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哈佛大学的幸福公开课时,老师讲了这步电影,去douban上搜了下,评分还行,于是下下来看了下,不得不说,让人很失望。
虽然演员阵容强大,但是故事情节实在是在单薄,实在是单薄!
对电影本身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看完后就直接删掉了,之所以还写点评论,是因为看电影过程中想到了些别的东西,所以记录一下。
片中的老帅有可怕的记忆,因此他活在自己狭小的生活范围中,不敢去爱,不愿意去改变。
当他最后和小朋友的妈妈走到一起的时候,我突然怀疑,他真的能走出小时候的阴影,给自己和对方带去幸福吗?
当我意识到自己产生了这个疑问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因为我童年的经历也给我带了很大的创伤,我怀疑片中的老师,其实也就是在怀疑我自己,我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走出童年的阴影,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让自己和所爱的人幸福,所以我回避爱,回避改变。
纵然我阅读各种心理学书籍,都于事无补,原因也就在于此,那些心理书籍讲的都是童年经历如何给人带来巨大的影响,它们没有减轻反而是加强了我对自己的怀疑。
信念即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于是我被自我预言了。
我需要相信自己,相信童年的经历并不会对人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相信自己能够幸福,能够让我爱的人幸福。
所以,我相信,电影最后,老师和小朋友的妈妈从此摆脱了心理问题的困扰,没了忧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让爱传出去8.21社会学老师尤金布置了一样作业,想一个点子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并付诸行动。
初一学生崔佛的点子是帮助三个人改变他们的生活并让他们也改变三个人的生活。
(传销啊)为此他请流浪汉住进家里,可惜流浪汉沉迷毒品。
但崔佛的主意却在城市里渐渐流传开来。
一群人变得愿意帮助人。
同时崔佛撮合尤金和妈妈在一起(影响身边的人),尤金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这让他很痛苦,但他开始了两人的恋爱关系。
这时崔佛的生父回来了,他原来一直酗酒殴打他妈妈,麦基尼让他回来了,这让尤金回忆起了原来自己的遭遇。
麦基尼找回了自己的妈妈,外婆之前流浪街头,他们团聚在一起给崔佛过生日。
记者找到崔佛采访他,因为他的活动已经传到了洛杉矶和旧金山,崔佛刚刚接收完采访却被坏孩子刺死。
许多人慕名来送别崔佛。
这是一部经典,随便看看评分就知道了,1454人看过, 79%好评率,10年品质保证,所以啥都不用说,看了肯定没错。
如题,因为观影方式略微独特所以特地写个评上来。
北京有一个专门帮助盲人的民间NGO叫红丹丹,他们每个礼拜固定给盲人放电影,同时培训和招募志愿者给盲人解说电影里的场景。
今天在UCCA以这个方式面向普通人放映这个片子,就是为了让我们尽量感同身受,多一些对盲人世界的理解。
在影厅外面眼睛被黑布蒙住之后,一阵眩晕,在原本特别熟悉的环境里突然没了方位感和距离感,依赖着导盲人员的提示和双手的触摸才缓缓来到座位上。
影片开始,讲解老师会在我们无从判断镜头内容时为我们介绍正在发生的故事,内时候才体会到没法看到东西的焦急和好奇,也发现自己想象力退化得飞速,愣是怎么也不能从原来印象的图象里跳出来自己攒个新的。
不过也很有收获,因为注意到里面很细碎的声音片段,一阵惊喜,超喜欢原声里的Possibility和 Cereal Bum,可以找来听听。
PS.第一次注意到绿茶还挺好闻的,忘了看瓶盖上有没有写‘再来一瓶’了。。。
这是一个有关传递爱心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记者在雨夜冒雨采访警察追捕罪犯,结果车子被撞烂了,这时候,有个大律师主动提出送给他一辆新车,律师以为这是陷阱,可是真的把车开回家后,发现这竟然是真的。
于是,记者返回来找律师,律师告诉他把爱传递出去的故事。
原来,律师的女儿患有哮喘,有一天突然发病,律师带着女儿来医院就诊,可是护士就是不帮忙,有个黑人哥们胳膊受伤严重,护士不按先后顺序看诊,律师很是恼火又没办法。
这时候黑人哥们吓唬护士,让她一定要先照顾小女孩,甚至还拿出抢来,就这样,律师女儿得救了,黑人小混混被抓进监狱。
黑人小混混给律师讲了关于他的爱心传递的故事。
记者很好奇,想要寻根溯源,这个传递爱的行动很不平凡,于是来到监狱找到黑人小混混。
小混混给记者讲了关于自己的于是,不久之前,黑人小混混偷窃了东西,然后被警察追着跑,就在眼见被抓之际,有个老妇人主动上前要载着他离开,他很纳闷,不过为了逃命还是照做了。
老妇人告诉他传递爱,一个人帮助三个人,被帮助的三个人再帮助三个人,这样有一天世界就会变得美好。
回到故事的主线之中。
单亲妈妈阿琳一个人照看着儿子特雷弗,她身兼两份工作,要拼命赚钱养家,一份工作在酒吧,一份工作在赌场。
阿琳唯一的嗜好就是爱喝酒,天天回家要喝一口,可是特雷弗却多次劝老妈戒酒,从来没成功过。
开学第一天,特雷弗的社会学老师尤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课外家庭作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特雷弗不爱讲话,可是对于这道题目有自己的理解,特雷弗就在家里算啊算,传递爱行动就这样开始了。
特雷弗一个人帮助三个人,这三个人每人再帮助三个人,这小小的行动就会改变世界。
特雷弗先是请流浪汉来到家里,给他吃的喝的,还让他住在老妈的皮卡车上。
阿琳发现之后又怕又是震惊,了解过后,发现儿子竟然有这样的社会学作业。
于是生气地来到学校,把家里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尤金,尤金自此之后格外注意特雷弗。
流浪汉很快找到了工作,特雷弗给他自己的零用钱换了一身衣服,实际上流浪汉骗了特雷弗。
当特雷弗去看他时候,才发现他还是在嗑药。
特雷弗的传递爱行动就这样失败了,可是他不知道的是,有一天,这个流浪汉救下了一名想要跳河自杀的女子。
可是特雷弗没有放弃,他转而把目光放到了老师尤金和妈妈阿琳身上。
特雷弗觉得老师是个特别好的人,只是脸被烧伤了很难看。
于是特雷弗想方设法让老妈和尤金老师约会,事情是波折地进行,终于有一天两人都心照不宣,终于在一起了。
可是特雷弗老爹回来了,阿琳决定再给特雷弗爹一个机会,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很快就原形毕露。
阿琳通过特雷弗的举动,想起了自己的妈妈,于是找到老妈两人和解,把传递爱这个行动告诉了老妈。
这个老妇人就是前面那个帮助人的老妇人。
最后,尤金和阿琳在一起了,可是就在那天,特雷弗为了帮助同学而被杀。
在此之前,记者采访了特雷弗,特雷弗上了电视,可是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成百上千的人来到特雷弗家门口帮助他祈祷。
网上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很一般,除了赞叹奥斯卡影帝影后和实力小童星(正太咩)的演技外,对故事情节并没有太多赞誉之声,可是我却被这个理想化的idea深深触动。
从小就是一个没有梦想的人,活得浑浑噩噩,没有为了一件事真正执着地坚持过。
自诩为善良的孩子,可扪心自问,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是让自己过得更好,却对身边的世界没有任何影响。
我不知道这叫主人翁意识还是英雄主义,但是美国人这种改变世界的梦想真的让我钦佩。
一个小孩子,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三个人,这三个人在分别帮助三个人……爱就这样传了出去。
我数学不好,可是3的n次方的力量有多大显而易见。
When someone does you a big favor, don't pay it back,pay It Forward。
我想片名就是这样来的吧。
你看到天桥下的流浪汉,看到地铁里的卖艺者,为什么无动于衷?
你看到那么多的孩子,睡在工棚里,没有学上,对自己的未来无能为力,为什么无动于衷?
你看到鲸油成了工业的宝,羚羊绒成了脖上的围巾,为什么无动于衷?
你看到政客为了党派之争,为了一己私欲无视民众利益,为什么无动于衷?
是的,世界是shit,那你就在一旁冷眼旁观,继续作个小人物无动于衷?
就继续抱怨着不公不幸不完美,然后期待别人成为英雄振臂一挥才开始响应?
我们总说不甘平庸,想活出精彩来,但事实是面对看起来难以改变的事情,我们选择了无作为。
可是,也许改变就从影响三个人开始。
我恨我的平庸,我恨我的弱小,可是我更恨我没有尝试就退缩,一辈子活在习惯中,在习惯中一步步烂掉。
你可以说这是理想化,是不成熟,那你怎么知道这不是不敢不愿自私自利的借口。
愿我们中国人可以,过得更疯狂。
【嘿,我叫不搭调……】凯文·斯帕西,《美国丽人》里的怪叔叔,演了那么多变态,终于温情了一把,果然正常角色还是配不上他的演技啊。
惊讶的在电影里看到了熟悉的脸。
Travor 班里的一个小正太看着特别眼熟,专门查了一下后边的cast名单,果然是在desperate housewives 里演Bree 的儿子的Shawn Pyfrom那时才14岁啊。
好吧,我承认这个pay it forward 的idea让我想起了那个TED里讲的什么“部落”,make a difference 的思想也贯穿始终 = =阴魂不散呐
这是一个充满爱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爱无分年龄、无分性别、无分肤色,不管你是身家丰厚的律师还是露宿街头的瘾君子,人的内心始终流淌着爱的血液,但他们被这个世界善意地对待,这份爱就会受到感召并且被传递出去。
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男主角崔弗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那发自内心纯真的笑容,他说,“有些人太害怕了,或者认为事情总会改善的,这世界还不算太烂。
习惯原本生活的人不容易改变,就算现状很糟也很难改变,他们还是放弃了,他们一放弃,就大家都是输家”。
诚然崔弗所说,改变自己原本的生活方式是一件困难的事,这需要勇气去突破。
尽管如此,就算做了努力也不一定让我们看到回报,但是请相信只要怀揣散播爱的种子,不管我们见到与否,这个世界会因为我们的举动而变得更加美好一些。
崔弗曾经以为自己的行善都失败了,但其实只要不放弃一颗爱心,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个世界会温柔地对待每一个有爱的人,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会逐渐消解,世界会建立更多的信任与爱。
而这,正是我从这部电影里面所感受到的美好。
改变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我愿意踏出第一步,用爱去接纳、帮助需要被爱的人。
我愿意相信,我的一个善举,会让这个世界变得不同。
有爱的评论者们,请再接近另一缕光,看完电影,把您们的感触携爱挥霍,这里欢迎你们的暖热的脚步:NPO洒光。
青年携手 NPO无域界 无分大小的传扬。
这些,你们,都是光。
请把足迹留下,支持 洒光。
摄影,有爱 这里,要光影的辉动。
[请支持大学生的热情,这里有不断新添的爱心信息收藏, http://www.douban.com/people/3502426/ http://douban.com/group/164095/ 爱心电影、书籍、摄影,活动推荐、公告、交流,] 由你策动|因你而改变 > 这里要像小树一样成长, 需要你在旁鼓励着蜗牛们往上爬 您只需悄悄地为这里 留下一点 光。
]
“当你第一次睡在垃圾堆旁,第一次用报纸盖住自己的身体,只要有一个人过来拉你一把,哪怕是来自一个孩子的帮助,你都会接受...”电影中的流浪汉说。
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
这是我们固有的观念。
但是很多时候,大概是由于我们的思想,限制了我们的行动。
真实的一幕:几个月前的某天,我和小寻路过大观河的一座铁桥,一个妇女正试图从桥的护栏上翻下去。
我和小寻就在桥的一端,周围还有些人看见就绕道而行。
当时我迟疑了几分钟,正在想是否应该带电话报警,然而此时小寻已经冲过去把妇女拉了下来,搀扶到桥边...伸出你的双手,拉她一把,或许就改变了她的命运。
看完这部片子,我相信也许我们甚至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很多时候只是自己的举手之劳,却仍然可以改变别人。
不要吝惜你的爱,让它们不断的传递吧!
伸手摘星未必如愿,但不会弄脏你的手。
感人指数:五星温情指数:五星观赏指数:五星此外,希望观看此片时,不要过分纠缠故事情节以及人物设定等内容。
(上)情人节的晚上,待着无事,看了一部关于爱的影片。
这个片子是从一个朋友处知道的,她的网上签名是pay it forward。
我英语不灵光,就虚心求教。
她告诉我说是让爱传出去,我听得一愣一愣的,怎么怎么就把爱传出去了,这英语够玄妙的。
后来才知道是一部影片的名字,我的困惑才告结束。
片子的演员都很有名气。
不过我感兴趣的不在这里,而是片子的主题。
情节是这样的,一个老师给一帮初中孩子讲社会学,谈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布置了一个作业:做一件事看能否改变世界。
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比如有个方案比较搞笑,让中国的孩子们一齐起跳,目的是为了落地时引起的震动可以改变地球运行轨道。
这算不算改变世界?
哈哈,当然算。
但我们主人公的方案则很别致,他的方案是每个人帮助另外三个人做一件好事,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
然后这三个人再分别传给其他三个人,于是一传三,三传九,依次类推,这样世界将变得越来越美好。
然后,这个小孩子就开始了他改变世界的行动,先是一个流浪汉,然后是他的老师,最后是他的同学。
不过令他悲哀的是,他的行动似乎都失败了,流浪汉没有改变吸毒的行为,他的老师不能原谅这孩子的母亲,用爱将她从酗酒中拯救出来,那个同学呢,当他被几个坏小子欺负的时候,小主人公退缩了,没有挺身而出。
不过还好,影片同时进展着两条线索。
当小主人公垂头丧气之际,一个远在洛杉矶的受爱心传递之益的记者开始了他追本溯源的行动。
爱心的传递或许没有像小主人公预想的路线行进,但爱本身自有渠道闪烁光亮,即使与那黑暗之处相隔遥远,也能让人感受到爱的温暖。
在影片中,两条线索同时展开,相逆而行,最终碰撞出炫目的火花,这个孩子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可是,只能说可是了。
正当我以为一切皆大欢喜的时候,因为孩子的老师都被孩子的话打动,终于勇敢地去爱孩子的母亲,激情的亲吻好像昭示着大功告成,但就在此时,喜悦的河流出现了漩涡。
小主人公在他的同学又一次受欺负的时候,勇敢地选择了出手相助,却不幸被误杀。
这个结局有些让人意外,母亲和老师无比悲哀,但当他们望向窗外,发现也许有些事情足以告慰。
满怀爱意的人群集聚在外面,手捧蜡烛,献上鲜花,而更远处,在无边的夜色中爱的车流向这里涌来,这世界或许真的改变了。
影片情节设计的挺有新意,演员也很有表现力,不过由于这主题太重大了,我虽然看电影爱掉眼泪,不过毕竟过了容易受忽悠的年龄,所以想打动我也不是那么容易。
的确,这个孩子的方案刚一提出,他的同学们就纷纷表示不可行。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情节,因为很显然,如那个老师所说,这个方案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假设和对此假设的充分信心上。
大人们鼓励但不会认可,连孩子们也都从自己的直接经验出发不予认同。
作为观众,我们也不妨作同样思考,我猜想大多数人恐怕会有和主人公外那些人同样的反应。
不过我们不能忽略这么一点,那老师在布置作业前曾说过:possible。
可能性。
我猜想那个孩子就是为这句话打动的。
如果不行动会怎样?
行动也许失败,但不行动连可能性都没有了。
这正是理想主义的心理基础。
而理想主义,理想主义不也正总被嘲笑为幼稚吗?
因此,可能只有孩子才会想如此改变世界吧,换个成人,恐怕会演变成传销。
小主人公曾自以为方案失败了,挫折能引发思考,所以最后在采访他时他才能说出那样成熟的话。
他意识到了爱心传递的困难,他说(大意):1、在这个传递过程中,如果不能坚持下去,那么每个人都会成为失败者(潜台词是谁也不能永远付出而不能有回报);2、许多人都安于现状,不愿意付诸行动去改变,即使现状很糟糕;3、要帮助别人,就要仔细观察,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帮助,因为许多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老实讲,看到这里我对这个孩子真是很佩服,能说出这些话来,他已经强于许多成人。
尤其是那个老师,作为社会学老师,他应该有愧于自身的角色,当观念与行动不能统一的时候,其语言迹近于欺骗,其内心迹近于伪善,其人格迹近于怯懦。
还好,在影片中,那个老师醒悟了。
而作为观众,恐怕要长久引起警惕。
因为,这是多数人的常态。
影片保持了必要的分寸,这点让我欣赏。
这编剧真是聪明,用孩子的死亡来表达影片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不至于虚幻。
最终他表明,爱心传递或许能改变一些事情,但能否改变世界没有答案。
如那个孩子所说,许愿的时候蜡烛已经吹熄了。
众人点起蜡烛的时候,是编导让我们在残酷世界中燃亮的希望,当信念之光真实的闪亮,那么遥未可知的未来或许也就有迹可寻。
(下)我看电影主要看两个东西,一个是影片的内在逻辑是否合理,一个是演员是否能够诠释到位。
如果两者都符合预期,我就觉得这影片不错,倘若超越了自身的经验和想象范围,那只好用震撼来形容了。
从这个角度说,象前些日子的大片《无极》就是典型的骗钱的片子,80大洋至今让我耿耿,我总想不通导演混到陈凯歌这份上,怎么可以无耻至此。
若不是人格的问题,那就不得不将之归入到江郎才尽乃至低能的圈子里。
当然也不能过分苛求,拍一部好电影很难很难,所以不必要求片子处处精彩,某些东西如果能打动人,那么也可以接受。
譬如某些武打片,情节可能是幼稚的,人物可能是简单的,但只要武打有创意,看了依然是种享受。
那些印度歌舞片也不妨这样来看。
那么《让爱传出去》呢?
我在上篇中说了,演员的表演中规中矩,情节也不错,不过我看了之后总有些不踏实,好像哪里不对头。
我只好在内在逻辑上找原因。
看一部作品,观众总会有代入心理,因此小主人公的爱心传递能够打动我们,通过情节的进展,满足自身的心理上的高尚追求。
但有一个问题,影片刻意回避了某些人和某些问题。
首先,为什么要传递爱心,因为这世界是糟糕的,有些人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帮助。
但是,这个标准是什么呢?
所以影片中我第一个疑问就产生了,流浪汉的境遇凄惨,这或许容易判断,自己的妈妈酗酒,生活不幸福也是可以感受到的,那么老师的境遇,小主人公如何能理解?
他固执地认为老师可以拯救他的母亲,影片也很配合地做出了相应安排,但假如不呢?
假如老师不会爱上孩子的妈妈怎么办?
我们可以说无巧不成书嘛,但这未免脆弱,毕竟片子是按正剧拍的,不是到处是巧合的喜剧,所以我总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这老师和孩子妈妈的交往,不无恶意地推想由此可能导致的情节崩溃。
其次,爱心似乎是有选择的。
比如恶人是不能拯救的,象孩子的父亲就是爱心不能关照的人。
当孩子的妈妈说给他一个机会的时候,影片告诉我们她错了。
老师声泪俱下地痛斥孩子的母亲,那一刻,我的情感被演员的表演感动到顶点,但怀疑也上升到了顶点。
如果爱心是有甄别的,如果有些人被认为是不能改造的,那么怎么指望爱心传递可以改变世界?
其他具体而微的问题就不必细说了,我只是明白了我的不安所在。
当不把自己代入为施与者,而是接受者的时候,有些东西才能明晰。
别人有什么权力判断我的处境?
有什么权力为我做出安排?
特别是如果当施与者认为我不能被施予爱心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反过来认为施与者施与我的是恶?
因此,当一个人以上帝心态要来拯救我的时候,我的反应必然是不寒而栗。
推而广之,我们或许可以理解当年的殖民罪恶和现今世界的霸权行径。
殖民者未必个个都是青面獠牙,以攫取财富为乐事,某些霸权国家更是言必称民主自由,然而当标准和权力只掌握在某一方手里的时候,爱心也就变了味道。
因此,我宁肯服膺马克思的客观分析,对爱心一类的东西敬而远之,这个真实世界需要的是更为真实的工具来剖析、理解和改造。
但就个人而言,所谓的爱心或许更应该是一种分寸吧。
让爱传出去,其基点似乎更应该是尽自己的本分,不做坏事比去做好事更加重要。
当年我们那么大力提倡学雷锋,但社会风气和人的素质是否有根本改观恐怕不必我多言了。
以为外在的所谓好事可以代替个人的自我反省批判,这就不再是理想主义,而是把人性善推到了神话的境地,倘如此,我们还何必处心积虑作好事呢?
影片的逻辑矛盾不能使我信服,我若有孩子,会提醒他这世界并非如我们想象,爱是好事,但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所以,要小心。
爱传出去与否还在其次,首先不妨问问自己什么是爱并先爱好自己。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片子还是不错的,可以让我想这么多,这个情人节,也因此变得有点意义,毕竟提醒孩子的话也可以提醒自己:爱,但要小心。
只是这一点是否关乎爱情,我还不知道。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真觉得小男孩异想天开。
但小男孩他毕竟没见过世面,在经历了许多困难之后,开始疑惑“世界真的一团糟吗?
”他开始意识到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连他自己都没有勇气帮别人。
我们不就和他一样,一开始对这个世界满怀信心,到认为这个世界一团糟,甚至也没有勇气帮助别人。
许多人都说结尾垮了,但我觉得结尾才是亮点。
为什么会没有勇气帮助别人?
是因为对自己没有好处。
片中小男孩的话也很有深意“你是我的老师,因为他们付给你钱”。
这个世界就真的没有不求回报的精神吗?
但小男孩他还是突破了这个障碍。
他为此付出了生命。
许多人点灯祈祷,他把爱传递出去了,他被世人所铭记。
这也告诉了我们:有的东西比生命更重要。
为什么会觉得有的剧情挺突兀的?
我觉得是剧情太乱了,没有主次之分,男女主的剧情有推动主要剧情的作用,但描写的篇幅太多了,让人搞不清主题,更加无法深入思考,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所以才会觉得突兀。
这个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我也相信Pay it forward会有人在接力,只不过有的人放弃了。
“一旦有人放弃了,所有人都输了。
”
居然插一刀就死了OAO 小孩儿真是演啥是啥啊。。结尾没忍住泪目了Q Q
结局和可可西里如出一辙----理想主义者的必然归宿?
中小学生推荐电影。小暖男的死设置得人为气息太重了,有点不能接受。史派西啊史派西。
哇哇地哭啊。
3星半。。。通俗点说,这就是所谓的传销吧。。。同时,传销最终都是没啥好结局的。。。当然,要是真的pay it forward的话,还是有可能change the world的。。。
这个电影主要阐述的是一个好人没好报的故事。
理想社会。结局的安排是想加大影响渲染力度?还是用血的教训说明帮人请力所能及?不过刚看到有评论写了一个德国男孩的故事,只是想更多的尊重事实?anyway,这种思想教育片做的还是不错的。前面一直以为是双线,直到男孩与记者的相遇,又想复杂了。重点不在影响力的持久,而是传播迅速。
並不溫馨略顯灰暗的基調再加上凱文史派西,讓我以為會是像“美國心玫瑰情”一樣,又有什麼特別展開的電影。沒想到就真的只是這樣。共幼短片可能也可以拍得出來。
晕PIF居然翻成美好人生,爱心预支还差不多吧~ HaleyHaleyHaley~ 为了Haley!
屌丝家庭,屌丝教育,感觉有点拖沓,看不下去了……
喜欢joel,但是童星的戏路总是很脸谱化。加上史派西的受伤总是不能让我入戏。
原著写得很好,电影拍得让姐想咆哮。你们就不能找威尔史密斯来演吗!
只有小孩子才有足够善意相信善意能够传播,世界可以被改变,可以变得更好,也只有小孩子足够单纯会相信这样简单计划能够得以实施。give me a favor,save my life.经历过痛苦的人反而更愿意帮助他人,苦难加深了人共情的能力。同时帮助他人也是治愈自己的方式。
为什么会让那个小孩子死去呢?
爱因为在心中。i know i don`t change the world ,but i can change myself.the world need the love, evryone can do it .helping the need help .
Haley Joel Osment 依然让人感动落泪。很好的片子。
小男孩死的太仓促了,有点遗憾。小演员长大的样子更是震惊了我0.0我也要把爱传出去,这是看过这个电影的责任。
诗意的情节拍得有点实。
11岁的正太,源于天真的想法,却影响了很多人,真的让爱传出去,却死于一场小小的见义勇为。多希望能是happy ending啊!
想法比较好.可惜被拍烂了.亦或者我看的配音版大大消减了魅力.反正与期望的出入很大.Osment在里面都稍显做作.哎.虽然最后仍被煽情的泪光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