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医可靠
Moartea domnului Lãzãrescu,勒泽雷斯库先生之死,拉札瑞斯古先生之死(台),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
导演:克利斯提·普优
主演:约安·费斯库特阿努,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多鲁·安娜,达娜·多加鲁,谢尔班·帕夫卢,加布里埃尔·斯巴修,弗洛林·扎姆菲雷斯库,博格丹·杜米特拉克,德拉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05
简介:讲述一个酗酒的独居老人,由早上开始头痛、心口痛,多次叫救护车,却遇上这天发生大车祸,医院应接不暇,搬出种种借口拒收。好心的救护员陪着他走遍四家医院,眼看着他病情每况愈下,却苦无力相救。上救护车、送院、做检查、转院、救治,最后死亡。真实与叙事时间同步,在媲美实境节目的节奏下,直观呈现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医疗体系的荒谬..详细 >
四星半,差点被那神经喜剧既视感的海报骗了,看完片明白了海报可能只是一个反讽吧。典型的罗马尼亚电影,社会症结加一点政治表达,手持摄像加长镜头,非戏剧性营造真实时间,估计了一下银幕时长大概是现实时长的两倍多一点,几乎完整目睹了主角从出现症状辗转四家医院、病情逐渐恶化至濒临死亡的全过程
看起来每个人都在做该做的事,实则腐朽迟钝,无力回天。不敢想象病人的视角多绝望。
男主角自带喜感 躺着都觉得好搞笑
十分难得的一部电影,一点花哨也没有,诚诚恳恳地讲了一个丝毫没有趣味的故事,压在人的心上。
纪录片风格 意大利式neorealism生活流 自然光 手持 微晃 完全地去戏剧性。形式上很类似《我是布莱克》,一次次地询问,个人被体制淤堵的各种琐屑和繁琐,这种感受——导演们(普优、肯洛奇,蔡明亮,阿巴斯)不仅要让你在理智上了解,而且要让你在情绪上也感受到,这也就是蔡明亮说的,我的电影不要你去理解,要让你感受——通过真实时间来展示,就是巴赞所谓的“叙事结构的真实”,不通过剪辑,而是完整展示完整的空间和真实的时间,让观众感受到主角的焦虑、等待、孤独、感受到生活的琐屑或体制的荒谬……“因为你在讲一个生活|在社会的个体故事时,不去批评某些东西,不带有政治色彩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患者的故事,|也有医院和大夫,你决定不批判,我决定批判。”
都是揾食哉
剧本写得不错,拍得没蒙吉好看。
若长度能减少半小时更好
平凡的故事下涌动的社会力量。
一个离奇古怪的欧洲片儿,一个酗酒的穷阿伯想要去急诊室,却屡次被医院拒收,把官僚主义批判的狗血淋头。PS对不起我真的看不下小语种
看看你有没有迎向生活真实的勇气。疼痛衰竭无感。
[BAMPFA] 那些医生除了会讲愤世嫉俗的笑话之外还会摸病人头哎
人间真实
罗马尼亚新浪潮开篇之作,欣赏的来如此现实的故事,欣赏不来如此的视听语言。
整个故事一开始无法推断其走向,到进入“接送-磨时间-转院”的某种pattern才逐渐明晰。最终,这逐步提高紧张感、不确定感、无力感乃至激起愤怒的过程是通过设计事件节点实现的(救护车能否来?-这个医院能否医治他?/这个医生是否靠谱?-路上是否有意外?-这个医院能否医治他?/这个医生是否靠谱?-……),而这种叙事策略却是与用极端长镜头、手持镜头事无巨细(几乎没有temporal illipses)表现单场戏的拍摄形式不相容的,前者要求戏剧(有节点,就有不重要的、可删的其他),后者则是讲究时空整体感、价值离散的。所以,生活也不等于艺术,有观察力、创作力,没给出合适的表达形式,也只是多生产一个缺憾而已。至少,当你不确定时,戏剧化之是一种安全的选择。
Lăzărescu 这一夜的纪实性呈现 医院医生 护士 护工 司机间的关系也各有点缀交代 罗马尼亚的家庭厨房总是惊人的相似 当然更加贯穿在几位新千年导演镜头下的人物交替
8.5,近乎荒诞的批判现实题材,开启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序幕,因为是群像戏,手持长镜头的调度难度可能还在四月三周两天之上,只是重场戏的华彩程度不及432,但比432强的还在于对罗马尼亚当下体制的批判,毕竟月经警察也是过去时,但缓慢、低效、资源分配不足的现行医疗体制却切实影响当下每一个罗马尼亚人的生活。
怎么感觉到处都是类似dogma的电影……故事确实描述的不能再细致了,但总觉得有点太淡,医生也没有什么罪不可赦的样子……
作为电影过于冗长和平淡,作为纪录片过于细致和铺展。官僚制的可憎之处不仅是效率低下权责分离,更在于其自身作为庞大体系一个注脚的不可更换性。
7。病翁将死无处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