主义成功拯救地球的老套故事,而且最后强行大团圆结局。
整部电影只有男主金泰浩的故事线比较清晰,即使是作为胜利号的船长,女主的故事线索都没有清楚交代,只知道她是一个天才,知道UTS创造者的恶行,一生以打倒他为己任。
其他两位主演的背景更是言语寥寥,交代不详。
尤其是电影中提到的太空两大势力组织:UTS、黑狐组织,更是沦为工具人。
主角们在讨论把多萝西交给太空警察还是黑狐组织时,铺垫说黑狐多么厉害可怕,然而黑狐仅仅正式出场10分钟之后集体阵亡。
编剧确定不是闹着玩?《胜利号》如果单纯作为爆米花电影,还是及格线以上。
如果要影史留名,尚欠火候。
科幻电影几乎一直是美国电影独占鳌头,尤其是太空题材的科幻电影,TOP1-10全是美国出品。
如果沿用他们的套路,没有新颖的题材,只会在套路里打转。
亚洲系科幻电影想要出头,还有很长一段路啊!
公众号:紫式杂谈
剧情bug太多 人物和情节繁杂 世界观也没时间展示 核心是好莱坞超英 看到最后有点无聊 但看看这特效这文化输出还是不得不说韩影全方位地牛X了
当我们还在闭门造车,文化屏蔽越来越严重的时候;韩国这边都产出自己国家版本的星球大战了。
电影就像海报一样一般和老套
3.5。还过得去吧,但这种电影还是适合去电影院看啊!女主角我愣是快到结束才看出来是谁,还蛮惊喜的,毕竟这个角色也驾驭得很不错的!
我的天 这演的都什么跟什么啊……奈飞买这个破片子干嘛……
嗯,怎么来界定这部片的类型?它很像是太空歌剧的格调,但是画风却更像是赛博朋克包裹的太空公路片。太空拾荒者,外骨骼装甲,狡狯的机器人,人形大杀器,等等……都铺陈得较为可信,当然,也强烈夹带私货,表达了“主义者”们的人性;暗戳戳的挤兑了火星计划的马斯克。还有人觉得韩国本位主义都说韩文,你们看了那么多外星人,动物都说英语的片子怎么就不觉得本位主义?
略失望,一眼望穿的老套剧情,以及太多熟悉的影子。
制作精良,这个片子四平八稳无功无过,很商业爆米花,故事并不复杂2个多小时太长了减一半催眠效果也能减一半,最喜欢内心小公主的猛男机器人,宋仲基在里面虽是主角存在感却不高
3星
有股熟悉的味道,让人想起《银河护卫队》。内容没有太多出奇之处,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吧。加入了一些比较细腻的情感表达。可真的太长了。动作方面都很棒。文戏也可以。最值得称赞的一点应该是没有爱情来搅和。纯粹看大片的感觉。可以的。还有一点就是,这是最近看过的第二部韩国电影中出现超能力儿童或青年的电影,另一部是《徐福》,很难不让人联想。是对现实的无力,催生出这种超人吗?
科幻已经不是壳子了,是墙边边角料、过期调味品。故事、节奏、特效、人物形象都俗套得乏善可陈,韩国没有科幻片的土壤,也没有想象,很多时候你看着都会忘记这居然是科幻片。
满眼烂俗低幼中二桥段的超巨型缝合怪。洋人平均“洗洗更健康”广告尬演水平。一星给小萝莉和植皮后的巴博斯
不在宇宙发生也成立的韩国类型片,老套又无趣。演员名过其实了。寡淡圆脸配上大背头和浓妆是灾难。
那个机械人的设定居然是女的
特效象星战,剧情可忽略。
Space.Sweepers.2021.1080p.NF.WEB-DL.DDP5.1.HDR.HEVC-TEPES
反派智商有问题,不太可能建立uts以及活到152岁。
爱科幻的知道这片几斤几两,多说无益~无趣,看了八百次加快进才看完~另外韩国特效看来是真便宜~
(技術面還算成熟… 故事工整,層層反轉推進 [但也確實比較套路]… 影視工業化體系下誕生的電影…
某些人士最想说的应该是:“韩国人也能拍电影啊?” 本就拿不稳笔的,用3.6亿砸出个惊世烂作《上海堡垒》;所谓照猫画虎的,用1.4亿玩出了韩国商业电影的新高度和新方向《胜利号》。诚然,这里必须提到《流浪地球》(3.4亿成本),我眼中其和《胜利号》《铁雨》均属于近年东亚商业电影的技艺先锋。本片的故事显然还需打磨,但足够惊艳的设定、美术和特效(特别是在置景、道具和分镜上玩的小心思),随时让我认为这根本不是一部已经许久未见到的原创科幻电影,骨子里就是一部漫改电影。太空载具的外型设计和运动效果,不知道是否受早期写实派科幻画大师的影响,那迷蒙的光晕和刻意的分镜,随时能把你拉回早年的《科幻世界》杂志的全彩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