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称之为2024最值得二刷的电影!
全员白切黑,反转反转再反转,不到电影的最后一刻完全猜不出结局是什么!
老演员带新人,以为演技会hold不起来,但是完全没有,演员演技全体在线,在影院的我真的完全沉浸了!
区别于传统的谍战片,《孤星计划》的主角背景是100年前的大学生们,有着独属于大学生们的青春与活力,画面唯美,且人物塑造完善,前半部分看的人一整个heart软软。
主角“一民”的大学生活和同学情也很真实。
看了100年前的大学生生活,再对比自己大学生活,这种情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表达出来,但心底的感触是真实的。
(ps:泪点低的小姐妹还是要准备好纸巾~)推荐!
推荐!
推荐!
普通。
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演员表演都还可以,王源的表演是合适的,但不出彩。
影片最大的问题剧本普通,这么好的题材,剧本没有写出任何的悬念、冲突,人物也不鲜活,中间还生硬插入爱情戏和打斗戏,废话多,该详细说明的都没有,如主角性格和背景、时代环境及其氛围变化、终极目标的价值,观众始终都无法很好同感和理解角色们的使命感,这些都一直阻止人沉浸。
而且能感受到影片似乎被分成了四、五段,每段的叙事节奏和方式都不一样,有些割裂,第一段像流水账一样,这部分其实可以完全删去,或作为回忆插入的,第二段叙事跳脱,节奏时快时慢,场景切换生硬,第三段节奏较好,有紧张、有反转、有情感爆发、有理想信念,第四段延续前面的叙事方式,但有些松散,第五段的反转和爆发还晚了,废话很多,完全可以精简。
影片最精华的部分可能也就30分钟,而且在这部影片的基础上无论如何剪辑编排,都没有任何出色的点能被突出,从任何角度来看这都是一部很普通的电影,一般来说不算烂片,但若横向比较的话,则确实不值一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畏有为的年轻人将黑色的天空撕开了一道口子,射进了光。
孤星终会迎来黎明,百年前青年学生的火种,也一定随着时代的洪流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新的力量!
是一部非常值得的谍战片,全程高能反转大家都很紧张,有泪点有燃点,最后的大结局超乎寻常。
王源的演技可圈可点,《孤星计划》值得更多人走进电影院观看,《孤星计划》爆爆爆!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这是我入戏最快的电影,开头心跳就跟随着人物跳动,紧张刺激的氛围围绕在身边,剧情反转再反转,节奏很快。
那三分钟旁边一点动静都吓我一跳,感觉自己身处那等待的环境。
我们都知道抗战会胜利,白色恐怖会结束,但他们不知道。
带入他们的视角,支撑着前进步伐的只有信仰,搭上生命去完成每一次任务。
每次任务都抱着必死的决心,而他们在历史上甚至没法留下名字。
代号“孤星”。
我所理解的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那个时代不知道结局的时代,仍旧义无反顾的孤星前进!
本片的主要演员们都是一些二十多岁的年青演员,他们对于各自角色的演绎总体上都非常出色,演技都非常精湛。
他们真实地演出了在那个血雨腥风年代下,一群为了整个国家能有更加灿烂辉煌的前景而展现出个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热血青年们的意气奋发、斗志昂扬、不畏牺牲等等。
在大革命时期这群青年们就坚决反对列强和军阀。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这群爱国学生们有很多虽然逐渐退居二线,但他们那份敢于革命敢于同反动势力斗争的信念理想却丝毫没有动摇。
他们在组织需要的时候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一齐为组织上安排的“孤星计划”贡献自身的绵薄之力。
但这次行动实在是危机四伏,影片当中详细刻画了好几处惊险的情节,尤其是身为谍中谍的章贵生,很难想象她的真实身份是那样的。
更没能想到的是孤星计划之后还隐藏着另一个大计划,这同时还牵扯到许天平真正的身份。
影片采用大量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让整个事件更显神秘和悬疑,好几次反转让观众们倍感烧脑。
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曾经的爱国青年们的伟大,是他们的不畏牺牲和精密策划才让整个充满危险的行动得以成功完成,也造就了我们美好的今天。
看过徐展雄的《革命者》之后,觉得这个导演支棱起来了。
毕竟之前的《荞麦疯长》被指责太文艺。
而《革命者》似乎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赛道。
文艺主旋律电影,算是被他玩明白了!
《孤星计划》仍然延续了这个风情,抒情性很强,用“起兴”的手法来展现“革命者”英勇牺牲的壮烈画面,谁能不飙泪?
《孤星计划》同样如此,前20分钟我敢说都没叙事。
完全是前史的交代,三个主人公各有志向,在黄浦江边合影——一位要当记者。
一位要进汽修厂。
一位要进黄浦军校。
三个人的梦想远大又朴实,几年后,竟然都实现了。
影片的第一个小事件,就是党军冲开了上海大学的校门,打伤和抓捕了许多教师和爱国学生。
而这个事件也将三个好朋友彻底冲散了。
正片故事由此开始,总结下来就是,宏大场面很多,但槽点更多。
槽点一内地版《十月围城》影片刚开始只是个铺垫,大概就是三位主人公李一民(王源 饰)、丁梦华(张雪迎 饰)、许天平(梁靖康 饰)各归各位,分别做了汽修工、记者和黄浦军校的军官。
然后侯老师在一次行动中被枪杀,临死前将一只绿色钢笔交给了李一民。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整部电影的主线是什么。
直到丁梦华讲述了孤星计划,我才知道他们要互动胡先生撤离上海。
胡先生就是周恩来,但是影片其实没有交代,导演默许所有人都应该知道“胡先生”这个名字的来历。
这个故事和“十月围城”很像,但是结构却比较松散,前60%的剧情都在铺垫,直到丁梦华死亡,高潮都没有来临。
不像《十月围城》里每个护送者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人物线。
如果故事的主线是“护送胡先生撤沪”,那么丁梦华的死亡不应该是影片的“中点”。
她的死亡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章贵生是坏人,一直接近他们就是为了探听撤离计划。
所以故事的主线应该是李一民和章贵生的博弈,但是显然这样整个故事的规模就小了,也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
所以主线不明确,是本片最大的槽点。
槽点二“孤星”成员很不专业“孤星”社的背景是上海大学的一群学生,由他们的老师侯少烈带领。
“孤星”恐怕是取自于毛主席的那篇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海大学被冲散后,这些学生党员都散落在了上海的各个地方,直到孤星计划启动,所有人都成为了互动胡先生撤离上海的一员,所以整艘船上都是上海大学的人。
不过看得出来,这些学生并没有受过专业的组织训练,很多细节做的都不到位。
比如丁梦华,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一边翻密码本。
你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地下党?
还有当她看到“寻物启事”的时候,立刻就冲出去的动作也太激动了。
明明她的主编是一个胆小怕事,而且很明显向着国民党的人,她在这个人面前一点不避讳,怪不得她会第一个被章贵生暗杀。
更有趣的是,李一民和孤星社的成员很喜欢去一个地方接头——电影院。
李一民和许天平谈心也是在这个地方,许天平敞开心扉,称自己无法和父亲作对,但是自己的心还是向着孤星社、侯老师和共产党的。
如此容易“掉脑袋”的话题,选择在一个公共场所说是不是不合适?
可能有人会觉得,电影院里放着电影呢,在这里聊计划再合适不过了,因为电影的声音会盖过他们的声音。
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电影院里有一个人说话你都能听见。
何况——他们放的是默片啊!
这里导演还是比较细节的,他们放的是1922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劳工之爱情》。
影片的背景是1927年白色恐怖时期,播放《劳工之爱情》还是很合适的,何况主人公李一民本质上就是劳工。
但是——看过这部默片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和卓别林那种吵吵闹闹的默片完全不一样,这电影是真的一点声儿也没有啊!
鸦雀无声的电影院里,主人公还在聊帮助胡先生撤离的计划,真不怕被人听到吗?
又不是包场?
不过也难为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是1931年的,那个时候他们确实只能看默片。
不过,不能换个地方聊吗?
槽点三“洗不白”的许天平我能感觉到,导演其实是把宝押在了许天平的身上。
虽然王源才是主角,但是真没有梁靖康出彩。
电影主角团中,唯一一个有人物弧线变化的就是许天平。
观众看到结尾才知道他大概是好是坏。
章贵生也有变化,但毕竟是反派,而且在丁梦华死亡的时候就已经“被查杀”了。
但是许天平的“洗白”过程也是有很多雷点的。
在上海大学被冲击的时候,李一民控制住了外国军官,让许天平开枪。
此时许天平还是一个学生,枪法一直不准,结果果不其然,直接打到了李一民的身上。
这也是本片的第一个笑点。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毕竟从一开始就铺垫了许天平的枪法能完美避开所有目标。
而后来,许天平成功就读了黄浦军校,他的枪法也变准了,基本属于指哪儿打哪儿了。
所以在他和李一民等人狭路相逢的时候,他也可以精准打到李一民的胳膊逼他们逃走。
当许天平和李一民再度相逢的时候,许天平的第一个黑料是杀死了侯老师。
我们在闪回里可以看到,侯老师是背对着许天平的,他是被他对面的国民党打死的,而许天平开枪打的是打死侯老师的士兵。
这角度这么奇怪都可以被李一民误会吗?
而且明显侯老师中枪是在前胸,而不是后背啊!
所以总感觉这个设计是很强行的。
通过依稀的回忆,梗姐能记住的就是这三个槽点了。
如果你们在看完电影之后还有更多槽点想要补充。
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哦~
真的是反转,反转再反转,不看到最后,根本猜不到,电影在色调,氛围,音乐,场景等各个方面都是top级别的,非常出众,在后半段,真的应了那句群像的镜头都是死的死,伤的伤,在电影院哭了两三次,真的要带纸巾去,看到了他们好感慨啊,100年前的今天,有这样一群人在以自己的生命保护这个国家,他们甚至看不到光明,能抓住的只有心中的光明,就那点火星,变成了现在的燎原之火,真的中国人永远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这段没在大众面前演绎的历史,今天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呈现,并且散发出光辉。
不容忽视的是,电影中强调了女性力量,女性光辉闪闪发光。
这部电影没有一个演员掉队,全员演技在线,李一民的成长,自我奉献,非常感人,赚了我好几滴眼泪,丁梦华的纯洁和关键时刻的鼓舞人心,不仅鼓舞到他们,也鼓舞到我等等,绝对今年的黑马电影,非常值得我的票价,甚至想让我2刷,好多细节值得品味
《孤星计划》是少见的以青年群像为主要角色的谍战片。
满屏都是年轻的面孔,特殊的时期,艰巨的任务,热血又悲壮的故事,看到最后,忍不住为这群热血青年流泪。
很久没有在电影院里看到一部充满青春气息的群像影片了,看完真的好爱热血又鲜活的他们。
因为你会在影片里看到,那个白色恐怖时代背景下,有志青年浪漫又热血,勇敢且纯真。
他们在前辈的带领下成立孤星社——“虽然天上的孤星散发一点点微光,但是能给黑夜中的人带来希望。
”——这就是孤星社存在的意义。
在看电影之前,我以为影片是讲了某一个角色力往狂澜,救大家于水火的故事。
看完电影之后,才明白,孤星从来不是一个孤立无援的个体。
名为孤星,实则是群星。
看似是一个人在奔走,实则所有人都在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孤星计划,不是孤立无援,而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有老师教导,指引方向。
有同学团结,互帮互助。
在他们身上,我能看到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有志青年们,他们虽然被打压,但是他们的信仰、友谊、勇气都是坚不可摧的。
虽然当时整个社会被白色恐怖的氛围所笼罩,但是青年志向,崇高远大。
心系祖国,从来不是一句悬浮的口号。
电影的结局让我很意外,因为我没有想到会如此惨烈悲壮。
大抵是前期故事里的青年们各个都是鲜活灵动的,我期待看到他们友谊天长地久,期待看到他们梦想成真,实在不忍看他们的生命在青春年华凋零。
流血的命运太过残酷,但的确是那段真实的历史。
在故事的结尾处,感动和敬佩之情达到顶峰。
热烈悲壮的青年们,足矣让观众潸然泪下。
电影看完,让我坚信: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没有人是真正的孤星。
李一民从来不是一个人,他有丁梦华,有许天平,有江岳,还有许多许多没有出现的名字,正如满天的繁星,共同筑起中华的梦。
喜欢《孤星计划》里呈现出的少年模样,聪明勇敢,正直果断。
他们看起来年轻,但并非弱小,他们从不胆怯,他们的智慧能识破敌方的圈套,他们有勇气直面敌人的枪火。
他们互相加油打气。
他们在黑夜中被点亮,也照亮黑暗中的别人。
即便是孤独的火苗,也能在星空下找到同伴。
每个人都会离开世界,但是每个人在这个世界划过不一样的轨迹。
深受感动的是护送重要人物成功撤离后,李一民本有机会一起撤离,但是他坚定地选择留下 ,为了去解决掉更大的“麻烦”。
惧怕死亡是本能,那些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李一民”们,更显少年可贵。
喜欢这个故事,喜欢这群可爱的青年们,他们的生命如夏花般灿烂。
《孤星计划》算得上是一部典型的悬疑谍战片,惊险的类型元素不少:绝密行动、双卧底潜伏的身份反转……而扒开这层权谋对弈的外壳,它又可以被视作是热血青春片——在动荡的时代里,人们总是无法知道,下一刻眼前出现的,是新时代的黎明,还是血色模糊的黑暗。
尽管如此,仍有热血青年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电影很有意义的部分之一,就是把曾经常见于中年人主角的谍战片给“青年化”,不再那么伟光正式地“喊口号”,转而塑造出一批敢作敢为的青年。
于他们而言,青春是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信仰是危机四伏时背水一战的勇气。
影片背景设置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白色恐怖时期。
开篇就呈现了近百年前“五卅运动”的一角,这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5年5月底,上海工人和学生在租界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游行示威,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开枪射击,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但这也激起了全国范围的觉醒与斗争。
主线紧接着转入1927年风雨飘摇的上海。
本是一介维修工人的李一民,意外在丁梦华和许天平的邀请下,加入了组织孤星社,心中种下了觉醒的种子。
随之而来的游行失败,却让组织迅速瓦解。
直到一个重要的秘密护送任务,让这群青年人再次聚到了一起,面对硝烟四起的重重围剿。
李一民孤身担起护送的重任,但他绝不是一个程式化的孤胆英雄。
“孤星计划”的完成,离不开小队里每一个人的前赴后继。
一张合照,将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成为完成整个计划的通关密钥。
“我们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过去,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作为贯穿全片的一句台词,回过头再看的时候,多少能感受到它背后的宿命感。
三个主角,分别是当时三种人的不同缩影与代表。
李一民是做了忠于自我的选择的普通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最终以牺牲完成计划成功的闭环。
丁梦华是那些为理想主义献身的人,出于对新闻事业纯粹的热爱,充满斗志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出生在国民党家庭的许天平,代表的是无法选择出身的人,身在敌方阵营的他,是否能坚定内心准则,不放弃自己最初的信仰?
片中有两处堪称点睛的细节,一处是侯老师的钢笔,另一处是梦华以“沈荩”作为暗语拆穿章贵生的身份。
钢笔是任务成功的关键符号,也是孤星社意志的传承。
侯老师牺牲时,将代表孤星社的钢笔传给了李一民。
乱世逢生,不知何时眼前的人就将是所见的最后一面,而一支钢笔却代表了绝对的信任,凝为不灭的火。
另外,这支钢笔被叛徒所利用,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而最后叛徒也死在这支钢笔之下,这何尝不是一种宿命的轮回。
沈荩这个历史细节,则有几分真实的残酷。
在邀请李一民进社时,梦华曾说自己想成为“像沈荩先生那样勇敢的记者”。
沈荩生于1872年,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为新闻事业殉职的记者。
他通过秘密渠道,获取了丧权辱国的《中俄密约》草案内容,并寄往天津英文报纸《新闻报》发表,引发强烈反响。
但也正因此举揭露了清廷卖国的真相,沈荩被杀害,牺牲时年仅31岁。
沈荩案在当时激发了各界的政治热情,人们对清政府严厉抨击,同时也引发了国外舆论的甚嚣尘上。
从梦华的这份理想也能侧面看出,沈荩的牺牲推动了言论自由,让无数青年人走上新闻之路。
枪声与鲜血里,回荡着坚定不移的誓言,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在时代席卷下,人们的命运,往往就是在这样一些相知的时刻里转向。
他们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看似是暗夜里的星辰,但其实没有一个人是“孤星”,共同交织,普照黑夜。
李一民、丁梦华、许天平、侯老师、江岳,他们都是这样的人,都为了反抗命运、反抗压迫而充满斗志。
那份心底的惺惺相惜,让全片在凛冽之余,留下了一抹温情。
人其实没那么渺小,斗志也没那么容易消散,我们就远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强大。
志同道合的人,也终将并肩同行。
本来是冲着谍战悬疑这个题材去的结果发现不止有谍战部分精彩,成长线、群像、动作戏样样在线!孤星计划你深藏不漏啊!电影100多分钟整体节奏很紧凑,但是该埋的该解释的都有。
剧情反转是相当的多,前后连接有时会让人觉得恍然大悟,万万没猜到结局反转这样的! 另外超级喜欢里边的成长线,群像部分,没有任何刻意煽情就是这么的叙事就赚足我的眼泪,导演编剧好厉害,去看的朋友一定记得带纸巾!整部电影下来逻辑很强很有巧思,故事叙述饱满流畅,冲突处理的很棒,是一部极好的谍战悬疑片。
另外想说这部电影的演员演技都挺在线,好的电影就是有强大的吸引力让人沉浸、共情,我看的时候总是攥拳,跟着哭一起笑。
对于网上议论比较多的王源,我想说他演的出乎意料的好,完全没有既往他本人身份的影子,动作戏很干净利索,情绪表达很准确,细节比如眼神切换啊,对不同人的状态啊,都有自然传达出来,有很好的演出来李一民这个比较复杂的角色,是有不同以往的影视表现的,担心这一点的朋友可以放心冲。
前段铺垫,三分之一后开始反转很高能,不断与前段的铺垫呼应,悬疑有温情也有,我是不会承认我看哭了的
五卅运动给了这部电影更多的历史厚重感。电影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展现,让人理解了李一民等人的理想与使命感,他们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抉择,更是历史对他们的召唤。
强悬疑类型包装下的历史故事,主角仿佛落入修罗场,暗流汹涌中杀机步步逼近,难以辨别身边众人究竟是敌是友,可却又必须想方设法逃出生天,导演非常聪明的用类似“剧本杀”的故事思路,将一个本可能略显沉闷的护送任务,讲述的充满紧张和肃杀感,角色和情节的反转接连不断,又在所有悬疑线收尾后还能完成表意的升华,对乱世中的平凡人而言,正义不是被迫的义务,是自我选择的信仰,是明知不可而为的崇高。
徐展雄,你还记得你翻译过的那本《黑色电影:历史、批评与风格》吗?除了色调上的统一,整体剧作在合理性及流畅度上均远逊于上一部《革命者》,甚至在更类型化的尝试下都做得相当生硬,为反转而设置的反转多到已经令人生厌,在主演稚嫩的表演下更显笨拙。
这这这 挺久不进电影院 朋友相约一起去看了这部电影 真是感官太差了 看完大家都是吐槽。故事稀碎 选角太违和了,确实没找到优点。
王源真像小孩,不适合演戏,幸亏票没掏钱
观影于2025.2.18 星期二 01:45:00
中规中矩
两星半。开头十几分钟真的土到我了,一股俗套的电视剧质感,两年后稍微好一点。故事有点单薄,看完之后,没有一个使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没有和大背景结合,没有合理的铺垫,片里的人物动机都有点自我感动。
可以看的电影,虽然剧情仅仅撤退胡先生。
构建出了又一民国宇宙,甚至可以回望百年前的上海电影
王源这次的演技突破性太强,他以往的阳光灿烂全然不见,只剩下了李一民这个在山河破碎的年代里、从无知无助到长大成人的穷苦人的角色,让人深深地能共情那个年代被剥削的每一个中国人。从普通工人到平凡英雄,谁说年少不成器。
这片很好的证明了某人根本不适合演戏,你告诉我这有啥演技可言?
不像电影,倒像是浓缩版的剧,而且还是非常老套俗不可耐的剧。王源如果再不长长个子,可能会像张一山那样戏路变窄。
啊
想过是烂片,没想到这么烂……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如坐针毡
王俊凯我都还没适应 王源又来了
这是一部剧情跌宕起伏、悬念迭起的青春谍战电影,事件真相和人物所属阵营的不断反转非常精彩非常过瘾,既惊险刺激、又充满了青春的热血和澎湃的激情,很适合走进电影院观看~
这部电影深刻展示了中国式的选择困境。李一民面对国家与家庭的抉择,每一个决定都充满了牺牲与责任,这种“每一步选择改变一生”的情节真是让我看得心如刀割,充满了对“责任”的深刻认知。
基本上就是一个低配版的《十月围城》。那位胡姓大人物大家应该都能猜出是谁,只是因为故事是虚构的不方便讲出来,而影片里最重要的一个反转,借鉴了《洛城机密》。