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号,艋舺,翻滚吧阿信,爱的面包魂,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以及这部,浓厚的海岛气息,熟悉的闽南腔调,平常事被放大,有了时间的积淀,越来越喜欢台湾电影,特别是好的故事,好的题材,这部电影,时间段有点老派,蓝正龙和安心亚来演恰到好处,挽回了很多眼球,他们演技到位,虽然电影看到一半就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但因为他们出色的演出我笑了,也感动了,电影中大部分演员都在几部电影中见过,大有美国好莱坞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注意到这部片子是喝奶茶的时候,看到店里在宣传。
只是觉得预告片中,美月说“你这个红面鬼”很搞笑。
于是特别记住了这个一直在奶茶店宣传的台片。
可是看完后才发现,这部片子和名字真的一点都不符。
算是一部温情的,怀旧致敬台语黑白片的轻喜剧。
虽然手法夸张,但不能否认,导演把杂乱平淡的故事讲的生动精彩。
整部片子节奏快慢有序。
循循渐进。
从轻快的相遇。
到激烈的相爱。
最后缓缓的牵手HAPPY ENDING。
还不错。
至少比同时段出的国产偶像毫无逻辑的爱情垃圾片子好太多了。
影片整体感觉还行, 月娘失忆部分处理的不是很好,没有交代清楚,其实这样安排会不会更好:阿生出狱, 和月娘有情人终于重逢, 就在重逢那一刻, 突发事故(车祸或者高空坠物), 导致月娘脑部受损, 月娘的记忆永远停留在那一刻。。。
月娘失忆后,阿生对她却不离不弃, 与她结婚生子,白头偕老。
直到影片最后才重拾40年前的记忆。
这样的安排的话, 月娘4年的等待, 换回阿生40年的照顾。
虽然悲了点, 但感动许多。
很有爱的一部电影虽然台湾味很重很重 ,口音表情还是很幼稚夸张,但不影响这部电影所传达的感动!
里面的阿嬷好可爱啊不过 觉得这部电影最最幽默的地方是对蒋家王朝统治的吐槽 太幽默啦哈哈哈女主角安心亚很可爱 虽然日常生活中 她常常秀胸部秀大腿 但在这里真的是一个清纯可爱的勇敢美少女不得不说一下里面的天心 我竟然一开始没认出她来!
以前她是多红多年轻多可爱啊 现在已经变成了风尘的女二号 时光真的是女人最大的天敌 不过 天心的扮相很好看 有着不一般的味道台语电影曾经有过一个风光的年代,当时的电影几乎都在北投一带取景,所以当时人称北投为「台湾好莱坞」。
八年级生小婕,始终不相信国片有过这麼美好的时期, 但阿公刘奇生总是一脸骄傲的说:「阿公我可是当时最红的王牌大编剧」…对於这件事,小婕始终存疑。
小婕有个得了失智症的阿嬷,病情日益严重,陷入了现实与「梦境」的两难之中,竟宣称自己是万宝龙的太太…(「万宝龙」是当年最红的小生)。
小婕不解阿嬷为何总是对此人念念不忘,终於,阿公向她诉说起一段当年发生在「台湾好莱坞」的爱情故事…影片名称:阿嬷的梦中情人外文名称:Forever Love其他名称:台湾有个好莱坞出品公司:山水国际娱乐 宝米数位有限公司制片地区:中国台湾导演:北村丰晴、萧力修类型:喜剧,家庭主演:蓝正龙,安心亚,王柏杰,天心上映时间:2013年2月22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曾掀起过一阵“台语电影”风潮,所谓的“台语电影”,即指以台语配音,使用台湾本土资源拍摄的,反映台湾本土文化的影片,当时的台湾当局登记为闽南语片。
在这段台语电影辉煌的年代,一年365天最高曾产出过122部电影,也就是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部电影上映。
即使在今天来看,这个数量也是很惊人的。
而这部《阿嬤的梦中情人》,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发生在当年“台语片辉煌年代”里,一个关于梦想与爱情的故事。
这是一部在电影中拍电影的电影,为了让不熟悉台语电影的观众有更强的代入感,影片从“外孙女”的旁白开始,以“外公”的回忆为主线,用倒叙加插叙的手法,从祖孙两人的对话中,逐渐揭开了一段尘封往事中的曲折恋情:“外公”刘奇生是当年台语片大热时期的金牌编剧,曾经有过同时开写七个剧本的骇人纪录,当然因为串写剧本过多,导致其出现将一个剧情写入另一个剧本中,于是出现了武侠片中的人物常常出现在科幻片里面,外星人闯入古装片中的荒诞画面......“外孙女”听得云里雾里,而“外公”则继续沉浸在美好往事的回忆之中......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前几天,由王柏杰饰演的万宝龙、天心饰演的金月凤领衔主演、刘奇生编剧的电影“七号间谍”在台湾上映,为了目睹大明星万宝龙的银幕风采,众多慕名而来的花痴粉丝将“好莱坞大剧院”围的水泄不通,由安心亚饰演的蒋美月(即“外婆”)也是其中之一。
但无奈火爆的“七号间谍”一票难求,执着的蒋美月为了不虚此行,遂决定翻墙入戏院,就在她翻下墙头的那一刻,遇到了后来相恋一生的刘奇生,一段刻苦铭心而又历经曲折的爱情故事就此展开......《阿嬤的梦中情人》表面上用这样一个戏中戏的方式,阐释了一段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但我更愿意将其看做是一个送给所有痴迷并追逐电影梦想的人们的怀旧礼物,仰或是导演对那段台湾电影尘封往事的追忆与致敬。
另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阿嬤的梦中情人》与上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有着相同的情怀,至少在对黑白电影的追忆上,有着相同的诉求,只不过《艺术家》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好莱坞默片正被有声电影逐渐取代的1920年代,而《阿嬤的梦中情人》则将故事背景放在了台语黑白片被国语彩色电影慢慢取代的1970年代。
透过一段浪漫爱情从邂逅到经历波折最终圆满终老的感人故事,《阿嬤的梦中情人》完成了现如今台湾电影人对过去那个辉煌年代电影人执着精神的传承,同时也表明了他们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社会风情和“台语电影”风潮的无限热爱与追忆。
虽然无论是影片中的戏中戏,还是这部电影本身,看上去都有些许夸张过火的表演、过于煽情直白的情节和一些稍有拖沓的剧情。
但两位导演萧力修和北村丰晴,几位主演蓝正龙、安心亚、王柏杰、天心以及所有的幕后工作人员,都为观众带来了一部如此具有情怀又不失精彩的影片,作为影迷,如此幸福。
每个人都有过梦想,或许曾憧憬过科学家、小说家、流行歌手、漫画师、足球运动员;每个人都有过梦中情人,或许曾暗恋过赵雅芝、郑少秋、苏菲•玛索、皮耶罗、苍井空。
而其实,曾经或者现在抑或将来,每个人最大的梦想可能只是找到自己的梦中情人。
阿嬷也不例外,这就是一部讲述阿嬷寻找梦中情人的电影。
作为一部爱情片,影片表面上是以电影讲述一个由电影引发的爱情故事,而实际上一直在以电影阐释爱情的真谛。
年轻的阿嬷因为一部《爱你入骨》喜欢上了男明星万宝龙,并为之疯狂。
但在她情感成熟后方才发现,万宝龙只不过是一个背诵着台词的枯燥的表演者,他不能理解台词所蕴含的真实情感,更无法给予他人应有的呵护。
扒开那个外表光鲜的躯壳,真相瞬间一目了然,她的梦中情人一直都是背后的电影编剧刘奇生,也是她甘愿守候一生的人。
这与看电影的道理异曲同工,也许一部电影的外表是粗糙的、别扭的甚至丑陋的,但当解开外衣的纽扣向里看去,是否有真正能触动人心的东西在里面才是最重要的,那才是电影的心脏,也是一部优秀电影必须具备的内在。
在喜剧的戏份上,影片的有效喜剧桥段就像年轻的阿嬷与刘奇生相遇的那一幕一样,如突施的冷箭,淡定而从容地挠到了观众的痒痒肉,戳中隐藏的笑点,直接而不虚伪。
当刘奇生为救不会游泳的阿嬷,满腔英雄气概地跳进河水后却令众人集体跌倒时,一股朴素而真实的幽默感从荧幕中喷薄而出。
而其他类似的桥段也都成就了电影仿英式的幽默,内敛而别有味道。
对于这样一部台湾小片儿,虽然不算上佳的作品,更谈不上完美,但当最后小婕略显发嗲的台语腔调听上去更像是真情的哽咽,我们终于发现,阿嬷和刘奇生的爱情已经在导演的安排下渗入了观众的内心,最后让人落寞心伤,眼眶湿润。
而这种真挚的情感,只要对电影真诚付出,将会轻易得到回馈。
在年轻的阿嬷不停地冲着刘奇生的背影喊道“你导我就演”时,谁又能说爱情不是这么简单。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无论谁导谁演,爱情无非是你导我就演。
先说电影名的问题电影名对于票房是有很大影响的。
绝大多数情况看电影对于人们来说是个社交方式,尤其现在这个混杂的影迷群体,独自一个人到影院看到一对一对或一群一群的人有说有笑,都不好意思去凑热闹。
所以大家看电影通常并不是一个人的事。
想象一下,你和男/女朋友或者类男/女朋友(我发明的新词,不解释)到电影院,看到很多电影在上映,除了导演、演员标签,电影名实在是选择的时候的一个最重要的导向。
当年《我11》即将上映时,就有人力劝王小帅换个名字,可是他还是坚持用这个带有浓重个人色彩的名字。
只看这个电影名让人看了不知所云,如果放下拿捏的文艺强调好好说话就是《我十一岁》。
《赛德克巴莱》上映时,有人劝导演魏德圣换名字,他不肯。
先不管其他原因,首先电影名对于中国大陆的弱智观影群体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难度,更别说让他们在众多大片面前选择这样一个不着调的题材了。
如果翻译成中文名《真正的英雄》,我赌一块钱说票房一定好很多。
对于这个电影名起的对很多人识记很难,但对于看完四小时电影的人来说却是很容易。
当然还有翻译的问题,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如果不是有人推荐,我打死都不会主动去看有这样一个名称的电影。
但是我相信这个电影名是为了迎合中国人的“重口味”后面加了“大闹宝莱坞”,但片名给人感觉就是一部卖笑赚钱粗制滥造喜剧片。
至于说这部电影,在大陆发行就该换个名字比如《奶奶的梦中情人》(写到此处终于明白为什么不翻译成大陆习惯的汉语了),怕歧义也可翻译成《梦中情人》啊,一看就能想到是小清新,专属台湾的小清新。
小清新袭来(日本->台湾->大陆)台湾受日本殖民五十年,在文化上很多方面深深烙下日本印记。
台湾的小清新电影就是很显著的例子。
我对日本电影不太了解,比如小津安二郎、黑泽明什么的,不是我故意不看,是感觉自己现阶段看不懂,没有足够底蕴的时候还是不去浪费时间了。
但是我所看过的日本电影给我就两种极端感觉,一种是超级恶心重口味,比如《本能》《感官世界》《花与蛇》和《豚鼠系列》;另一种就是超级纯爱小清新,比如《情书》《恋空》《导盲犬小Q》《好想告诉你》和各物语。
电影这种两个极端一定是日本文化双重性的一种表现。
还没有读《菊与刀》,听说“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武士道精神,日本精神绚烂如菊又嗜血如刀,或许此种复杂民族性格可以管窥一二。
台湾的小清新在大陆掀起最近的旋风就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种现象级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界甚至整个文化节来说难以轻易点评,但是我相信台湾的小清新正在风靡中国大陆。
毕竟对于青春和爱情的完美渴望是每个人都有的,而电影院正是能给我们营造这种梦的最佳场所。
美丽神往的爱情《阿嬷的梦中情人》像所有的纯爱小清新电影一样,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
感动就在两个字“坚持”,这两个字对于中国爱情电影来说十分常见。
在东方文化中,永远的彻底的身心占有的爱情才是最值得拥有的爱情。
当然对于爱情这个陈词滥调的词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无论是浪荡不羁花花公子还是老实本分好好男人都一定或多或少有过对于一份完美爱情的向往。
小清新爱情所营造的就是这种完美的爱情,它首先是一个完美的东西,其次才是一份爱情。
我们所追求的是一份美好,让人难以割舍。
完美的东西如此少,以至于我们不断追求锲而不舍,却往往不能如愿以偿。
而在电影院里沉浸在梦中,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美好体验呢?
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我想我是跑题了,对于台湾好莱坞和台湾黑白片没有研究,却明白这个电影是向台湾黑白片致敬的电影。
能够将对黑白片以及那些年的时光嵌入到如此唯美的电影里着实体现了导演和编剧们的独具匠心。
“妳导我就演”。
刘奇生作为导演因为被老板骗,面临四年的牢狱之灾。
在刘奇生的心理认为放手才是最好的解脱,认为蒋美月应该有更好的选择,强忍着痛苦说:”蒋美月,没有电影了“,转身离去。
铁窗外的蒋美月歇斯底里一遍遍的呼喊着:”妳导我就演......“。
看到此处有谁不会为之动容?
大千世界里有多少人能风雨同舟,芸芸众生里有多少人能相伴一程?
人与人的相逢相知,注定会成为美丽的传说。
你给我一句承诺,我为你守候一生。
人总有谢幕的一天,都会有老去的时候,不管沧桑如何洗刷,不管岁月如何刻画,他们依然深情满怀。
为了能让年老失忆的蒋美月重新恢复记忆,刘奇生做尽疯狂的事。
在好莱坞大剧院放映那些重新剪辑的老电影时,年迈的蒋美月终于忆起往事,看着眼前白发苍苍的爱人,这个守候了自己一生的男人,这个为了取悦自己甘愿装扮万宝龙的男人,这个想尽一切办法为了使她再笑的男人,在蒋美月的内心里,岁月错乱了他年轻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他憨憨的傻笑,改变不了他对自己的一往情深,更变不了这一生不离不弃的。
“有梦最美,月娘相随”,誓言太美,往往得不到圆满。
但在导演的安排下,为他们的结局画下了完美的句点,他们的浓情虐恋渗入了观众的内心,最后不得不让人落寞心伤,眼眶湿润。
“电影可以放二轮,但是人生永远只有放首轮”,吻不住来世茫茫,吟今生情深款款。
这是一份电影式的情书,写给关于电影的爱情,也写给关于爱情的电影,更是献给过去的美好的旧时光。
而所有对旧时光致敬的人都值得我们致敬。
(有摘抄家兄的影评,你猜是那三段?
)更多优质独立影评请关注http://www.xingyuzhi.com
前面的情节的被大片的台湾黑白片的无厘头情节占据,刘奇生和蒋美月的相爱也是几分狗血。
七分情义三分冲动的蓝正龙不是我的菜,安心亚34D的大胸倒是足以让女人捶胸顿足、男人垂涎三尺,脑残追星女就这样和流鼻血的热血青年相爱了,一直到一小时,我都想不通怎么豆瓣能上7分。
快进20分,蒋美月对着监狱里的刘奇生大喊“你导我就演”,被迫生计四处奔走等着出狱的刘奇生,居然泪就止不住了……一直留到片尾的“太阳还没出来,换月亮”的对白。
相比大陆千篇一律的命题作文式电影,不得不佩服台片的独到之处,没有太多的震撼与华丽,踏踏实实的细节,不经意间将你打动,或许这才更接近生活本真的面目?
有梦最美,月娘相随。
电影可以放二轮,但人生永远都只有首轮。
也应照了刘奇生的跌跌撞撞但用无比精彩的一生,得到了什么呢?
心生欢喜,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推荐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拍的有多牛逼,而是影片的诚意与情怀都足够让人动容。
《阿嬷的梦中情人》在内地已经上映几天了,也不知道票房到底怎么样。
档期有些悲情,想来夹在正火爆的好莱坞大片《霍比特人1》和余热未退《西游降魔篇》中排场肯定好不到哪儿去,说实话有些可惜。
不能拿这样的电影去跟好莱坞那些成熟的商业电影比较,当然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但若是拿来跟内地那些狗血爱情电影比的话,《阿嬷的梦中情人》真强的不是一星半点,影片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片,更是一部献给六七十年代黑白台语片的情书,各种天马行空的桥段以一种后现代式的拼贴效仿与台式搞笑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忍不住都要用台湾国语腔大叫一声“超赞”。
若不是导演不舍得删戏,使得剧情略显拖沓,否者我还得给这部好玩好看又有情怀的电影再多打几分。
更让我所料未及的是拍摄这部献给黑白台语片的情书的两个导演中的一个居然是日本人(同时也出演了一个搞笑配角),若不是真正喜欢台湾老电影的影迷或者说是电影人真的不可能把那种怀旧的味道拍的那么浓,一段跨越几十年的爱情(当然还是集中在青年时期),但也见证了黑白台语片的兴盛与衰落。
影片很多桥段就是在以模仿的方式致敬《爱你入骨》、《梅花七号》、《大侠梅花鹿》等黑白台语片,在影片结束后,还特地将原版的片段作为花絮放出,让人既动容又好笑。
影片中的每个演员都极具个性,甚至觉得谈演技什么的已经没什么意义,就是看一群人笑中带泪的去集体讲述一段情缅怀一个年代。
《阿嬷的梦中情人》像一锅入味的大杂烩,非常好吃,但这是优点但也是缺点,配菜太多,调料也多,让人一直吃一直吃未免就吃累了,饭局上有时候还能说歇口气再吃,但电影院却不可能半途停止放映,会让你一直看一直看,势必就会觉得太过冗长。
对这样一部讲述历史,但又没当史诗片来拍的电影来说,再剪掉半个小时也并不为过。
想想,可能也是因为导演太过迷恋那个黑白台语片辉煌的年代,也想让观众们多看看那个年代电影圈一个编剧与女演员的爱情是如何的浪漫,所以才会显得有些拖沓。
不过,不可否认,蓝正龙与安心亚再加上王柏杰、天心这样极具偶像气质的组合让影片显得非常养眼,而安心亚几次露背露底裤的镜头也足够让男观众们流鼻血了,绝对乐而不淫。
另外说下,很喜欢影片的配乐,都是一些很经典台语歌,如《山顶黑狗兄》和《旧情绵绵》,还有几次出现《思慕的人》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影片的氛围,甚至让人看完影片还忍不住哼着《思慕的人》去回想片中的镜头。
也就只有台湾能拍出这种片吧,比如女主角姓蒋(这个笑点想想就喜剧)。
月球,科幻,怪兽,搞笑,007式的男主角,间谍,雷人的特技,劣质的场景道具,复古造型。。。
各种无厘头的东西都集中在一起,弄成一盘大杂烩,让人忍俊不禁,那应该算是台语电影的黄金时代吧,台湾也有个好莱坞么。
之后政府宣传开始要讲国语,黑白的台语电影从此萧条没落,这片是想拎起人们台语电影的记忆的电影吧,不知道那个时代的老人家在电影院看这片是什么感觉,反正我是被感动到了,而且台语歌真的很好听啊,特别是里面那首“我想拍电影,我想拍电影~~“
我很好奇这种电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蓝正龙颜超级正啊,而且,故事其实很感人。
台版经典作怪制作。
女主的声音接受不了啊,,
台湾怀旧喜剧爱情片,一开始就很吸引人,影片以大量拍片场景向鼎盛时期的台语片致敬,总体新鲜有趣,观影过程快乐无比。PS:男猪脚蓝正龙好帅啊~~
看了开头,不好看
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台湾电影令人沉醉之处,但是这部电影没有丝毫的乡土,而让人“想吐”,剧情太假,人物太假,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是女主角似嗲非嗲的腔调,做作得令人起鸡皮疙瘩,连剧中她的外孙女,也是这德性。本来是一部向曾经辉煌的台语片时代致敬的电影,却拍得如此令人丧失敬意。
有梦最美 月娘相随
唯一的收获是了解了当年台语黑白片
好想看一部正宗的黑白片
难得看到一个不那么沉闷的台湾片。
有一点搞笑,有一点情怀,最后竟然还有一点感人。
这是部台语怀旧爱情片,重温60年代台语片的黄金时代。前半段近乎闹剧,后半段温情感伤。但似乎两种风格两种类型并未很好融合,前半段噱头太多,过于夸张,后半段又重磅催泪,过于伤感,以至前后风格不够统一,有明显的断裂感。前三分之二节奏也较拖沓,到后三分之一处才渐入佳境。
两星半的渣
爱情戏,掺杂点梦想,再加点怀旧。
剧荒带着随便看看的心情,这电影应该叫好莱坞结局,比较好。最后结局大升华,处理得很感人
这部《台湾有个好莱坞》与前几年看过的一部向邵氏致敬的《打擂台》倒是异曲同工。可惜在大陆播的时候,台语的对白全部换成了国语配音,让原本的亮点不但消失殆尽,甚至成为了瑕疵。
台湾总要推一些有他们文化底蕴的电影。复现了很多当年拍片的场景,比如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后期再加配音。。。
真是个烂片,人们是吃了疯狗逼了吗是个台湾电影就高分
很好的向旧电影致敬的题材,可惜拍的煽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